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如何加強學生循環經濟思想教育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循環經濟觀念是當代中國一個新興的觀念,在當前中國發展的現狀下,我們需要加強循環經濟思想的教育,把這一思想觀念灌輸到人們的思想之中。那么,這就要求要從娃娃抓起,從學生抓起,在班級管理中就勢必加強循環經濟思想的教育,從而通過不斷的整合效應,使循環經濟在我國有一個良好的態勢。
【關鍵詞】循環經濟;學生思想教育
高開發、高消耗、高污染和資源匱乏是當今中國經濟發展受到約束的問題,中國為了尋求一條長期的經濟增長模式,逐漸走上節約型的發展之路,在這種社會背景之下,循環經濟觀念應運而生,并受到人們的廣泛重視。
1循環經濟簡析
傳統經濟的生產觀念中重點考慮的是對自然的最高限度的開發和利用,最高限度的創造財富,以及最高限度的獲取利潤,而對自然生態系統的承載能力則被完全忽略掉。循環是指事物在一定系統內周而復始的運動或變化過程,循環經濟,即物質循環劉東型經濟,是一個由人、自然資源和科學技術三個要素共同組成并相互關聯的一個大系統。循環經濟是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經濟增長模式,是對“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傳統增長模式的根本變革,循環經濟是一種科學的發展觀,一種全新的經濟發展模式。循環經濟觀念要求人們在生產和消費的時候不能將自己置身世外,而是把自己作為這個大系統的一個重要要素,去研究符合客觀規律的經濟原則。人和自然相關聯時,不能再像傳統工業經濟中那樣將自然看為“取料場”和“垃圾收容站”,也不能把自然看為可利用的源源不斷的資源,而是要將他看作是人類生命的根源,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是一個需要良性循環的生態系統;人和科學技術關聯時,不能僅僅研究怎樣利用科學技術去源源不斷的發自然,還要考慮到怎樣運用科學技術對自然進行修復,使其成為有益于環境良性發展的技術;同樣,人們在考慮自身發展的時候,也不能僅僅考慮人怎樣征服自然,怎樣研究更先進的科學技術征服自然,而應該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從而以此促進自己的全面發展,以達到經濟、社會與生態的和諧統一,使人類在良好的環境中生產生活,真正全面提高自身的生活質量。我國人口眾多、資源匱乏、生態環境比較脆弱,而且現代化建設的腳步仍在繼續。所以在現代化建設中,絕不能走傳統經濟的老路,必須走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新道路。因此,我國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尤為重要、迫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循環經濟在中國的良性發展,需要人們思想觀念的轉變,需要人們知道什么是循環經濟,需要人們知道自己怎樣做才能促進循環經濟的發展。由此可見,循環經濟思想教育在我國勢在必行。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思想教育,我們要從娃娃做起,要從國家以后的棟梁之才做起。
2循環經濟思想教育灌輸的難點
我所在的學校為職業院校,學生為初中起點的學生,百分之八十來自縣區或者是農村。他們從小生活在自然資源豐富,科學技術落后并且沒有任何約束的環境中,造成了他們對于物品的使用沒有任何的節制,沒有任何愛護的觀念。并且學生從行為和思想認知上幾乎沒有循環利用這一概念,更不知何為循環經濟,因此在班級里面經常會出現浪費的現象。比如說,每學期初,學校就會發放一學期所使用的書本,但往往到學期中間就出現缺失的現象;比如說,喝剩的飲料瓶隨處亂扔,而不收集起來集中變賣;再比如說,東西壞了,就隨意丟棄,而不想法二次利用,發揮物品更大的價值等等。面對當前學生這些現象,加強他們的循環經濟思想教育還是有一定的難處的。主要體現在一下幾個方面:
2.1循環經濟的概念不清
學生對于循環一詞沒有什么過多的理解,在他們的頭腦中幾乎不存在循環再利用的意識,更有甚者,對于環境的保護,物品的愛護等這些基本觀念也不存在。不理解循環經濟的概念,不明白循環經濟的重要性,以及循環經濟對于我國經濟長期發展所產生的巨大作用。概念的不清晰,導致了他們平時浪費行為、破壞行為非常之多。因此,循環經濟概念不清是循環經濟思想教育的首要難點。
2.2不良習慣的長期養成
我校學生大多來自縣區或者是農村。現在中國農村對于孩子的教育尤其是行為習慣方面的教育多采取粗放式的教育方法,這主要是因為農民迫于生計,需要外出打工,或者承接更多的工作來養活家庭。在這樣的情況下,對于孩子的教育往往被忽略,尤其是孩子行為習慣方面的教育。而且農村資源相對于城市來說比較豐富,學生從小就養成了一些不好的行為習慣,如資源使用過度、物品的無端破壞、物品的隨意丟棄、不注重資源的再次利用、不注重環境保護等等。基于此,長期養成的不良習慣是循環經濟思想教育中主要解決的問題。
2.3思想意識的難以轉變
長期行為習慣的養成,已形成他們對于事物觀點的固定化。環境的保護、物品的愛護并非我一人之事等思想已經在學生觀念之中長期養成。而且新成長起來的一代人,仍然多為獨生子女或者嬌生慣養的一代,從小沒有吃過什么苦,在觀念之中不知道什么叫作珍惜。《鋤禾》也只是變成了老師布置的硬性任務而去背誦,很少有學生真正去理解《鋤禾》的含義以及去踐行。轉變思想觀念,是進行循環經濟思想教育的難題。
2.4周邊環境的不良影響
我國現階段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國家還需大力發展經濟。尤其近幾年,重工業的蓬勃發展,人們對于環境保護意識的淡薄,加上資源的無節制浪費,導致中國環境的不斷惡化。政府對于這一問題的治理比較滯后。濫砍濫伐、占用耕地、資源的過度開發等已經成為常見的現象。在這種環境下,對于學生的思想和行為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3.1概念的明確形式是多樣的
加強循環經濟思想的教育,首先要從讓學生明確概念出發,要讓學生弄明白到底什么是循環經濟,循環經濟能帶給我們什么樣的好處。讓學生明確涵義,形式是多樣化的。可以通過教師的講解、學生自學、主題班會的開展等,深層次的理解循環經濟的含義;可以通過網上搜集相關的資料、環保活動的舉行等,從而明確循環經濟現在對于中國發展的重要性有多大。
3.2習慣的改變方式必須強有效
長期養成的習慣如果要加以改變,必須要通過強有效的方式。比如,可以制定相關的規定,要求學生遵守,通過一定的紀律要求來約束學生的行為,從而改變學生原有的習慣,正可謂重棒底下出狀元;除了制定相關的規定之外,還可以制定一系列的獎懲措施,例如:如果破壞了公物,該怎么樣進行處理;如果破壞了班級衛生,應該怎么樣處理;如果規整班級廢棄物進行集中處理,獲得一定利潤,應該怎么獎勵等。通過這樣一些強有效的方式來改變學生長期養成的習慣,從而使循環經濟思想得到進一步灌輸。
3.3觀念的轉變需要通過教育
正確習慣的養成,準確觀念的樹立不是一時就可以做到的,而是要依靠長期的理念灌輸、教育來改變學生對于循環經濟觀念的認知。正確觀念的樹立,指導著正確行為的體現;正確的行為又促進了觀念意識的進一步轉變。
3.4環境的變化需要政策的制定
循環經濟思想的灌輸,為了改變周邊的大環境,作為政府必須加強宏觀調控。通過經濟、財政等手段,來保障循環經濟的大力發展;建立、發展循環經濟,除了要結合我國實際,還應該積極汲取和借鑒其他先進國家的有益經驗和科學做法,不斷完善法制建設,研究完善和制訂建立循環經濟發展的法律和法規;公眾積極參與,大力倡導綠色需求和可持續消費,利用各種新媒體手段,通過各種渠道和形式進行宣傳。循環經濟這一理念對于發展中的中國非常重要,對于中國的可持續發展非常的重要,必須不斷加強人們的循環經濟思想教育,引起全民的注意,才能使循環經濟在我國得以長期有效的發展。在班級管理中推廣循環經濟思想,從基礎抓起,從點抓起,從而更強有力的保障了循環經濟思想的全面推廣。
參考文獻
[1]宋錫輝.生態文明建設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01).
[2]廖金香.高校生態文明教育的時代訴求與路徑選擇[J].高教探索,2013.
[3]段偉偉,焦嘉程.當代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路徑探析[J].江蘇高教,2013.
[4]王綺,陳麗鴻.中國生態文明教育理論探究綜述[J].林業經濟,2013.
[5]陳七三.論新時期大學生環保意識及行為培養[J].高等農業教育,2014.
作者:苗珊 單位:山東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