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水資源水質調控水產養殖技術探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要使水的性質保持在安全水平,必須了解一些抑制水產動物生長和生存的因素,并將其影響降至最低。同時,水質參數對魚類的生長發育也有重要影響。本文將從二氧化碳、溶解氧以及換水方面介紹水產養殖中水資源的水質調控方法。
[關鍵詞]水資源;水質調控;水產養殖
1水中二氧化碳的調控
1.1水產養殖中的二氧化碳問題
未經喂養的飼料和廢物的降解是通過耗氧進行的。在封閉培養條件下,溶解氧含量較低,問題較多[1]。在白天,二氧化碳是呼吸作用的最終產物,和碳水化合物在水生系統中產生。在夜間,氧氣的產生會停止(因為沒有陽光的情況下光合作用無法進行),隨著夜晚的推進,氧氣含量逐漸下降。然而,由于呼吸作用將繼續產生二氧化碳,所以二氧化碳的水平隨著夜晚時間的增長而增加。通常,黎明時氧氣濃度最低、二氧化碳濃度最高。高水平的二氧化碳水解(在沒有陽光的情況下)產生碳酸,從而通過CO2+H2O=H2CO3反應使水酸化,降低了水的pH值。在中午(12∶00—14∶00),由于強烈的陽光照射,光合作用速率加快,二氧化碳含量最低,氧氣含量最高。因此,對于pH值的分析,溶解氧、游離二氧化碳、酸堿度的采樣都應該在黎明和中午進行,以便清楚了解培養池中這些參數的最低和最高范圍。上述過程均發生在常規大規模水產養殖的池塘中。在半集約化和集約化養殖系統中,未飼喂飼料和廢棄物的分解利用了大部分氧氣進行氧化產生二氧化碳,將使情況變得更糟。二氧化碳的濃度依賴于pH值。二氧化碳以結合態(CO2)和電離態如碳酸氫鹽(HCO3-)和碳酸鹽(CO3-)存在,而聯合形式(CO2)比電離形式(CO3-)危害更大。碳酸氫鹽的形式是無害的,可緩沖水突然波動的pH值;當pH值超過9.0時,碳酸鹽是有害的。
1.2對二氧化碳問題的調控
2~10mg/L的游離二氧化碳是池塘高產的理想條件。只要O2接近飽和,20~30mg/L的CO2是可被接受的。超過30mg/L的二氧化碳濃度會導致氧氣的消耗,但呼吸空氣的魚可以在100mg/L濃度下存活。pH值低于5時,水的酸度降低了魚的食欲,降低了其生長和對有毒物質的耐受性,增加了硫化氫、銅等重金屬對魚類的毒性,通過降低分解速度來阻礙營養物質的循環,抑制固氮作用,魚易受到寄生蟲和疾病的攻擊。酸性pH高于5.5的水,在石灰處理前不能施肥,應該在10:00以前完成。生牛糞可以用來限制pH值增加到8.5以上[2],且應該在中午(11:00-14:00)施用。
2溶解氧的管理
2.1水產養殖中的溶解氧問題
除在強湍流和曝氣條件下,氧氣從空氣擴散到水中的速度很慢。在大多數室外池塘中,水中的氧氣含量受浮游植物和細菌活動的影響。最重要的氧氣來源是浮游植物在光合作用過程中產生的。控制光合作用速率和產氧量的因素,包括溫度、陽光、養分濃度、浮游植物和水生雜草的種類和豐度。池塘沉積物和水柱是池塘中氧氣的主要消耗源。池塘底部的沙子和水分別占14.8%和69%。在蝦的單一養殖池塘中,沉積物和水分別消耗了總氧量的51%和45%。這些池塘在生長初期是自養的,但在生長后期是異養的。當池塘凈產量為負時,池塘耗氧量超過產量。
2.2溶解氧問題的調控
對于異養和低脫鹽條件,建議使用曝氣器、網以及水泵等進行曝氣。魚類并不是水產養殖系統中唯一的氧氣消耗者,細菌、浮游植物和浮游動物也消耗大量的氧氣。有機物(藻類、細菌和魚類廢棄物)的分解是水產養殖系統中最大的氧氣消耗。水再循環系統遇到的問題通常是由于魚的排泄物中氨的過量生產。硝化細菌將有毒的氨分解成無毒的形式,其耗氧量取決于進入系統的氨的數量。然而,由于其他細菌也存在于池塘和水箱中,建議以2.72kg氧氣和0.45kg氨的比例輸入水中。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是白天溶解氧的主要來源。夜間溶解氧低于飽和時擴散作用增加,而使用曝氣器可以極大地促進溶解氧在夜間的擴散。曝氣器可以暴露更多的水面,以便與大氣中的氧氣平衡。通過反向擴散,白天運行的曝氣器將趨向于去除過飽和的溶解氧。這些條件有利于水廠的養殖。當浮游生物死亡時,光合作用產生的氧氣明顯受到限制,常見于氣旋發生時。這種情況下可能需要將腐爛的浮游生物沖出去,提供額外的曝氣器,并延長曝氣時間,以保持溶解氧處于最佳水平。
3換水
當放養密度增加時,最重要的是要有可靠的供水和保持良好的水質。目前,除曝氣、殺菌劑、沸石等水質促進劑外,水交換仍然是保持良好水質最有效、應用最廣泛的方法。一般來說,水交換是根據需要調節鹽度,去除多余的代謝物,保持藻類健康并產生充足的氧氣,調節池塘水溫。匯率隨生產周期、儲存密度、總生物量、自然生產力水平、渾濁度[3]、水源和水量而變化。換水的原則是使水的變化不是突然的而是逐漸的。在水產養殖過程中,以較小的流速進行頻繁的、有時甚至是連續的水交換。小池塘中大量水的突然加入可能導致環境的突然變化,從而對養殖生物造成脅迫。因此,除非浮游生物突然死亡、臨界低氧或施用化學藥劑無用,不建議大量更換水。連續換水時應配合明輪轉動,使池水充分混合,否則會造成塘內水質的巨大差異,導致塘底養殖生物分布不均。降低水位和增加新水是不推薦的方法,特別是在夏季的白天。水溫升高,水位降低,會降低水的持氧能力,加速池塘底部的退化,導致氧氣的耗竭。最好是先按照預定的匯率加入新的水讓葉輪轉動,使整個池塘的水均勻后再放水。
4結語
在水產養殖過程中,要想保證水產養殖動物健康正常生長,要著重進行水資源的水質調控,利用生牛糞增加pH值并降低CO2的濃度、利用曝氣器溶解氧氣以及換水等調控水質,從而得到健康的水養殖動物,促進水產養殖產業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馬海軍.半封閉海水池塘生態養殖水質調控技術研究[D].保定:河北農業大學,2010.
[2]趙玲莉,李遠林,李建江,等.注水水質調控技術研究[J].新疆石油天然氣,2005(3):63-65,71,100.
[3]劉興國,徐皓,張擁軍,等.池塘移動式太陽能水質調控機研制與試驗[J].農業工程學報,2014(19):1-10
作者:王義東 單位:新鄉市水產技術推廣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