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職業院校外語教育資源共享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在京津冀教育協同發展框架下,職業院校外語教育資源共享是實現高職院校間教育資源共享、促進三地教育均衡化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分析了京津冀職業院校外語教育資源共享面臨的問題,提出了京津冀職業院校外語資源共享的策略,并提出了實現三地外語教育資源共享必須有更精準的政策支持、更開放的共享理念和更優化的共享方式等具體的實施路徑。
關鍵詞:京津冀;職業院校;外語;教育資源共享
作為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國家戰略的重要內容和推動力量,京津冀教育協同發展已經從頂層設計落實到實踐層面[1],職業教育協同發展不斷推進,向著專業協同育人、精準教育幫扶的方向發展[2]。外語作為職業院校開設最廣泛的公共基礎課,是確保人才培養向高端化、國際化發展的重要課程。外語教育資源共享,是實現三地職業院校外語教育協同發展的重要措施。2020年是京津冀協同發展中期目標節點之年[3],盤點京津冀職業院校外語教育資源共享的現狀和遇到的問題,分析可能的解決辦法,為加快區域職業教育融合發展提供思路。
一、京津冀職業外語教育資源共享現狀與問題
外語教育資源共享,指的是在所有權不變的情況下,外語課程資源、外語教師資源和物質資源在校際間共同使用和合理配置[4]。經過七年的發展(2014—2021),京津冀的外語教育資源共享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由于京津冀三地的經濟發展水平、對教育的投入不均等,三地職業院校的外語學科發展還存在很大差距,外語資源共享在整個教育資源共享體系中處于比較落后的地位。
(一)京津冀教育協同發展政策框架已經搭建
2014—2020年,中央和京津冀三地政府部門相繼出臺京津冀協同發展相關重要政策文件(通知或講話)16份,逐步明確了三地協同發展的宏觀方向、目標、思路和重點[5]。從出臺相關文件的主體來看,有中共中央國務院、三地人民政府和三地地方教委,京津冀教育協同發展的接力棒一級一級傳遞。從政策規范的內容來看,有頂層設計的《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有階段性計劃的《京津冀教育協同發展行動計劃(2018-2020)》和《首都教育現在化2035》,還有落實教育協同發展的實施辦法和實施方案。宏觀性、框架性的京津冀教育協同發展的政策已經搭建,且正在試點向縱深化和精細化發展。職業院校外語教育可以借力京津冀教育協同發展的鋪路搭橋,規劃教育資源共享的藍圖。
(二)京津冀校際間教育資源共享已經初步實現
在京津冀教育協同發展規劃框架下,經過三地政府部門主導、教育主體積極參與,三地在職業教育資源共享方面已初顯成效。師資共享:京冀、津冀職業院校間開展學生聯合培養、短期交流訪學、教師跟崗學習等不同形式的師資共享。課程資源共建共享:北京某些高職院校將專業教學資源庫和數字教學資源免費向河北省對口職業院校開放。教學物質共享:北京市職業院校物流專業共享型實訓基地面向京津冀地區開設同類專業的職業院校免費開放[6]。但是,京津冀教育資源共建共享,更多地集中在專業教學領域,外語教育資源共享還未展開。作為職業院校覆蓋面廣泛的外語課程,也要在京津冀教育資源共享中找到自己的發力點,為三地教育協同發展貢獻力量。
(三)京津冀職業教育發展不均衡現象仍然存在
京津冀高職院校的教育資源分布不平衡,經過七年的協同發展建設,目前三地在教育投入、師資水平、課程建設、教育設施方面,仍存在巨大差距。在2018年啟動的中國特色高水平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中,北京和天津各有三所院校進入高水平學校建設單位,河北有兩所。就各自所擁有的職業院校數量來說,京、津兩地進入高水平學校建設計劃的職業院校占比為12%,而河北省只有3%。列入高水平專業群建設單位的專業,京津冀三地差距不大,分別為4個、4個和9個,相較于當地的院校來說,京津冀高職院校占比分別為16%、15.4%和14%。外語學科雖不是重點建設學科,但在“雙高校”建設這個大平臺上,必然會得到比普通職業院校更多的資源投入、得到更快的發展。京津冀高職院校外語教師與學生的師生比,可以計算出三地外語教師的配置情況。據不完全統計,京津冀三地高職院校外語教師的師生比河北省最低,其次是天津市,北京市高職院校的外語教師師生比最大。說明北京高職院校的外語教師數量相對富裕,而河北省外語教師缺口最大。
(四)大量可共享的外語教育資源未充分利用
北京的職業院校外語教學資源比較充足,師生比相對天津和河北較低,教師有相對較輕的教學任務。且北京的外語教師有更多的機會參加培訓、觀摩教學比賽,可以更好地提升專業能力和教學能力。天津的職業院校具有鮮明的職業特色,其外語教育也與專業緊密結合,在國內的職業教育改革中具有示范引領作用[7]。優質的師資是北京、天津職業院校寶貴的教育資源,可以充分利用,帶動、提升河北省職業院校的外語教師的師資水平。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促使線上教育飛速發展。各高職院校建成的在線課程數量豐富。僅就北京某“雙高校”建設單位為例,已建成英語必修課程12門、選修課程多門。但這些課程一般僅供本校學生學習使用,沒有供外部接入的端口。課程資源利用率不高,造成數字化課程資源的閑置。
二、京津冀職業外語教育資源共享的策略
(一)三地協同,推動共享政策落地
目前出臺的京津冀教育協同發展的政策性文件,內容多集中在指明宏觀方向和發展目標、制定發展思路和規劃協作試點單位上,總體來說比較宏觀,需要更加細化的、操作性強的政策。目前的交流與合作多停留在自發和無序狀態,缺乏長效機制的保障[8]。京津冀三地共享課程教育資源,是以免費形式定向開放。但根據美國教育資源共享實踐,成功的資源共享必須具有明確的共享管理部門和規范的共享管理策略[9]。實現課程共享后,學生跨校選課的學分認定,也需要教育監管部門發布明確的學分認定辦法。同樣,在師資互聘過程中,也需要有相應的政策,保證流動師資的待遇與權利不受影響。
(二)以點帶面,普及共享教育理念
京津冀教育資源共享的普及和推廣,需要在地域和理念兩方面發力。目前,從地域上看,京津冀教育資源共享組要表現為京冀、津冀的雙向流動。只有將京津冀三地作為一個整體,實現教育資源的多向流動,才能最終實現《首都教育現在化2035》預期的三地職業教育融合發展的目標。另外,與北京和天津已經實現部分教育資源共享的河北省院校,主要集中在河北省的北三縣、雄安新區等地,資源共享并沒有在河北省全域內廣泛展開。從共享理念來看,京津冀教育資源共享的理念并未被所有職業院校熟知和認同。在京津冀教育資源共建共享中,只有部分院校參與其中。教育資源共享的內容也未全部實現,僅在某些方面開展較好,實現了部分師資共享[10]。但是,教育資源共享的部分理念還需要更加廣泛地宣傳和推廣,如師資互派、學分互認等阻礙教育資源共享的節點還未打通,廣泛的共享理念還沒有得到每個院校的認可。
(三)消除極化,實現人才多向流動
地區間經濟發展水平是影響教育發展水平的重要因素。北京和天津以其占絕對優勢的政治經濟地位,擁有大批優質的教育資源,這一優勢也在職業教育領域凸顯。優質教育資源集中成為吸引高質量人才流入的強大動力。2018年,京津冀地區流動人口增長的圈層分布是向中心城市(北京)集聚,流入人口49%集中在北京,河北遷入北京最多,占比達43.96%,極化效應顯著[11]。人才流動極化效應明顯,北京對人才的虹吸效應更加突出。河北省的人才向北京和天津流動,北京和天津的人才很少出現向河北省流動。為京津冀外語師資資源的多向流動產生阻礙。在京津冀教育協同發展中,需要逐步調整政策,加大師資流動在聘任、考核中的作用,采用換崗交流、短期支教的形式,激勵北京和天津的外語教師向河北職業院校流動,打破人才流動的極化現象。
(四)勇擔使命,促進職教外語新發展
在培養高端技術技能人才的過程中,外語課程擔負著開拓學生的國際化視野、培養學生的國際化競爭力的重任。《首都教育現代化2035》指出,未來要“使北京成為全球主要留學中心和世界杰出青年向往的留學目的地,為初步建成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提供重要支撐”[12]。要實現這個目標,外語課程在教育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部分產業向外轉移的背景下,北京的外語教育資源非常需要發揮全國職業外語教育的引領作用,與天津外語教育資源進行強強聯合,與河北省的職業院校形成專業協作,共同為京津冀職業教育培養出更多具有國際化視野的高級技術技能人才。
三、京津冀職業外語教育資源共享的路徑
(一)健全共享制度,精準施策,保障共享機制長效發展
針對目前京津冀教育資源共享中存在的問題,需要制定更加精細的政策,有的放矢地對資源共享進行規范。師資共享中如何加強三地間師資的流動,尤其是北京天津的教師向河北省流動,可以參照北京市基礎教育階段教師輪崗的做法,以掛職、交流、引進、互派或兼職的方式,將教師流動納入選拔培養業務骨干或職務晉升的條件,加強考核激勵,推動教師資源實現共享[13]。需要健全法律法規,保護共享資源單位的知識產權。打破行政壁壘,建立大區域教育觀,在現有區域內可以跨校選課和學分互認的基礎上,實現京津冀全域內課程和學分互通互認,為實現外語課程資源共享解除后顧之憂。
(二)對接共享需求,協作下沉,整合教育資源協同發展
京津冀教育協同發展由最初的院校之間的合作,開始轉向以行業為基礎的職業教育集團(聯盟)間的交流與共享[14]。這種行業間的交流與共享,體現教育協作主體的下沉,由行政管理層面、院校層面下沉到職業教育的行業層面。這種教育協作的下沉,可以使資源輸出和資源需求在教育資源共享中更加精準地對接,使三地職業院校更好地發揮自己的優勢,更加優化地整合教育資源。外語作為職業院校公共必修課,外語教師在職業院校公共基礎課教師隊伍中占有相當大的比例,將各院校的外語教育資源整合起來,形成強大的力量,必將在京津冀教育資源共享中發揮巨大的作用。
(三)發揮優勢互補,形式多樣,融合教育資源均衡發展
針對教育資源共享的內容不同,外語教育資源共享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集中外語師資力量,結合各校的專業特色,共建外語精品課、外語教學資源庫。外語課程資源共享,可以開放各院校已建好的線上課程。將課程放到開放教育平臺(如MOOC平臺),或者開放校外訪問的端口,就可以盤活課程資源,使其發揮最大的應用價值。在師資流動還未完全實現的情況下,可以充分利用網絡,各院校間建立線上備研室、網絡公開課,方便地實現院校向優質師資的學習和觀摩。通過共享外語教育資源,促使三地外語職業教育融合,達到職業教育均衡發展的總目標。
作者:趙占香 單位:北京電子科技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