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丁香婷婷妞妞基地-国产人人爱-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麻豆-国产人成-91久久国产综合精品-91久久国产精品视频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水質污染源監測范文

水質污染源監測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水質污染源監測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第1篇:水質污染源監測范文

(一)調查與評價原則

1、地下水環境現狀調查與評價工作應遵循資料搜集與現場調查相結合、項目所在場地調查與類比考察相結合、現狀監測與長期動態資料分析相結合的原則。

2、地下水環境現狀調查與評價工作的深度應滿足相應的工作級別要求。當現有資料不能滿足要求時,應組織現場監測及環境水文地質勘察與試驗。對一級評價,還可選用不同歷史時期地形圖以及航空、衛星圖片進行遙感圖像解譯配合地面現狀調查與評價。

3、對于地面工程建設項目應監測潛水含水層以及與其有水力聯系的含水層,兼顧地表水體,對于地下工程建設項目應監測受其影響的相關含水層。對于改、擴建I類建設項目,必要時監測范圍還應擴展到包氣帶。

(二)調查與評價范圍

地下水環境現狀調查與評價的范圍以能說明地下水環境的基本狀況為原則,并應滿足環境影響預測和評價的要求。

1、Ⅰ類建設項目

(1)Ⅰ類建設項目地下水環境現狀調查評價范圍應包括與建設項目相關的環境保護目標和敏感區域,必要時還應擴展至完整的水文地質單元。

(2)當Ⅰ類建設項目位于基巖地區時,一級評價以同一地下水文地質單元為調查評價范圍,二級評價原則上以同一地下水水文地質單元或地下水塊段為調查評價范圍,三級評價以能說明地下水環境的基本情況,并滿足環境影響預測和分析的要求為原則確定調查評價范圍。

2、Ⅱ類建設項目

Ⅱ類建設項目地下水環境現狀調查與評價的范圍應包括建設項目建設、生產運行和服務期滿后三個階段的地下水水位變化的影響區域,其中應特別關注相關的環境保護目標和敏感區域,必要時應擴展至完整的水文地質單元,以及可能與建設項目所在的水文地質單元存在直接補排關系的區域。

3、Ⅲ類建設項目

Ⅲ類建設項目地下水環境現狀調查與評價的范圍應同時包括Ⅰ、Ⅱ類建設項目所確定的范圍。

二、污染源調查

(一)調查原則

1、對已有污染源調查資料的地區,一般可通過搜集現有資料解決。2、對于沒有污染源調查資料,或已有部分調查資料,尚需補充調查的地區,可與環境水文地質問題調查同步進行。3、對調查區內的工業污染源,應按原國家環保總局《工業污染源調查技術要求及其建檔技術規定》的要求進行調查。對分散在評價區的非工業污染源,可根據污染源的特點,參照上述規定進行調查。

(二)調查對象

地下水污染源主要包括工業污染源、生活污染源、農業污染源。

調點主要包括廢水排放口、滲坑、滲井、污水池、排污渠、污灌區、已被污染的河流、湖泊、水庫和固體廢物堆放(填埋)場等。

(三)不同類型污染源調查要點

1、對工業或生活廢(污)水污染源中的排放口,應測定其位置,了解和調查其排放量及滲漏量、排放方式(如連續或瞬時排放)、排放途徑和去向、主要污染物及其濃度、廢水的處理和綜合利用狀況等。

2、對排污渠和已被污染的小型河流、水庫等,除按地表水監測的有關規定進行流量、水質等調查外,還應選擇有代表性的渠(河)段進行滲漏量和影響范圍調查。

3、對污水池和污水庫應調查其結構和功能,測定其蓄水面積與容積,了解池(庫)底的物質組成或地層巖性以及與地下水的補排關系,進水來源、出水去向和用途、進出水量和水質及其動態變化情況,池(庫)內水位標高與其周圍地下水的水位差,壩堤、壩基和池(庫)底的防滲設施和滲漏情況,以及滲漏水對周邊地下水質的污染影響。

4、對于農業污染源,重點應調查和了解施用農藥、化肥情況。對于污灌區,重點應調查和了解污灌區的土壤類型、污灌面積、污灌水源、水質、污灌量、灌溉制度與方式及施用農藥、化肥情況,必要時對污灌區的土壤類型、污灌前后土壤污染物含量及累積情況。必要時可補做滲水試驗,以便了解單位面積滲水量。

5、對工業固體廢物堆放(填埋)場,應測定其位置、堆積面積、堆積高度、堆積量等,并了解其底部、側部滲透性能及防滲情況,同時采取有代表性的樣品進行浸溶試驗、土柱淋濾試驗,了解廢物的有害成份、可浸出量、雨后淋濾水中污染物種類、濃度和入滲情況。

6、對生活污染源中的生活垃圾、糞便等,應調查了解其物質組成及排放、儲存、處理利用狀況。

7、對于改、擴建I類建設項目,還應對建設項目場地所在區域可能污染的部位(如物料裝卸區、儲存區、事故池等)開展包氣帶污染調查,包氣帶污染調查取樣深度一般在地面以下25cm~80cm之間即可。當調查點所在位置一定深度之下有埋藏的排污系統或儲藏污染物的容器時,取樣深度應至少達到排污系統或儲藏污染物的容器底部以下。

(四)調查因子

地下水污染源調查因子應根據擬建項目的污染特征選定。

三、地質環境現狀調查

污染物排放對地下水的污染,其發生、發展主要受水文地質條件的控制,分析研究建設工程所在地的水文地質條件是開展監測評價工作的基礎。

(一)收集資料

資料收集的主要內容有:①包氣帶的巖性結構與厚度;②含水層與隔水層的巖性與分布;③控制含水層分布的地質構造條件;④地下水的補給來源;⑤地下的逕流方向;⑥地下水排泄方式及供水功能;⑦地下水富水地段的分布;⑧工程建設前的地下水水質;⑨建設工程排水下滲與含水層的關系;⑩水源地與建設工程的距離、位置關系(上、下游關系)等。

(二)水文地質條件調查

水文地質條件調查的主要內容包括:

1、氣象、水文、土壤和植被狀況。2、地層巖性、地質構造、地貌特征與礦產資源。3、包氣帶巖性、結構、厚度。4、含水層的巖性組成、厚度、滲透系數和富水程度;隔水層的巖性組成、厚度、滲透系數。5、地下水類型、地下水補給、徑流和排泄條件。6、地下水水位、水質、水量、水溫。7、泉的成因類型,出露位置、形成條件及泉水流量、水質、水溫,開發利用情況。8、集中供水水源地和水源井的分布情況(包括開采層的成井的密度、水井結構、深度以及開采歷史)。9、地下水現狀監測井的深度、結構以及成井歷史、使用功能。 10、地下水背景值(或地下水污染對照值)。

(三)環境水文地質問題調查

環境水文地質問題調查的主要內容包括:

1、原生環境水文地質問題:包括天然劣質水分布狀況,以及由此引發的地方性疾病等環境問題。

2、地下水開采過程中水質、水量、水位的變化情況,以及引起的環境水文地質問題。

3、與地下水有關的其它人類活動情況調查,如保護區劃分情況等。

四、地下水環境現狀監測

1、地下水環境現狀監測主要通過對地下水水位、水質的動態監測,了解和查明地下水水流與地下水化學組分的空間分布現狀和發展趨勢,為地下水環境現狀評價和環境影響預測提供基礎資料。

2、對于I類建設項目應同時監測地下水水位、水質。對于II類建設項目應監測地下水水位,涉及可能造成土壤鹽漬化的II類建設項目,也應監測相應的地下水水質指標。

3、現狀監測井點的布設原則

(1)地下水環境現狀監測井點采用控制性布點與功能性布點相結合的布設原則。監測井點應主要布設在建設項目場地、周圍環境敏感點、地下水污染源、主要現狀環境水文地質問題以及對于確定邊界條件有控制意義的地點。對于Ⅰ類和Ⅲ類改、擴建項目,當現有監測井不能滿足監測井點位置和監測深度要求時,應布設新的地下水現狀監測井。

(2)監測井點的層位應以潛水和有開發利用價值的含水層為主。潛水監測井不得穿透潛水隔水底板,承壓水監測井中的目的層與其他含水層之間應止水良好。

(3)一般情況下,地下水水位監測點數應大于相應評價級別地下水水質監測點數的2倍以上。

(4)地下水水質監測點布設的具體要求:

①一級評價項目目的含水層的水質監測點應不少于 7個點/層。評價區面積大于100km2時,每增加15km水質監測點應至少增加1個點/層。

一般要求建設項目場地上游和兩側的地下水水質監測點各不得少于1個點/層,建設項目場地及其下游影響區的地下水水質監測點不得少于3個點/層。

②二級評價項目目的含水層的水質監測點應不少于 5個點/層。評價區面積大于100km時,每增加20km水質監測點應至少增加1個點/層。

一般要求建設項目場地上游和兩側的地下水水質監測點各不得少于1個點/層,建設項目場地及其下游影響區的地下水水質監測點不得少于2個點/層。

③三級評價項目目的含水層的水質監測點應不少于 3個點/層。

一般要求建設項目場地上游水質監測點不得少于1 個點/層,建設項目場地及其下游影響區的地下水水質監測點不得少于2個點/層。

注意問題在布設監測點時,要特別注意調查以下內容:

(1)水位埋深 水位埋深是指地面到地下水面的距離。因為各含水層補給來源和開采情況不同,水位埋深可以有明顯的差別,根據各測點地下水位埋深數據,可以判定所取水樣代表哪個含水層的水質。

(2)采樣井基本情況 通過收集資料和調查訪問了解井深、含水層埋深、含水層巖性等,判斷含水層位置。如果是多層混合取水則不宜選用。同時調查了解井的使用情況,確定是農灌用水井還是生活用水井,是否長期使用等,如果井長期不用或淤塞則不宜選用。

(3)采樣點周圍的環境狀況 調查記錄在采樣點周圍是否有豬圈、臭水坑、牛羊等牲畜圈,是否位于菜園內等。這些地方三氮含量一般較高,不能代表區域地下水質量,最好選用農田中經常使用的灌溉井。

上述內容應詳細填寫在監測點(機、民井)調查卡片中。

4、地下水水質現狀監測點取樣深度的確定

(1)評價級別為一級的Ⅰ類和Ⅲ類建設項目,對地下水監測井(孔)點應進行定深水質取樣,具體要求:

①地下水監測井中水深小于20m時,取二個水質樣品,取樣點深度應分別在井水位以下1.0m之內和井水位以下井水深度約3/4處。

②地下水監測井中水深大于20m時,取三個水質樣品,取樣點深度應分別在井水位以下1.0m之內、井水位以下井水深度約1/2處和井水位以下井水深度約3/4處。

(2)評價級別為二級、三級的Ⅰ類和Ⅲ類建設項目和所有評價級別的Ⅱ類建設項目,只取一個水質樣品,取樣點深度應在井水位以下1.0m之內。

5、監測內容

(1)水質 自然界中影響地下水質量的有害物質很多,不同地區工業布局不同,污染源類型差異大,污染物種類也各不相同,因此,地下水質量因子的選擇要根據研究區的具體情況而定,選擇對生物、環境、人體和社會經濟危害大的參數作為主要評價對象。

通常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其地下水水質監測主要考慮能夠反映地下水正常的水質狀況及建設項目的特征污染物兩方面就可以了。監測因子一般選取PH、Cl-、SO4=、NO3-、NO2-、NH3+、總硬度、高錳酸鹽指數等。特征污染物則與具體工程項目有關,常有F-、As、石油類、揮發酚、Cr+6、Hg、Pb、Cd等。衛生指標選用大腸桿菌數和細菌總數兩項指標。監測因子的選擇關鍵是能選準工程項目的特征污染物。

進行區域地下水環境質量綜合評價時,為了能全面評價地下水水質,應選擇以下監測項目中的二十項以上:

Cl-、SO4=、NO3-、NO2-、NH3+、F-、PH、總硬度、礦化度、高錳酸鹽指數、揮發酚、氰化物、As、Cr+6、Hg、Pb、Cd、Fe、Mn、Ag、Mo、Se、大腸菌群等。必要時還應監測反應評價區水質主要量問題的其他項目,如陰離子合成洗滌劑、有機氯、有機磷、苯類、溶解氧、耗氧量及其他的工業排放有機物質。

地下水水質現狀監測項目的選擇,應根據建設項目行業污水特點、評價等級、存在或可能引發的環境水文地質問題而確定。即評價等級較高,環境水文地質條件復雜的地區可適當多取,反之可適當減少。

(2)水位 水位是確定地下水流向的重要因素,應通過水準儀進行測定。當不具備條件時,要測量其水位埋深。

(3)水溫 水溫是確定含水層埋深、循環深度及補、徑、排條件的重要指標。當水溫出現異常時,應分析原因,判斷取樣工作的正確性,水溫應現場測定。

6、現狀監測頻率要求

(1)評價等級為一級的建設項目,應在評價期內至少分別對一個連續水文年的枯、平、豐水期的地下水水位、水質各監測一次。

(2)評價等級為二級的建設項目,對于新建項目,若有近3年內不少于一個連續水文年的枯、豐水期監測資料,應在評價期內進行至少一次地下水水位、水質監測。對于改、擴建項目,若掌握現有工程建成后近3年內不少于一個連續水文年的枯、豐水期觀測資料,也應在評價期內進行至少一次地下水水位、水質監測。

若已有的監測資料不能滿足本條要求,應在評價期內分別對一個連續水文年的枯、豐水期的地下水水位、水質各監測一次。

(3)評價等級為三級的建設項目,應至少在評價期內監測一次地下水水位、水質,并盡可能在枯水期進行。

7、地下水水質樣品采集與現場測定

(1)地下水水質樣品應采用自動式采樣泵或人工活塞閉合式與敞口式定深采樣器進行采集。

第2篇:水質污染源監測范文

關鍵詞GIS;環境質量;環境監測;污染源

中圖分類號X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4)112-0123-02

所謂環境監測是指測定影響環境質量因素的代表值, 來反映環境質量及發展趨勢。環境監測的結果就是指監測數據,它應當準確而全面地反應出某區域范圍內污染物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分布。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和進步, 環境監測的方法漸漸由手動監測向自動監測發生轉變, 自動監測技術和計算機系統在環境監測的過程中得到廣泛應用。如今,GIS技術在環境監測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GIS技術不僅能夠合理高效的對多種環境監測信息進行管理, 對監測管理進行科學的評價, 還可以收集數據,使空間分析和決策整合成一個整體的信息, 使工作效率得到明顯提高,為解決資源環境問題和可持續發展帶來技術支持。GIS的具體應用在以下3個方面。

1 環境質量監測

環境質量監測是指對各種環境因素的污染狀況和污染物的發展趨勢進行一定程度上的實時監測,并且對環境污染控制措施的效果進行評價,收集與環境質量監測相關的數據,以此了解一定區域內環境污染狀況和變化趨勢。它是環境監測工作的主體部分。一般情況下環境質量監測針對的是一定的區域,對該區域的水質、噪聲、空氣狀況、生活垃圾等方面進行定點的、長時間的監測以掌握該區域的污染現狀并且對其進行全面準確的評價, 從而反映出該區域受污染的程度和污染物空間分布狀況。

一般情況下,監測所獲得的有關數據都是在空間上離散的點,我們可以利用GIS的空間數據內插方法來準確地反應環境質量的現狀。比如說,通過某監測河流上監測斷面的數據對該河流的水質狀況進行評價。

另外,在對監測環境中的各種客體(如廢棄物、水質等)進行評價時, 常常與多個污染指標有關。怎樣依靠這些多個單一的、包含一定空間信息的污染物指標來對空氣的質量進行綜合評價, 我們可以通過GIS的空間疊合分析來實現它。空間疊合分析就是在一定的空間系統條件下, 每次都將同一區域的兩個地理圖層進行疊合, 以此產生空間區域的多重屬性特征, 或者建立各種地理對象間的空間聯系。前者通常可以用來搜索同時具有集中地理屬性的分布區域, 稱為空間疊合屬性;后者通常用于發現某區域內一些專題的特征, 稱為空間疊合統計。這樣就實現了利用多個污染指標的空間疊合分析對環境質量的全面分析和評估。綜上所述,要想準確地表述某一區域的環境質量, 僅靠某一點的監測是不夠的, 只有利用GIS強大的空間處理能力和綜合分析等優勢, 結合污染物的分布,全面統計分析監測數據,才能得到準確而客觀的表述。

2 污染源監督監測

污染源監測的目的是了解污染源的分布, 為監視主要污染源在時間和空間上的變化趨勢所采取的長期定點的監督監測,主要對污染物濃度、污染物排放總量和變化趨勢進行監測, 通過監測對某一地區的污染現狀和變化趨勢進行一定的掌握和預測。要想評價污染源對周圍環境的危害, 不僅要獲得污染源的濃度和排放總量的數據, 還需要了解污染源所在地理環境的背景信息。在污染物排放量同等的情況下, 如果其所在的地理位置不同,所造成的污染程度和范圍同樣會有所不同。這就是所謂的污染源的地理空間特性。污染源的地理空間特性決定了對污染狀況影響的表述必須要利用GIS。這要求不僅要進行污染源的定量分析, 而且還要進行空間上的掌握。而GIS正是這種結合的體現, GIS用數據來表示空間分布, 將數字和圖形作為一個整體, 而且支持數字與空間思維同時開展, 相對于傳統的地圖分析方法有明顯的改進 。

除此之外,GIS的空間緩沖區分析是進行污染源的擴散影響分析的有力工具和依托。所謂空間緩沖區分析就是根據被分析對象的實體, 自動在其周圍一定范圍建立帶狀區, 以此來識別這些實體對周圍對象的輻射程度和影響程度。GIS與污染源監測監督相結合,能夠通過計算得出污染源擴散的具體范圍, 從而總結出污染源與環境污染間的大體規律,掌握一定的技術和方法,準確地預測出環境污染的發展趨勢, 為污染源規劃和環境質量保護提供有力方法和工具。

3 應急監測

GIS廣泛應用于環境污染的應急監測。污染物應急監測是指對各種污染事故的污染源進行現場追蹤,確定污染事故造成環境的污染程度,帶來的危害等。它能夠對環境污染進行動態地監測并且對重大污染事故在第一時間做出反應,是環境監測功能中重要的一個方向。為了使相關部門能夠快速有效地實施污染事故的應急措施,需要利用地理信息系統技術對相關的數據進行詳細的分析。首先要確定事故發生的地理位置, 其次利用GIS與環境模型相結合來預測受影響區域的具體范圍, 利用GIS的可視化特點得出污染區域內的敏感單位、救援單位、以及最佳路徑等基本信息, 以此為應急監測和應急救援工作的有效開展提供一定的依據。

4 結論

有關部門在進行環境保護工作時,環境監測地理信息系統是一套集先進科學技術于一體的環境監測和預警平臺,它能有效而準確地反應出水質、空氣、噪聲以及污染物等實時的監測信息。地理信息系統(GIS)能夠幫助實現環境質量和污染源的整體監控和管理。GIS的應用有效地提高了環保部門的整體反應速度和能力,提高了有關部門的工作效率,提高了數據處理速度,大大減少了人為失誤。通過對周圍環境進行實時監控、及時發現異常狀況,在最大限度上有效降低污染事故帶來的不利影響,使人們的生活環境質量得到了進一步的保障,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環境監測工作的需要,為環境監測工作的進行帶來了很大的方便。

參考文獻

[1]何艷.GIS在環境保護中的應用現狀與發展[J].環境污染與防治,2003,25(4) 359-361.

[2]王橋,等編著.環境地理信息系統[M].科學出版社,2004.

[3]楊志峰,劉靜玲,等編著.環境科學概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第3篇:水質污染源監測范文

開展涉水污染源排查整治工作有利于全面掌握我市工業企業生產廢水排放去向及排放水質現狀,查明工業污水排放規律和排放水質情況,嚴厲打擊環境違法行為,有效遏制河流斷面水質以及地下水水質惡化趨勢,使環境管理工作進一步規范化、制度化。我局充分認識到開展河流涉水污染源檢查工作的重要性,高度重視,周密部署,根據實際制定了專項執法檢查的相關方案。成立了由局長為組長,環境監察大隊隊長為副組長、副隊長、監測站站長為成員的領導小組,在環境監察大隊設立專項執法活動辦公室,具體負責涉水污染源專項執法檢查工作,確保檢查工作的順利進行。

二、營造輿論,廣泛宣傳

針對河流涉水污染源進行檢查的重點是城鎮污水處理廠、化工、制藥、畜禽養殖等排放污染物與斷面超標污染因子相關的排污單位。由于這些行業與群眾日常生活的環境息息相關,我局充分利用電視、廣播、報紙、互聯網等媒體監管作用,積極推進公眾參與和輿論監督。針對利用滲坑、滲井、高壓水泵排放污水污染地下水及存在其他違法排污行為的企業鼓勵公眾通過12369環保熱線舉報,為此次檢查活動的順利開展擴寬了群眾監督的渠道,從而使我市群眾維護環境的權力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

三、全面排查,抓住重點

專項排查活動以來,我局出動人員15人,出動車輛3輛,檢查頻次70余次。由西向東分別對塔尼斷面、氣化廠外排口、禮召斷面、開祥化工外排口、第一污水處理廠進口、第一污水處理廠出口、千秋礦外排口、義馬環保電力外排口、常村橋、第二污水處理廠進口、第二污水處理廠出口、綜能公司東排水口、程村斷面、石佛斷面及吳莊斷面共14個地點進行了取樣監測。此外,自2月底以來,我局環境監察人員對塔尼斷面、石佛斷面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取樣監測。在排查過程中我局環境監察人員按照要求認真填寫了《現場檢查記錄表》、《全省河流斷面涉水企業基本情況表》、《全省河流斷面設計的城鎮污水處理廠基本情況表》,做到了一廠一表、問題清楚、結論明確、建議適當。同時按照污染源檔案管理要求,進一步建立健全了義馬市轄區內河流斷面涉水污染源動態管理檔案,摸清了涉水污染源的情況。

四、有機結合,深入排查

一是與日常監督檢查工作相結合。為嚴厲打擊各種環境違法行為,確保此次檢查進一步深入開展,我局將涉水企業排查與大氣污染防治專項執法檢查等專項行動有機結合起來,及時查處在檢查中發現的非法違法行為。二是發現問題及時反映,及時處理。對檢查中發現的問題,及時查明原因,始終對涉水企業的環境違法行保持嚴厲打擊的高壓態勢,要求其及時做出相應的整改,一抓到底。三是在檢查過程中我局環境監察大隊與環境監測站人員共同對排查地點進行取樣,了解轄區內澗河斷面水質相關情況,形成監察“閉環”,提高了監察工作的效能,切實將此次排查活動做到全面、細致。

第4篇:水質污染源監測范文

第一節*-*年環境監測行動計劃

一、行動目標

編制*碧海行動計劃環境監測規范,建立、啟動*碧海行動計劃的環境監測程序,完成監測站位的優化調整;

監控陸域工業污染源主要污染物達標排放的情況;評價陸域入境河流、重點陸域污染源入海河口、海上污染源以及入海通量控制斷面的水質狀況,初步掌握可控入海點源與非點源中主要污染物的排放總量;

開展海洋環境質量與趨勢監測和*海岸帶生態監測的試點工作;

根據實施*碧海行動計劃的要求,進行特別專項的監測試點工作;

評估已有的環境監測條件和數據資源可利用程度,確定環境監測能力建設方案;

調查實施*碧海行動計劃的近期效果;

實現主要入海點源的水質自動監測。

二、行動計劃

(一)編制*碧海行動計劃環境監測規范

參照相關的法規、標準和監測方法,編制*碧海行動計劃環境監測規范。該規范應確定不同類型站位的監測項目、采樣分析方法和監測頻率(見表8-1),并且作為各省市和部門實施環境監測計劃的技術依據。

(二)優化監測站位

為了全面、準確地了解和掌握污染源排污狀況、*環境質量和生態狀況,準確地評估*碧海行動計劃實施效果,按照*碧海行動計劃確定的環境功能區、污染控制帶、污染控制區和控制單元的要求,結合環境監測行動的實際經驗,在2002年底前完成環境監測站點優化布設工作。布設四類環境監測站點的數量見表8-2。

表8-1*碧海行動計劃環境監測規范主要內容

優化布設*碧海行動的環境監測站位的基本原則是:著眼于全*,充分利用已有站位,統籌全局,全面調整,合理布設;在重點海域、自然保護區、生態敏感區、重點城市毗鄰海域、重點港口和交通密集水道等特殊水域,本著內密外疏的原則,合理布設和優化環境監測站點;以近岸海域環境功能區為基礎,以全面掌握各類環境功能區水環境質量及其變化規律為目標,確定監測站位;對石油平臺生產區、海產品養殖區、海上船舶集中作業停靠區周圍海域布設監測站位,以掌握這些生產運輸活動對海域水環境質量的影響;本著環境和經濟的最優組合的原則優化布設監測站位,包括將不同類型的站位設置在同一位置上。

(三)啟動監測程序

按照監測規范的要求,從*年起,在所涉及的站位啟動監測程序,及時匯總數據和總結經驗,并隨時將發現的問題反映至有關部門。在2002年底前完成監測程序的調整。

(四)陸域工業污染源主要污染物達標排放監控

對十三市重點污染源的主要污染物達標排放情況實行監督控制監測。

注:1)海洋環境監測斷面需要根據*的海洋動力學條件另行確定。

2)除了魚類及水產資源按各省市所轄魚類產卵場計外,其他生態環境質量按十三個城市計。

3)特別專項監測站位根據監測對象出現位置隨機確定。

(五)*海上污染源污水排放達標監測

對海上船舶及其相關作業和石油平臺的污水排放進行監督控制監測。

(六)全面開展陸、海環境狀況檢查監測

為了進一步了解和掌握陸源污染物入海排放總量和環*十三市近岸海域環境功能區的水質現狀,在目前例行環境監測的基礎上,從*年起對入*的直排口、混排口、入海河口、市政下水口和121個*近岸海域環境功能區、18個混合區進行陸、海環境監測。陸源監測指標為氮、磷、COD、石油類、特異污染物、流量;近岸海域環境功能區水質監測指標為無機氮、活性磷酸鹽、高錳酸鹽指數、石油類、鉛、六價鉻、鎘、砷、汞、氰化物等(見表8-3)。

(七)開展其他類型環境監測的試點工作

在海洋環境質量與趨勢預測、*海岸帶生態和特別專項站位中,開展環境監測試點工作,以期積累資料和探索工作經驗。試點工作包括建立環境條件指標、生物種群指標、生物量指標、生物多樣性指標、環境質量指標等多指標的生態監測與評價指標體系,并開展*海岸帶生態監測試點工作。

(八)評估已有監測條件和數據可利用性,確定環境監測能力建設方案

在充分評估已有監測條件和數據可利用性的基礎上,重點根據以下情景確定提高環境監測能力的建設方案:

新及補充普遍落后、老化、已不能完全滿足*碧海行動計劃對環境監測要求的海洋專用監測儀器設備。前期重點是更新和補充采樣設備、實驗室化學分析儀器設備和監測信息傳輸系統。

補充新增監測方法所需的工作條件,譬如在陸域和海域監測中應用的遙感技術、進行海洋大氣沉降測量、以及建立地面自動監測站等。

加強對*碧海行動計劃環境監測信息進行的統一管理和綜合分析,特別要加強對赤潮的監測能力。

將衛星遙感技術引入環境監測行動計劃。在全國環境質量數據庫的基礎上,結合*碧海行動的實際需求進行完善和補充,建成基于GIS的*碧海行動環境監測與管理動態數據庫。

(九)*近岸海域環境功能區達標監測

在本階段要加強對*環境質量的監測,重點監測區域為*121個近岸海域環境功能區和18個混合區,分析近岸海域環境功能區水質變化規律,預測*環境質量的變化趨勢。

(十)監測達標后點源入海污染物排放總量

繼續監測直排口、混排口、入海河口、市政下水口、海上船舶、石油平臺等排放入海的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結合海域環境質量監測結果,確定排污與海洋環境質量間的輸入響應關系。

(十一)在重點河口和可控制點源入海口建立水質自動監測系統

逐步做到及時、準確地了解和掌握陸源主要污染物入海總量,有必要對重要點源實施連續監視、監控。*年前,在主要河流入海口(遼河、大遼河、大凌河、灤河、海河、黃河和小清河的入海河口7處)和重要點源入海口(有關直排口、混排口和市政下水口10處)開展水質自動監測系統試點工作,共設置17個水質自動監測系統,同時開展監測對比試驗研究。

(十二)建立*生態監測網,開展*海岸帶生態監測工作

建立*生態監測網,并在*生態監測與評價指標體系的驗證與試點工作的基礎上開展生態監測工作。

(十三)加強對赤潮、溢油等突發性環境災害的應急專項監測工作

加強赤潮、溢油等環境災害的高發區及潛在危險區的監測管理工作,充實應急專項監測工作的人員,增加經費,適當安排應急監測演練。

第二節*-2010年環境監測行動規劃

一、行動目標

評估*碧海行動的近期、中期實施效果;

初步分析非點源污染物入海情況;

分析海洋生態狀況、環境質量和污染源三者之間的內在聯系;

建成*環境與事故、災害監測監視系統。

二、行動規劃

(一)*近岸海域環境功能區達標監測

在*年目標實現的基礎上,從*年開始對*121個近岸海域環境功能區和18個混合區的監測站點進行水質連續監測,評估*碧海行動的中期實施效果。

(二)繼續實施點源入海污染物排放總量監測

在*年目標實現的基礎上,從*年開始,對入*的直排口、混排口、入海河口、市政下水口、海上船舶、石油平臺的主要污染物入海排放總量進行年度監測。

(三)開展非點源入海污染物監測研究和試點工作

從*年開始啟動*非點源(包括海水養殖)入海污染物監測研究。運用遙感與GIS等新技術,建立非點源污染監測指標體系和評價模型,并在環*的十三市中選擇有代表性的2-3個典型區域進行示范監測研究。

(四)建成重點河口和可控制點源入海口水質自動監測系統

在17個水質自動監測系統試點的基礎上,再建30個水質自動監測系統。其中,河流入海口10個,重要陸源入海口20個。

(五)啟動*環境與事故、災害監測、監視系統研究

配合*碧海行動計劃實施的需要,啟動*的環境與事故、災害監測、監視系統研究工作。

(六)開展*生態監測

在生態監測與評價指標體系研究和示范研究的基礎上,運用遙感與地理信息系統等先進技術手段,在*全面開展定期、連續的生態監測工作。為全面、客觀地反映*碧海行動實施效果和*生態系統恢復狀況提供有效的技術支持。

(七)進行*碧海行動生態與環境初次綜合調查

為全面了解*碧海行動的近期實施效果,適時調整治理措施,在多年例行環境監測和相關科學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進行*碧海行動生態與環境初次綜合調查,制定“*碧海行動環境綜合調查方案”,并于*年實施。

(八)開展主要入海污染物的水質預測、預報研究

在環境例行監測、水質自動監測系統試點和*碧海行動環境監測與管理動態數據庫的基礎上,以非保守物質為研究對象,建立入海河流主要污染物水質模型和預測模型,進行入海河流排放狀況,特別是非點源排放狀況和水產養殖排放頻率估算,掌握非點源污染物的動態變化情況,為實現由目標總量管理向容量總量管理轉軌提供科學依據。

第三節2011-2015年環境監測行動綱要

一、行動目標

全面、準確地了解和掌握實施*碧海行動的中、后期效果;

基本掌握非點源污染物入海情況;

初步實現*環境與事故、災害預測、預報。

二、行動規劃綱要

(一)*近岸海域環境功能區達標監測

在2010年目標實現的基礎上,綜合分析*水質變化規律,評估實施*碧海行動計劃的后期效果,為近岸海域環境功能區調整提供可靠依據。

(二)繼續進行點源入海污染物排放總量監測

在2010年目標實現的基礎上,從2011年開始,對入*的直排口、混排口、入海河口、市政下水口、海上船舶、石油平臺的入海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繼續按年度進行監測。

(三)非點源入海污染物監測

在2010年非點源監測和示范研究的基礎上,環*十三市實現非點源例行監測。

(四)建成河流和各類陸源入海口水質自動監測系統

在2010年實現建成47個水質自動監測系統的基礎上,實現所有入海河口、污染源排放口的水質自動監測。

(五)建成*環境與事故、災害預測、預報系統

針對環境事故及環境災害多發區的監控需要,建成相應的預測和預報系統,并且投入監視運行。

(六)進行*碧海行動環境的再次綜合調查

(七)為進一步開展*綜合治理與生態保護,全面反映和評估實施*碧海行動的中期效果,制定“第二次*碧海行動環境綜合調查方案”,并評估已有監測條件和數據可利用性,確定環境監測能力建設方案

在充分評估已有監測條件和數據可利用性的基礎上,重點根據以下情景確定提高環境監測能力的建設方案:

更新及補充普遍落后、老化、已不能完全滿足*碧海行動計劃對環境監測要求的海洋專用監測儀器設備。前期重點是更新和補充采樣設備、實驗室化學分析儀器設備和監測信息傳輸系統。

補充新增監測方法所需的工作條件,譬如在陸域和海域監測中應用的遙感技術、進行海洋大氣沉降測量、以及建立地面自動監測站等。

加強對*碧海行動計劃環境監測信息進行的統一管理和綜合分析,特別要加強對赤潮的監測能力。

將衛星遙感技術引入環境監測行動計劃。在全國環境質量數據庫的基礎上,結合*碧海行動的實際需求進行完善和補充,建成基于GIS的*碧海行動環境監測與管理動態數據庫。

(八)*近岸海域環境功能區達標監測

在本階段要加強對*環境質量的監測,重點監測區域為*121個近岸海域環境功能區和18個混合區,分析近岸海域環境功能區水質變化規律,預測*環境質量的變化趨勢。

(九)監測達標后點源入海污染物排放總量

繼續監測直排口、混排口、入海河口、市政下水口、海上船舶、石油平臺等排放入海的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結合海域環境質量監測結果,確定排污與海洋環境質量間的輸入響應關系。

(十)在重點河口和可控制點源入海口建立水質自動監測系統

逐步做到及時、準確地了解和掌握陸源主要污染物入海總量,有必要對重要點源實施連續監視、監控。*年前,在主要河流入海口(遼河、大遼河、大凌河、灤河、海河、黃河和小清河的入海河口7處)和重要點源入海口(有關直排口、混排口和市政下水口10處)開展水質自動監測系統試點工作,共設置17個水質自動監測系統,同時開展監測對比試驗研究。

(十一)建立*生態監測網,開展*海岸帶生態監測工作

建立*生態監測網,并在*生態監測與評價指標體系的驗證與試點工作的基礎上開展生態監測工作。

(十二)加強對赤潮、溢油等突發性環境災害的應急專項監測工作

加強赤潮、溢油等環境災害的高發區及潛在危險區的監測管理工作,充實應急專項監測工作的人員,增加經費,適當安排應急監測演練。

第四節*-2010年環境監測行動規劃

一、行動目標

評估*碧海行動的近期、中期實施效果;

初步分析非點源污染物入海情況;

分析海洋生態狀況、環境質量和污染源三者之間的內在聯系;

建成*環境與事故、災害監測監視系統。

二、行動規劃

(一)*近岸海域環境功能區達標監測

在*年目標實現的基礎上,從*年開始對*121個近岸海域環境功能區和18個混合區的監測站點進行水質連續監測,評估*碧海行動的中期實施效果。

(二)繼續實施點源入海污染物排放總量監測

在*年目標實現的基礎上,從*年開始,對入*的直排口、混排口、入海河口、市政下水口、海上船舶、石油平臺的主要污染物入海排放總量進行年度監測。

(三)開展非點源入海污染物監測研究和試點工作

從*年開始啟動*非點源(包括海水養殖)入海污染物監測研究。運用遙感與GIS等新技術,建立非點源污染監測指標體系和評價模型,并在環*的十三市中選擇有代表性的2-3個典型區域進行示范監測研究。

(四)建成重點河口和可控制點源入海口水質自動監測系統

在17個水質自動監測系統試點的基礎上,再建30個水質自動監測系統。其中,河流入海口10個,重要陸源入海口20個。

(五)啟動*環境與事故、災害監測、監視系統研究

配合*碧海行動計劃實施的需要,啟動*的環境與事故、災害監測、監視系統研究工作。

(六)開展*生態監測

在生態監測與評價指標體系研究和示范研究的基礎上,運用遙感與地理信息系統等先進技術手段,在*全面開展定期、連續的生態監測工作。為全面、客觀地反映*碧海行動實施效果和*生態系統恢復狀況提供有效的技術支持。

(七)進行*碧海行動生態與環境初次綜合調查

為全面了解*碧海行動的近期實施效果,適時調整治理措施,在多年例行環境監測和相關科學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進行*碧海行動生態與環境初次綜合調查,制定“*碧海行動環境綜合調查方案”,并于*年實施。

(八)開展主要入海污染物的水質預測、預報研究

在環境例行監測、水質自動監測系統試點和*碧海行動環境監測與管理動態數據庫的基礎上,以非保守物質為研究對象,建立入海河流主要污染物水質模型和預測模型,進行入海河流排放狀況,特別是非點源排放狀況和水產養殖排放頻率估算,掌握非點源污染物的動態變化情況,為實現由目標總量管理向容量總量管理轉軌提供科學依據。

第五節2011-2015年環境監測行動綱要

一、行動目標

全面、準確地了解和掌握實施*碧海行動的中、后期效果;

基本掌握非點源污染物入海情況;

初步實現*環境與事故、災害預測、預報。

二、行動規劃綱要

(一)*近岸海域環境功能區達標監測

在2010年目標實現的基礎上,綜合分析*水質變化規律,評估實施*碧海行動計劃的后期效果,為近岸海域環境功能區調整提供可靠依據。

(二)繼續進行點源入海污染物排放總量監測

在2010年目標實現的基礎上,從2011年開始,對入*的直排口、混排口、入海河口、市政下水口、海上船舶、石油平臺的入海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繼續按年度進行監測。

(三)非點源入海污染物監測

在2010年非點源監測和示范研究的基礎上,環*十三市實現非點源例行監測。

(四)建成河流和各類陸源入海口水質自動監測系統

在2010年實現建成47個水質自動監測系統的基礎上,實現所有入海河口、污染源排放口的水質自動監測。

(五)建成*環境與事故、災害預測、預報系統

針對環境事故及環境災害多發區的監控需要,建成相應的預測和預報系統,并且投入監視運行。

第5篇:水質污染源監測范文

關鍵詞:河流;應急監測;水質模型

收稿日期:2011-06-09

作者簡介:周新明(1972―),廣西貴港人,碩士,主要從事大氣防治污染方面的研究工作。

中圖分類號:X5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1)06-0010-02

1 引言

河流水質數學模型(簡稱為河流水質模型)是河流中污染物隨空間和時間遷移轉化規律的描述。按模型推算方式不同,可區分為理論模型、經驗模型和半理論模型3種。河流水質模型多應用于環境影響評價中的預測和風險分析、水質規劃和管理以及污染防治等方面。

為了便于分析,本文按源強排放在時間長度上的不同選擇河流一維水質模型中3個基本方程的圖形特征來進行分析。即一維河流穩態水質模型(連續穩定排放的源強),一維河流突發性排污的水質模型(瞬時排放的源強)和一維河流非穩態的水質模型(短時間里排放的源強)的3者圖形特征進行比較,然后作出簡要判別分析。

1.1 一維河流穩態水質模型

2 一維河流水質模型的圖形特征

2.1 一維河流穩態水質模型

一維河流穩態水質模型在環境影響評價預測中使用很多。它的源強是連續穩定的。一維河流穩態水質模型的圖形特征見圖1(c-x變化曲線示意圖)和圖2(c-t變化曲線示意圖)。由圖1看出,在污染物影響范圍x

m處,污染物的濃度是相對不變的;由圖2看出,污染物隨時間推移,污染物影響范圍x

m處,污染物的濃度也是相對不變的。

圖1 一維稱態河流污染物濃度空間分布(c-x變化曲線)示意圖

圖2 一維稱態河流污染物濃度時間分布(c-t變化曲線)示意圖

2.2 一維河流突發性排污水質模型

2.3 一維河流非穩態的水質模型

一維河流非穩態的水質模型的源強是指短時間內(一定時間長度,如幾十分鐘或數小時不等)排放入水體,隨之污染源消失或污染源排污總量大幅度減少的情況。這種情況,在河流突發性污染事故中經常遇到。

一維河流非穩態水質模型的圖形特征見圖3的虛線部分,和圖4的虛線部分。從圖3和圖4的虛線部分看出,由于非穩態排污是在短時間(一定時間長度)里排放的污染物,在相同的初始排放濃度條件下,污染物排放總量要比瞬時排放大,污染物在水體中的濃度下降得慢些,在圖中“弓”形上部則相對寬和平緩些(曲線曲率變化小一些)。

圖3 一維河流突發性排污(全實線部分)和一維河流非穩態排污(后部分分為虛線)污染物濃度時間分布(c-x變化曲線)示意圖

圖4 一維河流突發性排污(全實線部分)和一維河流非穩態排污(后部分為虛線)污染物濃度時間分布(c-t變化曲線)示意圖

3 河流水質模型在應急監測3個過程中的應用分析

(1)現場監測過程的實施主要是依據污染物濃度在河流水體中的變化趨勢來判別的。在同一河流中,相同的污染物濃度(C0)排入水體后,污染物隨水流移動,在相同的時間里,河流中污染物影響范圍內的濃度(C)的高低依次是連續穩定排污,非穩態排污和突發性排污。即河流中污染物濃度下降最快的是突發性排污,其次是非穩態排污,最慢的連續穩定排污。

(2)跟蹤監測過程的實施主要是依據污染物濃度在河流水體中的遷移過程來判別的。連續穩定的排污,污染物的濃度最高點始終在入河口,而突發性排污和非穩態排污,當污染物進入河流水體后,污染源隨之消失;污染物隨著河水流動和上游來水的同時作用,形成數百米或數公里的污染帶。在許多情況下,有必要對污染物的遷移位置和范圍進行機動地跟蹤監測。

(3)總量監測過程的實施主要是依據污染物瞬時最高濃度在河流水體中的位置來判別的。因為連續幾個小時的非穩態排污造成的污染事故,當應急監測人員到達現場時,污染源已經消失,在數百米或數公里的污染帶中間部位往往保持著較高的瞬時濃度,這在應急監測中應特別注意。特殊情況下,為了掌握排入河流中的污染物總量,就必須對此污染帶設置多個斷面進行監測,才能對污染物的影響范圍和可能的危害作出科學合理的判斷。

4 結語

在河流突發性污染事故應急監測中,掌握(建立與推導等)和應用(簡化和修正等)河流水質模型是極其重要和有利于應急監測方案制訂的。由于水質模型的多樣性,按源強排放時間分類有連續穩定排放、短時間排放和瞬時排放等形式;按空間分類有一維空間、二維空間和三維空間等形式;按排入水體分類有河流、河口、湖泊、水庫等形式。在突發性水體污染事故應急監測中,掌握(建立和推導等)和應用(簡化和修正等)水質模型是值得進一步深入探討和研究的方向。

參考文獻:

[1] 國家環境保護總局.HJ/T91-2002.地表水和污水監測技術規范[S].北京:國家環境保護總局,2002.

第6篇:水質污染源監測范文

關鍵詞 地下水;地下水污染;地下水保護制度:污染治理體系

文/井柳 新劉偉 江王 東張濤

地下水是我國重要的城鄉供水水源;全國309個地級及以上城市的835個集中式飲用水源地,一半以上為地下水型水源地。目前,我國地下水環境質量狀況不容樂觀,局部地區出現重金屬和有機物超標現象,嚴重威脅人民群眾飲水安全和身體健康。黨的十報告明確提出要“以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突出環境問題為重點,強化水、大氣、土壤等污染防治”、“完善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水資源管理制度、環境保護制度”。面對我國嚴峻的地下水環境形勢,構建最嚴格的地下水環境保護制度勢在必行。

我國地下水環境形勢嚴峻地下水環境狀況不容樂觀

《2013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全國地下水環境質量的監測點總數為4778個,其中國家級監測點800個。水質優良的監測點比例為10.4%,良好和較好的監測點比例分別為26.9%和3.1%,較差和極差的監測點比例分別為43.9%和15.7%。主要超標指標為總硬度、鐵、錳、溶解性總固體、“三氮”(亞硝酸鹽、硝酸鹽和氨氮)、硫酸鹽、氟化物、氯化物等。與2012年相比,有連續監測數據的地下水水質監測點總數為4196個,分布在185個城市,水質綜合變化以穩定為主,其中變差的監測點比例為18.0%。《華北平原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披露,華北平原局部地區存在地下水重金屬、有機物超標現象,主要污染指標是汞、鉻、鎘、鉛、苯、四氯化碳、三氯乙烯等。

經濟發展給地下水環境保護帶來壓力

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加速,城鎮人口不斷增加,城鎮化率大大提升,地下水環境保護壓力不斷升級。1978-2011年,城鎮人口由1.72億增加到6.9億;城鎮化率由18%增加到51%。城鎮化建設改變了地下水天然人滲補給條件,減少了地下水補給量,同時地下水開采量不斷提升,一些地區出現地下水超采現象,導致地下水位驟降,出現漏斗區域,并造成地面塌陷、海水入侵、土地鹽漬化等災害。另外,城鎮化發展過程中工業廢水、生活污水排放量不斷增加,地下水污染事件時有發生。根據環境保護部2013年2月下旬至3月開展的華北平原排污企業地下水污染專項檢查結果,涉水的25875家排污企業中查處各類環境違法行為558件,對其中88家企業處以罰款,總額達613萬余元。

我國地下水環境保護制度不完善現有地下水環境保護相關制度

地下水資源保護相關制度。一是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2012年國務院了《國務院關于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意見》,要求確立“三條紅線”,即水資源開發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及水功能區限制納污。二是水權交易制度。獲得取水權的單位或個人通過各種合理措施節約出的水資源,可依據相關規定進行水的使用權有償轉換。

地下水污染防治相關制度。一是污染源普查及數據更新制度。2010年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工作啟動,對我國排放污染物的工業、農業、生活污染源及集中式污染治理設施開展調查,隨后又開展了污染源普查數據動態更新調查工作。二是環境影響評價制度。2011年環保部了《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地下水環境》,規范了我國地下水環境影響評價工作,填補了我國環境影響評價技術標準體系的空白。三是排污許可證制度。《排污許可證管理條例》(征求意見稿)中規定,國家對在生產經營過程中排放廢氣、廢水、產生環境噪聲污染和固體廢物的行為實行許可證管理。對地下水來講,排污許可證制度屬于源頭預防范疇。四是地下水環境質量報告制度。國土和環保部門每年公布我國地下水環境質量狀況,《中國國土資源公報》和《中國環境狀況公報》。

我國地下水環境保護制度體系存在的問題

雖然我國目前已初步形成了地下水環境保護制度體系,但從體系的完備程度和與時俱進角度看仍存在著很多問題。

地下水環境保護法律法規不健全,環境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不順。目前我國頒布實施的有關法律法規中,涉及地下水環境保護的條款較少。《地下水質量標準》(GB/T14848-93)僅涉及39項指標,遠不能滿足現階段地下水污染防治要求。我國地下水環境管理體制不順,各部門職能劃分不清,存在交叉,沒有形成地下水環境保護的合力。

對地下水污染防治關注度低,缺少針對地下水污染源的管控制度。污染源普查范圍大、數量多,沒有針對垃圾填埋場、危險廢物處置場、工工業園區、、石油化工企業、加油站和油庫、高爾夫球場、再生水灌溉區和礦產開采及加工區等地下水特征污染源開展深入調查。未建立地下水污染源長期監管機制,導致我國目前地下水環境底數不清,地下水污染防治手段和措施落后。《中國國土資源公報》和《中國環境狀況公報》每年的地下水環境質量信息,僅能反應出區域地下水環境狀況,不能對地下水源地和地下水特征污染源及其周邊的水質狀況進行分析和評價,無法指導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

國際地下水環境保護制度借鑒美國地下水環境保護制度框架

美國在地下水環境保護領域主要建立了以下六項制度。

統一管理與多部門合作制度。美國地下水環境保護工作由環保局、農業部、內政部和能源部共同管理,各有分工。

污染預防和長效監測制度。美國重視地下水污染源頭預防工作,對埋地油罐、垃圾填埋場、危險廢物儲存池等均設置了防滲措施。目前已經建立了較為完善的地下水監測系統,地下水監測點位共計約42000個。

調查評價與風險評估制度。1991年,美國啟動了國家水質評價計劃(NAwoA),大約每10年對水質趨勢進行一次評價。美國材料與試驗協會(ASTM)將健康風險分析評價與地下水污染治理相結合發展出RBCA(Risk-based Corrective Action)模式。

污染場地分級管理與整治制度。《綜合環境反應、賠償與責任法》(CERCLA,即超級基金法案)要求,對發現的污染場地進行相關認定,以可能給人體健康和環境造成重大損害的程度來劃分,并收錄到“國家優先名錄”上。

污染整治基金籌措制度。超級基金主要來源于對生產石油和某些無機化學制品行業征收的專門稅、聯邦財政撥款、年收入在200萬美元以上企業的附加稅、聯邦普通稅、基金利息和向違法者征收的罰款等。

信息共享與公眾參與制度。美國環保局網站上,公眾可以免費獲取一些地下水環境信息;超級基金項目報告也在該網站上公開。

歐盟地下水環境保護制度框架

歐盟在地下水環境保護領域主要建立了以下三項制度。

統一管理與多部門合作制度。“歐盟環境委員會”統一制定水環境相關的法律、標準,以水質監測為主,大部分成員國由環保部門負責,地礦、衛生、公共事務等部門參與。

長效監測與信息共享制度。歐盟多數成員國每年開展2~4次水質監測,并上報數據庫,多數數據可免費共享。

專家討論制度。基于水框架指令成立地下水工作組,80多位專家一年2次會議討論指令實施情況。

日本地下水環境保護制度框架

日本在地下水環境保護領域主要建立了以下三項制度。

統一管理制度。日本地下水環境管理的政府專職機構為其環境省下屬水、大氣環境局內設置的土壤環境科地下水室。

調查評價制度。2002年《土壤污染對策法》出臺,要求對土地環境狀況開展調查評價,當土地被判定特定有害物質超過標準時被指定為污染地域。日本開展地下水污染調查已有20多年,劃分出了不同污染程度區域,平均每年投資3000萬日元。

污染整治及基金籌措制度。《土壤污染對策法》要求污染行為人和土地所有者必須對污染地域采取對策,開展污染整治。當找不到污染行為人時,整治費用由土地所有人負擔,“土壤污染對策基金”可提供部分補助。“土壤污染對策基金”主要經費來源于土壤管理、委托工程、委托調查費用部分捐贈和民間自發捐款等。

我國最嚴格的地下水環境保護制度框架構建

我國地下水環境形勢不容樂觀,地下水污染正由點狀、條帶狀向面上擴散,由淺層向深層滲透,由城市向周邊蔓延。根據黨的十報告要求,我國亟需構建最嚴格的地下水環境保護制度。最嚴格的地下水環境保護制度框架應當包括最嚴格的地下水相關環境法律法規、環境質量目標、污染預警機制、調查評價及污染治理體系、環境經濟政策等方面內容。

建立最嚴格的地下水環境保護法律法規體系

進一步完善我國地下水法律、法規、標準體系,研究制定地下水污染防治相關技術指南。盡快修改《水污染防治法》,增加并明確對地下水環境監管相關要求;建議編制地下水污染防治條例,增強地下水環境保護法律責任;《全國地下水污染防治規劃(2011-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和《華北平原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已經出臺,標志著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正式納入了國家層面的決策,應積極落實《規劃》和《方案》要求,保障各項任務如期完成;盡快啟動我國地下水環境質量標準、監測標準、修復際準等制定工作;修訂完善《地下水環境監測技術規范》,編制地下水環境調查、評估、污染修復防控等技術指南。

建立統一管理與多部門合作制度

應厘清各部門在地下水工作領域的任務分工,充分發揮各自優勢,設立專門的地下水環境保護管理辦公室,聯合環保、國土、住建、水利、衛生、工信、農業等部門和單位,對全國地下水環境實施統一監管。環保部門主要負責對地下水污染源及水源地的環境監管,國土部門重點關注區域地下水環境狀況,水利部門重點關注地下水資源量變化情況,住建和衛生部重點關注水廠及飲用水水質狀況,工信部重點關注產業布局對地下水環境產生的影響,農業部重點關注農業面源對地下水環境的影響。

根據我國地下水環境現狀、地下水功能區劃和污染源分布情況開展全國地下水污染防治區劃,劃分為“一般保護區”、“防控區”和“治理區”,從宏觀上掌控和指導全國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

建立污染預防和長效監測制度

應加強對垃圾填埋場、危險廢物處置場、工業園區、石油化工企業、加油站和油庫、高爾夫球場、再生水灌溉區和礦產開采及加工區等地下水特征污染源的控制與管理,根據不同污染源特征,分別提出污染源頭控制要求,如加油站埋地油罐應設置雙層管或防滲池;面對我國城鎮化迅猛發展態勢,應加強對城鎮生活污水及固體廢物的管控,做好廢水、廢物收集處理及防滲措施,降低其對地下水環境的污染風險;建立地下水環境監測網和信息數據庫,形成監測井長期維護和數據定期上報機制。

建立地下水環境調查評價制度

我國雖然在重點區域、城市地下水動態監測和資源量評估方面獲得了大量數據,但這些難以完整描述地下水環境質量及污染情況,我國地下水污染底數仍然不清,應通過開展全國地下水基礎環境狀況的調查評估工作,以地下水源和特征污染源為重點調查對象,循序漸進,摸清家底,并建立地下水環境調查評價長效機制。

建立污染場地分級管理與整治制度

結合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情況,按照污染場地及其周邊地下水功能和健康風險評估結果建立優先整治清單,實施污染場地分級列管。對人體健康風險值超標或準備再度開發利用的場地,根據已確定的修復目標,開展相應修復工作。

建立污染整治基金籌措制度

厘清污染治理責任,實行“誰污染、誰負責、誰治理”;對于無主污染源由國家或地方政府負責整治。研究建立“地下水污染整治基金”,向污染地下水環境的工業企業征收整治基金。通過制定綠色信貸、保險、優惠稅率及污染場地再開發等輔助政策,鼓勵開發商及民間資金的流入。

建立信息共享與公眾參與制度

通過網絡平臺及咨詢熱線,向社會公開地下水環境狀況調查、評價、污染場地整治等信息,接受公眾與媒體監督。

主要

參考文獻:

[1]陳鴻漢,劉明柱,永葆地下清流——《全國地下水污染防治規劃》的實施建議[J].環境保護,2012(4):23-26.

[2]曹文婷.中國水權交易制度研究[D].北京:中國政法大學,2007.

第7篇:水質污染源監測范文

關鍵詞:永勝河 水質 分析

中圖分類號:X8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6)10(c)-0058-04

Water Quality of Yongsheng River in Qianhuang Town

Niu Hao1 Wang Haiping2 Liang Ying1 Hu Dabo1

(1.Nanjing Innovation Centre for Enviro-Protection,Nanjing Jiangsu,211102, China;2.Nanjing Institute For Food and Drug Control,Nanjing Jiangsu,210048,China)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o accelerat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Qianhuang Town Government built Industrial Zone on the north of the Town, otherwise domestic sewage and industrial wastewater get into the city river - Yongsheng River, made it turnning into the sewage channel. This page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Yongsheng River coastal pollution sources, monitoring water quality and sediment status of each section, analysis of all kinds of pollution load,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integr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technology for improving water quality of Yongsheng river.

Key Words: Yongsheng River; Water Quality; Analysis

1 概況

永勝河位于武進區境內連永安河,全長5.7 km,平均河寬15 m,平均水深2 m,主導流向自北向南、由西向東,途經南夏墅街道、前黃鎮,最終匯入永安河。前黃鎮段永勝河由于政府長期筑壩(水泥壩),東壩位于近永勝河與永安河交匯處,西壩位于永勝河一號橋西側,東壩-西壩段長度約1.2 km,河水基本不流動,自凈稀釋能力較差。同時永勝河于前黃鎮內流經農業區、集鎮生活區、工業區,污染源種類復雜,特別是流經工業區及前黃集鎮生活區的河段污染嚴重,水質較差,是太湖流域復合污染型支浜的典型代表河道。

2 永勝河的環境現狀

(1)沿岸土地利用現狀。前黃鎮轄行政村20個、社區4個,2014年年末總人口63 772人。截至目前,前黃鎮已經形成了以精細化工、康復健身器材、機械零部件、汽車、摩托車、自行車零配件、幕墻裝飾材料、精紡、精工鑄造、電動工具、電子元器件、食品加工行業等為主的工業經濟格局;另外,近幾年來,前黃鎮農業異軍突起,成為常州市食用菌生產基地。前黃鎮段永勝河一號橋-寺橋之間以生活源為主;寺橋-東壩之間以工業企業居多,由于該段范圍內工業廢水零散排口較多,部分管道分界不清,存在老化、滲漏等現象,致使永勝河壩內水質呈逐年惡化趨勢。

(2)沿河水質現狀。經對永勝河6個斷面的實時監測發現[1~4],永勝河水質總體上由西向東呈現一個逐漸惡化的過程,永勝河一號橋周邊以生活源為主,周邊有部分生活污水匯入永勝河,寺橋作為生活源與工業源的分界線,寺橋-東壩之間以工業源為主,污染程度逐漸加深。

從圖1中可以看出,前黃鎮段永勝河總體上水質超標嚴重,COD超標0~0.43倍,氨氮超標0~10.84倍,總氮超標1.20~15.75倍,總磷超標0.96~3.43倍。采用綜合污染指數法[5],對永勝河沿線主要污染段及污染物質進行評價,選取地表水Ⅳ類水質要求為評價標準,結果見表1。

由評價結果可知:永勝河主要污染物類型排序依次為總氮(71.90%)、總磷(21.19%)、COD(6.91%);污染分布主要集中在東壩-西壩間,依次為東壩(31.07%)、永勝橋(27.26%)、永勝河一號橋(14.8%)、寺橋(13.83%),其中寺橋-永勝橋-東壩之間為工業集中區,污染程度相對較重。

(3)沿河底泥現狀。永勝河底泥多為軟泥,淤積厚度約為50~100cm,底泥呈現黑色伴隨濃烈臭味。永勝河底泥中TN[6]、TP[7]自西向東沿程逐漸升高,在寺橋-東壩急劇升高,采樣點東壩底泥TN含量高達7 948.57 mg/kg,TP含量高達18 205.29 mg/kg。永勝河底泥中重金屬[8](Pb、Cd、Cu、Zn、Ni、Cr)自西向東也是沿程升高,在寺橋―東壩之間工業段明顯升高,永勝橋-東壩之間突變尤為明顯。

(4)工業污染源現狀。據調研,永勝河沿岸工業點源主要集中在寺橋-東壩段,企業類型主要為金屬機械制造、紡織及少量化工。工業廢水經初步處理達到接管要求和生活污水混合送至武南污水處理廠處理,危廢收集后委托有資質的企業處理。工業源主要隨初期雨水徑流流入河道以及少量生活污水經雨水管直排入永勝河。詳見表2。

(5)生活污染源現狀。永勝河沿岸生活污染源主要集中在西壩-寺橋段(前黃高級中學、前黃農貿綜合市場、人民醫院、瑞豐園、孫家塘、新園村、園里村)、敬業路-工業路段(文雅苑、北莊、后北莊)。污水主要為村鎮生活污水及商業設施排水。據初步調查,目前永勝河周邊生活污水通過污水管網系統大部分得到收集,送至武南污水處理廠進行處理,少量生活污水通過雨水管網進入河道,導致河道氮磷升高。

紅旗村、前進村、前黃村生活垃圾84%得到收集和妥善處理,同時,河道打撈的垃圾堆放在永勝河-號橋附近,待冬季再集中進行焚燒處置,這些未收集的垃圾隨徑流入河。

(6)農業面源污染源現狀。永勝河沿岸農業面源主要集中在永勝河一號橋兩側及工業路北側,農田面積約1 150畝。主要種植水稻、大豆、蠶豌豆、玉米、小麥等農作物以及葡萄、梨子等果林地,葡萄園排水通過渠道進入永勝河支浜中,缺乏有效的面源污染控制措施。

畜禽養殖方面,紅旗村、前進村、前黃村2014年末生豬存欄數1 974頭,家禽4 167只。

3 結論

綜上分析,前黃鎮段永勝河目前水質污染嚴重,氨氮、總氮、總磷均全段超標,主要污染因子為總氮、總磷。COD超標0~0.43倍,氨氮超標0~10.84倍,總氮超標1.20~15.75倍,總磷超標0.96~3.43倍。且污染源現狀問題較嚴重。

(1)工業企業偷排漏排依然存在。目前地方政府對沿岸工業聚集區的監管尚不到位,加之鎮區部分雨、污水收集管網分界不清,年久失修,偷排、漏排及超標排放現象時有發生,直接導致工業點源污染加劇,增加了水污染治理難度。

(2)河道雨水排口密集。通過調查發現,永勝河沿岸雨水排口密集,多達28個,且缺乏對初期雨水的有效收集與深度處理,部分企業的生活污水、工業廢水有可能通過雨水排口流入河道,對永勝河水質產生較大影響。

(3)生活面源入河貢獻較高。永勝河周邊農村生活污水接管率不高,規劃通過分散式污水處理設施進行處理。但據調查發現,目前分散處理設施無法有效收集污水,導致設施未能運行。另外有部分未接管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永勝河,加重了水體污染。

(4)農業面源污染較重。經統計,永勝河沿線周邊農田面積約1 150畝,主要種植水稻、大豆、蠶豌豆、玉米、小麥等農作物以及葡萄、梨子等果林地,葡萄園排水通過渠道進入永勝河支浜中,缺乏有效的面源污染控制措施,導致周邊農業面源污染入河量較大。

(5)底泥內源污染嚴重。永勝河底泥淤積嚴重,已多年未實施清淤。底泥多為軟泥,呈黑色且伴有濃烈臭味。經檢測,底泥中氮磷含量最高達7 948.57 mg/kg、18 205.29 mg/kg,亦檢了出重金屬(Pb、Cd、Cu、Zu、Ni、Cr),東壩附近底泥中重金屬含量尤為突出,河道內源污染嚴重。

(6)水系不通、溶解氧不足。目前永勝河上建有兩道壩,東壩位于永勝河入永安河河口,西壩位于一號橋西側,東、西兩壩之間河水長期處于滯流狀態,流動性差。河水整體呈現黑臭現象。監測結果顯示溶解氧嚴重不足,導致永勝河水體自凈能力較差。

上述事實說明,應當對永勝河上游及周邊污染源實施有效控制,輔以一定的污染治理技術手段,以恢復和提高永勝河生態系統的水污染自凈能力,改善其生態系統健康狀況。

參考文獻

[1] GB/T11914-1989,水質 化學需氧量的測定 重鉻酸鹽法[S].

[2] HJ535-2009,水質 氨氮的測定 納氏試劑分光光度法[S].

[3] HJ636-2012,水質 總氮的測定 堿性過硫酸鉀消解紫外分光光度法[S].

[4] GB/T11893-1989,水質 總磷的測定 鉬酸銨分光光度法[S].

[5] HJT 2.3-1993,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 地面水環境[S].

[6] HJ 717―2014,土壤質量 全氮的測定 凱氏法[S].

第8篇:水質污染源監測范文

關鍵詞:飲用水源地 風險防范 建設研究

中圖分類號:X82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5)04(a)-0000-00

南京是中國東部地區的綜合性工業基地、重要的交通樞紐、通訊中心和科教文化中心,具有“承東啟西、承南接北”的區位優勢。目前的支柱產業為電子、汽車、石化、鋼鐵、電力等。由于產業帶多集中于長江沿岸區域,這樣的產業結構布局對集中式飲用水源地的保護和風險防范工作帶來不利影響。因此,加強集中式飲用水源地環境風險防范工程建設,深入開展相關研究工作,預防和應對各類涉及飲用水源地的突發事件是十分必要的。

1 水源地環境現狀概述

1.1水源地及主要水廠概況

南京市縣級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源地共10處,其中長江南京段8處(其中3處為備用水源地),另有水庫型水源地1處,湖泊型水源地1處。水源地基本情況見表1-1:

表1-1 縣級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源地基本情況一覽表

序號 類別 水源地名稱 水廠名稱 類型 監測頻次 監測項目

1 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 夾江水源地 城南水廠 河流型 旬測

月測 水廠旬測:高錳酸鹽指數、硝酸鹽氮、氟化物。水源地月測:按照《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表1-3前35項,計64項;6月對《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中的特定項目(80項)全分析,對檢出的有機物和重金屬每月監測。

2 北河口水廠

3 江寧區水廠

4 燕子磯水源地 城北水廠 河流型

5 上元門水廠

6 八卦洲(左汊)上壩水源地 遠古水廠 河流型

7 江浦、浦口水源地 江浦水廠 河流型

8 浦口水廠 河流型

9 中山水庫及東屏湖水源地 溧水縣水廠 水庫型

10 固城湖水源地 高淳縣水廠 湖泊型

11 江寧子匯洲水源地 江寧濱江水廠 河流型

12 備用水源地 龍潭備用水源地 暫無 河流型 每年一次,6月監測 《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表1-3,共109項

13 八卦洲(主江段)備用水源地 暫無 河流型

14 橋林備用水源地 暫無 河流型

1.2飲用水源水質現狀

南京市2011年開始組織市、區(縣)環境監測站對全市各類型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的水質進行了例行監測和普查工作;2012年鎮江、柳州等地發生水源污染事件后,部分水廠又增加了水質自動站在線生物毒性監測儀。監測結果表明,2011-2013年,南京市縣級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均符合《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表1-Ⅲ類標準、表2和表3標準值,水質達標率持續穩定在100%。

2水源地環境風險分析

2.1環境污染現狀分析

2011年-2013年,南京市縣級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中固城湖處于輕度富營養狀態,除龍潭備用飲用水源地外,保護區范圍內無工業廢水排口,污染源結構以城鎮生活污染為主。中山水庫及方便水庫處于中營養化程度,污染源結構以非點源污染為主。長江南京段八個集中式飲用水源地中夾江飲用水源地、江浦、浦口飲用水源地、江寧子匯洲飲用水源地以城鎮生活污染為主;八卦洲(主江段)備用水源地污染源結構以非點源污染為主,其余四個飲用水源地以工業污染為主。

2.2固定源環境風險分析

固定源環境風險主要分布在長江南京段上的八個飲用水源地,湖庫型水源地具有環境風險的固定源較少。長江南京段有中石化過江油料管道1條,天然氣輸送管1條;共有危險品碼頭82個,主要集中在八卦洲左汊江段和南京長江四橋南岸附近,主要危險源為油類和化學品,年吞吐量達到4千萬噸。

中國石化集團南京化學工業有限公司、金陵石化烷基苯廠、金陵石化南京煉油廠、金陵石化化肥廠、南京市石油公司棲霞油庫等大型企業危險物質儲存量超過《重大危險源辨識標準》(GB18218-2000)中的危險源識別量,為重大危險源。

此外,長江南京段8個飲用水源地保護區附近存在著大量的加油站、泵站和污水處理廠的排口,對長江水質有較大的潛在威脅。

2.3面源環境風險分析

面源污染主要存在于湖庫型水源地,其主要環境風險來自分散式畜禽養殖污染源產生的藻類及其代謝產物和水產養殖污染源產生的“漁藥”類微量有機污染物。

雖然固城湖及中山、方便水庫水源地目前水質相對較好,但氮、磷等營養元素指標存在超標現象。由此可以判定,在適當的氣溫、環境條件下,水源地極可能會爆發大規模的藻類水華現象,現階段水廠的應對措施尚不能完全有效應對水源水中的藻類問題。

水產養殖過程中比較常用的“漁藥”包括抗生素、消毒劑、除草劑。這些物質如果使用不當,會進入水源地造成水源水的污染,進而影響水廠出水水質。

2.4環境監管及應急能力分析

南京市已建立了較全面的應急保障機制。在夾江飲用水源地的上游建立了水質自動站,實現了飲用水源地水質遠程自動監控。市、區縣環保部門和供水企業還分別建立了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現場巡查和信息通報制度,強化對全市縣級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的監控。2010年編制的《南京市集中式飲用水源突發污染事件應急預案》(寧政辦發[2010] 86號),建立了沿江化工行業危險污染源檔案庫,沿江化工等重點企業全部編制了環境污染事故應急預案。2012年還印發了《南京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突發環境事件環保應急響應程序》,進一步規范了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發生突發環境事件時的操作流程及部門職責。

2.5環境風險等級評估

目前,南京市縣級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范圍內無化工、有色金屬冶煉、醫藥制造等行業的污染源;長江南京段取水口附近水體擴散能力較好,湖庫取水口附近水體擴散能力一般;中山水庫及方便水庫水源地因污染源結構以非點源為主,無主要污染源。

綜合水源地環境現狀及環境風險隱患情況,可得出南京市縣級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環境風險等級為三級,風險一般。

3水源地風險防范建設研究

3.1預警體系建設研究

(1)要按照“早發現、早報告、早處置”的原則,開展對集中式飲用水源預警信息、常規監測數據的收集、綜合分析、風險評估工作。

(2)要加強環保、建設、水利等相關部門的聯動,進一步提高水質(量)監測自動化水平,增強水質污染變化預警能力和應急防范能力。

(3)要加強環境監管預警,強化以市、區兩級和政府、部門、企業三個層面的環境應急預案體系,針對不同的事故級別建立相應的應急預案,采取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

3.2工程建設項目研究

(1)備用水源地工程建設:南京市飲用水源地水源單一,應急水源地未建立問題隨著南京社會經濟發展將會日顯突出。可考慮選用江南石臼湖、江北金牛山水庫作為應急備用水源地,綜合考慮建閘保水、清除圍網養殖等措施,保障備用水源地水質達標。

(2)預警斷面建設:應根據需要,選取集中污水處理設施排放口、城市總排口、排污單位污水排污口、經常發生翻車(船)事故的路、橋和危化品運輸碼頭下游溝、渠、支流等臨 近斷面、兩條支流匯合斷面以及水源地直接連接水體設立預警斷面。

(3)連接水體風險防范工程建設:應優化連接水體尤其是水源地直接連接水體供水排水格局,布設防風險措施。結合江河湖庫的水利工程、風險防控工程、閘 壩的啟用關停等情況對連接水體的風險防控措施進行評估,編制合理的污染防控方案。當事故污水進入連接水體后,通過采取防控措施控制污染擴散。

3.3存在問題及困難

(1)水源結構單一。南京城市總體規劃中規劃南京市以長江作為全市主要供水水源,固城湖和中山、金牛等湖泊、水庫作為補充水源及應急備用水源。對長江水源高依賴程度同時也是南京飲用水應急保障體系中的薄弱環節。

(2)長江飲用水源地存在污染隱患。南京市長江飲用水水源地為開放式水源地,上下游工業企業、碼頭林立,突發性水污染事故影響飲用水水源地安全的問題不容忽視。水上交通運輸的易燃易爆品、石化產品、有毒有害危險品等也威脅到飲用水水源地的安全。

(3)湖庫型水源地水量不足。以固城湖為主要飲用水水源地的高淳區及以中山、方便水庫為主要飲用水水源地的溧水區,湖庫水量現狀均基本能滿足縣城供水的需要,但水量不足以向外輻射。隨著南京市區域供水工程實施,長江供水覆蓋面增加,溧水、高淳區主要集中式飲用水源地由將由湖庫型轉為長江河道型。

參考文獻:

[1]周克梅,陳衛,單國平,等 南京長江水源突發性污染應急水處理技術應用研究[J].給水排水,2007,33(9):13-16

[2]陸燕寧. 加強南京市飲用水源地水質安全的思考[J].黑龍江環境通報,2009,33(1):43-45

[3]丁仲平,景衛華,陳輝. 長江南京段水功能區管理的若干思考[J].水電能源科學,2009,27(2):136-138

[4]劉繼莉.吉林省集中式飲用水源地環境評估與管理對策研究[D].吉林:吉林大學,2010

[5]殷振華,夏健偉,夏豪剛.長江蘇州段飲用水水源地環境風險風險及防控對策[J].環境保護與循環經濟,2013,3:56-58

第9篇:水質污染源監測范文

[關鍵詞]評價指標 單項水質目標評價 綜合水質目標評價

[中圖分類號] TV856 [文獻碼] B [文章編號] 1000-405X(2015)-2-279-2

渾河沈陽段河流直接或間接接納沿岸工業、生活污水及農業廢水,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因而對其綜合水質狀況做出準確合理的評價顯得尤為重要。

目前,我國典型的河流綜合水質評價方法各有優缺點,單因子評價法的評價結論表現為過保護;污染指數法能夠直觀判斷綜合水質是否達到功能區目標,但是不能判斷綜合水質類別;當綜合水質類別為Ⅰ-Ⅴ類水情形時,模糊數學、灰色系統、物元分析、層次分析、人工神經網絡評價和水標識指數這幾種評價方法結論基本一致,水質類別為劣Ⅴ類時,標識指數法能評價水體黑臭。

考慮到渾河沈陽段河流已經擺脫水體黑臭現象、河流水體質量變化的連續性和水質標準確定上具有模糊性,本文采用模糊綜合評判法對渾河沈陽段進行綜合水質評價,在合理選擇評價指標的基礎上可以全面地反映各指標對評價結果的綜合作用,客觀地反映河水的污染狀況,進而對污染源進行解析,支持環境管理和規劃。

1研究區概況

1.1研究區范圍及氣候水文條件

研究區為渾河沈陽段。渾河在沈陽市境內河長172.6km,流域面積為4572km2,接納沈陽市市里、遼中縣和新民市的工農業廢水、城鎮生活污水;地處北溫帶,溫濕和半溫濕的大陸性氣候。平均降水量為622.5mm,渾河發源于清原縣長白山支脈的滾馬嶺,在沈陽市東陵區曉仁鏡村入境,在遼中上頂子村出境,是沈陽市境內的1條主要河流,包括18條一級支流。

1.2社會經濟狀況

沈陽市2011年生產總值為59157142萬元,第一產業占4.7%,第二產業占51.2%,第三產業占44.1%,第二產業以工業發展為主,占生產總值的46.1%,輕工業1233家,重工業2928家,工業門類已達到142個;根據2011年土地利用現狀變更調查,全市土地總面積為12880.88km2,其中農用地面積9899.64km2,占土地總面積的76.86%;建設用地面積1958.53km2,占土地總面積15.20%;未利用地面積1022.71km2,占土地總面積的7.94%;沈陽市市區519.1萬人,土地面積3471km2,遼中縣常住人口54萬人,土地面積1645km2。新民市常住人口為69.8萬人,土地面積3296km2。

2單項指標水質評價

2.1監測斷面布設

為了全面評價渾河沈陽段水質狀況,在支流入干前后、直排口入干后、污染集中區域設置監測斷面,共布設25個水質監測斷面,見表1,在2013年平水期進行監測。

2.2單項指標水質評價

根據水環境情況選取評價指標為:溶解氧(DO)、總磷(TP)、氨氮(NH3-N)、化學需氧量(COD)、生化需氧量(BOD5)。

根據《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采用單項指標比較法即將實測值與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基本項目標準限值比較,做出單項指標的水質類別評價。

評價結果表明:監測斷面COD、BOD5、NH3-N、TP、DO達到Ⅳ類及以上的分別占76%、20%、36%、8%、100%。

依據各指標Ⅴ類和劣Ⅴ類所占比例和對其進行排序,從較嚴重污染到輕度污染依次為:TP、BOD5、NH3-N、COD、DO。

河流單項水質類別評價采用各監測斷面各項水質指標的評價數據的算術平均值,結果表明:整個水系COD,DO達到Ⅳ類或以上標準,TP、NH3-N、BOD5未達到Ⅳ類標準,超標倍數分別為4.132、2.229、2.32。

整個水系COD、BOD5、NH3-N、TP、DO達標率分別為76%、20%、36%、8%、100%。

3基于模糊綜合評判法的渾河沈陽段綜合水質

模糊綜合評判法計算公式為B=AR;

B:評判結果,表示評價樣本對評判分類的隸屬度;

A:參與評價指標的權重向量;

R:各評價指標與評價標準之間的模糊關系矩陣,由定義的隸屬函數確定。

應用模糊綜合評判法對各監測斷面的綜合水質類別進行評價,可得監測斷面對各水質類別的隸屬度,根據“相乘取大”的原則判斷各斷面的綜合水質類別。如表1所示。

從表1中我們可以看出仲官橋、達連橋、蒲河西橋、佟古橋、西大林斷面綜合水質達到Ⅰ類,24%斷面綜合水質達到Ⅳ類及以上水質,除南小河入蒲河前斷面外的其他斷面均達到Ⅴ類水標準(表1)。

4污染源解析

(1)畜禽糞便未經安全處理便直接排放;使用化肥、農藥的種類和數量大造成部分化肥、農藥流失。

(2)通過對2013年沈陽市污染源普查數據進行分析可知:

排入渾河沈陽段的污染源點源約占80%,面源約占20%;工業企業污染物COD、NH3-N處理率分別為76.5%、95.01%,鋼鐵冶煉、水泥、制漿及造紙、火電、養殖等企業使用的新鮮水和產生的廢水較多,在未處理排放的工業廢水中白酒制造業約占50%;城鎮生活污水處理率為86.5%。

未經處理直接排放到渾河沈陽段的污染源分為農業、水產養殖、禽畜養殖、城鎮生活、工業廢水,對河流COD污染的貢獻率分別為0.493、0.006、0.486、0.013、0.002;NH3-N污染的貢獻率分別為0.434、0.006、0.400、0.158、0.002;TP污染的貢獻率分別為0.495、0.002、0.477、0.026、0,造成河流污染的主要污染源為鋼鐵冶煉、水泥、制漿及造紙、火電、白酒制造、農業和畜禽養殖等企業。養殖專業戶產生的污染物是規模養殖場的3倍,牛產生的污染物占所有禽畜的63.1%。

5結論與建議

5.1結論

(1)渾河沈陽段評價指標中TP、BOD5、NH3-NⅤ類和劣Ⅴ類所占比例和超過50%,較嚴重污染河流是南小河,水質較好斷面為新開河源頭、仲官橋、達連橋、蒲河西橋、佟古橋、西大林橋,其他斷面為輕度污染。

農業污染和禽畜養殖是造成渾河沈陽段污染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環保意識淡薄以及部門執法力度不夠,經濟結構發展不合理;污水處理設施、固體廢棄物處理機制不夠完善,河道多年大量沉積淤泥;沿岸缺少水生植物的緩沖帶,空氣污染嚴重都是造成渾河沈陽段污染的原因。

(2)本文應用模糊綜合評判法對渾河沈陽段水質進行了綜合評價,理論嚴密,但也存在不足之處,不能直觀比較不同評價樣本的綜合水質污染程度大小,不能評價水體黑臭。

本文水質評價方法具有一定的推廣性,可以應用此方法對其他不黑臭、綜合水質類別為Ⅰ-Ⅴ類河流進行水質評價。

5.2建議

(1)進行廣泛的環境保護宣傳教育,增強執法力度,優化經濟結構,修復河岸植被,增強植物多樣性保護。

強化污水處理及中水回用措施,保證沈陽市的95%以上污水處理達標后排放或回用,將再生水用于工業、農業、景觀、市政、洗車等,加大對重工業新鮮水使用收費標準,低價格提供再生水;對排污系統不完善的區域進行整修;加強固體廢物綜合處理,對生活垃圾進行分類處理。

(2)把南小河作為重點整治對象,主要加強對NH3-N、TP、BOD5污染物質的治理;加強對企業的COD處理和白酒制造業廢水處理。

建立健全化肥農藥法律和法規,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在加強禽畜糞便回收利用率的基礎上,對養殖專業戶加強管理和牛糞回收利用的科學研究。

(3)按現狀實際監測結果表明渾河沈陽段的COD還有剩余環境容量,而NH3-N已無剩余環境容量,為滿足水質控制目標,需在公平公正的原則下對NH3-N進行削減。

建議對渾河沈陽段NH3-N的衰減能力進行研究和測算,按照研究成果確定實際的NH3-N衰減系數,分析河流實際的NH3-N環境容量,結合污水排放口的布置情況、污水排放現狀確定每年的衰減目標。

另外,需對其TP環境容量進行分析,與相鄰縣市進行聯合治理,加強與世界各國在環保方面的經驗交流。

基金項目:遼河流域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與管理體系建設示范(2012ZX07505-002)

參考文獻

[1]張滌非,候樂.渾河沈陽段沿岸植物多樣性調查分析.安徽農學通報.2011,17(11):59-64.

[2] 謝季堅,劉承平.模糊數學方法與應用(第2版)[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5.

[3] 尹海龍,徐祖信.河流綜合水質評價方法比較研究.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08,17(5):729-733.

[4] 陳曉宏,江濤,陳俊合.水環境評價與規劃[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7:68-69.

[5] 蔣火華,梁德華,吳貞麗.河流水環境質量綜合評價方法比較[J].干旱環境監測,2000,14(3):139-142.

[6] 譚慶梅. 欽江流域水污染狀況與水環境保護[J].廣西水利水電,2009,1:49-51,84.

[7] 張旭臣.水質分級評價的模糊數學方法研究.[J]水文,1988,18(16):24-27.

[8] 陳耀輝,孫春燕.對最大隸屬原則有效度的進一步研究[J].重慶師范學院學報: 自然科學版,2002,19(1):47-49.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中文字幕福利片 | 给我一个可以看片的www日本 | 国产精品高清在线观看地址 | 欧美视频在线观看 | 日本www高清免费视频观看 | 国产成人精品aaaa视频一区 | 欧美特黄一级 | 九九色视频 |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影视 | 国产三级日产三级韩国三级 | 国产伦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久久 | 国产在线视频h | 久久久毛片免费全部播放 | 国产a∨一区二区三区香蕉小说 | 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一区 | 乱淫67194| 国产人成在线视频 | 爱逼综合网 | 三级伦理网站 | 在线观看欧美亚洲日本专区 | 亚洲视频1区 | 日韩激情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免费观看 | 日本不卡在线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 成年人免费网站视频 | 国产三级三级三级三级 | 日本在线观看不卡免费视频 | 韩国毛片视频 | 国产精品欧美亚洲日本综合 | 成人18网址在线观看 | 一级特黄特黄的大片免费 | 91欧美亚洲| 2020久久国产最新免费观看 |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观看 | 草草影院ccyycom浮力影院 | 欧美精品xxxⅹ欧美 欧美精品不卡 | 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成人做爰视频www | 99久久国产免费福利 | 国产精品视_精品国产免费 国产精品视频久 | 美国aaaa一级毛片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