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標識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中圖分類號】G64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7526(2012)08-0468-01
1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的定義與內容
我國基本的公共衛生服務指的是:國家按照居民的健康問題以及危險的因素,根據社會經濟的發展水平、干預的投入與產出的比值結合國家的財政等方面進行的公共衛生服務。進行服務時,主要是經過城鄉基層當中的各醫療衛生組織或者機構提供服務項目的?;镜墓残l生服務內容有傳染病的防治、疾病的預防與接種或者是疫病的監測報告、兒童、婦女以及老人的保健問題、建立居民的健康檔案進行管理、對不利于人體健康的因素進行的預防等內容[1]。
2開展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存在的問題
2.1基層醫療部門或者機構對公共衛生服務的認識不足:基層醫療機構、部門沒有正確的深刻認識,對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的重要性與必要性。雖然我國已建立了基層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的體系,但在實際開展的過程中各級政府與基層的衛生機構或部門積極性不高。此外,實際的工作當中,從事衛生服務項目的人員思想觀念落后,教條主義與個人主義的風氣時常存在,影響了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的順利開展。
2.2傳染病與公共衛生突發事件的處理面臨的困難:基層公共衛生在傳染病、突發事件方面面臨的困難為:如何較好地實現對傳染病的有效監測;如何進一步規范病人與疫點的關系;如何提前獲得公共衛生突發事件的信息,便于采取有效的解決對策。此外,對于6歲以下兒童的健康檔案管理、或者是老年人的健康管理以及孕婦、產婦的健康管理方面的信息,較難獲取完整。
解決的對策有:以市當做單位,有效建立公共衛生的信息管理平臺,確保實現信息的共享以及分片管理的效果?;鶎拥尼t療機構(鄉、鎮衛醫院)部門應與婦幼保健部門進行有效的協調;并且以居委會作為單位,建立老年人協會,進一步提高其的活動條件以及場所[2]。
2.3基層醫院在疾病的預防與接種方面的困難: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當中,乙肝、麻疹、脊灰以及卡介苗、乙腦、甲肝、麻風腮等疾病的疫苗接種比率有所增加,接種率達到百分之九十以上。但是仍然面臨部分問題:基層的醫療機構的責任主體尚未明確,個醫療部門之間的配合與協調性不足;對流動人口的查漏或者補種工作有待加強;未建立針對流動人口進行預防接種的制度;處理因預防接種而產生的反應及問題的處理能力較差。
解決的對策:各地方政府應該建立健全醫療責任體制,為確保各醫療衛生站點開展公共衛生服務提高有效的保障,在開展工作的同時,各個衛生部門或人員可提高其的服務能力。加強對流動人口宣傳預防接種的知識,給予兒童、老人等弱勢群體進行必要的免費接種;各鄉鎮的衛生服務部門應該重視對疫苗的采購與運輸以及保存的管理工作,同時加強醫療衛生人員或醫生進行專業的培訓,提高其的知識與服務的能力,更好地開展為群眾進行預防接種的服務。
2.4對精神疾病患者服務時面臨的問題:在管理服務上,目前重度的精神疾病病患面臨的主要問題有病患的個人資料難以讓其家屬提供完整;當前還沒有專業培訓過的兼職或是專職人員參加;無法正常實施或者是操作分類干預、隨訪及健康體檢等項目。對策:對病患的情況,在不同的場所實行隨訪、收集信息、分類干預及健康體檢等項目的信息的收集,便于今后的管理。
2.5高血壓及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病患的健康管理問題:高血壓及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病患在健康管理上主要面臨的問題是慢性疾病的病患較多,缺乏專業的醫師,滿足不了病患的需求;慢性疾病的病患發現不及時,也難以通過體檢檢查發現;慢性疾病的規范管理內容繁多,不利于順利開展工作;慢性疾病的患者對疾病危害的認識不足。
措施:有針對的引導;經常上門引導行動不方便的病患;經常對慢性病做體格檢查,擬定各種干預對策;政府對慢性疾病的管理需增加經費,并且加大對醫生的專業知識培訓及購買必須的醫療設備。
2.6投入基層公共衛生服務的經費有限: 根據目前的狀況,基層的衛生機構負擔的部分公共衛生的項目都是虧損的;而且比較貧困地區的政府財力不足,不能投入過多的衛生經費,導致農村的衛生設施落后,沒有足夠的醫療設備, 缺乏專業性的衛生技術人員;并且政府沒有納入開展社區的衛生服務經費的財政預算。因此社區的衛生服務經費沒有得到相應的補償,在社區衛生工作的服務人員便缺少了積極性。
對策:政府應加強社區衛生的服務經費的投入,財政及各個部門要加大監督的力度;建立相應的資金預撥的制度,但是在劃撥資金之前,實施單位應有合理有效的實施方案,并堅持資金的劃撥同項目的實施,提高基層衛生人員的積極性,使其更加努力、認真的工作[3]。
3體會
通過對我國實施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的實踐總結,由此表明,落實國家各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需要各級政府部門與醫療機構的積極合作與參與,真正落實好各項衛生管理工作。通過逐步完善對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基本衛生公共服務事業,逐漸建立統一有效的信息平臺,充分將各縣、區的醫療衛生機構組成有一的統一整體,促進各地區的鄉鎮衛生院開展為居民免費進行服務的活動。同時,各鄉村的衛生室應接受本鄉、鎮衛生院的有效指導與管理,積極承擔適當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責任,對當地的疾病預防以及控制工作,為兒童、老人以及殘障患者免費提供公共衛生服務,更好地促進我國的公共衛生事業順利健康的發展[4]。
總之,處理好基層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對各鄉鎮以及村衛生的衛生服務能力大大提高,較好地滿足了人們群眾對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的需要。
參考文獻
[1]王子林.實施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的實踐與體會.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1,13(295):329-330
[2]馬才輝,何莎莎,馮占春.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實施現狀及評價[J].中國公共衛生,2012,28(03):385-386
近年來,東營市加大對農村基層衛生服務的投入管理力度,結合全市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在狠抓機構“能力提升、制度建設、規范管理、優質服務”上下功夫,全市農村基層衛生服務呈現出蓬勃發展的喜人局面。
1 結合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能力提升,實現機構建設“標準化”
在全市規劃建設了600處高標準村衛生室,每處業務用房不少于100 m2,全部達到“診斷室、治療室、藥房、觀察室、康復治療室和預防保健室”六室分開和醫防分別管理標準,實現了“機構名稱、規劃布局、體制管理、房屋標準、科室設置、藥品設備、人員配備、外觀標識、服務模式、規章制度”十統一管理。對全市34處鄉鎮衛生院實施標準化建設,全部達到業務用房達2000 m2,基本設備“救護車、生化分析儀、B超、心電圖機、X光機”五個必備和“內科、外科、婦產科、兒科、手術、麻醉、預防保健科”等七個科室人員培訓“七個一”的標準。
2 結合農村衛生服務機構分級管理,實現服務管理“系統化”
東營市針對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類別的不同,在全省率先實行了農村衛生服務機構分級管理制度,分類確定了9類考核內容和18項考核指標,對全市農村衛生服務機構實行A、B、C、D四級動態管理,并在新農合定點、公共衛生服務、財政資金投入等方面對A級單位給予政策傾斜,從而在農村基層衛生服務機構中形成了“趕學比超、爭創一流”的良好氛圍。目前,全市已有13處鄉鎮衛生院、238處村衛生室被考評確定為全市農村衛生服務機構分級管理A級單位。
3 結合農村基層衛生服務機構各項規章管理制度的實行,實現衛生服務“制度化”
東營市近日印發了農村基層衛生服務機構各類工作職責、崗位職責、工作制度共60項,涵蓋了農村基層衛生服務機構所有崗位和工作領域,為規范工作行為,落實工作標準,強化內部管理,奠定了堅實基礎,促使全市農村基層衛生服務工作走上了制度化、規范化的管理軌道。
4 結合妥善解決在崗鄉村醫生從事農村公共衛生服務補助,實現鄉醫管理“編制化”
東營市自今年起對在崗從事農村公共衛生服務職能的鄉村醫生每人每月給予300元的補助,在考評確定承擔農村公共衛生服務職能村衛生室的基礎上,建立了承擔農村公共衛生服務職能村級衛生機構《機構管理證》和增人(減員)計劃卡制度,對承擔農村公共衛生服務職能的村衛生室及其鄉村醫生實行動態考核計劃管理,通過考試考核確定承擔農村公共衛生服務職能在崗鄉村醫生名單:通過績效考核,兌現在崗鄉村醫生從事農村公共衛生服務補助:通過兩年一度的資格考評,確定鄉村醫生是否繼續享有農村公共衛生服務補助待遇,從而有力地提高了鄉村醫生的工作積極性。
5 結合新農合和基層衛生信息協同應用系統建設,逐步實現區域衛生服務“信息化”
東營市在建有新農合信息管理系統的基礎上,近期將以縣區為單位,統一裝備使用城鄉基層衛生信息協同應用系統,實行縣、鄉、村三級居民健康信息的互聯互通和資源共享,既有效解決居民健康信息更新不及時問題,又盤活了區域醫療衛生資源。
我國醫藥衛生體制邁出重大改革的步伐,以《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為主要內容的新醫改方案在我國正式實施。新醫改的理論基礎和核心理念,就是要實現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新醫改理論基礎和核心理念就是要實現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但目前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的認知度尚不高,內容尚不明確,對象尚不確定,促進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的措施尚不完善。
1 公共衛生服務新醫改方案
(一) 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整體思想
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基本原則是堅持以人為本,把維護人民健康權益放在第一位; 堅持立足國情,建立中國特色醫藥衛生體制; 堅持公平與效率統一,政府主導與發揮市場機制作用相結合;堅持統籌兼顧,把解決當前突出問題與完善制度體系結合起來。
(二) 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指導思想的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理念
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指導思想是:從我國國情實際出發,借鑒國際有益經驗,著眼于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目標,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堅持公共醫療衛生的公益性質,堅持預防為主、以農村為重點、中西醫并重的方針,實行政事分開、管辦分開、醫藥分開、營利性和非營利性分開,強化政府責任和投入,完善國民健康政策,健全制度體系,加強監督管理,創新體制機制,鼓勵社會參與,建設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不斷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促進社會和諧[1]。
(三) 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具體目標的實現
①是建設覆蓋城鄉居民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醫療服務體系、醫療保障體系、藥品供應保障體系,形成四位一體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四大體系相輔相成,配套建設,協調發展。
②是完善醫藥衛生的管理、運行、投入、價格、監管體制機制,加強科技與人才、信息、法制建設,保障醫藥衛生體系有效規范運轉。
③是著力抓好五項重點改革,力爭近期取得明顯成效。為使改革盡快取得成效,落實醫療衛生服務的公益性質,著力保障廣大群眾看病就醫的基本需求,按照讓群眾得到實惠,讓醫務人員受到鼓舞,讓監管人員易于掌握的要求,確定基本路線圖。
2 促進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的措施
2.1整合衛生資源形成基層公共服務的新紀元
①是城鎮要形成以專業衛生服務機構為指導,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為主力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
②是在農村的縣鄉村三級,要形成公共衛生服務網絡。鄉鎮衛生院及其村衛生室要承載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基本醫療服務、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鄉村衛生管理等四大職能。
2.2 建設基層衛生服務機構人才隊伍
要加強基層衛生機構人才隊伍建設,尤其是要加強農村公共衛生人才隊伍的培養。可借鑒師范生免費教育的模式。開辟免費的醫學教育,制定免費醫學畢業生到農村從事衛生服務的相關政策和制度。通過醫學生到農村基層工作若干年后可以免還助學貸款等辦法鼓勵非免費生到基層工作.
2.3 完善醫學專業人才培養體系
人才培育及人才引進是加強基層衛生服務的首要任務,我們把人才分層次培養,滿足各個層次的人才需求。⑴是加大醫學專業人才教育力度,培養高層次應用型公共衛生人才。⑵是發展全科醫生隊伍。
2.4 繼續推進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建設
逐步建立和形成新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運行機制,加快推進醫療保險擴面速度。以城鎮職工醫保、城鎮居民醫保、新農合以及城鄉醫療救助為主體,初步建成覆蓋全國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障體系。
2.5完善財政投入
新醫改方案的提出加大了公共財政的投入。2009 -2011年,我國財政已經共要投入了 8500 億元來深化醫療體制改革,其中,中央政府投入 3318 億元,其余由地方政府補貼。這筆資金投入預計將主要分配在提高新農合、城鎮居民補助標準導致的投入; 用于基層醫療衛生設施、設備的建設、公共衛生服務機構的建設; 用于公立醫院改革帶來的對醫療機構的補貼這些方面。財政投入是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的基本保障,政府是承擔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的主體。
2.5.1一是強化政府的公共衛生服務責任,確保公共衛生的福利性質。
政府要真正解決“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必須將衛生財政支出置于公共財政制度框架和公共支出的優先領域與戰略重點,滿足人民的基本健康需要[1]。進一步明確中央和地方在公共衛生等基本公共服務的事權,健全財權和事權相匹配的財政體制。
2.5.2二是完善轉移支付制度,建立財政衛生支出傾斜弱勢群體的機制。
按照各地財政實力和人口數量、事務量協調的原則進行轉移支付,通過轉移支付制度促進區域間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供給的均等化。政府衛生支出要傾向于五保老人、特困戶、殘疾人、留守兒童、留守老人等特殊人群與弱勢群體,充分發揮財政二次分配有助于實現公平的作用。
2.5.3三是建立公立醫院資金缺口補償機制。
新醫改方案提出,公立醫院補償由服務收費、藥品加成收入和財政補助三個渠道改為服務收費和財政補助兩個渠道。因此,這里需要解決的問題是,藥品加成取消以后醫院資金的缺口補償機制,省財政轉移支付多少,地市和縣要出多少,以及各級的補償資金來源問題,都必須建立固定機制,并有明確的解決辦法,這正是目前新醫改迫在眉睫的問題。
2.5.4四是明晰財政對公立醫院的投向與財政補助的范圍。
新醫改實施方案確定:政府負責公立醫院基本建設和大型設備購置、重點學科發展、離退休人員經費和政策性虧損補償等。
2.6 形成制度化的健康教育[1]
①是發揮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機構的健康教育功能。②是開展健康教育知識培訓。③三是加強禁煙禁毒等宣教活動。④是做好檢查指導和效果評價。
關鍵詞:疾控機構 公共衛生 人力資源 公共管理
中圖分類號:R 197.2 文獻標識碼:A
一、相關概念
公共管理是指以政府為核心的公共部門整合社會各種力量,廣泛運用政治、經濟、管理、法律等方法,強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高政府績效和公共服務品質,從而實現全民福祉和公共利益。而疾控機構就是履行政府的疾病預防控制職能,保障民眾身心健康的專職公共衛生機構。具體工作內容包括對社會民眾的重大疾病,尤其是傳染?。ㄈ绶谓Y核、艾滋病、SARS)等的預防、監控和醫治;對社會民眾的消費品,如:食品以及公共環境衛生的監督管制,以及相關的衛生宣傳、健康教育、健康促進、計劃免疫等,加強建立健全疾控機構公共衛生服務能力,完善疾控機構公共責任,從公共管理角度分析探索如何保障疾控機構有足夠調配使用的人力資源。
二、疾控機構目前存在的現狀與問題
(一)公共衛生醫護人員基本人力資源不足,門診醫護人員缺乏,不能滿足日常工作需要。門診醫生不能固定坐診,健康從業人員體檢缺乏年輕護士固定抽血。遇到大專院校學生開學體檢高峰時期,經常要借調醫生護士來體檢和抽血。各級疾控機構構成國家、省級、地市級、縣級四級預防體系,人力資源總量至2013年底為194371人,僅占醫療衛生機構人數的2.1%,平均每個省只有6000余人,嚴重影響全國各轄區實施計劃免疫、健康體檢、疾病監測、健康維護、公共衛生應急處置、自然災害救援等基礎疾病預防工作,阻礙公共衛生開展和公共衛生事業的順利進展。
(二)公共衛生專業人員業務素質低,綜合能力欠缺,不能適應當前復合型人才需求?;鶎庸残l生服務管理人員對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認識較為深刻,而一線醫生與護士卻更關心薪資、工作量與福利待遇。全市疾控機構醫師少,按服務人口計算,全市每萬人擁有疾控醫師不足0.9人,且人員素質、結構方面遠不能適應當前疾控和衛技服務的要求。特別在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能力方面缺乏一些有經驗、有技術的綜合業務人才。
(三)公共衛生專業技術人員不穩定,臨聘人員經常出現跳槽現狀,衛生保障措施不到位,處于游移狀態。開發(新)區管委會作為政府派駐機構,其主要目的就是發展經濟。衛生事業發展的財政、人員保障難以落到實處,專業技術人員流動性大。思想上認識不足,重醫輕防,疾控機構人員編制過少甚至沒有,基礎設施差,技術能力嚴重不足。相關報道顯示,南昌市新區領導對計劃免疫工作不夠重視,新區衛生機構不健全、專業人員少、業務素質低、相關工作指標未達要求。
(四)慢病防治工作包含的精神衛生工作,一直處在空白狀態,且一直處于無人無序盲區狀態。精神衛生關系公眾心理健康問題,實施的是政府職能管理,已歸屬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進行相應工作。當前國際形勢與國內精神衛生現狀呈現嚴峻態勢,二十一世紀“精神疾病時代” 已來臨。
2015年6月18日《全國精神衛生工作規劃(2015―2020年)》指出,精神衛生是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全球約有超過4.5億精神健康障礙患者。今年10月10日是第25個世界精神衛生日,宣傳主題是“心理健康 社會和諧”。作為江西省、市國家疾控慢病防治的專門機構卻不能履行國家職能,值得反思。
(五)海洛因依賴者均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問題,必須開展心理治療促進吸毒者心理康復。在南昌市美沙酮維持治療門診接受替代維持治療的海洛因依賴者普遍存在心理障礙,為其建立個人心理檔案并提供心理輔導和治療將是今后社區門診工作的重要內容,因其依賴者主要心理問題的改善,為美沙酮門診開展針對吸毒者的社會心理干預奠定了基礎。
同時,還提示美沙酮門診有必要配備專業心理醫師或咨詢師,針對心理特征提供個性化心理康復治療具有現實意義。針對戒斷癥狀,還應提供心理治療、社會支持系統等方面的綜合干預,使海洛因依賴者身心康復并最終回歸社會。
三、對策探討
針對以上疾控機構的基本現狀與問題,Y合當前國家形勢與實踐工作進行思考分析,探討對策。可以從以下5個方面抓好疾控機構人力資源管理工作:抓好衛生人才保障以提供人才資源支持、建立政府多部門協調機制;抓好教學培訓上崗一條龍、建立臨聘員工留用獎勵機制;抓好衛生戰略部署的提高、建立復合型人才培養機制;抓好專業人員隊伍的建設、建立疾控人才提升激勵機制;抓好疾控機構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的實際人力資源應用、建立精神衛生心理咨詢的啟動機制。
(一)建立政府多部門協調機制。各級疾控機構要建立與上級政府的連接協調機制,聯系省、市各大媒體,加大疾控機構自身網站、微信的主動宣傳意識,加大力度為自身缺乏的崗位與專業打開招聘宣傳窗口。特別每年年底省、市衛生學校和醫學院校學生下臨床實習之際,提前協調教委主動安排醫生、護士、檢驗師來江西省、市疾控部門見習與實習,提前做好本疾控機構醫務人員的試用實習與崗前培訓,為來年畢業學生的留用、選拔與上崗做好準備工作。如此,每年定期培訓實習醫護生,整體規劃建立畢業生梯隊式培養模式而成為疾控機構的專業技術人員,逐步建立一支專業的公共衛生人員隊伍。
(二)建立復合型人才培養機制。加強疾控機構公共衛生自身機構專業人員的培養訓練,鼓勵年輕的疾控人員提高學習積極性,結合本單位專業短板加強自我能力與學歷水平,同時做好老員工對新員工的“傳、幫、帶”工作,在提高學歷學位與職稱的同時,組織輪訓專門業務知識和繼續再教育,邀請外聘專家學者來培訓講座授課,選派年輕疾控人員外出進修學習相關專業與技術,成為崗位的多面手,建立學業考證與工資薪水掛鉤,鼓勵預防醫學專業人員“走出去、請進來、廣學習”,培養成為現代管理知識和技術、懂經濟、懂法律的管理者,成為當前我國新時期疾控機構所急需綜合能力的復合型人才。
(三)建立臨聘員工留用獎勵機制。專業技術人員的長效工作狀態可促進疾控工作的穩定發展,結合疾控臨聘人員的經常跳槽現象,針對工作年限長短不同而制定臨聘員工留用獎勵機制。加班加點、好評服務且每隔兩年加薪成為固定獎勵。將服務質量與工資薪水掛鉤,建立經濟獎勵,完善人才留用與管理。通過創建公平合理的“少勞少得、多勞多得”的基本工資機制,提升臨聘員工的平等參與意識,從而實現單位內部公平的工作環境與整體對外的服務形象,保障疾控機構人員的長期持續留用,從而成為江西省、市公共衛生一線的工作主力。
(四)建立疾控人才提升激勵機制。疾控機構是培養公共衛生專業人才的地方,也是培養技術與管理全方位人才的地方。為鼓勵當前疾控C構人才持續高效堅持一線公共衛生工作,需給予各方獎勵政策,盡快建立第三方人才提升激勵機制。激勵高效人才需要國家與本單位的持續系統合力,高效人才激勵機制的創建需要有良好的外部和內在的環境。對外,需要爭取政府有關部門的政策支持,及時增加國家編制數量;對內要加大人事制度改革,營造積極向上的工作氛圍和團結進取的團隊氛圍。建立以人為本快樂工作理念,促進疾控人才的自我提升與經濟獎勵結合的激勵機制。評聘分開,打破職稱終身制,促進疾控機構公共衛生人力資源的發展持續與創新壯大。
(五)建立精神衛生心理咨詢干預機制。WHO(世界衛生組織)認為人體健康的一半就是心理健康。二十一世紀,精神疾病時代已經來臨。在出席2016年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時強調,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要加大心理健康問題基礎性研究,做好心理健康知識和心理疾病科普工作,規范發展心理治療、心理咨詢等心理健康工作。然而江西省、市精神衛生形勢并不容樂觀。東湖區疾控機構采用小組互助方式進行團體新干預取得明顯效果,將帶動公共衛生領域中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的技術應用及人力開發使用。截至目前,江西省、市疾控機構精神衛生工作還處于空白狀態,需要重視并啟動建立心理咨詢工作和南昌市精神衛生工作,以避免疾控機構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的人力資源浪費。
四、結束語
健康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條件,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志,也是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追求。當前面臨我國工業化、城鎮化、人口老齡化及疾病譜等不斷變化帶來的挑戰,需要疾控機構統籌解決公共衛生關乎人民健康的重大長遠問題。如此,需要更多公共衛生復合型人才投身公共衛生事業的建設。 疾控機構公共衛生人力資源是影響公共衛生事業發展和人口健康狀況的關鍵因素。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來,我國衛生事業得到快速發展,公共衛生人力資源數量和結構發生了根本變化。公共衛生隊伍對滿足人民群眾公共衛生服務需求、保障人民身體健康、推進我國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結合當前和諧社會的建設,探討疾控機構公共衛生人力資源管理對促進我國公共衛生建設的新契機,對疾控機構的精神衛生人力資源發展具有開創意義,為全面促進我國衛生事業協調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張學清,呂艷,沙磊,等.中國疾病預防控制機構人力資源現狀分析[J].中國公共衛生管理,2015,6(31):31.
[2] 陳盛恩.南昌市疾控機構體系建設現狀分析[J].中國公共衛生管理,2009,25(5).
[3] 仇武新,劉麗君.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參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的模式[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5(12).
[4] 張玉凌,韓斌 .南昌市開發(新)區衛生工作現狀即對策分析[J].醫學動物防制, 2014(7).
[5] 熊志偉,劉明斌,徐丹,等.南昌市美沙酮維持門診治療海洛因依賴者心理健康調查分析[J].中華疾病控制雜志,2008(12).
[6] 趙忠厚.新形勢下地方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發展中需要把握的幾個問題[J].中國公共衛生管理,2010(142).
[7] 李秀霞,黃時勇.基層醫療機構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人力資源現狀[J].現代醫院管理,2013,11(5).
關鍵詞:農村 公共衛生管理 職能優化
中圖分類號:R 197 文獻標識碼:A
農業、農村、農民一直以來都是關系著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農村的公共衛生管理是指對農村的防疫、醫療、保健等方面工作管理的總和。我國有九億多人口在農村,農村的公共衛生管理工作搞得如何,不僅關系到我們在遇到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能否有效地控制其在廣大農村的蔓延,把危害降到最低程度,而且還關系到農村兩個文明建設的成敗。但近些年來各種公共衛生事件的發生,凸顯了我國農村公共衛生管理體系的不足。公共衛生管理屬于公共管理的范疇,具有非競爭性、非排他性、正外部性、投入――產出性價比高等特點,這也決定了其責任主體必須是各級政府。本文從農村公共衛生管理職能著手,對公共衛生部門的職能界定進行了分析,并就如何優化公共衛生管理職能進行了探索。
一、我國農村公共衛生管理職能的界定
本文采用現場調研方法,對調研結果進行統計,選取支持率超過80%的項目,作為公共衛生基本管理職能。據此,明確了縣衛生局、衛生監督所、疾病預控中心、人民醫院四大公共衛生管理機構,并就其管理職能進行了界定。
(一)縣衛生局
就縣衛生局而言,從公共衛生管理職能視角出發,其主要負責如下:對食品、學校、職業、放射、環境衛生,以及化妝品、飲用水等相關法律法規進行宣傳、教育和全面貫徹;重大疾病的防治措施、規劃方案的制定;衛生執法與監督工作;社會公共衛生審批、準入;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應對措施,應急預案的組織、制定;五大衛生、傳染病預防、治療監督與管理;婦幼衛生工作規劃方案的制定、組織、實施;健康類產品認證、監督、抽查;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醫療救治協調工作;醫療機構服務質量監督;突發事件應急處理知識宣傳、技能培訓、演練組織;轄區衛生技術力量的組織及突發事件的緊急處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協調、組織;大型公共衛生、醫療服務工作的組織;綜合政策的調研與組織;傳染病、慢性非傳染病、寄生蟲病、地方病的管理與防治;不明或新發疾病調研工作的組織、指導;公共衛生人力資源的規劃、制定、組織、實施;對縣直單位、鄉鎮衛生院財務工作進行監督、管理、指導。
(二)衛生監督所
就衛生監督所而言,基本管理職能包括七大項,分別為:食品衛生的監督、管理;化妝品衛生的監督與管理;飲用水、涉水產品的監督與管理;學校衛生監督管理;公共場所衛生的監督與管理;打擊非法行醫;法定衛生行政審批項目的審批與發證。此外,還有三項職能分別劃轉給了其他機構,其中,職業衛生監督與管理劃轉給了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環境衛生監督與管理、放射衛生監督與管理兩項職能軍劃轉給了環保局。當然,衛生監督所還負責五項非基本管理職能:消毒產品衛生監督與管理;違法醫療廣告的監督與管理;非法采供血、母嬰保健機構的專項整治;醫學美容、鑲牙潔齒機構的專項檢查;賓館、娛樂場所、飯店等傳染病防治措施落實情況的監督與管理。這五項雖然屬于非基本管理職能,但并非不重要,只是由于經費受限,因而不屬于優先考慮的范疇。
(三)疾病防控中心
對于疾病預控中心而言,其基本管理職能包括11項:傳染病的檢測、報告;慢性非傳染病檢測與報告;寄生蟲病檢測與報告;地方病檢測與報告;食品、職業、環境、放射衛生健康危害因素的檢測;計劃免疫、非計劃免疫的監測;預防接種工作的管理;預防疫苗的管理;轄區疫情、公共衛生信息的管理;群眾控制病媒生物的組織;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危險因素的調研、控制措施的制定與實施。疾病防控中心的非基本職能包括健康教育、促進,公共衛生從業者、職業人群健康體檢等工作的組織。
(四)縣人民醫院
兼并縣婦幼保健院后,縣人民醫院公共衛生管理職能共包括8項:孕產婦的死亡檢測;出生缺陷檢測;兒童保健監督指導;生殖保健監督指導;婦女保健監督指導;婦幼信息的統計;婦幼健康教育工作的組織、開展;5歲以下兒童的死亡檢測。
二、優化農村公共衛生管理職能的建議
由于我國農村人口眾多,公共衛生管理涉及農民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因此,屬于一項系統性工程,在如今這個體制變革過渡時期,公共衛生管理難免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因此,應注重優化公共衛生管理職能。具體而言,應從如下幾個方面出發:
(一)加快建設三級預防保健網絡,切實提升公共衛生服務能力
服務工作是農村公共衛生工作的核心與重點,為了實現農村公共衛生管理目標,必須提供完善、全面的服務,切實履行公共衛生功能,而農村公共衛生服務體系是提供各項服務的基本載體,因此,必須加強縣、鄉、村公共衛生體系的建設,切實確保公共衛生服務能力的提升。為了建設農村三級預防保健網絡,應先構建防保網絡,這是農村公共衛生體系的核心,也是重點。應注意的是,防保網并非單層網狀結構,而是由縣、鄉、村等多層體系構成,屬于一個十分復雜的立體網絡結構,為了確保系統運行的科學性、高效性,應確保公共衛生管理職能分工的合理性、明確性、科學性。公共衛生部門應結合自身的業務能力和地方衛生需要,承擔相應的管理、服務功能,促進各部門之間的合作。應加快構建完善的農村三級預防保健網,全面推行垂直管理、逐級負責制,由縣政府對公共衛生工作全面負責。增強疾病防控中心、縣人民醫院的地位,賦予其鄉、村兩級部分業務管理職能,防止三級防保網銜接不當等問題,優化資源配置,提升公共衛生管理效率。此外,應注重進一步加強鄉鎮預防保健組織的建設,可以將預防保健職能從衛生監督所剝離出來,根據不同區域成立相應的保健所,并定為全額撥款單位。
(二)加強公共衛生隊伍建設
當前,我國農村公共衛生人力資源配置水平僅為美國的22.6%。當前人力資源所存在的問題,并非人員過多,而是素質過低。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必須加強公共衛生隊伍建設。一方面,對勞動人事制度進行改革,以便更好地吸引高素質優秀人才,逐步改善其工資待遇,提升公共衛生崗位的吸引力,通過競爭工資、福利制度等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對于鄉鎮衛生監督所,應確保防保人員與醫務人員工資水平相當;對于村衛生室,財政應給予村醫一定的補償,提升其開展公共衛生工作的熱情。另一方面,應注重提高公共衛生從業者的準入門檻、考核機制,對不滿足要求的人員應予以清退。此外,還應構建同收入、分配相掛鉤的績效考核機制,對從業者的服務數量、質量等全面進行考核,構建有效的激勵機制,防止人浮于事的情況出現。加強公共衛生隊伍的培訓,為其提供繼續教育、業務培訓等機會,逐步提升隊伍綜合素質。
(三)全面推行政府籌資責任制
對于農村公共衛生管理工作而言,籌資難的問題一直都是阻礙公共衛生事業發展的重要因素。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政府的投資不足,導致農村公共衛生服務體系不得不創收,因而存在著地區差異大、結構有欠合理、重硬件輕軟件等情況。從我國農村公共衛生投入情況來看,投入水平較城市而言極低,投入資金多源自于農民,政府投入的增長十分緩慢,僅僅足夠維持機構的運轉。由于收入比重越來越低,導致業務收入成為公共衛生機構的主要收入途徑,導致公共衛生機構缺乏內部動力。為此,應明確政府作為農村公共衛生籌資的主體角色,構建籌資制度保障機制,對與之相關的規章制度進行制定、完善,對各級各類衛生機構的職責、工作內容及范
圍進行明確。同時,明確公共衛生的投入標準,結合農村公共衛生業務開展要求,對投入的預算進行明確規定,確保各級政府在這方面的撥款額足夠、并及時到位,落實各級政府籌資責任制。此外,政府在公共衛生領域的投入,應隨著時代的發展及財政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以農民群眾的利益為出發點,而非部門利益,加快完善服務補償制,提升資金的使用率、服務率。
(四)促進醫療、預防保健之間的有效銜接
一直以來,國內農村醫療機制體系、疾控體系之間各自發展,兩大體系脫節嚴重,缺乏應有的聯系、協作。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應促進農村公共衛生與臨床的有機結合,推動醫療、預防保健的有效銜接,促進臨床醫療、預防保健之間的信息共享,充分利用各自優勢,推動功能互補,達到協同作戰的目的。此外,預防保健機構應同醫療機構之間構建起密切的協作機制,制定合作計劃、運行機制、突發事件處理預案,繼而提升農村公共衛生管理的整體水平。
三、結束語
當前,關于農村公共衛生管理的研究日趨深入,但在農村公共衛生管理職能研究方面依然較少,雖然存在部分研究,但多數是關于個別地區農村公共衛生管理現狀,從宏觀角度分析我國農村公共衛生管理職能的并不多。因此,研究國內農村公共衛生管理職能與優化很有必要。當然,我國農村公共衛生管理與服務操作性如何,仍有待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 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財政部.關于印發《農村衛生服務體系建設與發展規劃》的通知 (衛規則發[2006]340號)[DB/OL],2006:7.
[2] 雷海潮,葛延風,黃佳瑋,等.對中國公共衛生體制建設和有關改革的反思與建議[J].中國發展評論,2011,17(01):247- 248.
[關鍵詞] 北京;社區;預防保健人員;培訓
[中圖分類號] R19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7)01(c)-0072-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training status of preventive healthcare staffs in Beijing community and provide references for improving relevant training policies. Methods A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implemented in 388 preventive healthcare staffs from 26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s in 6 districts of Beijing by stratified cluster sampling from November to December 2015. Frequency statistic, R×C table chi square test for single factor and Ordinal regression for multi-factor analysis were used. Results ①The training of district level (90.3%) and center level (61.9%) were mainly supplied, less training opportunities (91.5%) was the main appeal. ②84.5% of the survey respondents agreed on the practicability of training, and 78.61% of them thought that professional skill training should be strengthened further. ③64.8% and 56.4% of the responders were satisfied with the content and the frequency of training respectively. ④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degree of satisfaction of training frequencies between different units of identity, different types of practice and different areas by single factor analysis (all P < 0.05). Ordinal Logistic regress analysis found that the respondents from Fengtai District were more satisfied with the chance of training than those from Chaoyang District (P < 0.05), other districts compared with Chaoyang District had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 > 0.05). Conclusion Revising the training content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demand of trainees, and providing more training opportunities and senior training should be considered to improve the future training system for community preventive and healthcare staffs.
[Key words] Beijing; Community; Preventive and healthcare staff; Training
社^衛生服務機構是提供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的重要場所。國家要求社區提供11類43項公共衛生服務內容[1],而北京市要求社區提供的公共衛生服務達到了16類73項[2]。高素質的預防保健人員是確保社區公共衛生服務有效提供的重要人力[3]。在目前北京市社區預防保健人員數量不足[4]的前提下,通過專業培訓提高在職防保人員的個人服務能力,是提高社區公共衛生服務質量的重要手段[5]。本研究擬通過調查北京市城區社區預防保健人員崗位培訓及需求現狀,為北京市完善社區防保人員培訓體系,進一步加強社區防保人員隊伍建設提供建議和參考。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2015年11~12月對北京市城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預防保健人員實施問卷調查。采取按比例分層整群抽樣方法,按照約20%的比例抽取城區26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將每家中心所有防保人員納入調查,共調查388名防保人員。見表1。
1.2 方法
實施問卷調查方法。通過文獻回顧、課題小組討論初步擬訂問卷內容,咨詢專家及預調查后形成正式問卷。問卷內容包括個人基本情況、培訓現況、對培訓看法及需求、培訓滿意度。
1.3 統計學方法
使用Epidata 3.0雙人錄入數據并糾錯,采用SPSS 17.0進行統計描述及統計分析。統計描述采用均數及頻數分析。對“防保人員對培訓機會滿意情況”條目進行統計分析:①先做單因素分析,其中二分類及無序多分類自變量采用R×C表χ2檢驗;②再行多因素分析,將單因素分析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變量納入自變量,因變量為有序多分類,采用Ordinal回歸分析。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調查對象基本情況
388名調查對象中女345人(88.9%);年齡為20~63歲,平均(36.7±9.08)歲;最高學歷:高中及以下40人(10.3%),大專129人(33.3%),本科187人(48.2%),研究生32人(8.2%);職稱:初級及助理205人(52.8%),中級及以上163人(42.0%),無職稱20人(5.2%);執業類別:臨床53人(13.7%),公共衛生219人(56.4%),護理99人(25.5%),其他17人(4.4%);單位身份:正式職工315人(81.8%);調查地區:豐臺區100人(25.8%),東城區6人(1.5%),西城區62人(16.0%),石景山區13人(3.4%),朝陽區123人(31.7%),海淀區84人(21.6%)。
2.2 培訓現狀
2.2.1 2013~2015年接受位培訓的頻率 絕大多數防保人員(98.2%,381/388)在過去3年內接受過崗位培訓,培訓次數以3~4次(34.5%,134/381)及7次以上(27.6%,107/381)為主。
2.2.2 參加的培訓級別、形式及費用 參加的培訓級別以區級(90.3%,344/381)及單位內部(61.9%,236/381)為主,省市級隨后(42.3%,161/381),國家級及以上最少(8.7%,33/381);培訓形式主要為網上學習(78.7%,300/381)、參加培訓班(75.6%,288/381)及會議交流(46.2%,176/381);培訓費用以免費(64.8%,247/381)及單位出資(34.7%,132/381)為主。
2.2.3 單位提供的培訓機會感受 18.0%(70/388)認為單位經常為防保人員提供培訓機會,24.2%(94/388)認為偶爾提供,37.4%(145/388)認為很少提供,11.9%(46/388)認為從不提供;277人(71.4%)認為本單位提供的培訓機會與其他中心差不多。
2.2.4 既往參加的培訓存在的問題 既往培訓中,重點不突出(44.8%)、缺乏實踐(38.8%)、培訓次數少(34.3%)、重復培訓(33.6%)成為調查對象反映的主要問題。見表2。
2.3 對專業培訓的看法和需求
84.5%(328/388)的人認為專業培訓對工作有幫助,15.5%(60/388)的人認為參加專業培訓對工作幫助一般。調查對象認為合適的培訓頻率以1次/個月(25.0%)及1次/3個月(22.94%)為主,培訓應加強的內容主要為專業實踐技能培訓(78.6%)。見表3~4。
2.4 對參加的培訓內容及單位提供的培訓機會滿意度
2.4.1 對曾參加培訓內容的滿意度 64.8%(247/381)認為滿意,32.0%(122/381)認為一般,3.2%(12/381)不滿意。因超過1/5的單元格期望計數小于5,故未進行此變量的統計分析。
2.4.2 對單位提供的培訓機會的滿意度 43.6%(169/388)的人對單位提供的培訓機會滿意,48.4%(188/388)的人認為一般,8.0%(31/388)的人不滿意。
以調查對象基本情況為自變量,培訓機會滿意度為因變量,進行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單位身份、執業類別及不同區域被調查者對培訓機會滿意度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5。
進一步將有意義的自變量進行Ordinal回歸分析:①似然比檢驗P < 0.05,說明Ordinal回歸具有統計學意義;②擬合優度檢驗P > 0.05,說明模型擬合效果較好;③3種偽R2值都大于0,說明模型的擬合優度較高;④聯接函數:因變量有較多的較高分類例數,故采用輔助對數-對數函數;⑤因某協變量在不同水平的取值有較大差異,則使用尺度模型。回歸分析結果解釋:豐臺區對因變量的作用方向為正(參數估計值大于0),表明與朝陽區相比,豐臺區對培訓機會有較高的滿意度,東城區+西城區及石景山區+海淀區的看法同朝陽區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6。
3 討論
3.1 根據防保人員實際需求優化培訓內容
總體來說,調查對象對既往培訓內容有較高的滿意度,但仍認為存在重點不突出、缺乏實踐、缺乏新進展等問題,其培訓需求反映了目前公共衛生人員培訓普遍存在的問題[6-7]。提示有關培訓機構應定期實施調查,及時了解培訓對象的專業背景及實際需求,以培養合格的專業實踐技能為核心,制訂培訓大綱,優化培訓內容,做到與時俱進,提高培訓質量[8-9]。政府也應當積極構建和完善適用于不同層級的公共衛生人才規范化培訓體系[10],準確定位基層防保人員的培訓目標,使之真正學以致用。
3.2 增加高級別培訓機會,拓展防保人員專業視野
預防保健人力資源是構成社區公共衛生服務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其數量和業務素質能力從根本上決定了區域內提供公共衛生服務的質量和水平[11]。目前我國對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全科醫師隊伍的培養建設正在不斷加強,國家也出臺一系列文件[12-14]來推進全科醫生的培養及落實,國家及省市級的全科培訓會議交流十分活躍。但是對于具有同等重要作用和職能的社區防保人員的建設尚缺乏系統規劃及支持[15]。本調查結果也反映出社區防保人員參加省市級及國家級的培訓機會相對較少。政府強調社區基本醫療與公共衛生并重,每年在不斷增加公共衛生服務內容,同時也在持續增加社區公共衛生服務的專項經費投入,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應當充分利用這部分經費,給防保人員提供更多參加國家級省市級培訓會議的機會,拓展防保人員的專業視野,提升其專業素養。
3.3 增加規范培訓次數及頻率,滿足不同專業背景防保人員培訓需求
規范性培訓機會少、頻率低是本次調查對象對專業培訓比較強烈的感受。單因素分析發現,相較于聘用職工,正式職工對單位提供的培訓機會更加不滿意,這可能與正式職工工作穩定,享受的福利待遇相對較多前提下,對個人專業能力及職業發展有更高的期望有關。不同的執業類別對培訓機會有不同的滿意情況,在目前公共衛生專業人才嚴重不足的前提下,為了完成規定的公共衛生服務工作量,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常常將護理人員調配到預防保健崗位彌補人力缺口[16]。由于專業不對口,公共衛生知識或臨床知識相對欠缺,在實施公共衛生服務工作時,護理人員常會感覺到力不從心,無法令服務對象滿意,因此對單位提供的培訓機會,護理背景人員與公共衛生及臨床背景人員的需求不盡相同。多因素分析提示,與朝陽區相比,豐臺區的調查ο蠖緣ノ惶峁┑吶嘌禱會滿意度較高,有可能與兩區實施的培訓政策、對防保人員培訓重視程度不同有關,但具體原因仍需要通過定性訪談研究等進一步深入了解。因此,提供更多培訓機會、改善在崗防保人員的業務素質是目前防保人員配置不合理及數量不足[17]前提下有效提高公共衛生服務質量的主要措施。
本次現況調查采用按比例分層整群抽樣方法,對北京市城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防保人員培訓現狀實施調查,其結果基本能夠反映出北京市城區社區防保人員群體的培訓實際及需求。
[參考文獻]
[1] 衛生部.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2011年版)[S]. 2011.
[2] 北京市衛生局.關于印發《北京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設置與建設規劃》的通知[Z]. 京衛婦社字[2006]2號.
[3] 詹一,顧華,陳永弟,等.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公共衛生人力資源調查[J].浙江預防醫學,2013,25(3):88-89,92.
[4] 關麗征,何常楠,李寧,等.2006-2013年北京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衛生人力發展研究[J].北京醫學,2015,37(9):897-900.
[5] 李勤,曹啟峰,高榕,等.浙江省社區公共衛生人員培養現狀與發展策略[J].全科醫學臨床與教育,2010,8(5):481-483.
[6] 何懼,朱智威,何佳.公共衛生醫師崗位培訓現狀與需求問卷調查[J].現代預防醫學,2016,43(11):1980-1983.
[7] 晏強,劉彬彬,劉姣,等.長沙市社區衛生服務技術人員的培訓現狀與需求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12,15(6A):1855-1857.
[8] 王曉波.北京某區基層衛生人員培訓需求調查分析[D].北京: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2013.
[9] 李勤.浙江省城鄉社區公共衛生人才培訓大綱[J].全科醫學臨床與教育,2011,9(5):481-485.
[10] 王慧,孫美平,聶玲,等.北京市公共衛生醫師規范化培訓現狀與問題解析[J].中華醫學教育雜志,2015,35(3):448-449,473.
[11] 王乙.上海市社區公共衛生人才需求現狀及對策研究[J].上海預防醫學,2014,26(5):270-273.
[12] 國務院.國務院關于建立全科醫生制度的指導意見[Z].國發[2011]23號.
[13] 國務院.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分級診療制度建設的指導意見[Z].[2015]70號.
[14] 國務院醫改辦.關于印發推進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指導意見的通知[Z].國醫改辦發[2016]1號.
[15] 周曉林,吳克服,孫保和.上海市社區基層公共衛生醫生的現狀分析及發展對策研究[J].中華全科醫學,2012, 10(11):1756-1757.
[16] 韓柏慧,王兆南,張金艷,等.北京市朝陽區社區公共衛生服務人力現狀分析[J].中國衛生資源,2016,19(4):335-339.
【關鍵詞】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情況調查;策略研究
【中圖分類號】R195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4949(2014)01-0035-01
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是指縣級以下的醫療機構和小型社區衛生醫療站,提供城鄉居民公共衛生服務和常見病、多發病的診療的綜合服務[1]。為了解農村社區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現狀,從業人員應具備的知識和能力結構情況,我們對106個農村社區基層醫療單位進行問卷調查,并具體分析研究進一步提高基層醫療機構的服務水平和質量的途徑。
1資料與方法
在106個社區、農村基層醫療單位共發放調查問卷。調查內容包括基礎設施建設情況、衛生人員基本情況、公共衛生服務和基礎醫療情況,基層人員最需要掌握的專業課程、操作技能及素質能力等。
2結果
2.1基礎設施建設情況
部分基層醫療機構業務用房面積不足,個別存在安全隱患?;鶎俞t療單位基礎設施落后,滿足不了基層廣大群眾對日益增長的醫療衛生服務需求。
2. 2衛生人員基本情況
調查的基層醫療機構,現有工作人員1562人,其中衛生技術人員1246人,其它人員316人(見表1)。
2.3公共衛生服務和基礎醫療情況
55.6%的基層醫療機構建立了衛生信息管理。公共衛生服務需求項目主要包括康復醫療、婦女和兒童保健、計劃生育技術、傳染病預防控制、預防性接種、健康宣傳教育等。基層醫療機構能開展的手術30個左右,部分只能賣藥、打針、輸液,不能滿足群眾基本的醫療需求。
2.4基層醫療機構人員專業課程及能力需求
基層醫療機構專業人才的需求情況為臨床醫學、護理、助產等, 專業必修課中的人體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藥理學、診斷學、內科學、外科學、婦科學、兒科學等仍是應當重點學習的課程。
基層醫療機構人員突出問題依次為實際操作、綜合分析、獨立工作、應變、溝通、寫作能力等的不足。需要動手能力、獨立工作能力、溝通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合作能力、溝通能力強的畢業生。97.3%的基層醫療單位希望畢業后能獨立操作骨髓穿刺、胸穿、腹穿心肺復蘇、無菌操作、清創術、換藥等實踐技能。
3 討論
上述調查結果顯示,基層衛生醫療裝備及服務、衛生技術人員素質都較落后,應采取有效措施,力爭農村居民小病不出鄉、城市居民不出社區可以得到有效、經濟的公共衛生服務和基本醫療服務。
3.1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基礎設施建設。
加大縣級醫院資金投入,科學設置醫院科室,提高縣級醫院醫療服務水平。改擴建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達到規范化的要求。積極添置城鄉基層醫療機構的醫療和檢驗設備。
3.2強化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隊伍建設。
高職醫學院校為農村社區培養全科醫生和社區護士,鼓勵大學生到基層去,可采取轉崗培訓和訂單定向地招收醫學生。定期為農村社區醫務人員進行務和適用性技術培訓。為農村社區基層醫療機構培養全科醫生和社區護士,招聘執業醫師和注冊護士,使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服務逐步得到規范,服務水平和質量逐步得到提高。下級醫院的醫生到上級醫院進修學習,上級醫院的醫生要到下級醫院進行指導。
3.3規范公共衛生服務和基礎醫療功能。
建立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內容,包括居民健康檔案、健康教育、孕產婦兒童系統管理、老年人健康指導、計劃免疫、傳染病管理、慢性病登記管理和重點精神病管理等,提供常見病、多發病的預防、康復、一般診治、轉診服務和保健等基礎醫療工作。
3.4完善基層醫務人員和城鄉居民補償機制。
提高基層醫務人員的待遇工資,實行臨床一線工作的高學歷、高職稱人員和全日制本科學歷人員津貼制,對農村社區醫生給予合理補助。政府府核定農村社區基層醫療單位的基本建設、設備購置、人員經費,實行藥品零差率銷售,減輕城鄉居民基本醫療衛生服務費用負擔。
3.5提高高等職業醫學院校的培養質量。
高等職業醫學院校是培養基層醫療機構人才的搖籃,實行適應農村社區需求的教育教學培養模式勢在必行。應進行以下幾個方面的教學改革。①修訂人才培養方案,明確職業定位和課程設置。職業定位在農村社區進行預防、臨床、康復、保健及公共衛生服務等工作的醫學人才。建立以內科學、外科學、婦產科學、兒科學、預防醫學、傳染病學、康復醫學和中醫學等主體課程體系。②優化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法,強化實踐教學環節。③建立科學的發展性評價體系,更好地體現學生的綜合素質。④開展心理素質和就業指導教育,樹立學生服務農村社區的思想。
總之,我們要發揮高校優勢,改善基層醫療一些薄弱環節,力爭把農村社區公共衛生事業和基礎醫療推上一個新臺階。
關鍵詞示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評價指標因子分析
中圖分類號:R19-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1533(2012)05-0018-04
2011年,為進一步加強上海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內涵建設,促進醫改“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的中心任務的落實,上海市衛生局根據《衛生部辦公廳關于開展創建全國示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活動的通知》[1]精神在上海市開展創建示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活動,通過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自評、各區縣衛生局初評、市衛生局組織專家進行復核評審等程序,于2011年7月25日至8月4日對上海市18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進行評估。為進一步分析當前社區公共衛生服務的現狀,本文對18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公共衛生考核結果進行了進一步分析。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本研究樣本來自于上海市徐匯區長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閘北區臨汾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18家參加2011年上海市示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評選的單位,參選單位的選擇按照代表性和擇優性原則。所選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覆蓋了上海市15個區,同時也是區域中較好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符合此次活動所要求的示范社區領引、示范作用。
1.2研究內容
本研究的主要內容是此次評估結果中,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存在主要差別的15個考核指標。它們分別為:居民健康檔案合格率(X1)、65歲以上老年居民建檔率(X2)、高血壓患者健康管理率(X3)、高血壓患者規范管理率(X4)、管理人群血壓控制率(X5)、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率(X6)、糖尿病患者規范管理率(X7)、管理人群血糖控制率(X8)、重性精神病患者管理率(X9)、重性精神病患者規范管理率(X10)、新生兒訪視率(X11)、兒童系統管理率(X12)、早孕建冊率(X13)、產前健康管理率(X14)、產后訪視率(X15)。評估工具為《全國示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參考評估指標說明及評估工具》。
1.3研究方法
本文運用因子分析方法對指標評估結果進行分析。因子分析是一種通過降維技術把多個變量化為少數幾個因子(即綜合變量)的統計方法,針對研究變量進行矩陣旋轉,從而使這些因子能夠反映原始變量的絕大部分信息,而且所含信息互不重疊[2]。
因子分析的一般模型如下:
x1=u1+a11f1+ a12f2+…+a1mfm+ε1
x2=u2+a21f1+ a22f2+…+a2mfm+ε2
…
xp=up+ap1f1+ ap2f2+…+apmfm+εp
其中為公共因子,為特殊因子。
用矩陣向量表示為:x=u+Af+ε
式中為公共因子向量;為特殊因子向量;A=(aij):p×m為因子載荷矩陣。
2結果
2.1上海市18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公共衛生評審情況
各社區在15項指標考核結果中有明顯不同。在高血壓管理率方面,有些社區明顯偏低,《示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參考指標體系》中要求高血壓健康管理率≥30.0%,有5個單位在此方面未合格,最低的只有19.7%。在糖尿病管理率方面也存在同樣的問題,按標準糖尿病健康管理率需≥30.0%,有8個單位未達到標準,最低的只有13.0%。在有些方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考核結果較好,例如:新生兒訪視率只有一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未達到≥85.0%的標準,在兒童系統管理率、早孕建冊率、產前健康管理率和產后訪視率方面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均達到標準(表1)。
2.2指標數據標準化
在考核結果中,各變量的單位不完全相同或者雖單位相同但不同變量的變異性相差較大,為應對這種差異,可通過相關矩陣來分析[3]。
對15項指標進行標準化處理,按下列公式對原始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
=
其中,Xij是第個單位、第項指標的原始數據,是第項指標數據的均值,是第項指標數據的標準差,Zij是第個單位第項指標標準化后的值。
2.3社區公共衛生指標因子分析
以標準化后的數據為分析對象,做以下因子分析,以變量特征值(≥1)作為取值因子標準,得相關矩陣的特征值(表2)。
從上表顯示,前6個因子的方差累積貢獻率達到86.7%,可以較好地代表原15個指標的信息。為了更好地對各因子作出有效解釋,對公共因子做最大方差旋轉,得到的因子載荷矩陣如表3所示。
由此矩陣顯示,新生兒訪視率、產前健康管理率、產后訪視率在因子1中的信息反映率分別為0.901,0.875,0.931,相對于其他指標要高出許多,因此我們可把此因子命名為生育保健因子;健康檔案合格率在因子2上的信息反映率為0.902,遠高于其他指標,因子可命名因子2為基礎健康因子;同理可命名因子3為特殊人群健康管理因子;因子4命名為慢病管理質量因子;因子5命名為慢病管理數量因子;因子6命名為老年人保健因子。至此,此次社區公共衛生考核的15項指標按照信息反應率的相近程度,歸納為6個指標來綜合表示。
3討論
3.1指標精確化有助于明確創建重點
根據衛生部要求,自2011年起,利用3年左右時間,在全國范圍內創建一批硬件軟件達標、機構管理規范、運行機制科學、服務功能完善、社會效果顯著、人民群眾滿意的示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發揮典型示范作用,以促進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規范化、標準化建設,促進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健康、可持續發展。目前創建指標體系包括機構管理、公共衛生服務、基本醫療服務、中醫藥服務和滿意率等5大方面61項指標,本文將公共衛生服務的18項考核指標提煉成6個因子,在不影響信息的情況下大大減少了考核指標的數量,為其他方面的指標進一步提煉提供了借鑒的可能。通過指標的精練,有助于重點明確的創建和考評示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3.2抓住重點才能推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的落實
隨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任務不斷加重,在社區衛生有限的財力、物力下,找到工作的重心和方向對進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實現社區衛生服務功能的不斷完善有積極的作用。此次評審結果(公共衛生部分)顯示,上海市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在公共衛生服務方面存在著較大差別,特別是慢性病防治如高血壓和糖尿病防治方面還存在不足,主要表現在慢病管理質量因子和慢病管理數量因子方面,這也是今后社區慢病防治的方向。慢性病防治除了要提高人力和物力的投入之外,更要善于探索完善工作模式,如上海市長橋社區衛生服務提出慢性病關愛家園管理模式,有效的完善了慢病防治流程;通過健康教育促進居民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患者的遵醫行為和自我管理能力,以達到提高知曉率、治療率和控制率的目的[4]。
參考文獻
[1] 衛生部.關于開展創建示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活動的通知(衛辦婦社發[2011]3號)[EB/OL]. (2011-01-21)[2012-02-01]. moh.省略/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hfybjysqwss/s3577/201101/50475.htm.
[2] 王學民. 應用多元統計學 [M]. 上海: 財經大學出版社, 2009:288-289.
[3] 謝惠芳. 主成份分析在醫院管理質量綜合評價中的應用[J]. 中國醫院統計, 2011, 18(1):20-22.
關鍵詞 農村醫學 課程設置 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Explore Related Issues of Rural Medical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and Capacity Building
WU Wei[1], ZOU Qing[2], ZENG Jing[3]
([1] Public Health Department of Nanchang Health School, Nanchang, Jiangxi 330006;
[2] Depar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 Nanchang Health School, Nanchang, Jiangxi 330006;
[3] Nanchang Blood Station, Nanchang, Jiangxi 330000)
Abstract Purpose practical training for rural grassroots primary health professionals. Method According to rural medical training objectives, the teaching about the issues in depth. Results According to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namely the improvement of the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improve relevant teaching methods to enhance the training of medical theory and practice, make recommendat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strengthening aspects of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Conclusion rural medical curriculum should highlight the application and suitability, ability to cultivate and strengthen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ability of the actual work.
Key words rural medicine; curriculum; capacity building
在農村人口占絕大多數的我國,實現人人都享有衛生保健目標,關鍵在于農村。而人才問題一直制約著農村醫療衛生服務質量的關鍵。長久以來,由于大專以上學歷的醫務工作者主要集中在縣級以上醫療衛生機構,而現有的農村基層醫務工作者多數尚未接受系統及正規的醫學教育,農村基層衛生服務機構的服務能力尚不足,缺醫少藥的現象依然存在。
為解決農村基層衛生技術人員切實存在的不足問題,衛生部聯合教育部在《中等職業學校專業目錄(2010年修訂版)》中增加了農村醫學專業。本專業畢業生面向農村衛生所及貧困邊遠地區鄉鎮衛生院,他們主要從事一些常見病和多發病的診治、康復指導、預防保健、健康教育等工作。這是基層農村培養實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徑。醫學中等職業學校應適應城鄉基層衛生服務體系建設的需要,合理編制農村醫學專業教學大綱,整合優化醫學基礎、專業課程設置,改進相關教學方法。以培養能力為中心,注重對學生醫學基礎知識、社會實踐的訓練及人文道德的修養,為農村基層培養“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實用型人才。
1 專業課程的設置應與培養“實用型”人才目標相一致
衛生部等印發的《關于促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逐步均等化的意見》中指出:2009年以來,實施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和重大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主要是通過城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免費為全體居民提供服務。而在現階段,我國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主要涵蓋:建立居民的個人健康檔案,健康教育知識的普及,預防接種,傳染病防治,常見病多發?。ㄈ纾焊哐獕骸⑻悄虿?、慢支)和重性精神疾病的管理,兒童保健、孕產婦保健、老年人保健,計劃生育服務指導等。并且要求,在全科醫師、農村衛生服務人員和社區護士培訓過程中應強化公共衛生知識和技能,提高公共衛生服務的能力和水平。①由此可見,農村醫學專業培養目標是:培養適合農村基層醫療機構的實踐能力較強的醫療、預防、保健、康復相結合的實用型衛生人才。畢業后在農村基層從事疾病的初級診治和轉診服務、預防保健、康復指導與健康教育。
農村醫學專業培養目標決定,畢業生將立足于農村社區,用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新觀點對待健康和疾病,著眼于醫療、預防、保健、康復綜合服務,為居民、家庭及社區人群提供方便、有效并且經濟的醫療保健服務。這就要求學生在掌握社區常見病診斷治療的同時,還必須具備防、保、教、指、宣的本領,以適應新時期下農村醫療衛生工作的需要。因此,農村醫學專業課程設置應遵循醫學基礎課程以“有用、夠用”為原則,以掌握概念、強化應用為重點,強調專業知識的針對性和適應性,課程設置應按照專業方向,調整基礎課程比例;醫學專業課程以“必需、實用”為原則,突出應用性和適用性,加強動手能力培養。②課程設置可適當延伸專業內涵,加大預防醫學、社區醫學、醫學人文、心理學、社會學和社區健康問題處理技能等課程的比重。實現課程體系由“普通基礎課、醫學基礎課和醫學專業課”向“自然科學基礎課、醫學基礎課、預防保健醫學課、人文社會科學課、臨床專業課”等課程模式的調整。
2 改進公共衛生專業課程教學方法,強化理論教學與實踐的統一性
基層衛生人員作為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相關信息的第一報告人、疾病監測的前哨以及日常個體化預防保健服務和疾病管理服務的提供者,在保障人民身體健康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公共衛生專業課程是農村醫學專業重要的學科,且實踐性強。強化學生在校期間公共衛生專業課程的學習和實踐,是培養實用人才的重要途徑。③目前,醫學教育在公共衛生專業課程的編排上缺乏專業特色,不具針對性。一些課程側重于理論,實踐機會少;一些課程知識的更新落后于實際工作需求。教學過程中,教師上課講、學生被動聽的填鴨式教學方式仍是醫學教學的主要形式。學校僅滿足于課堂上教,忽視了臨床與社會實踐課程的安排。學生通過死記硬背便可通過理論考試,卻忽視綜合、操作及實踐能力的訓練。由于缺乏實踐的環節,學生在走上工作崗位后,結合所學知識綜合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相對比較差,工作中面臨多變的現場常不知所措。
要改進公共衛生專業課程的教學方法,注重啟發式、討論式教學手段。通過教學互動和師生討論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散發思維能力。如教師可根據課程內容,結合社會熱點、難點問題提出問題,開展課堂討論,還可以從專業公共衛生機構中聘請具有實踐工作經驗、理論水平較高的公共衛生醫生給學生做專題講座,開展案例教學。通過教學方法的改進,讓學生在閱讀、分析和思考中提問、討論和爭辯,以提高其思維、推理和處理問題能力,促使學生把學到的專業理論靈活地運用到解決實際問題中去,從而增強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適應實際工作的能力。④
要更加重視實踐環節的教學內容。實踐教學是將知識、素質、能力和創新融為一體的綜合式訓練,是培養學生將理論聯系實際的運用,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創新能力和實際工作能力的關鍵環節和有效途徑。因此,要改革課堂實驗教學方式和增加社會實踐機會。在制定教學計劃時,適當增加課堂實驗實習的綜合性、設計性及現場見習,提高學生實驗室動手操作技能。要實行課堂教學與社區醫療實踐相結合的實踐教學模式,為學生創造深入社區開展衛生服務實踐活動的機會,通過社區實踐,鞏固與提高理論知識,增強實踐操作能力,培養學生將專業知識與現實緊密結合的能力,提高學習專業知識、技能的興趣和主動性。同時培養學生社交能力、吃苦耐勞的精神,并增強社會責任感。
3 要重視對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
生物―心理―社會的模式是現代醫學模式的發展轉變的方向。在這種模式下所培養的醫生,不光需要精湛的專業技術,還須具備高尚的人文素質。教育部聯合衛生部頒布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指出:“醫學研究與服務的對象是人,在醫學教育的過程中必須加強文、理、醫滲透和多學科交叉融合,把醫德和醫術的培養結合起來,加強綜合素質培養”。基層衛生工作者是社區居民健康的守衛者、醫療行為的決策者、衛生知識的傳播者、心理疑惑的溝通者以及社區衛生服務的管理者。加強人文素質教育在農村醫學專業學生中顯得非常重要。⑤
加強農村醫學專業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第一,應從對學生進行人文知識普及教育著手。如開設相應的“人文素質修養”必修課,并在醫學專業教學過程中滲透人文素質教育,以達到教授基礎人文知識的目的。同時讓學生確信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性,激發他們的學習熱忱,調動其積極性和主動性,為有目的地選修人文學科打下一定的基礎。第二,在專業課程的教授中穿插人文素質教育。專業教師要將專業課程與人文課程相互結合,使相關的人文社科內容融合到醫學課程中去,讓學生在接受專業訓練的同時普及有關人文社科教育。第三,明確學生是人文素質教育的主體。運用教學相長,平等討論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感受并學到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和謙虛謹慎的人文精神。⑥⑦
只有在重視了人文素質教育,通過強化課堂教學環節,營造人文氛圍,并輔以社會實踐的歷練,才能使農村醫學專業學生的文化素質、政治素質、法律素質、道德素質不斷提高,以培養學生具有高度的責任感,建立尊重患者、關懷患者的高尚職業道德,樹立“以人為本”的價值觀和“救死扶傷”的職業觀等人文精神理念,做到深入群眾,服務群眾,愛崗敬業,無私奉獻,真正適應農村基層醫療衛生服務的需求。
注釋
① 衛生部,財政部,人口計生委.關于促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逐步均等化的意見.衛婦社發〔2009〕70號.
② 郭遂榮等.農村醫學專業人才培養體系研究.衛生職業教育,2012.30(3).
③ 傅華.如何培養合格的醫學人才來夯實公共衛生這道墻.復旦教育論壇,2005.3(1).
④ 黃進等.臨床醫學生公共衛生教育的現狀與對策.醫學與哲學(人文社會醫學版),2010.7.31(7)總第408期.
⑤ 路建華.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芻議.教育與職業,第12 期(總第5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