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林地生態修復方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2020年工作開展情況
(一)積極開展增減掛鉤工作。
按照跨省交易指標既定的工作目標任務,積極組織組織開展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項目拆舊復墾實施工作,完成拆舊復墾規模344.583畝,其中,實施完成并通過縣級驗收第一批次河支鄉獨哇村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項目復墾規模194.583畝,農民集中安置建新區使用掛鉤周轉指標65.577畝,節余指標127.506畝;第二批次8鄉10村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項目實施完成四洼鄉2個地塊復墾施工,面積150畝。同時,積極籌措專項資金451萬元,并以公開招標的方式確定至源拓土公司為第三批次10鄉26村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目前期技術服務單位,包裝立項周轉指標規模約917.1畝,復墾規模約700畝,預估節余指標約630畝。項目方案現已報省土整中心備案。
(二)征地補償工作
一是會同久馬高速建設項目協調辦和相關部門,積極開展久馬高速C2標段紅線用地范圍核定及征收補償測算工作,完成紅線用地測量7310.59畝,其中耕地1869.96畝、草地3772.93畝、林地1667.7畝、其他土地117.18畝。二是全面完成久馬高速C2標段總承包部臨時用地選址確認,確定臨時占用土地面積1214.703畝,其中耕地91.155畝,林地724.47畝,草地244.254畝,其他農用地2.871畝。審定了臨時用地復墾、植被恢復方案并報縣政府審批。三是繼續強有力地抓好S220線征地補償費撥付,已完成133.3畝征收土地補償款撥付600余萬元。
(三)重點項目用地保障工作
全力統籌協調重點項目用地保障,極力助推脫貧攻堅。一是充分整合利用我縣“十三五”期間用地指標,積極主動與省、州對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調整,調整建設用地491.787畝,確保了漫澤塘旅游扶貧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用地220.4505畝;麥爾瑪公安用地14.8725畝;武警四支隊駐訓基地項目用地240畝;LNG氣化站12畝等重點項目用地需求。二是為確保藏高公司入駐我縣,劃撥75.87畝國有土地用于久馬高速建設監控、應急中心建設項目。同時,通過收取土地成本費,實現土地收益2427.84萬元。三是劃撥231.99畝國有土地給武警省總隊機動第四支隊用于策應反分維穩,支持駐勤武警后勤保障建設。同時通過收取土地成本費,實現土地收益5000萬元。
一是嚴格執行耕地保護制度。堅持把保護耕地資源作為自然資源管理的第一要務,盡職盡責保護耕地資源,為確保全縣耕地保有量不少于7126.67公頃,基本農田保護面積不少于5700公頃的保護目標,在全力保障久馬高速公路建設項目用地的同時,根據項目設計及其勘測定界成果,積極與有關鄉鎮、村對接,協助技術作業單位對該項目占用1003.6965畝永久基本農田進行了補劃,形成了補劃方案已經州、縣兩級審批,上報至省人民政府審查。二是以27.1萬元委托涂源信房地產土地資產評估有限公司,完成了《縣征收農用地區片綜合地價標準》制定工作,確定我縣征收農用地區片綜合地價2個區片,分別為Ⅰ區片37600元/畝,Ⅱ區片28000元/畝,并經省人民政府批準同意。三是積極對接科農蓄水局,完成農村宅基地審批工作移交,與發改、林草、生態環境、科農畜水等相關部門對接,順利完成《縣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修復方案》編制。
二、2021年工作計劃
一是加強用地保障,促進項目落實。進一步提升審批效能,推進重點項目建設用地報批,確保全縣重點項目用地需求。并圍繞重點項目加大土地儲備,確保城市建設融資需求。
二是加快永久基本農田劃定調整完善,完善耕地后備資源調查與評價工作。積極推進自然資源節約集約用地,提高土地使用效率。
三是嚴格耕地保護,堅守耕地紅線。嚴格落實耕地保護責任制和耕地保護考核制度,堅守耕地和基本農田保護紅線不動搖,完成我縣耕地保有量和基本農田保護面積指標。
關鍵詞:大石埠水庫;水生態修復;措施
中圖分類號 TV69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14-103-02
大石埠水庫位于江蘇省東海縣西部丘陵地區的高流河支流桃林河上游,距東海縣城30km,水庫設計以防洪和灌溉為主,結合水產養殖等進行綜合利用。另外,通過龍良河為東海縣的賀莊水庫、昌黎水庫、西雙湖水庫等中、小水庫提供水源,對解決東海縣西部水源問題有著重要意義。根據最近幾年的水質監測評價結果,大石埠水庫水質不穩定,局部時段出現了總磷、總氮較嚴重超標現象,水質達到了中營養――輕度富營養化程度,存在著一定的安全隱患。
保護水生態系統是水利事業的新課題,也是環境水利的重要體現。在當前“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形勢下,為扼守“三條紅線”,特別是第三條紅線提出的“加強水生態系統的保護與修復”的目標任務,保證人民群眾的用水安全,改善水庫庫區的生態環境,保持良好的水質,對大石埠水庫進行水生態修復顯得極其迫切和重要。本文結合最近幾年對大石埠水庫的實地勘查,對大石埠水庫的水生態修復措施進行初步的探討。
1 應遵循的原則
在編制水生態修復方案工作中,應遵循如下原則:
1.1 改善水庫水質的原則 水庫庫區生態修復措施及工程措施實施以后,能夠有效減少入庫污染物總量,使水質得到逐步改善。
1.2 建立生物隔離帶和濕地相結合的原則 利用防護隔離帶的攔截作用,防止農田的地表徑流所攜帶的污染物進入水庫水體,防護隔離帶的植物的根系能固土護岸,減少水土流失。通過庫區及河口濕地建設,增加生物的多樣性,充分發揮濕地的自然凈化功能。通過土壤和植物的吸附、截流及交替氧化還原和微生物降解等措施,使水質逐步凈化。
1.3 結合實際的原則 在生態修復方案中,對濕地、林地和水庫庫區水生植物的選擇,既要考慮對當地氣候及地理、地型條件的適應能力,也要考慮其吸收凈化污染物的能力,還要考慮維持整體的生態平衡和注重景觀美化效果。
1.4 充分發揮經濟效益的原則 在隔離帶和濕地建設中,要充分利用本地的原有物種和經過改良后的引進物種,布局有較好經濟價值的植物,為庫區的老百姓創造經濟效益。堅持以項目維護和經費投入最小化的運作方式,努力做到經濟效益的最大化。
1.5 分步實施推進的原則 水庫的水生態修復工程量較大,生態修復項目的實施,可采取近期與遠期相結合的方法,科學規劃和制定實施方案,分期、分批實施項目。
2 大石埠水庫水環境現狀及原因分析
2.1 大石埠水庫水質狀況 通過收集整理大石埠水庫近4a的水質監測資料,并按照《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進行類別分析,按照《地表水資源質量評價技術規程》進行營養狀態評價,結果表明:在近4a的50次水質監測中,Ⅱ類水15次,占評價總測次的30%,Ⅲ類水25次,占評價總測次的50%,Ⅳ類水10次,占評價總測次的20%;水庫水體一直處于中營養至輕度富營養狀態。自2009年起,大石埠水庫曾連續出現中度富營養狀態,富營養狀態頻次增加較為明顯,水庫水質富營養化程度日趨嚴重。
2.2 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1)大石埠水庫的總體水環境質量尚好,但是水體的富營養程度相對較高,已經達到了中度富營養化水平。(2)通過近幾年的實地調查,大石埠水庫存在網欄養殖問題,特別是在入庫徑流河口地段的網欄養殖。由于養殖餌料的投放,造成水庫水體的內污染源較重,而這些內污染源對水生態環境的影響,無法通過具體的工程措施進行有效的修復。(3)水庫上游及周邊是桃林鎮政府所在地及附近村莊。由于人們的日常生產及生活,使入庫支流產生各類污染物,特別是在汛期,這些污染物流入水庫庫區,對水庫的水質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影響。(4)庫區上游地帶的大量土地被開發成為農田,并種植農作物和經濟作物,由于目前農藥和化肥的廣泛應用,農田的面源污染給水庫的水質帶來隱患。(5)大石埠水庫是山地形水庫,水庫的岸線較長,水庫的形狀為狹長型,由于水庫的防護帶有缺失現象,特別是水庫靠馬陵山地段缺失較多,造成水土流失現象較為嚴重,以致形成的徑流直接入庫,從而影響了水庫的水體水質。(6)大石埠水庫在水流力學作用下,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庫岸淘刷現象,有的易造成塌岸,因而影響了水庫庫區周圍的生態環境和防洪安全。(7)由于水庫上游是馬陵山的丘陵地帶,大量的灌木和原有的林地被附近的村民開發種植,原有的生態體系被破壞的現象較為嚴重。雖然近年來政府有關部門提出了調整產業結構,但是短時間內很難恢復原有的生態系統,從而也對大石埠的生態穩定帶來影響。
3 大石埠水庫水生態修復措施
3.1 總體思路和具體目標 根據大石埠水庫的實際情況,從發揮區域生態功能出發,充分利用水陸植物的生態作用,以植物修復、重建和優化調整為重要手段,實行水庫的上游地帶、淹沒地帶、消落區域和水下區域的有效結合,進行庫區生態修復建設。通過截留和凈化污染物,保護生物物種的多樣性,涵養水源,防止水土流失,建設生物景觀等措施,推動庫區社會經濟的發展,增加庫區農民的經濟收入,同時也兼顧庫區的生態效益。
具體的目標是:減少水庫周圍不必要的人為干擾因素,降低入庫的污染物數量。依靠生態系統的自然調節能力,輔助以人工措施和工程措施,使遭到破壞的水庫生態系統逐步得到恢復,并向良性循環方向發展,逐步將其建設成為優質的水源地。
3.2 大石埠水庫水生態修復的具體措施
3.2.1 防護帶修復 建設3條防護帶,種植喬木、灌木和果樹。即在水庫西10km左右,靠馬陵山山體頂部,種植耐干旱和貧瘠的馬尾松等,種植長度3km;在山體的坡耕地種植蘋果、板栗等果樹。
3.2.2 建設隔離帶 利用土地整理開發和小流域綜合治理等工程,在水庫周圍建設隔離帶。通過工程措施的配套和鄉村河塘的綜合整治,以及村容村貌和村莊環境建設,特別是周邊村莊生態環境的優化,為水庫的生態修復起到了較大的促進作用。
3.2.3 建造生態浮床 采用木棍和鋼絲固定一塊水面,其中種植蘆葦和荻草等。每個浮床大約為10m×3m。建浮床地點,一是在大石埠水庫西岸的小桃林村附近,建造放置10個浮床;二是在水庫西岸靠彭才村附近水面建造投放10個浮床;三是在水庫東岸靠關汪村附近建造投放10個生態浮床;四是在水庫東岸軍民翻水站附近建造投放10個生態浮床。
3.2.4 恢復與擴建濕地 恢復原黑龍潭水庫到大石埠水庫的濕地,協調處理歷史留下的圈圩,進一步擴大濕地面積,擬擴建濕地30hm2。
3.2.5 生態護坡 利用生態混凝土和生態磚種植蘆葦和香蒲等。具體的生態護坡地段為,庫區上游靠小桃林村兩岸約6km,庫區西岸靠彭才村約2km,庫區東岸靠關汪村及軍民翻水站約2km,水庫管理所至西石埠村地段和道埝翻水站約2.5km。
3.2.6 河道整治 對大石埠水庫的入庫河道桃林河進行河道整治工作。具體措施為打撈水花生和水葫蘆,對河道進行淺表清淤。整治河道的長度約3km。
關鍵詞:園林景觀設計;可持續發展;山體植被
山位于鎮江新區,西距鎮江30公里,雄峙江滸,扼鎖大江。傳說山原名瑞山,秦始皇東巡途經此地,見瑞氣升騰,龍驤虎視,立即傳旨將瑞字左邊的“王”去掉,用“囗”將余下的“端”框起來,以免王氣外泄危及萬年江山。于是這座山便叫做“山”。隨著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城鎮基礎設施的規模不斷擴大,不合理的開山采石方式,現狀植被的人為破壞,對山的生態和景觀帶來一系列的危害和問題。城市化過程中形成的廢棄采石場,對城市景觀和城市生態環境影響極大,如何對其實施生態恢復治理已成為許多地區生態建設與可持續發展所面臨的巨大難題。
1 現狀分析
生態規劃為先――做到全局性、前瞻性、科學性、系統性、和可操作性,可以分階段實施。本設計主山體面積75HA,山體最高點為205M,100m以上區域山勢險峻。山體的不同區域都有廢棄的采石宕,水土流失較為嚴重。山腳周邊用地主要為農田和菜地,地勢平坦。土壤 PH值平均6.1,微酸性;土壤種類以馬肝土、黃白土為主。山體植被覆蓋率較低,有少量的針葉樹,主要植被以榆科、構樹、野梨樹等落葉植物形成的次生林為主。(如圖1所示)廢棄采石宕口生態恢復工作必須兼具全局性、前瞻性、科學性、系統性、可操作性的,符合人工輔助復綠專業要求和地區植物區系群落結構相匹配的高品質的規劃,這里說的規劃應該是真正意義上的專業的廢棄采石宕口生態恢復系統規劃,而不是單純的景觀重建方案。這樣的規劃應涵蓋生態復綠將面臨的多方面的問題,尤其重要的是要切合實際情況,不能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泛泛而談的東西。比如說,要人工輔助修復一個健康、穩定的植物生態系統,所選擇植物物種的多樣化,及各物種間的生態位合理配置就是關鍵問題。目前在植物品種選擇中存在著只重視一時效果的傾向,對于植被生態系統的長遠發展考慮偏少。如選用某一外來速生樹種,雖然生長快、見效快,但大多蒸騰需水量大、衰退旱,且因采石場底土層薄,環境條件差,不能滿足其生長的長遠要求。這種近乎拔苗助長的做法導致了很多廢棄采石宕口生態恢復工作中出現退化甚至二次拋荒的情況,導致經濟投入與生態改善效果間性價比的不合理。所以,擇草木、灌木、喬木,探索在短期內經濟、高效、穩定的采石場生態恢復方法,在廢棄采石宕口生態恢復工作中標本兼治真正有所突破才是我們最終目的。
2 種植設計原則
(1)山體植被恢復,增綠增色,生態與景觀同步進行。
(2)現有植物群落盡量保留,穿插增綠。
(3)以常綠樹為主,彩葉樹作為補充,同時增加下層地被,形成穩健的復合植物群落。
(4)以小規格喬木種植為主,大規格喬木作點綴。山脊部分以種植花灌木為主。
(5)總體考慮苗木種植的經濟性。
3 設計目標
增加視綠――為風景區提供背景林
引導演替――為植物群落自然演替創造基礎
遠近結合――為可持續發展的林地經營模式創造條件
4 種植設計布局
①巖石園(150m以上)區域:的巖石陡峭而又少土壤,難以保水保肥,植被生長條件極為惡劣。設計中選擇耐瘠薄貧瘠的地被植物,如構骨、火棘、連翹、大葉絡石、中華常春藤、爬山虎等,多種植物混交種植,
②常綠闊葉林(100m -150m)區域:野趣自然的山林植被特色對原有山體植被選擇性的進行一定的增補。在原有植被的格局上,主要增加如大葉女貞、木荷、香樟、柳杉、杉木、櫸樹、 樸樹、合歡等相同植物。石楠、枇杷、海桐、珊瑚樹、厚皮香、丁香、 南酸棗等耐陰小喬木作為中層以分割空間。地被考慮二月蘭、石蒜、麥冬、蔥蘭、白三葉,防止水土流失。
③闊葉混交林(100m以下)區域:郊野公園的植物配置形式注重植物的功能性。以大葉女貞、香樟、紅果冬青、廣玉蘭、石櫟等形成的主要林蔭樹,在野趣的基礎上增加部分較為有親和力的植物,如:石楠、夏臘梅、北美海棠、枇杷、 夾竹桃。局部林緣配置色彩豐富的花灌木如:連翹、梔子、火棘、野薔薇、杜鵑等,形成歡快的氣氛。
④彩葉林(100m以下)區域:主要增加秋色葉樹種楓香、三角楓、雞爪槭、元寶楓、無患子、櫸樹、欒樹、銀杏等,調節整個山體立面的色彩。中層以山茶花、忍冬、鐵冬青等常綠小喬木片植。整個區域莊重而又不乏活力。
經濟林(100m以下)區域:在控制造價的基礎上,部分區域劃出經濟林種植范圍。種植楊梅、桔子樹、枇杷、桃、杏、李、板栗、柿樹,以小投資創造旅游經濟收入。以獲得更大的生態效應、社會效應和經濟效應。
⑤次生林(100m以下)區域:兼顧眼前與長遠效果,保留現狀的次生林。從生態系統的角度上考慮整個系統的長久性和穩定性。穿插種植常綠樹種,最大限度的增加林地生產力。
⑥采石宕(100m以下)區域:石壁處理根據坡度、石壁表面粗糙程度,采取不同的措施,利用噴播綠化恢復植被技術,用各種植物的網固定到石壁。根據藤本植物的攀援特性進行垂直綠化。為突出景觀效果選擇常綠藤本和落葉藤本混交種植,形成高大的“綠墻”。
5 設計特色與重點
①生態優先,增綠增色,景觀并重。
②運用鄉土樹種資源,適地適樹。
③生物多樣性,建立復層植物群落。
④采取人工促進與自然恢復相結合的技術:
⑤注重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平衡。
青藏高原區所轄各行政區的自然地理條件、文化背景和經濟發展模式等各異,立足、青海、新疆、甘肅、四川和云南的人口、經濟、環境發展現狀,構建科學的指標體系,對無量綱化處理后的數據進行主成分分析,將3個公因子正交旋轉,累計方差百分比即貢獻率已達94.13%,較高的可信度可以滿足研究變化需要。(一)地區地勢較高,自然條件嚴酷,草地和森林是其生態系統的主要構件,區域經濟發展依賴自然生態系統的凈初級生產力、初級畜牧產品和粗放式旅游業等。為此,投入指標選取草地、林地等相關因子。在資源消耗中,第三產業比例較高,但處于粗放式發展階段,在0.05的顯著性水平下,GDP、總人口數、工業廢水排放總量等都無法通過檢驗,表明研究區域投入產出效率低,故放松通過檢驗約束,將產出指標具體為GDP、地方財政收入、三廢綜合利用產品價值、總人口數、人口自然增長率等,得到如下結果:投入指標:X1,造林總面積;X2,草地總面積,X3:供水總量產出指標:y1,GDP;y2,地方財政收入;y3,三廢綜合利用產品價值三廢綜合利用產品價值(0.9 803)在產出中比重最大,這說明面臨較為嚴重的環境退化壓力,且依次源于草地(0.9 841)、森林(0.9 714)和水(0.9 765)等系統,從各因子對GDP和地方財政收入的貢獻看,草地的貢獻要低于森林系統和水系統,更低于草地對于三廢綜合利用產品價值的貢獻,說明依托草地發展的產業以粗放式發展為主,投入產出比較低,經濟效益不高。依托資源稟賦發展旅游業,超出生態承載力的掠奪開發,在增加經濟收益的同時加速了熵增進程,使區域經濟趨向貼現率預期難以降低的短期行為為主導的惡性循環。現存的生態系統投入產出狀況,鼓勵粗放式、外延式的GDP增長模式,導致污染性產業擴大發展的態勢顯著。然而,作為禁止開發區,的生態價值遠高于經濟貢獻,犧牲環境換取短期經濟增長的戰略是不可持續的。為此,應以保護生態環境為目標,兼顧經濟發展,在合理的科學規劃指導下,以環境可承載的經濟發展方式推進區域可持續發展。(二)青海地區青海平均海拔3 500米以上,地形地貌、水熱條件和氣候特征共同決定了該區域以草地系統為主,投入指標導向該因素相關因子。青海省是國家畜牧業基地,其畜牧產品的產出影響全國供給,畜牧業產值也是地方重要的財政收入來源,在0.05的顯著性水平下,經濟效果不明顯,放松通過檢驗約束,將產出指標具體為GDP、地方財政收入、大牲畜年底頭數、總人口數、人口自然增長率等,經過多元回歸分析,并進行擬合優度、F檢驗和T檢驗,得到如下結果:投入指標:X1,草地總面積;X2,供水總量;X3,環境污染治理總額產出指標:y1,地方財政收入;y2,大牲畜年底頭數青海GDP快速增加始于2007年,但經濟發展的質量始終不高,低附加值的產業鏈條仍居于主導。從產出方面,大牲畜年底頭數(0.9 549)優于地方財政收入(0.8 397),表明畜牧業是青海省重要產業,但過度依賴草地第一性生產力和動物性初級產品的產出降低了邊際效益,投入產出比較低。從各因子的貢獻率看,環境污染治理總額(0.9 813)對大牲畜年底頭數貢獻最大,說明草地第一性生產力的維護是依靠治理資金的投入,而并非草地系統自我修復。同時,環境污染治理總額對地方財政收入和大牲畜年底頭數的貢獻存在差距,表明對環境治理的投入雖然增加了草場的載畜量,但畜牧業粗放的發展模式并不能有效增加產值,經濟運行低效,支持地方財政的作用有限。這種以增加環境治理投資總額的方式促進畜牧業發展從而間接增加地方財政收入的方式是不經濟的。同樣,作為禁止開發區,青海的發展理念應確立為生態優先兼顧經濟,為其他地區經濟發展輸送生態系統服務價值,保障宏觀生態安全。因此,青海應徹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依據資源稟賦合理選擇主導產業,使生態與經濟互相支撐,尋求GDP增長的低碳模式。(三)新疆地區新疆降水量少且分布不均,天然生態系統發展有限,人工林地和草地成為區域發展的重要支撐,故投入指標選取必然包含人工生態系統在內的草地、森林相關因子。新疆大力發展石油化工、有色金屬采掘加工等,因此,產出指標會因資源稟賦差異和主導產業不同而發生變化,具體為GDP、地方財政收入、三廢綜合利用產品價值、化學需氧量排放量、工業廢水排放總量、工業廢氣排放總量、煙塵排放量等,以相同的檢驗通過水平得到如下結果:投入指標:X1,造林總面積;X2,草地總面積;X3,供水總量;產出指標:y1,GDP;y2,地方財政收入;y3,三廢綜合利用產品價值;y4,化學需氧量排放量;y5,工業廢氣排放總量;y6,煙塵排放總量新疆豐富的能源稟賦決定了其二產為中心的產業結構格局,但倚重高能耗高污染的發展模式嚴重威脅著其脆弱的生態系統。相較于其他指標,經濟指標如GDP、地方財政收入、三廢綜合利用產品價值等權重較大,高于國內生產總值(0.9 619)、地方財政收入(0.9 294)和青海地方財政收入(0.8 397),說明新疆的經濟效率高于青、藏兩地,但經濟增長主要還是源于高能耗。從各因子的貢獻率看,水資源對區域發展貢獻較大,與各項指標相關性大,分別為GDP(0.9 971)、地方財政收入(0.9 931)、三廢綜合利用產品價值(0.9 628)、化學需氧量排放量(0.9 617)、工業廢氣排放總量(0.9 680)和煙塵排放總量(0.9 876)等,水成為支撐新疆產業發展的重要資源。不同于、青海擁有豐富的水資源,傳統的用水方式是無法滿足新疆經濟增長的需求,水資源的循環利用是未來影響其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因此,提高水污染的治理能力、運用節水技術和升級工業部門技術有利于新疆以較小的成本發展循環經濟。新疆境內有廣闊的禁止開發區(如戈壁、沙漠等),還有重點開發區(如天山北坡),與禁止開發區不同,重點開發區應在兼顧生態安全的前提下,實現五位一體的協同發展,即產業布局、產業結構調整應將區域生態承載力、科學技術發展水平、人力資源現狀等因素綜合考量,進行科學規劃。對新疆而言,應選擇資源稟賦和技術升級能力均占優勢的產業為主導,以循環經濟理念推動區域生態經濟的螺旋式演進。(四)甘肅地區甘肅地處三大高原的交接帶,多年的植樹種草使人造生態系統成為影響區域發展的主要生態系統,因此,投入指標涉及森林、草地、水和環境污染治理總投資等。甘肅主要發展的重工業是石油化工、有色金屬冶煉等,經濟效益不顯著且環境危害大,產出指標具體為人口總數、人口自然增長率,工業廢水排放總量、工業廢氣排放總量、SO2排放量、化學需氧量排放量等,放松通過檢驗約束得到如下結果:投入指標:X1,造林總面積;X2,草地總面積;X3,供水總量;X4,環境污染治理總額產出指標:y1,總人口數;y2,人口自然增長率;y3,SO2排放量;y4,工業廢氣排放總量式(6)表明,較之經濟成果,甘肅的資源投入績效較多顯示在社會與環境層面,SO2排放量(0.9 372)是其中權重最大的產出,且這主要源于造林總面積(0.9 539)和草地總面積(0.9 519)的貢獻,可見,與林地、草地相關的行業(如造紙業、農藥化工)的污染物排放較多,超出生態系統的吸納范疇,致使生態系統凈吞吐量為負,這是由于在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博弈中,傾向于短期生產的偏好使經濟效率低下,資源投入并未顯示出應有的經濟效益,而集中表現為對社會和環境的危害;另一方面,生態補償的乏力使甘肅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輸出大于價值補償,生態系統難以充分吸納生產廢棄物,生態環境加速退化。然而,作為限制開發區與重點開發區的疊加區,甘肅應以保護生態環境為前提,進行合理的工業布局,淘汰污染大、收益低的產業,發展清潔能源,履行兩江一水生態屏障的職責。依托于交通樞紐的區位優勢及絲綢之路的文化影響,甘肅應考慮發展物流產業和文化創意產業,平衡三產比例,實現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五)四川地區四川地處青藏高原和長江中下游平原的過渡帶,氣候垂直變化明顯,水熱條件較好,動植物種群密集,生物多樣性豐富,但對環境影響度量的重要參照還是森林和草地,投入指標應以這兩個生態系統的相關因子為主。相對于其他地區,四川生態承載力大,區域自我發展能力較強,且三產比例較均衡,但污染物排放對環境產生還是存在一定影響,產出指標具體為GDP、地方財政收入、三廢綜合利用產品價值、工業廢水排放總量、工業廢氣排放總量、煙塵排放總量、危險廢物等,放松通過檢驗約束,得到如下結果:投入指標:X1,造林總面積;X2,草地總面積;X3,供水總量產出指標:y1,GDP;y2,工業廢水排放總量四川自然資源豐富,環境承載力大,經濟發展潛力大。從產出結果看,經濟成果主要源于資源貢獻,且環境負效應顯著,工業廢水排放總量(0.8 898)權重大于國內生產總值(0.8 409)權重,表明資源消耗已引致嚴重的環境污染。從各因子貢獻率看,造林總面積(0.9 421)和供水總量(0.9 094)對工業廢水排放總量的貢獻最大,一方面,重工業和污染性輕工業是其污染的主要原因,且因技術能力制約,治污效果有限,資源利用效率低;另一方面,生態系統吸納能力不強,資源存量缺口大,資源利用遠大于補給。從造林總面積(0.8 207)、供水總量(0.8 127)和草地總面積(0.7 366)對GDP的貢獻可以看出,自然資源豐裕度高是四川省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但欠缺效率的資源配置,使資源消耗后的環境負效應大于經濟正效應。例如,在旅游業發展中,四川的資源稟賦與經濟收益不匹配,超過生態承載的旅游開發并未給四川帶來豐厚的旅游收益,2011年旅游業總收入約為2 400億元。現行發展模式下,四川的規模經濟效應未充分展現,低下的資源利用率正在危及四川生態經濟系統的良性循環,因此,四川需要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出臺相關政策支持小企業做大做強,走向規模化、精細化和專業化,既提高經濟收益,也平衡好生態與經濟的關系。(六)云南地區云南降水充足,物種間生態位差異使這一地區在環境不穩定時表現出緩沖效應,對環境影響較大的還是森林和草地,投入指標以這兩個生態系統為主。考慮到能源化工、生物產業和礦產業對經濟的拉動和環境的危害,產出指標具體為GDP、地方財政收入、化學需氧量排放量、工業廢水排放總量、SO2排放量、危險廢物等,放松通過檢驗約束,得到如下結果:投入指標:X1,造林總面積;X2,草地總面積;X3,供水總量;產出指標:y1,化學需氧量排放量;y2,危險廢物近年來,云南經濟增長較快,已形成煙草、旅游、能源、生物等重點支柱產業。式(8)顯示,產出多表現為化學需氧量排放量(0.7 797)和危險廢物(0.8 476),表明云南現行的發展模式和依托的主導產業對生態環境正在產生嚴重脅迫。從各因子的貢獻看,造林總面積是對污染物貢獻權重大的主要因素,說明與之相關的產業是主要污染源,一方面由于以木材為原料的污染性產業比重大;另一方面,因補償乏力,林地系統輸出大于輸入,環境穩定性降低。另外,生物化學等工業發展因缺乏嚴格標準和技術水平的約束,在污染水質和土壤的代價下,并未獲得對等的經濟收益。就旅游業而言,云南旅游業有規模,缺效益,產業化觀念匱乏,供給管理意識薄弱。作為限制開發區域,云南應調整好生態與經濟的關系,充分發揮自身的綜合優勢,調整三產比例,深化第三產業的發展,以旅游產業替代旅游業,提高環境約束下的區域經濟效益。
二、投入產出模型下的青藏高原區生態經濟系統類型劃分
基于資源稟賦的相似性、區位的毗鄰性和上述計量評價結果,以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為準繩,將青藏高原區的生態功能及價值劃分類型。(一)梯度劃分1.低程度開發區:青海和作為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青藏高原區的生態價值大于經濟價值,青海和是其核心區域。該區域生態系統極其脆弱敏感,一旦質變則會加速劣變。近年來,旅游業快速發展,GDP大幅增長,但粗放式的發展方式使生態環境長期超負荷承載,環境穩定性受到沖擊。同樣受制于傳統生產方式的制約,青海畜牧業效益的提升空間已十分狹小,從而形成收益貼現率下降的預期,催生過度依靠草地第一性生產力和動物性初級產品的行為頻繁發生使畜牧業發展陷入瓶頸,草地退化風險凸顯。青海在“十二五”規劃中明確鹽湖化工、有色金屬采掘與加工、油氣化工等為支柱產業,但尚未制訂有循環經濟技術支撐的發展規劃,一旦突發污染性事件,經濟、社會、自然發展失衡的風險就會陡增。在全國主體功能區劃中,青海和大部分是禁止開發或限制開發區,保護好青海和的生態環境,不僅對當地生態環境和經濟社會的發展意義重大,對長江、黃河、瀾滄江流域以及甘肅河西走廊、內蒙古西南地區的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生態安全等至關重要。因此,青海和應以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為中心,兼顧經濟發展,推動和加速生物、新能源、旅游等環保產業發展,升級改造落后產能,嚴格管控污染性行業,制定高標準的排放要求,提升經濟發展的質量。2.重點治理區:新疆和甘肅新疆和甘肅毗鄰,氣候干燥,水熱條件分布不均,境內荒漠化、水土流失嚴重,是我國生態環境相對較差的地區。近年來,兩省區GDP穩步提高,但萬元GDP能耗仍高位運行,主導產業以高能耗、高污染產業為主,加之當地環保產業落后、三廢治理能力低,生態環境加速劣變。新疆和甘肅既有重點開發區域,又有限制開發區域和禁止開發區域,兼具經濟開發與生態保護屬性的主體功能區。因此,新疆和甘肅應放棄片面追求GDP增長的發展理念,重視生態建設工程和污染治理,大力開發風能、太陽能、地熱等新能源,限制有色金屬采掘,強化精深加工,提高產品附加值。同時,借助于優越的地理位置和國家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部署,加強國際貿易、區際貿易和物流產業發展,促進區域的可持續發展。3.綜合治理開發區:四川和云南四川和云南地處青藏高原東部和東南部,氣候溫暖濕潤,降水量充沛,境內資源豐裕度高,經濟發展多元化,三產比例正趨于合理,但資源并未充分實現市場化配置,高能耗、高投入仍是區域經濟增長的引擎。第二產業如能源產業、醫藥化工快速突進既帶動了經濟增長,也加重了水質污染,環境穩定性下降。就第三產業而言,大量低技術水平勞動力的就業和資源過度利用使旅游業長期在超出生態涵容閥值水平上運行,環境負擔沉重,制約著區域生態與經濟的協調發展。四川和云南境內廣布著重點開發區、限制開發區和禁止開發區,這表明綜合治理開發區應當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保護生態環境。兩地可積極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產業,逐步淘汰落后產能,對裝備制造業進行技術改造,綜合整治工業三廢排放,同時,加強旅游產業的發展,并以此帶動區際貿易和國際貿易的發展,走經濟與生態協同發展之路。(二)梯度變化:非期望的產出增量變化青藏高原各地區的投入產出分析結果表明,由第一梯度過渡至第二梯度的過程中,部分指標原始數據在發生變化,一些新的生態經濟現象相繼出現,需要增加新的產出指標如SO2排放量、化學需氧量排放量、工業廢氣排放總量、煙塵排放總量等。這類指標的出現是生態功能劣變、自然環境退化的顯著表征。由第二梯度過渡至第三梯度的過程中,工業廢水排放總量和危險廢物出現,GDP和化學需氧量排放量的權重變化,表明在梯度變化過程中,區域經濟發展又呈現出差異性發展現象,第三梯度區域的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壓力增大。由于四川和云南的區域生態環境不及其他青藏高原區脆弱敏感,生態系統自我修復能力較強,并且該區內生態系統復雜、動植物種群密集、過渡和緩,環境穩定性優于新疆和甘肅,生態環境承載力高于新疆、甘肅。從指標構成變化,可以發現非期望產出指標的變化催進區域梯度變化。污染性指標對環境的影響程度在隨著梯度變化而逐漸加深,危險廢物這一指標的出現不僅對環境造成危害,也對人類構成威脅,嚴重阻礙了區域的經濟社會發展。
三、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