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應用型高校兒童文學混合式教育探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內容摘要:本文根據高校以高校學前教育專業“兒童文學”課程改革實踐為研究對象,積極探索如何通過課程改革調動學生積極性,將高校課堂轉變為創造力的發源地。本文從高校學前教育專業課程現狀出發,結合“兒童文學”課程應用實踐,提供高校課程改革新思路,包含教師課堂思維轉變、課堂多感官體驗,課程“產品導出”等,做適應新時代“互聯網+”線上線下混合式教育,做適合當代學生風格的創新課堂。
關鍵詞:高校課程;兒童文學;課程改革
高校兒童文學課程的學習目標中多是達到以下基本要求:了解兒童文學的基本原理,擴大兒童文學的知識面,提高自身的兒童文學素養;理解兒童文學特別是幼年期、童年期兒童文學的特點;掌握兒歌、兒童詩、童話、寓言、兒童故事、兒童散文、兒童小說和兒童影視文學八種常見的文體及其寫法;掌握獨立分析中短篇作品(兒歌、兒童詩、兒童故事、兒童小說、童話、寓言、兒童散文)的思想內容、藝術特色的基本方法,能針對作品內容形式特點,撰寫簡析(概要評論);初步學會創編兒歌、短小的故事和童話。但當今高校“兒童文學”課程實踐仍存在顯著問題:“高校《幼兒文學》課程作為學前教育專業的專業必修課開設。但是該課程的教學重理論輕講述,輕實踐研究。”“重單向知識灌輸輕師生雙向互動,教學方式單一,課堂灌現象仍然比較嚴重,學生參與度低,主體性未能凸顯,個性發展更被忽視”等。傳統的“兒童文學”課程教學模式中,由于兒童文學涉及兒童散文、兒童故事、兒童詩等基本文體特征及文學創作要點的講解,上課多以講授形式為主,輔助工具多為多媒體課件PPT,并結合板書,課程講授邏輯多遵從課本順序,以課本知識講授為主。在課程章節的設置上,以不同文體體裁作為課程劃分。案例多選擇課本傳統案例及常規案例,偶爾結合小比例其他案例進行輔助講解。在為期三年的高校兒童文學課堂創新改革中,“兒童文學”課程改變傳統上課模式,突破固定思維局限,實現線上線下混合式教育,“玩轉課堂”,落實課堂創新,最終定位踐行“從線上到線下”“從課堂到課外”“從教室到工作坊”的新型課程改革實踐。“兒童文學”課程自2017年起開始落實課程改革,2019年上線學銀在線開放平臺,累計有2906人次學生學習該課程,建設同名線上開放課程上線一學期點擊率突破1570000+,累計全國近30所高校學生選修該門課程。
1.“從線上到線下”
線下課程有效運營的同時,采用“線上”與“線下”課程模式相結合的形式,即線上開放課程與課堂講授相結合的形式,申報通過在線開放課程建設,新教學模式將原課上講授的單一模式轉變為線上、線下相結合,課內、課外相助,以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性,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激發學生的科學教育興趣,將所學知識應用于今后教育教學實踐中。在課程教學設計中,還充分利用“互聯網+”平臺,以“兒童文學”課程教學為主體,結合了超星平臺移動課程軟件,將線上學習與線下課堂講授有效結合。通過線上平臺使班級管理、學習資源管理、教學活動管理、課堂表現管理等更易于實現,實現了學生課內外的自主學習,形成了課上探究疑難問題,課中測評、討論、交流、展示、評價,課下完成作業、擴展視野的新型混合式教學模式。將“認知—行動—評價”相結合,將前情分析—教學活動—評價考核三部分串聯結合,幫助學生從思維上、行動上、理念上進行提升。整個教學模式包括前期分析、教學設計和評價考核三個階段,前期分析為整個課程的后續開展提供了基本前提與保障,而教學設計是最能體現混合式學習特征的階段,最后的評價考核階段實現了整個教學模式開展質量的檢驗與監督。前期分析階段包括對課程的分析(包含教學目標分析、教學內容分析、教材分析等),學習者分析、混合教學環境分析三個方面,并根據前期的系統梳理開發相關的學習資料,如教學微視頻、文檔資料、PPT等;教學設計階段包括線上自主學習、線下課堂教學學習兩個主體部分,一方面線上自主學習需要學生憑借超星學習通平臺觀看幼兒園課程實錄等教學視頻,結合教師分享的教學資料實現全方位的自主學習,對課程的學習形成系統掌握,另一方面,線下課堂教學通過課堂教學活動、“翻轉課堂”以及學生的階段性實習來實現傳統教學與新型混合式教學的有機結合;評價考核是通過學習過程評價、課程考核評價、活動參與評價等幾個維度對學習者的學習情況進行綜合評判。這種教學模式為實現教學的過程性考核與個性化評價、提高教師教學能力和學生學習效果提供了技術支持。課程實施階段中,在教師課堂講授方面,課堂講授多發生在課中階段,主要針對課前學習展示、情景的創建、知識點講解、組織活動講解、教學總結等內容進行面對面的語言溝通表達。在線上學習方面,在線學習可在課前、課中、課后的任何階段,課前通過超星學習通平臺的“通知”功能、“活動”功能、“資料”功能、向學習者發布課程資源、學習目標、重難點和課前測驗題等,學習者可進行自主學習、小組協作學習或非正式學習等活動;利用超星學習通平臺的數據統計功能,對學習者的課前學習情況進行統計分析,確定課中討論學習的內容,針對此內容開展教學活動,可借助超星學習通的“討論”功能、“點贊”功能、“留言”功能等開展課堂討論、課堂測試、角色扮演等活動;課后通過超星學習通的“成員”功能監督了解每個學習者的整體學習情況和學習的路徑,通過“作業批閱”功能、“討論”功能對學生的作業進行評價、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答疑解惑。在評價方式上,混合式教學則更注重過程性評價。學習過程性評價主要是針對學習者在課前、課中、課后參與的教學活動給予評價,利用“互聯網+”的大數據,即課前查閱資源獲得的經驗值,課中出勤獲得的經驗值、討論答疑所得的經驗值、獲點贊次數所得的經驗值、課堂表現所得的經驗值,課后參加活動所得的經驗值等,這些經驗值體現了學生的學習態度、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學生的互評、課堂學習情況以及在線學習活躍情況等方面,可以有效反映學生的整個學習路徑,客觀地反映了學生整個學習過程的情況。
2.“從課堂到課外”
“從課堂到課外”即根據兒童文學不同章節,設計出不同課堂“衍生物”,例如由兒童戲劇文學衍生出“兒童戲劇工作室”,在課外也可進行專業兒童戲劇學習與表演;由兒童繪本文學章節衍生出“兒童繪本進幼兒園”公益活動,帶領學生將繪本教學與分享融入幼兒園實踐教學;由兒童故事與童話章節衍生出微信公眾號“每周一故事”活動;由兒童動畫文學章節衍生出“FM配音電臺”及配音大賽,等等。
3.“從教室到工作坊”
課程“從教室到工作坊”,目前已為該課程成立專門“兒童文學工作坊”,由一人負責,采取專業團隊打造精品課程戰略。其中課程團隊分為專業教師團隊及學生助理團隊,教師皆為學前教育及文學專業優秀教師,學生團隊學生選取上過該門課程且有豐富項目及相關實踐經驗。專業教師團隊負責線上開放課程部分,學生助理團隊負責課程運營及輔助工作。通過團隊人員優質互補、協誠合作,共同致力打造一支專業化、有想法、有內容、年輕化的課程團隊。工作坊主題形式多樣,采用教師工作坊與學生工作坊形式雙管齊下。教師工作坊工作內容多為教學內容的設計、兒童文學章節主題的確立、同行業兒童文學教學者交流、課堂衍生產品的創意與構思、學生課外課堂相關活動的組織與籌備,等等。通過教師領域兒童文學工作坊的實施,幫助相關任課教師提升專業能力,調整課堂設計思路,開闊視野,集合團隊力量打磨精品課程,還可以進行頭腦風暴、優勢互補等。學生兒童文學工作坊則是由學生和教師共同參與,通過預設的主題進行主題頭腦風暴、學生視角的課堂設計,關注學生心聲、關注學生興趣點,與工作坊成員一起融入當代學生喜愛的熱點名詞,喜愛形式等等,例如在課件分享案例中使用“二維碼”手機掃一掃即可出現素材內容,在PPT中融合音樂進行課堂主題場景式設置等,共同從學生心理角度及審美偏好出發,打造融合性的沉浸式課堂。與此同時,在與學生工作坊中進行各種主題式任務互動,幫助學生更形象、直觀地體驗兒童文學的趣味性及豐富性,學生在多元的形式中得到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的整體提升。
參考文獻
1.瞿亞紅.對高等師范院校“兒童文學”課程改革的思考[J].教育教學論壇,2012(3):37-38
2.馬國玉.多元智能觀下的高校“兒童文學”課程教學改革探析[N].雞西大學學報,2014(3):21-23
3.張亞雪.美國高校兒童文學課程設置———以佛羅里達大學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2020(1):101-102
4.高博涵.高校兒童文學教學的五維空間[N].牡丹江大學學報,2019(7):138-140
5.余永梅.高校學前教育專業兒童文學有效教學模式研究[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8(2):137-138
作者:劉藝敏 單位:青島黃海學院學前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