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增值稅利弊與發展思考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關鍵詞:增值稅;改革發展;標準稅率
引言
我國自1979年引入增值稅以來,經過不斷探索與改革逐步建立起與國際接軌的具有自身特色的增值稅制度,并完成了由生產型向消費型增值稅的過渡。增值稅指的是以商品和勞務為課稅對象,以增值額為依據、多階段征收的流轉稅,是我國主要稅種之一。增值稅的全面推行初衷是減輕企業及居民的稅收負擔,解決營業稅、增值稅并存導致的重復征稅以及固定資產進項稅額的抵扣問題,后續的增值稅下調稅點及簡并稅率等改革措施的核心則在于減稅降費,解決增值稅稅負過重、稅收中性等問題。經過實踐得知,增值稅全面推行在上下游新增進項稅額抵扣、增值稅納稅人稅負等方面減稅明顯,改革也促進了制造業和民營企業的技術進步和高質量發展。但是,也存在部分行業企業并未明顯察覺增值稅減稅效果的現象,而且,消費者獲得感不強。為此,深入分析增值稅改革的利弊及成效對于思考增值稅未來發展和改革的方向具有積極意義。
一、增值稅的利與弊
(一)對地方政府的影響營改增后,增值稅填補了地方政府主體稅種的空缺。由于增值稅具有稅收中性特點,也有利于各行業的公平競爭和均衡發展。增值稅會克服重復征稅弊端,價外稅的方式減輕企業稅負,更多資金回流生產和研發,提高了企業的經濟效益,從而為地方政府帶來更多所得稅收入,也會助推政府進行結構性減稅改革的積極性。以2019年第一季度為例,國內增值稅稅收收入為19601億元,同比增長10.7%,雖然稅收增幅回落明顯,但是,在減稅降費政策下地方財政收入仍增幅較大,表明增值稅改革及政策制定對經濟和企業發展具有積極作用,地方政府財政也因此獲益。增值稅取代營業稅后,地方政府財政稅收收入短期內只有通過調整增值稅的央地共享比例才能彌補不利影響。但是,對于相應比例的確定缺乏明確的法律條例進行規范,因而中央政府可根據經濟發展不斷調整稅收政策,地方政府的財政自主權被不斷削弱。在2017年,地方政府一般公共預算本級收入與支出分別為91448和173471億元,財政缺口達82023億元,地方政府只能依賴財政轉移支付來彌補財政缺口。同時,營改增五年來已累計減稅2.1萬億元,地方政府失去營業稅這一重要稅源后還面對稅收減少的局面,加大了對共享稅依賴程度。當前我國依照產地原則申報增值稅,會引導地方政府加重投資力度和重復建設,難以對政府去產能形成正面激勵;為增加稅收,地方政府可能會競相以財政補貼、稅收返還等方式招商,無疑會加劇區域性惡性競爭;地方財政對增值稅收入較為依賴從而忽視居民需求,不利于公共職能的履行。
(二)對企業發展的影響稅收政策對企業資源高效配置和綜合集成起著引導作用。增值稅商品的稅負會分攤至流轉的各環節,加之可以有效避免營業稅部分環節重復征稅的弊端,對于企業而言可減低部分稅務負擔,企業資金可更多回流至商品生產和研發方面。創新要素提供者的生產者剩余增加,會提升社會創新資源福利狀況,企業創新資源流動性更強,進而有助于產業的轉型升級。《中國深化增值稅改革實施效應2019年度分析報告》(以下簡稱分析報告)顯示2019年4—12月增值稅改革累計減稅8609億元,累計減稅率16.13%,而且顯著提高了企業營收、利潤及出口水平,分別增長5.07%、0.23%和2.27%。其中,4.26%的企業得以扭虧為贏。而且,制造業及相關批發業減稅額度最大,減稅率為24.14%。增值稅的全面推行對于促進服務和勞務出口而言積極作用較為明顯。國際對服務業實行出口零稅率,全面推行增值稅則恰好符合服務業發展需求。增值稅的實行會避免營業稅重復征稅的問題,且可進行成本抵扣,利于服務業專業化分工和外包發展,可有效提高我國服務業國際競爭力,對于地方政府調整產業結構助益頗大。但是,當前職工薪酬并不在現有的增值稅抵扣項目之中,只能計入成本抵減企業所得稅。同時,職工福利列支的所有費用以及取得的增值稅專用發票的進項稅額也不能抵扣增值稅進項稅。在此情況下,勞動密集型服務業企業在增值稅全面推行后反而稅負有所上升,加大了企業的經營壓力。
(三)對居民稅收負擔的影響營改增的原則是在大體保持實際稅收負擔不變的基礎上完善稅收抵扣制度,因而理論上居民稅收負擔的變動幅度不大。居民的稅收負擔等于增值稅負擔除以收入,而居民收入則分為暫時性和永久性收入兩類。由于城鎮居民收入普遍高于農村居民收入,因而城鎮居民的稅收負擔和享受的減稅效應均高于農村居民。在營改增初期,居民稅收負擔出現大幅度下降,降幅約為四分之一,后期的增值稅改革效果并不明顯,居民稅收負擔呈現緩慢下降趨勢,城鎮居民的降幅略大于農村。與此同時,農村居民稅收負擔雖然在增值稅全面推行后有所下降,但是相較城鎮居民而言其稅收負擔率反而高于城鎮居民。綜上所述,增值稅轉型在短期無法改善,但是長此以往會逐漸縮小城鄉居民稅收負擔的差距。
二、對增值稅發展的建議
(一)明確政府職能,適當下放稅收立法權地方政府是增值稅征繳的主要陣地,明確政府間事權支出責任劃分、有效界定政府職能和適度下放稅收立法權,才能有效保障地方政府真正享有自主稅權,為依據地方實際情況合理適度調整增值稅政策、促進地方政府對財政收入及經濟的調節作用發揮積極作用。政府只有通過法定途徑完善增值稅相關法律法規,明確政府治理與市場機制自身完善作用的分界線,同時厘清中央與地方政府的事權劃分。在具體實踐中,中央應當適度上收增值稅部分事權,規范支出責任下移標準和程序,詳細劃分兩者事權和支出責任,地方政府負責承擔區域性增值稅的征繳和政策推行落實,跨區域增值稅則需要明確共同承擔的責任主體,以減輕地方政府不應承擔的責任支出,促進財政收入的良性增長。法律的制定還應考量擴大和保障地方政府的部分增值稅方面的自主權限。各地方區域經濟和市場環境不同是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制定地方政策、發揮主觀能動性的時機,在保障自身具有穩定、可預期增值稅稅收的前提下,在法律許可的范圍內制定符合自身區域實際情況的增值稅減免、稅率稅目調整等政策,充分發揮中央和地方各自優勢。
(二)繼續深化增值稅改革,助力企業創新資源集聚政府需要不斷深化增值稅改革,助力企業創新政策形成體系,持續發揮增值稅杠桿作用,改良企業現有創新資源集聚情況。當前,財政補貼工具仍舊是推動企業轉型升級和科研創新的主要途徑,政府應積極轉變觀念,強化增值稅對創新資源集聚效用,形成以補貼為主、增值稅為輔的政策體系,并繼續進行增值稅稅率歸并簡化。同時,政府還應該較為系統地設計增值稅稅負流轉制度,以進一步提升增值稅抵扣鏈條完整性,降低企業稅收負擔,使企業獲得更大政策優勢獲得感,最大限度激發創新資源流動性。增值稅對企業創新資源的集聚作用明顯具有地域性,因而后續增值稅政策的制定應充分考慮地域差異,進一步降低中西部地區增值稅稅負,并對企業創新科研給予一定的增值稅稅收收入返還,適當減征中西部創業地區創新企業園區項目的增值稅。而且,適當引導東部與中西部合作、對切實帶來創新效益的創新資源進行增值稅減免優惠等措施也是增值稅下一步發展需要重點關注的內容及領域。此外,為充分體現減稅降費決心,政府可允許服務業等人力資源密集型企業將人力資源成本列入進項抵扣,降低企業管理成本的同時減少征納矛盾,體現稅收中性特征。
(三)兼顧效率與公平,優化增值稅稅率結構相較企業而言,以消費者為代表的居民對于增值稅帶來的稅收負擔降低明顯體驗感和獲得感不足,而且,增值稅還會將行業稅賦差距轉嫁至不同消費結構居民身上,進而出現增加居民稅負不平等情況。在此背景下,政府仍需要兼顧效率與公平原則不斷完善增值稅抵扣制度,降低稅收監管成本,健全留抵退制度,盡量消除不同行業的稅賦差距,從而降低行業與居民稅負。與此同時,政府還應適當調整增值稅稅率結構,借助簡并稅率來降低稅收負擔的累退性,以此降低居民稅收負擔。同時,針對我國間接稅占比長期維持在百分之五十的高比重狀態,政府可適當降低增值稅稅率,制定以降低居民稅收負擔為導向的優惠稅率政策,強化稅制收入分配功能,對基本民生領域和需求彈性較低的公共產品制定相應補貼與優惠,降低居民稅負。
結語
自營改增全面推行以來,國家秉持減稅降費的初衷不斷深化增值稅改革,以確保改革成效由全民共享,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在此背景下,增值稅改革施行以來確實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在減免稅費、推動企業創新發展和轉型升級、減小城鄉居民稅賦差距等方面表現優異,但是,地方政府財政壓力增大、部分行業企業稅負增加和居民獲得感缺乏等問題也逐漸凸顯。因此,在權衡度量增值稅施行的利弊之后,可明確未來改革方向,以揚長避短,全力保障增值稅改革及施行健康向好發展。
參考文獻
[1]陳琍,王婷婷.2019年國外增值稅發展變化及趨勢[J].國際稅收,2020(08):57–63+67.
[2]詹新宇,劉洋.增值稅分成對經濟發展質量的促進效應——基于中國地級市面板數據的研究[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48(01):127–137.
[3]周廣仁.中國增值稅改革發展四十年實踐與思考[J].稅務研究,2018(12):27–32.
[4]劉建民,唐紅李,楊婷婷.增值稅稅負如何影響制造業企業升級?——來自中國上市公司的證據[J].財經論叢,2020(06):21–30.
作者:吳盛 單位:上海秉其要財務咨詢管理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