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疼痛護理在四肢骨折術后疼痛影響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目的:評價疼痛護理對四肢骨折患者術后疼痛的影響。方法:選擇2018年3~2019年5月期間的68例四肢骨折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實驗組,每組34例。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實驗組增加疼痛護理,對比兩組術后疼痛感、術后愈合情況。結果:實驗組術后疼痛感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實驗組術后愈合情況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疼痛護理既可緩解疼痛感,又能提高術后愈合效果,值得推廣。
關鍵詞:疼痛護理;四肢骨折;術后疼痛;愈合情況
四肢骨折屬于臨床常見病,其主要是指交通事故傷、高處墜落傷等引起骨骼連續性斷裂,正常組織結構偏離,使得骨折部位出現局部疼痛、紅腫、肢體活動受限等癥狀[1]。目前,在四肢骨折治療中多以外科手術為主,以此來恢復肢體功能。臨床發現,四肢骨折術后因麻醉作用的消退,肌肉、肌腱、骨骼組織等的修復,使患肢出現疼痛,從而對預后效果產生嚴重影響,如對肢體鍛煉、睡眠等的影響,因此,對四肢骨折患者進行有效的疼痛護理,對改善術后疼痛感具有重作用[2]。本試驗針對疼痛護理對四肢骨折患者術后疼痛的影響進行評價,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選擇2018年3~2019年5月本院收治的68例四肢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實驗組。對照組(34例):男女性患者分別為20例、14例,年齡在17~70歲之間,平均年齡(43.57±10.25)歲;其中交通事故傷、高空墜落傷、壓傷等分別為19例、8例、7例。實驗組(34例):男女性患者分別為21例、13例,年齡在16~68歲之間,平均年齡(42.98±10.05)歲;其中交通事故傷、高空墜落傷、壓傷等分別為20例、9例、5例。統計對比兩組基本資料,無差異(P>0.05)。所有參與研究者均符合四肢骨折診斷標準,且參與者及家屬均已簽署同意書。將聽力、語言溝通障礙者、精神疾病者排除。
1.2方法
兩組均進行手術治療,對照組用常規護理,即圍術期護理、用藥指導等,基于此,實驗組增加疼痛護理干預:①疼痛評估:先建立一支疼痛護理小組,小組成員必須要熟練掌握疼痛護理內容,在手術前,先對患者的實際情況進行評估,如家庭情況、文化層次等,根據術后疼痛部位、疼痛程度與時間等,同時結合術后疼痛的影響,對患者開展針對性疼痛評估。②健康宣教:術前,主動與患者溝通病情,介紹手術治療方案與禁忌癥,盡早向其說明疼痛處理方法,并講解鎮痛藥的副作用,緩解術后患者對疼痛藥物的依賴性。③心理護理:術后主動與患者交流,了解其心理感受,用溫柔、真誠的態度與患者溝通,取得其信任感的同時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④疼痛護理措施:針對患者疼痛感進行評估,輕度疼痛者,護理人員及時與其交流,給予心理支持與鼓勵,選擇舒緩的音樂或是為患者提供書籍及報紙,轉移其注意力,從而緩解疼痛感;另外,還可介紹成功的案例,緩解患者負面情緒的同時提高治療信心,預防術后疼痛引起的負面情緒[3];中度疼痛者,給予止痛藥物,調整疼痛護理方案;重度疼痛者,用強效止痛藥緩解疼痛感,術后指導患者保持臥位,閉眼三分鐘后,深吸氣,逐漸發力,之后再吐氣放松,用同樣的方法鍛煉其它部位,提高疼痛耐受力。⑤體位管理:手術后,將患者安全送到病房,護理人員可根據手術部位,幫助患者擺放正確的體位,使其保持舒適的體位;此外,定時幫助患者翻身,指導家屬長期受壓部位按摩方法,如背、臀等,指導患者肌肉放松方法,減輕疼痛感的同時促進全身血運,預防壓瘡的出現。
1.3分析指標
對比術后疼痛感、術后愈合情況。術后疼痛感評分即對術后1h、12h、24h、48h疼痛感進行評價,反向評分,分數越高疼痛感越嚴重。術后愈合情況評價標準:術后,患肢疼痛感及癥狀有所緩解,骨愈合良好,沒有出現其它不良反應為優秀;術后,患肢癥狀有所緩解,骨愈合較好,沒有出現不良反應為良好;術后癥狀沒有緩解,骨愈合較差,出現不良反應為差[4]。術后愈合情況=優良+良好/總例數×100%。
1.4統計學方法
SPSS20.0,計量資料用t、(珚x±s)檢驗表示;計數資料用(x2)、(%)檢驗表示,2組數據資料以P<0.05表示統計學差異。
2結果
2.1疼痛感評分比較
術后1h、12h、24h、48h疼痛感評分實驗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術后愈合情況比較
實驗組:24例優秀、9例良好、1例差;對照組:18例優秀、9例良好、7例差,組間對比差異明顯,x2=5.1000,P<0.05。
3討論
隨著我國交通事業的發展與進步,四肢骨折發生率直線上升。四肢骨折臨床多用手術治療,但術后因肌肉、骨骼等的損傷,會在創面愈合中出現劇烈的疼痛感,對患者術后生理與心理產生極大地影響,同時還會降低術后患者生活質量。再加上部分患者術后鎮痛藥物的頻繁使用,甚至會出現術后鎮痛藥依賴性,因此,開展有效的護理措施至關重要。四肢骨折術后疼痛感對恢復產生極大地影響。而常規護理缺少針對性的疼痛護理措施,從而增加其它應激反應,如增加并發癥(墜積性肺炎、術后褥瘡、關節僵硬、肌肉萎縮)等,因此,為患者提供針對性疼痛護理至關重要。疼痛護理用于四肢骨折患者中,可以完善四肢骨折患者術后疼痛護理,以此來提高護理效果。本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痛感評分低于對照組,術后愈合情況實驗組高于對照組,P<0.05。疼痛護理是新型的護理模式,主要通過心理、生理進行護理干預,在實施人文關懷的同時提高護理質量。即首先對患者疼痛感進行評估,以此為依據,制定針對性疼痛護理方案。同時,在護理時,先進行健康指導與心理護理,提高患者疾病認識程度的同時緩解不良心理;在此基礎上,開展針對性疼痛護理與體位管理,緩解術后疼痛的同時提高患者生理與心理舒適度,進而提高術后愈后效果。綜上所述,疼痛護理對減輕四肢骨折患者術后疼痛感具有重要作用,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陳君穎,程麗珍,林燕明.多模式疼痛護理對髕骨骨折患者術后疼痛的影響[J].福建醫藥雜志,2019,41(03):148-150.
[2]趙傳云.心理護理聯合疼痛護理對四肢骨折患者負面情緒及術后疼痛的影響[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8(22):148-149.
[3]黃慧,嚴藝,陳志華.疼痛控制護理對開放性骨折患者術后疼痛程度的影響[J].安徽衛生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17(04):85-86.
[4]陳雪琴.四肢創傷骨折術后疼痛護理干預方式與效果觀察[J].當代醫學,2018,24(20):174-176.
作者:鄧慧 張明珠 單位:九江市第一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