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生豬養殖行業報告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奶業成本提高成定局
由于飼草料成本大幅上升,2008年奶業成本的提高已成定局。1月13日,在2008中國奶業發展高峰論壇上獲悉,在過去一年,飼草料生產成本已上漲10%-15%,飼料玉米價格更是上漲40%。
相比飼草料價格上漲,牛奶價格在同期只上漲了2.3%,料奶比價由過去的1:1.47下降到1:1.13,從而大大擠壓了奶牛業的利潤空間。據統計,目前乳品行業集中度提高,競爭加劇,價格戰、奶源爭奪戰出現持續局面。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孔祥智表示,經過近十年的高速增長,我國奶牛業發展從2005年開始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難,飼草料價格走高、奶價持續低迷、奶牛價值縮水等問題使得奶牛養殖業效益大大降低。部分地區甚至出現了奶戶“屠牛宰犢、清場退出”現象,導致我國乳業增長總體放緩。
但他同時指出,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近兩年我國奶業效益下降和增長趨緩也是一種理性回歸,將部分低質、低效的奶牛淘汰掉,把飼養條件差、管理水平低的奶戶淘汰掉,為我國乳業實現資源整合、推進產業升級,以及奶業從過去單純追求頭數增長的總量擴張戰略向規模化、專業化、集約化戰略的轉變提供了機遇。
跨國乳品企業對國內乳業的滲透模式也開始改變,從單純通過貿易途徑對我國乳品市場進行產品輸入,轉變為通過資本和技術輸出在國內建廠并建立銷售網絡,與國內乳品企業同臺競爭。“這將為國內乳業充分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借助外力發展創造了機遇,但也會使我國尚不強大的乳業面臨著嚴峻的競爭和挑戰”。
有專家表示,我國乳品行業已經進入中市場集中度行業,這意味著我國乳品行業在發展變化,業內競爭激烈,品牌處于從分散到集中的途中,行業正處于壟斷競爭階段。乳品企業群雄割據的時代已經來臨,乳業市場將會發生深刻變化,乳品行業集中度將進一步提高。乳品公司之間已經燃起的價格戰、奶源爭奪戰仍將繼續,優勝劣汰機制進一步顯現。
權威預測顯示,在未來5至10年,消費人群的繼續擴大和人均消費水平的不斷提高將促進中國乳品需求的持續擴張。與此同時,中國乳品市場需求結構也會發生深刻變化。預計在未來的5到10年,中國奶業發展速度將會保持在15%到20%左右。
價格戰還將繼續打
2007年上半年,奶賤傷農導致的“倒奶殺牛”現象在各地此起彼伏;下半年,眾乳品企業卻高呼奶源不足,“搶奶”事件頻出,奶制品紛紛漲價。緣由何在?
農業部部長孫政才在分析奶業形勢時說,全國約40%的奶牛養殖戶出現不同程度虧損,奶牛養殖收益每頭平均比2006年減少1500元。一些地方甚至出現了“倒奶殺牛”的現象。“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奶業生產有可能出現類似生豬生產大幅波動的情況。”孫政才預言。
這個預言到了下半年成了現實――原料奶及奶制品從北到南都漲聲一片。
超市里的奶制品已經經過了好幾輪漲價,但是業內研究機構仍給出預測:價格戰、奶源爭奪戰仍將持續。在“2008中國奶業發展高峰論壇”上,業內呼吁盡快出臺《乳業管理條例》等管理辦法。
農業部常務副部長尹成杰在論壇上說,目前乳制品銷售的需求繼續增長,乳品供需的矛盾加劇,造成乳品價格大幅上漲。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孔祥智教授則認為,乳品行業發展過快、產能過剩直接影響了乳品企業的利潤水平,乳品公司之間已經燃起的價格戰、奶源爭奪戰仍將繼續。
繼主產區10個奶聯社向乳品企業要求提高價格后,長沙、上海、北京等地以及主產區原料奶價格和零售價格相繼上升。
奶牛價格也開始上漲。奶源緊缺導致企業爭搶奶源情況明顯,原奶摻雜使假時有發生,造成原奶質量下降。
市場方面,北京的京客隆、天客隆等超市,三元、蒙牛、伊利銷售的純牛奶漲幅大都在20%左右。河南鄭州部分酸奶、純牛奶價格突擊上漲30%。一些乳品企業已經取消了“買二送一”等促銷活動,實現了變相漲價的目的。
價格機制和供貨關系尚未形成農業部原副部長、中國奶業協會理事長劉成果分析近期哄搶奶源現象時認為,其中的原因是進口奶粉大幅度減少,國際奶粉價格提高,全年進口減一半,2006年接近14萬噸,去年近7萬噸。而同期出口奶粉增加,一出一進讓國內的奶源降了很多。
更深層次的原因,則是沒有形成原料奶收購的價格機制,以及沒有穩定的原料奶供應關系,收奶和賣奶之間關系脆弱。“奶源偏緊時,馬上就搶奶。市場稍微平穩一些,奶源比較充足的時候,就拒收、壓價。”劉成果認為,在這個過程中,強者總是企業,吃虧的總是奶農。
“奶牛養殖專業合作組織發展滯后,奶農的組織化程度不高,廣大奶農話語權不多。”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段應碧也這樣認為。他同時還分析了目前奶業發展中的其他問題:
養殖方式落后。目前全國20頭以上的規模飼養比例僅占28.9%,5頭以上的占76%,農戶飼養管理粗放,人畜混雜,青貯飼料不足,原料質量難以保證,既不利于標準化飼養和先進技術的推廣,也不利于奶牛疫病防控。
奶牛良種繁育體系薄弱。奶牛良種是奶業發展的基礎,對于單產的貢獻力達到40%。由于缺乏統一的規劃以及體制機制方面的原因,我國一直沒有形成奶牛良種核心種群。乳制品加工企業水平低,市場競爭無序。近年來乳制品加工企業數量急劇增長,全國乳制品加工企業達1600多家,年加工能力5500萬噸,大大超過奶類總產量,加工能力嚴重過剩。
理性回歸后將迎來健康發展
在這次高層論壇上,中國人民大學與瑞典利樂公司合辦的“人大―利樂奶業研究中心”宣告成立,并了《對當前我國奶業發展形勢的判斷》研究報告。
報告指出,通過一定程度的市場洗禮,將低質低效的奶牛淘汰掉,把飼養條件差、管理水平低的奶戶淘汰掉,為乳業實現資源整合,推進奶業升級,盡快從過去的單純追求頭數增長的總量擴張戰略積極向規模化、專業化、集約化的奶業戰略轉變提供了機遇。
“通過優化牛群結構和奶戶結構,實現奶牛業的總體提質增效,從而實現未來我國乳業又好又快地健康發展。”報告預計,“未來的5到10年,中國奶業發展速度將會保持在15%至20%。”部分專家對此表示,這意味著我國乳品行業競爭激烈,品牌處于從分散到集中的途中。
全力打造現代奶業去年9月,《國務院關于促進奶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意見》出臺,提出了加大奶牛良種補貼力度、實施后備母牛補貼、建立奶牛政策保險制度等8項重要政策措施。參加論壇的專家和政府官員們認為,這將是今后指導奶業發展的綱領性文件。
針對產能過剩問題,方言介紹說,發改委已緊急下發通知,將核準制改為備案制,停止地方對新上的乳品企業加工能力建設。還將盡快出臺乳品加工行業準入條件、乳品加工業產業政策,淘汰乳品加工行業落后的生產能力,特別是對環評不達標、無生產許可證的乳品加工企業堅決關停并轉。
建立穩定的利益機制方面,去年農民專業合作社法正式實施,規定企業作為外來的經濟主體,可以參股不超過20%。這意味著企業一定程度上可以通過參股合作者的方式,把原來的買者和賣者之間的對立關系改變為利益關系。
“奶賤于水”曾經是乳制品市場價格戰白熱化的標志性特征,然而這更是乳業長期過度競爭的惡果。惡性低價競爭,表面上給消費者帶來了實惠,實際上是整個乳制品產業鏈毀滅性災難的導火索。愈演愈烈的惡性競爭讓企業無力承擔生產成本,只能走向倒閉的墳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