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林地規劃與土地規劃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土地規劃;整理;技術
1.土地規劃整理的重要意義
當前我國的基本國情是人均耕地面積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現有的耕地很多還缺乏灌溉措施與抗旱能力,農業產量不高,為了貫徹“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實保護耕地”的基本國策,必須對現有土地結構進行統籌規劃;實施山、田、水、路、林綜合治理,配套、完善農業基礎設施,改善項目區農業生產條件,提高土地生產能力和土地利用效;優化配置土地資源,促進農業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民生活條件;調整土地產權關系,保護土地權屬主體的合法權益,維護社會穩定。
2.土地規劃的基本任務、規劃原則與目標
2.1土地規劃的基本任務
土地規劃的基本任務包括:分析土地利用基本狀況,包括土地利用現狀分析、土地適宜性分析、土地利用潛力分析、水資源平衡分析等; 制定項目區土地整理的目標、任務和方針;確定項目區土地利用方向、各類用地的數量及布局;確定灌排方式和主要工程的布局;通過技術、經濟論證,確定規劃方案;擬定規劃實施和管理的相關政策和措施。
2.2土地規劃的規劃原則
為了確保規劃目標的實現,結合項目區的實際情況,應該遵循如下規劃方針:優化土地利用結構,合理布局和布置各項工程,改善土地利用條件和土地質量,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產出率;實現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協調統一,促進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因地制宜地確定土地利用的方向、各項工程的規模及其配置,提高規劃設計的可操作性;政府決策與公眾參與相結合,調動廣大力量充分論證規劃方案,使規劃更加有效合理。
2.3土地規劃的規劃目標
土地規劃的目標是通過土地開發,提高土地利用率;通過土地平整和完善田間道路系統,為合理布局各種農作物,調整農業生產結構提供良好的土地條件;合理配置灌排系統,增強農田水利設施排灌功能,提高灌溉保證率,提高耕地的潛在生產能力;通過改良項目區土壤肥力,提高作物產量,增加農民收入,使農業生產持續、穩定發展;通過營造水土保持林,增強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改善農田生態環境。
3.土地規劃的關鍵技術問題分析
3.1土地適宜性分析
對規劃區內待整理的土地,在分析評價過程中,把土地利用現狀、土壤理化性狀、氣候、植被、地貌、海拔、排灌條件、開發改造條件、位置等作為參評因子,通過綜合分析,確定其開發改造方向。評價采用實地調查法、主導因子法和相關因子參考法進行。以坡度、灌溉、土壤厚度為主導因子,坡度小于25°的、能灌溉的以開發改造為水田為主;其中一種或數種因子達不到要求,以開發改造為旱地為主。土地復墾的,以土壤類型為主導因子,灌溉條件、周圍耕地類型為相關因子進行綜合評價。
3.2水土保持措施分析
3.2.1水平梯田修筑
水平梯田的修筑完全改變了地表的坡度,農民在田面內部耕作時通過人工修筑土壟,改變了坡面徑流的流向。雖然在實施過程中擾動表土層可能造成一定水土流失,但建成后,不但不會引起新的水土流失,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能起到保土、保水、保肥的作用,更不會出現土地沙化、鹽漬化的不良狀態。
3.2.2種植農田防護林
對于項目區存在水土流失及風害影響的要規劃種植防護林,選用經濟樹種,一般可沿田間道兩旁種植白楊等形成基本農田防護體系,起到一定程度上防治水土流失及風害影響的作用。
4.土地規劃的總體工程布局以及其技術要求
4.1土地平整工程
土地平整工程的主要內容是將現有荒草地及灘涂整理開發成耕地,對所有耕地進行局部平整,形成便于機械化作業的田塊,山區和丘陵地區則形成梯田,梯田田面走向基本沿等高線方向布局,小彎取直,大彎就勢。水平梯田局部平整根據坎高和地形坡度確定田面寬,采用挖高填低的方式,平整成層層梯地。水平梯田原則上要求田塊標準100m×17.5m,梯地田坎層差在1.5m。格田內部相對高差不超過±10cm。規劃旱地為坡式梯田,每2m等高距布設一埂坎,埂坎頂寬30cm,高30-50cm,田塊長150-200m,寬度依地形坡度而定等高溝埂采取挖溝筑埂,埂在上、溝在下形式。土地平整工程要在保護環境、提高農業生產效益和節約投資的原則下,保持水土、盡可能地增加有效耕地,還應該符合農作物耕種的要求,以及自流灌溉、自流排水的要求。
4.2農田水利工程
農田水利工程必須結合規劃區作物需水量以及地勢、降雨等綜合考慮水利設施布局及分布。按照《土地開發整理標準》規定,結合實際狀況,規劃設計灌溉保證率采用P=80%,排澇標準為10年一遇24h暴雨(124.3mm),水旱田1日排干。根據氣候、地形、地貌、土壤等特征,確定項目區整體灌排設計方案,結合梯田工程完善蓄排設施,以達到提高灌溉保證率,涵養水源,保水保土,減少水土流失的目的。排灌渠系總體布局采用“溝2路2渠”模式依地勢布設,排灌分家。灌溉輸水工程實行自流灌溉,通過各級渠道將水引自田間。排水工程有截洪溝、排水溝及交叉建筑物。以天然溝道為承接系統,結合田面平整工程布局排水溝,實行自流排水。
4.3道路工程
為了滿足農民出行、便于田間作業與田間管理,設計田間道路工程。一般考慮田間道和生產路兩個級別,其中田間道主要為農產品及貨物運輸服務,路面為厚碎石,路面寬4m,對原有田間道加以修復,部分盲段新修田間道,使所有田間道相貫通。田間道多沿等高線進行布線,田間道路縱向坡度一般不大于8%。生產路主要滿足人工田間作業和管理的需要,沿原始地面設計路寬110m,碎石路面,沿著渠道鋪設,每隔200-300m布設一條。
4.4農田防護工程
本項工程內容主要是興建防護林帶,涵養水源,減少水土流失,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包括改造現有的疏林地,營造水土保持林和護路林、田埂植草等。坡度大于25°的陡坡地進行生態林建設,并對田間道路和溝邊進行防護林建設,在田坎基部用石砌,其上采用水泥圈護坡,以保持水土。
4.5防護林工程
為了減少風害、改善農田生態環境、防止水土流失,項目區沿田間路布置防護林帶,以涵養水源,保水保土。根據當地的氣候、土壤等條件,結合當地經驗,一般可選用白楊、泡桐防護林帶,間距4m。
總之,土地規劃整理是依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土地開發整理規劃目標,對水利、道路等基礎設施進行配套建設,對用地結構進行優化配置和合理布局,以充分挖掘土地潛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為目的所作的安排和布置。土地整理是增加有效耕地面積,實現耕地總量動態平衡,提高土地質量,促進土地集約利用,實現耕地數量保護與質量保護統一,落實基本農田保護制度的重要手段。它對于緩解人地矛盾,改善農業生態條件和生態環境,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村現代化建設,發展地區經濟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關鍵詞】土地規劃;整理;技術
1 引言
土地規劃整理是依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土地開發整理規劃目標,對水利、道路等基礎設施進行配套建設,對用地結構進行優化配置和合理布局,以充分挖掘土地潛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為目的所作的安排和布置。土地整理是增加有效耕地面積,實現耕地總量動態平衡,提高土地質量,促進土地集約利用,實現耕地數量保護與質量保護統一,落實基本農田保護制度的重要手段。
2 土地規劃整理的重要意義
當前我國的基本國情是人均耕地面積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現有的耕地很多還缺乏灌溉措施與抗旱能力,農業產量不高,為了貫徹“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實保護耕地”的基本國策,必須對現有土地結構進行統籌規劃; 實施山、田、水、路、林綜合治理,配套、完善農業基礎設施,改善項目區農業生產條件,提高土地生產能力和土地利用效; 優化配置土地資源,促進農業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民生活條件; 調整土地產權關系,保護土地權屬主體的合法權益,維護社會穩定。
3 土地規劃的基本任務、規劃原則與目標
3.1 土地規劃的基本任務
土地規劃的基本任務包括: 分析土地利用基本狀況,包括土地利用現狀分析、土地適宜性分析、土地利用潛力分析、水資源平衡分析等; 制定項目區土地整理的目標、任務和方針; 確定項目區土地利用方向、各類用地的數量及布局; 確定灌排方式和主要工程的布局; 通過技術、經濟論證,確定規劃方案; 擬定規劃實施和管理的相關政策和措施。
3.2 土地規劃的規劃原則
為了確保規劃目標的實現,結合項目區的實際情況,應該遵循如下規劃方針: 優化土地利用結構,合理布局和布置各項工程,改善土地利用條件和土地質量,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產出率; 實現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協調統一,促進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因地制宜地確定土地利用的方向、各項工程的規模及其配置,提高規劃設計的可操作性; 政府決策與公眾參與相結合,調動廣大力量充分論證規劃方案,使規劃更加有效合理。
3.3 土地規劃的規劃目標
土地規劃的目標是通過土地開發,提高土地利用率; 通過土地平整和完善田間道路系統,為合理布局各種農作物,調整農業生產結構提供良好的土地條件; 合理配置灌排系統,增強農田水利設施排灌功能,提高灌溉保證率,提高耕地的潛在生產能力;通過改良項目區土壤肥力,提高作物產量,增加農民收入,使農業生產持續、穩定發展;通過營造水土保持林,增強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改善農田生態環境。
4 土地規劃的關鍵技術問題分析
4.1 土地適宜性分析
對規劃區內待整理的土地,在分析評價過程中,把土地利用現狀、土壤理化性狀、氣候、植被、地貌、海拔、排灌條件、開發改造條件、位置等作為參評因子,通過綜合分析,確定其開發改造方向。評價采用實地調查法、主導因子法和相關因子參考法進行。以坡度、灌溉、土壤厚度為主導因子,坡度小于25°的、能灌溉的以開發改造為水田為主;其中一種或數種因子達不到要求,以開發改造為旱地為主。土地復墾的,以土壤類型為主導因子,灌溉條件、周圍耕地類型為相關因子進行綜合評價。
4.2 水土保持措施分析
(1) 水平梯田修筑
水平梯田的修筑完全改變了地表的坡度,農民在田面內部耕作時通過人工修筑土壟,改變了坡面徑流的流向。雖然在實施過程中擾動表土層可能造成一定水土流失,但建成后,不但不會引起新的水土流失,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能起到保土、保水、保肥的作用,更不會出現土地沙化、鹽漬化的不良狀態。
(2) 種植農田防護林
對于項目區存在水土流失及風害影響的要規劃種植防護林,選用經濟樹種,一般可沿田間道兩旁種植白楊等形成基本農田防護體系,起到一定程度上防治水土流失及風害影響的作用。
5 土地規劃的總體工程布局以及其技術要求
5.1 土地平整工程
土地平整工程的主要內容是將現有荒草地及灘涂整理開發成耕地,對所有耕地進行局部平整,形成便于機械化作業的田塊,山區和丘陵地區則形成梯田,梯田田面走向基本沿等高線方向布局,小彎取直,大彎就勢。水平梯田局部平整根據坎高和地形坡度確定田面寬,采用挖高填低的方式,平整成層層梯地。土地平整工程要在保護環境、提高農業生產效益和節約投資的原則下,保持水土、盡可能地增加有效耕地,還應該符合農作物耕種的要求,以及自流灌溉、自流排水的要求。
5.2 農田水利工程
農田水利工程必須結合規劃區作物需水量以及地勢、降雨等綜合考慮水利設施布局及分布。按照《土地開發整理標準》規定,結合實際狀況,規劃設計灌溉保證率采用P=80%,排澇標準為10年一遇24h暴雨 ,水旱田1日排干。根據氣候、地形、地貌、土壤等特征,確定項目區整體灌排設計方案,結合梯田工程完善蓄排設施,以達到提高灌溉保證率,涵養水源,保水保土,減少水土流失的目的。排灌渠系總體布局采用“溝2路2渠”模式依地勢布設,排灌分家。
5.3 道路工程
為了滿足農民出行、便于田間作業與田間管理,設計田間道路工程。一般考慮田間道和生產路兩個級別,其中田間道主要為農產品及貨物運輸服務,路面為厚碎石,路面寬4m,對原有田間道加以修復,部分盲段新修田間道,使所有田間道相貫通。生產路主要滿足人工田間作業和管理的需要,沿原始地面設計路寬110m,碎石路面,沿著渠道鋪設,每隔200-300m布設一條。
5.4 農田防護工程
本項工程內容主要是興建防護林帶,涵養水源,減少水土流失,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包括改造現有的疏林地,營造水土保持林和護路林、田埂植草等。坡度大于25°的陡坡地
進行生態林建設,并對田間道路和溝邊進行防護林建設,在田坎基部用石砌,其上采用水泥圈護坡,以保持水土。
5.5 防護林工程
為了減少風害、改善農田生態環境、防止水土流失,項目區沿田間路布置防護林帶,以涵養水源,保水保土。根據當地的氣候、土壤等條件,結合當地經驗,一般可選用白楊、泡桐防護林帶,間距4m。
6 規劃效益分析
6.1 社會與經濟效益
土地規劃平整有利于促進勞力、資金、技術的合理流動,可以充分吸引農村閑散勞力參與土地開發整理,帶動建筑、建材、交通運輸等相關產業的發展; 道路及灌排經改造以后,可以大大改善居民的生產和生活條件,方便居民的出行、生產和生活取水; 可以充分挖掘土地利用潛力,進一步提高耕地數量和質量,滿足建設用地占補平衡的需要,實現耕地保護的數量保護與質量保護的統一; 通過土地開發整理搞好土地資源配置,優化土地利用結構,也有利于農作物布局的調整,推進農村產業化發展進程,增加農民收入,推動當地經濟的發展。
6.2 生態效益
土地規劃實施后,可以有效增加植被覆蓋面積,防止旱澇災害影響,減少水分蒸發和水土流失,保證農作物穩產高產。荒坡開發以后,耕地質量得到提高,土壤結構得到改良,可以相應減少化肥、農藥的使用量,減輕化學污染,也有利于改善土壤生化環境。配套完善的渠路防護林帶不僅可以有效固結土壤,而且長年落葉成肥,還可以相應提高耕地質量。通過實施開發整理,可以形成樹成蔭、田成梯、路通達的良好的生態區域。
參考文獻:
關鍵詞:土地規劃;俯視土地;管
一提起“土地”,在很多人的固有印象就是傳統的農田耕作、開墾、整治,還有城市的建設等,代表的是一種比較枯燥無味的工作和事物。的確,土地作為人類生存、生息、勞作的基礎載體,它承載了人類所有的工作和生活的基礎。從平面上看,大多數土地的確是枯燥無味的,所望見的不外乎都是農田、樹林、耕地、草地還有建筑密集的城市建成區。由于地殼構造的特點,人類暫時無法從地下仰視土地。但是,從空中俯視土地確實一件比較容易的事情,無論是搭乘民航客機或直升機、登高遠眺、運用無人機拍攝等手段,都可以從另一個角度對土地獲得非常直觀的認識,是土地規劃工作中一種很好手段。從空中看土地,將有利于用最快的時間對一個區域的土地布局有個完整的印象和認識,發現問題,同時也可以欣賞到土地的美感,一舉多得。本文將對比幾種俯視土地的方式,并進行對比,分析各自的適用性,為未來的土地規劃調研工作提供參考。
1 制高點俯視
在軍事活動中一向都非常重視對城市及區域制高點的占領,制高點不僅是獲得一個地區軍事占據點的重要目標,同時它也是直觀了解土地規劃布局的重要地點。站在區域的制高點,可以通過肉眼或望遠鏡等技術手段獲得對周邊區域的土地規劃布局的直觀認識,包括城市的河流走向、建筑高度分布、建成區范圍、耕地和林地的分布等。
制高點一般包括兩類,一是自然的制高點。主要是山峰或丘陵的高處,如廣州的摩星嶺、深圳的梧桐山等;二是人工建筑的制高點,俗稱“地標”,如廣州的廣州塔或東塔、南京的紫峰大廈、上海的環球金融中心等,開展土地規劃調研工作中,如果能準確找到上述的制高點,可以通過制高點先期對區域的土地布局有個整體的認識和了解。制高點俯視可操作性較強,調研成本不高,但也有局限性,其中人工建筑的制高點僅限于大中城市,小城鎮不適用,并非所有城鎮尤其是農村周邊都有山峰或高樓,即使有制高點也因地形等各種原因難以通達等。
2 民航客機鳥瞰
乘坐民航飛機抵達一座城市,比起乘車、船抵達有個顯著的優勢是:能從整體上對當地的土地布局有個整體的認識,比如城市是靠海還是臨江、臨山,周邊的農田分布情況,在飛機降落時都會一覽無余。同時,由機速度快,在乘飛機的時候可以對一個較大的區域,如國家、省份的整體土地布局、土壤特點、農田水利情況有較為直觀的認識。尤其是對一些較大范圍的無人區,包括沙漠、凍土帶、雪峰冰川等,其他交通工具難以到達的地方,采用民航飛機拍攝也是非常方便的。
常見的田塊都是方形或不規則形狀的居多,但飛機飛越南非的時候,會看見很多圓形的土地地塊,這是因為南非地廣人稀,采用了自動化指針式噴淋灌溉系統,所以農田是圓的。這樣節約了水資源,也提升了農業的現代化水平。
乘坐民航飛機鳥瞰的局限性:經濟成本較高,受氣象條件、飛行時間和方向等的影響較大,飛行高度很高,不適宜高精度拍攝。
3 通用航空鳥瞰
民航班機飛行速度快,飛行高度較高,航線較為固定,功能主要以長途運輸為主,因此,在鳥瞰各地的土地情況時候有較大的局限性。相比之下,通用航空飛行高度較低(多在1000米以下),速度比民航客機慢,功能以觀光、農業作業、攝影、短途運輸、防洪監測為主,因此更適宜低空拍攝各地的土地分布、布局情況。通用航空包括直升機、小型飛機等,主要運用于人口較少的地區。我國的新疆、內蒙古及廣西桂林等少數地方開通了通用航空服務。
乘直升機飛越美國東部紐約州的實拍照片,可以清晰地看出美國村莊建筑布局特點:以低矮房屋為主,綠化以低矮灌木為主,路網為環狀+放射狀。
通用的航空主要局限性:價格高昂,推廣地區不多,受航線方向和氣候的約束性較大,不適宜在多數地區使用。
4 無人機拍攝
近年來非常火爆的無人機無疑是最新潮的一種空中拍攝土地的方式。無人機航拍攝影是以無人駕駛飛機作為空中平臺,以機載遙感設備,如高分辨率CCD數碼相機、輕型光學相機、紅外掃描儀等獲取信息,用計算機對圖像信息進行處理,并按照一定精度要求制作成圖像。全系統在設計和最優化組合方面具有突出的特點,是集成了高空拍攝、遙感技術、視頻影像微波傳輸和計算機影像信息處理的新型應用技術。
使用無人機進行小區域遙感航拍技術,在實踐中取得了明顯成效和經驗。該技術適應國家經濟和文化建設發展的需要,為中小城市特別是城、鎮、縣、鄉等地區經濟和文化建設提供了有效的遙感技術服務手段。目前,百度百科已與“大疆創新”大無人機合作,收錄無人機拍攝的照片。
在土地規劃調研中,無人機也具有很多優勢:拍攝的照片清晰、精度高,受場地、航線限制少,價格適中。與飛機不同的是,拍攝者可以根據拍攝的需求,隨時調整飛行方向和距離,這是其他飛行工具無法做到的。通過無人機,可以深入受地形條件限制常人難以到達的地方如懸崖、沼澤地、洞穴、冰川、高樓中間地帶,這是傳統的觀測衛星圖和地形圖、實地調研等無法做到的。無人機不僅可以拍攝陸地國土區域,還可以拍攝水面、海洋等土空間。無人機的主要缺點是電池容量有限,不能進行較長時間和較長距離的拍攝,受拍攝者的活動范圍限制,不能深入較大范圍的無人區拍攝,主要適用于較小范圍內的精準拍攝。
本篇文章主要從缺乏合理的土地規劃、阻礙因素眾多、林區管護不到位三分方面入手,對退耕還林土地的利用與管護現狀進行全面的闡述,并以此為依據,從堅持土地合理利用的各項原則、優化土地利用的配置、建設行之有效的土地管理體系等多個方面,提出退耕還林中土地利用與管護的總體思路。希望通過本文的闡述,可以給相關領域提供些許的參考。
關鍵詞:
退耕還林;土地;利用;管護方式;探索
退耕還林屬于一項重要的生態建筑工程,只有在建筑的進程中獲得一定的成績,才能夠進一步推廣和落實。但是在執行退耕還林以后,首要的任務就是怎樣實現土體的高效利用以及做好土地管護工作。現階段,我國相關部門制定了一系列關于土地利用和管護的政策,以此來達到提升土地利用效率。
一、退耕還林土地的利用與管護現狀
(一)缺乏合理的土地規劃
在執行退耕還林工作時,由于缺乏合理的土地規劃,使得在執行退耕還林工作中,一邊設計一邊般施工,缺少完整的規劃,導致退耕還林工作落實起不到引導作用,最終無法達到理想的造林效果,例如種植樹木種類不妥當,樹種選擇不合理等。除此之外,在進行退耕還林時,一味的追求經濟效益,卻忽視了土地高效利用,沒有重視生態效益,使得經濟林的面積以及規模遠遠高于國家標準,進而達不到預想的生態效果。因為缺乏合理的土地規劃,在進行土地利用的過程中,總是會存在結構趨同的狀況,如果產業結構沒有得到進一步的優化,就會存在供大于求的現象,進而無法實現國家制定的目標。
(二)阻礙因素眾多
在進行退耕還林土地利用和管護時,受到阻礙的因素有很多,其重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在進行退耕還林的過程中,因為大多數的農民沒有全面認識和了解國家開展退耕還林工作的真正目的,使得存在“兩頭踩”的現象。農民在獲得政府發放的經濟補貼后,還會在經濟林中種植一些植物,進而給造林的生態效益帶來一定的影響。第二,缺乏高效的地產林的改造方式或者封山綠化力度不高等,導致人工造林的效率不高漲。并且造林的速率不快,再加上相關部門對造林要求比價高,為此,人們只有利用低產林改造的方式來節省一部分經濟開支和生態資源,同時還能起到改善土地環境的目的。雖然這種方式可以達到退耕還林的目的,與此同時也會給我們的生態環境帶來一定的破壞。第三,由于存在干旱、瘠薄地等情況。因此要想實現土地高效利用,就要加大造林技術的專研力度,進而實現土地情況的改善。
(三)林區管護不到位
在落實退耕還林以后,農民首要關心的問題有兩個,第一個是自身的經濟利益;第二個是錢糧的兌換,并不太過注重還林問題。有些還林屬于經濟林,由于受到耕地的影響,導致土地表面出現的情況,如果管理工作做得不單位,就會引發水土流失的現象。
二、退耕還林中土地利用與管護的總體思路
(一)堅持土地合理利用的各項原則
土地合理利用的原則有三點,第一點是生態優先原則;第二點是可持續發展原則;第三點是綜合性原則。下面我們將進一步對著三點原則進行闡述。
(1)生態優先原則
落實退耕還林的主要作用就是對現在的生態環境進行優化。因此,要想實現退耕還林土地的高效利用,首先就要高度關注生態環境,對土地利用和生態保護二者之間的關聯性進行梳理,在優化生態環境的同時,來實現農、林、草生態系統的穩定發展。
(2)可持續發展原則
在進行生態工程建設的過程中,首要遵守的原則就是可持續發展原則。要想實現該原則的高效落實,首先就要對土地應用結構進行全面的調整和完善,并對農業、林牧業的生產結構進行科學布局,將林、草、農等優越資源進行深入挖掘,在研發優越產品的同時,構架一個具備地方特色的支柱產業。
(3)綜合性原則
通常情況下,綜合性主要指產品的多樣性,換句話說,將傳統單一產品生產模式進行轉變,形成一個農、林、牧多方面發展體系,建立一個多元化產業體系,進而實現農、田、林等生態環境的綜合治理。
(二)優化土地利用的配置
結合當地植物的生長環境,通過采用因地制宜的方式,來實現農、林、草等相互融合。在進行草種種植時,可采用套種、輪作的種植方式,并全面發揮該地域光、水、土等資源具備的生產作用,進而實現土地的高效利用。以陜西地區為例,該地域由于失水嚴重,要想實現土地的高效利用,只能采用農、林、草科學規劃,塬、坡、山全面治理的方式,來對水如流失情況進行充分的抑制,同時還能實現土地的利用和管護。
(三)建設行之有效的土地管理體系
在執行土地利用工作時,制定完善的土地管理體系是非常必要的。首先,相關部門需要建立專門的土地管理機構,并安排專業的人士進行管理,同時還要加大各個部門的監管力度,對管理職責進行明確,從而實現土地的治理和利用。此外,為了對土地管理機構進行監管和約束,還要建設行之有效的土地管理體系,通過這樣的方式來提升土地管理機構的管理水平。
(四)加強前期林地管護
做好土地管護工作的主要作用就是構建良好的生態環境。針對與剛剛結束退耕的土地來說,由于其具備的抵抗能力比較低,因此,做好管護工作是極其重要的。例如,避免牲畜的踐踏和啃食、避免出現森林火災等。在進行林業管護工作時,首先要將生態林放置在主位置,將經濟林放置在次位置上,由于經濟林的樹種存在多樣化的特點,就要做好地表防漏工作,這樣既可以提升經濟效益,同時還起到了生態保護的目的。
三、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進行退耕還林土地利用和管護工作時,仍然會存在諸多的問題,因此,為了落實好退耕還林土地利用和管護工作,就要根據不同的問題進行全面的分析,并根據各個區域自身特征,采用有效的處理措施,通過堅持土地合理利用的各項原則、優化土地利用的配置、建設行之有效的土地管理體系,來實現生態環境的改善,進而提升退耕還林的生態效益。
參考文獻:
[1]舒國昌.試論退耕還林土地的利用與管護[J].現代園藝,2015,23:69-70.
[2]霍霈.退耕還林土地的利用與管護[J].現代園藝,2015,10:171.
[3]朱金兆,周心澄,胡建忠.試論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可持續發展的主要途徑[J].北京林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02:36-39.
Abstract: China's social economy has developed rapidly in recent years. Some areas blindly pursue economic benefits and ignore the rational planning and utilization of land. Reasonable use of land is an important and practical matter. In this paper,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ocess of land use planning are studied, and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關鍵詞: 土地;利用;規劃;建議
Key words: land;use;plan;suggestion
中圖分類號:F30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4)08-0316-02
0 引言
土地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對土地資源合理規劃和利用,是人類社會必須履行的職責。然而,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對土地進行了掠奪式的開發和利用,土地受到破壞的面積越來越大,人口與資源之間的矛盾也越來越突出,所以,我們應該認識到現在土地使用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找到有效的解決措施,從而對土地進行合理的開發利用。
1 土地規劃的概念和意義
土地利用規劃亦稱土地規劃。是指在土地利用的過程中,為達到一定的目標,對各類用地的結構和布局進行調整或配置的長期計劃。是根據土地開發利用的自然和社會經濟條件,歷史基礎和現狀特點,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等,對一定地區范圍內的土地資源進行合理的組織利用和經營管理的一項綜合性的技術經濟措施。
土地利用規劃不僅是政府調節土地資源配置的重要手段,而且能夠有效的解決土地利用中的問題,另外,土地利用規劃是土地利用管理的重要依據。主要有綜合性、戰略性、長期性、控制性和權威性五個特點。
2 我國土地利用規劃存在的問題
2.1 土地退化問題嚴重,治理措施薄弱
長期以來,人們只顧從自然生態系統中不斷地掠奪索取資源發展經濟,卻忽視了經濟與生態的協調發展,導致水土流失不斷加劇,生態環境逐步退化,我國現在水土流失嚴重,得不到有效及時的治理,導致耕地肥力下降,甚至喪失耕種能力。一些河流因為水土流失導致水質污染,從而影響生態平衡。另外,由于水土流失也導致一些河道,湖泊淤積。以浙江省為例,雖然相對別的省市浙江水土流失現象不太嚴重,但是省內仍有八條水系的河床普遍增高了0.1至0.2米,內河的航行里程相對60年代也減少了1000公里。雖然,近些年,在水土流失方面政府做了很多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治理的過程中,盲目重視工程質量而忽略了生物的維護措施,對過去已經成熟的林地和人工草地,亂墾亂伐的現象沒有得到遏制,從而致使水土流失的現象未能從根本上得到治理。
2.2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市總體規劃之間的沖突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是指在一定區域內,根據國家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和當地自然、經濟、社會條件對土地的開發利用保護在時間上所做的總體安排和布局,是國家實行土地用途管制的基礎;城市總體規劃是指城市人民政府依據社會發展規劃和國民經濟及當地的整體狀況,為確定城市的發展方向和規模,協調城市空間布局,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在一定期限內作出的具體安排和綜合部署。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市總體規劃之間是相互利用和相互制約的關系,城市總體規劃是土地規劃的一部分,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是城市總體規劃的核心,他們都使為了能夠使土地資源能夠得到合理利用,從而促進社會經濟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兩者的規劃思路不同,土地規劃屬于有控制規劃,城市規劃則屬于無控制規劃,我國地方政府普遍都熱衷于城市總體規劃,希望把自己的城市規模做的越來越大,規劃部門為了迎合上級政府的旨意,和自己的私利,也總是把城市做成大規劃,大規模,從而導致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銜接困難。另外,兩種規劃參數的統計口徑、土地分類體系,法律地位以及政府的行政態度均不一樣。
2.3 土地使用管理制度存在弊端
我國的土地使用管理制度的土地預審制度不完善,批后建設監管制度不健全,缺乏有效的手段和措施,另外驗收監管欠缺,執行不嚴,驗收制度存在漏洞,對建設用地有些地方沒有進行竣工驗收,并且擅自改變土地的用途。禁止農村宅基地流轉,為了擴大征地范圍,低價征收農民的土地,現如今強拆事件不斷出現,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政府征收農民的土地價格過低,造成農民財產的流失,圈地,賣地現象嚴重,現在各地城市邊界都在不斷擴張,大造新城現象屢屢不斷,最后導致的結果就是政府有錢了,開發商富了,貧富差距越來越嚴重了。政府壟斷建設用地供給,導致很多違法用地的事情出現。我們可以看到很多政府大樓壯觀豪華,禁而不絕,因為一些建設用地是無償劃撥的,所以導致用地的粗放利用,大大降低了土地的利用率。
2.4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法律制度不健全
土地規劃法律法規不夠完善,雖然我國的《土地管理法》清晰的明確了土地利用規劃的法律地位,但是國家并沒有針對土地利用規劃管理制定出相關的法律政策,如何對土地利用進行宏觀控制尚不明確,土地利用活動中的違反規劃的現象也無法進行及時有效的管理。
3 對策分析
3.1 做好水土保持,實現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 首先要減少坡面徑流量,減緩徑流速度,提高土壤吸水能力和坡面抗沖能力,并盡可能抬高侵蝕基準面;其次要進行強化造林治理,針對造林不易成功的陡坡地,要輔以培地埂,挖水平溝,修水平臺地等工程強化措施;加強預防監督職能的發揮,依法防治水土流失;處理好生態效益與社會經濟效益的關系;加強水土保持的科技投入,提高科學治理水平。做好水土保持,可以涵養水土,保護植被、調節氣候、凈化環境、美化景觀,保證生態系統各種生物鏈條的正常運轉,實現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
3.2 提高規劃質量,注重規劃間的協調與銜接 依據我國目前的國情,將各種規劃整合為一個整體是不太可能的,所以我們能做的就是盡量做好各種規劃之間的協調與銜接的工作,尤其是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市規劃之間的協調,這兩者之間協調的基礎是圖件的比例尺,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城市規劃可以使用較大的比例尺進行實測,以便保持現狀圖的真實性,這樣地界線和用地范圍才能有一個較好的協調。另外要針對土地利用規劃和城市規劃的不同點進行修正,同時,還要注重總歸內部的自我協調,做好總體規劃與其他專項規劃之間的協調,當前重點是做好總體規劃與基本農田保護區規則及土地開發整理規劃的協調。
3.3 深化土地使用管理制度 明晰土地產權,加強對土地產權的管理,在法律上對土地所有權進行明確界定,理清中央與地方政府在土地權利中的地位,使土地配置能夠真正反映國家與地方利益的協調;細化土地權能,建立如空間使用權、地役權、土地發展權等權能,有效的促進城市土地使用管理;建立土地價格機制,規范土地市場行為,加強土地市場制度建設和監管力度,避免地方政府在土地一級市場亂用權利,對土地價格進行操縱;完善城市土地儲備制度,建立政府授權委托下的土地儲備市場運營機制,理順土地收購儲備機構的角色和定位;建立城鄉統一土地市場,從根本上打斷政府壟斷征地特權的局面;對原劃撥用地采取靈活的政策,將其納入合法的運營軌道,以適應城市經濟發展和城市土地市場有序發展的需要。
3.4 加快規劃法規建設,完善相關法律法規 根據《土地管理法》進行修編,是保障土地利用規劃落實的重要依據,只有建立完善的法律機制,才能使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和耕地制度得到全面落實,才能對違反規劃的現象進行嚴肅查處,從而維護法規的權威性,也有助于土地利用規劃管理與城市規劃之間的協調。另外,要對公民進行對規劃法規的教育學習,提高依法用地的意識。完善相關制度和配套政策,推動依法行政。完善規劃管理領導責任制、規劃公示制度、土地利用年度計劃管理制度、建設項目用地預審制度、農用地專用和土地征用審批會審制度、規劃審查制度、規劃實施監督檢查制度。適應社會經濟發展新形勢,不斷完善各項實施細則,提高各項制度的科學性、適應性和可操作性。
4 小結
土地是生態系統存在的基礎,是經濟活動最重要的生產要素。合理利用土地資源關系著生態系統的平衡與穩定,關系著人類基本需求的供給保障,也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基本途徑。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是國家從長遠利益及全局出發,對我國土地的開發、利用、整治和保護等方面做出的長遠規劃和統籌安排。因為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意義重大,因此,十分有必要加強對其進行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王萬茂.土地利用規劃學[M].中國大地出版社,1996.
[2]韓蕩.適應城市規劃的土地利用計劃體系初探[J].城市規劃,2002,26(11):46-48.
[3]同濟大學.城市規劃原理[M].中國建設工業出版社,1991.
[4]安萍莉,張鳳榮.土地和總體規劃的理論體系研究[J].資源科學,2000(3).
關鍵詞:土地管理;土地保護;重要性
前言
我國經濟在飛速的發展,各種大廈不斷的蓋起,我國人口眾多,所以對土地的需求也日漸擴大。為了能夠更快更好的發展,就要提高土地的利用率。這就需要對土地制定出相應的管理制度,讓土地用在該用的地方,讓需要用土地的地方都有土地可用。與此同時,在用土地的同時,一定注意保護好土地,保護環境,這樣才能形成良性的循環。
1 城市發展與土地保護和管理的聯系
大自然和人類在長久的共存之下,逐漸演化,然后形成了土地。但是對于土地而言,人類所給予的同偉大的自然所做的貢獻是不能統一評價的。相比而言,大自然還是第一位的,是一切的基礎的源頭。這樣一來,土地變形成,它是我們人類生存的依據。因為土地可以幫助提供空間場所,污染的凈化,生態的服務。當然,我們人類自己也是依據自然而產生的。因此我們應該抱著感恩的心去用土地,要遵循土地的自然特性去開發土地,否則如果我們毫無顧忌的瞎用土地,土地的自然特性就被破壞,人類就失去了土地,從而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基礎。城市和土地之間的關系是相互牽制、相互作用、相互關聯的。它們之間是無限和有限之間的關系。所以為了更合理地用好土地,要在有限的情況下找出最關鍵的內容。因為這種結構對整個定義的有限體系是至關重要的,從而保障它的完整性,這樣使得整個生態系統可以按原先制定的計劃去發展。對于關鍵結構以外的部分,用靈活掌握,來適應千變萬化的外部環境的影響。所以,只有保持好的主導地位,才能使得城市和土地和諧發展。
2 土地保護和管理的緣由
2.1 用異地植物種在本土的土地上
我們知道有很多的土地在被人類用著,但是并都不是良性的善用土地。現在城市在不斷的建設中,伴隨而來的綠化,城市的美化,亮化在加速的進行中。為了追求好看,就將一些本土的植物被替代成其他地方的植物,但是這些異地的植物其實并不適合那里生長反而會破壞原有的生態。還有這些植物被各種彩燈照著,看上去美麗,既破壞了原有環境,又浪費了資源。城市中各式各樣的植物,其實都是人為修剪構造的,并不是自然長成的。所以只是為了城市的綠化美麗,大量的土地資源就會被浪費,因此土地的管理和保護更應該重視起來。
2.2 生態和建設用地分配不等
在面臨土地規劃分配的時候,多數會選擇有限考慮建設用地,但是對于可以保護自然系統和生態系統的生態用地就會被排到后面,在建設用地已夠的情況下,才能考慮到生態用地。對于生態用地,唯一的辦法就是撿建設用地的漏,沒有固定的系統規劃,更沒有科學性和合理性而言,因此其作用很難最大限度的發揮。這樣一來,更重要的保護環境的生態用地反而被忽視。所以我們必須正確認識到城市和土地利用之間的關系。
2.3 對土地的管理保護是不成體系
目前對于各種專項土地的規劃中,針對此沒有一個特定的有機系統的特性。人們現在在對待土地的態度上,他們僅僅把土地當做是一種資源,片面的認為土地是沒有生命的,它只是人們用來蓋房或其他的地皮而已,眼中只有利用土地爭取經濟上的利益,從而對土地能夠保護環境,維持生態系統的重要作用予以忽視,對土地是養育我們的母親的事實漸漸淡忘。因此,我們沒有尊重土地,沒有重視土地是有水平和垂直方向的生長的過程的,如果憑著人們自己的需求,將土地任意的劃分為自己的所需,可能都會做出把原有的山坡推平,把河塘填平等等。這些行為嚴重破壞了土地原有的系統平衡,使得土地中個體和整體之間的營養、能量等聯系被破壞,進而導致生態的破壞。
3 土地管理和保護的相應舉措
3.1 城市土地保護和管理機制的確立
在國外,他們對于土地的判定等級,評價細則都有一些具體的經驗和制度,并且有相應文獻,可以進行參考。從而建立了一整套的對生態系統的評價的程序方法。對于大的范圍的情況下,我們是不可能逐一去調查土地的所有類別的,可以的方法就是劃分區域,分區域逐個勘察,然后進行匯總得出結論。從而找出最重要的區域,再就可以花大成本高精度儀器去測量。這些方法對于中國也是可以參照的,我國應盡快地改善對土地規劃的方法,把土地生態作為主導原則,建立起城市土地正確的規劃方案。但是我們知道,城市要發展,必然會破壞原有的土地結構,這樣會在很大程度上破壞了土地的生態系統,使土地不完整。我們可以用一些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首先我們可以發展生態工程,比如可以建立起生態橋,生態管或者生態隧道。城市的發展有科學因素和政治因素以及政治因素共同的影響。在科學因素方面,它是站在城市可持續發展的良性道路上來給出發展的可選擇方案的。對于企業的因素,城市的發展靠著企業的推動,所以這個方面影響因素占很大的比例。而對于政治的方面去考慮,它是城市發展土地的絕對地位的影響因素。綜上所述,到底土地的管理和保護應該如何定斷,是依據多方面的因素。所以不管多困難,城市居民,政府或者科學家都要共同努力,制定出符合城市土地管理和保護的制度,為土地更好的和諧利用。
3.2 對于耕地進行保護
對于耕地,這是一個大難的問題。耕地是人們特別是農民群體賴以生存的方式,也是人類生存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從目前的狀況來看,耕地問題還沒有得到解決。沒有得到真正的保護。從目前的調查來看,對于在城市建設,修公路或者鐵路這些對耕地的占地不是很多。那么占耕地面積最多的就是我們的城市建設,現在城市在不斷地擴建,那么就需要土地,這樣大片的耕地就被破壞。因此,我們必須要控制好城市的擴張力度。對于一線的大城市,各個省的省會都在朝著國際趨勢發展,所以不斷擴大,占的耕地也越來越多,這些都沒有考慮環境是否能夠接受這樣的變化。這樣的大規模速度化的變化,使得土地供應跟不上,水量供給會不足,甚至于空氣的量也會出現不足。所以控制好城市的擴張速度已經刻不容緩了。同時現在還面臨著另一個問題就是新農村的建設發展,這些又會使耕地的面積縮小。所以現在應該制定好方針,對耕地進行保護。
3.3 對替補土地要保質保量
對于耕地的部分,我們已經盡量在做到占補的之間的平衡問題,但是為了能夠城市用地夠,那么人們又用林地,草地亦或者是濕地這樣的土地來代替耕地。這是非常不合理的一種方式。因為從質量上來說就首先不過關,這些自然的土地不適合耕地,所以作為耕地質量差,只是為了充數而言。同時,這樣的做法也不利于保護土地的結構和類型,這真切的關系到了我國生態的保護。所以我們現在在保護耕地的同時,也要對林地、濕地等自然環境的土地進行保護,因為它們一旦被破壞,將無法恢復。這些問題的源頭就在于城市的擴張規模,所以我們必須做到耕地,林地,濕地和城市用地協調發展。
4 結束語
無論經濟如何發展,無論城市需如何擴張,也無論土地資源是如何緊缺,無論是哪種情況下,我們都應該做好土地的管理和保護工作。我們要尊敬土地,保護好它原有的結構和生態平衡,而不是肆無忌憚的去開發土地。只有在合理利用土地的基礎上,合理有節制的開發,同時做好生態保護,那么土地才能長久的利用。城市與土地的發展才能和諧的共存。
參考文獻
一、區域概況
廣安市位于四川省東部,有“川東門戶”之稱,其東、南兩部分與重慶市的墊江縣、長壽縣、渝北區,以及合川市接壤,西部與遂寧市的蓬溪縣和南充市的嘉陵區、高坪區相鄰;北部與南充市的蓬安縣和達州市的渠縣、大竹縣為界。地理坐標約為東經105°56′~107°18′,北緯30°01′~30°50′之間。廣安市東西寬130公里,南北長90公里,轄廣安、岳池、武勝、華鎣、鄰水五個區、縣(市),86個鎮,86個鄉,9個街道辦事處。2004年廣安市土地面積634409.00公頃,實有耕地面積為272074.64公頃,人口總數為452.86萬人,人均土地面積為2.10畝,人均耕地僅為0.90畝,人多地少,后備資源貧乏。廣安市工業發展迅速,各類用地需求量大,土地供需矛盾突出。為實現耕地總量動態平衡,合理利用土地,對廣安市土地利用分區及用途管制規則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二、土地利用現狀結構
廣安土地利用類型多樣。根據2004年土地利用變更調查,其土地利用現狀結構見表1。
三、土地利用地域分區
廣安自然條件復雜,各地區之間資源和經濟社會條件也各不相同。遵循自然規律和經濟社會規律,從廣安各區域農業資源比較優勢和自然、社會經濟條件出發,堅持因地制宜、發揮優勢、突出重點、協調發展的原則,進行科學合理、切合實際的安排。根據廣安市的自然、社會經濟條件的地區性差異,將其土地利用分為三大地區進行土地利用組合分析。
(一)東部中低山區。該區主要以華鎣山、銅鑼山、明月山、金城山為主,轄廣安、岳池、華鎣、鄰水4縣(區、市)的47個山區鄉鎮,幅員面積2135平方公里占33%,總人口98萬占23%。土地利用方向及管制措施:①該區域為林地集中區,土地主要供生態環境保護、自然資源保護和林業生產及其配套的服務設施使用,不得擅自轉變用途。②嚴禁各類建設占用天然森林、水土保持林、水源涵養林,加強林地管理,嚴禁亂砍濫伐。③保證區域內重點交通、水利建設項目的用地需求,布局與相關行業規劃相銜接。④鼓勵本用地區內影響生態環境和林業生產的其他用地,調整到適宜的用地區,鼓勵通過土地整理,將零星分布的農村居民點向規劃的農民新村集中,減少農村建設用地。⑤該區域內應對山地中的陡坡耕地實施退耕還林、還草,以保護生態環境和自然景觀,為發展生態旅游、紅色旅游提供用地保障。
(二)中西部淺丘平壩區。該區轄五縣(市、區)的57個鄉鎮(含街道辦事處),幅員面積1698平方公里占27%,人口約占32%。土地利用方向及管制措施:①該區域是城鎮建設用地和工礦用地的重點布局區,也是優質高產農田的集中區域。②該區域的工業和城鎮建設應與城市總體規劃協調一致,以主城區的城市組團為中心,小城鎮為依托,交通干線為紐帶,工業園區為支撐進行布局。并保證基礎設施建設(尤其是重點交通、水利建設項目)的用地需求,布局與相關行業規劃相銜接,使其與區域發展相適應。③城鎮建設應充分利用現有建設用地和空閑地,禁止建設占用規劃確定的永久性綠地和基本農田。通過建設農民新村和農村居民點,使有條件的農村居民點逐步集中,節約用地。④嚴格控制該區域內基本農田轉變用途,禁止占用基本農田進行城鎮、開發區和工業區建設,區域內劃入基本農田的可耕地,管制措施按基本農田對待。⑤切實保護耕地,對區域內山地丘陵的陡坡耕地實施退耕還林還園。
(三)丘陵區。該區轄5縣(市、區)的75個鄉鎮,幅員面積2511平方公里占40%,人口約占45%。土地利用方向及管制措施:①該區域為廣安市耕地及基本農田保護的重點區域,要嚴格控制區域內基本農田轉變用途,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改變或者占用。國家能源、交通、水利等重點建設項目選址需要占用基本農田的,必須經國務院批準。同時,按照占墾平衡的原則,開墾數量質量相當的耕地,確實無條件開墾的應按規定交納耕地開墾費。②區域內劃入基本農田的可耕地,管制措施按基本農田對待。③切實保護耕地,控制耕地轉變用途,嚴格控制耕地轉為非耕地。要有計劃地進行土地整理、復墾和中低產田改造,在提高耕地質量的同時,擴大耕地的有效面積。④通過土地整理,將零星分布的農村居民點向規劃的農民新村集中,控制農村建設用地規模。⑤在該區域內,對山地中的陡坡耕地實施退耕還林。對丘陵中的陡坡耕地實施退耕還園,擴大園地面積。⑥該區域的園地主要用于種植園業及其服務設施使用,嚴格控制對優質園地、特別要禁止對園業生產基地的占用。
四、土地利用用途分區及管制規則
土地利用用途分區是按照土地基本用途的不同劃定土地利用區,根據土地適宜性評價成果、土地利用現狀、社會國民經濟發展需要和分區規劃原則而劃定的。全縣共劃分為八個區,并制定相應的土地利用管制規則。
(一)基本農田保護區。基本農田保護區是指為對耕地進行特殊保護和管理劃定的土地區域。基本農田面積為257417.92公頃,占全區土地面積的40.58%。其中耕地面積為229980.08公頃,生態退耕面積(耕作層未被破壞的林地)為25450.53公頃,可調整園地面積為877.16公頃,可調整其他用地面積為1110.15公頃。
基本農田保護區土地利用管制規則:①區內土地主要用作基本農田和直接為基本農田服務的農村道路、農田水利、農田防護林及其他農業設施。②區內現有非農建設用地和其他零星農用地應當復墾或調整為基本農田,規劃期間確實不能復墾或調整的,可保留現狀用途,但不得擴大面積。③區內耕地在不破壞耕作層的前提下,可調整為其他農用地,并仍依照本區管制規則進行保護和管理。④不得破壞、污染和荒蕪區內土地,不得在區內建窯、建房、建墳、挖沙、采石、取土、堆放固體廢棄物或者進行其他破壞基本農田的活動,不得使控制區內的農田轉變用途。
(二)自然和人文景觀保護區。主要分布在華鎣山自然風景區和岳池響水灘旅游地、小平故居等,面積為6049.35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0.96%。
自然和人文景觀保護區管制規則:①逐步將區內其他土地改變為自然和人文景觀保護區土地。②區內除與保護需要直接相關的建筑外,禁止其他各類建設,禁止開山炸石,取土制磚,修墓及亂砍濫伐、傾倒廢物污染水源及破壞自然景觀資源的行為。
(三)一般農地區。一般農地區是指基本農田保護區以外,為農業生產發展需要劃定的土地用途區。本區土地面積為42094.56公頃,占全區土地面積的6.64%。
一般農地區管制規則:①區內土地主要用作耕地、園地和直接為農業生產服務的農村道路、農田水利、農田防護林及其他農業設施。②區內現有非農建設用地和其他零星農用地應當優先復墾或調整為耕地、園地,規劃期內確實不能復墾或調整的,可保留現狀用途,但不能擴大面積;不得破壞、污染和荒蕪區內土地。③鼓勵區內其他用地轉為農業生產及直接為農業生產服務使用,鼓勵農民科學種植,改良土壤,不斷提高耕地質量水平,進一步搞好糧、油基地建設。④開發復墾新增的耕地,經省市驗收合格后,納入用途管制。
(四)林業用地區。主要分布在中低山地區的華鎣山脈,面積為138158.90公頃,土地總面積為634409.00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21.78%。
林業用地區管制規則:①林業用地主要供林業生產和生態環境保護及其服務設施使用,不得擅自改變土地用途。②由于該區森林覆蓋率低,目前林業用地要適當提高,在林地區范圍內的其他土地除耕地外,原則上應逐步改成林業用地。③要改造林業內部結構,不斷提高森林產出率和經濟效益。
(五)城鎮建設用地區。本區域主要包括現有城鎮建成區和已批準的城鎮總體規劃的近期建設用地區域。共有土地面積6512.837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1.03%。
城鎮建設用地區管制規劃:①區內的土地主要用于城鎮建設,在充分預測人口發展的基礎上,嚴格控制人均占地標準,不得任意擴大城鎮建設規模和范圍。②要科學改造舊城,合理利用城市內部空閑地。城市擴大必須占用耕地的,除嚴格審批程序外,要盡量不占好田好土,處理好“一要吃飯、二要建設”的關系。
(六)村鎮建設用地區。主要包括鄉場和農村居民點用地,面積55879.684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8.81%。
村鎮建設用地區管制規則:①區內土地主要用于鄉、村企業、公共設施和公益事業、中心村及農民宅基地建設。②要有步驟、有規劃地發展中心村建設,通過建設中心村,可將分散的農戶集中居住,有利于節約耕地,提高人們文化、生活及健康水平。③區內的其他用地項目除耕地外,要逐步改成本區域用地范圍,嚴格控制在本區以外新增用地用于鄉村建設,嚴格按國家規定的用地標準安排各項建設用地,合理布局,提高效益。
(七)工礦用地區。主要包括獨立于城鎮、鄉村建設用地以外的工礦建設,需要劃定的土地區域、面積為2126.123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0.42%。
工礦用地區管制規則:①區內土地主要供工礦生產建設及直接為工礦生產服務使用。②生產建設過程中因挖損、塌、壓占等造成破壞的土地應及時復墾,宜農土地應優先復墾為耕地。③鼓勵零散分布的工礦向獨立工礦用地區集中。④嚴格控制建設用地規模,特別是占用耕地的規模,并確定耕地占用系數,分布在本區內的耕地要嚴格保護和管理,要改變區內農田,必須按規定程序報批,待取得“使用許可證”以后,實行“占一補一”的原則,確保耕地動態平衡。
(八)彈性用地區。考慮到在未來土地利用中可能出現某些難以預見的變化,所以在用地中預留一定面積的土地作為城市用地彈性控制區和基本農田彈性控制區。
彈性用地區管制規則:
①城市用地彈性控制區。本區是在建設用地區以外,為了適應未來建設項目的布局變化所導致的建設用地的布局變化,解決建設用地的布局矛盾而設置的。在土地利用管制上,既要符合調整后土地用途的要求,又要根據土地利用的現實用途進行管理。本區主要沿城市周邊及主要交通線路分布,是在保證城市建設規劃用地面積基本不變的情況下,解決未來城市用地布局的變化,該區應保證為城市建設服務的用途。
②基本農田彈性控制區。本區是考慮到未來各種建設占用基本農田的可能性,特別是能源、交通、水利、軍事設施等重點建設項目選點或選線需要,無法避開基本農田保護區,需要占用基本農田時,為了補充基本農田,在農業用地區中劃出的區域。該區主要分布在一般農田區域內,主要用途是重點工程建設占用基本農田時,用以補充基本農田數量。
五、結語
我國縣級行政單位接近3千個,鄉級行政單位3萬多個,依照國務院要求,2010年底要基本完成地方各級規劃修編。因此,指導縣、鄉規劃科學修編、規范修編、民主修編,已成為目前一項重要的任務。因此,結合規劃定位、規劃重點及規劃編制、實施管理的要求,縣、鄉規劃修編中應著重做好以下工作:
確保總量,重點落實上級規劃任務。首先,縣、鄉規劃修編要貫徹國家糧食安全、科學發展、資源環境保護等規劃意圖,落實上級規劃下達的耕地保有量、基本農田保護面積、補充耕地的面積和質量、新增建設用地規模、節約集約用地目標等土地利用調控指標。
其次,落實上級規劃任務應與促進地方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解決土地利用重大問題有機結合,各類用地總量的確定要考慮當地資源環境稟賦及土地利用潛力,合理適度、符合實際。
第三,兩級規劃需各有側重,縣級規劃應與上級規劃充分銜接,做實縣、鄉規劃的基礎調查與供需分析,明確規劃總量目標,分解重要用地指標,統籌安排縣域內農業生產、城鄉建設、基礎設施與環境建設等用地規模;鄉級規劃應符合上級規劃的要求,合理劃定土地用途區、分解村土地規劃控制指標,將耕地和基本農田、城鎮村和基礎設施建設的用地規模落實到地塊。
合理布局,統籌安排生活、生態和生產用地。落實好基本農田、建設用地和生態用地空間布局是N--輪縣、鄉規劃修編的主要任務,工作中應著重把握一穩定、一布設、一避讓的規劃原則。“一穩定”即保持現有基本農田布局的穩定;“一布設”,是指穩定水田、林地、牧地、水面及灘涂葦地等生態用地的布局;依照自然地理條件、建設適宜程度,合理布局城鄉建設用地,鼓勵基礎設施用地集約發展。“一規避”,即城鎮、村莊、交通、水利等各類建設選址落位應避讓基本農田、地災危險區、泄洪滯洪區和重要的生態、景觀用地;規劃中,具有防護、環保等特殊要求的污染性、危險性工礦建設,應規避人口稠密的居民點、集中連片的耕地和水域,保持合理的安全距離。布局安排中,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用地、各類建設用地應相互協調,解決空間落位矛盾,抑制城鄉建設盲目擴張和無序蔓延。
問: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與1996年完成的第一次全國土地調查相比有哪些突破?
答:按照《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總體方案》,第二次土地調查拓展到了城市。要求查清城鎮內部建設用地的使用權狀況,確定城鎮內部每宗土地的界址、范圍、界線、數量、用途,不僅要掌握工業用地情況,還要查清基礎設施用地、金融商業服務、房地產用地、開發園區用地。此項調查將為新增建設用地有償使用費返還用于基本農田建設和保護,以及中央財政直接補貼承包經營基本農田的農戶提供依據。
從技術支撐上看,將充分運用航空航天遙感技術、GPS技術和數字化、網絡化技術等手段,采用集信息獲取、處理、存儲、傳輸、分析和應用服務為一體的土地調查技術流程,獲取全國每一塊土地的類型、面積、權屬和分布信息,建立國家、省、市、縣四級土地調查數據庫。從而實現對每塊土地的監管,尤其是對涉及耕地、農用地轉用等土地利用行為的監管。
問:為什么說開展土地調查與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息息相關?
答:我國人地矛盾十分突出,人均耕地僅1.4畝,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0%,且呈逐年下降的趨勢。開展第二次土地調查,全面掌握全國耕地的數量、分布;開展基本農田狀況調查,將基本農田上圖、登記上證、造冊,是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的根本前提,是監督考核各地耕地和基本農田保護任務完成情況、保障國家糧食生產能力的重要內容。摸清土地家底,是搞好耕地管理的重要前提。
問: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答:《關于開展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的通知》要求,要在全國范圍內逐地塊實地調查土地的地類和面積,掌握全國耕地、園地、林地、工業用地、基礎設施用地、金融商業服務、開發園區、房地產以及未利用土地等各類用地的分布和利用狀況;逐地塊調查全國城鄉各類土地的所有權和使用權狀況,掌握國有土地使用權和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狀況;調查全國基本農田的數量、分布和保護狀況,對每一塊基本農田上圖、登記、造冊;建設土地調查數據庫,實現調查信息的互聯共享。在調查的基礎上,建立土地資源變化信息的調查統計、及時監測與快速更新機制。
問:為什么要強調土地權屬調查是農村土地調查的重要內容?
答:今年頒布實施的《物權法》明確將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等作為物權進行保護,并且規定不動產實施統一登記。而目前土地登記主要覆蓋城鎮,遠遠不能滿足《物權法》的需要。第二次土地調查將全面查清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農村集體土地建設用地使用權和國有土地使用權權屬狀況,及時調處各類土地權屬爭議,全面完成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登記發證工作,依法明確農民合法土地權益,實現全國城鄉土地登記的全覆蓋。
問:此次土地調查對今后的土地管理工作提出什么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