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臨床醫學神經解剖學線上線下教學實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明確提出,應“把教育信息化納入國家信息化發展整體戰略”“加強網絡教學資源體系建設,開發網絡學習課程”等要求。本文以臨床醫學專業神經解剖學課程為例,針對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課程目標、教學方法等課程建構思路進行大體分析,圍繞課前教學準備、教學內容設計、線上教學管理、線下教學管理與課程考核評價五個層面,探討了混合式教學模式在神經解剖學課程教學中的實踐應用,并結合問題給出相關建議,以期為課程改革的具體實施提供參考價值。
關鍵詞:臨床醫學;神經解剖學;混合式教學
神經解剖學是一門研究腦的形態、結構的臨床醫學專業重要學科,是腦科學的核心組成部分,通過學習腦的結構、形態與功能特征,能夠為臨床神經內科、神經外科、神經精神科、神經影像學等多學科領域內容學習與研究創設良好基礎。引入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能夠打破原有教學生態、強化學生主體性地位,推動教學模式由傳統知識傳授向能力培養與素質提升模式過渡,實現課程改革目標。
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建構思路
課程目標:神經解剖學的研究內容包含腦的結構、形態特征與關鍵腦區功能,借助光遺傳、腦透明成像3D、單細胞測序等先進技術的應用,不斷提高腦科學領域研究內容的前沿性、高階性與創新性,在實現“三基”教學目標的基礎上,進一步強化課程教學的挑戰度,致力于使醫學生實現知識積累與能力、素養的全面提升[1]。在課程目標建構上:①基本目標:要求學生掌握腦的發育和分化,神經元學說的基本內容,腦的不同部位的外形特征、內部構造及功能,周圍神經系統的構成、分布特征及基本功能;②能力與素質目標:包含激發學生對神經科學的興趣,培養學生科學思維、批判性思維與建構性學習能力。結合課程內容與教學要求,可將學生的學習目標劃分為以下3個層次:①基礎知識性目標:即通過學習掌握基本知識點;②能力培養目標:考查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③拓展性目標:引導學生通過創新擴展前沿性問題,深化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能力的綜合發展。在目標實現路徑規劃上,主要通過線上網絡平臺教學增進學生對于基礎知識的學習了解,借助論壇區、實驗室培養學生實踐應用能力,并依托閱讀文獻材料、探究開放性問題、課堂交流討論、完成學習任務等舉措,促進學生思維能力、自主學習能力與創新能力的綜合發展。教學方法:①慕課:慕課是一種以網絡平臺在線學習為主要形式的新型教育模式,具有開放性、規模性特征。其中,Massive指大規模,通常開設一門慕課可同時滿足數十萬學習者的遠程在線學習需求;Open指開放性,說明慕課的開設可打破以往對學習者身份和學習時空的限制,支持不同國家、年齡、職業的學習者參與到課程學習環節;Online指在線,即強調慕課以互聯網平臺為載體,可有效突破傳統課堂教學模式存在的時間、空間局限,供學習者自由分配學習時間;Course指課程,要求慕課在為學生提供學習資源的同時,也能夠提供在線練習、隨堂測試、階段性測評等課程內容[2]。②翻轉課堂:翻轉課堂意為將傳統課堂教學模式進行翻轉,將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課堂授課內容翻轉至課前或課下,由學生通過自主閱讀教材、觀看課程視頻等方式完成在線自主學習,并且將探究討論、作業練習與考評測試等內容遷移至課上,由教師在課上通過運用PBL教學法、案例教學法、合作探究等方式完成教學活動安排,借此有效克服課時縮減、課堂時間利用率低下等問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3]。③混合式教學:混合式教學以學習金字塔作為理論基礎,是將慕課與翻轉課堂、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相結合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其中學習金字塔理論由美國學者埃德加•戴爾于1946年提出,他利用數字形式展示出學習者在采用不同方式學習2周后所能記住的學習內容,即平均學習保持率,其中采用自主學習、被動學習方式后,學習者的學習效果普遍低于30%;依托團隊合作、主動參與式學習模式,學習效果通常可超過50%;而學習保持效果最好的模式為向他人講解或實踐應用,效果最差為知識講解、傳授模式[4]。在線上教學環節,主要以MOOC平臺、超星平臺或學習通APP作為教學實施載體,由教師在課前完成素材收集、授課視頻制作與上傳,采用視頻講解知識點、線上問答互動、課程作業、學業測評、學習論壇、知識擴展、資源共享等模塊完成教學流程設計,由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在線討論等方式完成線上學習任務,并且由教師在課程公告欄預設討論主題、提供討論素材和參考文獻等資源,為課堂教學提供完善條件。在線下教學環節,主要以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進行問題探討,由教師安排學生以每4~6人為一個小組,利用實時互動系統收集不同學生在課前學習環節對于問題提出的觀點與想法,與臨床病案、經典實驗、前沿問題與支撐性文獻相結合,由教師針對各小組討論結果進行評價。在課時安排上,通常將神經解剖學課程設為36個學時,結合教學內容將線上、線下教學分別安排為16個學時和20個學時,平均每個教學周為4學時,教學視頻總時長約6.75h。
混合式教學模式在神經解剖學課程教學中的實踐應用
課前教學準備:神經解剖學作為臨床醫學專業的基礎性醫學課程,以人腦結構、形態與功能為主要研究內容,教學內容具有較強的抽象性、復雜性特征,無法通過語言描述或二維圖片直觀展示出人腦、周圍神經系統的具體形態與特征,不利于學生的理解與記憶,對于慕課視頻的制作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基于此,教師在課前制作慕課視頻時可引入數字人解剖系統,利用三維重建技術建立橫斷面解剖結構,可供學生選擇任意角度進行解剖結構的觀察,綜合運用CamtasiaStudio錄屏軟件、會聲會影視頻剪輯軟件、ArcTime添加字幕軟件與PPT等應用軟件作為輔助工具,完成課程教學視頻的錄制、慕課制作與上傳。通過在課前準備環節完成慕課資源的制作,可供學生通過查詢目錄了解本節課的學習內容以及所處學習階段,利用數字人解剖系統自帶功能進行重點結構的放大、多角度觀察,為學生自主學習的順利實施創設良好前提。教學內容設計:①視頻學習管理:以“脊髓”這一內容的學習為例,將本節慕課時長設為25min,由兩部分視頻內容組成:一部分視頻內容包含脊髓位置、被膜、兩個梭形膨大、終絲、馬尾、脊髓節段與椎骨關系、脊髓的內部結構、脊髓灰質板層等,視頻時長約11.6min;另一部分視頻內容包含脊髓功能和薄束、楔束、丘腦束、小腦束、皮質脊髓束、紅核脊髓束、前庭脊髓束、網狀脊髓束、頂蓋脊髓束、內側縱束的位置、功能等知識點,視頻時長約13.4min。在梳理視頻中包含的知識點內容后,教師需在每段視頻中插入3~5道客觀題,由學生根據視頻內容完成題目作答,在系統判定回答正確后方可播放后續視頻,用于發揮對學生學習過程的監督作用。②討論模塊設計:論壇區模塊的設計目的是利用開放性問題實現對學生自主學習成果的檢驗,引導學生通過討論完成觀點與意見的交流,并為課堂集中探討與小組合作學習環節創設基本條件。通過針對“脊髓”知識點的學習,教師可結合不同學生的學習水平、能力差異進行問題的分層設計,引導學生結合自身對知識內容的掌握情況進行問題作答。例如在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時,可設置“脊髓節段與椎骨的對應關系及其臨床應用”“脊髓的被膜共包含多少層?”“脊髓膨大的原因?”“感覺傳入和運動傳出之間聯系的位置”等問題;在考查學生實際應用能力時,可聯系具體案例設置“當有一位患者的脊髓后索損傷時,試判斷這位患者將出現哪些癥狀”“已知一位約為35歲左右的男性在一次嚴重交通事故中第5胸椎發生壓迫性骨折,試判斷該名男性有可能出現哪一個脊髓節段受損的問題?將出現哪些癥狀?”等問題。通過引導學生在論壇區模塊進行問題交流與探討,能夠幫助學生初步完善自身思維、反思自主學習過程中存在的不足,并為后續課堂集中討論節約時長,有助于系統提高教學效率。③拓展內容規劃:由于臨床醫學專業不僅局限于傳授學生專業知識,同時也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因此教師在教學內容設計環節需注重融入學生能力培養目標,例如出示標本,引導學生觀察確認脊髓的形態與特征;通過觀察脊髓的三層被膜,試分析硬膜外隙和蛛網膜下隙的臨床應用;結合纖維束的走行、功能等知識點,試分析如何進行定位與定性診斷等。在此基礎上,教師還需引入拓展性內容進行知識延伸,例如設置“你認為如何才能促進受損神經元修復呢?”“在臨床實施硬膜外麻醉、腰麻時需經過哪些結構?怎樣確定到達穿刺位置?”“當人的脊髓損傷后將會表現出哪些臨床癥狀呢?”等問題,為學生實踐應用能力培養與學術研究素養的提升搭建有利平臺。
線上教學管理:在線上教學管理環節,通常以班級或年級為單位進行授課,由教師在網絡教學平臺中提前1周左右視頻公告,提醒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完成視頻的觀看,并在討論區公布所需討論和回答的問題,引導學生在課前了解所需學習的內容與知識點,通過自主預習、查閱文獻資料等方式嘗試尋找問題的答案。待學生觀看視頻、回答問題后,進入討論區模塊分小組進行問題探討,由平臺自動根據學生的視頻觀看時長、問題回答正確率、論壇區活躍度進行評分,并公布學生得分,針對未完成預習任務的學生發出提醒。此外,由教師在資料庫中上傳本節課程所需應用的參考書籍、文獻資料與網站鏈接等學習資源,學生也可在討論區進行學習資源的共享。線下教學管理:在線下教學管理環節,由教師根據學生在網絡平臺上的視頻問題回答情況、論壇區討論情況與組內拓展性問題研究情況,提煉出本節課教學的重難點問題,以實驗室為載體,運用標本、模型、掛圖等實體教學資源開展線下教學。在教學管理方面,既可以沿用線上小組結構,也可以依據4~6人為1組重新完成小組的劃分,將線上教學內容劃分為若干的知識點,為每個學習小組提供3~5min時間進行知識點的隨機抽選,并以PPT的形式安排1名組員代表進行知識點講解;由其他小組結合知識內容與實際講解情況提出質疑與想法,依靠組間討論、師生互動等模式進行15~20min集中討論;隨后出示標本進行系統觀察,各小組分別示教一個結構,由教師、學生共同參與到問答環節,實現對知識內容的全面細化;接下來進入拓展性研究環節,安排各小組分別就拓展性問題的討論結果進行匯報,由教師將各組觀點進行整合、總結,并布置新的開放性問題或小組合作項目,實現教學內容的有效延伸,進一步實現對學生探究興趣與實踐能力的培養。課程考核與建議:在課程考核標準設計上,主要分為形成性考核與期末考核兩部分,分別占比70%和30%左右。其中形成性考核由線上成績、線下成績兩部分組成,將線上、線下課程各節段的分數進行匯總后取平均值作為考核成績,并且將學生的出勤率、視頻觀看情況等均納入考核標準中;期末考核則由客觀試題與實際操作兩部分內容組成,例如由學生自主收集查閱文獻資料、設計實驗、撰寫實驗方案,考查學生在規定時間內的問題回答情況以及科研實驗設計等創新能力。教師需將各方面考核結果進行匯總,為學生提供更加充足的自主學習時間、創設多個小型討論室,保證實現對學生知識水平、科研實驗能力、實踐應用技能等能力素養的綜合培育。鑒于神經解剖學的學習難點較多,教師需針對脊髓、神經傳導通路等知識內容進行重點研究與教學設計,聚焦理論知識與臨床應用、學術研究多個方面為學生提供有效指導,采取CamtasiaStudio、PPT、數字人解剖系統等多種軟件工具優化教學設計水平,保證更好地促進學生加深對知識內容的理解,提升線上、線下教學質量。
結論
總體來看,當前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應用已成為課程改革的主流趨勢,為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生態建構提供良好范式,能夠有效打破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時空局限,對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良好思維習慣與學術研究創新能力的養成具有重要影響。基于此,教師還需協調好線上、線下教學在時間、空間、內容與形式等方面的安排,提高教學內容的開放性、豐富性、前沿性與創新性,促進學生知識、能力與素質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陸環,魯德忠,趙志敏,等.“互聯網+”背景下系統解剖學混合式教學改革探索與實踐[J].農墾醫學,2018,40(4):376-378.
[2]林如英,初晨鳳,趙小貞,等.“5+3”一體化專業神經解剖學教學模式探析[J].基礎醫學教育,2020(2):81-84.
[3]孫毅,周帥,王利民,等.現代神經科學技術在系統解剖學神經系統教學中的應用[J].科學與財富,2019(32):213.
[4]鄭鴻燕,周雅萍,黃艷,等.人體解剖學混合教+學模式教學設計應用與實踐[J].科技資訊,2019,17(4):128-129.
作者:胡明華 李海峰 鄒星宇 田帥 周玉鳳 諶加奇 袁憲宇 單位:長沙醫學院人體解剖學與組織胚胎學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