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工商管理的專業導論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應用型本科;工商管理專業;學生職業技能
本文為云南省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研究項目“應用型本科工商管理類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與實施”的研究成果;曲靖師范學院教育教學改革項目“應用型本科工商管理專業學生職業技能的培養”的研究成果。
一、應用型本科工商管理專業學生職業技能培養的重要性
職業技能是指學生實現就業所需掌握的技術、能力和素質的總和。應用型本科工商管理專業學生的職業技能包括學生的自我探索技能、職業生涯決策技能、求職技能,以及在職業崗位上應具備的職業道德品質、職業知識、專業技術技能和各種通用技能,如溝通技能、問題解決技能、自我管理技能和人際交往技能等。
(一)職業技能培養是應用型本科工商管理專業學生專業學習的應有之義
工商管理專業培養掌握工商管理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具備管理、經濟、法律等方面的知識和能力,專業基礎扎實,綜合素質高,具有較強的工商管理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和地方經濟建設的需要,能在企業事業單位及政府部門從事管理工作的工商管理學科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我國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轉向“大眾化教育”的背景之下,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壓力不斷加大。工商管理專業是我國各類高校中大量設置的專業,其學科和專業性質決定了工商管理專業教育和學習必須重實踐,必須從實踐中學習和掌握管理。然而,國內高校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不同程度存在著“紙上談兵”的傾向。工商管理專業課程設置脫離人才市場現狀和企業實際需要,理論教學比重越來越重,忽視、弱化實踐教學環節,或者由于實踐場地、實訓基地不足,師資有限,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落后等原因,使實踐教學環節流于形式。其后果是:工商管理專業人才越來越難以適應和滿足企業和社會需要。因此,加強職業技能培養,是應用型本科工商管理專業學生專業學習本身必須包括的、不可或缺的主要內容。
(二)職業技能培養是滿足用人企業對工商管理專業畢業生能力期望的有效路徑
工商管理作為管理學的重要分支,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它依據管理學、經濟學的基本理論,研究如何運用現代管理的方法和手段來進行有效的企業管理和經營決策。這就要求管理者不僅需要具備相應的管理學、經濟學知識背景,同時也需要擁有判斷決策能力和管理經驗,而后者往往是應屆本科畢業生所欠缺的。企業所青睞的管理者應具備良好的適應能力,能夠迅速融入企業的環境,并且一專多能,對企業中各個崗位的運營流程都有一定的了解。工商管理專業應屆畢業生在校期間往往缺乏有效的管理技能方面的培訓和鍛煉,很難快速勝任企業的管理工作。
可見,開展工商管理專業學生(本科)職業技能訓練的目的在于提高學生從事工商管理的實踐能力,完善學生的知識和能力結構,增強其就業能力,為其職業生涯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開展工商管理專業學生職業技能訓練是實現我校人才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的一個重要途徑,也是工商管理專業課堂教學的有益補充,對提高工商管理專業學生的實踐能力、就業能力和就業水平,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優質人力資源,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工商管理專業學生職業技能的構成要素
工商管理職業技能訓練的項目和標準根據我院2012級人才培養方案制訂。從知識結構要求上看,本專業學生應系統掌握管理學、管理信息系統、市場營銷、運營管理、人力資源管理、企業戰略管理等基本知識;熟悉經濟學、心理學及法律等方面的相關知識;具備外語、計算機及信息技術應用、文獻檢索、方法論等方面的知識和技能;具有一定的人文社會科學知識和自然科學知識。從能力結構要求上看,本專業學生要具有堅實的工商管理專業理論基礎,掌握基本的專業技能,初步具備創造性地綜合應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工商管理實際問題的能力;具有一定的適應會計學、市場營銷、人力資源管理等相鄰專業工作的基本能力;具有良好的自學能力,能夠熟練操作現代工商管理軟件,使用計算機從事業務工作,尤其是要具備較強的表達能力和社交能力。從素質結構要求上看,本專業學生要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團隊精神、效益意識和革新精神,身心健康;熟悉我國企業管理的有關方針、政策和法規以及國際企業管理的慣例與規則;具有較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精神,掌握現代人際交往和溝通的方法和技巧;具有扎實的工商管理專業職業能力,以及初步的從事工商管理專業理論和實際管理工作研究的能力。
三、工商管理專業學生職業技能訓練的實施辦法和檢測方式
(一)工商管理專業學生職業技能訓練的實施辦法
職業技能訓練是在課程教學對學生專業知識和能力培養的基礎上,對學生職業技能進行的綜合強化訓練和補充訓練,重點在于增強學生就業能力和職業能力。職業技能訓練應與課程教學和其它實踐性教學一起共同促進學生形成完整的職業技能結構。學生職業技能訓練原則上安排在課外及短學期進行,以課外輔導、課外訓練、實踐教學為主。學生職業技能訓練采用多種檢測方式。為確保學生職業技能訓練的順利實施,學院成立學生職業技能訓練工作指導小組,負責統籌學生職業技能訓練工作的計劃與具體實施。職業技能訓練實行學分制管理,學生必須獲得職業技能訓練和測試的相應學分方能畢業。未能獲得規定學分的學生,則自動延遲畢業時間,直到取得規定的學分為止。工商管理專業的職業技能訓練的總學分原則上為8學分。
為確保順利完成訓練體系中的各項訓練內容,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專業水平,根據訓練體系內容分在各個學期進行。
第一學年第一學期,學院安排《專業導論》、《管理學》等課程的任課教師進行課外輔導,全面負責做好專業解讀工作,讓學生全面了解所學習專業的基本情況、學習任務和重點、就業前景和學習要求,學習此專業應獲得的相關資格證書和綜合應用能力證書,引導學生做好專業學習規劃,明確學習目標和學習重點,并培養學生良好的工商管理職業道德和技能意識,開展管理決策技能訓練。
第一學年第二學期結束后的短學期,結合《職業禮儀與形象訓練》、《會計學》等課程,在專業任課教師的指導下,組織學生分小組進行人際交往中的禮儀訓練,提高學生閱讀財務報表的技能,并著手引導學生參加相應的專業任職資格考試和取得相應的資格證書。
第二學年第一學期,學院安排《語言表達能力訓練》、《市場營銷》等課程的任課教師進行課外輔導,組織學生分小組進行人際交往中的語言表達訓練,以及市場營銷技能的訓練,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及市場營銷技能。繼續引導學生參加相應的專業任職資格考試和取得相應的資格證書。
第二學年第二學期,結合《統計學》、《經濟應用文寫作》、《人力資源管理》等課程,在專業任課教師的指導下,組織學生分小組進行市場研究、求職技能的訓練。
第三學年第一學期,結合《管理信息系統》、《運營管理》、《國際市場營銷》、《組織行為學》、《勞動經濟學》、《信息檢索與利用》、《人事測評理論與技術》、《服務營銷技巧》等課程,在專業任課教師的指導下,組織學生分小組進行運營管理技能(ERP)、信息檢索與利用技能、市場營銷技能、服務營銷技能、人事測評技能的訓練。
第三學年第二學期,結合《企業戰略管理》、《ERP沙盤實訓》、《市場調查與預測》、《工作分析與勞動定額》、《薪酬理論與績效管理》、《商務談判與推銷技巧》、《網絡營銷與實訓》、《員工招聘與錄用》、《員工培訓與開發》等課程,在專業任課教師的指導下,組織學生分小組進行管理決策技能、運營管理技能(ERP)、市場研究技能、工作分析技能、商務談判與推銷技能的訓練。
第四學年第一學期,結合《運籌學》、《工商管理綜合模擬實訓》、《銷售渠道管理》等課程,在專業任課教師的指導下,組織學生分小組進行工商管理綜合模擬實訓。
(二)工商管理專業學生職業技能的檢測方式
基本技能訓練的考核方式以參加和取得相應資格證書為考核記入相應學分的依據。專業技能訓練考核方式由專業任課教師根據訓練內容、要求、目標完成情況,結合訓練過程中學生對訓練內容的掌握情況及最終完成的書面報告、口頭報告、操作模擬結果給予評分。綜合技能訓練檢測可根據綜合訓練項目的完成情況、見習單位的評價、參與相關活動(比賽、參與校內外活動次數等)的情況、畢業綜合設計等方面進行綜合評定。現以人際交往技能的檢測方式為例進行說明。按照訓練方案進行訓練后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學生進行檢測:
1.職業禮儀
(1)職業化妝:學生在接受職業化妝師指導后訓練一個月左右,在規定的時間和地點現場化妝后接受專業人員的檢閱,評定該項成績。
(2)禮儀操:分組進行禮儀操學習和訓練,并在最后開展一次表演賽,邀請多位評委對每支參賽隊伍進行成績評定,每支參賽隊伍的成績即為所有成員的成績。
(3)情景模擬:提供給學生10個左右的生活和工作場景,布置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以課外訓練為主,訓練結束后開展一次表演賽,由抽簽決定模擬的情景,邀請多位評委對每支參賽隊伍進行成績評定,每支參賽隊伍的成績即為所有成員的成績。
2.語言表達
(1)自我介紹(2分鐘以內):學生撰寫修改2分鐘以內自我介紹書面材料工作結束后,提交申請分派到不同的場次進行脫稿介紹,由評委老師給出成績。
(2)演講(5分鐘以內):提供給學生10個左右的話題,布置學生分組后在教師指導下以課外訓練為主,小組成員要開展合作性學習和訓練,訓練結束后開展測評,由抽簽決定演講的話題,由評委老師給出成績。
3.成績構成
(1)總體成績:職業禮儀和語言表達各占50%。
(2)職業禮儀成績:女生:職業化妝占30%;禮儀操占30%;情景模擬占40%;
關鍵詞:計量經濟學;教學內容;經濟學;工商管理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4428(2016)10-145 -03
一、引言
計量經濟學是經濟學學科(一級學科)① 與工商管理學科(二級學科)各專業的專業核心基礎課,計量經濟學在兩個學科的課程體系中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目前,計量經濟學與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一起成為我國高校經管類本科生、碩士生和博士生的必修課程。有效的計量經濟學教學,能夠滿足學生后續進入研究生領域的學習,也有利于學生本科期間的科研活動以及畢業論文的撰寫需求。但計量經濟學發展至今,形成了諸多的理論,因此,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根據不同專業特點確定計量經濟學的教學內容就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這也成為本文研究的主要內容。
二、計量經濟學的框架體系
根據計量經濟學的學科特點以及研究數據的特點,一般計量經濟學學科主要分為經典計量經濟學、時間序列計量經濟學以及面板數據計量經濟學。各部分涉及的主要內容有:
(一)經典計量經濟學板塊
經典計量經濟學主要包括:A1計量經濟學概述、A2計量經濟學發展歷史、A3一元線性回歸模型、A4多元線性回歸模型、A5線性回歸模型基本假定放寬帶來的問題以及處理(異方差性、序列相關性、多重共線性)、A6聯立方程計量經濟模型、A7虛擬變量模型、A8滯后變量模型。
(二)時間序列計量經濟學板塊
時間序列計量經濟學板塊包括:B1時間序列的平穩性檢驗、B2協整與誤差修正模型、B3 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B4向量自回歸模型。
(三)面板數據計量經濟學板塊
面板數據計量經濟學板塊包括:C1混合回歸模型、C2 變截距模型、C3變系數模型。
三、計量經濟學教學內容探討
(一)培養目標的比較
在我國按學科門類分,經管理專業主要分為管理學一級學科以及經濟學一級學科,工商管理學科是管理學一級學科下面的二級學科。1998年,教育部高等學校經濟學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第一次會議討論并確定了高等學校經濟學門類各專業的共同核心課程,包括政治經濟學、西方經濟學、計量經濟學、貨幣銀行學、財政學、統計學、會計學和國際經濟學共8門課程。而對于工商管理類學科,并沒有文件或會議把計量經濟學作為其核心課程,但多數高校都把計量經濟學作為工商管理類學科的專業基礎課。但經濟學與工商管理學科在培養目標中存在很大差異,因此對計量經濟學的教學目標也存在較大差異。
(二)學生培養能力的差異
一般來說,經濟學學科側重培養學生在綜合經濟管理部門、政策研究部門,金融機構和企事業單位從事經濟分析、預測、規劃以及經濟管理等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工商管理學科的重點在于研究贏利性組織的經營活動規律以及相關的企業管理的理論、方法以及技術的管理類學科。在我國,工商管理類學科下設工商管理、市場營銷、人力資源管理、旅游管理、會計學(審計)等專業。
(三)教學內容的差異
從培養目標上看,經濟學培養較為宏觀,特別是要求學生具有分析、預測經濟的能力。而工商管理學的培養目標較為微觀,學生側重于企業管理相關理論的學習,因此培養目標側重于微觀個體。在此背景之下,對計量經濟學的教學內容的要求也不同。
一般來說,經濟學科的研究數據都為宏觀數據,大都是時間序列數據或面板數據,而工商管理學科一般的研究對象為企業或者消費者等個體,側重于截面數據。特別是工商管理學科中的某些學科如市場營銷,側重于問卷調查,會廣泛運用到啞變量,因此兩者的教學內容必須有所差異。
四、計量經濟學教學內容設置的策略選擇
(一)學時設置
一般來說,工商管理學科對計量經濟學的要求相對較低,而經濟學類由于預測等方面的需要,對計量經濟學要求相對較高,因此經濟學科計量經濟學一般設置為3學分,按16個教學周,合計48學時;工商管理學科一般設置為2學分,按16個教學周,合計32學時。
(二)數學基礎
計量經濟學是對數學知識要求非常高的學科,計量經濟學一般在學生學習完高等數學、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以后開設,因此一般大都在大二下學期或大三上學期開設,而此時學生對數學知識的遺忘都較為嚴重。一般需要設置4學時的數學基礎課程。數學基礎一般圍繞:概率論基礎、隨機變量及其概率分布、統計量及其概率分布、參數估計和假設檢驗。這些數學知識伴隨計量經濟學學習的始終,因此務必加強學生對這些基礎數學知識的復習。
(三)經典計量經濟學
經典計量經濟學主要涉及計量經濟學的課程導論、一元線性回歸模型、多元線性回歸模型、異方差性、多重共線性等教學內容。該部分教學內容多,難點、重點也多,也是學習其他計量經濟學板塊的核心和基礎。因此是經濟學和工商管理學學科學生必須學習的重點。但在A7的子版塊中,由于工商管理學科學生在科研活動中一般的研究對象都是個體,因此他們對啞變量數據的處理要求非常高,該板塊對經濟學板塊做介紹處理,而對工商管理學科的學生必須重點來講,如LOGIT、PROBIT檢驗等。這個板塊大約占教學內容50%。
(四)時間序列計量經濟學
時間序列計量經濟學包括:平穩性檢驗、協整與誤差修正模型、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向量自回歸模型等。該板塊是計量經濟學的高級階段,也是經濟學科進行預測、時間序列數據檢驗的主要方法。因此在經濟學學科必須重點介紹。在工商管理學科,一般只做基本介紹。
(五)面板數據計量經濟學
面板統計是計量經濟學中比較難的板塊,對本科生來說屬于較為復雜的板塊,但經濟學學科的學生在畢業論文涉及中往往會用到該板塊的知識。因此該板塊在經濟學科中做較為詳細的講授,而在工商管理學科中只以介紹為主。
計量經濟學的教學內容和課時安排如表1:
五、計量經濟學上機實驗內容設置
(一)課時安排
計量經濟學是實踐性非常強的學科,特別是計量經濟學涉及到上機操作,因此必須安排好實驗學時。從教學的時間來看,經濟學學科適合安排8學時的上機實驗,而工商管理學科安排6學時的上機實驗。
(二)教學內容安排
上機實驗的教學內容有:
D1:包括計量經濟軟件的基本操作(如數據錄入、編輯等)、一元線性回歸的基本操作、多元線性回歸的基本操作等;
D2:數據異方差性、序列相關性、多重共線性的檢驗以及處理
D3:時間序列數據平穩性檢驗(ADF)檢驗、協整檢驗、誤差修正模型、格蘭杰因果檢驗
D4:面板數據的基本檢驗與操作。
(三)具體實驗教學內容與課時安排
具體實驗教學內容與課時安排見表2:
六、計量經濟學教學的其他建議
(一)重視計量經濟學的課下實驗
計量經濟學是操作性很強的課程,在學完了計量經濟學的基本理論以后,學生通過上機操作來實現對數據的各種處理練習。每個計量經濟理論都需要通過上機實驗來進行鞏固。但從現有的教學時間來看,不可能都對計量經濟學的實驗都進行統一的上機安排。因此必須重視對學生課下上機實驗的要求。教師應該將需要學生掌握的上機操作編制成講義,供學生課下練習,并安排好答疑工作。
(二)重視對計量經濟學的應用性的考核
計量經濟學是實踐性非常強的課程,教師在對計量經濟學的考核中,除了重視對基本理論、基本原理的考核以外,應重視對計量經濟學實踐能力的考核。在考核過程中,上機操作、課后作業、計量經濟學應用論文等都應該成為考核的重要方式,這樣才能摒棄學習該課程學習過程中的死記硬背的現象。對于本科生來說,甚至可以用上機操作考核取代傳統的閉卷考核。
(三)重視在計量經濟學教學中對經濟思想的灌輸
計量經濟學是理論經濟學的重要分支,但計量經濟學絕對不是單純的“數字課”。教師在對基本理論介紹完畢后,要用真實的案例數據進行相關的演示,演示前必須交代好數據以及相關模型的經濟學背景,檢驗結束后,必須對該案例反映的經濟思想和經濟理論進行總結。這樣能夠讓學生明白計量經濟學的學習目的,不能讓學生單純地把計量經濟學理解為數學課。
(四)重視教材的選用
計量經濟學在我國引進比較晚,在師資、教材方面都存在諸多不足。在我國,計量經濟學的教材分原版教材、翻譯教材以及國內原創教材。原版教材由于價格昂貴,對英語水平要求高,一般都被選用研究生教材。翻譯教材一般篇幅過多,也不適合作為本科生教材。因此一般本科教學大都選用國內原創教材。國內教材的案例數據一般都來源于中國經濟問題,方便教學,也能更好地反映中國的經濟問題。但國內原創教材大都存在篇幅過短、錯誤較多等問題,因此教師在選用教材的同時,應考慮編制相關的學習講義,供學生系統學習和掌握。
(五)重視計量經濟學的規范性教學
計量經濟學應用型比較強,在學生今后的畢業論文、科研活動中會頻繁用到計量經濟學工具。在計量經濟學的教學過中,要重視規范性方面的教學。如許多學生會出現如下錯誤:撰寫回歸方程時不寫∧符號;撰寫回歸模型時沒有誤差項ε;有的學生混淆顯著性水平和置信度兩個概念等等。這些規范方面的錯誤雖然不會引起誤解,但卻導致讀者對論文形象大打折扣。因此教師在計量經濟學的教學過程中,必須加強計量經濟學的規范性方面的教學。
參考文獻:
[1]洪永淼.計量經濟學的地位、作用和局限[J].經濟研究,2007,(05):139-153.
[2]李子奈.教育部高等學校經濟學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決定將《計量經濟學》列入經濟學門類核心課程[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1998,(09):78.
[3]李子奈,潘文卿.計量經濟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4]李子奈.關于計量經濟學課程教學內容的創新與思考[J].中國大學教學,2010,(01):18-22.
作者根據內蒙古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商務英語專業大三學生的實際情況,在商務英語課程選用了陳淮民等編著的《工商導論》為主要課本。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方式,借鑒CLIL(ContentandLanguageIntegratedLearning,語言與內容的融會式學習)教學模式,在學生掌握基本專業知識后,以案例模擬為基礎,通過實踐,增強學生在商務環境中的英語交流能力及團隊合作能力,使其成為符合現實企業需求的人才。
二、教學理論
所謂CLIL,它是基于Hymes的“交際能力”理論和Halliday的“功能語言學”理論而提出的,是“一種專門集中某一專業學科的語言教學途徑”(嚴明,2008)。這種教學模式目標在于在其他學科教育的同時,既把語言看做一種教學媒介,又當作是教學過程的目標。CLIL教學模式深受國外大學外語界的重視,近1800多所大學采用類似的教學模式,并證明用外語教授非語言類的專業課程對學生的語言能力提高具有非常積極的作用。在具體的CLIL教學中,作者根據Colye提出的4Cs教學框架設置了課程。4Cs包括內容(Content)、交際(Communication)、認知(Cogni-tion)和文化(Culture)。通過對專業知識內容的理解與掌握,參與認知過程、交際語境中的互動,增強語言交流能力與技巧及跨文化意識。本文通過馬斯洛需求理論,產品生命周期,波士頓矩陣來創建我們自己的4Cs教學框架(圖1)。本文之所以選擇這三大模塊作為例子來說明這種教學方法,是因為這三大模塊是我們學工商管理中最基礎的專業知識,而且是在現實商務分析中常用到的理論。作者了解到,雖然學生曾在商務課程中初步接觸過這幾個模塊,但是沒有系統學習過,出現了見樹不見林的現象。而新的教學方法可以使學生對整個理論有系統性的認識。另外,在學習這三大理論知識的同時,我們可以有針對性的學習語言知識。
以馬斯洛需求理論為例來說明這種4Cs教學框架。我們在介紹人類五大需求層次時,通過分析人在不同發展階段中的需求了解其動機,可以提高學生對人的認識及分析能力;在語言交際能力方面,除了掌握一些相關的專業詞匯外,還可以結合英語中的比較級與最高級對最低層次需求到最高層次需求進行描述;最后可以通過實際案例分析提升對不同國家的商界人士及其文化的了解。通過從工商管理這個角度進行的CLIL教學方法,我們可以為具有不同語言水平的商務英語的學生搭建一個平臺去應用專業知識表達他們自己。報告表明,CLIL教學模式會使學生的自我期望隨著所遇到的挑戰的增加而增加,從而能夠激發學生的潛能。對于基礎較差的學生,可以通過簡單的練習,加強對這些語言知識點的掌握。針對語言能力較強的學生,可以加強其語言表達的準確性與流利性。在教師講解專業知識后,學生以小組討論形式使用相應的語言知識對實際案例進行分析,準備演講。在準備過程中,教師給予指導外,學生之間的互動也是一個學習提高的機會。建議在最后的演講過程中,隨機挑選學生去模擬公司的報告形式,要求他們使用正式的語言,流利清晰的發音去表達自己,教師與其他同學予以點評。這種形式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每個學生都會感覺到一種緊張感與參與感,而且加強了團體合作能力,同時將專業知識應用到實際案例分析中,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最后階段的英語演講使其語言能力得以提高,專業知識得以鞏固。
三、教學方法
如何將工商管理知識運用到商務英語的教學中呢?下面我們以馬斯洛需求理論,產品生命周期,波士頓矩陣為例來說明這種教學方法。
1.馬斯洛需求理論(Maslow'shierarchyofneeds):
第一階段:介紹馬斯洛需求理論。第一階段,教師首先要用英文介紹馬斯洛需求理論,如遇到較難的專業術語,需結合中文進行講解。馬斯洛認為人類潛藏著五種不同層次的需要,從低級到高級分別為: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安全需求(Safety),社交需求(Love/belonging),尊重需求(Esteem),自我實現(Self-actualization)。不同階段具有不同的需求,比如,生理需求,包括食物(food),水(water),睡覺(sleep)等;安全需求,包括穩定(stability),工作安全(jobsecurity),對未來的可預見性(predictability)等;社會需求,包括歸屬感(needstobelong),社會接受(socialacceptance)等;尊重需求,包括自尊(selfesteem),他人尊重(respectbyothers),認可(recognition)等;自我實現,通過發揮自身獨特潛能實現自我滿足(toliveuptoouruniquepotentialitiestorealizeself-fufilment)。在高層次的需要充分出現之前,低層次的需要必須得到適當的滿足。學生可以通過本階段的學習掌握到理論的基本內容與一些相關的專業術語。
第二階段:以小組形式分析案例。在第二階段中,結合名人案例,比如松下辛之助,馬云等學生熟悉的成功人士的簡介,以小組形式進行討論。通過馬斯洛需求理論分析人在不同的時期表現出來的各種需要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尋找出他們特定時期的需求。他們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勵他們行動的主要原因和動力。人的需要是從最低層次向最高層次轉化,從外部得來的滿足逐漸向內在得到的滿足轉化。案例使用英文資料,需要簡潔明了,將名人生平分為幾個時期,這樣有助于學生將理論知識與案例結合起來。在本階段,學生將學會從深層次分析人的需求與其導致的行為,同時,在討論過程中,他們將復習到上一階段學到的術語。另外,更重要的是,本階段的結果是,學生將會用英文對一個名人的幾個重要的人生階段進行分析,會練習到過去時態及描述能力。
第三階段:演講。在小組討論結束后,隨機挑選不同小組的個別同學上臺演講。本階段對學生的綜合能力要求較高,目的在于提高學生的英語表達能力及其當眾演講水平。
2產品生命周期(Productlifecycle):
第一階段:介紹產品生命周期理論。如圖2所示,典型的產品生命周期可以分為四個階段:導入期(introduction),成長期(Growth),成熟期(maturity)與衰退期(decline)。教師需要講解各個階段的不同特征。在這一階段,學生可以使用幾個動詞tointroduce,togrow,toma-ture,todeline形容產品在市場中所處的位置。同時,可以讓學生練習主動句(如weintroducedanewproduct)與被動句(如Anewproductwasintroduced)。
第二階段:以小組形式分析案例。教師給出幾個產品的生命周期圖,讓學生以小組討論形式對圖表進行口頭描述后,獨自完成寫作部分。這一練習可以提高學生對折線圖趨勢的描述能力,而這一題型無論是在雅思考試還是BEC考試中都是常見題型。語言水平一般的學生可以使用第一階段中的幾個基本詞匯進行描述。功底較強的學生可以加入一些多樣化描述,比如,torise,toincreasesignificantly,tofall,todropdramatically,todecreaseslowly,toleadto,toresultin,tocause等。如果時間充裕的話,還可以加入兩種產品的比較,這樣學生可以練習到更多的句型,例如,比較的幾種不同的表達方法comparedto,comparing,incomparisonwith。
第三階段演講。在學生完成第二階段的任務后,教師隨機挑選幾個學生上臺脫稿演講。此階段可以鞏固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理解及對英語知識點的應用。同時,學生可以通過這樣的交流方式互相學習一些比較好的表達方式。
3波士頓矩陣(BCGmatrix):
第一階段:介紹波士頓矩陣。波士頓矩陣是一個通過分析產品市場占有率及市場增長率以確定公司的產品結構及資源配置的理論工具。矩陣分為四個象限(如圖4):明星(star),現金牛(cashcow),問號(questionmark),瘦狗(dog)。教師需結合實際案例講解各象限的特征,例如,某種產品具有較高的市場占有率與較高的市場增長率,這種產品屬于哪個象限?答案為明星。(Whatkindofproductsgeneratehighmarketsharewithhighmarketgrowth?TheanswerisStar)。并且根據這些產品的分類,為公司提出相應的合理的戰略建議:發展策略(growthstrategy),穩定策略(stabilitystrategy)或撤退策略(renewalstrategy)。例如,這種產品如果屬于明星產品,那么就適合采用發展策略,需要注入大量資金與技術支持進行培養,以保持公司今后的競爭優勢。最后還可以預測一下這種產品的發展趨勢,例如,如果明星產品得以較好的培養,非常有可能發展成為今后的現金牛,可以不斷地為公司創造利潤,但如果條件不足以使其發展,非常有可能變成瘦狗產品。在本階段,學生可以學習到基本的理論知識與專業術語,可以通過簡單的互動問答,加深學生的理解。
第二階段:以小組形式分析案例。教師提供一些實際案例,比如寶潔公司(P&G)旗下的一系列產品的市場占有率與市場增長率,讓學生對其進行分類,并根據所學知識為公司今后的發展提供一些戰略性預測及建議。通過小組討論,讓學生練習一些特定句型,產品分類時會使用到我認為這類產品屬于……因為……(Ithink/inmyopinion,thisproductbelongsto/is,…because/since/as…);根據分類提供建議時可以用到Isuggestthat,Iproposethat…預測時可以用到if從句,比如,ifP&Ginvestsenoughmoneyintothisproduct,itmightbecomeacashcowbecauseIbelievethatitsmarketgrowthcouldincreasewithenoughinvestment.或者也可以用到一些表示預測猜測的詞匯,如belikelyto,possible,maybe等進行練習。
第三階段:演講。本階段演講可以作為對上一階段小組討論的總結,要求學生快速組織語言,能夠清晰闡述個人觀點,使其綜合能力得以提高。
卡內基梅隆大學(CarnegieMellonUniversity,CMU)的信管專業稱謂信息系統管理(InformationSystemsManagement,ISM),設置在Heinz公共政策與管理學院,授予理學學士。課程為總學分143,包括專業核心課程:信息系統環境、系統開發基本原理、設計和開發的應用、軟件開發項目、信息系統應用。學科核心課程和組織管理相關課程任選一門;設計科學與理性選擇相關課程任選一門;研究方法相關課程任選一門;專業溝通等課程任選一門。內容區域:信息系統選修課、組織方面、設計科學和理性選擇、研究方法、專業溝通5個領域的課程。計算機科學基礎:初級/中間體設計和中間體/高級設計。數學和統計學課程一門,統計學推理和實踐(選修一種課程)。
亞利桑那大學(UniversityofArizona,UA)稱為管理信息系統(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MIS),設置在Eller商學院,授予工商管理學學士。課程有基礎課程:英文寫作、商業數學、計算機和網絡社會、數學、財務會計入門、經濟學、管理會計學入門、管理中的統計學推論、基本經濟問題。必修課程:高級代數、管理和組織、市場營銷、工商管理、數據結構和算法、基本運作管理、使用和管理信息系統、組織行為管理、商業基礎道德一體化和管理法則、商業數據交流、公共機構和政策的整體經濟、業務決策的微觀經濟分析、數據庫管理系統、信息系統分析和設計。此外學院還開設有專業選修課以及人文科學選修課。
明尼蘇達大學雙城分校(UniversityofMinnesotaTwinCities,UMTC)是信息與決策科學(Information&DecisionScience,IDS),在Carlson管理學院,授予商學學士學位。課程分為:公共基礎課程:微觀經濟學原理、宏觀經濟學原理、簡略微積分或微積分、新生寫作或同等課程、心理學概論、商務統計:數據源、表述及分析、金融計算概論、職業技能基礎。核心課程:管理基礎、管理會計學入門、商務處理和管理的信息系統、財政學基礎、運作管理入門、市場營銷原理、員工和勞資關系、跨國公司的環境、商業通訊。專業課程:系統發展計劃簡介、商務系統的分析和建模、信息技術基礎、管理信息服務溝通、國際化。商務方針核心課程:商業通信、跨國公司環境理解;跨國商務、商業方針;策略程式化和執行(任選一門)。選修課程:財政學的信息系統和技術、高級數據庫設計、電子商務、信息安全、信息系統特別主題、信息系統產業實習。
麻省理工學院的Sloan管理學院是世界著名的管理學院,SDM專業設置在旗下,無疑對SDM專業的管理類課程設置具有明顯優勢。從課程設置中可以看出麻省理工學院的SDM專業是技術、經濟和管理的綜合導向,學校培養的學生是管理科學專業的偏信息技術方向,對信息技術的掌握又不是非常的深入,因此主要培養學生為實現有效的信息系統支持而產生的技術和應用方面的能力。學校SDM專業的畢業生被錄用的職位廣泛,包括產品設計、系統開發、產品研發和創新、工程管理、運營管理、IT軟件開發、市場營銷、銷售。同時還會有一些行業專門聘請SDM的畢業生,其中包括航空航天、國防、政府信息系統、電信、銀行和咨詢公司。
眾所周知,卡內基梅隆大學的計算機相關專業是世界最強的專業之一,在開設ISM的課程中充分利用了學校這一學科優勢。從ISM專業的課程設置來看門數較多且涉及領域廣泛,強調對數學和計算機基礎的訓練,對開發信息系統的原理、方法及技術的掌握要求高,開設了多門信息系統的課程。學生對經濟領域以及組織管理要求有深入的了解,開設了高級微觀經濟學原理、組織行為學等課程。同時對學生社交能力的培養也非常重視,開設了溝通、寫作等相關課程。CMU的ISM專業培養的學生是組織中信息系統的開發者,是信息系統終端數據的分析者,是為組織提供信息系統服務的高級咨詢師。ISM專業的畢業生就業范圍比較廣,包括銀行、IT行業、金融業、傳媒業、制造業等,職位包括分析師、應用工程師、助理顧問、商務技術分析師、ERP開發員、財務分析員、IT項目員、QA工程師、高級顧問、軟件工程師等。
亞利桑那大學與麻省理工大學、卡耐基梅隆大學,并稱為管理信息系統(MIS)三巨頭。學校開設的管理學課程和信息技術課程并重,要求學生既要掌握信息技術相關課程如數據結構和算法、數據庫原理和應用以及信息系統分析與設計,也要對管理領域的相關問題有深入的了解如經濟學、管理等課程,同時也注意培養學生的各方面能力的培養。所以UA的MIS專業培養的人才是技術性較強的管理類人才,主要從事的是組織中信息系統開發、維護、管理和咨詢等職業領域。目前從UA的MIS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狀況看,多從事商務分析、商務應用開發、信息技術咨詢、系統分析師、信息技術開發項目指導、數據庫管理、商務智能分析、系統開發、數據庫分析、網站開發、網絡管理、技術支持專家、信息系統管理、信息技術使用者聯絡員等。明尼蘇達大學雙城分校的IDS專業授予的是商學學士,它的課程設置具有明顯的商學的特點,如開設了商業通信、跨國公司環境理解和跨國商務等課程,又有和商務有關的信息系統課程如商務處理和管理的信息系統、商務系統的分析和建模,同時開設經濟管理的課程,但相關的信息技術基礎課程較為弱化。從該校的課程設置可以看出IDS注重培養商務型信息管理人才,為組織提供更多熟悉商務運作的信息管理類人才。它們的學生多從事銀行投資、市場、咨詢、金融等方向的工作。
以上4所美國大學信管專業的學位授予,課程設置各具特色,每所學校依據自身的學科優勢,構建具有特色的信管專業,培養出社會需要的具備經濟管理知識和計算機技術的應用型人才,同時以職業為導向,注重培養學生的組織、溝通能力的培養。從就業方向看,麻省理工學院SDM專業畢業的學生多從事管理類方面的工作;卡內基梅隆大學的畢業生主要從事信息技術較深入領域的應用,亞利桑那大學畢業生多從事信息技術相關的一般性的工作,而明尼蘇達大學雙城分校的學生從事信息技術支持的商業的工作。不管是哪所學校的畢業生,信管專業的學生可以從事的工作領域都是比較寬泛的。
清華大學的信管專業設置在經濟管理學院之下,授予管理學學士學位。學生要學習必要的基礎課程,包括會計學原理、經濟學原理、信息管理導論。還要學習計算機語言、數據結構、計算機網絡、動態系統分析與控制、管理信息系統、數據庫原理及應用、系統分析與設計、專家系統與決策支持系統、運籌學、計算機系統原理、生產與運作管理、面向對象的分析技術方法等課程。學生畢業后,進入各類企業與政府部門,從事信息化管理、信息系統設計和開發,以及信息資源開發利用工作。主要的就業企業類型包括國內外知名的咨詢公司、政府機關、金融機構、電信公司、高技術企業等。從清華大學信管專業的課程設置、就業情況以及其自身在信息技術和工業工程學科方面的實力,可以看出清華的信管專業偏向技術方面。復旦大學信管系設置在管理學院,授予管理學學士學位。課程設置與清華大學基本相同。培養目標和學生就業方向基本一致。武漢大學的信管專業設置在信息管理學院之下,授予管理學學士學位。信管專業的主干課程與清華大學所設課程基本一致,但有所不同的是學生要學習一些圖情檔案知識,以體現學科特色。東南大學信管專業設置在經管學院下,學生畢業后授予管理類學士學位。其基礎課程與清華大學信管專業所設基礎課程類似,但與清華大學相比,該校還開設較多的企業管理和經濟類課程。綜上,國內學校雖然普遍是授予管理學學士學位,但培養目標基本一致,主要以培養具有信息分析能力與企業管理創新,能夠駕馭信息資源知識的復合應用型人才為目標。
美國的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學科在本科生的專業方向設置是多樣化的,有信息系統、信息管理與技術、信息技術、傳播學、信息科學等多個專業方向,職業導向較明確。美國大學信管專業的名稱有所不同,授予該專業的學士學位也是不同的,如管理科學、理學、商學學士等,從授予的學位上明顯可以看出信管專業所具有特點和學科偏向。我國大學信管專業方向相對單一,學士學位授予的領域主要是管理學學士。
[關鍵詞] 大學;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 人才培養; 分析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01. 057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 - 0194(2013)01- 0097- 02
0 引 言
信息系統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以下簡稱信管專業)是在20世紀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中期產生的管理信息系統理論與實踐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信管學科的博士學位。信管專業在我國的產生和發展是隨著70年代中后期電子計算機在管理領域的廣泛運用開始的。20世紀70年代末各大學紛紛創辦“經濟信息管理”、“管理信息系統”等專業,培養信息管理類人才。2008年全國已有587所高校開辦了信管本科專業,信管專業人才越來越被社會認可。
下面選取了中美整體實力較強的8所大學,就其信管專業的課程設置,人才培養方向以及就業情況分別作了詳細的介紹。
1 美國大學的信管專業
根據2013年美國最權威的大學排名機構US News的美國大學管理信息系統專業本科排名,我們選取了4所在國際信管專業排名中都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大學作為分析對象,它們分別是麻省理工學院、卡內基梅隆大學、亞利桑那大學、明尼蘇達大學雙城分校,文中資料源自4所學校網站公布的信息。
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MIT)稱為系統設計和管理(System Design & Management,SDM),設置在著名的Sloan管理學院,授予管理科學學士學位。課程總學分為123,必修課程包括微觀經濟學原理、宏觀經濟學原理、管理科學中的最優化方法入門、統計學思想和數據分析、大學生管理交流、管理的心理學實驗室、企業財務會計、線性代數;限定選修課包括企業家能力和創新、財政理論、管理實施入門、供應鏈計劃、制造業系統和供應鏈設計、市場管理、計算機和工程學問題解決方案入門、系統分析、信息技術精華、戰略方案組織設計、軟件商務、完整信息系統技術、戰略方案以及組織因素、經濟情報、戰略結構和定價;一般要求的課程包括微積分、物理學、化學、生物、科學與技術、實驗室課程、人文科學、藝術以及社會科學課程。
卡內基梅隆大學(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CMU)的信管專業稱謂信息系統管理(Information Systems Management,ISM),設置在Heinz公共政策與管理學院,授予理學學士。課程為總學分143,包括專業核心課程:信息系統環境、系統開發基本原理、設計和開發的應用、軟件開發項目、信息系統應用。學科核心課程和組織管理相關課程任選一門;設計科學與理性選擇相關課程任選一門;研究方法相關課程任選一門;專業溝通等課程任選一門。內容區域:信息系統選修課、組織方面、設計科學和理性選擇、研究方法、專業溝通5個領域的課程。計算機科學基礎:初級/中間體設計和中間體/高級設計。數學和統計學課程一門,統計學推理和實踐(選修一種課程)。
亞利桑那大學(University of Arizona,UA)稱為管理信息系統(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MIS),設置在Eller商學院,授予工商管理學學士。課程有基礎課程:英文寫作、商業數學、計算機和網絡社會、數學、財務會計入門、經濟學、管理會計學入門、管理中的統計學推論、基本經濟問題。必修課程:高級代數、管理和組織、市場營銷、工商管理、數據結構和算法、基本運作管理、使用和管理信息系統、組織行為管理、商業基礎道德一體化和管理法則、商業數據交流、公共機構和政策的整體經濟、業務決策的微觀經濟分析、數據庫管理系統、信息系統分析和設計。此外學院還開設有專業選修課以及人文科學選修課。
明尼蘇達大學雙城分校(University of Minnesota Twin Cities,UMTC)是信息與決策科學(Information & Decision Science,IDS),在Carlson管理學院,授予商學學士學位。課程分為:公共基礎課程:微觀經濟學原理、宏觀經濟學原理、簡略微積分或微積分、新生寫作或同等課程、心理學概論、商務統計:數據源、表述及分析、金融計算概論、職業技能基礎。核心課程:管理基礎、管理會計學入門、商務處理和管理的信息系統、財政學基礎、運作管理入門、市場營銷原理、員工和勞資關系、跨國公司的環境、商業通訊。專業課程:系統發展計劃簡介、商務系統的分析和建模、信息技術基礎、管理信息服務溝通、國際化。商務方針核心課程:商業通信、跨國公司環境理解;跨國商務、商業方針;策略程式化和執行(任選一門)。選修課程:財政學的信息系統和技術、高級數據庫設計、電子商務、信息安全、信息系統特別主題、信息系統產業實習。
麻省理工學院的Sloan管理學院是世界著名的管理學院,SDM專業設置在旗下,無疑對SDM專業的管理類課程設置具有明顯優勢。從課程設置中可以看出麻省理工學院的SDM專業是技術、經濟和管理的綜合導向,學校培養的學生是管理科學專業的偏信息技術方向,對信息技術的掌握又不是非常的深入,因此主要培養學生為實現有效的信息系統支持而產生的技術和應用方面的能力。學校SDM專業的畢業生被錄用的職位廣泛,包括產品設計、系統開發、產品研發和創新、工程管理、運營管理、IT軟件開發、市場營銷、銷售。同時還會有一些行業專門聘請SDM的畢業生,其中包括航空航天、國防、政府信息系統、電信、銀行和咨詢公司。
眾所周知,卡內基梅隆大學的計算機相關專業是世界最強的專業之一,在開設ISM的課程中充分利用了學校這一學科優勢。從ISM專業的課程設置來看門數較多且涉及領域廣泛,強調對數學和計算機基礎的訓練,對開發信息系統的原理、方法及技術的掌握要求高,開設了多門信息系統的課程。學生對經濟領域以及組織管理要求有深入的了解,開設了高級微觀經濟學原理、組織行為學等課程。同時對學生社交能力的培養也非常重視,開設了溝通、寫作等相關課程。CMU的ISM專業培養的學生是組織中信息系統的開發者,是信息系統終端數據的分析者,是為組織提供信息系統服務的高級咨詢師。ISM專業的畢業生就業范圍比較廣,包括銀行、IT行業、金融業、傳媒業、制造業等,職位包括分析師、應用工程師、助理顧問、商務技術分析師、ERP開發員、財務分析員、IT項目員、QA工程師、高級顧問、軟件工程師等。
亞利桑那大學與麻省理工大學、卡耐基梅隆大學,并稱為管理信息系統(MIS)三巨頭。學校開設的管理學課程和信息技術課程并重,要求學生既要掌握信息技術相關課程如數據結構和算法、數據庫原理和應用以及信息系統分析與設計,也要對管理領域的相關問題有深入的了解如經濟學、管理等課程,同時也注意培養學生的各方面能力的培養。所以UA的MIS專業培養的人才是技術性較強的管理類人才,主要從事的是組織中信息系統開發、維護、管理和咨詢等職業領域。目前從UA的MIS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狀況看,多從事商務分析、商務應用開發、信息技術咨詢、系統分析師、信息技術開發項目指導、數據庫管理、商務智能分析、系統開發、數據庫分析、網站開發、網絡管理、技術支持專家、信息系統管理、信息技術使用者聯絡員等。
明尼蘇達大學雙城分校的IDS專業授予的是商學學士,它的課程設置具有明顯的商學的特點,如開設了商業通信、跨國公司環境理解和跨國商務等課程,又有和商務有關的信息系統課程如商務處理和管理的信息系統、商務系統的分析和建模,同時開設經濟管理的課程,但相關的信息技術基礎課程較為弱化。從該校的課程設置可以看出IDS注重培養商務型信息管理人才,為組織提供更多熟悉商務運作的信息管理類人才。它們的學生多從事銀行投資、市場、咨詢、金融等方向的工作。
以上4所美國大學信管專業的學位授予,課程設置各具特色,每所學校依據自身的學科優勢,構建具有特色的信管專業,培養出社會需要的具備經濟管理知識和計算機技術的應用型人才,同時以職業為導向,注重培養學生的組織、溝通能力的培養。
從就業方向看,麻省理工學院SDM專業畢業的學生多從事管理類方面的工作;卡內基梅隆大學的畢業生主要從事信息技術較深入領域的應用,亞利桑那大學畢業生多從事信息技術相關的一般性的工作,而明尼蘇達大學雙城分校的學生從事信息技術支持的商業的工作。不管是哪所學校的畢業生,信管專業的學生可以從事的工作領域都是比較寬泛的。
2 國內大學信管專業
清華大學的信管專業設置在經濟管理學院之下,授予管理學學士學位。學生要學習必要的基礎課程,包括會計學原理、經濟學原理、信息管理導論。還要學習計算機語言、數據結構、計算機網絡、動態系統分析與控制、管理信息系統、數據庫原理及應用、系統分析與設計、專家系統與決策支持系統、運籌學、計算機系統原理、生產與運作管理、面向對象的分析技術方法等課程。學生畢業后,進入各類企業與政府部門,從事信息化管理、信息系統設計和開發,以及信息資源開發利用工作。主要的就業企業類型包括國內外知名的咨詢公司、政府機關、金融機構、電信公司、高技術企業等。從清華大學信管專業的課程設置、就業情況以及其自身在信息技術和工業工程學科方面的實力,可以看出清華的信管專業偏向技術方面。
復旦大學信管系設置在管理學院,授予管理學學士學位。課程設置與清華大學基本相同。培養目標和學生就業方向基本一致。
武漢大學的信管專業設置在信息管理學院之下,授予管理學學士學位。信管專業的主干課程與清華大學所設課程基本一致,但有所不同的是學生要學習一些圖情檔案知識,以體現學科特色。
東南大學信管專業設置在經管學院下,學生畢業后授予管理類學士學位。其基礎課程與清華大學信管專業所設基礎課程類似,但與清華大學相比,該校還開設較多的企業管理和經濟類課程。
綜上,國內學校雖然普遍是授予管理學學士學位,但培養目標基本一致,主要以培養具有信息分析能力與企業管理創新,能夠駕馭信息資源知識的復合應用型人才為目標。
3 中美大學信管專業綜合比較分析
美國的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學科在本科生的專業方向設置是多樣化的, 有信息系統、信息管理與技術、信息技術、傳播學、信息科學等多個專業方向,職業導向較明確。美國大學信管專業的名稱有所不同,授予該專業的學士學位也是不同的,如管理科學、理學、商學學士等,從授予的學位上明顯可以看出信管專業所具有特點和學科偏向。我國大學信管專業方向相對單一,學士學位授予的領域主要是管理學學士。
國內信管類專業的課程設置大體有3類課程:公共基礎課程、經管類課程、信息技術類課程,課程設置比較固定,除此之外還有些實踐類以及專業選修課程。美國大學也基本上包括這些課程,但是課程選擇范圍和課程內容更加廣泛,社會實踐環節更加深入,強調創新能力培養。除此之外,開設了寫作課、談判課、表達分析和研討課等課程,用于培養學生和社會的溝通能力。
總之,美國大學信管專業學生的培養方向是多樣化的,培養模式是自由、開放式的,這樣滿足了社會對信管專業要求。國內信管專業的人才培養應在原有經驗基礎上,結合我國社會對信管專業人才需求的特點,借鑒美國大學信管專業培養人才的方法,修改我們的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計劃,更好地提高我們信管專業學生各方面的能力,迎接社會的挑選。
關鍵詞:“三三制”教改;公共管理類人才;人才培養模式;南京大學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轉變,應用型人才培養已成為高校教育的主要內容。當前公共管理類本科人才培養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需求,創新公共管理類本科人才培養模式是必然選擇。
一、南京大學“三三制”教改及對公共管理類本科人才培養的推動
1. 南京大學“三三制”本科教學改革
2009年秋季學期,南京大學在全國率先面向全校所有本科生推出了“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為突破口的新一輪全方位本科教學改革。改革主要是要給予學生充分的選擇權,為學生自主構建課程模塊和知識體系搭建平臺,拓寬學生成才途徑,進而激發學生學習能動性,促使其變被動教育為主動學習。
“三三制”人才培養體系以個性化、全方位、全覆蓋、內生性為特點,將本科培養過程劃分為“大類培養”、“專業培養”、“多元培養”三個階段和“專業學術”、“交叉復合”、“就業創業”三條發展路徑,使全校本科生有機會自主選擇專業、課程和發展路徑,進而實現多樣化發展。大類培養階段重點通過實施通識教育促進學生人文與科學素養的全面發展;專業培養階段著力提升學生的專業素養和專業能力;多元培養階段保障學生自主選擇專業學術、交叉復合、就業創業三條發展路徑,實現個性化成長。
2. 南京大學公共管理類本科人才培養目標的再定位
公共管理類本科人才培養,按照南京大學創建“綜合性、研究型、國際化”世界一流大學的戰略目標要求,堅持以學生發展為中心,遵循“四個融通”的人才培養新思路:學科建設與本科教學融通、通識教學與個性化培養融通、拓寬基礎與強化實踐融通、學會學習與學會做人融通,努力形成富有特色的本科教學體系,培養具有國際聲譽和影響力的高素質拔尖創新人才。
根據南京大學總體發展思路與本科生培養目標,公共管理類本科生的培養目標定位為:通過本科階段的學習,將具有良好的素質并掌握公共管理基礎知識,具備扎實的理論基礎,寬闊的國際視野,獨立的科研能力,強烈的創新意識和一定的創新能力,能適應我國科學研究、教育事業和經濟建設的需要,成為公共管理領域的創新和領軍人才。
二、公共管理類學生分流制度與課程體系改革
南京大學公共管理類學生在一年級第二學期末,需要由大類培養階段向專業培養階段轉換,因而涉及專業分流。
1. 公共管理類學生分流制度
公共管理類學生的分流制度如下:(1)專業分流時間。在一年級第二學期末將公共管理類學生進行分流,分流出行政管理和勞動與社會保障兩個專業。(2)專業分流方法。第一,尊重學生自主選擇,同時通過組織師生交流、安排學習導師等方式結合學生的興趣、志向,做好學生的分流指導和咨詢工作。第二,為了學院各專業平衡發展,在學生自主選擇專業志愿的基礎上,學院依據學生意愿進行學生專業的調劑。(3)建立公共管理類學生最低準入專業標準。鼓勵其他學院各專業類同學按最低標準準入。
2. 公共管理類準入和準出課程體系
南京大學“三三制”本科教改的課程體系主要由相互聯系的三大模塊組成,即通識通修課程模塊、學科專業課程模塊、開放選修課程模塊。
在此整體課程體系設置下,由各專業按學校統一要求自行制定專業準入和準出標準。在達到“專業準出標準”的前提下,學生根據院系“多元培養分流機制”自主選擇個性化課程模塊,在完成所有應修學分并滿足其畢業條件后準予畢業。
(1)行政管理專業
準入課程:“公共管理導論”、“社會學原理”、“政治學原理”、“公共政策基礎”、“國際政治學”、“當代中國政府與政治”。
準入標準:第一,第二學期結束時,完成通識通修類課程31個學分。第二,本院學生第二學期結束時須完成6門專業準入課程的學習,取得相應的13個學分。第三,外院系申請準入的學生在第二學期結束時至少取得6個準入課程學分(在“公共管理導論”、“社會學原理”、“政治學原理”、“公共政策基礎”、“國際政治學課程”、“當代中國政府與政治”中選學)。
準出課程:“經濟學原理”、“公共行政學”、“社會保障概論”、“憲法學”、“組織行為學”、“公務員制度”、“公共經濟學”、“公共財政與預算管理”、“行政法”、“行政倫理學”、“人力資源管理”、“公共政策分析”。
準出標準:第一,完成通識通修類課程53個學分;第二,完成6門準入課程、12門專業準出課程的學習,取得相應的46個學分。
(2)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
準入課程:“公共管理導論”、“社會學原理”、“政治學原理”、“公共政策基礎”、“國際政治學”、“當代中國政府與政治”。
準入標準:第一,第二學期結束時,完成通識通修類課程31個學分。第二,本院學生第二學期結束時須完成6門專業準入課程的學習,取得相應的13個學分。第三,外院系申請準入的學生在第二學期結束時至少取得6個準入課程學分(在“公共管理導論”、“社會學原理”、“政治學原理”、“公共政策基礎”、“國際政治學課程”、“當代中國政府與政治”中選學)。
準出課程:“經濟學原理”、“公共行政學”、“社會保障概論”、“憲法學”、“社會保障國際比較”、“職業生涯與薪酬管理”、“保險精算”、“勞動與社會保障法”、“社會保障基金管理”、“中國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社會政策”、“統計學”、“公共經濟學”、“社會調查方法與數據分析”。
準出標準:第一,完成通識通修類課程53個學分;第二,完成6門準入課程的學習,14門專業準出課程的學習,取得相應的51個學分。
三、專業學術型人才培養
1. 通過本科生創新項目提高專業學術型人才的培養
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是本科生個人或團隊,在導師指導下,自主完成課題的設計和實施、數據處理與分析、報告撰寫、成果(學術)交流等工作。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的實施注重的是“研究過程”而非“研究成果”,旨在通過組織本科生參加訓練,使其體驗和了解科學研究整體過程,感知“作為科研工作者的頂峰體驗”,從而激發學生對科學研究的興趣,實現個性化培養目標。
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按照“公開立項、自由申報、擇優資助、規范管理”的程序,重點資助思路新穎、目標明確、具有創新性和探索性、研究方案及技術路線可行、實施條件可靠的項目。公共管理類創新訓練項目主要來源于“教師課題”和“學生自選課題”兩種類型。每位同學在校期間可以主持或參與一項創新項目。學校每年組織一次大學生創新項目訓練項目申報。
例如:有一位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的學生,在了解2006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孟加拉國經濟學教授尤努斯基(Muhammad Yunus)開創的小額信貸而創立的格萊珉銀行等社會企業之后,對中國的小額貸款公司非常感興趣,因而以此為題申請了大學創新訓練項目。綜合多年的實施情況來看,經過公共管理類創新項目訓練的學生,由于有前期初步的研究訓練,通常畢業論得都比較有深度。從畢業去向上看,有的同學繼續在國內攻讀研究生,有的選擇出國留學深造。從在本校繼續讀研的同學的情況看,創新項目訓練確實有較好的專業訓練效果。
2. 通過境內外交換學習提高專業學術型人才的培養
在學校層面上,每學期會遴選優秀本科生赴境外簽約學校交換學習,同時,C9聯盟學生交換項目、長三角地區高校學生交換項目也是學生可以選擇的。隨著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與境外高校相關學院交流合作的不斷增多,每年一些優秀的公共管理類學生被遴選出來赴境外交換學習。從近年境外交換學生的跟蹤調查發現,交換學習的經歷拓寬了他們的學術視野,增強了他們專業學習的興趣。從他們的畢業去向看,幾乎所有有過交換生經歷的學生,都選擇了繼續學習深造,其中有不少是去境外相關院校留學讀研。而從留在本校讀研的同學情況看,他們的專業學習興趣相對比較深厚一些,有的甚至在課后自發組織興趣小組,討論共同感興趣的專業學術問題。
3. 通過“以專業主流知識為導向”課程改革來提高專業學術型人才的培養
以行政管理專業為例,專業基礎課程重在講述人類政治文明的智慧成果,搭建合格公民所需的制度、歷史與國情背景;專業核心課程遵循公共行政專業主義的內在要求,聚焦在公共倫理、公共責任等價值系列和公共政策、公共組織行為等知識系列;專業實務課程突出政府運作以及公共議事規則訓練,形成了宏觀視野與專業內核雙軌并重的課程結構體系。和原有的課程設置比較,刪除了過去因人設置、內容陳舊的多門課程,開出了“公共財政與預算管理”、“政府與企業關系導論”、“城市與社區治理”、“數字化政務信息管理”、“民意調查與民意分析”、“地方政治與治理案例分析”等多門新課;還改造和新開了“中國政府改革與發展”、“中國公共政策分析”、“中國公共服務模式與績效評估”等高年級研討課,提高與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匹配程度。
四、交叉復合型人才培養
1. 通過交叉課程學習培養交叉復合型人才
交叉復合型人才培養的途徑是多方面的。對一部分學生而言,通過交叉復合性課程的學習是其中一條重要途徑。比如學校和學院每年都會組織教師給學生開設交叉復合型課程,讓全校學生或本院學生可以學習與本專業相關的復合型課程。另外,學校還通過開放學生選課的所有權限,讓學生跨學科、跨專業、跨院系廣泛選課,拓寬自己的學科視野、專業視角,增強知識底蘊,避免過分局限于本學科、專業知識領域而缺乏交叉融合等綜合性創新能力的缺陷。
在公共管理類交叉復合型人才培養上,形成了“注重方法訓練、體察實踐環節”的教學改革理念。改革以前的教學過程理論灌輸多、方法訓練少、實踐環節弱,人才培養的能力取向沒有受到重視。改革以后,通過課堂方法論訓練和課外實習來提升學生綜合素質。以行政管理專業為例,將方法類課程從原先的兩門擴充為四門,并且鼓勵教師將課堂變為師生共同研討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的載體;在保留原有教學實踐基地的同時,按照新的人才培養目標,順應公共管理改革的趨勢,繼續完善省、市、街道等各層級的教學研究和實務實踐基地,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課外拓展機會。與此同時,有計劃地安排實際部門人員參與授課,打通理論知識與實踐知識的壁壘,擴大教學信息源。教學改革強化了學生對專業角色和職業情境的認同。
2. 通過跨專業的系統學習培養交叉復合型人才
跨專業的系統學習,是走第二專業證書、雙學位證書、主輔修證書等學習發展路徑,也是培養交叉復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徑。交叉復合型人才培養的第二條路徑就是要面對那些積極上進的學生,系統學習另一專業知識的機會。隨著對大學環境中的逐漸適應和廣泛了解,他們可能覺得自己現在的專業未必是自己的最大興趣,也有可能發現掌握另一個專業的知識可以增強自己未來的競爭力,還有可能覺得自己學習能力比較強,可以在同樣的時間內多學一個專業的課程等等。
比如有的學生,在學習行政管理專業的同時,通過系統學習,取得了法學專業的本科學位,這會使得他與單純學習行政管理專業的學生,在法律基礎等方面有著很大不同;有的學生,在學習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的同時,選修了商學院的會計學專業,這不僅拓寬了其知識面,讓其了解企業的運作與基礎狀況,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其更好地從事勞動人事與工資薪酬管理等方面的工作。當然,還有的學生,在學習公共管理類專業課程的同時,還系統學習了工商管理專業的核心課程,這樣有助于知識的融會貫通,更好地理解新公共管理、新公共服務理論,未來還可能會有自己的集成創新。
五、就業創業型人才培養
1. 就業創業課及其對就業創業型人才培養
就業創業型人才培養的一個重要途徑,就是相關課程的學習與實習訓練。學校一方面在課程體系建設的時候,有意識地開設相關課程,另一方面則是多部門聯動,組織豐富的就業創業教育第二課堂活動,目前已經發展為創業課程、創業競賽、創業訓練、創業講座與創業實踐“五位一體”的創業教育模式。
南京大學公共管理類的就業創業課程體系還在探索建設之中。目前主要還是在學校組織建設的就業創業課程體系延伸出來,其中包括創業融資、一些行業性創業課程。公共管理類創業教育課程,主要還是仿真模擬性的,有的通過設計軟件程序來模擬行政管理體系,有的模擬企業的勞動人事與社會保障工作程序,等等。通過這些課程學習與仿真模擬訓練,為學生就業創業提供一個近似的工作環境。
【關鍵詞】人力資源管理 公共部門 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
1 問題的提出
在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領域,人力資源管理與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之間關系是一個不容回避的理論問題。圍繞此問題,目前國內學術界主要有兩種傾向:一種是避而不談或含糊其辭,這種傾向在學術界占主流,目前在國內出版的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專著和教材大多數都采取這種方式;另一種是把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看成是人力資源管理下面的子學科,或者說,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是人力資源管理一般理論、技術在公共部門雇員管理的特殊運用。筆者認為,把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看成是人力資源管理的子學科,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看成是人力資源管理的組成部分,是對二者關系的嚴重誤解。本文擬從歷史的、邏輯的視角論述人力資源管理和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各自的發展歷史,揭示人力資源管理與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之間的關系。有關此問題的探討,對于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教學與科研、乃至學科發展都具有積極的意義。
2 人力資源管理及其發展歷程
在企業管理和人力資源管理(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hrm)領域,人力資源管理就是企業人力資源管理,這一點是勿容置疑的。之所以這樣講,我們可以從國外有關人力資源管理或人事管理發展歷史的文獻中得到支持。
人力資源管理最早由美國學者提出。人事管理或人力資源管理的產生是一個積累的過程,人力資源管理是此前的雇傭管理實踐的集大成。它既是企業組織管理應對環境變化的產物,也是組織應對環境變化的方法和手段的集合。在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企業所面臨的環境不同,企業自身的情況也不同,就會有不同的雇傭管理實踐。
導致人力資源管理的出現是由于當時美國企業所面臨的環境因素變化,這些包括:日益加劇的國際產品市場的競爭,來自日本的威脅,工會組織的削弱等等。其中起關鍵作用的是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環境和日本的威脅。面對激烈的國際競爭,理論界和企業界不得不思考究竟什么是企業的競爭優勢的源泉,如何使企業在競爭中生存和發展。面對來自日本的威脅,歐美的學者和企業家想從日本企業的成功中尋找管理方面的秘訣,日本企業對員工的管理理念、方式及管理模式對歐美的管理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在這樣的背景之下,人力資源管理作為與過時的觀念相聯系的人事管理的代替者讓人耳目一新。人力資源管理是對此前的雇傭管理--人事管理(personnel management—pm)的繼承與發展,人力資源管理繼承了以往人事管理的大部分職能,是傳統的人事管理或雇傭關系管理的最新形式或發展階段。
真正意義上的人力資源管理的出現是在20世紀50年代以后的事,而在此之前,組織中的對人管理經歷了不同的發展時期或階段。杜爾伯恩(j. dulebohn)等人將雇傭管理實踐的發展分為11個階段:前工業時代,工業革命和工廠制度,現代公司和管理資本的出現,科學管理、福利工作和產業心理學,第一次世界大戰和人力資源管理職業的出現,人際關系運動,產業關系的黃金時期和人事管理保持職能,工作生活質量時代,現代人力資源管理職能的出現,戰略焦點時代,今天的人力資源管理職能。[1]
人力資源管理發展具有兩個顯著特征:首先,人力資源管理代表企業對工業革命以來極大地影響雇傭關系各方面的環境和組織變化的反應。人力資源管理不僅僅是從業已出現的變化發展而來,還代表組織用來應對這些變化的主要手段和方法。工廠制度,現代公司的出現,管理資本是使管理雇傭關系的新方式成為必須的因素。包括全球競爭、提高生產力、政府立法、私營部門工會組織的削弱、技術變化、服務導向經濟等等這些因素也會影響雇傭關系管理,要求人力資源管理給予回應。
其次,人力資源管理是科學管理、福利工作、產業心理學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合并而形成的。這種合并還在繼續,并且成為人力資源管理的明顯的特征。人力資源管理成為交叉學科,來自不同學科的管理實踐者和學者就雇傭關系的各個方面交換各自的觀點。通過從不同的學科吸收理論和知識,人力資源管理繼續進化。
3 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及其發展進程
公共部門人力資源就是公共部門雇用的各類人員,也就是政府機構、事業單位、公共企業和非政府機構雇用的各類人員。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就是公共部門依照法律對雇員行使管理職能與活動過程的總稱。
公共部門人事管理經歷了與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完全不同的發展歷程。根據羅納德·克林格勒和約翰·納爾班迪的研究,美國的公共人事管理的演進歷程可以分為五個階段:恩賜制度,公務員制度,集體談判制度與弱勢群體保護行動/反優先雇傭法案(affirmative action),可選擇替代的組織形式、機制和彈性雇傭關系[2]。他們還分析了中美洲一些個國家的公共人事管理的歷史,在他們看來,雖然中美洲國家的公共人事管理發展歷史與美國發生的演進歷史存在著一些差異,但是可以說中美洲國家的公共人事管理制度經歷了與美國公共人事管理制度大體相同的發展過程。
而在尼古拉斯·亨利(nicholas henry)看來,美國公共人力資源管理演進大致分為7個階段:守夜人時期(the guardian period,1789-1829)、分贓制時期(the spoils period,1829-1883)、改革時期(the reform period,1883-1906)、科學管理時期(the scientific management period,1906-1937)、行政管理時期(the 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 period,1937-1955)、職業生涯時期(the professional career period,1955-1970)、職業公共行政時期(the professional public administration period, 1970-現在)。
對比于美國的公共人事管理發展進程,英國公共人事管理經歷了資產階級革命之前的君主恩賜制、資產階級革命革命以后的個人贍徇制、資產階級兩黨政治建立以后的政黨分贓制以及英國現代文官制度等等幾個階段。[5] 在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的發展進程中,雖然也借鑒、吸收了科學管理、人際關系學派等理論成果,但從總體而言,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的發展歷程完全有別于人力資源管理。
4 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與人力資源管理之間的關系
對于人力資源管理與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之間的關系,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認識:
第一,我們通常所說的人力資源管理是指企業人力資源管理,而不是人力資源管理一般或普遍原理。今天的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與人力資源管理雖然存在一些相同點:如相同的基本理念,相同的目標,相同的基本職能與方法。但是,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的主體、客體都與私營部門人力資源管理有著本質的差別。 因此,人力資源管理與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不是一般與特殊或普遍與具體的關系,也不是整體與部分的關系。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不是人力資源管理的一般原理、方法在公共部門的具體運用。
第二,從概念關系方面講,人力資源管理與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的關系不是屬概念與種概念的包含關系,而是一種交叉關系,公共企業人力資源管理既是人力資源管理的研究對象,也是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的研究對象。
第三,從學科關系方面講,根據我國的學科、專業分類目錄,人力資源管理與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分屬于同一學科門類的不同的一級學科,前者屬于工商管理一級學科企業管理二級學科,后者屬于公共管理一級學科。
第四,從學科發展歷史角度來講,人力資源管理與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經歷了各自的演進歷程。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有其自身的發展歷程,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因而,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需要自己的管理模式,而不僅僅從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借鑒管理方法與技術。
第五,從學科發展趨勢來講,人力資源管理的理念與模式將對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產生較大影響。
自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許多發達國家公共管理部門發生了變革。曾經支配20世紀絕大部分時期的傳統的公共行政模式,已經轉變為彈性的、以市場為基礎的新公共管理模式。新公共管理試圖把現代管理方法與經濟學的邏輯規范結合起來,與傳統的公共行政相比較,新公共管理更強調:對顧客、產品與結果的關注;采用目標管理方法與績效測量方法;應用市場與市場機制來取代中央集權型管制;競爭與選擇;通過權力、義務、責任的協調一致來下放權力。傳統公共行政模式基于兩種理論,即官僚制理論和政治官員與行政人員相分離的理論;而新公共管理的理論基礎也有兩個,它們分別是經濟學理論和私營部門管理理論。
“公共管理并不是要廣泛地、不加鑒別地采用私營部門的方法,它所指的應是發展一種獨具特色的公共管理。這就要求考慮到公共部門與私營部門的區別。”[6]
在私營部門管理理論成為公共管理基礎理論、公共行政向公共管理轉型的大背景下,公共人力資源管理面臨如下的變革:行政向管理轉變,前者主要是執行指令,而后者意味著實現結果,并為此承擔個人責任;執行向決策轉變,關注過程向關注結果與目標轉變,這意味著新公共管理更強調:對顧客、產品與結果的關注,采用目標管理方法與績效測量方法,引入戰略管理;終身雇傭向柔性雇傭轉變。因此,人力資源管理對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也必將產生影響,人力資源管理的理論、方法與技術必然會為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所借鑒。法納姆認為,在公共服務領域出現的人力資源管理和雇傭關系有五個主要特征—人事職能更具有戰略性、注重效率、柔性雇傭、雙重雇傭關系、政府古典式雇主形象的改變。“在此情況下,政府的人事職能似乎日益依托私營部門的人力資源管理(hrm)理念及其流行模式,并把它們應用到公共服務的一些特殊領域”。[7]但公共部門雇傭管理與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各有其自身特征,這些特征決定了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對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借鑒、應用必然有局限性,不能完全照搬。
5 結論
從以上的論述,我們可以分兩方面來概括人力資源管理與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之間的關系。
一方面,從學科發展歷史、學科歸屬等角度來講,人力資源管理就是企業雇員管理,人力資源管理與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是各自獨立的學科,人力資源管理與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各有其自身的理論與實踐淵源,有其自身的發展歷程,把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看成是人力資源管理的子學科或組成部分,是對二者關系的嚴重誤解。
另一方面,在公共行政向新公共管理轉變的背景下,私營部門管理理論成為公共部門管理的兩大理論基礎之一,私營部門管理技術被移植到公共部門管理領域,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也面臨相應的變革。因此,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借鑒、引入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有關理論與技術也是一種學科發展的必然。
參考文獻
[1] gerald r. ferris, sherman d. rosen, and darold t. barnum.handbook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m], blacwell publishers inc. usa, 1996, 第18頁.
[3]羅納德·克林格勒/約翰·納爾班迪.《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系統與戰略》,孫柏瑛等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第40-41頁.
[4] 歐文·e·休斯.《公共管理導論》,張成福、王學棟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第6頁,第53-54頁.
[5] 孫柏瑛,祁光華《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pp33-34.
摘 要:本文從財務分析與會計學、財務學的關系入手,研究了基于會計學的財務分析與基于財務學的財務分析的內涵與特征,引發了對財務分析學科發展與定位的思考,并結合財務分析面臨經濟環境變化的挑戰,提出了改革與發展財務分析專業或方向,創新財務分析理論體系與教學體系的構想。
關鍵詞:財務分析;會計變革;學科定位
中圖分類號:F234.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0-176X(2007)04-0081-06
隨著經濟與社會發展,財務信息在經濟與社會生活中的作用越來越大,財務分析的應用范圍越來越廣,財務分析的影響因素也越來越復雜,實踐中對財務分析師的需求也越來越大。目前,特許財務分析師(Chartered Financial Analyst,簡稱CFA)是全球證券投資與管理界一致公認的最具權威性的職業資格稱號。CFA資格目前在美國金融與證券界具有很高的權威性,“美國投資咨詢協會”、“美國投資銀行家協會”和“紐約金融協會”等機構也都表示其成員應具有CFA資格。同時許多著名大學,包括美國Richmond大學、美國Missouri-Columbia大學、Boston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等,已經將CFA的考試科目正式納入他們的教學課程。因此,在財務分析教學改革、理論研究和應用實踐都面臨著來自傳統與現代、理論與實踐、國內與國外的各種各樣的挑戰。研究新的經濟環境下的財務分析、創新與發展財務分析理論與實務,不僅是財務分析自身發展的需要,也是學科建設和專業發展的客觀要求。
發展與創新財務分析的基礎在于財務分析的教學改革,而作為應用經濟學或管理學的組成部分,財務分析應用理論和實踐的發展是其教學改革的導向和關鍵。因此,本文將從財務分析學現狀分析入手,在理清財務分析學與會計學和財務學關系的基礎上,面對財務分析來自學科建設和經濟環境變化的挑戰,探討財務分析理論體系和財務分析專業的發展方向。
一、財務分析發展現狀
什么是財務分析?什么是財務報表分析?什么是財務報告分析?它們的內涵是否相同?它們之間有什么聯系與區別?這是實務界經常提到的問題,也是理論界應該回答的問題。從一般意義而言,人們并不在意財務分析、財務報表分析及財務報告分析的區別,如目前出版的關于這方面的書名就是這樣五花八門,說明上述概念的本質是相同或相近的。然而仔細斟酌,它們又有所區別:財務報表分析的對象是財務報表;財務報告分析的對象是財務報告;財務分析的對象是財務活動。顯然,財務報表與財務報告的區別是清楚的,因此,財務報表分析和財務報告分析的內涵是明確的。但是,財務報表、財務報告和財務活動之間的關系決定了區別財務分析與財務報表分析和財務報告分析的復雜性。這里將從財務分析所處學科及教學的現狀入手,探究財務分析的理論基礎與發展脈絡。目前的財務分析從其分析基礎和應用方向看主要來自與會計學的發展和財務學的需要。因此,財務分析主要可分為基于會計學的財務分析與基于財務學的財務分析兩種。
1.會計學中的財務分析與基于會計學的財務分析
從會計學角度對財務分析的考察可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觀察現有會計學教材中的財務分析;另一方面則要研究基于會計學的財務分析。這個角度的財務分析通常叫財務報表分析和財務報告分析。
(1)會計學中的財務分析
目前在我國的會計學教材中設置財務報表分析一章的較少,而在西方國家一些會計學教材中,包括會計學基礎和財務會計[1](或中級會計[2])中往往都設有財務報表分析一章。會計學中的財務報表分析往往具有以下特點:
第一,主要介紹財務報表分析的基本方法,如水平分析法、垂直分析法和趨勢分析法,對更進一步的會計分析(包括會計政策等變更對財務報表影響分析)介紹的較少;
第二,主要介紹幾個重要財務比率,沒有對財務比率體系進行論證與分析,也不進行財務比率的因素分析;
第三,會計學中的財務報表分析不研究財務比率分析的應用。
(2)基于會計學的財務分析
基于會計學的財務分析,以會計學中會計報表信息為基本出發點,運用會計分析方法對影響會計報表的因素進行分析與調整,為財務比率分析奠定基礎,從而準確分析企業單位的盈利能力、營運能力、償債能力和增長能力等狀況,并進而形成一門獨立的、邊緣的科學。基于會計學的財務分析通常具有以下特點:
第一,基于會計學的財務分析是一門獨立的課程,擁有完整的理論體系、方法體系和內容體系;
第二,基于會計學的財務分析以會計報告信息分析為出發點,以影響會計報告信息的因素(特別是會計假設、會計政策、會計估計等因素)變動為分析重點;
第三,基于會計學的財務分析往往將盈利能力分析、營運能力分析、償債能力分析等作為會計信息在財務分析中的應用;
第四,基于會計學的財務分析在處理財務分析與財務管理的關系上,往往強調財務效率。
2.財務學中的財務分析與基于財務學的財務分析
從財務學角度對財務分析的考察也可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觀察現有財務學或財務管理教材中的財務分析;另一方面則要研究基于財務學或財務管理角度的財務分析。這個角度的財務分析通常就稱為財務分析。
(1)財務學中的財務分析
目前,無論在我國還是在西方國家一些財務管理類教材中都有財務分析一章。[3][4][5]財務管理中的財務分析往往具有以下特點:
第一,將財務分析作為財務管理的職能,與財務預測、財務預算、財務控制、財務評價與激勵等并列;
第二,將財務分析(或財務報告與分析)作為財務管理的基礎,提供財務管理中籌資活動、投資活動與分配活動決策的有用信息;
第三,將財務分析定義為財務比率分析,往往以盈利能力分析、營運能力分析和償債能力分析為分析的體系和主要內容。
(2)基于財務學的財務分析
基于財務學的財務分析,以財務學或財務管理目標為基本出發點,以反映財務活動與經營成果的財務報告與內部報告為基本分析依據,以專門的財務分析程序與方法為分析技術工具,形成一門獨立的、邊緣的科學。基于財務學的財務分析內容廣泛,通常具有以下特點:
第一,基于財務學的財務分析是一門獨立的課程,擁有完整的理論體系、方法體系和內容體系;
第二,基于財務學的財務分析以財務學的領域為導向,以價值分析與量化分析技術為基礎,以公司財務比率或能力分析、證券市場分析等為主要內容;
第三,基于財務學的財務分析應用領域較為廣泛,包括證券估價、業績評價、風險管理、企業重組等;
第四,基于財務學的財務分析在處理財務分析與會計學的關系上,往往將財務報告作為分析基礎信息。
應當指出,從財務分析現狀看,無論是會計學中的財務報表分析還是財務學中的財務比率分析,都無法反映財務分析的本質與全部內涵;無論是基于會計學的財務分析還是基于財務學的財務分析,都體現了財務分析學的獨立性、綜合性與邊緣性。然而,在當今經濟變革的時代,隨著經濟環境(包括實踐與理論)的變化,財務分析的需求與供給都發生了變化,不僅有目前基于會計學的財務分析、基于財務學的財務分析,而且會出現基于其他學科的財務分析。因此,財務分析學科現狀、理論體系、方法體系等都面臨著來自學科發展和實踐的挑戰。
二、財務分析發展與定位的思考
關于財務分析的學科定位問題一直存在較大爭議,有人將其劃歸會計學,有人將其劃為財務管理,還有人將其劃為金融學、統計學等。財務分析之所以定位較難是因為它是一個與上述學科都相關的一個邊緣性學科。前面論述的無論是基于會計學的財務分析,還是基于財務學的財務分析,都說明了這一點,這從另一個方面也說明財務分析的發展應該充分考慮學科的邊緣性和獨立性。
財務分析學實際上是在會計信息供給(會計學)與會計信息需求(財務學、經濟學、管理學等)之間架起的一座橋梁,它通過對會計信息的透視與剖析,滿足會計信息需求者的不同要求。因為在會計學與經濟學、管理學和財務學等學科的關系中,都涉及到會計學的發展如何滿足相關學科發展的信息需求,其他學科發展如何有效利用會計信息的問題。一方面,畢竟會計學并不是單純滿足某一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因此,會計提供的信息往往需要分析與轉換而成為信息需求者的有用信息;另一方面,經濟學、管理學、財務學等相關學科的復雜性也不能要求會計學者完全或直接掌握其會計信息的需求,對相關學科決策需求的分析與轉換為會計信息需求,也是會計學發展所需要的。在會計學與相關學科關系的信息轉換中,財務分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財務分析就是根據相關學科或人們對會計信息的需求,將標準的會計信息分析轉換為決策與管理所需要的信息;同時,財務分析又根據相關學科理論與實務所需求的信息,分析轉換為會計應該提供的信息。財務分析的這種地位與作用,在會計學與財務學關系發展中體現的最為明顯與清楚,如圖1所示。隨著相關學科理論與實務對會計信息需求的加大,財務分析在連接會計學與相關學科關系中的地位與功能將進一步擴展,如圖2所示。
從財務分析在會計學與相關學科關系中的地位與作用看,隨著會計學科地位的提升以及相關學科對會計學信息需求的范圍、數量與質量要求的提高,財務分析學將在分析主體、分析對象、分析內容和學科地位上有進一步的擴展與提升。財務分析不僅要滿足投資者、債權人等外部信息需求者的需要,而且要滿足管理者、員工等內部信息需求者的需要;不僅要滿足管理學理論與實務發展的需要,而且要滿足經濟學理論與實務發展的需要。可見,僅僅從基于會計學的財務分析和基于財務學的財務分析已經不能涵蓋財務分析學科的范疇,基于其他學科和領域會計信息需求的財務分析將隨之產生與發展。因此,伴隨著財務分析地位的提升,獨立于會計學專業、財務學專業等其他相關專業的財務分析專業或方向的產生將成為必然。
當然,財務分析專業方向的設立與定位必然涉及對現行會計學科和財務學科定位的思考(注:作者在《會計相關性引發的思考》和《財務學科定位與發展研究》兩篇文章中都有探討,限于篇幅這里不再展開論述。)。這里所說的獨立于會計學專業或財務學專業,是指在目前會計學屬于工商管理二級學科、財務管理屬于工商管理的企業管理二級學科下的現狀而言。若重新界定會計學科內涵,將會計學科地位提升為會計學科門類或一級學科,則財務分析專業方向所屬的學科可定位于會計學科門類或一級學科下的二級學科。如圖2所示,財務分析專業方向將以會計學科為基礎,擴展其應用領域至經濟學、財務學等各個領域。
三、經濟環境變化對財務分析的挑戰
財務分析的發展要適應學科地位及專業發展的需要,必須充分考慮經濟環境變化所帶來的挑戰,這些挑戰包括市場經濟體制、資本市場、企業制度和會計準則等經濟環境的變化。從財務分析最基本需求者,即外部投資者及投資環境和內部管理者及環境出發,金融市場發展和企業決策控制方面環境的變化將挑戰傳統財務分析體系和內容;從財務分析基礎供給者出發,我國會計準則和制度的變革也必然挑戰傳統財務分析體系與內容。因此,要建立現代財務分析學科體系,提升財務分析學科地位,必須面對各種挑戰,創新財務分析理論與方法。
1.金融市場對財務分析的挑戰
在現代經濟體系中,伴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的發展,經濟金融化的進程也日益加劇、程度不斷加深。經濟金融化表現在經濟關系日益金融關系化、社會資產日益金融資產化、融資活動證券化。在這樣的情況下,金融體系成為現代經濟的核心,金融市場的運行與發展影響到了社會經濟生活的各個層面,在整個市場機制中發揮著主導作用。隨著金融市場的發展,金融市場中的參與者,無論是證券市場參與者還是信貸市場參與者;無論是企業、個人、政府及非營利組織還是商業銀行、投資銀行、投資基金、保險公司;無論是中央銀行、證監會還是銀監會、保監會,都需要和應用財務分析信息進行監管、經營和決策。由于財務分析主體和需求者的變化,傳統的財務分析理論、體系、內容和方法都面臨著挑戰。
2.企業管理決策與控制對財務分析的挑戰
企業是市場經濟的主角。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企業,隨著企業發展目標與財務目標的轉變,為保證企業資本增值目標的實現,必然面臨著企業投資、籌資、經營、分配各環節的決策與控制,企業管理決策與管理控制成為現代企業管理的關鍵。企業管理中無論是管理決策(如戰略決策、財務決策、經營決策),還是管理控制(如預算控制、報告控制、評價控制和激勵控制),都離不開相應的財務分析信息。財務分析是現代企業基于價值管理的基礎。而由于傳統財務分析信息使用者主要是外部投資者,因此隨著管理決策與控制對財務分析信息需求的轉變,財務分析基礎信息和財務分析基本內容也都面臨著挑戰。
3.會計變革對財務分析的挑戰
會計信息一直是財務分析最基本和重要的信息。隨著我國經濟體制的變化和會計國際化趨勢,我國的會計準則、會計制度在不斷發展與完善,會計學的領域與內容也在不斷發展與完善,會計報告信息披露內容與時間在不斷發展與完善。會計變革的實踐使依據會計信息的財務分析必然也面臨著不斷發展與完善的挑戰。
從會計準則與會計制度變革對財務分析的挑戰看,財務報表發生了變革,財務報表主表、附表的種類、格式、內容的變化,使得會計信息的內容和內涵隨之改變,從而增加了財務分析的內容;會計假設、會計政策、會計估計、會計確認、會計計量等的變化及靈活性,使同一經濟業務所記錄與報告的結果發生了改變,增加了財務分析的難度;不同國家會計準則差異、會計報表合并方法差異、特殊會計業務處理方法差異等的存在,使會計信息的決策相關性與可靠性判斷更加復雜。
從會計學的領域與內容變化對財務分析的挑戰看,會計新領域的出現,如通貨膨脹會計、跨國企業會計、企業重組會計、人力資源會計、環境會計、行為會計等,使會計信息量大增,這必然增加了財務分析的內容與難度;會計學內容的更新,如籌資中衍生金融工具的增加,投資中證券品種的增加,等等,使會計報表信息的內涵發生了變化,增加了財務分析的復雜性。
從會計報告信息披露內容與時間變化對財務分析的挑戰看,會計信息披露內容的增加,特別是自愿披露內容的增加,使財務分析內容具有更多的不確定性;會計信息披露時間的縮短,提高了財務分析的頻率,對財務分析的及時性要求更高。
四、財務分析理論體系與教學體系構思
面對市場經濟環境變化所帶來的挑戰,我們必須對財務分析理論體系與教學體系中的一些基本問題進行思考,創新財務分析理論體系,設立財務分析專業方向,改革財務分析教學內容。
1.財務分析目標的思考
財務分析目標是建立財務分析理論體系和內容體系的關鍵。財務分析的目標應與財務分析信息使用者的目標相一致。隨著財務分析信息使用者的增加及信息使用者目標的多重化,財務分析目標必然出現多樣性與多重性。
從財務分析主體或信息使用者角度看財務分析目標,可分為投資者財務分析目標、管理者財務分析目標、監管者財務分析目標、利益相關者財務分析目標等。投資者財務分析目標又可分為股權投資者財務分析目標、債權投資者財務分析目標。管理者財務分析目標可分為高級管理者財務分析目標、部門管理者財務分析目標等。監管者財務分析目標可分為政府部門財務分析目標、中介機構財務分析目標等。利益相關者財務分析目標可分為客戶財務分析目標、供應商財務分析目標、員工財務分析目標等。
從財務分析信息使用目的角度看財務分析目標,可分為基于決策的財務分析目標和基于管理控制的財務分析目標。基于決策的財務分析目標可按決策類型分為投資決策財務分析目標、籌資決策財務分析目標、經營決策財務分析目標、分配決策財務分析目標等。基于管理控制的財務分析目標可按控制環節分為預測、預算中的財務分析目標、業績評價中的財務分析目標、管理激勵中的財務分析目標等。
2.財務分析的內涵與分類思考
在對財務分析現狀、學科定位、面臨環境的挑戰和分析目標研究的基礎上,界定財務分析的內涵是建立財務分析理論體系的關鍵。財務分析是財務分析主體為實現財務分析目標,以財務信息及其他相關信息為基礎,運用財務分析技術,對分析對象的財務活動的可靠性和有效性進行分析,為經營決策、管理控制及監督管理提供依據的一門具有獨立性、邊緣性、綜合性的經濟應用學科。
財務分析的主體是多元的,投資者、中介機構(如財務分析師)、管理者、監管部門、其他利益相關者等都是財務分析的主體。他們都從各自目的出發進行財務分析。
財務分析的分析依據或基礎以財務信息為主,其他相關信息為輔。財務信息包括財務報告信息和內部會計報告信息,資本市場金融產品價格信息和利率信息等;其他相關信息包括非財務的統計信息、業務信息等。
財務分析的對象是財務活動,分析的內容是其可靠性與有效性。所謂可靠性分析是分析財務信息是否真實準確地反映了財務活動的過程與結果,特別是分析那些由于會計信息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原則與方法的差異、變更、錯誤等對財務活動可靠性帶來的影響。所謂有效性分析是分析財務活動的盈利能力、營運能力、支付能力、增長能力等,以判斷分析對象財務活動與結果的質量,為經營決策、管理控制及監督管理提供準確的信息或依據。
因此,從相關主體看,財務分析可分為投資者財務分析、管理者財務分析、監管者財務分析、客戶財務分析、供應商財務分析、員工財務分析等;從分析方法看,財務分析可分為會計分析與比率分析;從服務對象看,財務分析可分為外部財務分析和內部財務分析;從職能作用看,財務分析可分為基于決策的財務分析、基于控制的財務分析和基于監管的財務分析。
3.財務分析的體系與內容思考
在明確財務分析目標、內涵與分類的基礎上,可將財務分析的體系與內容構建如下:
第一,財務分析原理。財務分析原理主要介紹財務分析的基本理論、基本方法和基本內容,該部分與目前的財務分析教材類似,主要包括財務分析導論、會計分析、財務比率分析三部分。財務分析原理是財務分析實務應用和財務分析專題分析的基礎[6]。
第二,財務分析實務。財務分析實務是根據財務分析實踐的需求,從分析主體或分析目的出發確定的,主要包括以下四部分:基于金融市場的財務分析[7];基于投資決策的財務分析[8];基于管理控制的財務分析[9];基于相關利益主體的財務分析。本部分是對現行財務分析的創新與挑戰,廣泛考慮了金融市場對財務分析的需求、企業經營管理對財務分析的需求以及其他財務分析需求領域。
第三,財務分析專題。財務分析專題是針對財務分析殊業務或特殊情況所進行的分析,主要包括:通貨膨脹情況下的財務分析;基于合并報表的財務分析;跨國公司財務分析。這些專題反映了在特殊經濟環境下財務分析的特殊問題與難點問題。
這種體系體現了分析理論與分析實務的結合;一般分析原理與特殊分析方法的結合;外部投資分析與內部決策控制分析的結合。財務分析的這種創新體系可反映在一本教材中,也可通過三本教材或更多本教材來體現。
4.財務分析專業設立與教學體系改革
設立財務分析專門化方向,進而發展財務分析專業是財務分析理論與實踐發展的必然趨勢。前面從財務分析的學科地位談到財務分析專業方向設置的必然性。從財務分析實踐需求看,財務分析專業方向的地位也是明顯的。因為幾乎所有企業都進行財務分析,設有財務分析崗位。在證券市場上,國外早已存在財務分析師職業,而隨著證券市場的發展,我國對財務分析師的需求也越來越大。然而與此相對的是,目前我國的高等教育中既沒有單獨設置財務分析專業,也沒有設置財務分析方向,這顯然難以滿足企業部門和證券市場的需求,與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社會需求是不相適應的。
財務分析專門化方向的教學體系和教學內容應根據上述財務分析目標、分類、體系與內容而建設。如果將課程分類為學科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方向課和專業選修課四類,則財務分析專門化方向的課程設置如下:學科基礎課:經濟學、管理學、心理學、法學;專業基礎課:會計學、財務管理學、投資學、金融學、統計學;專業方向課:財務分析原理、財務分析實務、財務分析專題;專業選修課:證券分析學、管理控制、價值評估、企業管理學等。
財務分析的產生和發展與社會經濟環境及由此產生的理論與實踐的發展是一脈相承的。我國的財務分析從企業經濟活動分析演變而來,在近十幾年的發展歷程中,財務分析的理論、實踐及學科建設經歷了各種各樣的挑戰。可喜的是,我們看到財務分析始終在不斷地發展、不斷地改革、不斷地創新、不斷地完善。任何一個方向、專業或學科都要經歷從無到有、由弱而強的發展過程,任何一個學科的發展過程都需要人們的不懈努力。本文目的在于引起人們對財務分析學科發展的關注與投入,以加快財務分析學科的發展步伐。
參考文獻:
[1] Robert F.Meigs,etc.Financial Accounting(Tenth edition)[M].McGraw-Hill.2001.
[2] Paul M.Fisher,William J.Taylor,Rita H.Cheng.Advanced Accounting.Eighth edition.South-western.2002.
[3] Eugene F.Brgham,Louis C.Gapensk.Financial Management:Theory and Practice[M].The Dryden Press,1997.
[4] 趙德武.財務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 陸正飛.財務管理[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1.
[6] Leopold A.Rernstein & John J.Wild.Financial statement analysis:Theory,Application and Interpretation[M].McGraw Hill,1998.
[7] Stephen H.Penman.Financial Statement Analysis and Security Valuation(Second edition)[M].McGraw-Hill,1998.
關鍵詞:民營企業,做人,倫理道德教育,人本管理
一、當前民營企業員工的心態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工商管理類人才和其他各專業型人才層出不窮,此外,我國許多民營企業自身也在通過各種途徑培育人才,完全有理由相信,當前我國民營企業所需的各類人才都有可能找到。但是,事實上,許多人在選擇單位時,并不是將民營企業作為首選,即使一些人選擇了民營企業,也難于在民營企業長期下去。人們就業于民營企業中,做不到以企業為家(雖然許多民營企業都在倡導以企業為家的理念,但事實上不可能實現),而是以自身利益為重,價值觀上根本就不存在“企中有我,我中有企”,也不去體會“企榮我榮,企衰我恥”,人們在民營企業的短期化行為非常明顯。民營企業發展得好的時候,人們樂于呆下去,但當民營企業碰上前進中的問題時,想留在民營企業共患難的員工能有幾許?據調查,民營企業近幾年的人才流失率達30%以上,一些醫藥生產企業人才流失率竟達70%,民營企業中的中高層人才以及科技人員,在公司的工作年齡普遍較短,一般為2—3年,其中,最短的僅為50天,最長的也不過5年。人才流失問題在民營企業中比較嚴重。針對這些現象,許多民營企業主也采取了較多的改革措施加強人力資源管理,不斷改善人才管理方略,如員工持股制度、薪酬激勵制度、工藝流程再造、崗位責任制、工作環境設計、組織結優化、團隊協作激勵,等等。但是,收效甚微,許多民營企業還是叫喊著人才難求、人才難留。對此,眾多理論工作者和民營企業主都感到迷惑。民營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問題的癥結在哪里?是理論研究的滯后性問題,還是民營企業應用實踐操作性問題呢?所有這些都是值得我們深入研究。
二、當前民營企業管理上的漏洞
筆者認為,當前民營企業員工這種心態的轉變,根本原因在于其傳統的倫理道德理念發生轉移,而人們這種傳統倫理道德理念的轉移又源于社會和企業對傳統倫理道德教育的不重視,人們傳統的倫理道德教育機會幾乎沒有(見圖一)。當然,社會環境新變化也是重要的原因,如拜金主義的興起。在這種背景下,人們傳統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已經在逐步發生異化。就業于民營企業的員工就很難做到與企業共生死,共命運。
倫理道德教育機會技能教育機會
幼兒園階段——小學階段——初中階段——高中階段——大學階段
圖一:人性教育與技能教育機會變化趨勢
上圖表明,從幼兒園到大學,人性教育機會不斷減少,而人的技能教育機會不斷增加,人們大學畢業后,人性教育機會極少。本質上,人們的人性教育經過了這樣長的時期,在工作中就應該懂得如何做人,如何對待所從事的工作,相反,當前許多人在民營企業并沒有繼承曾經受過的正確的倫理道德教育思想,而是陷入了狹隘的以自我利益為中心的思潮中。
此外,筆者認為,當前民營企業人力資源管理方略并沒有涉及員工的人生觀和世界觀的正確引導,各種人力資源管理措施的作用方向都是員工的使用價值,即如何把人的使用價值發揮到極至,至于人的內在價值根本就沒有采取措施來啟發和激勵。雖然美其名曰人本管理,實際上,這些人本管理都是人才使用方式的改變,完全是形式管理。這種不觸及人的內在本質的管理,其作用和影響是短暫的,其勞動力邊際效益是遞減的(見圖二)。
TRTR1(人本管理效益曲線)
TR2(人性管理效益曲線)
L
圖二:人本管理效益曲線與人性管理效益曲線
三、人性管理應引入到民營企業管理中
人性管理的基本涵義是對人性特質的再培育、激發和利用,充分發揮人性的積極作用,剔除人性的消極作用,就是應用人性哲學思想教育員工學會做人,做一個積極的人。
那么人性是什么。人性就是人內在擁有的本質特性,既有積極方面的特質(積極人性),也有消極方面的特質(消極人性)。筆者總結起來,積極方面的特質主要包括快樂、忠誠、主動、獨立思考、勇敢、行善和需要幫助等七個方面。消極方面的特質主要包括郁悶、叛逆、惰性、借口、軟弱、猜疑和封閉等七個方面。雖然人性的內容遠不至于此,還可以總結許多條,但是,人性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這一點是無可厚非的。人性管理哲學思想就是要研究上述人性的不同特質,并能恰如其分地啟發人性的積極方面的特質,消除人性的消極方面的特質。要通過各種途徑和方式,讓員工快樂地工作,讓員工對民營企業百般地忠誠,讓員工在接任務后能獨立思考,讓員工勇敢地面對一切困難,讓員工培養樂于助人和行善習慣,讓員工相互幫助。同時,也要通過各種途徑和方式,消除員工的郁悶心情,消除惰性,放棄叛逆心態,打消員工找借口的任何機會,幫助員工從軟弱中堅強起來,消除員工的任何猜疑,激發員工的熱情使其走出封閉的怪圈。
企業人力資源管理不是要教會員如何去開展工作,如何去完成任務并取得效益。如果這樣來理解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就沒有理解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本質。任何一位經理或老總,如果是這樣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就根本無法有效管理企業人力資源,畢竟精力是有限的。實際上,員工要做什么,崗位說明書都有記載。員工接到任務如何去完成并取得成果,經理或老總不需要交代,那是員工自己的事。員工能選擇你的民營企業,并選擇一種崗位,其實他已經知道該種崗位的基本要求,否則他不會接受這個崗位,他是有備而來的。但是,有些員工為什么接受這個崗位工作之后,熱情不高,效率不高,做事拖拖拉拉,有責任不敢承擔,有任務不敢接,即使交代他如何去做,他還是不愿做,做了但還是做不好,等等。其實,問題不在于他的能力,而是人性的消極特質在起作用。相反,有些員工能力雖然平平,但是如果上級交代一項任務,哪怕該項任務已超出了他的能力范圍,他還是能夠獨自完成這項任務,而不需要上級的任何交代,這是人性的積極特質在起作用。因此,經理和老總在人本管理上并不是要教會員工如何去開展工作,交代任務如何去完成,而是應重視人性的正確引導,這才是民營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本質要求。如果民營企業管理者能從人性哲學思考人力資源管理,必然會取得這樣的效果:有能力的員工能高效地完成任務,能力平平的員工也能準確地完成任務并取得滿意的結果,而且,所有員工在民營企業工作并不是為了任務而工作,而是在民營企業中實現做人的價值。如果能達到這樣的效果,民營企業管理者還用擔心人力資源管理沒有成效嗎?
而且,人性管理的勞動力邊際效益呈遞增現象(又見圖二)。因為,人性管理在于激發人的傳統倫理道德,如果員工都是具有積極人性特質,再多的員工在企業也不會嫌多,這樣的員工相互之間會有更多協作且協用關系會更好。
四、我國企業的人性管理研究需要加強
國內外關于人性管理的研究觀點概括來說主要有兩種,一種就是本文之意,即從倫理道德和忠誠等人性特征去研究,但這種研究成果主要出自外國學者,國內學者對此研究不多,如(美)斯蒂芬·倫丁著的《FISH》,(美)阿爾伯特·哈伯德著的《AMessageToGarcia》,(美)費拉爾·凱普著的《NoExcuse》,(美)大衛·恩里克著的《西點軍校》,(美)理查德·T·德·喬治著的《經濟倫理學》,陳惠雄著的《快樂原則——人類經濟行為的分析》,陳德述著的“論荀子‘性偽合而治’的人性管理模式”,劉唐宇著的“中西人性論與人性管理的比較研究”。另一種就是當前研究比較多的人本管理思想,認為人性管理就是人本管理,然而,從觸及人性管理這個主題的眾多國外學者和極少數國內學者的研究結論分析,人性管理和人本管理是兩個不相同的概念,兩者有著本質的不同,從經濟角度分析,人本管理思想指導下的勞動力邊際效益是遞減的,而人性管理思想指導下的勞動力邊際效益是遞增的。當前的人本管理根本就不是人性管理,因為其沒有觸及人的本性特征,其研究對象主要是人的使用方式,是一種形式管理,而人性管理研究的對象是人的本性,主要研究如何再培育、再激發人的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從而啟發人的自覺行動。持第二種觀點的相關研究成果如,王姣著的“人性管理與制度運作”,陳官章著的“高校人性管理的幾點思考”,李茜著的“論現代民營企業管理中的人性管理”,楊慧著的“以‘人性管理’搞好圖書館工作”,范莉莉著的“淺析我國民營企業的人本管理”,祖明著的“人本管理的制度設計與對策研究”,肖和偉著的“本管理在人力資源管理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張今聲著的“論人本管理”,鄭偉著的“論人本管理是依靠職工辦民營企業的核心”,等等。
這種研究現狀表明,企業的人性管理研究在我國還處在探索過程。隨著我國企業民營化的發展,如果不從根本上轉變我國當前的倫理道德異化趨勢,未來我國民營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問題必然會更加嚴重。
五、民營企業加強人性管理的幾點思路
對某一個民營企業來說,加強民營企業員工的人性管理,可能效果難于在短期內發揮,因為,人們的人性教育并不僅是民營企業的責任,已經是一個社會問題,整個社會的人生觀、世界觀的變化已經影響著民營企業人力資源管理效益。如是社會各界不重視人們的人性教育,一個民營企業要想在本民營企業中通過對員工的人性管理就能取得明顯效果,這確實有一定的難度,因此,社會各界應加強人的道德教育,倡導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和世界觀。但是,完全可以推論,哪一個民營企業先進行了人性管理,該民營企業在人才問題上就會少一些矛盾,在人力資源管理上就會取得更好的效果。因為,人是民營企業的核心,是民營企業最革命的因素。民營企業的人性管理就是要培育、激發員工的積極人性,使員工自覺接受“企中有我,我中有企”、“企榮我榮,企衰我恥”的民營企業文化和民營企業精神。筆者認為,我國民營企業應加強對員工的人性管理,民營企業業主應以心待人,以誠待人,將不同素質不同層次的員工的不同思想統一到民營企業所設定的人性文化之中,那么,我國民營企業必將贏得新的機遇,實現穩定可持續發展。
民營企業加強人性的目標在于讓員工快樂地工作,教會員工如何忠誠,教會員工如何微笑生活,鼓勵員工主動行善,培養員工獨立思考,鼓勵員工勇敢面對一切困難,倡導員工相互幫助。雖然只有這幾句話,但是,要實現這樣的人性哲學的提升是非常困難的。這需要民營企業管理者精心而長期的設計,需要民營企業管理者付出許多努力創造環境和機會,也需要員工積極配合。而且,這種人性哲學的提升,既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面面俱到,其是一個長期而艱辛的過程。
1、在活動中培養。民營企業應計劃一些群體性活動,讓所有的員工都參與。
員工在活動中會潛移默化地領悟人性的積極特質。如拔河、與其他單位的比賽活動、到成功民營企業中參觀、設計一些邊工作又能邊取樂的項目、舉辦一些管理方面的游戲活動讓員工參與、集體旅游、共同設計辦公環境,等等。通過各種活動有針對性地培養民營企業急需的人性特質。活動形式要多種多樣,不拘一格,目的是既讓員工主動參與,改善心情,同時又能使員工有所體會和感悟。
2、在會議中熏陶。會議的形式也要多樣,集體會議、小組會議、管理名著
讀書會議、管理專家的宣講會議等都可以。會議形式不管怎樣,關鍵的是要對員工積極人性特質進行熏陶,而且,會議氣氛一定要搞好,既要傳達會議精神,又要鼓勵員工提意見、發表看法和輕松愉快,因為,會議精神只有在輕松愉快中才能被消化吸收。
3、在工作中隨時隨地教育。一是民營企業管理者發現員工有某方面的過錯
時能及時時行教育,這是管理者義不容辭的責任。二是鼓勵員工互幫教育,即當某員工有過失時,其他員工能主動教育該員工。只要管理者和大多數員工對有過失的員工進行隨時隨地的教育,時間久了也就成為習慣,員工的行為就總會朝著民營企業既定的目標,員工就會少犯錯誤,員工之間也就會建立互信、互幫、互讓的良好氛圍,員工之間的團結協作就會得到加強。
4、在民營企業文化上倡導。培養員工的積極人性,實則是培育一種積極向上的民營企業精神。這種精神是建立在人性哲學基礎上的,不是我們常說的形式上的民營企業精神,而是一種充滿積極人性的民營企業精神。形式上的民營企業精神是表面上的東西,只要民營企業培養員工具備人性的積極特質,那么建立在這樣基礎上的民營企業精神就是實質意義上的民營企業精神,其影響力就是持續的、長久的,其凝聚力就是不可戰勝的。因此,民營企業在文化建設上就應把這種積極的人性特質培育、激發作為建設和設計的重點,從人的本質特性上提煉民營企業精神。
5、在客戶中渲染。這要求管理者和員工都能以積極的人性特質處理各項業
務。接待客戶時,要把客戶作為我們家的客人一樣對待,這樣就能向客戶中渲染民營企業精神,并感化客戶的心靈,讓客戶感覺到我們的民營企業不是在做業務,而是在享受一種生活方式——一種家的生活方式。要讓客戶感覺到每個員工對待民營企業就像對待自己的小家庭一樣認真負責。民營企業管理者和員工如果能這樣,那么客戶必然會喜歡這樣溫馨的“家”,必然會常到這個家來做客,那么民營企業的業務就會越做越多。
6、在困難中鼓勵。當員工處在人性的消極一面時,民營企業管理者和其他
員工要主動幫助,像兄弟姐妹一樣為其擺脫陰影,走出人性的消極領域,重塑人性的積極特質。人性的教育基礎人人都有,只要及時相勸和幫助,身處人性消極一面的員工就會很快實現轉變,融入民營企業大家庭中,與兄弟姐妹并肩作戰。
7、在制度上激勵。人性的培育、激發在一定意義上是難于用金錢實現的。
例如,員工的一個微笑值多少錢,員工之間的相互幫助值多少錢,誰能進行量化,凡此種種不一一列舉。但是,如果在制度上適當地引導也不為是一種權宜之計,關鍵是制度的內容設計上要能夠體現這種民營企業精神。例如,可設計一些部門和氣獎、客戶關系獎、員工協作獎、主動工作獎,等等。只要認真去體會,這種制度還是可以設計出來,并能發揮應有的作用。
六、民營企業員工應積極主動調整好自己的人性觀和世界觀
當前,我國民營企業應加強員工的人性管理,從員工的人生觀和世界觀著手,逐步轉變員工的人生觀和世界觀,使員工真實做到以民營企業為家,真實理解“企榮我榮,企衰我恥”的價值理念。此外,民營企業員工也應深切了解到這些現實,即并不是每個人都能找到理想的工作,理想的工作實在難求,稱心的工作終究難找,任何工作,任何事業都是要有人做,不需付出較少勞動就有較多報酬的理想的工作,實在少有。三十六行,行行出狀元,事在人為。既然,我們選擇理想的工作難度大,為什么不愛惜現有工作,關鍵是我們選擇正確的工作態度。雖然現有的工作并不理想,但是,在工作態度上,我們為什么不選擇快樂,為什么不選擇對民營企業忠誠,為什么在問題面前不選擇獨立思考,為什么在困難面前不選擇勇敢面對,為什么在生活中不選擇行善,為什么在別人需要幫助的時候不選擇主動伸出援助之手。事實上,所有這些才是生活的真諦,工作的本義。沒有人會喜歡郁悶,沒有人持叛逆為嗜好,沒有人天生就擁有惰性,沒有人喜歡在問題面前樂于找借口,沒有人喜歡軟弱性格,沒有人天生就愛猜疑,沒有人喜歡在封閉世界茍且偷生,這些也是生活的真諦,工作的本義。當我們選擇了某項工作時,哪怕這個工作不盡人意,我們應該選擇好自己的工作態度,畢竟生命是短暫的,稱心如意的工作極少。因此,民營企業員工應端正態度和思想,正確樹立自己的人生觀和世界觀,積極投入到自己所從事的工作中。
主要參考文獻:
1、(美)斯蒂芬·倫丁等:《FISH》中信出版社。2002年10月
2、(美)阿爾伯特·哈伯德:《AMessageToGarcia》
企業管理出版社2002年9月
3、(美)費拉爾·凱普:《NoExcuse》機械工業出版社2004年1月
4、(美)大衛·恩里克:《西點軍校》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2003年1月
5、眾行管理資訊研發中心:《管理培訓游戲全案》廣東經濟出版社2003年4月
6、劉敬魯:《經濟哲學導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8月
7、(美)理查德·T·德·喬治:《經濟倫理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3月
8、陳惠雄:《快樂原則——人類經濟行為的分析》
經濟科學出版社,2003年3月
9、陳德述:“論荀子‘性偽合而治’的人性管理模式”
《中華文化論壇》1999年第2期
10、劉唐宇:“中西人性論與人性管理的比較研究”
《山東科技大學學報》(社科)2001年第4期
11、王姣:“人性管理與制度運作”《中國鄉鎮企業》2001年第8期
12、陳官章:“高校人性管理的幾點思考”
《達縣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社科)2002年第1期
13、李茜:“論現代企業管理中的人性管理”《平原大學學報》1999年第3期
14、楊慧:“以‘人性管理’搞好圖書館工作”
《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1年第2期
15、范莉莉:“淺析我國企業的人本管理”《經濟體制改革》2000年第4期
16、祖明:“人本管理的制度設計與對策研究”《管理世界》2001年第6期
17、肖和偉:“人本管理在人力資源管理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現代管理科學》2003年第10期
18、張今聲:“論人本管理”《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00年第1期
19、鄭偉:“論人本管理是依靠職工辦企業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