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丁香婷婷妞妞基地-国产人人爱-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麻豆-国产人成-91久久国产综合精品-91久久国产精品视频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交易成本論文范文

交易成本論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交易成本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交易成本論文

第1篇:交易成本論文范文

名古屋大學的教育目標是“培養理論性思考力和創造力”。在這基礎上名古屋大學醫學部制定了“培養富有科學理論性•倫理性•人性的、具有豐富創造力,獨創性和使命感的,推動醫學研究及醫療的人”的教育目標。本著此教育目標,名古屋大學醫學部將本科課程體系分為全學教育和專業教育兩個階段。

1.1全學教育課程體系

充分利用綜合性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的優勢,開設以教養教育為根本的普通課程及實習課程。全學教育課程由理科基礎課程(包括數學、物理、化學和生物學)、基礎研討會(小組為單位的文獻資料檢索及討論)、文科教養課程和理科教養課程、語言文化課程構成。與全學教育并進醫學部在每周三下午開設了醫學入門課程。該課程包括以下三個方面:(1)以英文版《人體醫學生物學》(SylviaSMader,2002)為教材,學習醫學生物學基礎知識(23學時);(2)以臨終醫療及心理關懷、醫學倫理學等為內容,開設特別講座,目的是讓學生為將來作為醫生做思想準備(16學時);(3)為了使學生早接觸醫學、體驗醫療,利用殘障者設施、老人公寓及附屬醫院,開設有臨床看護實習課和體驗醫生一天工作的影子體驗課(shadowing,10學時)。全學教育課程安排于第一學年和第二學年的上半年,醫學入門課程由醫學部施教外,其他課程由大學的教養部施教。

1.2專業教學課程體系

名古屋大學醫學部按學科組織了專業課程,分為基礎醫學、臨床醫學、社會醫學等。專業課程主要開始于第二學年,大多課程在第四學年結束。具體課程安排如下,第二學年下半年和第三年上半年開設基礎醫學課程;第三學年下半年開設基礎醫學科研培養計劃(也稱基礎醫學研討會);第四學年開設社會醫學和臨床醫學課程;第五學年主要是臨床實習和臨床病理學實習課;第六學年則為選擇性臨床實習和畢業考試。

其中,基礎醫學將課程改革前的解剖學、生理學、微生物學等基礎科目統編成人體器官的構造、生物體功能、人體與藥物、免疫與機體防御等科目,加強了基礎科目之間相關知識點的結合。為培養本科生醫學科研能力,開設了為期半年的基礎醫學科研培養計劃,學生離開課堂實踐實驗為主的科研活動。社會醫學課程包括環境勞動衛生學、預防醫學、法醫學、國際保健醫療學、醫療行政學及醫學英語。醫學英語主要目的是為本科生國外臨床研修奠定語言基礎、提供相關信息。臨床醫學課程包括腦外科學、老年科學、小兒科等19門臨床科目。臨床醫學的教學多采用傳授型教學模式結合以問題為主的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學模式,注重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

除以上的必修課課程以外,學生需要完成2~3單位的選修科目課程。選修課程以特別講座的方式開設,以當下醫學前沿、學生高度關心的問題為主要內容開設34次特別講座,分成A-I為標記的9類話題小組,話題涉及范圍非常廣泛(如2013年開設的特別講座題目有:心血管外科中人工臟器的應用;救命救急醫療的最新前沿;死亡教育;多種職業協同作用的地區醫療等)。學生需要在9個不同的話題分組中任意選擇自己感興趣的6次講座,滿出勤獲2單位學分;選9次講座并滿出勤,獲得3單位學分。

2特點與啟示

2.1重視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的融合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名古屋大學醫學教育注重通識教育,非常重視人文、社會科學知識在醫學教育中的滲透,著力培養學生的多種綜合能力。醫學人才培養過程中,加入人文社科教養課程和理工科教養等通識課程,增強了醫學本科生人文社會基本素養,培養溝通能力和自我保護意識?;A研討會課前指定討論題目,通過訓練學生利用圖書館查找、獲取信息,學習處理和總結信息,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和信息利用能力。特別是醫學入門課程,讓醫學專業的學生感受病人、感受醫生、感受醫院、感受社區醫療現狀,促使學生樹立將來作一個好醫生的追求目標,加強了職業價值觀和職業道德觀的教育。

醫學是以“人”為對象的專業性極強的行業,對從業人員職業素質和綜合素質要求高。目前,我國醫學教育體制從應試教育正向素質教育轉變,教育部制定了以培養具有良好思想品質和職業道德,較廣泛的人文、社會科學知識,較堅實的醫學基礎理論、臨床分析和思維能力,能解決一定臨床實際問題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為醫學教育目標[2],力求培養學生綜合素質。而名古屋大學在醫學人才綜合素質的培養過程中,開設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融合的全學教育課程的做法值得借鑒。

2.2實施多樣化教育模式

日本醫學教育方式多樣,努力充分帶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無論是基礎課程還是臨床課程,教學授課方式多樣化,內容靈活,并注重學生創造性思維和能力的培養。專題討論會或與講授相結合的PBL教學法注重培養臨床思維,強調實用性知識的傳授,激發學生主動攝取知識,同時鍛煉學生檢索文獻、邏輯推理、總結陳述、分析交流等多方面的能力。名古屋大學醫學部開設多角度的特別講座,以獲取學分吸引和鼓勵學生聆聽講座,促使學生了解當今醫療現狀及最新發展,理解社會醫療中醫生的作用和職責,觸及臨床工作中可能涉及的醫學倫理問題。這些專題講座擴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利于開拓視野,激發學生多角度的思考。

而與日本學生相比,國內醫學本科生學習主動性不強,不善于思考和提出問題。課程安排和授課方式的單一,使我們的醫學本科生在考進醫學院校后容易孤立地看待各門課程。往往是備考階段死記硬背,強行記憶理論知識,而考試結束就忘記多半,導致理論知識和臨床實踐相脫鉤。我們應采用多種教學方式,改變學生被動接受的傳統學習方式,促使其主動學習,培養學生善于思考,大膽提出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

2.3重視本科生科研能力培養,提倡學生獨立思考

日本醫學院校十分重視培養本科生的科研能力,以必修課形式開設基礎醫學科研培養計劃,給本科生提供參與科研活動的機會,提高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如名古屋大學醫學部第三學年下半年停止所有其他課程,僅開設基礎醫學科研培養計劃一門課程。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與愛好,選擇導師及研究室,在導師的指導下,制定實驗計劃、進行實驗、總結實驗結果,并進行發表與答辯。該課程學生為主體,教師看重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發現問題及積極解決問題的思考能力,并不注重最終實驗結果。另外,讓筆者深有感觸的是,教師在實驗指導過程別注重培養學生的嚴謹并細致的科研習慣,如實驗操作的規范化、嚴格要求實驗記錄等。

近年來,我國也在重視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養,但因多種原因,開展醫學本科生科研訓練計劃的學校并不多,提供給學生參與科研的機會很少[3]。多年的“探索性機能實驗教學”中筆者體會到,多數本科生動手能力強,對科研活動表現出很強的主動性。建議我國就教學內容進行適當改革,將本科生的科研訓練和教學緊密結合,給學生提供參與科研活動的條件,利于學生基礎知識的利用和鞏固,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利于培養具有發展潛力的人才。

2.4不斷完善課程建設,建立開放性管理平臺

名古屋大學醫學部獨立設置專門的教育教學委員會,該委員會由普通授課教師和學生組成,是在醫學教育教學過程中聽取學生意見的重要場所。委員會鼓勵學生經常思考醫學課程如何能學得更好,根據提出意見,委員會做到不斷發現問題,完善課程體系。另外,名古屋大學醫學部面向學生制定了詳細的課程導讀和課程安排介紹,并公開在學校網頁,六學年中的課程安排及要求一目了然。其中,課程導讀概括介紹了學生六年間每學年的課程、學分及升學年的必備條件。而課程安排介紹則更為詳細,條目清晰地介紹每學年所要學習的課程和安排的特別講座。課程安排介紹明確提出了課程學習內容、學生應達到的目標、成績評定方法、教科書及參考書籍或材料、負責教師、教學日歷等。

從讓學生充分了解、參與課程安排的教育教學管理模式不難看出,日本醫學教育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在明確教育目標的同時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讓學生真正做到了有準備的學習。

第2篇:交易成本論文范文

為了給本文的分析奠定基礎,本文將首先明確公司與工廠的管理整合建設的內涵。公司與工廠的管理整合建設是對公司管理部門和作為生產部門的工廠之間的管理活動進行整合的過程。這種整合是一種有機整合,構建起公司管理部門和工廠之間的橋梁,形成兩者之間的互動機制,并不斷地根據企業面臨的市場環境,調整兩者之間的互動機制是這一整合過程的基本要求?,F代公司治理的一項重要工具是產權。所謂產權的本質內涵在于對特定財產所具有的權利。產權包括所有權、占有權、支配權和使用權等內容,對產權所有者能夠產生重大的激勵功能并就此影響到企業的經營效率。對于公司和工廠的管理整合建設過程而言,理順兩者之間的產權關系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F代企業制度之下,所有權和經營權相互分離,公司的管理者往往并不是公司的實際所有者,這種委托問題的產生直接導致了公司的經營者可能存在機會主義傾向,在管理部門這表現為企業經營目標的扭曲和管理部門的擴大,在工廠當中則可能表現為經營成本難以遏制的現象。

2廠辦收益權的差異要求戰略目標協調

2.1廠辦戰略目標的相互銜接

廠辦之間在收益權方面存在差異,生產組織以工業增加值實現其收益,管理組織以自身掌握資源的多少獲得收益。公司當中的非生產性部門應當和工廠之間共同建立起相互協調的經營戰略目標。企業的經營戰略是企業對自身的經營和發展方向的一種總體性安排。這種總體性安排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主要依靠企業自身根據市場結構、供求關系和成本結構等因素制定。工廠的經營戰略應當從屬于公司的經營戰略當中,并且服務于公司的整體性經營戰略部署。但是工廠和公司之間在運作模式、流程和目標等方面天然存在著種種差別,兩者的經營戰略必然具有一定的差異性,同時又在最終結果上具有一致性。在公司與工廠之間的管理整合的建構過程當中應當首先實現經營戰略方面的相互協調。公司管理機構應當首先根據市場供求狀況,分析信息作出產品生產的數量、質量和種類等方面的決策,而企業的生產組織———工廠,應當根據公司內的市場部門的規劃選擇節約成本的要素投入方式,從而共同服務于企業的利潤最大化目標。

2.2整體戰略目標在廠辦之間的分解和落實

企業整體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為了實現利潤最大化的目的,企業應當通過調整自身的產量、價格和產品的品質以不斷降低成本并擴大自身的收益。在企業經營過程當中,產品的價格、產量等決策往往由公司管理部門做出,而企業的產品成本和品質的改變主要由企業生產組織完成,兩者存在著一定的分離性。為了協調不同部門之間的關系,實現企業利潤的最大化企業應當首先針對不同的部門的實際情況,分別作出經營戰略。企業管理部門應當立足于市場變動情況做出自身的經營規劃。具體而言公司管理部門應當著重收集市場變動方面的信息,對消費者的價格變動反應程度、價格自身的變動走向和外部可進入資本的活動狀況進行分析和研判。對市場變動趨勢做出正確的分析是企業管理部門應當完成的核心戰略任務。對于肩負生產任務的工廠而言,應當在上級市場部門對市場變動趨勢的分析和研究的基礎之上安排生產對象和生產數量。產品的類型、核心功能和附加功能都是生產對象選取過程當中所應當包含的內容。工廠的戰略目標應當主要集中在產品的生產成本的控制方面。在企業管理的實踐當中,市場容量和產品投放量等指標往往會得到市場部門的分析和研究,這決定了工廠應當根據上級部門的規劃和安排,以既定產量目標的基礎之上實現企業的生產成本最小化為自己的戰略任務。不同于在既定的生產投入資金限制之下實現產量最大化的生產目標,既定生產數量要求之下的企業成本最優控制方法要求企業著重調整要素的使用數量,實現勞動力、固定資產、流動資產和其他生產資料的有效配置,降低單位產品所消耗的生產成本是工廠經營戰略的核心。

3清晰的工作流程有助于降低交易費用

工作流程的本質是信息和資源的流向和流量,并且以企業的工作步驟和環節作為表現形式。交易費用就產生于這一過程當中,并且以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的機會主義行為、有限理性缺陷和風險、不確定性因素作為其表現形式。只有通過工作流程的明晰化才能使管理活動實現權責明確,降低敗德行為發生的可能性,從而實現交易費用的降低。在公司和工廠的二級管理系統的構建過程當中,應當明確針對市場的公司管理部門的決策地位,同時明確工廠節約成本為目標的經營目的。企業應當規劃好自身的工作流程,并根據工作流程選定合理的工作崗位和人員配置結構。公司和工廠之間的管理整合建設,在工作流程方面,所需要集中解決的問題主要是公司管理部門和作為生產組織的工廠之間的信息和資源傳遞流向、任務交接準則和協調機制如何構建。

3.1管理部門應當著重降低風險和不確定性

在一個經營管理周期,公司管理部門應當首先接受并分析市場需求信息,并且在市場部門內部制定公司經營戰略目標,決定產品投放計劃,并且將產品的性能、數量等要求準確無誤的傳遞給工廠。工廠作為企業的生產主體,在此時應當根據公司管理部門傳遞的信息制定自己的生產計劃并且安排生產。在生產過程完成之后,產品應當作為物質資源向公司管理部門進行移交。工廠由于在生產過程當中需要遵循特定的技術規范,各種要素的最優組合在短時間內不容易被改變,因此應當將生產過程當中所依賴的技術信息及時的向管理部門加以傳遞,保證管理部門能夠及時有效的對生產經營目標和產品價格進行調整,在必要時進行生產技術革新換代的決定。在電子信息技術廣泛普及的情況下,生產技術更新換代的速度大大加快,這就更要求企業根據市場需求的變化調整自身的生產技術構成。對生產部門和管理部門應當進行有效的協調。公司管理部門作為一個整體存在內在的工作聯系,應當形成一種相互制約監督的機制。對于管理部門和工廠之間的存在的矛盾沖突,企業管理人員應當主要將精力集中在協調方面。

3.2根據組織行為規律降低機會主義現象發生的概率

應當根據企業的工作流程設立與之相配合的工作崗位。工廠的崗位設置相對簡單,主要根據生產要素投入的技術關系設置職位并選用人員,但是管理部門卻具有自身獨特的運行規律。工作成果不能由價格機制進行評判的管理部門,并不會追求利潤最大化,因此不會追求最大的收益,并通過自身工作效率的提升降低自己的成本。脫離于市場機制的管理部門往往以獲得更多的資源作為自己經營和發展的核心目標。獲得資源的方式主要是擴大所在部門的編制,在各個部門之間互相制造工作以體現所在部門工作的重要性,所有的官僚機構事實上都存在著這種過度擴張的內在沖動。為了通過工作流程設計控制企業內部的管理機構的擴張,企業管理者應當著重關注公司管理部門內部的工作流程,尤其是在公司管理部門內部形成封閉式回路的工作內容,減少管理部門內部出現相互推諉或相互制造工作的問題。管理部門過度膨脹最直觀的表現就是管理職能的重疊。當多個部門共同完成同一項任務時,很可能存在權責不分的問題,最終帶來管理的混亂和低效。這事實上需要管理人員著重規范任務的交接標準,模糊的交接標準是工作責任相互推諉的溫床。

4采用差異化考核方法控制交易成本

第3篇:交易成本論文范文

關鍵詞:問題意識 基本原理概論課程 教學設計

“基本原理概論”課(以下簡稱“原理”課),是大學階段4門思想政治理論課中學術性和邏輯性最強的一門課程,它是從基本理論的角度幫助大學生弄清楚什么是,為什么要始終堅持,如何堅持和發展。中央五號文件及其實施方案規定,“原理”課要著重講授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幫助學生從整體上把握的科學內容和精神實質,正確認識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這里明確規定了“原理”課教學要把握“一個主題”,貫穿“一條主線”,突出“一個重點”。也就是說,“原理”課要以什么是、為什么要始終堅持、怎樣堅持和發展為主題,以認識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為主線,以闡述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為重點,掌握了這“三個一”,就掌握了“原理”課的定位和基本任務。

概觀“基本原理概論”課程的教材,基本是按照“原理”課的這一定位和基本任務編寫的。但如何把這一教材體系轉化為教學體系,卻需要每一位任課教師發揮自己創造性的潛能,認真思考和精心設計來完成。筆者認為以問題意識為切入點設計整個教學活動和各個教學環節,是一條切實可行且行之有效的方法。

教學上的問題意識

教學上的問題意識,是指在教學設計和教學過程中,始終從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出發,以學生感興趣的社會熱點和理論上感到困惑的問題為主線,通過運用的方法論對社會熱點或理論困惑進行系統分析,達到闡釋基本原理的目的。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這里強調的問題意識,是強調教學是一項目的性很強的工作理念,必須有對一門課的整體設計和每節課的專門設計。同時強調教學本身是一項創造性很強的工作,也是一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只是這里發現和解決的是學生的問題。

從問題意識入手進行教學設計,主要出于兩個方面的考慮:一是大學生群體的生理和心理特點。他們對任何新奇的事物都抱有興趣,加之互聯網技術的發達,使他們關注世界和社會的發展變化,喜歡思考任何突發事件和突出事件背后的深層次原因;二是大學階段是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雖然學生喜歡思考和尋找問題背后的深層原因,但由于他們沒有掌握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對事物的看法有時過于膚淺和零散,加之受到網絡上各種不同觀點的影響,有時甚至會顯得偏激。通過問題意識進行教學設計,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可以通過對問題的系統分析,幫助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掌握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學會運用的方法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通過問題意識設計教學環節

在教學活動中,通過問題意識設計教學環節,主要需做到3個方面:

一是選準切入點。切入點是指學生感興趣,但還沒意識或反思到的問題。切入點找到了,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另一方面可以找到貫穿整個教學環節始終的主線。例如,基本原理的開篇就講到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學生在高中階段就已經知道了不管是物質第一性,還是精神第一性都是區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根本標準。在講這一部分的時候,我們找到的切入點是:“物質‘第一性’與精神‘第一性’”這兩個“第一性”是不是一回事,應該怎樣理解哲學上的“第一性”。

二是教學活動環節設計本身要有邏輯性和系統性。教學活動環節的設計在找準切入點的基礎上,對教材的內容要進行有邏輯性的系統設計,力求把原理講透,講出理論所應有的吸引力和懾服力。

三是要引導學生“舉一反三”,有針對現實案例的實際訓練。重點從兩個方面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如何從實際案例中找到切入點,發現問題;如何運用的基本原理對問題進行系統分析。

以問題意識進行教學設計

以問題意識進行教學設計,需要處理好3對基本矛盾:

一是處理好案例選擇與闡述原理之間的矛盾。“原理”課的主要教學目的是闡述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而我們往往是通過一個個特殊的案例來闡述一個普遍的原理和方法,因此,在教學中必須首先處理好案例選擇和闡述原理之間的矛盾。我們認為案例教學和原理闡述之間是手段和目的的關系。案例教學是一種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因此在案例的選擇和應用上應該清楚案例實際是現實生活中出現的熱點、難點和困惑,是一個切入原理闡述的話題,通過對話題進行的分析,達到闡述原理的目的。也就是說案例是感覺經驗意義上的問題,而原理的闡述則是借助于概念對原理進行的系統闡釋。

二是處理好體系精神與邏輯表達之間的矛盾?;驹硎且粋€內容系統完整且包羅萬象的整體。馬克思說:“不論我的著作有什么缺點,它們都有一個長處,即它們是一個藝術的整體。” 由于教學時數的限制,不可能對基本原理的所有方面都進行面面俱到的講授,只能有所選擇,而這種選擇應體現出基本精神內涵的概念范疇和基本原理。基本原理是由一系列特定的概念建構而成的邏輯框架和體系,這一框架和體系就其內在精神來講,就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地用哲學方法和認識方法;從外在表現來看,則是由“外在”具體的概念、范疇組成的邏輯表達框架。體系精神與邏輯表達框架結合在一起,就構成了的基本原理,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從分析的基本原理的邏輯表達方式入手,引導學生掌握基本原理的內在體系精神。

三是處理好學術研究與問題教學之間的關系。學術研究和教學密不可分、相輔相成。只有有了高水平的學術研究成果,才能有高水平的教學。但是學術研究與教學活動是兩類不同的活動,相關學術研究成果只有通過教師的創造性轉化,才能用在教學過程中。正如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指出:“整體,當它在頭腦中作為思想整體而出現時,是思維著的頭腦產物,這個頭腦用它所專有的方式掌握世界,而這種方式是不同于對世界的藝術精神的、宗教精神的、實踐精神的掌握的”。 馬克思在此提出了人類掌握世界的不同方式問題,并且認為每一種方式都以其“所專有的方式掌握世界”。教學也是這樣,需要教師遵從大學生身心成長的規律,用教學所需要的專有方式去設計教學過程。

注:本文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務處2011年重點課題“拓展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的實現途徑研究”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張汝倫:《黑格爾在中國―一個批判性的檢討》,《復旦學報》,2007年第3期。

2.馬克思:《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8頁。

3.列寧:《哲學筆記》,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16頁。

第4篇:交易成本論文范文

關鍵詞:畢業設計(論文);生物工程;科研課題;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38-0140-03

一、前言

畢業設計(論文)是高校本科教學的一個重要實踐性教學環節[1,2]。對學生而言,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學習階段,可以培養和鍛煉應用專業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科技文獻查閱與科技論文撰寫能力,以及培養良好的職業素養和嚴謹求實的工作作風。對學校而言,是提升本科教學質量的主要抓手,也是檢驗能否向社會輸送合格人才的重要標準。

生物技術是解決21世紀人類面臨的資源、能源、環境、人口與健康等問題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生物技術產業已成為世界各國特別是大國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的重點[3]。為了適應生物技術產業迅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我國教育部在1998年高等院校學科調整時增設了生物工程本科專業[3,4]。目前,高等學校的生物工程專業已成為最為重要的專業之一,它是培養掌握現代生物學和生物技術基本科學原理、基本技能、工藝技術過程和工程設計等基本理論,能在生物技術與工程領域從事產業化工程設計、生產、管理和新技術研究、新產品開發的工程技術人才[5,6]。生物工程專業是以工為主、以理為輔、工理管相結合的復合型專業,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因此做好該專業的畢業設計(論文)實踐環節,對提高教學效果和人才培養質量具有重要意義。然而,目前高校畢業設計(論文)的質量整體上出現了下滑的趨勢,主要表現在:(1)師生比例偏低,指導老師無法利用有限的精力和時間高效指導畢業設計(論文);(2)選題盲目,課題研究內容陳舊,缺乏創新性,有的還脫離生產實際;(3)畢業論文的寫作水平差,學生缺乏科技論文寫作訓練,論文寫作格式與文獻引用缺乏規范;(4)評價體系不完善。學生們在畢業設計(論文)階段的表現是良莠不齊的,但最終畢業時獲得的文憑卻并無二致且本科畢業率幾乎一直都是100%,極大地挫傷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因此,為了提高畢業設計(論文)質量,如何改革并完善現有的畢業設計(論文)教學模式已成為高校教育者討論的熱點之一。

從2010年開始,我們進行了依托省部級以上縱向科研課題教學本科生畢業設計(論文)的探索和實踐,讓學生在畢業設計(論文)的教學實踐環節參與到導師的在研課題中。本文以ε-聚賴氨酸高效生物合成和產業化實施項目為例,就相關的探索和實踐進行了總結。

二、依托科研課題教學本科畢業設計(論文)

1.形成合理的科研團隊。目前,高等院校本科畢業設計(論文)的教學方式多采用導師制。然而,導師制是一種精英教育的教學模式,其實質上是一位導師和一個學生之間面對面的、高度個人之間的接觸和交流[7]。這種形式的制度是依靠學生對教師的低比率,它是一種高成本的制度。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的來臨,高校辦學規模的擴大,生師比持續升高,辦學資源日益緊張,高成本原始形態的導師制已難以為繼,它對師生比例的要求無疑增加了導師的教學負擔。通過依托科研課題教學本科畢業設計(論文),學生在選題后就進入到導師的課題組中,與研究生統一學習和交流,建立一個由導師、研究生和本科生(1∶5∶3)構成的梯度研究團隊。在這個團隊中,導師對本科生、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和內容進行統一安排和規劃,對項目研究的關鍵科學問題進行分解和歸納,形成一個個獨立且相關聯的子課題。然后,本科生自主選擇一個具體子課題進行研究。團隊中研究生協助導師對本科生進行實驗技能、實驗設備和方法等方面的培訓和指導。這樣,以科研課題為基礎,通過科研團隊各成員的分工和合作,一方面減輕導師的工作量,使導師能夠高效利用有限的精力和時間,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學過程中,避免了以往導師對指導內容不明確,對“如何導”、“導什么”等缺乏清晰的認識等問題。另一方面,傳統的一個導師和一個學生的面對面的交流,轉變成本科生與具有一定科研基礎的研究生,特別是博士生進行高度個人的接觸和交流,有效地縮短了本科生的適應期,極大地提高了其積極性和主動性。

2.選擇合適的論文題目。畢業設計(論文)的選題顯著影響畢業論文的質量,若選題過于陳舊或是假題目,研究內容與實際的研究和生產嚴重脫節,則論文的價值低或意義不大。學生僅為了學分和畢業而進行畢業設計(論文),會嚴重挫傷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利于其創新能力的培養,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也得不到鍛煉和提高。通過依托科研課題教學本科畢業設計(論文),讓學生參與到導師的在研課題中,做到真題真做,使得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不僅能夠提高其主觀能動性,還能極大地激發其創造性。另一方面,由于畢業設計(論文)教學內容與導師的科學研究具有極高的關聯度,導師能夠充分利用自身的專業知識和學術能力使學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讓他們參與到本專業某領域前沿的相關研究,實現提高畢業論文質量的目的。比如,針對江蘇省產學研前瞻性聯合研究項目“新型生物食品防腐劑ε-聚賴氨酸高效提取關鍵技術與集成化研究”這一課題,要求學生嘗試各種先進分離提取方法,發現和比較這些提取方法之間的優劣性和互補性,最終提出一種可行的分離提取工藝路線,并進行實驗驗證和評價。此外,由于生物工程專業的畢業設計(論文)選題有兩種形式,即試驗性題目和設計性題目,為了能夠兼顧學生的特長以及與學生將來從事的工作,對學生進行分流,充分發揮其特長,激發學習興趣,保持個性。盡可能讓學生品嘗到成功的喜悅,并巧妙地加以引導利用,幫助學生實現“參與―成功―參與”的良性循環,使學生持續保持自主參與學習的動機。在ε-聚賴氨酸分離提取新工藝開發的課題中,鼓勵學生嘗試自己感興趣和認可的分離提取方法,在對該方法進行充分實驗和評估后,將其整合到原有分離提取技術路線中,并考察該提取方法的加入對最終產品質量和收率的影響。如果試驗結果是積極的,則嘗試讓學生對新技術路線進行工廠工程設計,為實現新工藝或新技術規?;凸I化提供一定參考和依據。

3.開設學術報告會議??蒲谐晒麉R報和科研論文的撰寫是展示科研工作者成績的有效途徑。這一過程,并不是單純的工作總結,而是進行科學研究的基本訓練,是提高分析問題、歸納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重要環節。然而,本科生在畢業設計(論文)教學環節之前,本科教學中沒有開設關于科研成果匯報、論文寫作等課程,學生缺乏一定的科研基礎知識和實踐機會。因此,學生在總結科研成果,撰寫畢業論文的時候往往存在以下問題:(1)學術道德觀念淡薄,論文有明顯的拼湊,更有甚者直接從網上抄襲;(2)缺乏專業化和學術化語言描述實驗方法和結果,措辭不嚴謹、論文層次不分明,圖表說明不合理;(3)論文格式不規范,特別是論文的參考文獻、中英文摘要、圖表等。這些問題是導致畢業論文質量下降的一個重要原因。通過依托科研課題教學本科畢業設計(論文),在教學實踐中,導師要求本科生也參與到課題組的各種科研活動,包括讀書報告會、月底課題組匯報、中期匯報和專題討論等各種學術報告會議。在讀書報告會中,要求學生閱讀、分析和歸納1~2篇與課題研究相關且是近期發表的高影響因子的SCI論文,以PPT的形式解釋論文的研究內容、創新點以及對自身課題的啟發,并要求本科生、研究生和導師一起討論分析。在課題月底工作匯報、學期匯報的會議上,要求學生以PPT形式對一個月或一學期的研究內容和結果進行總結和分析,導師和學生一起討論分析,并依據實驗結果安排下一步工作計劃。此外,課題組不定期組織專題報告,由導師或高年級的博士研究生對某一專題進行學術報告,報告選題有“如何寫好畢業論文”,“生物工程學科常用科研軟件的使用”,“發表高水平SCI論文的心得體會”等等。通過這些學術報告會議,使得本科生在文獻閱讀能力,課題研究的總結、匯報和論文寫作等多方面得到系統訓練和提高。

4.構建合理的評價體系。畢業設計(論文)教學環節,從選題、實施到論文定稿,歷經約8個月甚至更長的時間,學生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因此,畢業設計(論文)質量的合理評價,建立獎懲制度,可以使學生產生公平感和信任感,對學生職業道德能力和素養的培養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目前,本科畢業設計論文質量評估中分為指導教師評審、評閱老師評審和答辯評審三個環節。由于在畢業設計(論文)教學環節,學生與導師(指導教師)有更多的接觸和交流,導師對學生的態度、能力和創新性等方面有更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因此,指導教師評審成績往往占總成績的60%以上。課題組在嚴格執行校教務處規定的畢業設計(論文)指導和管理規范的基礎上,利用模糊評價的方法[8],構建一套合理、科學和客觀的指導教師評價體系,見表1,從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能力和創新性三個方面定量地分析學生在畢業設計(論文)實踐環節的表現,保證畢業設計(論文)成績評定的客觀、公正。

三、結束語

畢業設計(論文)是高校本科教學的最后一個實踐性教學環節,是提高學生綜合能力和素質的重要步驟,也是評價高校教學質量的重要指標之一。筆者針對本科畢業設計(論文)教學過程中暴露出的問題,剖析了造成畢業設計(論文)質量不斷下滑原因的基礎上,探索并實踐了依托科研課題教學本科畢業設計(論文)的方法,通過形成科研團隊、選擇合適題目、開設學術報告和構建合理評價指標四個手段來提高畢業設計(論文)的質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已畢業學生的就業單位均反饋學生具有較強的科研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較高的職業道德能力和水平,得到了社會的初步認可。然而,在教學改革和探索的過程,發現仍有一些問題,如畢業論文(設計)題目的難度選擇,畢業論文(設計)教學與學生考研和找工作的時間沖突等,這些問題尚需在實踐中不斷改進與完善。

參考文獻:

[1]曹士云.高校本科畢業論文指導與管理若干誤區的審視與反思[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5,(11).

[2]孫建云,夏凱,王慶亞.農業院校理科類本科生畢業論文環節的改革研究與實踐[J].高教論壇,2010,(1).

[3]曹飛,范偉平,韋萍.強化工程實踐的生物工程專業課程建設改革[J].化工高等教育,2007,(5).

[4]劉桂萍.依托化工學科優勢構建具有特色的生物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J].化工高等教育,2008,(1).

[5]李常健,黃光文.新建本科院校生物工程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7,(12).

[6]余旭亞,李濤,納海鶯.提高生物工程專業生產實習質量的實踐和思考[J].化工高等教育,2006,(3).

第5篇:交易成本論文范文

【摘要】生產業已經成為當前FDI重點領域,本文分析了投資生產業產業關聯效應的傳導渠道,重點研究了投資生產業對我國制造業的發展產生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生產者服務業FDI投資

一、投資生產業產業關聯效應的傳導機制

關聯效應(linkageeffect)是德國發展經濟學家赫希曼提出的概念。他認為關聯效應是指某一產業投入產出關系的變動,對其他產業投入產出水平的影響和波及。本節中講的關聯效應,是指生產業投資帶來的其他行業勞動生產率提高和產出增長。

關聯效應在產業間銜接的鏈條上是雙向的。如果我們把生產終端產品的部門規定為前向,把生產中間產品的部門規定為后向,又假設有三個產業A,B,C,其中A產業為外商投資的生產行業,B產業向A產業提供中間產品,A產業再向C產業提供中間產品。這樣,當外商投資的生產產業A(或收縮)時,如果誘發了向其提供中間產品的B產業的擴大(或收縮),則叫做生產業投資的后向關聯效應,如果又誘發把A的產品作為中間投入的C產業擴張(收縮),這就稱為生產業投資的前向關聯效應。

外資生產業的進入能產生強有力的產業關聯效應,提高相關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對于我國而言,生產業外資流入,不僅意味著我國能夠充分利用和發揮自身潛在的比較優勢,通過吸收外資提供的服務中間產品提高產品競爭力,而且還意味著產品競爭力增強所創造出的相當可觀的外部經濟效益,從而廣泛有效地動員國內資源來促進各個行業的發展,并進一步推動國民經濟的良性循環和持續增長。

二、投資生產業前向和后向關聯效應的主要表現

生產業直接投資我國的后向關聯效應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外商生產企業對其供應商產品需求量的影響;二是外商生產企業對其供應商產品質量的影響。外資企業進入我國后,意味著在東道國市場增加了需求方,必然提高為其提品與服務的供應商的需求。由于外商生產企業一般具有較高的勞動生產率,相應的要求我國供應商提供技術含量高、非標準化的、專利性的中間產品與服務,間接促進了我國供應商的發展。

生產業直接投資我國的前向關聯效應主要表現在生產產業與制造業的關系上,具體的表現有以下幾個方面:

1.降低制造業交易成本

制造業的生產包括制造成本和交易成本兩部分。隨著生產規模的擴大和專業化的加深,制造效率越來越高,制造成本大大減少。但是工業革命以來,生產專業化加深了分工精細化,社會分工越細,交易成本將越高。在制造業競爭日益加劇的今天,交易成本在企業總成本中占有越來越大的比重。而交易成本的降低,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賴于生產服務的發展。一方面,外商投資的生產企業可以提供高質量現代物流、金融保險、法律服務、會計服務、管理咨詢、廣告服務、技術中介服務等,從而有利于我國制造業企業大幅度的削減交易成本。另一個方面,生產業投資具有集聚性,往往在制造業聚集區有利于促進制造業企業形成規模效應。這兩個方面都會促進制造業成本的降低。

2.增加制造業產品附加值

現代社會化的大生產條件下,現代科技的發展和先進生產線的使用,使不同企業的產品在物質形式方面的差距很小或者不存在差距。企業利潤的主要價值己經不在加工制造,而在產品的研究設計、市場開發等生產鏈條上。未來制造業提供的不僅僅是物質產品,更是服務產品,產品的增值價值有很大一部分來自于服務。制造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后,利潤的增長更多的是依靠生產業的支撐,生產業的各個中間環節將為企業創造更高的利潤,提高最終工業產品的附加值。我國生產業吸收外資增速最快的兩個行業之一是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與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而這兩個行業提供的服務占據制造業產品附加值重大比例,從而促進我國制造業產品附加值的進一步提高。

3.為制造業企業提供的智力服務

人力資本和知識資本在制造業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人力資本和知識資本進入生產過程是通過廠商使用人力資本和知識資本進行的。外商投資的生產企業對我國制造業企業提供投資項目的可行性分析、資本運作和融資服務、保險服務、產品研發、產品設計、工程技術服務、產品市場推廣、品牌推廣、法律咨詢、會計服務、信息技術服務、管理咨詢等,這些智力服務進入企業生產過程,加快了現代企業生產的專業化,提高了企業生產效率。

4.為制造業提供了急需的勞動力

制造業企業需要大量職業工作人員,職業教育培訓為現代企業提供了急需的技術熟練工人。另外職業培訓還能為現代企業培訓專業的高級工人,如企業的會計員和會計師培訓、企業營銷員和營銷師培訓、企業現代物流員和物流師培訓、企業報關員培訓等。一直以來,職業培訓都是我國企業的弱項,外商生產企業的進入彌補了我國制造企業的不足。

三、促進生產業產業關聯效應發揮的主要策略

第6篇:交易成本論文范文

論文關鍵詞:人力資本;人力資本證券化;金融創新

論文摘要:結合人力資本理論與證券化理論提出人力資本證券化的概念,進一步揭示出人力資本證券化實質上是一個終身的跨期最優消費-投資決策問題。這一新型證券化品種的提出符合金融產品創新的內在需求,同時能夠為勞動者個人一生的收入與消費水平做最平滑的安排。

1問題的提出

人力資本,顧名思義是通過對人力投資而形成的資本。通常認為,它是經過一定的教育、培訓等手段形成的勞動者的知識和技能,正如《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大詞典》給出的定義:“人力資本是體現在人身上的技能和生產知識的存量?!币虼?,人力資本是蘊涵于勞動者中的一種能力,而勞動者則是這種能力的載體?;仡櫲肆Y本理論的發展,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到80年代,人力資本理論得到主流經濟學的承認和重視,人力資本理論體系得以形成和發展?,F代人力資本理論的研究是沿著宏觀和微觀兩條思路展開的。宏觀思路主要探討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的影響等問題。另一種思路是人力資本理論的微觀研究思路,這一思路通過建立收益率函數,對個人及家庭的收入及其職業選擇等行為進行微觀層面的分析。主要有如下的三條線索:(1)TheodoreW.Schultz結合經濟增長問題的分析,明確提出了人力資本概念并闡述了人力資本的內容及其對經濟增長的重要作用;(2)JacobMincer在對有關收入分配和勞動市場行為等問題進行研究的過程中所開創的人力資本方法;(3)GaryS.Becker從其關于人力行為的一切方面均可以訴諸經濟學分析的一貫方法論出發,將新古典經濟學的基本工具應用于人力投資分析,提出了一套較為系統的人力資本理論框架。

2

作為經濟增長基本要素的人力資源連同它的各種表現是天生附著在個人身上的資產,個人實際上控制著人力資產的發揮和生產性供給。與貨幣、土地和廠房等非人力資本相比,人力資本與其所有者具有不可分的特性。周其仁(1996)的研究表明,不管在什么樣的社會中,人力資本與其所有者不可分離的狀況都是無法改變的,不僅在羅森(Rosen,1985)所說的“自由社會”里,而且在巴澤爾(Barzel,1971)所考證的奴隸社會里人力資本只屬于個人的命題仍然成立。從資本的一般意義上理解,根據fisher(1930)的觀點資本是現在和將來收入流的源泉,因此,凡是可能產生未來收入的資源都是資產——這其中當然包括人的勞動能力和知識存量,而資本不過是資產的市場價值。資本作為資產動態的、價值化的表現形式可以在資本市場上被出售、收購、兼并,并相應地增值或貶值。人力資本同樣是一個具有價值的存量,能夠以存在于人體之中的知識、技能、健康等帶來現在和未來的產出與收益。人力資本與其他實物形態或價值形態的非人力資本不同,是難以用得到普遍認可的標準來進行度量的。而且在人力資本市場上,類似學歷證書、職業證書等人力資本價值顯示信號信息是殘缺的,難以直觀量化。因此,人力資本不像非人力資本那樣易于流動,存在承擔風險的可能性。

證券化作為目前國際金融市場上最具潛力的金融創新之一,其最大的作用就是提高資產的流動性。人力資本的證券化是基于把人力資本看作是個人所擁有的能夠在未來帶來一系列收入的知識和技能資產化,為更好地理解這個概念,我們首先對資產證券化從一般意義上做一個描述。資產證券化是將缺乏流動性但能夠產生穩定現金流的資產通過一定的金融結構安排,對資產中的風險與收益進行組合從而轉換成可以出售和流通的有固定收入的證券的過程。資產證券化是在資本市場上進行直接融資的一種方式,與發行其他金融產品(例如債券及股票)類似,資產證券化發行人在資本市場交易中是通過向投資者發行資產支持證券進行融資。不同之處在于,資產證券化產品的還款來源是一系列未來可回收的現金流,產生這些現金流的資產可以作為基礎抵押資產對資產證券化產品起到支持作用。因此,資產證券化的核心原理是以可預期的現金流進行融資。現在,幾乎任何金融資產——只要具有可預測和可回收的未來現金流,都可被用做資產證券化的基礎資產。因此,作為可帶來預期現金流的人力資產也可被用做證券化的基礎資產。人力資本證券化的中心思想是以可預期的收入為當前的消費融資。人力資本證券化問題實質上是一個終身的跨期最優消費-投資決策問題,利用金融工具把個人一輩子的消費和收入做一個更加平滑的、互相補充的安排,使得個人不至于在年輕、最需要錢的時候沒錢花,年紀大了有了錢,卻沒有時間、精力去享受。而“人力資本”的價值就在于勞動力潛在薪水的價值。

3人力資本報酬的證券化:金融產品創新需求

第7篇:交易成本論文范文

【關鍵詞】合作組織 農民專業合作社 治理結構

農業要實現適度規模經營必須與農民專業合作社緊密聯系在一起,而合作社想要穩而快的高效發展其根本保障就是農民專業合作社擁有合理的治理結構。由于農民專業合作社具有特殊的治理結構和多樣的功能,國外學者運用新制度經濟學中的契約理論、交易成本理論和博弈論從定性和定量分析進行了分析。國內學者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研究主要表現:影響因素、治理結構、利益機制、發展模型等方面,在這些方面的研究有效的推動了農民專業合作社的高效運行與健康發展。

一、國外研究動態

歐美作為合作社的發源地,合作社制度的制定和發展為歐美社會和經濟的發展產生了重要作用。19世紀中葉,英國就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合作社,此后,合作經濟組織在西方國家蓬勃發展起來,并對西方國家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同時,形成了比較系統、完整、規范的相關理論和制度。

(一)關于合作社治理結構產生的研究

Emelianoff(1942)是最先開始研究合作社模型問題,他把縱向一體化運用于農民合作社,并認為合作是農場的延伸而其獨立的農場經濟組織之間的不完全聯合被稱為合作社。Emelianoff & Phillips(1957)已經意識到在委托-關系對農民合作社的重要性[1]。到上世紀六十年代,Helmberger & Hoos(1962)以企業治理理論為基礎,對農民合作社治理結構進行了分析,探索性的構建了農業營銷合作社的治理結構模型,認為合作社可以把其利益按一定惠顧比例返還給社員,并以此來實現產品價值的最大化,從而增強了對社員的激勵,并可以對社員的數量起到限制作用[2]。

(二)關于合作社治理結構的研究

進入20世紀80年代后,合作社的治理結構備受國外學者的青睞。他們把委托理論、交易成本理論、博弈論等理論知識運用到合作經濟組織提出了合作社相關理論,并提供了新的理論分析方法。

1.委托視角下的合作社研究。Eilers和Hanf(1999)針對農民合作社的所有資產的剩余決策權和收益權進行研究,探索性的分析了誰是農民合作社的委托人;誰又是合作社的人的問題。并認為管理者與農戶都即可以是委托人也可以是人,當管理者向農戶提供契約時,農戶即為人;顯然,委托人就是管理者。反之,農戶也可以以委托人的身份向人(管理者)提供契約[3]。Hendrikse & Bijman(2002)運用不完全契約理論分析了所有權結構對投資效益的影響,他們建立了一個由農戶、加工商和零售商三個主體構成的供應鏈模型,其研究結論表明,最優的所有權結構取決于農戶和加工商這兩者的專用性資產投資成本與收益的比例,若農戶這方面的比例高于加工商這方面的比例,則農戶應該擁有所有權,即后向一體化具有優勢,反之,則前向一體化更優[4]。

2.交易成本理論視角下的合作社研究。交易費用理論的基本論點:運用不用的治理結構,將會產生不同的交易方式,從而產生不同的交易費用,能夠降低交易成本的治理結構和交易方式我們稱之為有效的治理結構。Hendrikse & Veerman(2001)運用交易費用經濟學方法,以營銷合作社為例,分析了農民合作社的所有者控制權分布以及它形成的財務結構。并對合作社與企業在控制權和決策權的差異進行了細分比較[5]。Menard(2007)運用交易成本理論對縱向一體化的企業與農民專業合作社混合治理結構組織進行了比較,他認為兩者之間最大的區別是:資產的所有權與決策權的擁有者是不同的。在縱向一體化的企業中它的所有權和決策權是屬于高層領導者的,而農民合作社混合治理結構組織的所有權和決策權歸社員;并且社員之間還存在一種區別于價格體系的協調關系,這也是市場與合作社的區別所在[6]。

3.博弈論視角下的合作社研究。Hoffmann(2005)運用博弈論建立了兩段博弈模型,分別對農民合作社和投資者企業的產品質量的進行了分析;以及根據組織形式的不同對產品質量和定價有何影響進行了分析[7]。Royer & Smith(2007)運用博弈論對社員的收益與消費者之間的博弈關系建立模型,認為社員和市場的關系可能與合作社追求的目標有關,當給社員退還較多利益時,將會提升社員的產出水平,它產出水平的提升直接影響他們收益最大化的均衡產出,從而導致產品價格的下跌,這樣也有利于消費者[8]。Drivas & Giannakas(2010)以農民合作社與投資者企業為例,運用博弈論構建了一個關于改善產品質量相關的決策與提升其創新能力的三階段博弈模型,該模型包括產品質量的事前價格競爭、事中價格競爭以及消費者行為、事后價格競爭三個階段[9]。

4.新古典理論視角下的合作社研究。Azzam & Andersson (2008)運用新古典理論對瑞士牛肉業進行了的實證研究,研究表明:合作社通過提升自身競爭力,如提高生產率、價格率等,來降低牛肉產品的成本,從而使得市場中牛肉價格下跌,與農民合作社市場談判能力的大小并無太大關聯。這是因為由于通過市場談判提升價格的效率遠低于成本效率所引起的價格下跌的效應[10]。Tribl(2009)運用新古典經濟學的價格-產出均衡理論構建了一個關于企業與農民合作社的競爭模型,得出了組織形式的不同的企業各自的定價、市場占有率、社員所得也是不同的[11]。

二、國內研究動態

農業要實現適度規模經營必須與農民專業合作社緊密聯系在一起,而合作社想要穩而快的高效發展其根本就是農民專業合作社必須擁有合理的治理結構。因此,國內學者對農民專業合作社治理結構的研究也是絡繹不絕的。

(一)對農民專業合作社重大意義的研究

繆建平(1999)從市場經濟的角度,詮釋了合作經濟組織是以我國家庭承包責任為基礎,市場化發展的產物[12]。黃祖輝(2000)分析了合作社的必然性,認為農業生產的生物性、地域分散性及規模的不均勻性等問題是農民合作社存在合理性的最好理由[13]。黃祖輝(2006)用制度經濟學理論精辟地把合作社為什么能夠存在、合作社和家庭經營之間互補的關系分析的非常透徹[14]。顧吾浩(2007)從培育和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重要意義分析,認為農民專業合作社是完善農業基本經營制度、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必然選擇;轉變農業增長方式、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實行以工哺農、加大公共財政支持農業的有效載體[15]。張曉山(2009)運用公共選擇理論,從“市場失靈”和“政府失靈”兩方面把握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認為農民專業合作社既可對政府體制起到補充的作用,又可以彌補市場機制存在得缺陷[16]。

(二)關于農民專業合作社治理結構的研究

農民專業合作社治理結構是指一組聯結并規范的系統制度安排。這種制度安排體現了合作社所有者、決策者以及經營者各個相關主體之間所形成的義務、權利、利益等的組織框架。具體表現在對合作社機構的設置、人力資源管理、權利界定上等方面的制度安排。

1.交易成本理論視角下的合作社研究。黃祖輝(2005)從交易費用與制度安排的角度,提出農民合作組織是一種基于市場和科層之間的制度安排[17]。林堅和馬彥麗(2006)認為,運用交易費用理論,對農民專業合作社與投資者企業進行了比較,認為合作社有利于節約交易成本。這是因為合作社與社員之間不存在資產專用性與信息不對稱所引起的機會成本,這樣就可以使交易費用降低[18]。孫亞范(2009)認為可以通過建立家庭農戶專業組織來減少交易成本,形成集中采購與統一銷售的方式來抵制農戶在市場中所處的劣勢地位,從而改變農戶規模經營的弊端,大大降低了相關的交易費用為農戶謀福利[19]。

2.產權理論視角下的合作社研究。苑鵬(2004)運用產權理論對農民專業合作社進行了分析,認為產權是農民專業合作社高效運行、健康發展的基礎保障。理順合作社產權關系的關鍵是做到合作社投資主體的人格化、農民社員產權的主體化[20]。徐旭初(2006)運用產權理論對浙江省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現狀和存在問題進行的概括和分析,提出了一種新的分析視角—基于組織能力的分析,指出中國東部沿海地區農民專業合作社是一種基于組織能力的新型合作社類型[21]。孫亞范(2011)利用對江蘇省205個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調查數據,從江蘇省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利益機制與影響因素等方面采用多元線性回歸模型及Logistic模型進行了實證分析,研究表明:社員公平參股的產權制度和民主控制的治理結構是影響“按惠顧額返還盈余”利益分配機制建立和運行的關鍵因素[22]。

3.委托視角下的合作社研究。馬彥麗(2008)從外部市場競爭、激勵、監督以及合作社的雙向特征四個方面探討合作社降低成本的途徑,認為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存在“雙重—”關系,主要方面是防止骨干社員對中小股東利益的侵害,關鍵是完善合作社的治理結構,通過規范決策程序來有效緩解合作社采取機會行為的可能性[23]。聶華林,方明娟(2010)根據機制設計理論研究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委托—問題,并通過建立相應的分析模型,尋找實現激勵相容的約束條件,提出了收益與成本共擔的一種新型分成制度[24]。崔寶玉(2011)提出在合作社中極易產生大農小農之間的委托問題。認為通過合作社民主治理制度規范化、設置外部理事制度以及保障小農退出權等正式規則和成員信任、成員承諾與社會資本等非正式規則的“則”治理,能夠減少大農的機會主義行為,削弱大農小農之間的委托問題,從而使合作社不至于過度偏離其本質規定性[25]。

(三)對農民專業合作社治理結構的發展方向的研究

盡管國內學者對農民專業合作社治理結構的研究有了一定的成就,但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在治理結構上很是存在或多或少的缺陷,我們通過對治理結構的不足進行研究,從而找出適合我國國情的特色農民專業合作社治理結構。

1.農民專業合作社治理結構所存在的缺陷。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不過幾十年,治理結構存在著許多缺陷,嚴重影響了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的高效發展。陳俊梁(2010)認為,農民專業合作社決策機制不完善,主要表現在:民主決策性低;家族化嚴重;協調機制弱;決策效率低等等問題,而這些問題又將影響合作社的高效運行,從而導致合作社不合理運轉[26]。丁建軍(2011)認為,農民專業合作社監督機制形同虛設,引起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是權力集中在理事會手中,社員(代表)大會、監事會無法真正實施監督權,更不用說發揮監督作用了[27]。

2.針對農民專業合作社治理結構存在得問題,制定適合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治理結構的發展方向。第一,從實際出發,結合本地區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發展形式多樣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王為農,吳曉華(1997)對山東省萊陽市農村發展情況調查,提出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的農村經濟體制和運行機制的合作社[28]。夏英和牛若峰(1999)認為,合作經濟組織最佳的組織模式,應從實際出發,試各地區的實際情況,分析各地區農產品的特色,找出優勢,從而引導農戶進行自由選擇。學術界把政府在合作社中的作用概括為:扶持;引導;不干涉;不強制;不阻止[29]。黃祖輝,徐旭初(2006)對浙江省農民專業合作社治理結構的解釋,認為基于能力和關系的合作社治理結構是東部沿海地區合作社的特點,這也將是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發展趨勢[30]。

第二,創新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治理結構。黃勝忠、林堅(2008)根據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績效與治理機制之間調研數據進行了定量分析,分析認為合理的治理結構是合作社規范發展的關鍵[31]。桂玉,徐頑強(2009)認為農民合作經濟組織治理結構是特定的社會環境的產物,并隨著整個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環境的變化而調整。目前,我國農民合作經濟組織治理結構要從優化資源配置、創新權利結構,銜接外部結構、搭建網絡體系等方面進行創新[32]。徐旭初(2010)對已有的合作社模式進行了比較,認為“合作社+企業+農戶”的模式,更有利于實力較弱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這種模式可以使農產品加工所產生的增值部分歸于農戶,從而可以提升農戶的經營實力和經濟效益[33]。

第三,提升農民專業合作社運行機制。陳俊梁,張雅文(2010)在創新農民專業合作社治理結構促進農村改革和發展實現“第二次飛躍”一文中認為,要確保農民專業合作社高效運作,就要求我們在對待不同社員的能力上進行差異性分析,對理事長決策權與社員(大會)決策權進行對比區分,同時,對屬于不用類別的決策性質給予不同的投票權,并且要加強農民專業合作社內部的監督成立獨立的監事會[34]。孫浩杰,王征兵,汪蘊慧(2011)認為采取改革產權實現農戶所有,改變決策方式實現農戶控制,增加交易額返利實現農戶受益,量化公共積累和政府扶持資金等措施來改變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內部結構,從而提升農民專業合作社運行機制[35]。潘天鵬,鞏穎慧,王猛(2011)分析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規范發展的現實邏輯,對合作社發展的組織環境和異化現象進行探討,通過比較分析世界各國合作社規范發展的各種模式,認為我國農業專業合作社應選擇偏向于政府推動型模式[36]。

三、簡短述評

關于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研究,國內外的研究已層出不窮。從已有的國外文獻看,國外學者將委托理論、交易費用理論和博弈論等運用到農民合作社治理結構上進行研究,他們無論是從研究視角上還是研究方法上說都相對成熟,對我國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治理結構的研究可以起到推動和借鑒的作用。國內學者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研究正處于高速發展階段,通過對當前研究成果進行總結和歸納,我們發現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研究主要表現:影響因素、治理結構、利益機制、發展模型等方面,在這些方面的研究有效的推動了農民專業合作社的高效運行與健康發展。

第一,對當前研究成果進行歸納,從研究視角和研究方法兩個方面進行總結:首先,從視角上看,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研究是從其本質、功能等一般理論進行的敘述到實證研究,實證研究主要表現在:治理結構、運行績效、農戶合作意愿等方面,提升了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研究的現實意義。其次,在方法上,用定量分析方法代替了以理論為的定性分析方法。使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研究有了質的飛躍。

第二,由于農民專業合作社治理結構涉及的內容較多,難以用一些簡單指標來衡量合作社的治理問題。

第三,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治理結構是上企業化靠攏還是趨上于股份化?,F階段,像美國、法國、荷蘭等發達國家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性質已發生了變化,它們用發展效率優勢原則代替了非盈利、一人一票的公平原則。這種新型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方式是否適合剛起步的我國合作社組織?如果合適,它的治理結構是否合理,是否有利于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都有待于我們對治理結構的研究。

參考文獻

[1]Philips,R.Economic Nature of the Cooperative Association.Journal of Farm Economies,1953(35):47-87.

[2]Helmberger P.and Hoos S.Cooperative Enterprise and Organization Theory [J].Journal of Farm Economics,1962,44(2):275-290.

[3]Eilers C.and Hanf C.H.Contracts between Farmers and Farmers-processing Cooperatives:A Principal-agent Approach for the Potato Starch Industry [M],in Heidelberg (ed.),Vertical Relationships and Coordination in the Food System,Heidelberg: Physica,1999:267-284.

[4]Hendrikse G.W.J.and Bijman W.Ownership Structure in Agri-food Chains:The Marketing Cooperative[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2,84(1):104-119.

[5]Hendrikse G.W.J.and Veerman C.P.Marketing Cooperatives and Financial Structure:A Transaction Costs Economics Analysis[J].Agricultural Economics, 2001,26(3):205-216.

[6]Menard C.Cooperatives:Hierarchies or Hybrids? [M].in Karantininis K. and Nilsson J.(Eds),Vertical Markets and Cooperative Hierarchies.Springer,2007: 1-17.

[7]Hoffmann R.Ownership Structure and Endogenous Quality Choice:Cooperatives versus Investor-owned Firms [J].Journal of Agricultural & Food Industrial Organization,2005,3(8):1-24.

[8]Royer J.S.and Smith D.B.Patronage Refunds, Producer Expectations, and Optimal Pricing by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 [J].Journal of Cooperatives, 2007,20:1-16.

[9]Drivas K.and Giannakas,K.The Effect of Cooperatives on Quality-enhancing Innovation[J].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10,61(2):295-317.

[10]Azzam A.and Andersson H.Measuring Price Effects of Concentration in Mixed Oligopoly:An Application to the Swedish Beef Slaughter Industry [J].Journal of Industry,Competition and Trade,2008,8(1):21-31.

[11]Tribl C.Spatial Competition of Food Processing Cooperatives in a Mixed Market:the Case of Uniform Delivered Pricing[R].Working paper,Federal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Austria,200

[12]繆建平.高度重視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作用—關于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動因、必然性和實現途徑的探討[J].農村合作經濟經營管理,1999,(3):7—9.

[13]黃祖輝.農民合作:必然性、變革態勢與啟示[J].中國農村經濟,2000,(8):4—8.

[14]黃祖輝. 農合組織:農業現代化的新選擇[J].中國合作經濟,2006,(7):40—41.

[15]顧吾浩.農業現代化的必然之路:農民專業合作組織[J].上海市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7,(1):22—28.

[16]張曉山.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趨勢探析[J].管理世界,2009,(5):89—96.

[17]黃祖輝,徐旭初.中國的農民專業合作社與制度安排[J].山東農業大學學報,2005,(4):15—19.

[18]馬彥麗,林堅.農業合作社和投資者所有企業的邊界—基于交易費用和組織成本角度的分析[J].農業經濟問題,2006,(3):16—20.

[19]孫亞范.新型農民經濟合作組織發展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

[20]苑鵬.關于理順農民合作組織產權關系的思考[J].中國合作經濟,2004,(1):33.

[21]徐旭初.基于組織能力的產權安排—對浙江農民專業合作社產權安排的一種解釋[J].浙江學刊,2006,(3):177—182.

[22]孫亞范.農民專業合作社運行機制與產權結構:江蘇205個樣本[J].改革,2011,(12),85—92.

[23]馬彥麗,孟彩英.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的雙重委托—關系—兼論存在的問題及改進思路[J].農業經濟問題,2008,(5):55—60.

[24]聶華林,方明娟.農民專業合作社委托—問題的分析—基于新型分成制度的視角[J].蘭州商學院學報,2010,(1):98—102.

[25]崔寶玉.農民專業合作社中的委托關系及問題研究[J].財政問題研究,2011,(2):102—107.

[26]陳俊梁.創新農民專業合作社治理結構的思考[J].南方農村,2010,(2):64—67.

[27]丁建軍.對農民專業合作社內部治理幾個問題的思考---基于湖北省荊門市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調查[J].農村經濟,2010,(3):116—118.

[28]王為農,吳曉華.產業化+合作社+農民:農業走向穩步發展之路—山東省萊陽市農村發展情況調查[J].經濟研究參考,1997,(54):21—25.

[29]夏英,牛若峰.我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改革和發展的思路[J].中國農村經濟,1999,(12):40—43.

[30]黃祖輝,徐旭初.基于能力和關系的合作治理--對浙江省農民專業合作社治理結構的解釋[J].浙江社會科學,2006,(1):60—66.

[31]黃勝忠,林堅,徐旭初.農民專業合作社治理機制及其績效實證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08,(3):65—73.

[32]桂玉,徐頑強.農民合作經濟治理結構的創新路徑[J].前沿,2009,(12):49—52.

[33]陳俊梁,張雅文.創新農民專業合作社治理結構促進農村改革和發展實現“第二次飛躍”[J].改革與戰略,2010,(11):92—98.

[34]徐旭初.從“企業+合作社+農戶”走向“合作社+企業+農戶”[J].中國農民合作社,2010,(2):21.

[35]孫浩杰,王征兵,汪蘊慧.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運行機制探討[J].林業經濟,2011,(8):38—41.

[36]潘天鵬,鞏穎慧,王猛.新農村建設視角下農民專業合作社規范發展模式研究[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2011,(9):940—944.

[37]張滿林.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治理問題研究[D].北京林業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9.

[38]張娟.四川省農民專業合作社治理結構研究[D].四川農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第8篇:交易成本論文范文

【摘要】信息產品由于其具有獨有的經濟特性,導致其定價方式與傳統產品的定價方式有顯著不同。本文通過對信息產品經濟特性的分析,介紹了信息產品的捆綁定價、價格歧視定價和定制定價三種定價機制以及其運作機理,并對國內外相應文獻進行了相應介紹,最后對現階段信息產品定價策略的局限做了相應分析。

【關鍵詞】信息產品定價策略

關于什么是信息產品,姚婉燕認為它是“網絡經濟中交易的可以被數字化,即編碼成一段字節,并且可以通過網絡來傳播的信息”。黃璐,蔣瑛則認為:“一切提供信息或以信息的編碼、傳輸、解碼等增值服務為核心產品的整體產品都是信息產品,而不論信息選擇什么載體作為其產品形式”。本文認為,有價值的信息都是信息產品,其價值與載體、信息形式等無關。只是在數字化的今天,信息數字化使之更加具有交易的可能。

一、信息產品的特點

與傳統產品相比,信息產品有許多獨有的特點??偨Y起來有以下特點:(1)高固定成本和極低的邊際成本。在信息產品的研發階段,需要投入高額的研究、開發、設計、推廣費用。隨著產品進入批量生產階段,每增加一單位產品所需的的成本極低,邊際成本幾乎為零。(2)產品的時效性強,易于過時。“產品的有形損耗幾乎沒有,但無形損耗大”。信息可能隨著時間的推移或太多的消費者對其的擁有而喪失價值。(3)信息產品具有公共產品的性質,消費上具有一定的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梢宰尯芏嗳送瑫r使用同一信息產品,并且每個人的效用不會因為他人使用同一產品而被分割或削弱。(4)信息產品是經驗產品,消費者必須嘗試一種產品才能對它進行評價。正因為信息產品有以上特點,決定了它在定價上和普通產品不同。

二、信息產品的市場特點

在傳統經濟學研究中,市場交易是否能夠成功進行,是由產品生產商的參與約束和消費者的參與約束共同決定的。即產品的價值域應當在生產產品的成本和消費者的使用價值之間。傳統產品的定價,可采用成本導向定價法或者需求導向定價法。在信息產品市場中,生產商的生產能力沒有限制,生產商能夠以極低的成本生產無限的產品;同一件信息產品對不同消費者可能有不同的效用。這意味著生產商行為只受到消費者效用的約束:只要信息產品的價格小于或等于消費者的保留效用,交易就能夠完成。

信息產品自身特點導致其市場集中度較高,市場結構以壟斷型和寡占型為主。從生產方面分析,信息產品的生產規模擴大不會受到邊際成本MC遞增和平均成本AC遞增的限制。IT產業的競爭表現為制定技術和行業標準為主的游戲規則的競爭,先進入者通常是技術和行業標準的制定者,后來者只能被動跟隨。從需求方面分析,知識和信息產品必須投入精力學習,由于“學習曲線”的累進效應,用戶一旦掌握了某項技術,以后只要更新這項技術,而不會轉向別的技術。這種“鎖定效應”把消費者鎖在該產品的使用上,它增加了新進入者的進入壁壘。然而,由于信息產品市場技術進步快、產品生命周期短等特點,使得信息產品市場里的壟斷地位的取得和失去將會變的越來越快,壟斷者更替頻繁。由于信息產品市場特殊的成本結構以及激烈的市場競爭,使得信息產品市場呈現出壟斷性與差別化的市場結構,而這種市場結構對于信息產品的定價也會產生巨大的影響。

三、國內外信息產品定價策略研究現狀

(一)捆綁定價

捆綁是“不同的產品被打包成一個價格出售”。由于捆綁產品的價格通常比分開的組件價格之和低,將兩種產品捆綁銷售實際上等于向一名顧客銷售一種產品,同時以低于單獨銷售價格的增量價格向他出售另一種產品。捆綁策略利用了大數定理將消費者效用變化分布均勻化,從而導致了消費者需求曲線在效用均值處更加具有彈性。如果在不能使用差別定價,從而無法向評價高的用戶收取更高的價格時,分散會導致部分顧客流失。捆綁銷售會減少顧客支付意愿的分散,從而大幅增加廠商從顧客中獲取的利潤。

(二)價格歧視

價格歧視分為一級、二級、三級價格歧視,夏皮羅和瓦里安在研究信息產品定價時形象地將價格歧視的三種類型分為個人化定價、版本劃分定價和群體定價。

1.個人化定價。由于信息獲取的便利性,信息產品廠商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容易獲得消費者的消費偏好。因此廠商有機會針對消費者個人的具體需求進行定價,從而盡可能的抽取消費者剩余。

2.版本劃分定價。廠商在設計產品時,以不同的版本向不同的市場部分提供自己的信息產品,并對不同的版本制定不同的價格。這種策略就是版本劃分定價。在產品的版本設計時,版本要“突出不同的顧客群體的需求。強調顧客差異使你能夠從你創造的價值中抽取最大的利潤,每位顧客可以選擇最適合其需求的版本”。這樣,消費者將根據自身的效用自行選擇合適的版本,從而能將整個市場細分為不同部分。

3.群體定價。根據夏皮羅和瓦里安的論述,有四種原因使信息產品廠商向群體而不是直接向終端用戶出售:⑴價格敏感:如果不同群體的成員在價格敏感上具有系統性的不同,你可以有利可圖地向他們提供不同的價格。主要的例子包括學生和老年市民優惠。⑵網絡效應:如果某種產品對一個用戶的價值取決于其所屬群體有多少其他成員使用該產品,把一種產品定為標準就很有價值。⑶額定:如果一個組織選定一種產品作為標準,由于協調和重新培訓的成本,它要進行轉移就非常昂貴。⑷共享:在許多情況下,單個用戶管理或組織其消費的所有信息產品是很不方使的,像圖書館和系統管理員這樣的信息中介可以完成這種協調工作。

(三)定制定價

所謂定制定價,是指信息產品廠商根據消費者的特殊需要進行生產。在傳統的捆綁決策中,需要生產商決策的不僅有捆綁產品的價格,還要包括捆綁的內容,而消費者個性化定制就將生產商從捆綁內容的決策中釋放出來而使其專注于定價決策。產品差異化能使廠商更加方便的抽取消費者剩余,從而能夠削弱廠商之間的價格競爭程度,即產品差異化的消費者剩余抽取效果。隨著經濟的發展,消費者市場的劃分越來也精細,這樣導致了廠商之間的競爭的空間也越來越小,此時實行產品差異化反而會加劇廠商之間的價格競爭程度,這即產品差異化的加強競爭效果。當消費者之間的差異性不是非常顯著時,產品差異化的加強競爭效果將強于消費者剩余抽取效果,此時產品差異化將使廠商的利潤受損。

第9篇:交易成本論文范文

【關鍵詞】城市化;失地農民;征地補償;產權

十屆人大二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在農村土地征用中,要嚴格控制征地規模,依法按規劃和程序征地,及時給予農民合理補償,切實保護農民合法權益。在地方政府壟斷土地一級市場的情況下,征地補償的標準必然被低估。世界銀行的研究表明,當人均GDP小于500美元時,農民以分散的自給自足方式經營土地;當人均GDP大于1000美元時,農村土地的市場價值才開始體現出來,表現為土地擁有者轉移土地的強烈意愿。2003年中國,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美元。土地流轉屬于自發的市場行為,而征地補償則完全是政府行為,缺乏公平并嚴重損害了失地農民的利益。2004年3月召開的中央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座談會明確提出,土地政策如同貨幣、財政政策,將成為國家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為了控制征地規模,必須防止政府從征地中攫取失地農民的利益。因此,科學確定征地補償標準,體現土地的市場價值,將有助于十分有限的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本文將從經濟學的角度出發,分析征地補償的理論邊界和現實邊界,為合理確定征地補償標準提供依據。我們將從理論邊界和現實邊界兩個角度討論這一問題,理論邊界可視為一種規范分析,而現實邊界則是一種實證分析,二者之間的差異為我們揭示了政策的方向。

一、現實分析

(1)地方政府作為壟斷者的存在。如果把征地行為看作是失地農民與地方政府之間的利益博弈,那么存在市場條件下均衡的征地補償。原則上,征地補償應該介于最低標準和最高標準之間,具體的征地補償取決于失地農民和地方政府討價還價的能力。事實上,地方政府由于存在強制性征地的壟斷權力和扮演非農建設用地唯一供給者的角色,征地補償被低估將是博弈的均衡結果。(2)土地征用補償的產權分析。由于在交易過程中農民面對的地方政府是一個買方壟斷者,這使得交易雙方在交易中處于不平等的地位,農民在交易中處于劣勢,因而地方政府能夠憑借其壟斷地位在交易中謀取更多的利益。壟斷價格模型說明了農民在交易中受損失的可能性,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對于解釋目前出現的一些問題有所助益。但是,通過壟斷價格模型我們也可以看到,即使是在最極端的一度價格歧視的情況下,農民至少也可以獲得其保留價格,即農業生產經營的收益。但是,現實中存在許多農民所得到的補償低于農業生產經營的收益的案例,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是,農民的產權受到了侵犯,進而導致了農民在交易中處于不平等的地位,無法保證其市場主體的權利,才使得補償價格低于農業生產經營的收益。如果農民的產權被侵犯而無法得到保護,農民的產權就不再完整了。美國經濟學家巴澤爾(1997)討論了這種不完整的產權,認為在這種情況下,部分產權就進入了公共領域。巴澤爾認為,產權的屬性不是單維的,而是多維的,產權的概念與交易成本密切相關。交易成本是與轉讓、獲取和保護產權有關的成本。為了使資產的產權完整界定,資產所有者必須對資產的各種特性有充分認識。如果這一成本達到很高的程度,那么人們就會發現保護這些權利是不值得的,這樣這些權利就是不完全的,就進入了公共領域。在上面的分析中,我們看到農民不愿或沒有能力來保護自己的權利,因為相關的交易成本過高,使得明確自己權益的做法是不值得的。在這種情況下,農民的相關權力就會進入公共領域,并為地方政府所獲取。在這種情況下,農民獲得的補償價格就會低于農民的底線,農民為了保護自己的權利,就有可能采取一些極端行為,從而造成了目前土地征用中的種種糾紛的存在。

二、理論分析

在完成了土地征用補償的現實邊界的分析以后,我們只是完成對這一問題分析的一個部分。下面我們綜合運用西方經濟學地租地價理論和杜能的農業區位理論,對征地補償邊界進行分析。在城市內部,產業的空間分布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土地的價格。在城市中心區,金融、保險、咨詢、信息等高附加值服務業集聚,原因在于高級服務業能夠承受較高的土地租金。在城市地區,制造業等低附加值產業集聚,土地租金相對于中心區而言處在較低的水平。不同產業的競租函數決定了其空間分布,同時也決定了不同區位土地出讓金的上限。在完全競爭的條件下,競租函數是一條連續的曲線,表明在不同產業的分界線上,產業間的競租是相同的。在城市地區,可以假定從事農業生產。如果非農產業的競租水平低于農業的土地租金,那么該產業將無法在城市存在。在確定了城市的邊界后,可以根據城市邊界的變動情況,對土地的非農化需求進行比較靜態分析。從上述關系式可以看出,城市的邊界與勞動力供給、農業生產的地租、非農產業工資水平等因素有關。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后,勞動—土地比率將上升,單位面積土地的收益率相應增加。表現為非農產業更高的土地競租水平,從而引起產業邊界的拓展和城市邊界的擴張。農業生產的地租增加,將使那些接近城市的非農產業因為無利可圖而退出生產,城市邊界因而出現縮小的趨勢。工資水平的上升同樣會降低產業的土地競租水平,使得城市壓縮其邊界。由此可見,城市化快速發展推動了勞動力加速向城市轉移,保證了城市工資水平不至于剛性增長超過非農產業贏利水平的擴張,最終將導致城市邊界的擴展。

三、建議

根據分析,我們得到了導致農民補償價格偏低的幾個原因:(1)地方政府的壟斷地位。這導致了農民在交易中的不平等地位。(2)農民土地產權不明晰。為了解決土地征用補償中存在的農民利益受損的問題,我們建議采取以下對策。首先,要明晰土地產權。從法律的角度,失地農民依法享有承包地使用、收益和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權利,有權自主組織生產經營和處置產品;承包地被依法征用、占用的,有權依法獲得相應的補償。土地被征用后,土地的所有權就由農村集體所有轉變為國家所有。農民作為土地使用權的擁有者,享有對土地的收益權和處分權;失地農民喪失了對土地的剩余索取權,以及流轉土地獲得收益的權利。事實上,土地對于農民來說,屬于財產權的范疇。憲法修正案第二十二條規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財產不受侵犯”。征地補償標準過低,相當于政府侵犯了農民的財產權。2004年國土資源部的第22號令規定,從今年5月1日起,以后征用農民的土地都要實行聽證制度,而征地補償標準、安置方案這些與農民切身利益有關的內容,都必須接受社會監督,新的政策將把土地征收補償標準提高1~2倍。其次,要在土地征用補償的過程中引入市場機制。我們看到,由于地方政府在土地征用中的壟斷地位,即使農民的產權得到了有效保護,農民在交易中仍然有可能利益受損,更不用說地方政府利用自己的壟斷地位侵害農民的利益了。我們主張在土地征用補償中引入市場機制,由用地方和農民進行直接洽談,地方政府做好規劃工作,并在交易中起到協調者和裁判者的地位,而不是利益代表。這要求地方政府轉變自己的職能,尤其是改變那種過去以GDP為衡量政績指標的傳統思維方式,真正為地方人民謀取福利。最后,需要制定一部相應的關于土地征用補償的法律。上述的一些建議,要想使之真正付諸實施,就需要相應的法律,使得農民的權利真正得到制度化的保障。相應的法律也是對地方政府行為的一個約束,根據法律要求,地方政府就會更加明確自己的職權范圍,并進而減少損害農民利益的行為。

參 考 文 獻

[1]郝壽義,陳波翀.經濟全球化下中國城市化快速發展的特征及路徑選擇[C] .北京大學首都發展研究院.城市與區域發展國際研討會論文集.2003

[2]http://.cn

[3]黃小虎.征地制度改革的經濟學思考[J] .2002(8):22~24

相關熱門標簽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在线观看免费一级 | 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一区 |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综合 | 222aaa天堂| www成人国产在线观看网站 | 99在线免费 | 手机看片自拍日韩日韩高清 | 酒色影院 | 成人高清 | 一级黄片毛片 | 欧美三级不卡在线观看视频 | 精品免费久久久久久久 | 国产片91人成在线观看 | 男人v天堂| 久久99这里只有精品国产 | 一级毛片免费播放视频 | 国产日本三级欧美三级妇三级四 | 日韩精品午夜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久草资源在线播放 | 欧美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国产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网站 | 亚洲精品色综合色在线观看 | 亚洲国产欧美91 | 18视频网站在线观看 | 成人免费视频日本 | 亚洲偷| 日韩免费毛片全部不收费 | 久久在线影院 | 亚洲一片 | 亚洲男人a天堂在线2184 | 国产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色在线视频 | 国产精品亚洲专区在线播放 | 九九99九九在线精品视频 | 一级做a爰片性色毛片视频图片 | 成年美女黄网站色视频大全免费 | 精品午夜久久网成年网 | 国产三级在线观看视频 | 九九国产 | 午夜成人影视 | 国产男女乱淫真视频全程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