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丁香婷婷妞妞基地-国产人人爱-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麻豆-国产人成-91久久国产综合精品-91久久国产精品视频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腸道微生物研究進展范文

腸道微生物研究進展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腸道微生物研究進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第1篇:腸道微生物研究進展范文

[關鍵詞] 腸道微生態;學術經驗;中醫生命觀

[中圖分類號] R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6)08(a)-0105-04

[Abstract] “Energy, movement and balance” are the three core elements concluded by Professor Weiwei in the life view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 diversity of intestinal micro ecology is determined by the renal inherent energy, and closely related to the function of the spleen and stomach, the energy keeps running and changing to get dynamic balance. This paper tries to use Professor Weiwei's life view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n the study of intestinal micro ecology and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fellow.

[Key words] Intestinal micro ecology; Academic experience; Life view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魏瑋教授是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學科帶頭人,從事消化系統疾病的臨床、科研和教學工作近30年,擅長診治及預防各種脾胃疾病,師承國醫大師路志正教授,并秉承其“持中央、運四旁、怡情志、調升降、顧潤燥、納化?!笔俗衷E的學術思想,總結出中醫生命觀的本質在于“能量”“運動”“平衡”這三大要素,此三項解釋了生命的起源以及活動的規律,也解釋了疾病的發生與發展,是中醫整體觀與辨證論治核心觀念的高度概括。人體的正常生命活動正是依靠“能量”“運動”“平衡”而存在,此三大要素任一環節出現問題,則會導致疾病的發生[1]。

腸道微生態系統是指人體胃腸內的各種微生物群組成的微生態系統,在維持人體健康中發揮十分重要的作用,腸道微生態失衡,就會對宿主也就是人體本身產生一系列的影響,促進疾病的發生[2]。據報道,腸道菌群紊亂與急慢性腹瀉、便秘、肝臟疾病、假膜性腸炎、急性壞死性胰腺炎、多臟衰等多種疾病相關[3]。而近年來的研究表明,腸道菌群紊亂還與多種自身免疫性疾病相關,并可能是導致肥胖癥、2型糖尿病、腸癌的重要因素[4]。本文試圖從腸道微生態的角度,對魏瑋教授中醫生命觀的三大核心要素進行闡述,從腸道微生態的角度探究中醫理論,探討腸道微生態的中醫本質,也為研究腸道微生態開辟了新的思路。

1 能量

人體需要能量維持日常生理功能,所謂能量,從中醫學角度來講,包含著物質和“非物質”因素,它既包括了血、津、液等物質因素,又包括了精、氣、神等“非物質”性因素,通過脈管、經絡等流動于全身,維持人體臟腑、經絡、形體、關竅的正常生命活動。生命的實質就是能量,有能量則生,失能量則亡,亦即古人所謂“正氣”“真氣”?!鹅`樞?刺節真邪》“真氣者,所受于天與谷氣,并而充身也”,說明這個能量有先后天之分,父母的生殖之精為先天的能量之源,貯藏于腎;自然界的清氣通過肺臟攝納吐吸進入人體,并在血脈的推動下通達全身,構成自然之氣;同時食物經過胃的腐熟作用轉化為水谷精微,并在脾的運化作用下運布全身,成為后天能量之源。人體能量也就是生命活動的原動力,由先天腎臟封藏之能量、自然界之清氣以及脾胃運化之水谷精微三者相合而成,三者相輔相成,人體才能完成正常的生長發育的過程。腎臟中貯藏的先天能量,結合由肺推動的自然清氣和脾胃運化的水谷精微,通過三焦到達全身,化而為氣、血、津、液,人體各臟腑組織得以榮養,才能發揮各自不同的功能。

從腸道微生態學的角度來看,腎臟封藏的原始能量決定了腸道菌群的組成結構,腎臟的功能亦影響了腸道菌群的狀態。宿主的基因是決定腸道菌群多樣性以及構成的重要因素,先天不足,腎陽虛衰,腸道菌群就會相對單一,容易受外界影響而出現菌群紊亂,這一點已被多項研究證實。有研究[5]對腎陽虛患者糞便中的細菌菌屬做了研究后發現,腸道需氧菌如人腸桿菌、腸球菌等數量顯著增加,葡萄球菌的數量也明顯增加,但是厭氧菌如雙歧桿菌、乳酸桿菌等則比正常人明顯降低,需氧菌與厭氧菌的比值明顯升高,提示腎陽虛的患者存在腸道菌群紊亂。而數項研究也證實,補腎類中藥具有調節腸道微生態的作用。有研究發現[6],鎖有調節肝性腦病的大鼠模型的腸道菌群的作用,可以扶植專性厭氧菌如雙歧桿菌、乳桿菌等生長,抑制兼性厭氧菌如大腸埃希菌的生長,具有調節腸道微生態、抑制腸道菌群移位的作用。另一項研究也發現,女貞子和鎖陽一樣,同樣也具有調節腸道微生態的作用[7]。反映了補腎方藥具有改善腸道微生態的作用,因此在臨床上治療腸道微生態紊亂的患者,應考慮從腎入手,重視顧護腎陽。

《素問?五臟別論》“五味入口,藏于胃以養五臟氣”,可見營衛、氣血、津液都來源于水谷精微,只是因為性質、輸布部位、功能不同而名稱不同,實質上就是一個能量的轉化過程,而脾胃就是能量轉化的關鍵臟器。脾胃作為一個小的與外界相通的生態環境,通過影響人體內的胃腸道微環境,從而對人體的微生態產生影響。因此,脾胃功能是后天能量轉換的關鍵,也是影響腸道微生態的關鍵。同時,腸道微生態也參與后天能量的代謝及轉換。通過參與營養物質的消化與吸收,參與能量代謝來影響消化系統的功能,從而影響人體的代謝與能量的吸收。有研究表明,胃腸道菌群的代謝作用主要體現在聚糖、淀粉、各種糖以及甲烷的生成,它們參與著機體從食物到能量轉化的整個過程[8]。腸道菌群還可以分解飲食中不能被胃腸道消化的淀粉、纖維等,降解木聚糖、植物多糖等各類多糖,厭氧分解多肽及蛋白質,轉化結合膽汁,并合成維生素B1、B12,維生素K等[9]。腸道的部分菌群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食物的轉化率[10],調節機體的脂肪儲存。

中醫的生命觀認為,人體的正常生理功能的維持離不開能量,能量充足與否與腸道微生態的平衡息息相關。能量充足則腸道微生態平衡,形成天然的生物屏障,抵御外來致病菌的入侵與定植,輔助機體的免疫功能。正所謂“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細菌之間的相互作用力及關聯度決定了腸道菌群之間的穩定度,而細菌之間的關聯度則與菌群的多樣性密切有關。能量越充足,菌群越復雜,細菌之間的相互作用力越強,菌群的關聯度也就越強,菌群越穩定,對于外來致病菌的抗定植與入侵的作用就越好,就能起到維持機體健康的“正氣”的作用;如果能量不足,菌群相對單一,細菌之間的相互作用及關聯就減弱,腸道微生態失衡,外來細菌入侵則成為“邪氣”[11]。

綜上,能量的充足與否,決定了腸道微生態的平衡狀態,腸道微生態也參與到機體能量轉換的過程中,二者相互影響。腎臟封藏的原始能量決定了腸道微生態的構成,而脾胃的運化功能則是后天能量轉換的關鍵,也是腸道微生態與人體之間相互作用影響的橋梁。

2 運動

我們的世界處于不停的運動當中,大氣能量的升降浮沉運動則產生雷電雨雪,能量增減隨時間推移則產生春夏秋冬,相應的人體的能量亦在不停的運動之中,在永恒運動的情況下保持相對平衡。同樣,腸道菌群亦處于不斷的運動變化之中,我們知道,微生物存在自溶作用,衰老的微生物不停的凋亡,同時也會有新生的微生物不斷產生,這是微生物衰老后凋亡的方式,因此腸道的菌群、菌種以及細菌的數量、密度都處于不停的運動變化之中。

此外,正常菌群的建立與演變也是不斷運動變化的,人類從出生到死亡,腸道菌群隨著不同的發育階段進行動態調整來適應人體的需求,從而表現出不同的特征,腸道的菌群在嬰兒、青少年、成年以及老年等不同的年齡段存在著規律的動態的變化。

剛出生的新生兒的腸道內并沒有細菌,嬰兒期的腸道菌群來源于母親,很大一部分由母乳中獲得,科學家們通過對嬰兒糞便進行選擇性腸桿菌培養后發現,其腸道微生物的組成要比成年人相對簡單,以腸桿菌、鏈球菌等兼性厭氧菌為主,而雙歧桿菌和類桿菌、梭菌屬厭氧鏈球菌的數量也較多;但到1歲后就逐漸轉變為以擬桿菌和梭菌等嚴格厭氧菌屬占絕對優勢的、多樣性組成;到了成年時期,人們的腸道菌群的主要菌種可能就會轉變為擬桿菌門或硬壁菌門,然后是放線菌或者變形菌;到了老年時期,由于多數老年人此時牙齒已經開始脫落,對食物的咀嚼力降低,導致飲食構成會偏向軟爛易嚼的食物,加上免疫功能降低、胃酸分泌減少、腸黏膜屏障功能減弱等生理功能改變,因此,老年人的腸道菌群也相對單一,腸道微生態的多樣性降低,表現為雙歧桿菌、乳酸桿菌、普氏菌等益生菌菌種減少而腸桿菌、鏈球菌、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等致病菌的增加[12]。由此可知,腸道微生態隨年齡階段的不同而表現出不同的特點,菌群結構、菌數、多樣性均處于不斷的運動之中。

《素問?六微旨大論》“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故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無器不有”,說明人體的運動是永恒不息的,而升降出入則是運動的表現形式。脾主升清,升騰精微,胃主降濁,下降糟粕,二者一升一降,協同完成運化水谷精微,供養機體,是為一身氣機升降出入之樞紐。無論何種原因導致脾胃功能失調,氣機升降失常都會引起脾胃病,出現“清氣在下,則生饗泄,濁氣在上,則生_脹”等一系列病癥。腸道微生態與脾胃升降功能密切相關,腸道菌群失調,直接影響脾胃功能,氣機升降失司,則會產生腹脹、腹瀉、便秘、納差等一系列癥狀,同樣,脾胃功能受損,中焦壅塞,氣血、津液難以輸布,腸道菌群無以滋養,益生菌群凋亡而致病菌增多,造成菌群紊亂甚至腸道菌群移位。多項研究表明,腹瀉、便秘、消化不良患者存在腸道菌群紊亂[13-15],而這些表現與中醫“脾虛證”的臨床表現一致。實驗研究發現,脾虛證的大鼠模型的腸道微生態存在失衡現象,其腸道菌群指紋圖譜條帶多樣性指數較造模前降低,而給予健脾補氣方藥如四君子湯、補中益氣湯、理中湯等湯劑后,其腸道菌群均有明顯的改善,也提示健脾補氣方藥治療脾虛證的機制可能通過腸道菌群的調節來完成[16-17]。因此,在治療腸道菌群紊亂的患者時,重視脾胃,調理升降氣機,恢復動態是核心。

同時,外界環境對于菌群結構也有重要影響,人體的微生態隨著外界環境的不斷變化而變化。受相對濕度、風速、溫度、陽光等影響,空氣中的微生物的種類與數量也在時時發生變化,而空氣中的微生物可以通過呼吸道進入人體,進而影響人體的呼吸道微生態,“肺與大腸相表里”,同樣,呼吸道微生態也可以影響腸道微生態,

動物實驗研究證實[18],潰瘍性結腸炎大鼠模型的呼吸道的部分菌群與腸道菌群出現同步相關的變化,具體表現為益生菌的數量減少而條件致病菌的數量增多。人體微生態菌群的變化可能是“肺與大腸相表里”的具體表現形式以及作用機制。

3 平衡

中醫學理論在實踐中不斷得到發展,其核心思想在于如何保持人體的動態的相對平衡。平衡是中醫生命觀的終極目標,“陰平陽秘、精神乃治”的觀點正是對平衡理念的最佳詮釋。正所謂“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素問?陰陽應象人論》),正常情況下,陰陽一直處于動態的平衡之中,確保機體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各種原因導致陰氣過盛,則會產生“陰勝則陽病”“陰勝則寒”的狀態,陽氣過盛則會產生“陽勝則陰病”“陽勝則熱”的狀態,從而引發疾病的發生。陰陽互根互用,又始終處于“陽消陰長,陰消陽長”的不斷運動之中,保持相對的平衡。人體的腸道菌群大致可分為三大類:一類為益生菌,包括雙歧桿菌和乳酸桿菌等;一類為厭氧菌,主要包括糞桿菌、優桿菌、韋榮球菌和消化鏈球菌等;另外一類為好氧菌和兼性好氧菌等,主要包括大腸桿菌、腸球菌等。這三類細菌之間也如“陰”“陽”一樣,存在著互根互用又相互制約的動態的、相對的平衡關系:一方面他們彼此依賴,互相提供生長繁殖所需的養料,另一方面又相互制約,抑制對方的數量,最終各菌群之間達到相對平衡的狀態。

人是靠天地的能量感化而生,正如《素問?寶命全形論》中所說“人以天地之氣生”,人與自然是統一的整體,而人體會隨著自然環境的改變而改變,這就是所謂的“天人相應”。微生態學也認為一切生物都與其所在的環境是統一整體。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微生物的世界,外界的環境不僅對自然界中的微生物產生影響,也通過微生物影響了人體的生理狀態,進而影響到人體體內的微生態環境。微生物不僅參與影響了人類的生命活動,同時也是人類得以在自然界生存的必要條件。同時,人體作為宿主,其生命活動也對寄生于體內的微生物產生影響,人體、微生物、自然界三者之間存在對立統一的關系,保持著相對的動態的平衡,一旦這種平衡被打破,將會導致人體出現失衡狀態,導致疾病的發生。

微生態的平衡是保持機體健康的關鍵因素,而微生物致病的本質在于微生態的失衡。對于腸道微生態而言,其平衡的特征在于菌群多樣性,密度均衡,優勢菌以益生菌為主等等,一個平衡的腸道微生態有促進機體的體液及細胞免疫,有利于維持機體的健康。正常情況下,健康機體的微生態處于動態的平衡狀態,菌群多樣性明顯,相互關聯強大,抗定植力升高,致病菌無法入侵定植,提高機體的免疫功能。任何原因破壞了這種動態的平衡,就會使某些菌群過度生長,菌群相對單一,相互關聯作用減弱,抗定植力遭到破壞,機體免疫功能下降,外來菌及致病菌定植而致病。因此,微生態的平衡與否決定了疾病的發生,而對于失衡的微生態,最好的治療不是單純的殺菌抑菌,而是促進益生菌的生長,恢復腸道菌群的均衡,從而發揮益生菌的生物拮抗作用,祛除致病菌于體外。研究也證實,有些中藥服用時有良好的解熱抗菌的效果,但是在體外培養時卻并不具備殺菌、抑菌的作用,究其機制,在于此類中藥具有扶植益生菌生長、提高機體抗定植力、促進免疫功能的作用,從而達到制衡致病菌、最終使其排除體外的效果。比如黃芪、黨參、白術等補益類的中藥,均具有扶植益生菌生長、調節腸道微生態的作用。而多項研究也證實,此類中藥雖不具備直接的殺菌、抑菌作用,但其中的多糖、皂苷、黃酮等物質對于腸道菌群具有多靶點多途徑的調節功能,有利于腸道微生態系統保持平衡[19-21]。

4 小結

綜上所述,魏瑋教授認為,“能量”“運動”“平衡”三者乃是中醫生命觀的三大核心要素,是機體生命活動得以有序進行的保障?!澳芰俊笔巧顒拥幕A,“運動”乃生命活動的本質,“平衡”為生命活動的最終目標,三者相互輔助,只有“能量”充足,并且不斷的“運動”,才能最終達到動態的“平衡”。正是由于體內能量平衡分布,臟腑、經絡、形體、官竅各司其職,氣機順暢的升降出入,才能使人體正常的生命活動得以進行,完成整個生老病死的過程。對于腸道微生態而言,同樣可以用中醫生命觀的三大要素來闡釋。腎臟封藏的原始能量決定了腸道微生態的組成,脾胃的運化功能則是后天能量轉換的關鍵,也是人體與腸道微生態之間相互作用的紐帶,脾胃的升降功能與腸道微生態的關系密切,因此在治療腸道菌群紊亂的患者時,顧護“能量”是基礎,恢復“運動”是核心,達到“平衡”是目的。因此,我們在論治腸道微生態失調時,可以從顧護正氣、健脾益腎、調節陰陽平衡、扶正祛邪理論入手,而重視脾胃、調理升降氣機、恢復平衡則是治療的核心。

腸道微生態近年來越來越受到廣大學者的關注,也是諸多研究的熱點,隨著對腸道微生態本質的進一步揭示與探索,人們發現其與中醫藥基礎理論中間存在互通性與相關性。運用中醫的生命觀來研究腸道微生態,對于拓寬研究思路,深入探討腸道微生態的生理、病理的本質,發掘調節腸道微生態的新方法以及中醫藥對于腸道微生態的作用機制非常有幫助,而且還有利于深層次地通過對腸道微生態致病機制的研究來更深一步地探討中醫藥認識疾病、治療疾病的本質,對于提高中醫藥的診療水平大有裨益。

[參考文獻]

[1] 王欣,魏瑋.魏瑋教授調理脾胃論治疾病核心要素[J].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2015,10(10):1352-1354.

[2] 李蘭娟.感染微生態研究進展―腸道菌群對機體代謝影響[J].中國微生態學雜志,2009,21(1):1-3.

[3] 祝司霞.腸道菌群失調與疾病[J].科技信息,2012(25):446,471.

[4] 楊澤冉,辛毅,侯潔,等.腸道菌群失調及其相關疾病研究進展[J].山東醫藥,2016,56(1):99-101.

[5] 丁維俊,高峰,楊杰,等.腎陽虛證患者腸道菌群失調狀況的臨床研究[J].新中醫,2007,39(1):9-10.

[6] 蘇亞娟,楊景云,劉柱,等.納米鎖陽對肝性腦病腸道菌群及免疫功能的調整[J].中國微生態學雜志,2006,18(6):438-440.

[7] 施中凱,胡曉麗,張曉麗,等.納米中藥女貞子復方制劑對激素造成小鼠腸道菌群失調調整作用[J].黑龍江醫藥科學,2005,28(1):31-32.

[8] Raoult D. Obesity pandemics and the modification of digestive bacterial flora [J]. Eur J Clin Microbiol Infect Dis,2008,27(8):631-634.

[9] 陳秀琴,黃小潔,石達友,等.中藥與腸道菌群相互作用的研究進展[J].中草藥,2014,45(7):1031-1036.

[10] Backhed F,Ding H,Wang T. The gut microbiota as an environmental factor that regulates fat storage [J]. Proc Natl Acad Sci USA,2004,101(44):15730-15735.

[11] 李慶生,袁嘉麗,陳文慧.中醫學“邪正相爭”應包括微生態與免疫的平衡與非平衡[J].中醫雜志,2005,46(7):489-491.

[12] 王瑤,季宇彬,陳明蒼.中藥與腸道菌群相互作用的研究進展[J].中國醫藥導報,2012,9(2):12-13,18.

[13] 劉海燕,曹海濤,常玉梅,等.腹瀉患者腸道菌群數量變化及ERIC-PCR指紋圖譜分析[J].中國醫藥導報,2014, 11(32):21-24,29.

[14] 劉衛東,李滿元,許崇波,等.腸道致病大腸埃希菌流行病學和分子機制的研究進展[J].中國醫藥導報,2014, 11(12):161-165.

[15] 趙興兵,吳維佳,李丹丹,等.小鼠脾虛便秘造模對腸道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影響[J].中國微生態學雜志,2013, 25(9):993-996.

[16] 彭穎,金晶,楊靜玉,等.3種健脾補氣方藥對脾氣虛證大鼠腸道菌群的影響[J].中國中藥雜志,2008,33(21):2530.

[17] 孟良艷,陳秀琴,石達友,等.四君子湯對脾虛大鼠腸道菌群多樣性的影響[J].畜牧獸醫學報,2013,44(12):2029.

[18] 鄭秀麗,楊宇,王寶家,等.從潰瘍性結腸炎大鼠呼吸道與腸道微生態同步動態變化探討“肺與大腸相表里”[J].世界中醫藥,2014,9(4):418-421.

[19] 車軼文,于寧,翟雙慶,等.脾與腸道菌群相關性的理論探析[J].世界中醫藥,2015,10(5):703-705,709.

第2篇:腸道微生物研究進展范文

【關鍵詞】 微生態制劑; 早期佐治; 新生兒黃疸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25.058

新生兒黃疸是新生兒常見癥狀之一,分為生理性和病理性兩類,在早產兒中尤為常見。主要病因是新生兒時期對膽紅素代謝不成熟,血中膽紅素水平增高而致皮膚黏膜黃染現象,水平過高可致腦毒性和中樞神經系統不可逆損傷[1]。因此對于新生兒黃疸的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尤為重要。筆者所在醫院應用微生物制劑媽咪愛(即枯草桿菌腸球菌二聯活菌多維顆粒)輔助治療部分新生兒病理性黃疸,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為筆者所在醫院兒科2009-2011年收治的病理性新生兒黃疸70例,血清總膽紅素值均超過新生兒生理性黃疸的診斷標準[2]。所有病例均為母乳喂養,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5例。對照組男18例,女17例,胎齡(33.3±5.3)周,出生體重(3.21±0.72)kg;主要病因:母乳性黃疸7例,感染性黃疸8例,血管外溶血7例,代謝紊亂7例,新生兒窒息6例;血清總膽紅素水平(288.0±63.1)μmol/L。觀察組男19例,女16例,胎齡(32.9±6.3)周,出生體重(3.30±0.74)kg;主要病因:母乳性黃疸6例,感染性黃疸9例,血管外溶血6例,代謝紊亂7例,新生兒窒息7例;血清總膽紅素水平(271.0±59.6)μmol/L。兩組胎齡、性別、出生體重、喂養方式、病因、血清總膽紅素水平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常規綜合療法:包括藍光光療,6~18 h/d;口服酶誘導劑苯巴比妥片,1 mg/次,5次/d;另外,低蛋白血癥者糾正白蛋白,母乳性黃疸停止母乳喂養,感染性給予抗生素治療,溶血性給予免疫球蛋白,代謝紊亂者補充葡萄糖、維持酸堿平衡。觀察組在采用常規綜合療法的同時給予媽咪愛口服顆粒,0.5 g/次,2次/d;對于使用抗生素治療者,保證抗生素與微生物制劑給藥時間間隔2 h以上。

1.3 測定方法 每天用日產JM-103型經皮測定疸儀(TCB)測定黃疸指數,并且在療程開始當天和結束當天各采靜脈血進行血清總膽紅素檢測。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6.0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取t檢驗,P

2 結果

2.1 療程 血清總膽紅素水平下降到正常值,觀察組需要(5.13±2.13)d,對照組(7.12±4.63)d,觀察組療程顯著短于對照組(P

2.2 總膽紅素水平 治療前,觀察組(271.0±59.6)μmol/L,對照組(288.0±63.1)μmol/L,兩組血清總膽紅素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85.5±14.3)μmol/L顯著低于對照組(102.3±16.6)μmol/L(P

3 討論

新生兒黃疸的病因很多,屬新生兒易感疾病。據統計,新生兒日生成膽紅素約為成人的兩倍,而肝功能發育不完善,肝細胞攝取、結合、排泌膽紅素的能力僅為成人的1%~2%。又因初生嬰兒腸道內細菌缺乏,不能將腸道內的膽紅素還原成糞、尿膽原,新生兒體內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高,將結合膽紅素水解成非結合膽紅素等因素導致游離膽紅素超負荷,過量的游離膽紅素加重了肝腸循環負擔,因此極易發生高膽紅素血癥。

微生態制劑是利用正常菌群或其促進物質制成的生物制品,用以補充和充實微生物群菌落,改變不正常菌落成分,維持和調整微生態平衡[3]。目前,微生態制劑已在新生兒、嬰幼兒以及兒童多種疾病中取得了良好療效。用于微生態制劑的菌種有雙歧桿菌、乳酸桿菌、乳酸球菌、腸球菌和鏈球菌等。

媽咪愛是富含乳酸菌的微生態活菌制劑,1 g媽咪愛含活菌1.5×108個,此外還含有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進入腸道后能迅速繁殖,通過奪氧和分解過氧化氫制造厭氧環境,促進以雙歧桿菌為主的厭氧菌生長。本研究顯示,媽咪愛等以厭氧菌為主的微生物制劑對于改善新生兒腸道、膽紅素的代謝有一定促進作用,分析其機制如下:(1)迅速建立正常腸道菌群,改善腸道功能。新生兒腸道菌群穩定的關鍵是保持腸道厭氧菌的優勢地位,微生物制劑增加腸道中厭氧菌數量,促進新生兒腸道正常菌群的定植,抑制不正常菌體,減少感染。(2)降低腸道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使膽紅素的腸肝循環減少。細菌源性的β-葡萄糖醛酸苷酶對包括膽紅素、膽汁酸以及多種藥物在內的毒性代謝產物肝循環,加劇肝腸負擔。(3)另有研究顯示,微生物制劑可降低腸道pH,促進肝酶活性,加速膽紅素代謝或排出[4]。微生物制劑早期佐治新生兒黃疸有充分理論依據和切實臨床價值,可做推廣。

參考文獻

[1] 馬琳,江蓮.新生兒黃疸與免疫功能的研究進展[J].河北醫藥,2011,33(18):2831-2833.

[2] 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新生兒學組.全國新生兒黃疸與感染學術研討會紀要(附新生兒黃疸干預推薦方案)[J].中華兒科雜志,2001,39(3):185-186.

[3] 劉成炎.微生態制劑在兒科中的應用探討[J].數理醫藥學雜志,2010,23(6):732-733.

第3篇:腸道微生物研究進展范文

關鍵詞 微生態制劑 化療 菌群失調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preventive effect of microecologics Bei feida to the intestinal dysbacteriosis after chemotherapy in hematological malignancies children patients.Method:62 cases of hematological malignancies children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treatment group.During the before and after two cycles of chemotherapy,monitoring routine blood,fecal bacterium group of disorders check.Results:After two cycles of chemotherapy,the control group have 15 cases with the intestinal dysbacteriosis,the incidence is 48.4%;the treatment group have 8 cases with the intestinal dysbacteriosis,the incidence is 25.8%,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Microecologics;Chemotherapy;The intestinal dysbacteriosis

腸道是機體最大的細菌和內毒素儲存庫,正常情況下機體與正常菌群之間保持著動態的微生態平衡,以雙歧桿菌為主的專性厭氧菌與腸黏膜表面特異性受體相結合,形成相當穩定的菌膜結構,構成抗定植力的生物屏障,可有效抵抗細菌對機體的侵襲,在維持腸道結構和功能中起重要作用。一旦這種生態平衡和生物屏障被破壞,就可使大量的細菌和內毒素經門脈系統進入體循環造成腸源性內毒素血癥和細菌縱向易位,并在一定條件下激發細胞因子和其他炎性介質的連鎖反應引起全身器官的損害[1,2]。本文研究了微生態制劑對惡性血液病患兒腸道菌群失調的預防及治療作用,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11年10月-2012年10月收治惡性腫瘤患兒62例,其中淋巴瘤39例,白血病23例,淋巴瘤用CAM、BB等方案,白血病用CAM、DAE等方案。其中男44例,女18例,年齡17~48歲,平均31.8歲。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按照隨機化分組原則分為兩組,一組為觀察組,一組為治療組。兩組性別、年齡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治療方法:治療組于化療當天開始口服微生態調節劑-雙歧桿菌三聯活菌膠囊,劑量按藥品說明書規定劑量口服,至骨髓抑制Ⅳ級時停止。對照組應用與貝飛達膠囊外形、氣味均一樣,服用方法與治療組相同。

療效判斷標準:在前后2個周期化療期間分別在化療前、化療后第3天、第7天監測血常規及糞便菌群檢查。生命體征均平穩,其中糞便采用我院革蘭染色方法檢測球、桿菌比例診斷菌群失調,血常規采用靜脈血檢測。腹瀉的標準按2次/日以上的稀便來統計,粒細胞下降標準按Ⅱ度骨髓抑制1.4~1.0G/L統計。

統計學處理:資料表達均用(x±s)表示,采用社會科學統計軟件包(SPSS11.0)進行統計學檢驗。計量資料應用t檢驗,計數資料應用χ2檢驗。P

結 果

兩組患兒的惡心、嘔吐和發熱例數及粒細胞下降情況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腹瀉的例數存在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討 論

從微生物學的觀點認為,化療后機體免疫功能低下發生內源性感染,正常微生物群定位轉移,造成細菌過度繁殖,導致不同程度的感染,使病原菌耐藥機制變得非常復雜,耐藥菌的治療比較棘手。因此,在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同時,也要加強微生物學的防治,以維護整個生態系統的生理性平衡,穩定生理效應,從而降低菌株的耐藥性?;熎陂g菌群失調發生率較高,考慮與粒細胞下降、免疫系統低下有關[2]。微生物療法常用的有雙歧桿菌、嗜酸乳桿菌、糞鏈球菌等制劑,其中雙歧桿菌是非致病性的、能抵抗胃酸和腸道酶類消化作用且能附著于小腸上皮并能調節黏膜免疫反應的微生物。雙歧桿菌的細胞壁可以黏附于腸黏膜上皮細胞阻止致病菌的入侵,同時通過多種方式抑制有害菌的生成的小分子量親脂分子具有明顯的抗菌活性,可以抑制細菌進入細胞內,甚至殺滅細胞內的細菌[3]。

本研究通過研究證實,惡性血液病患兒化療后出現腹瀉及菌群失調,應用微生態制劑貝飛達能改善這種狀況,從而減輕腸道細菌內毒素移位及改善免疫功能等作用,具體的機制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 管志遠.腸道菌群及其生物學意義[J].臨床兒科雜志,2009,27(11):1095-1097.

第4篇:腸道微生物研究進展范文

關鍵詞:益生菌 食用酸奶 特性與作用

前言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越來越重視食物的營養和健康。通常來說,人類的腸道中存在著三種細菌,分別是有益菌、有害菌和條件致病菌,很多腸道類的疾病就是因為菌群失調而形成的。如果人類使用了益生菌,它們就能維持和保證腸道內菌群的最佳優勢組合以及穩定性,同時還可以糾正腸道的功能紊亂。酸奶中含有大量的益生菌,已經成為人們喜歡飲用的飲料之一。

一、益生菌的概念及發展歷史

1. 益生菌一詞的發展歷史

益生菌一詞最早在1965年被兩位學者使用,當時用來描述一種有利于其他微生物生長的菌類群。現階段,益生菌通常是指一種通過有利于改善人類及動物腸道內微生物的平衡的微生物添加劑,他們會對寄主產生有益的影響。到了上世紀的九十年代,學者Havennar對益生菌的定義進行了擴展,把其理解為一種可以應用于人或動物的微生物培養物,只要通過改善其本身所固有的菌群性質就可以對寄主產生有益的影響。

2. 益生菌的概念

益生菌中的微生物大多來源于人類或動物的體內,其中以乳酸菌和雙歧桿菌兩種為主要研究對象。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和世界衛生組織的聯合專家組研究討論,在本世紀初給益生菌一詞下了準確的定義,把益生菌定義為“在經過人或動物適量的服用之后,可以產生有益于其宿主健康的帶有生命的微生物”。概括地說,益生菌的作用在于促進有益菌的生長,同時也可以抑制致病菌的產生,益生菌可以維持腸道菌群的平衡,有益于人體的健康。

3. 益生菌的分類

益生菌的種類有很多種,經過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檢測過認為對人類安全的益生菌有40種,其中包括:黑曲霉、凝固芽孢桿菌、嗜熱鏈球菌等等。這些益生菌一般存在于動物的體內,時刻的調節著人類體內的平衡。目前世界上保健品主要是以上各類微生物組合而成的復合活性益生菌。

二、益生菌對人類健康的作用

1. 益生菌可以增強人體的免疫力

在人類的腸道中擁有著非常發達的免疫系統。益生菌類可以通過刺激人類腸道內的免疫機能,調節體內過低或過高的免疫活至正常的狀態。益生菌可以進行免疫能力調節的作用也被認為有助于對抗癌癥與腫瘤性疾病,并可抑制過敏性疾病的產生。益生菌是人類消化道防衛系統中重要的元素之一,可以增強人類消化系統對病菌的免疫反應,當消化道內有益生菌在進行生長時,就有抑制有害細菌的生長,那么人體就不易得病。益生菌能通過抑制有害細菌的生長以及代謝,減少人體內致癌物質的產生。

2. 益生菌可以促進人類腸道消化系統的健康

益生菌可以有效抑制有害菌在腸內的繁殖,以促進腸道的蠕動,減少毒素的產生,從而提高腸道的機能。此外,益生菌有耐胃酸和腸道消化液的能力,因此當益生菌進入人體的腸道之后,就能通過其生長和代謝作用來促進人體腸內細菌群的正常化,于此同時也可以抑制腸道內腐敗物質的出現和產生,進而保持腸道機能的正常工作。

3. 益生菌有改善血脂和血壓的作用

益生菌可以分解人體內的酪蛋白,從而產生可以抑制人的血壓上升的酶。經過研究人員的實驗發現:乳制品中的益生菌具有降血壓的效果,而且其優于其他對照產品。此外,益生菌也可以吸附人體所食用的膽固醇,起到促進膽固醇的排泄的作用。實驗表明,益生菌還可以吸附腸內的膽汁酸,并把有害菌體與膽汁酸排出體外,從而可以減輕血清中的膽固醇的含量。

三、酸奶類產品中益生菌的特性及作用

1. 益生菌類產品的發展

隨著人類對自身健康的重視,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購買益生菌類產品。使用益生菌作為發酵劑是乳酸菌飲料獲得成功的重要因素。當今世界上研究的功能較強的益生菌產品已經達到上百種,主要是各類微生物組合而成的復合活性益生菌及其保健產品,例如含有益生菌的酸奶、酸乳酪等,還可以生產含有益生菌的口服液或者膠囊、粉末劑等其他產品。

2. 理想的益生菌酸奶應該具備的條件

并不是所有有益菌菌種都可用作生產益生菌的酸奶,理想的益生菌必須具備一些條件,首先要來源于健康人的腸內,而且沒有受過遺傳工程所修飾的天然菌株。益生菌活著進入人體的消化道以內,有粘附在人類腸管上皮以及其表面粘膜上的能力。此外益生菌可以在一定時間內從人體內自然的消失。酸奶中的益生菌更要求能分泌產生有選擇性的抗菌物質,而且要求自身沒有奶藥性的基因。作為酸奶中的益生菌的安全性應該被嚴格驗證過,在益生菌產品的生產流通過程要保持存活率的穩定性,而且其風味也要被一般消費者接受。

3. 酸奶產品中益生菌的作用

現在市場上常見的益生菌類酸奶可以抑制體內有害細菌的繁殖,也可以增加人類對疾病的抵抗以及預防感染各種疾病的幾率。益生菌類酸奶所特有的乳酸菌能夠刺激巨噬細胞吞噬體內的癌細胞,從而增強人體抗癌的免疫力,同時也有效避免癌癥的產生。酸奶適合各類人群的引用,可以促進青春期兒童的發育,其中具有豐富的脂肪和蛋白質容易被人體消化和吸收,而鈣、磷、鐵等各種元素的利用率也會大為提高。益生菌類酸奶產品在未來還有很大的發展前景,開發益生菌必將給人類帶來更多的益處。

參考文獻:

[1] 張丹鳳,馬君剛,張靜.益生菌乳制品及其發展趨勢[J].新疆畜牧業.2008,05.

[2] 陳世賢.益生菌LGG對酸奶品質及貯藏性能影響的研究[D].內蒙古農業大學.2008,05.

[3] 高霞,李衛,涂世.益生菌的功效及益生菌乳制品[J].廣東化工.2009,05.

第5篇:腸道微生物研究進展范文

【摘要】 目的:探討藥物合成抗生素的現代研究進展。方法:通過對抗生素中的四環素類、β-內酰胺類、大環內酯類及氨基糖苷類的化學結構進行分析,綜述對于上述抗生素的現代新藥開發的研究進展。結果:藥物合成抗生素具有共同的生物特性及結構特點。結論:依據藥物合成抗生素的共性,可進一步改造及研發新型的抗生素藥物,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關鍵詞】 藥物合成抗生素;研究進展

抗生素(Antibiotics)是指某些細菌、放線菌、真菌等微生物的次級代謝產物,或用化學方法合成的相同結構或結構修飾物,在低濃度下對各種病原性微生物或腫瘤細胞有選擇性殺滅、抑制作用的藥物??股氐膩碓从袃煞N:一種是微生物的發酵產物,稱為微生物合成(Microbial synthesis);另一種是半合成及合成的衍生物??股匕椿瘜W結構分為B一內酰胺類、四環素類、氨基糖苷類、大環內酯類及其他類別。

1 四環素類抗生素的合成及其研究進展 四環素抗生素屬于堿性的廣譜抗生素,從鏈霉菌屬中提取分離的一種天然產物或由其半合成的衍生物。十二氫化并四苯是四環素類抗生素的基本化學結構,并隨其化學結構被剖析,第二代四環素包括米諾環素、多西環素、美他環素等半合成品逐步被研發并應用于臨床。但隨著四環素類抗生素近年來的臨床廣泛應用,由其產生的耐藥菌株也隨之日益增多。對此,合成新型的四環素類化合物是目前的研究熱點之一,如近年來,Dactylosporajium通過發酵獲取伴糖殘基的四環素衍生物(Dactylocycline),其化學結構與以往的四環素衍生物的C-6位的羥基及甲基構象相反。另外,Dactylocycline除對革蘭陰性菌不具活性,對于四環素耐藥或敏感的革蘭陽性菌皆有良好活性,其脫糖衍生物Aglycone對于革蘭陰性菌也有活性。廣譜四環素類衍生物C-9-甘氨酞四環素(Glycylcy-clines)也是新研發的高效抗生素藥物,其對四環素內含排出因子(TetE,K和L)或核糖體保護因子(TetM和TetO)的敏感或耐藥的菌株皆有效,并且對于萬古霉素、米諾環素及β-內酞胺類等抗生素均耐藥的革蘭氏菌株亦有效。除此之外,還有DMG-DMDOF、TBG-MINO等新型四環素衍生物也在研發當中,均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2 β-內酰胺類抗生素的合成

β-內酞胺類抗生素屬于分子中內含β-內酞胺環的抗生素。以頭孢菌素和青霉素為代表。頭孢菌素的分子內含氫化噻嗪環及β-內酰胺環共同合成的四元-六元環稠合系統。青霉素具有半合成青霉素的改造的歷史,因此臨床上許多研究針對頭孢菌素C進行的改造,如7-氨基去乙酰氧基頭孢烷酸三氯乙酯(7-ADAC)、7-氨基頭孢霉烷酸(7-ACA),皆為合成頭孢菌素重要的中間體。近年來,臨床研究發現,對C3-位的側鏈進行改造,可有效改善藥效學性質、藥物動力學特性及提高其抗菌活性等,達到β-內酰胺酶的穩定,依據其化學結構的特點及C3-位的功能化,頭孢菌素的研究可分為以下幾類:

2.1 C3-位是雜原子取代的甲基? C3-位的功能化產物主要包括第一代的頭孢菌素頭孢唑林、第二代的頭孢菌素頭孢呋辛、第三代的頭孢菌素頭孢他定及第四代的頭孢菌素頭孢匹羅等,近年來對于此類化合物,注重開發其雙重活性,如內含喹諾酮類的頭孢菌素,其良好的抗菌活性是臨床應用的優勢。

2.2 C3-位是羥基、甲基、鹵素或氫? 通常常見為第二代的頭孢菌素頭孢克洛、第四代的頭孢菌素頭孢布烯。主要通過取代C3-位的甲基,生成3-去乙酰氧基頭孢菌素,如臨床上常用的第一代的頭孢拉定、頭孢菌素及頭孢氨芐。

2.3 C3-位是炔基、共軛乙烯基或乙烯基? 代表性的藥物是第三代的頭孢菌素頭孢克肟。

近年來,對于此類型的C3-位的修飾有眾多的研究報道,如Barrett等研究發現,頭孢菌素帶炔基可增強對革蘭陽、陰性菌的抑制活性;Hara等研究發現,YM-32825,其抗菌活性較強等。

2.4 C3-位直接與雜原子相連的去甲頭孢菌素? 近年來對于此方面的研究越來越多,Toyama的報告中指出,C3-位雜原子若是硫的化合物,能獲得較好的抗菌活性;另外美國專利報道中也發現,C3-位被苯硫醚類化合物所取代,可增強其體外的活性。

3 大環內酯類抗生素的合成

大環內酯類抗生素的命名是依據其結構特點而定的廣譜抗生素,主要的構成是后修飾基團與多元內酯環相連。大環內酯類以大環內酯作為母體,并依照內酯環的碳原子數目進行分類,一般是12~20元環,通過大環的羥基,以1~3個去氧氨基糖與苷鍵發生縮合生成堿性苷。大環內酯類抗生素經過糖基化、甲基化及羥基化等修飾,可合成以14元環與16元環為主的抗生素,14元環主要為紅霉素及其衍生物,16元環則主要為柱晶白霉素、泰洛星、麥迪霉素、螺旋霉素及其半合成的?;苌铩J讉€被成功開發的大環內酯抗生素是紅霉素(Erythromycin,EM),廣泛在臨床應用于呼吸系統感染的治療。但隨著近年來臨床使用的經驗增多,紅霉素具有一定的缺陷,如對于酸性環境的生物利用度較低;對于革蘭陰性菌的敏感性低,易產生耐藥;對于胃腸道的刺激作用較大等。近年來,研究發現,紅霉素中的C-9位羰基、C-8位氫及C-6位羥基進行改造,如羥胺結合羰基生成紅霉肟,進而縮合側鏈,可獲得羅紅霉素(Azithromycin),經Beckman將羰基重排,可生成阿奇霉素等,均可有效地提高紅霉素的生物活性及抗敏感菌的活性。

4 氨基糖苷類抗生素的合成

氨基糖苷類抗生素屬于廣譜的抗感染類藥物,臨床上通常應用于多種細菌所引起的感染方面的治療。氨基糖苷類主要通過選擇性地結合編碼的16S rRNA上的A位點,從而加強其抗菌的活性。該類抗生素的耐藥產生主要是由于細菌對于氨基糖苷修飾酶(AME)的過度表達,臨床上對于氨基糖苷類抗生素的結構特性進行改造,使其耐藥菌的抗菌活性重新恢復,從而研發新型的抗菌藥物。氨基糖苷類抗生素的耐藥機制主要是由于與RNA的作用靶點的結構信息進行結合,加強其耐藥菌的抗菌活性,同時為靶向藥物的設計提供了科學依據,從而逐漸研究開發新型的新氨基糖苷類衍生物。經研究發現,采用“糖基化”方法可研發新型半合成的氨基糖苷類抗生素,主要內容是通常對氨基糖苷的母核結構部分進行重新處理,如巴龍霉胺(paromine)或新霉胺(neamine)分子,將其原始糖使用部分合成的方式進行結構的替換,此法直接通過改造天然的氨基糖苷類抗生素,對比重新組合的不同特征結構的單元,其抗菌活性更強。由于新導入的結構特征可不受氨基糖苷的骨架所限制,故新產生的藥物可依據此理論將各種糖連接應用于結構的設計中,探索研究新的結構修飾的方法。綜上所述,依據藥物合成抗生素的共性,可進一步改造及研發新型的抗生素藥物,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參考文獻

第6篇:腸道微生物研究進展范文

(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 163319)

摘要:益生素能夠通過競爭性抑制動物腸道病原菌的生長繁殖,從而維持消化道微生態平衡,同時促進腸道免疫系統細胞增殖,使動物機體免疫力有所提高。此外,益生素是一種天然的飼料添加劑,具有顯著改善動物飼養和保護環境的作用,并且具有保健無毒副作用、無殘留和無耐藥性等特點。本文對益生素的概念、分類以及在反芻動物中的應用進行概述。

關鍵詞 :益生素;概念;分類;應用

作者簡介:李棟(1985-),男,本科,畜牧師。

通訊作者:姜寧(1966-),女,博士,教授。

益生素又稱為益生菌、益菌素、促生素、促菌素、微生態制劑、生菌素、活菌素等。我國學者洪黎民提出的益生素定義,認為是從植物、動物、人類體內分離得到的有益微生物,采用特殊工藝處理制得的由活細菌組成的活菌劑或者是由細菌體(死菌和活菌)及其菌體產物組成的微生態制劑??[1]?。

1 分類?

益生素的有多種分類方法,根據做用可將其分為兩種,即主要作用于體外環境的環境改良型和主要作用于動物體內的飼喂型,在菌種的使用方面二者具有一定的區別,但也有重疊部分。從菌種組成來說,養殖生產中使用的益生素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只含有單一菌屬的單一菌制劑,另一種是含有多種不同菌屬的復合菌制劑。通常來說,復合菌制劑在促進動物生長以及提高飼料利用率方面的作用要優于單一型制劑。乳酸菌制劑、酵母菌制劑和芽孢桿菌制劑是常用的3種單一菌制劑,大部分復合菌制劑也都是由這3種菌混合組成。

2 應用?

反芻動物采食的飼料主要是在瘤胃內進行消化,瘤胃中的微生物群體能夠將飼料中的蛋白質分解成菌體蛋白或者用于合成氨,將其中的半纖維素、纖維素分解成脂肪酸,之后被機體吸收利用。王世榮等對患有細菌性腹瀉的犢牛采用復合益生素進行治療,其中含有從健康犢牛腸道中分離出的含芽孢桿菌和乳桿,結果表明治愈率能偶達到83.5%;此外,還能夠預防犢牛發生細菌性腹瀉,保護率達到73.1%,對照組自然保護率48%顯著提高??[2,3]?。王長文等按 5.4×108個活菌/kg·w將接續產酸型活菌制劑投喂給初生的荷斯坦乳用公犢牛,10日齡宰殺采取取回腸、空腸、十二指腸段組織樣,然后置于透射電鏡下進行觀察,結果表明益生素能夠維持初生犢牛小腸上皮細胞胞質中細胞器的結構、正常形態和功能,并能夠促進其正常發育??[4]?。據報道,犢牛飼喂益生素能夠促進瘤胃的發育,有利于消化吸收營養物質,提高其增重速率,同時可降低犢牛的死亡率。在奶牛日糧中添加益生素,與對照組相比,混合奶樣中的體細胞比例降低41.34%~89.59%。張揚等對瘤胃微生態制劑是否影響泌乳奶牛的產奶量進行試驗,結果表明試驗組平均日產奶量比對照組提高?1.97kg?,試驗后期平均日產奶量比試驗前期提高1.93kg,相當于每天可增收3.05元的經濟效益??[5]?。通過在夏季奶牛日糧中加入益生素來防止產奶量下滑,結果表明不僅效果良好,還能夠提高奶牛熱應激能力。杲壽善在奶牛青貯飼料中添加乳酸菌,與對照組相比,每頭奶牛的日平均產奶量增加1.4kg,有7.8%提高??[6]?。蔡一鳴等選用乳酸菌、無毒芽孢桿菌、糞鏈球菌、酵母菌等多株益生素,通過適當培養、發酵后制成反芻家畜飼用微生物添加劑,添加到日糧中用于飼喂肉牛,結果試驗組比對照組肉牛的平均增重提高14.5%??[7]?。

參考文獻:

[1] 洪黎民.微生態制劑和微生態學[J].中國微生態學雜志,2007,19(1):100 - 101.

[2] 王世榮,任俊源.犢牛大腸桿菌病的病原與防治[J].山東農業科學,1989,(1):41-45.

[3] 王世榮,岳壽松,張樹華.奶牛生物增奶劑的研究進展[J].畜牧獸醫雜志,2003,22(6):23-32.

[4] 王長文,楊連玉,欒維民,等.接續產酸型活菌制劑對犢牛小腸上皮細胞胞質中細胞器的影響[J].家畜生態,2002,23(1):11-13.

[5] 張揚,余雄,周巖偉,等.瘤胃微生態制劑對泌乳奶牛產奶量的影響[J].草食家畜,2005,2:52-54.

第7篇:腸道微生物研究進展范文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教學中,教師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其對醫學微生物學的興趣和熱愛,是學好醫學微生物學的動力源泉。在對教學工作的不斷探索和改革中我們發現,首次的緒論課會給學生帶來先入為主的影響,關系到學生對教師及課程的評價,直接影響學生對課程的學習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通過緒論課可以啟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同時,在緒論課上可以設置一些問題(如人體自身腸道中的微生物與機體組織之間存在怎樣的相互作用?微生物的耐藥性是怎么產生的,我們應該怎樣解決耐藥現象日益嚴重這一問題?曾經一度被控制的傳染病又開始死灰復燃,原因是什么,我們應該如何應對?),在后續的授課過程中逐漸揭開謎底。這樣帶著問題開展學習,可以較好地啟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主動開啟微生物知識的大門。近年來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傳染病嚴重威脅著人類的健康,大量的新聞報道使學生對這些病原微生物有了一些粗淺的認識,將這些內容加入課堂教學內容中不僅可以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內容變得更加生動,而且使學生充分認識到微生物原來距離我們如此之近,使理論知識找到實際落腳點。比如2010年8月,美國雞蛋因受沙門氏菌污染從而導致至少1300人受到沙門氏菌的感染。2011年,德國下薩克森州的豆芽被腸出血性大腸桿菌EHEC污染,從而造成22人因生食豆芽死亡,2200人住院治療。此外,還有近來流行的H7N9病毒、埃博拉病毒等。我們通過這些公共衛生事件的引入,講解相關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學性狀、致病性及免疫性、微生物學檢查法及防治原則,使學生有強烈的探索欲望,有效提高了課堂學習效率。

2靈活多樣,結合臨床,增強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教學方法的選擇應根據不同的認知對象、不同的學科、同一學科的不同內容從而選擇不同的方法,但不管采取何種教學方法,關鍵在于把課上活,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因而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我們采取了多種教學方法。如對于細菌的形態和結構這一章節內容,采用直觀的多媒體教學可以讓學生形象地看到各種細菌的形態、基本結構及特殊結構;在細菌各論部分,選取部分教學單元由學生自主教學。教師事先根據教學目的、教學內容提出授課提綱、學習重點及難點并確定人員分組。小組成員細致分工、相互協作,在課后完成資料素材收集及教學課件的準備。在此期間,教師與學生進行充分溝通,及時為學生排疑解惑,引導學生在教學大綱的框架下安排課堂講授內容,并傳授講課技巧及注意事項。同時設計《學生自主學習實踐評價標準》,由學生從教學內容安排、課件制作、語言表達等多方面互相進行評議、分析和總結,教師最后進行點評總結。這種教學方式一方面活躍了課堂氣氛,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增強了學生的團隊意識,另一方面也可以讓教師在與學生的互動中、從學生獨特的視角中發現許多平時不會思索的問題;在學習引起人類疾病的常見病毒這一部分內容時,采取專題討論方式進行學習。專題討論式學習由教師提出專題,分組學生在本專題內提出應深入討論的問題,查資料,作綜述,課堂進行討論。例如“人類免疫缺陷病毒”的討論式教學,學生提出一系列問題,如HIV-1感染的分子機制及免疫反應、T細胞功能受損的疾病、HIV疫苗的研究等,經過討論,不僅全面完成了教學內容,而且為學生提供了一次“綜述訓練”的機會,教學效果令人滿意。此外,作為一門與臨床學科關系十分緊密的基礎課程,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十分注重微生物學知識的臨床應用,采用PBL教學法將臨床病例分析引入課堂討論教學,由病引入菌,菌中解析病,菌病結合,解除病菌。如此,在整個講授過程中就將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學特性、致病物質與致病機制、檢查及防治原則講解清楚。

3反映前沿,開闊視野,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既要將教材中最基本、最核心的理論知識傳授給學生,為學生自主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要補充一些開拓性、時代性和應用性較強的學科前沿內容。如微生物的耐藥性這一章節,我們為學生播放與耐藥機制相關的視頻和短片,引導學生就微生物耐藥機制的產生及防控進行積極的討論,鼓勵學生查閱耐藥機制最新的高質量學術論文并就學習心得進行討論交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此外,在授課過程中結合教研室老師的科研方向,為學生講授該領域的研究進展,如人體微生態學與免疫性疾病的相關性研究進展、新出現的傳染病病原體、流行性感冒病毒的研究進展等教材中鮮有介紹的前沿動態,從而啟迪學生思維,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同時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師的科研課題,通過進行科學實驗研究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微生物學的興趣及愛好,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4利用網絡,練習鞏固,搭建師生交流的良好平臺

第8篇:腸道微生物研究進展范文

[關鍵詞]EV71病毒;手足口病;細胞免疫;體液免疫

[中圖分類號] R72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6)06(b)-0008-03

Study the changes of cellular immunity and humoral immune function in children with hand-foot-mouth disease in EV71

LAI Mao NI Ming

Department of Paediatrics,Children′s Hospital of Dongguan City in Guangdong Province Institute of Pediatrics Dongguan City in Guangdong Province,Dongguan 523325,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changes of cellular immunity and humoral immune function in children with hand-foot-mouth disease in EV71.Methods 60 hand-foot-mouth disease children with EV71 infection who received diagnostic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4 to June 2015 were randomly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light(group A) and heavy(group B) according to "Hand-foot-mouth diseas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guidelines (2010 version)",and then 30 healthy children to the hospital for medical examination from January 2014 to June 2015 were randomly selected as control group(group C).The three sets of blood lymphocytes(Th cells,Ts cells,B cells),expression the level of serum inflammatory mediators(TNF-α,IL-6,IL-10) expression levels,differences in serum immunoglobulins(IgA,IgG,IgM) and complement levels(C3,C4) skill were observed.Results ①Blood lymphocyte expression levels:the Th cells,Ts cells express terms in group A and group B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group C,in terms of expressing B cells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group C,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EV71 virus;Hand-foot-mouth disease;Cellular immunity;Humoral immunity

手足口病是一種臨床常見的傳染性疾病,主要由腸道薩科奇病毒及EV71病毒感染而導致的,且該病具有較強的傳染性,在我國各個區域都有出現[1]。EV71感染后,病毒繁殖迅速導致出現病毒血癥,對患兒組織及器官都有一定的影響,可能引發患兒出現多器官功能障礙,甚至出現功能衰竭等嚴重并發癥狀[2-3]。該病主要出現于手、足、口等部位的黏膜中及組織受壓位置,病毒聚集、繁殖從而導致局部組織出現病變[4]。隨著臨床醫學對手足口病的深入研究,發現病毒感染引起患兒機體內的細胞免疫及體液免疫在疾病進展以及組織損傷中發揮了一定的作用[5]。文章主要就EV71感染手足口病患兒細胞免疫及體液免疫功能的臨床變化特點展開研究。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2014年1月~2015年6月醫院收診的60例EV71感染手足口病患兒,按照《手足口病診療指南(2010版)》[6]將患兒分為輕型(A組)和重型(B組),其中A組36例、B組24例;隨機選取2014年1月~2015年6月至醫院體檢正常的30例兒童作為對照組(C組)。所有患兒均經PCR核酸檢驗證實為EV71病毒感染[7]。A組36例患兒中男16例、女20例;年齡1~6歲,平均(3.4±0.6)歲;病程2~7 d,平均(3.1±1.0)d。B組24例患兒中男13例、女11例;年齡0.7~7歲,平均(3.6±0.5)歲;病程1~6 d,平均(3.6±1.1)d。C組30名兒童中男16例、女14例;年齡0.8~6歲,平均(3.5±0.3)歲。本次研究觀察排除應用免疫抑制劑、結核性疾病、其他病毒感染疾病及免疫性疾病患兒。

1.2方法

1.2.1靜脈血淋巴細胞檢測方法 清晨空腹取血2 ml,加入淋巴細胞分離液后震蕩,離心淋巴細胞,將淋巴細胞放入PBS緩沖液后進行上機檢驗。

1.2.2血清炎性介質檢測方法 清晨空腹取血2 ml,離心血清后低溫保存,并采用蒸餾水為空白對照,采用TNF-α、IL-10及IL-6檢測試劑盒進行檢驗。

1.2.3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及補體檢驗方法 清晨空腹取血2 ml,離心血清后低溫保存,并依次加入一抗及二抗后室溫孵育,采用IgA、IgG、IgM、C3、C4檢測試劑盒進行檢驗。

1.3觀察指標

觀察三組患者靜脈血淋巴細胞(Th細胞、Ts細胞、B細胞)、血清炎性介質(THF-α、IL-6、IL-10)、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G、IgM)及補體(C3、C4)的表達水平。分別應用血液檢測儀、比色法及放射免疫法進行檢測[8-10]。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6.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以P

2結果

2.1三組患者靜脈血淋巴細胞表達水平的比較

A組患者的Th細胞表達水平顯著低于C組(P

2.2三組患者血清炎性介質表達水平的比較

A、B兩組患者的TNF-α、IL-6、IL-10表達水平顯著高于C組,且B組顯著高于A組(P

2.3三組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及補體水平的比較

A、B兩組患者的IgA、IgG水平明顯高于C組,且B組顯著高于A組(P

3討論

手足口病是一種常見的兒科傳染性疾病,該病發病隱匿、傳染迅速,且多種腸道病毒都可導致兒童患有手足口病,除了典型的皮膚皰疹及神經系統癥狀外,呈現多器官影響的特點,如心肌損傷等,重型患兒的生存率較低[11-12]。相關文獻[13]研究指出,手足口病患兒存在免疫因子及炎性因子表達異常的現象。因此,可以得出結論:免疫細胞及炎性因子參與了手足口病的發作及進展。相關學者指出,手足口病患兒Th細胞出現免疫漂移現象,Th1向Th2細胞轉變從而產生了免疫抑制效果,其同時也是促進手足口病發展的重要機制之一[14]。健康人體中的Th1/Th2細胞處于動態平衡狀態,兩者之間的免疫應答存在交互負反饋現象[15]。Th1細胞因子增長或Th2細胞因子降低都會導致免疫細胞對念珠菌的抑制效果受到影響。Th1細胞因子能夠通過激活巨噬細胞及中性粒細胞從而提高免疫功能;Th2細胞因子則能通過抑制Th1細胞因子的介導作用提高機體對致病菌的易感性[16]。

相關研究[17]指出,EV71感染手足口病患兒存在細胞免疫以及體液免疫異常的現象,患兒Th細胞以及Ts細胞表達下降,而B細胞上升,與本次研究調查結果一致。Th細胞具有激活免疫細胞及介導的作用,是維持人體免疫細胞系統正常運作的重要調節機制之一;Ts細胞能夠激活Th細胞及B細胞,從而發揮免疫調節機制,Th細胞及Ts細胞表達能夠反映患者的免疫狀況,Th細胞及Ts細胞下降能反映患者免疫能力受到抑制,且與患者的病情有一定的關聯[18]。

本研究觀察發現,患兒TNF-α、IL-6、IL-10表達水平較高。TNF-α、IL-6、IL-10是被激活的免疫細胞所釋放的介質,TNF-α、IL-6能夠導致機體產生較強烈的炎癥反應,且能夠導致組織、器官損傷,甚至出現功能衰弱和組織損壞等嚴重后果;同時,TNF-α、IL-6對中性粒細胞等炎性細胞具有介導及激活的效果,能夠激活炎性細胞產生炎癥反應。IL-10能夠調節T細胞免疫功能,該細胞的異常表達表明患兒體內出現細胞免疫異常[19]。IgA、IgG對巨噬細胞及免疫細胞功能具有增強的效果,IgA能夠通過經典途徑提高機體免疫功能[20]。補體C3、C4是肽類分子的一種,其能夠通過免疫細胞的激活,參與機體的非特異性免疫。

文章通過分析發現,EV71感染手足口病患兒Th細胞、Ts細胞表達水平顯著低于正常兒童,B細胞表達高于正常兒童;TNF-α、IL-6、IL-10表達水平顯著高于正常兒童;IgA、IgG水平高于正常兒童;且IgM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C3、C4水平顯著高于正常兒童。說明EV71感染手足口病患兒呈現細胞及體液免疫功能異常表現,與患兒的病情呈一定的相關性,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汪穎,葉祥忠,李娟,等.不同EV71毒株的免疫保護差異性研究[J].中華微生物學和免疫學雜志,2013,30(10):919-924.

[2]荊晶,孫強,馮素玲,等.以α甘露聚糖肽為佐劑的EV71全病毒滅活抗原黏膜免疫小鼠的抗體應答[J].基礎醫學與臨床,2013,33(11):1435-1439.

[3]張雪梅,趙紅玲,王晶晶,等.腸道病毒71型滅活疫苗在嬰猴保護性實驗中的病理性炎癥反應[J].中華醫學雜志,2013,91(28):1977-1981.

[4]譚斌,王建華,周明軍,等.銅仁地區腸道病毒EV71基因分型與體液免疫水平關系的研究[J].中國免疫學雜志,2015, 12(9):1250-1252.

[5]張鋒,高麗美,朱S,等.大鼠抗腸道病毒71型衣殼蛋白VP1特異性中和單克隆抗體的研制與應用[J].國際流行病學傳染病學雜志,2013,40(6):374-378.

[6]李秀玲,張中洋,王瀟瀟,等.腸病毒71型分離株的鑒定及免疫原性研究[J].中華微生物學和免疫學雜志,2013, 29(10):944-948.

[7]吳菲菲,董敏,葛路遙,等.腸道病毒71型特異性單克隆抗體的制備及其在病毒鑒定中的應用[J].東南大學學報(醫學版),2013,22(6):698-703.

[8]李曉狄,季偉,尤海章,等.EV71型手足口病患兒細胞免疫變化[J].臨床兒科雜志,2012,30(6):525-527.

[9]郭莉莉,歐霞,米鍇,等.EV71類病毒顆粒的表達和免疫原性的初步評價[J].中國生物工程雜志,2013,33(1):8-13.

[10]蔡莉芬,孫梅花,王立靜,等.EV71感染手足口病患兒免疫功能研究及其臨床意義[J].河北醫藥,2014,33(7):1055-1057.

[11]郭建群,李成榮,祖瑩,等.EV71感染患兒Toll樣受體表達初探[J].中華微生物學和免疫學雜志,2014,31(8):729-734.

[12]關桂英.不同病原體感染手足口病患兒的臨床體征及其機體免疫狀況的對比研究[J].中華實驗和臨床感染病雜志(電子版),2014,21(5):661-663.

[13]胡瓊文,謝婷婷,馬永平,等.EV71亞單位VP1的原核表達、純化及免疫原性分析[J].現代預防醫學,2014,41(24):4478-4481.

[14]劉威龍,吳偉剛,陳圓圓,等.基于枯草芽孢桿菌系統制備的EV71 VP1重組抗原誘導小鼠免疫應答的研究[J].中華實驗和臨床病毒學雜志,2013,27(6):410-412.

[15]楊德華,易冬玲,周曉飛,等.手足口病患兒血清免疫球蛋白表達水平與疾病進展相關性分析[J].傳染病信息,2014,31(3):167-169.

[16]池傳珍,孫其玉.腸道病毒71型調控宿主免疫反應機制的研究進展[J].國際兒科學雜志,2013,40(6):613-616.

[17]陳夢嬌,楊曉蕾,劉龍丁,等.腸道病毒71型與乙型肝炎病毒聯合疫苗免疫原性的初步評價[J].中國生物制品學雜志,2015,28(4):329-333.

[18]王軒,高帆,毛群穎,等.EV71與CA16雙價滅活疫苗誘導小鼠免疫原性研究[J].微生物學免疫學進展,2014,42(2):1-6.

[19]付丹,李成榮,何顏霞,等.腸道病毒71型感染患兒免疫功能探討[J].中華兒科雜志,2013,47(11):829-834.

第9篇:腸道微生物研究進展范文

[關鍵詞] 膿毒癥;發病機制;研究進展

[中圖分類號] R459.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4)11-0155-03

[Abstract] For a long time, severe sepsis and septic shock are quite common and critical ill in PICU. The pathogenesis is very complicated and it relates to the changes in function of multiple systems and organs. The research about pathogenesis is a hotspot all over the world. This paper gives a summary and classification narrative of progress in pathogenesis of sepsis which have been researched nearly several years both in China and abroad. And this paper would help doctors keep track of the latest developments in the severe disease.

[Key words] Sepsis; Pathogenesis; Research progress

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急救學組對全國14家三級甲等兒童醫院或綜合醫院兒科重癥監護室(PICU)進行了膿毒癥的流行病學調查,共納入危重患兒7123例,其中膿毒癥1452例,嚴重膿毒癥454例,膿毒性休克209例,危重患兒的膿毒癥、嚴重膿毒癥、膿毒性休克患病率分別為20.4%、6.4%和2.9%,病死率分別為6.5%、29.9%和45.5%[1],說明膿毒癥、嚴重膿毒癥、膿毒性休克是PICU常見的危重癥,且病死率高,因此正確認識并全面掌握其發病機制對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改善預后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1 膿毒癥早期促炎反應與抗炎反應的動態平衡

膿毒癥是指由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SIRS),多由細菌、病毒、真菌、支原體、寄生蟲感染引起。其中細菌感染占絕大多數,以凝固酶陰性的葡萄球菌、大腸埃希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腸球菌、肺炎克雷伯桿菌多見[2]。在膿毒癥早期,病原微生物,主要是細菌內毒素和/或脂多糖(LPS)與LPS結合蛋白(LBP)結合,形成免疫復合物,然后再與單核、巨噬細胞表面的Toll樣受體(TLR)結合,啟動細胞內信號傳輸系統,促使這些細胞合成并釋放多種炎癥介質,如PGs、C3a、C5a[3]。據單小鷗等[4]對溫州地區漢族兒童膿毒癥與TLR基因多態性研究顯示,TLR4基因多態性與膿毒癥易感性無明顯相關,而TLR2基因與膿毒癥易感性是否相關尚需進一步研究。當促炎因子(TNF、Ls、PAT、LTs、EDRF、VPF、IL-1β)和抗炎因子(IL-10)轉錄增加后使T淋巴細胞、B淋巴細胞和中性粒細胞活化,并黏附于內皮細胞。中性粒細胞黏附過程是一個包括了“慢速滾動”和“血管內蠕動”的瀑布樣過程[5]。蔡露良等[6]發現,膿毒癥患兒血清IL-18水平明顯增高,且與病情加重相關。病原微生物激活特異性體液和細胞介導的特異性免疫反應,使自然免疫反應效應增大。B細胞釋放免疫球蛋白,后者結合病原體,由抗原呈遞細胞呈遞給自然殺傷細胞和中性粒細胞殺死病原微生物。趙勛懂等[7]通過測定30例膿毒癥兒童的CD3、CD4、CD8、CD19、CD56、CD4/CD8及血清IgG、IgM、IgA水平,表明膿毒癥兒童外周血淋巴細胞絕對數及百分比均顯著下降,且下降程度與疾病嚴重程度和預后有相關趨勢。且IgG、IgM、IgA水平也明顯降低,表明T細胞亞群選擇性缺失及體液免疫受損在膿毒癥的發病中起關鍵作用。輔助T細胞分泌促炎因子和抗炎因子,由感染的病原體種類和數量等因素決定哪種因子占優勢。在膿毒癥早期,血中促炎因子如TNF-α、IL-6、IL-8等明顯增加,大量炎性反應因子造成機體循環功能障礙,進而促使膿毒癥加重,導致多臟器功能衰竭。因此抑制炎癥反應是膿毒癥治療的重點[8]。

2 內皮細胞損傷與微循環障礙的關系

雖然活化的中性粒細胞可以殺死病原菌,但并不是說中性粒細胞數量越多、活性越大越好,因為其釋放的介質在殺菌的同時也會造成內皮細胞的損傷。人體微循環的核心部分由內皮細胞系統構成,這是機體內最大且具有高度生物活性的器官。正常情況下,內皮細胞能夠感受物理或化學信號并作出反應,它通過分泌相關因子調節血管收縮、細胞黏附、凝血功能、平滑肌細胞的增殖及血管壁的炎癥反應。膿毒癥時全身炎癥反應產生的氧自由基、血管緊張素Ⅱ及血流動力學的改變均可使內皮細胞損傷[9]。膿毒癥時微循環的核心特征之一是血管通透性增加及內皮細胞屏障功能喪失,導致循環物質移位和組織水腫[10]。正常情況下,內皮細胞可釋放一氧化氮(NO)和前列環素(PGI2)等舒血管物質以及內皮素(ET)、血栓素A2(TXA2)和血小板活化因子(PAF)等縮血管物質,它們之間的動態平衡是保持血管張力并保持血壓穩定的重要基礎。在膿毒癥時,內皮細胞釋放的舒血管物質,主要是NO增多,使得這一平衡關系被打破,血管擴張,導致富含蛋白的液體進入肺和其他組織。

3 膿毒癥時的凝血功能障礙

彌漫性血管內凝血(DIC)是最嚴重的凝血功能紊亂,也是膿毒癥進展至MODS的重要機制之一。ISTH下屬的科學標準委員會的DIC分會對膿毒癥并發DIC進行定義時,強調血管內皮損傷和炎癥反應[11]。膿毒癥時由于多種促炎因子和抗炎因子的釋放,激活了凝血系統。同時,生理性抗凝系統和纖溶系統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使血液處于高凝狀態,導致微血管內微血栓形成和微循環障礙,進一步發展至嚴重膿毒癥、膿毒性休克甚至MODS[12]。另外,凝血激活后,隨著纖溶酶的生成,纖溶系統激活,使纖維蛋白降解,如何抑制凝血系統的活化從而抑制失控性炎癥反應、改善膿毒癥的預后將是今后研究的方向。

4 膿毒癥后期的免疫抑制和細胞凋亡

長期以來宿主免疫抑制被認為是導致膿毒癥后期死亡的原因之一。膿毒癥導致的多臟器功能障礙是由于向抗炎表型轉化及免疫細胞、上皮細胞、內皮細胞的凋亡引起的。另外,循環和組織中的淋巴細胞(B細胞和CD4 T細胞)凋亡也引起免疫抑制。膿毒癥時可引起細胞凋亡的促炎因子、活化B細胞和T細胞、糖皮質激素水平均升高,高水平的TNF-α和脂多糖可引起肺和腸上皮細胞的凋亡而導致多臟器功能障礙[13]。Bayir等[14]研究發現,半胱氨酸殘基S-亞硝?;芤种瓢被字D移酶活化,使磷脂酰絲氨酸(PS)暴露在細胞表面,誘導吞噬細胞聚集,從而將凋亡細胞吞噬并觸發炎癥反應。嚴重膿毒癥患者體內活化細胞的數目增加將導致器官損傷。

5 腸道細菌/細菌內毒素(LPS)移位

近年來,腸道細菌/細菌內毒素(LPS)移位學說在膿毒癥的發生機制中越來越受到重視。腸道是機體最大的細菌和內毒素儲存部位,在嚴重感染的狀態下,腸道黏膜的屏障作用減弱,大量細菌和LPS經門脈系統和腸系膜淋巴系統進入血循環,誘導多種細胞因子釋放,活化炎癥級聯反應并激活獲得性免疫系統,導致機體對炎癥、免疫反應調節失控,是膿毒癥患者發生遲發型敗血癥和MODS的關鍵因素。細菌/LPS移位的機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研究表明已知有兩種分子在移位的發生機制中起重要作用[15]。一個是TLR系統,TLR是一組存在于哺乳動物體內的受體,通過MyD88蛋白激活NF-κB和絲裂素活化蛋白激酶,從而抑制胃腸道平滑肌的功能,導致腸蠕動減慢;另一個是病原相關性分子模式。當胃腸道內的病原菌通過移位進入血液循環或其他器官時,就會通過免疫活性細胞的TLR表達引起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和器官功能障礙[16]。

6 基因多態性與膿毒癥

基因的多態性是由于不同個體之間的基因序列的不同而產生的。通過既往對基因方面的多項研究表明,基因的多態性是導致個體暴露在同一種致病因素時其生理易感性與耐受性、病理變化的多樣性和療效差異性的重要因素。目前對膿毒癥相關的基因多態性研究包括腫瘤壞死因子(TNF)基因多態性、IL基因多態性、CD14基因多態性、熱休克蛋白(HSP70)基因多態性。Heper等[17]研究發現,輕型和重型膿毒癥患者血中TNF-α水平雖無差異,但是早期膿毒癥TNF-α水平即增高者預后較差。楊孟選等[18]通過對99例膿毒癥患者IL-6基因多態性的研究,發現在中國河南地區人群中IL-6基因-174位點可能不存在多態性,而-572位點的等位基因C、G在病例和對照中分布無顯著差異,但是CG基因型人群在受到相同打擊下更容易發生膿毒癥。這一方面提示膿毒癥的發生是受多基因控制的復雜疾病,另一方面也提示膿毒癥的發生是環境和遺傳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IL-6基因多態性目前涉及到的主要是啟動子-174位點G的變換[19]。Harding等[20]對157名嬰兒研究發現,發展為敗血癥的51例患兒中,IL-6 -174GG基因型占47%,明顯高于對照組未發生敗血癥106例嬰兒此基因型所占比(28%)。

7 神經-內分泌-免疫網絡與膿毒癥

下丘腦-垂體-腎上腺(HPA)軸和交感神經系統(SNS)是機體應激反應中重要的抗炎途徑。在多種病理狀態下,如高代謝、免疫麻痹等,HPA軸和SNS持久興奮或功能不足,從而對機體產生不良影響。此外,在膿毒癥狀態下外周血中生長激素及胰高血糖素水平升高對糖代謝產生較大影響,并對胰島素有拮抗作用,導致血糖增高和一定程度的胰島素耐受現象。現有研究已證實,在嚴重應激情況下,甲狀腺激素水平紊亂。研究發現,神經系統可通過遞質影響免疫細胞的生物學功能,而細胞因子和炎性介質也可以刺激中樞系統,促進下丘腦激素釋放,神經系統通過“膽堿能抗炎通路”抑制促炎因子的合成并反饋性監控和調節炎癥過程[21]。找到調控的平衡點是膿毒癥治療的關鍵之一,也是繼續研究的方向。

綜上所述,膿毒癥目前仍是危重患兒死亡的主要原因,其發病機制復雜且動態發展,在治療的過程中臨床醫師常常會面臨許多顧此失彼的矛盾,如何進行取舍有賴于對膿毒癥的發病機制的深度理解,全面掌握研究進展將有助于將研究成果有效地應用于臨床,改善膿毒癥難治的現狀。

[參考文獻]

[1] 劉春峰. 兒童急救醫學研究進展[J]. 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11,26(5):352-356.

[2] 曾利,張傅山,劉玉峰. 兒科血培養病原菌分布及耐藥性分析[J]. 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10,25(16):1280-1281.

[3] 石佑根. 小兒感染性休克發病機制與治療[J]. 淮海醫藥,2010,28(2):186-188.

[4] 單小鷗,吳穎,葉,等. 溫州地區漢族兒童膿毒癥與Toll樣受體基因多態性[J]. 中華兒科雜志,2010,48(1):15-18.

[5] Ley K,Laudanna C,Cybulsky MI,et al. Getting to the site of inflammation: the leukocyte adhesion cascade updated[J]. Nat Rev Immunol,2007,7(9):678-689.

[6] 蔡露良,向偉,謝耀琦,等. 膿毒癥兒童白細胞介素18基因啟動子多態性研究[J]. 中華兒科雜志,2010,48(1):9-14.

[7] 趙勛懂,葛許華,蔡愛東,等. T細胞亞群選擇性缺失對小兒膿毒癥發生發展的影響[J]. 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10,25(18):1386-1388.

[8] 俞森洋. 嚴重膿毒癥和膿毒性休克的治療新進展[J]. 臨床肺科雜志,2009,14(4):427-429.

[9] 趙光舉,盧中秋. 膿毒癥內皮細胞損傷與微循環障礙[J]. 臨床急診雜志,2012,13(1):8-13.

[10] Ait-Oufella H,Maury E,Lehoux S,et al. The endothelium: physiological functions and role in microcirculatory failure during severe sepsis[J]. Intensive Care Med,2010,36(8):1286-1298.

[11] Toh CH,Hoots WK. The scoring system of the Scientific and Standardisation Committee on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on Thrombosis and Haemostasis: A 5-year overview[J]. J Thromb Haemost,2007,5(3):604-606.

[12] 何顏霞. 膿毒癥凝血功能紊亂與抗凝治療進展[J]. 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11,26(12):914-916.

[13] 桂永浩. 小兒內科高級教程[M]. 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12:731-734.

[14] Bayir H,Kagan VE. Bench-to-bedside review: Mitochondrial injury, oxidative stress and apoptosis--there is nothing more practical than a good theory[J]. Crit Care,2008,12(1):206.

[15] Bateman SL,Seed PC. Procession to pediatric bacteremia and sepsis: covert operations and failures in diplomacy[J]. Pediatrics,2010,126(1):137-150.

[16] Tsujimoto H,Ono S,Mochizuki H. Role of translocation of 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 in sepsis[J]. Dig Surg,2009,26(2):100-109.

[17] Heper Y,Akalin EH,Mistik R,et al. Evaluation of serum C-reactive protein, procalcitonin, 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 and interleukin-10 levels as diagnostic and prognosstic parameters in patients with community-acquired sepsis, severe sepsis, and septic shock[J]. Eur J Clin Microbiol Infect Dis,2006,25(8):481-491.

[18] 楊孟選,馮凱,張紅星,等. 白細胞介素6基因多態性與河南地區漢族人群膿毒癥的關系[J]. 醫學雜志,2011,36(1):71-72.

[19] 張瑋玨,劉宇,周榮斌. 膿毒癥與基因多態性相關性研究現狀[J]. 臨床急診雜志,2010,11(2):125-128.

[20] Harding D,Dhamrait S,Millar A,et al. Is interleukin-6 -174 genotype associat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epticemia in preterm infants[J]. Pediatrics,2003,112(4):800-803.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欧美日韩在线精品一区二区 | 国产不卡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 | 看真人视频a级毛片 | 久草视频在线首页 | 手机在线播放av | 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日韩 | 日本黄大片影院一区二区 | 久久99精品九九九久久婷婷 |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理论片我不卡在线观看 | 亚洲综合无码一区二区 | 成年人免费看视频 | 欧美精品hdxxxxx | 毛片com| 国产高中生粉嫩无套第一次 | 日韩麻豆| 国产精彩视频在线 | 国产成人深夜福利短视频99 | 一级淫片免费视频 | 久久加勒比 | 97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 久久久久国产午夜 | 91无套极品外围在线播放 | 久久国产美女免费观看精品 | 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夜色 | 一级毛片成人午夜 | 性欧美视频a毛片在线播放 性欧美一级 | 日韩一级 | 国产在线精品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 天堂素人搭讪系列嫩模在线观看 | 国产在线观看精品一区二区三区91 | 性成人动作片在线看 | 亚洲毛片免费看 | 欧美一级日韩在线观看 | 日本美女视频韩国视频网站免费 | 免费看三级毛片 | 国产精品天天爽夜夜欢张柏芝 | 国内精品九一在线播放 | 97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 欧洲美女a视频一级毛片 | 亚洲欧美94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