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編為你整理了5篇初級會計審計參考范文,供你參考和借鑒。希望能幫助你在寫作上獲得靈感,讓你的文章更加豐富有深度。
[關鍵詞]會計學;雙證融通;課程體系
1加強雙證融通課程建設
真正意義上的雙證融通是知識結構與職業能力的互通與融合,是兩類證書內涵的銜接與對應。目前會計專業普遍適用并被廣泛認可的職業證書主要有兩大類:一是國內適用的由財政部、稅務局等牽頭主導的職業證書,包括初級會計職稱證、中級會計職稱證、注冊會計師證、稅務師證、資產評估師;國際通行的會計職業證書包括,英國特許會計師證(ACCA)、美國注冊管理會計師證(CMA)、國際注冊內部審計師證(CIA)。這些證書涵蓋了幾乎所有會計專業的職業領域。為了提高會計專業學生的職業競爭力,培養社會需要的高級會計人才,我們在培養計劃中增設或調整了與上述職業資格相關的課程,包括會計信息系統、內部審計、西方會計、公司戰略與風險管理、財務報表分析、內部控制、政府會計、金融企業會計、稅務籌劃、稅務會計等課程。目的是使學生在專業學習的過程中融合職業資格的要求并能通過四年的學習獲得“雙證”既取得學位證書又取得職業資格證書。以實現培養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需要,具備人文精神、科學素養和誠信品質,掌握會計、管理、經濟、法律和計算機應用知識,具有較強的實踐和溝通能力,能夠在工商企業、金融企業、中介機構、政府機構、事業單位及其他相關部門勝任會計及相關工作的具有廣闊視野、持續學習能力的復合型高級專門人才的目標。
2調整和修訂雙證融通課程大綱和培養方案
雙證融通重在融通,而課程是實現融通的關鍵載體。把職業資格證書標準課程納入教學計劃之中,將證書課程大綱與專業教學大綱相銜接。目前我們正在修訂相關專業課程的大綱,在大綱修訂過程中要考慮并融合職業資格證書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真正實現職業與專業的融合。同時我們要改進教學模式、改進人才培養方案,有針對性地培養和提升學生的職業技能,職業道德,強化學生職業技能訓練和職業素養的提升,使學生在取得學歷證書的同時獲得職業資格證書,實現學生就業與社會需求的“零距離”對接。目前會計系學生在大二時就已經參加初級會計職稱考試,過半的同學通過考試取得證書,但這只是初級證書的取得,我們鼓勵和支持學生高階證書的獲取,并將培養目標定位在高階會計人才的培養上,為實現這一目標我們還要在已有的雙證教育基礎之上,重點關注以下方面:
2.1在雙證融通情境下重新定位教師角色及培養目標
要實施“雙證融通”教學模式,教師隊伍是關鍵,需要培養或儲備一批教學經驗和會計實踐經驗都非常豐富的“雙師型”教師。目前我們會計系教師中有注冊會計師二人,資產評估師一人,律師一人,高級會計師一人,全部具有多重實踐和從業背景。突破學科壁壘,使教師團隊具備多樣化學科背景,強調不同專業間的合作教學,充分保證課程內容的整體性、連貫性和一致性。多樣化的學科背景能夠使教師豐富并高效、科學地組織課程內容,提高教師對課程整體的把控能力。在雙證融合情境下教師角色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是職業的領路人,要改變過去傳統的填鴨式教育模式,要以專業教育和高階職業教育相結合的方式開展教學和實習工作,讓學生能夠真正融入未來職業情景之中,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職業道德修養,為今后從事專業工作打下堅實基礎。
摘要:隨著國民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越來越多的企業對會計從業人員的專業能力提出了新的發展要求,高職院校如何在基于會計從業能力框架的基礎上開展會計專業教學改革與實踐工作,持續為市場輸出更多高質量高水平的會計從業人員成為教育工作者需要關注的重點問題之一。本文從當前高職院校的會計從業能力框架構建存在的問題出發,探討了基于會計從業能力框架的基礎上開展會計專業教學改革與實踐工作的具體策略,希望能夠提升高職院校會計專業學生的會計從業能力,從而推動高職院校會計專業教學改革工作的有效開展。
關鍵詞:會計從業能力框架;高職會計專業;教學改革與實踐
一、當前高職院校的會計從業能力框架構建存在的問題
(一)缺乏對會計從業能力框架構建的深入性研究
我國會計從業能力框架研究工作起步較晚,且大部分的研究成果源自于國外,使得會計從業能力框架研究在實際應用層面存在一定的缺陷,制約了高職院校會計專業教學改革工作的發展。雖然,越來越多的高職院校已經意識到了這方面的問題,但是由于會計從業能力框架研究的缺陷,使得高職院校的會計專業教學方案存在缺乏科學性,無法有效的培養學生的會計專業能力。
(二)高職院校的會計專業人才培養工作缺乏合理性以及科學性
眾所周知,會計從業人員的專業能力將直接的影響到他們的工作質量,但是由于高職院校會計專業教學工作在開展過程中存在重會計理論知識輕會計實踐教學的問題,使得學生在日常的會計專業知識以及技能的學習過程中無法充分的利用好會計實踐活動來完善自身的會計理論知識框架。這種方式所培養出來的學生操作能力普遍較差,難以準確的把握好會計事物的本質,不僅無法有效的培養學生的會計核心素養,還不利于我國人力資源的有效發展。
一、工作崗位教學方法的概述
“工作崗位教學法”就是在學習信息技術的過程中,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通過分析假設的既定環境下的工作崗位,在相應崗位職責需求驅動下,通過對學習資源的積極主動應用,進行自主探索和互動協作的學習,并在完成既定工作崗位任務的同時,引導學生產生一種學習實踐活動。“工作崗位教學法”是一種建立在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基礎上的教學法。它要求“崗位”的目標性和教學情境的創建。使學生身處逼真或仿真的崗位環境中,在探索中學習。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還會不斷地獲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個感知心智活動的良性循環,從而培養出獨立探索、勇于開拓進取的自學能力。它將以往以傳授知識為主的傳統教學理念,轉變為以就業為導向,以工作崗位為核心的多維互動式的教學理念;將再現式教學轉變為探究式學習,使學生處于積極的學習狀態,每一位學生都能根據自己對當前問題的理解,運用共有的知識和自己特有的經驗提出方案、解決問題。
二、現行財務會計教學方法的弊端
在教學中要協調知與不知的矛盾,但常常會發現許多學生是“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回顧以往,在傳統的教學中,很多老師過多強調理論部分的灌輸教育而忽視了行為的引導,崗位技能的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差。《財務會計》現行教學方法也面臨同樣的問題。
(一)從課程教學內容來看
現有的《財務會計》課程所用教材基本上都是圍繞著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利潤六大會計要素具體項目展開,以會計報表的編制為終結,詳細闡述了企業的供、產、銷及利潤分配環節會計核算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由于財務會計課程的重要性,導致教材編寫基本上是內容面面俱到,條條框框的規定較多,重點不突出。加之我國的會計核算與國際接軌,準則的頻繁修訂、出臺,造成了《財務會計》的教學內容也在不斷地更改和補充,影響了教學內容的穩定性、連續性、系統性,增加了教學難度。許多教師習慣于按教材的內容組織教學,偏重于核算細節。由于許多學校的財務會計課時安排為64課時,導致老師講完核算之后已經沒有時間組織學生進行進一步的分析和討論,從而學生的專業分析能力得不到鍛煉。學生每節課都忙于單調枯燥的業務核算,看不到會計學習的樂趣,從而學習的積極性不高,課堂氣氛較沉悶壓抑。
(二)從教學方法上看
一、在缺失能力框架下的會計人才評價體系
通過大量實踐表明,企業構建會計人員能力框架可便于對企業內部的會計人才實施評價,并且對提升會計人員的素質產生一些有利影響。借助會計人員能力框架,能夠更好的判斷對會計知識與技能掌握情況,檢驗他們是否為合格的會計人員。若在企業內部未構建會計人員能力框架,那么將難以增強會計行業保護人民合法權益的可信度,與此同時,在對會計教育成果進行衡量時也不能夠取得較好的效果。職業能力評價體系指的是借助一種或是多種途徑得到的職業活動業績的一系列的重要證據,再將特定的職業能力標準和所獲得的證據予以相互對照,最終判斷出職業能力水平是否達到標準水平。現階段,由于我國還未構建出一套相對完善的會計人員能力框架,所以,在評價企業會計人員職業能力時的難度較大。通常來說,常應用的評價職業能力包含三種,即行為樣本評價模式、現場觀察評價模式以及績效評價模式。所以,面對當前不完整的企業會計人員能力框架的體系的現狀,在考察企業會計人員過程中,必須將上述三種評價模式予以緊密結合,以便快速提高會計人員的職業能力。
二、在企業會計人員能力框架體系下的構建會計人才評價體系
(一)有關企業會計人員能力框架的設計原則
因我國現代企業會計人員工作在這種環境當中,因此,企業在建構會計人員能力框架時,不能照搬照抄西方發達國家的會計人員職業能力框架模式,而是要確保會計人員職業能力框架分析要和會計人才評價體系分析保持一致。根據我國特殊的國情,我國企業會計人員能力框架必須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在國內,企業會計人員在總會計從業人員的比重是非常大的,所以,企業會計人員成為會計從業人員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個群體。企業會計人員作為主要的研究對象主要是由于企業間的會計人員的連續性郊區,通常會計人員都是經歷了由初級發展到高級階段的一個全過程。然而,這對企業會計人員來說,經歷著由會計人員發展到會計主管,最終成為企業內部的總會計師的一個全國從,而在這一過程中將升級和連續性完全表現出來。在設計企業會計人員能力框架的時候,要將升級和延續作為其中的一個基本原則。在不同企業中,對會計人員的能力要求也是不同的。所以,企業在構建會計人員職業能力框架時,要將會計人員勝任能力與綜合能力等予以全面考慮,以便能夠快速提升企業會計從業人員的整體素質以及職業能力。
(二)有關企業會計人員能力框架的設計方法
企業會計人員能力框架設計的方法主要如下:第一,重新對會計人員的工作環境和服務目標予以分析和定位;第二,判定會計人員的專業能力;第三,分析會計人員的綜合能力;第四,將會計人員的核心能力分解為相應的能力要素;第五,會計人員的不同能力對應著不同的崗位。對企業會計人員能力框架進行分析的時候,要按照初、中、高的層次進行分析,把握其中的連續性。在企業會計人員能力框架設計方法的過程中,要充分了解初級、中級以及高級會計人員所具備的能力,并且針對他們不同的能力構建得當的企業會計人員能力框架。
摘要:近年來,財務機器人、大數據、財務共享中心、物聯網、互聯網的飛速發展給會計行業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和前所未有的變革。人工智能技術在財務數字化領域的應用改變了會計基本核算方式、財務處理流程、會計組織形式的同時基礎會計人員正逐步被財務機器人取代,會計行業人才需求的質量和數量都發生了巨變。本文研究人工智能飛速發展的背景下,從會計行業人才需求變化角度出發,分析目前高職院校主要存在的問題以及應對這場潮流的策略。
關鍵詞:人工智能;核算方式;處理流程;組織形式
2017年5月開始,會計行業前沿的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德勤、普華永道、安永、畢馬威分別在各自的領域相繼推出財務機器人,并與多家企事業單位合作,將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到實踐工作中。2017年6月,國內高校首個財務智能機器人“財寶”在電子科技大學亮相,擔負著“內部管理”與“外部服務”兩大功能。人工智能技術在財務數字化領域的研究和應用越來越深入,會計行業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變革和跨越式的發展,會計教育行業為了順應時代的變遷也需要進行大刀闊斧的變革。
一、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現狀
(一)人工智能技術對會計行業的影響
人工智能技術也改變了傳統的支付手段,在移動互聯、智能終端和信息網絡的普及下,各種支付產品不斷推陳出新,現金、支票、匯票等結算支付方式逐漸被智能支付所取代,這一變革將導致會計崗位的調整,現金出納將逐漸退出歷史舞臺。同時人工智能、大數據促進了財務云的發展,電子發票、電子數據、電子檔案的出現將改變會計核算的工具和重塑會計行業的財務處理流程。人工智能技術、財務機器人的出現加速財務共享中心的建設,會計逐漸從企業中脫離,變革會計組織的形式。
(二)人工智能技術對會計人才需求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