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雙師素質高職教育探索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雙師素質”教師培養需要相應的設施、基地和設備。在發達國家,“雙師素質”教師培養需要的相應基地、設施和設備一般由政府和企業承擔,企業建立職業培訓基地,并免費對職業院校開放。而我國企業過于追求經濟效益,承擔社會責任較少,少有企業建立培訓基地并免費對社會開放。“雙師素質”教師培訓基地主要依靠高職院校自身建設,而建成的培訓基地規模小,相對封閉,與社會需求存在較大差距。因此,我國應以政府為主導,以企業為主體,以高校為輔助,高職院校與企業共同建立“雙師素質”教師培養基地。
一、雙師素質教師培養基地建設的原則
(一)堅持創新原則
以國家和地區產業結構調整對人才需求以及高職教育快訊發展為導向,借鑒國外發達國家“雙師素質”教師培養基地的原則,用新理念、新模式建設“雙師素質”教師培養培訓基地,由政府主導,大力推進校企合作,多形式、多途徑共建培訓基地。
(二)堅持先進性原則
為了使教師和學生實習實踐的內容不落后于生產需要現狀,培訓基地配置的設備(包括模擬、仿真或真實的培訓設備)至少要保持同期企業生產使用設備水平,并且要有一定的超前性,并且培訓基地配置的師資,其技術水平和實踐能力要處于行業發展的前沿。
(三)堅持開放性原則
培訓基地不僅要承擔教師實踐技能的培訓,而且還要作為學生實踐技能培訓的主要場所,并且培訓基地要面向社會開放,承擔各級各類職業技能的培訓和職業資格考試任務,逐步形成產學研、教學練為一體的多功能綜合性培訓基地。
二、“雙師素質”教師培養基地的合作方式
(一)校企合作交流
建立以學校人事處(或校企合作辦)和企業人力資源部為基礎的校企互動交流平臺。通過校企雙方的定期會議、企業需求和技術信息、校企開放活動日等多種形式,在人才交流、學生就業、員工培訓、技術應用與開發等方面定期交流,共同探討技術開發和人才培養等相關事宜,促進教師與企業技術人員的交流。校企人事部門每年組織2次以上的校企人事部門負責人會議,了解企業發展情況、人力資源需求情況和在崗員工技術、技能提升的需求,落實雙師交流計劃,分析、交流工作的開展狀況,及時為企業發展提供人才培訓服務。
(二)校企雙向服務機制
學校和企業根據自身的內在需求,制訂校企雙向服務的政策和機制。如企業以項目形式,借助于學校的師資、場地、技術服務等優勢項目,進行新產品的研發、新技術的應用、設備的技術改造等;學校可根據自身需要,派專業教師參加“產學研踐習”或“參加企業實踐”,提高教師的技術應用能力和社會服務能力。
三、“雙師素質”教師培養基地的配套措施
(一)協調好學校和企業差異
在“雙師素質”教師培養基地建設和運行過程中,高職院校與企業存在著較大差異,究其原因主要是高職院校以師資培養為目標,企業則追求利益的最大化,由于雙方的目標差異,較難找到利益共贏的切入點,如果不能協調好,則合作很難持續下去,基地難以發揮真正作用。因此,政府應在資金、稅收、人才等方面給予優惠政策,形成利益共享機制,協調好學校與企業的關系。
(二)提升基地服務能力,保證穩定持續運行
現在,大多數高職師資培養基地是學校主動尋找企業合作而建立的,政府和企業很少主動出面尋找學校,建立由政府主導,企業和學校共同管理、共同發展的培養基地。因此,學校要加強基地的內涵建設,提升基地服務產業發展能力,建立可持續發展的良性循環機制,學校和企業要以基地為平臺,互相促進、互惠互利、共同發展,實現學校和企業雙贏的局面,保證基地穩定持續運行。高職院校要通過科研立項,最大限度地利用基地先進的設備、良好的實訓場地,加速科技成果的轉化工作,與企業共同完成工程改造和開發科技產品,實現資源的社會化,面向社會幵放,提供全方位服務。
(三)注重課程教材建設,強化基地培養效果
高職院校“雙師素質”教師要與企業的能工巧匠和管理人員一起,參照職業崗位要求,編寫針對性、實用性的教材、指導書;建立與師資培養相適應的課程體系,把國內外最新的工藝和最新的技術,充分融入到新的課程體系和教材,提高基地培養效果。“雙師素質”教師培養基地應由政府、企業、學校共同管理。政府要建立培養基地定期評估制度,實行動態管理,優勝劣汰,對培訓效果好、成績突出的基地,予以獎勵,加大對培養基地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投入;對培訓效果較差、沒有達到預期目標的基地,減少對培養基地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投入,甚至取消其資格,以保證培養基地的高標準和高質量。
作者:彭明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