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審美視角民族服裝設計淺議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文章基于當代人的審美視角,探究民族服裝設計的原則和傳承創新發展的有效路徑。首先從民族服裝功能局限性和大眾審美觀念改變兩個方面闡述當前民族服裝設計面臨的挑戰。在復雜與簡單、多色與單色、局部與整體的設計原則基礎上,分別從服裝顏色、服裝圖案、服裝裝飾三個維度上,提出民族服裝設計的有效路徑。旨在能夠結合當代設計理念,將民族服裝設計融入到當代服裝設計中,使其能夠更好地被現代大眾所接受,滿足現代人的服飾審美訴求。從而促進民族傳統服飾文化的有效繼承,推動民族服裝與當代服裝設計的共同發展。
關鍵詞:審美視角;民族服裝設計;特點及原則;設計路徑
日本知名服裝教育專家以及民族服裝探究者田中千代女士曾提到過:“一個民族自身的特點就是繼續保留著某種比較特殊的習慣,然后在時間的推移和不同方面要素的影響下,造成民族丟失了最初的純粹性,這時便出現了一種混合性現象,而服裝設計也會隨其出現混合?!庇纱四軌蚩闯?,一個民族的服裝文化自身也會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的發展而不斷變化,并且民族傳統服裝的審美特性也會發生不同程度的轉變。為此,筆者基于審美視角,對民族服裝設計展開了深入探究,并對其現代化發展提出有效路徑參考。
一、當前民族服裝設計面臨的挑戰
(一)民族服裝功能局限
服裝具有不同功能,其中實用性功能是大眾對服裝最基礎的要求,不管是哪種服裝,關鍵的問題是要保暖御寒、遮蓋身體,在這一基礎上,大眾對服裝更高的要求,則是穿著舒服、大方得體。從服裝自身來看,服裝的構成需要有關的材料和工藝,因而,服裝的效果構成應體會到材料及工藝等不同要素的影響。少數民族基本分布在比較偏遠的區域,氣候和位置相對特殊,這些少數民族地區的群眾對服裝通常有著獨特的需求與審美,比如雪域高原的藏族群眾對服裝的要求更多的是保暖御寒,而西南山區的少數民族服裝應為山區環境和狩獵提供便捷服務,為了順應當地自然環境特點,民族服裝一般應對具體方面的效果加以突出。[1]此外,在周邊環境條件的束縛下,少數民族服裝在材料挑選和工藝上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受到民族區域環境因素的影響,在有限的材料基礎上,少數民族大眾充分發揮個人智慧來制造與眾不同的民族服飾,因此,大部分少數民族便構成了工藝獨特、款式新穎的民族服裝,如蒙族寬松的蒙古袍、苗族利用蠟染技藝的鮮艷服飾等,都是少數民族大眾在根據周邊環境因素下創造出來的民族特色服飾。這些民族服裝都具有自身的特點和優勢,但同時也因材質、工藝的影響而導致各種問題的出現,例如,蠟染服飾因染料是天然顏色,因而容易掉色,手工制作出來的土布雖然穿著舒適,但缺少透氣性。相對于當代大眾對服裝功能的高要求,少數民族服裝在材料、顏色及工藝等各個方面的不足問題愈發明顯。滿足少數民族大眾的服裝需求,是其服裝在當代社會長久生存的關鍵,少數民族服裝功能上的不足與當代大眾需求之間的距離較大,這充分說明了少數民族服裝缺乏創新力,無法在當代社會中贏得更大的發展空間。[2]
(二)大眾審美觀念改變
少數民族服裝中蘊藏著眾多民族自身獨特的審美思想,服裝色彩、樣式、花紋等都具有顯著的民族審美文化特色。比如彝族服裝,通常以火為主要紋樣,因而彝族女性服裝上會有各種形態的火焰圖案,坎肩領子上利用太陽紋樣加以裝飾。再如蒙古族服裝,由于蒙古族大眾喜歡白色、藍色和紅色,其中白色代表純潔高雅、藍色表示湛藍的天空、紅色象征快樂熱情,因而蒙古服裝通常以這三種色彩為主。在少數民族審美觀念的影響下,不同民族服飾有著各自的審美特性,某些民族服裝飄逸輕快、某些民族服裝狂野厚重。[3]民族服裝的審美特點需要和少數民族大眾的審美觀念保持一致,這樣才能夠被不同時代背景下的大眾所接受。近些年來,許多少數民族大眾走進了城市,與外界有了更多的接觸,少數民族地區自身也受到了其他文化的影響,日常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轉變。少數民族大眾審美觀念的改變,促使少數民族服裝也隨著時代的變遷和大眾審美觀念的變化而進行創新。
二、基于審美視角的民族服裝設計原則
(一)復雜與簡單的統一原則
民族服裝要素種類眾多,并且較為密集,在一個民族的服裝載體上表現出復雜性,比如大量具體紋樣運用,所行使的復雜、緊密的圖案結構,通常包含圖騰的崇拜、精神的寄托等各個領域。而當代服裝設計則更加注重大氣簡潔,從造型到顏色,從服裝面料到要素,簡潔并不是簡單,而是一種高級抽象的藝術設計方式,依據刪繁就簡、注重實用的基本原則,來滿足當代人們日常穿著需求?;谶@樣的背景,在民族服裝元素應用和當代服裝設計過程中,必須要遵從復雜性與簡潔性彼此統一的原則,取舍應科學合理,學習與借鑒應高效實用,不能以偏概全,僵硬復制與挪用。
(二)多色與單色的協調原則
民族服裝顏色要素所表現的多元化特點,和當代服裝設計中的單調色彩形成強烈對比。當代服裝設計中的基礎理念是順應當代社會發展趨勢,在競爭激烈、壓力加大的社會經濟環境中,服裝設計在顏色方面通常側重于單一冷色調,比如藍色、黑色、白色以及灰色等,冷色調對人們的視覺刺激較小,單調的色塊運用,可以讓人在整體節奏較快的生活環境中保持平靜,削弱個性,更好地融入到社會整體系統中。相對來說,民族服裝中的顏色要素通常更加鮮明,比如紅色、黃色等暖色調,善于將不同顏色有效組合在一起,這和少數民族日常生活環境有著直接關系,鮮明的顏色對比更能體現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強烈追求,也是對日常平淡生活的藝術性裝飾。在當代服裝與民族顏色相互結合的過程中,多元色彩以及單調色彩之間應處理好彼此協調關系,防止作品出現矛盾。(三)局部與整體的和諧原則民族服裝圖案設計比較隨性,重視服裝造型的總體節奏感,格外注重圖案的層次性,比如衣服領口、胸前、袖子以及身后等,都可以以局部獨立的方式而出現。而當代服裝設計觀念中,圖案的整體布局注重服裝的局部性,圖案要素的設計相對比較單調,不同圖案之間缺少銜接與有效過渡,在視覺效果上更為直觀和簡單,屬于經典的實用主義設計。
三、基于審美視角的民族服裝設計路徑
同屬于中華傳統文明體系的基礎上,民族服裝要素和當代服裝設計之間的有效融合有著較強的可行性。基于當代社會發展形勢,民族服裝要素和當代服裝設計的深度融合過程,前者屬于客體,后者則是主體,融合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對推動民族服裝設計的現代化發展,使其更好地滿足當代大眾的審美需求。與此同時,也進一步豐富及創新當代服裝設計,為當代服裝設計提供更多靈感。
(一)服裝顏色
顏色是大眾審美的主要途徑之一,將直接影響廣大消費者對服裝的購買欲望,直觀性的顏色體現當代服裝設計的總體風格。民族發展歷史、傳統文化、生活環境決定了服裝顏色的選擇,展現不同民族精神和思想。當代服裝設計中融入民族服裝顏色要素,可以突出當代服裝設計風格的民族性、色彩鮮明等特點,為人們帶來更加直觀的視覺體驗。我國民族服裝顏色要素表現出多樣性的態勢,各個民族對顏色的認知存在一定的差異,比如朝鮮族喜愛白色,侗族喜歡藍色和紫色,而布朗族則喜愛黑色與紅色等,利用不同民族服裝設計表現,傳達總體感覺各異的形式。為了能夠讓當代服裝設計符合廣大消費者的心理需求,運用多元化民族服裝顏色要素,滿足各種環境下,人們內心對服裝顏色差異挑選意愿。并結合需求,可在當代服裝設計思想中進行色彩多元化設計方案,也可配合民族服裝款式,保留民族服裝的主要特點,進而明顯區分當代服裝作品。
(二)服裝圖案
民族發展轉變過程所構成獨具特色的傳統民族文化,一般是建立在生態環境的高度崇拜以及幸福生活向往基礎上,最終上升為相對細致化、抽象性的民族紋樣,體現民族藝術的審美特征。當代服裝在設計過程中,民族服裝圖案和當代設計思想相互融合,可以有效繼承與弘揚傳統優秀民族文化。我國是多民族大國,各民族服裝有著自身的藝術形態與審美價值,可按照民族服裝圖案構建豐富的資源材料庫,讓當代服裝展現出多元化的民族特征。民族服裝圖案的運用和融合,并不是單純指的表面形式,而是要將其款式載體、精神思想等體現在當代服裝設計中。依據民族服裝要素和當代服裝設計的主體與客體關系,明確民族服裝圖案結合方式,即積極結合與被動結合形式。積極結合指的是根據民族服裝圖案的基本內涵、思想和拓展的認知,以原有形態融入到當代服裝設計中。
(三)服裝配飾
和其他國家邏輯性、理性化服裝設計思想不同,我國服裝設計更加注重和諧性以及統一性??紤]服裝設計的自身風格,充分對民族服裝裝飾等精細化問題進行有效處理。比如,研究民族服裝裝飾是否可以和服裝整體突出統一性,裝飾挑選的材料、形態、規格等可以展現出一定的特征等。為了能夠在當代服裝設計中充分展示出民族裝飾性要素,可將民族服裝設計中有著顯著代表的裝飾性紋樣直接應用到當代服裝設計中,如西藏民族服裝裝飾常用的松石以及蜜蠟等的稀有珠寶,或是苗族代表性銀飾等元素,這樣有利于推動民族服裝設計的現代化發展,增強民族服裝設計的藝術價值。當然,在這一過程中,應結合裝飾性要素的兼容性,并不是全部的民族服裝裝飾性要素都要融入到當代服裝設計中。要注重服裝設計風格與裝飾性要素的搭配效果,利用將含有民族傳統文化特征的裝飾要素融入到當代服裝設計中,充分凸顯當代服裝設計中的民族文化特點,轉變服裝設計的傳統模式,彰顯當代民族服裝設計的獨特魅力。當代大眾審美隨著社會的發展發生了巨大轉變,因此,基于大眾審美理念,探索民族服飾元素與當代服裝設計的有機融合,為民族服飾的傳承和創新性發展提供更多可能,為當代服裝設計的發展提供全新的思路。服裝設計師在結合民族服飾元素的服裝設計過程中應充分掌握民族服飾特征和大眾審美訴求,將民族服裝元素創造性地融入到當代服裝設計中,讓大眾接受與了解民族服飾,推動民族服飾文化的有效傳承,實現民族服裝設計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丁宇誠.中國少數民族服飾文化的發展趨勢[J].中國民族博覽,2018(9):21-22.
[2]黃芳.試論民族服飾元素與現代服裝設計的融合[J].北京印刷學院學報,2018(6):82-85.
[3]陳素雅.淺談民族服飾元素與現代服裝設計的融合方法[J].紡織報告,2018(5):57-58.
作者:章國信 單位:黎明職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