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電子信息技術大發展與傳媒生態變革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進入21世紀以來,以互聯網技術為代表的電子信息技術的興起對人類的生活方式、社會的運行方式都造成了深遠的影響;可預期的是,未來5G、物聯網等新興電子信息技術的推廣還將進一步對社會生態造成影響。人類社會已經與電子信息技術緊密地結合在了一起,人們以電子信息技術為工具去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反過來電子信息技術的發展與變革也將影響到人類社會的變革進程。傳媒生態作為人類社會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受到了電子信息技術興起的影響,其變革的歷程與趨勢都與電子信息技術的發展與應用有著密切的關系,電子信息技術發展是我國傳媒生態變革的主要外因。
[關鍵詞]電子信息技術;傳媒生態;傳播主體格局;媒介話語權
傳媒生態,即傳媒生態環境,主要指影響大眾傳媒生存與發展的內外關系或條件。具體而言,傳媒生態是由傳媒機構、傳播主體及受眾等構成的復雜的共生關系形態。大眾傳媒生態與社會環境和相關技術關聯性很強:當代大眾傳媒生態以互聯網及其衍生技術為技術支撐,互聯網技術的研發與應用直接影響到媒介組織提供信息的方式及它所提供的信息的呈現形式。大眾傳媒不斷運用新興電子信息技術以迎合受眾需求的改變,不斷與時俱進,直接影響到了大眾傳媒生態的變革歷程。
一、電子信息技術與傳媒生態之間的關系
1.當代電子信息技術及其發展信息技術指生產、運輸、存儲信息的技術,自古有之;信息技術的發展經歷了幾次飛躍,從古時的印刷術到依托電力技術的電視、廣播,再到信息時代依托計算機技術的當代電子信息技術;這也是信息資源日益成為社會的主導性資源的過程。當代電子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是在20世紀90年代后,其核心技術為計算機技術;計算機技術的多核化、集成化、微型化發展為電子信息技術的普及提供基本的技術支持,反過來不斷精細化的電子信息技術的發展也可以反哺計算機技術的發展。21世紀,世界性的信息高速公路已經基本建成[1],文字、音頻、圖片、影像資料等可以統一以電子信息的形式表現出來。步入20世紀20年代,物聯網、虛擬現實、區塊鏈等新興電子信息技術的普及必將進一步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社會的運行機制。
2.電子信息技術發展催生各類網絡新媒體大發展電子信息技術的發展為網絡新媒體的大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撐;衛星傳輸、實時傳輸技術的應用讓世界連為一體,網絡技術的發展讓信息傳播者之間的即時交互成為可能,4G,5G技術的應用,WIFI覆蓋面積的不斷擴張為移動端網絡功能的豐富提供了條件,VR設備的普及化讓VR新聞成為現實,AI的不斷開發讓媒體向“智媒”不斷前進,人工智能將代替新聞工作者去執行數據收集等機械化、程序化的工作,云端信息儲存讓網絡共建、多屏互動成為工作的新方式。沒有電子信息技術的大發展,新媒體是不可能呈現出這般“百花齊放”的發展態勢的。多平臺發展同樣是電子信息技術發展的結果:為了擴大傳播影響力,傳媒機構在微信、微博、微視頻和客戶端多平臺聯合傳播信息以形成共振效應已然成為常態。當前時代還是一個“越走越快”的時代,技術的開發與普及應用之間時間間隔極短,時代風口層出不窮,而網絡新媒體代表的信息經濟正是當今時代最重要的風口。
3.大眾傳媒生態及其技術支撐傳媒生態,即傳媒生態環境,主要指影響大眾傳媒生存與發展的內外關系或條件。具體而言,傳媒生態是由傳媒機構、傳播主體及受眾等構成的復雜的共生關系形態。大眾傳媒生態與社會環境和相關技術關聯性很強:當代大眾傳媒生態以互聯網及其衍生技術為技術支撐,互聯網技術的研發與應用直接影響到媒介組織提供信息的方式及它所提供的信息的呈現形式。從門戶網站、電子新聞報到社交媒體、算法推送和“三微一端”,再到面向未來的VR沉浸式新聞和“萬物互聯”,信息呈現形式由單純的文字、圖片到文、圖、視頻、音樂綜合,再到綜合性的“體感式”虛擬體驗,用戶在這個過程中與信息的關聯度不斷提高,主導性也不斷增強。大眾傳媒不斷運用新興電子信息技術以迎合受眾需求的改變,不斷與時俱進,直接影響到了大眾傳媒生態的變革歷程。
4.電子信息技術推動我國傳媒進入融媒體時空。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之間的融合速度不斷加快,融媒體時代已然來臨[2]。當今時代仍是一個“內容為王”的時代,傳統媒體相對自媒體而言新聞專業性更強,把關力度更強,出眾的內容讓傳統媒體在今天的媒介環境中依舊有著一席之地。同時,新媒體便捷化、時效性快、與受眾互動多等特點不斷搶占著受眾的注意力資源,憑借著優質的信息形式得到了更多關注,壓榨了傳統媒體的生存空間。針對這種現狀,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成“融媒體”,將兩者的優勢結合起來,很好地滿足了當代受眾對信息的需求,擴大了傳播的影響范圍,同時堅持“實事求是”與“理性思考”的新聞專業主義思維也可以對網絡空間起到一定的“肅清”作用。
二、電子信息技術發展推動我國傳媒轉型
1.視角朝上轉為視角朝下計算機技術普及之前,我國的大眾傳媒以報紙、廣播和電視為主要的傳播渠道去傳遞信息,時效性和互動性較差,用戶只能在固定時間通過固定渠道獲取信息,幾乎沒有自主選擇信息接收渠道的余裕;同時由于傳播資源的有限性和缺少市場競爭的原因,傳媒將傳播重點更多聚焦于國家和社會的層面,對用戶和日常生活關注較少,受眾的用戶體驗長期不受重視。隨著衛星傳輸技術的研發與應用,這種狀況有所好轉。而在計算機技術普及后,人們更傾向于通過移動端新媒體獲取信息,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自選渠道參與新聞傳播;“人人都有麥克風”導致傳播資源呈爆炸性增長,傳媒之間的市場競爭分外激烈,人們熱衷于分享自己的所見所聞,根據自己的需要去使用傳播媒介,并根據自己的需要滿足狀況去決定下一步的媒介活動,這要求傳媒必須將注意力聚焦在受眾身上以維護用戶粘性和用戶體驗,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存活下來。
2.傳者主導轉為受眾主導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推廣應用,受眾在信息傳播中的地位也有所提高。互聯網時代到來之前,我國通過廣播電視媒介獲取信息的受眾缺少向上的反饋渠道,其二次傳播的能力也只是局限于較小的人際傳播的范圍內。我國廣播電視臺為國營事業單位,并沒有進入到市場競爭中,生產的內容以自身意愿為主導,緊迫感不夠;且當時獲取信息的渠道有限,受眾鮮有選擇的權利。受眾在獲得電子信息技術后地位為之一變,不再是“被動挨打”的一方:文化生活極大豐富的他們在新興電子信息技術的支持下有諸多渠道去向上反饋,做出評價,其選擇直接影響到專業傳媒機構的生死存亡。傳媒進入市場競爭“自負盈虧”后,為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不被淘汰,必須針對核心目標受眾的需求做出改變,做出人民“喜聞樂見”的內容;受眾主導傳播過程的新傳播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3.從單一形態轉為復合形態麥克盧漢曾在《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中提出,媒介之間是共生疊加的關系;新的媒介以舊的媒介為內容[3]。互聯網時代,電視廣播媒介用戶銳減,受眾更傾向于通過網絡獲取信息和開展娛樂活動。但過去的廣播、電視媒介并沒有被淘汰,它們大多以網絡信息的形態留存著,比如說付費音頻APP“喜馬拉雅”中的內容與廣播性質相仿,都是提供付費或免費的有聲音頻服務;但與廣播相比受眾使用“喜馬拉雅”時的自由度更高,移動端APP的形式、提供即時保存和讀取的特點也跟現今受眾”碎片化“的信息獲取方式有著較高的契合度。電視媒介方面,2020年跨年晚會中,好評率最高的晚會為彈幕網站Bilibili推出的“跨年祭”[4],其節目形式與電視臺推出的跨年晚會并無二致,但其瞄準了年輕人的內心需求,綜合運用虛擬歌姬、VR虛擬現實技術等多種信息技術營造了出眾的舞臺效果。當下人們更傾向于在空閑時間內“碎片式”地獲取信息,復合形態的媒介形式在短時間內可提供的信息量更豐富,更易滿足受眾的需求。
三、電子信息技術發展促進我國傳播主體格局變革
1.人人皆成傳播主體互聯網技術普及前,我國的傳播主體主要為官方媒介組織,它們掌握著絕對的話語權;互聯網技術普及之后,傳播主體范圍擴大至全社會。電子信息技術的發展、傳播技術的泛化是傳播主體范圍擴大到全社會的技術基礎,而受眾參與傳播,表達自己的欲望則是傳播主體增多的直接原因。信息時代,新媒體平臺為用戶賦予了創作和傳播的權利,并鼓勵用戶自主生產內容。以Bilibili為例:用戶只需幾個步驟就可成為UP主(平臺內容生產者);成為UP主后,用戶就可自主文字、視頻或音頻內容,平臺對此不作硬性規定;UP主可以通過自己生產的內容獲得收益,平臺也會定期舉辦活動鼓勵UP主進行創作。社交媒體則是受眾進行信息傳播的另一個主要渠道:受眾通過微博、朋友圈等途徑展示自身時,同樣在傳遞信息并給出意見。微博上的“大V”,粉絲數可達上百萬,其影響力甚至可以超過許多傳媒機構。
2.單一格局向多元格局變革我國一直以來實行的都是傳媒機構國有化體制,黨報黨刊在信息傳播領域和輿論引導領域起著主導性作用,傳播主體由專業的新聞制作者組成,傳播主體格局呈單一格局。互聯網時代,新媒體、自媒體的大量崛起使得我國傳播格局不斷向多元格局變化,傳播主體數量呈指數增長,各方傳播主體之間開始角力,在競爭的過程中又不斷融合,一同進步。諸如上海財經大學教授性騷擾女生[5]、澳洲山火[6]等社會熱點事件,最早也是通過微博等社交媒體大量傳播后才引起專業媒體機構的注意。電子信息技術的發展為我國傳播主體格局從單一格局向多元格局轉變提供了技術條件,長遠來看此舉有利于社會進步。傳播格局多元化變革可以充分調動普通大眾參與到社會協作的積極性,讓受眾更好地融入社會;同時也可以幫助新聞媒體更好地發揮輿論監督作用,促進社會進步。
3.各傳播主體之間的關系及其地位發生變革信息時代到來前,專業傳媒機構與受眾之間缺少溝通渠道,兩者之間的關聯性較差。互聯網時代到來后,依托于互聯網技術的反饋機制得以確立,專業傳媒機構可以大范圍地收集用戶的即時性反饋,且市場競爭要求它們必須高度重視受眾提供地反饋并隨之不斷調整。同時隨著網民數量的不斷增多和自發性信息傳播行為的泛化,受眾進入了“信息爆炸”的信息環境中,對周邊環境的變化更加敏感;他們自發進行的信息傳播在時效性、豐富性和互動性上都要好于專業的傳媒機構,對其地位造成了沖擊。我國的傳媒機構也注意到網絡資源的重要性,在傳播信息時通過網絡平臺即時傳播來提升時效性和擴大傳播影響力。在進入互聯網時代的過程中,以專業傳媒機構為代表的官方傳播主體地位不斷下降,民間的大眾傳播主體在傳播中的地位有趕超前者之勢。
四、電子信息技術發展推動傳媒話語權力格局變革
1.傳播主體的受眾市場意識日益強化當前國有媒體與自媒體都處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得不到受眾的用戶就會被淘汰。以“愛奇藝”為例:2019.11月網絡劇《慶余年》熱播,愛奇藝平臺在VIP用戶可觀看的基礎上變本加厲,推出VVIP功能:VVIP可預先點播六集。此舉一出便遭到了用戶的聲討:隨后幾日《慶余年》全劇的盜版資源被泄露,用戶們掀起了一場“我以看盜版為榮”的狂潮。[7]這個過程中,愛奇藝在遭受了巨大經濟損失的同時口碑大幅下滑,不夠重視用戶體驗就是愛奇藝遭挫的重要原因。相比新媒體,傳統媒體的下滑趨勢更加明顯,處境也更加艱難;它們在維護新聞專業性的同時要迎合受眾,引導受眾,相比之下任務更艱巨;在這個過程大膽嘗試新技術與新手法可以贏得年輕人的支持,讓自己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生存下來。如今年的“vlog”看兩會[8]就在正面引導受眾的同時抓住了受眾的興趣點,取得了很好的傳播效果。
2.受眾立足于新媒體的自我賦權與話語權擴張傳統傳播格局中,受眾沒有傳播信息的技術,只能作為“靶子”挨打。但是電子信息技術的應用改變了這一現狀;現今的受眾有能力通過微博、微信公眾號等方式表達自己的思想,并將自己生活中經歷的事件以電子信息的形式傳遞出來,傳者與受眾之間的傳統壁壘被打破。引起這一變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電子信息技術的發展;現今受眾只需要一部智能手機就可以“零成本”地將文字、圖片、視頻結合起來制作新聞,并通過便捷的渠道進行傳播。UGC(用戶生產內容)平臺為受眾提供了分享的技術與渠道,并通過掠奪受眾的注意力資源實現盈利。當今時代,除了專業的傳媒機構仍掌有較強的話語權外,新生的“網紅大V”也有著很強的引導能力;他們是新一代的“意見領袖”,且相比之前的意見領袖其意見的傳播速度更快,影響范圍也更大。
3.傳者與受眾之間傳統壁壘被打破隨著電子信息技術的發展與普及,傳者與受眾之間的傳統壁壘正在逐漸被打破。拉扎斯菲爾德曾提出“意見領袖”的概念,但現在每個傳播者都可以被稱為“意見領袖”。以UGC類知識付費平臺“分答”為例:“分答”平臺不提供內容,內容全部由用戶自行提供。用戶既可以提問,也可以回答或偷聽,問和答都是在同一個虛擬社區中進行的;用戶之間可以對話、討論,每個人都既是傳者也是受眾。且問答均采用語音的形式,可以讓用戶之間產生“同時同地”的感覺,拉近了用戶間的距離。互聯網空間中帶有的即時性和強交互性讓傳者和受眾、受眾和受眾之間的距離都不斷縮短,電子信息技術就是打破這壁壘的“錘子”。
作者:喻鉑城 單位:湖北第二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