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思維導圖在現代文學史教學中實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思維導圖是一種圖文結合的思維工具,通過圖文并茂的方式展現大腦思維過程。在現代文學的教學中合理采用思維導圖輔助教學,不僅有助于梳理現代文學的發展脈絡,促使重要知識點形成網絡化,還有助于學生全面深刻地理解并掌握知識,從而培養學生的可持續性學習能力。基于此,探索思維導圖在現代文學史教學中的應用。
關鍵詞:思維導圖;中國現代文學史;可持續性學習
1思維導圖介紹
思維導圖(Mindmap)最初是英國著名心理學家、教育學家東尼伯贊于20世紀60年代創造的一種記筆記的方法,后演化成一種智力的“終極思維工具”。思維導圖是一種可視化圖像,依照人類大腦最自然的思考方式,以直觀的圖解方式,網絡化地描述多個概念之間的關系,或呈現大腦思維過程,可以激發創意、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記憶力與快速掌握并交換信息與知識的技巧[1]。
2思維導圖模式下的現代文學教學創新
2.1現代文學的教學困境
中國現代文學史是高等學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也是高職院校師范類專升本考試的必考科目。這門課程主要講述了從1917年至今發生于中國現當代的各種文學現象、文學思潮以及不同流派的作家作品。從廣度上來說,本門課程要求學生系統掌握從1917年以來中國現當代文學的發展脈絡和總體特征,了解各個時期文學的發展變化和作家作品的概況;從深度上來說,課程要求掌握魯迅、郭沫若、茅盾、老舍等著名作家的創作概貌和藝術風格。對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來說,學習這些文學作品不僅有助于培養他們的文學素養,增強文學鑒賞能力,還能提高他們的寫作能力。然而在授課過程中,“填鴨式”的教學模式仍占據一定的地位,教師講授、學生接收的知識單一傳遞也幾乎貫穿學生的整個學習生涯。本就繁重的學習任務再加上單一的教學模式極易導致學生失去學習興趣,喪失學習動力。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微課、慕課、多媒體等新的教學工具不斷被應用,但是如何避免知識碎片化,讓現代文學文脈的發展、作家作品和風格的衍變更加系統化、邏輯化一直是現代文學教學中需要解決的難題。
2.2思維導圖在現代文學教學中的創新應用
2.2.1利用思維導圖梳理現代文學的發展脈絡,幫助學生建構系統的知識體系。現代文學不僅包含了新中國成立前紛繁復雜的戰亂年代,還包含了改革開放后整個社會轉型過程中所帶來的思想巨變和文學影響。紛紜復雜的社會變化使文學作品呈現出異常的復雜性和多樣化。因此,理清現代文學的發展脈絡是掌握各知識要點的基礎。以五四文學為例。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中,五四文學既上承近代文學的影響,又直接開啟中國文學現代化的進程。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開放包容又使五四文學的作品風格多樣,作家個性突出。為此,在講授五四文學時,教師可先安排學生自學中國近現代史,幫助并指導學生理解近代文學的發展概況及其對五四文學的影響,然后指導學生以“五四文學”為中心主題,發散出“起因(五四新文化運動)”“標志”“發展過程”等一級子主題,最后圍繞每一個子主題再補充相應的知識內容,從而把五四文學運動的前因后果及內容實績都呈現在一張圖像上(見圖1)。通過這張思維導圖,學生能夠清晰地看到五四新文化運動是在晚清和近代社會一系列政治經濟改革的基礎上產生的一場思想啟蒙運動,明確新文化運動和五四文學的關系,理解五四文學鼓吹學習西方的“民主和科學”,極力宣揚個性解放的成因以及個性化多樣化的文學表現,從而對五四文學的發生發展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2.2.2采用思維導圖能夠促使作家作品的重要知識點形成網絡化。中國現代文學史上誕生了很多風格鮮明的大作家,學習并掌握這些作家作品是本門課程的重要學習目標。然而,作家眾多,風格也因時代和社會變遷發生了轉變,如何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這些內容也是教學中要突破的難點。例如,在講授魯迅時,學生不僅要掌握其生平,還要對其作品形成整體的概觀。由于魯迅是中國現代小說之父,他的創作對現代文學后來的發展具有開源的作用,所以有關魯迅作品的藝術特點及人物形象是學生需要重點掌握的。首先,可以讓學生以魯迅為中心主題,延伸出“生平簡介”“小說創作”“散文創作”三個子主題。其次,在相應的子主題下補充關鍵的知識點,比如在“小說創作”中添加“《吶喊》”“《彷徨》”和“《故事新編》”這三個子主題,在“散文創作”中添加“獨語體散文詩集《野草》”“回憶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和“雜文”這三個子主題。最后,學生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完善具體作品的知識內容。例如,可以在《彷徨》中延伸出《阿Q日記》的人物形象、思想內容和藝術風格等(見圖2)。繪制完成后,學生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對各自的思維導圖進行查缺補漏,逐步完善,分別用色彩對分支進行描繪使知識形成更直觀的網絡化。最終,學生可以把有關魯迅的所有知識要點囊括在一張思維導圖中,一目了然、圖文并茂地幫助歸納總結并記憶。以此類推,利用正向遷移規律,學生還可以自主繪制郭沫若、老舍、巴金等大作家的思維導圖。學生在繪圖中需要不斷尋找并總結歸納有關作家和作品的文學常識,理清知識點之間的邏輯關系,這本身就是一個不斷思考和重復記憶的過程。2.2.3對文學作品內容進行思維導圖式的文本分析,有助于學生形成有效記憶。中國現代文學史就是通過一個個文學作品來記錄從1917年至今的社會歷史變遷。紛繁復雜的社會發展變化導致了文學作品的多樣化,長篇小說的厚重又使得學生對閱讀文本普遍存在畏難心理。此外,當代大學生大多出生于2000年以后,他們對圖像性內容的接受能力往往要優于文字。如果教師能夠指導學生通過合作式學習把其中的人物關系、人物形象、思想內涵和作家的藝術風格等知識點采用思維導圖的方式進行文本分析和總結,這樣不僅能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可以有效提高學生對文學作品的理解能力,加強有效記憶[2]。例如,在講授老舍的《駱駝祥子》時,教師可指導學生從文本內容入手進行合作式研讀和討論。在學生提出“人物形象”“悲劇成因”和“藝術特點”等子主題后,再適時引導學生根據文本互相探討人物形象特征或悲劇成因等。課堂講授中,教師應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中心,依據學生思路適時引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思維能力,提升學生學習的成就感和滿足感,培養學生可持續性學習的能力(見圖3)。
3結束語
近代美國心理學家杰羅姆·S·布魯諾認為,“人類記憶的首要問題不是儲存,而是檢索,檢索的關鍵在于組塊。大腦是記憶的倉庫,只有讓知識組塊有條理地儲存在大腦已有的知識結構中,才便于今后的加工、提取”。實踐證明,在中國現代文學史的教學中采用思維導圖進行教學,不僅幫助學生對各種知識要素進行系統梳理和歸納,理清知識脈絡,讓碎片化的知識要點更加系統化、邏輯化和條理性,而且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分析、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采用思維導圖進行創新式教學,培養了學生可持續性的學習能力,讓學生終身受益。
參考文獻:
[1]洪漢鼎.理解與解釋——診釋學經典文選[M].北京:東方出版社,2001.
[2]李傳銀.普通心理學[M].第2版.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作者:趙羚 單位:長治學院師范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