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認知心理學下的中小學過度教育研討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本文研究中小學過度教育,依據認知心理學的認知發展規律分析當下中小學教育的特征與表現:學習內容多,學習科目難,學習時間長。改變當前的過度教育現象,就要求中小學的教育與認知心理學的認知發展規律相適合,要求教育者尊重學生心理狀態和身體狀況,改變多學就是好的認識,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促進學生的認知發展,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關鍵詞:認知心理學;認知發展規律;中小學;過度教育
中小學教育要與認知心理學的認知發展規律相統一,依據中小學生不同發展階段的認知特點進行教學,讓學習真正成為主動建構的過程。當今社會的教育過度(over-education)成為廣大民眾普遍關心的問題。由于學校和家長過分看重學生的學習成績,忽視學生的身體狀況和心理狀況,加緊督促學生學習,致使學生心理壓力大,產生討厭上學、厭惡學習、恐懼考試的情緒,既對學生造成傷害,也對教師的教學和家長的管理帶來難題,又對社會人才的培養產生阻礙。縱觀這些表現,如何徹底改變過度教育現狀是當務之急,遵循中小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對指導教與學、改善過度教育的狀況具有指導意義。
一、認知心理學的認知發展規律:要求中小學的教育與之相適合
皮亞杰將0至16歲兒童的認知發展分為四個階段,分別是感知運動、前運算、具體運算、形式運算。兒童的認知發展是連續的按固定順序進行的,也就是說這四個階段是認知發展的規律,兒童的認知發展不能跳躍式前進也不能逆向發展。不同階段的兒童智力發展和認知結構具有不同特征,這就對教育教學提出一定要求。
1.認知發展階段制約教學內容與方法:依據中小學生不同發展階段的認知特點進行教學
中小學生的年齡大多在7~16歲,對應認知發展階段,7~11歲的兒童大多步入小學,處于具體運算階段,這一階段的兒童具備一般的抽象概念和邏輯思維;11~16歲的學生大多在初高中,他們處于形式運算階段,這一階段的學生具有抽象邏輯思維,思維靈活,能夠運用假設-演繹推理解決問題。由于不同階段的學生具備與年齡一致的認知水平,同一階段的不同學生認知水平不一致,教學的內容與方法受到兒童的認知發展階段的制約,不能把低年級學生與高年級學生、教學內容與方法混為一談。具體學科的教學應對不同階段的學生提出既不低于當前認知水平能力,也不超越當前認知水平和智力水平的要求,同時還要提出促使學生向下一階段發展的內容和方法,將這一銜接過渡把握在合理的范圍內。把下一階段的內容和方法提前安排到上一階段,壓縮學習時間,增加學習內容成為當今過度教育的表現。總之,教學要適應學生的認知發展階段特點,從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出發編排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方法。
2.教學促進學生的認知發展:遵循認知發展規律組織教學
教學適應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是最基本的要求,更重要的是促進學生認知發展。教師必須充分考慮到每個階段學生的興趣愛好和特殊需要,選取不同的教學內容,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避免填鴨式教育。具體來說,小學生和中學生在對抽象概念的理解和思維靈活度方面存在一定差距,根據他們的認知特點,可以把基本概念與他們的認知結構相關聯。對于小學生,需要列舉實例促進他們理解和應用,對于中學生可采用命題的形式直接講解,因為他們自身可以把基本概念與現實事例聯系起來。根據小學生的特點為他們選擇喜聞樂見的故事和生動形象的教材,加深他們對知識的理解程度,采用頭腦風暴、辯論賽等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讓學生掌握基本概念以及它們之間的聯系,提高邏輯思維能力,促使學生從具體運算思維向形式運算思維發展。
3.學習是一個主動建構的過程:知識是學習者經過同化、順應機制而建構起來的經驗體系
人的學習是從外界環境的刺激的輸入開始,經過不同的認知加工和存貯結構的轉換,最終進入長時記憶。學習具有主動性和目的性,從屬于主體的一般認知水平,隨著認知水平的不斷發展,學習者最初接受外界環境的刺激產生感覺。經過信息加工系統和轉換器轉化,在此過程中,知覺發揮著整合作用,注意發揮著篩選作用,最后形成記憶,從瞬間記憶到短時記憶再到長時記憶,成為知識的一部分。學習是認知結構中新舊知識的同化過程。當學生遇到新知識時在認識中便利用原有的舊知識進行消化,原有的知識與新的事物之間產生矛盾,最終形成新的認知。順應是同化的進一步提高,學生主動調節原有的知識或建立新的認知理解新事物。可見,學習知識的過程也是思維發散的過程,已有知識是新知識產生的基礎,教師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應促使中小學生夯實基礎、溫故知新,提高認知水平,不斷建構完整的經驗體系。
二、當前的過度教育:內容、時間與學科過多,任務繁重
認知心理學的認知發展規律要求中小學教育與之相適應,在教育改革大背景下,中小學教育面臨重重挑戰,過度教育問題阻礙我國教育的發展以及人才的涌現。當前過度教育表現在學生學習內容多、學習科目難,學習時間過長,睡眠時間、體育鍛煉和課外活動時間減少。教育過度成為普遍的現象。1.學習內容過多,學習科目過難:死記硬背,機械訓練中小學生學習科目比較多,再加上中小學生全面發展的要求以及高考改革不分文理的趨向,學生學習科目過多,尤其是中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學生的學習量增加;很多教師拓寬知識面,希望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了解掌握廣泛又全面的知識,學生的學習內容加倍。尤其是高中階段,一年半的時間完成三年的學習任務,余下一年半的時間復習做題;科目難度比以前大增,10年前的初中知識已經提前到四五年級講授。面對以上情況,教師不得不采取強有力的方式——死記硬背,機械訓練,加強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復習資料泛濫,學生不僅要做學校發的練習題甚至還要自己買練習題。課上聽教師講課,課下不僅要完成教師布置的作業,還要擠出時間做練習題。快節奏的步伐下,“啟發式教學”被“填鴨式教學”取代。皮亞杰認為學生的認識來源于動作,知識來源于活動,“填鴨式教學”下,學生合作探究、自主思考的時間減少,記憶背誦、練習習題的時間增加,學生對知識和技能的掌握尚且浮于表面。教師通過“填鴨式教學”提高學生成績,學生通過題海戰術提高成績的方式,違背了學生認知發展規律,后一階段的學習內容壓縮到前一階段,忽視不同階段不同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不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和身心健康發展。2.學習時間過長:學生睡眠、體育鍛煉和課外活動時間減少中小學生在校時間大多為早上7點至下午5、6點,有的學校加上早晚自習時間更長。通常情況下,學生做作業要到晚上10點左右,高年級甚至到晚上12點。再加上音體美社會實踐課程被主科占用,這樣一來,學生把大部分時間都安排在學習文化課上,由此帶來的直接影響是休息時間不足、缺乏體育鍛煉及課外活動,心理壓力過大,給身體造成一定負荷,影響智力發育。我們經常看到現在的中小學生上各種補習班,周六周日還要背著書包趕場學習,平時上課來不及消化吸收的知識,只能通過補習班彌補。筆者近三個月對所在區域的10所輔導機構中進行調查,發現有67.27%的學生長期在輔導班補習功課,20.08%的學生偶爾補習重難點,大多數學生認為自己功課壓力過重、學習時間長。皮亞杰認為注意是心理活動對一定對象的指向和集中。中學生的有意注意占優勢地位,但長時間學習就會產生疲倦,注意力容易分散,學生的學習效率降低。智力活動需要與外部活動相結合,保證中小學生的基本睡眠時間是最基本的要求,適當的體育鍛煉和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有利于學生強身健體,發展學生的智力,增強學生的記憶力,幫助學生更好的學習。3.過度教育:當今普遍存在的教育現象一個社會(或個人)擁有的教育超過了它(或他)的所需(required)或所望(desirable),就屬于過度教育。可見這里的“所需”和“所望”是從社會發展需要、學生認知發展水平為出發點組織教育教學。過度教育現象表現在社會和個人兩個方面:從社會角度來看,由于社會的性質和共產主義目標,為了實現社會公平,高校大規模擴招使高校畢業生數量超過勞動力市場的實際需求,就業形勢嚴峻,唯學歷論傾向嚴重,學歷與工作崗位不匹配,教育資源浪費。從個人角度來看,教育者傳道解惑已超越被教育者現有的認知水平,被教育者依靠身心發展水平和現有的知識經驗無法接受新事物,被教育者的興趣愛好被忽視,想學的知識學不到。個人角度主要體現在教師和家長兩個主體上,教育超出學生的興趣和愛好。應試教育將文化課成績和升學率當成評價教育結果的唯一標準:對教師來說,學生成績和升學率是評價教師工作好壞的重要依據,教師迫于壓力片面注重學生的考試成績,為了滿足家長的要求產生過度教育;對家長來說,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為了孩子的前途將孩子送進升學率高的學校,課下參加各種輔導。據《人民日報》報道,家長產生攀比心理,擔心自己的孩子不補習功課就會落后于其他同學,所以讓孩子上各種輔導班。無論從社會角度還是從個人角度來看,過度教育現象未能遵循學生認知發展規律,超越學生身心全面健康發展的需求,忽視學生的興趣和愛好,值得我們加倍關注。
三、如何改變過度教育:基于中小學生的認知規律,尊重學生心理狀態,身體狀況,改變多學就是好的狀況
基于認知心理學改變當今普遍存在的過度教育現象,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健康成長,這就要求學校、教師、家長尊重學生身心發展狀況,改變多學就是好的狀況。
1.以學生為本,以教師為主導
基于中小學生的認知規律,尊重學生心理狀態和身體狀況,改變多學就是好的狀況。學校和教師在教育教學中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樹立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課堂中學生是主人,教師是輔助者,教師的作用在于引導推動學生學習。關注學生已經學到哪些知識才能建立新的知識結構。奧蘇伯爾認為,學習者已知了什么是影響學習的唯一重要的因素。教師教學要從學生已有的認知角度出發,運用漸進性的教學原則逐步深入,避免超越學生的認知水平,避免急于讓學生多學而忽視原有的認知結構,轉變多學就是好的理念。提倡發現式學習是布魯納的認知學習理論,將學科的結構轉化為學生頭腦中的認知結構。教師是教學的主導者,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要在課堂上引導學生,不是把學科結構直接傳遞給學生,而是提出問題,讓學生進行獨立思考,小組合作探究后展示問題。此時,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教師通過講解驗證學生的思考結果,這種方式突破了“填鴨式教學”促使學科結構轉化為學生頭腦中的認知結構。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教會學生如何學習,如何形成新的認知,符合中小學生的智力發展和認知發展。奧蘇伯爾的有意義接受學習理論也證明了這一點。
2.增強學習效果:培養學生學習動機
引導學生發自內心的渴望學習,在于了解和滿足學生的需求,合理展示教學內容運用教學方法,正確指導學生的歸因結果,妥善運用獎懲,不斷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增強學習效果。學生的學習動機產生于需求,學生的需求是學習動機的直接影響因素,從而間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教師合理安排教學內容,運用恰當的教學方法,讓學生的輕松愉悅的環境中沐浴知識,減少因過度教育帶給學生巨大的壓力。在學校場域內,為每個學生提供可選擇的豐富課程,為學生提供自主選擇的機會和可能。由于條件限制,學校和教師無法滿足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發展需求,但學校開設豐富多彩的課程種類供學生選擇,為學生的差異性發展提供多種平臺。除此之外,教師和家長應該努力培養學生的成功歸因觀,為學生制定學習小目標,學生努力完成目標后,給學生一定獎勵,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獎勵和懲罰能夠激發學習動機,根據學生個性特點適當運用獎懲機制提高學生的自我認知能力,促使學生正確認識學習。
3.根據認知規律:教學適應學生認知發展
教學適應學生認知發展體現了“兒童中心論”。過度教育傾向于讓學生掌握更多的知識,學生不僅要學習知識,更要具備良好的素質和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自我調節能力。皮亞杰的認知發展階段理論從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為起點,啟示教育者改變過度教育更重要的是落實到中小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上。對處于具體運算階段和形式運算階段的中小學生來說,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好玩心和好問心是他們的天性。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特有的心理特點,選用與之相適應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不斷打破學生已有的平衡狀態,幫助學生建立新的平衡狀態。利用學生的好奇心理,在教學中用設疑導入法激發學生學習和探索知識的興趣;利用學生的好玩心理,帶領學生走出教室,到社會中進行實際操作,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利用學生的好問心理,鼓勵學生踴躍回答問題,提出問題,組織學生之間合作學習,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進學生的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得到提高。教科書的設計編寫應符合學生的心理認知發展規律,從易到難,從簡到繁,循序漸進。學校教學遵循課程標準,教育必須以學生心理發展水平為依據,減少機械式訓練,遵循因材施教等原則。學校不能一味地注重文化課,應按時開展音體育美實踐課程,學生從這些課中得以休息,動手操作能力也得到提高,智力相應得到發展。總之,學生的成長發展要經歷一系列階段,每個階段都有特定的認知發展規律。作為教育者,關注學生學習的同時,更要關注學生的身心發展狀況,減少過度教育帶給學生的壓力,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在2018年3月16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記者會上,教育部部長陳寶生談及學生的負擔問題,減輕學生的學業負擔,指的是違背教學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超出教學大綱、額外增加的這一部分。陳部長就學生減負問題給予回應,要從完善校內管理、治理培訓機構、改進考評方式、規范老師教學和樹立正確社會觀念等各方面著手,堅定不移推進減負。過度教育現象不是一時可以減少的,也不是一日可以解決的,社會、學校、家庭應多方付諸努力,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Duncan,G.AndS.D.Hoffman.Theincidenceandwageseffectsofover-education[J].EconomicsofEducationReview,1981
[2]余小波.皮亞杰認知發展階段理論及其對教學的啟示[J].長沙電力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
[3]黃天元.當代認知心理學的“學習觀”及教學啟示[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2
[4]李逢超.認知心理學的學習觀及其啟示[J].山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
[5]CarnoyMartin.教育經濟學國際百科全書[M].閔維方,等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6]馬建生,李洋.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何以不可能或何以可能——基于課程的教育功能的分析[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
[7]孫清祥.論皮亞杰認知發展階段理論及其對教育的啟示分析[J].南昌高專學報,2012
作者:王斐 單位:中央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