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流動人口特征分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麻疹;流行病學;特征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一種呼吸道傳染病,中國政府向世界衛生組織承諾于2012年消除麻疹,使麻疹的發病率控制在百萬分之一以下,但從目前情況看,麻疹發病形勢依然嚴峻,為了尋找到消除麻疹的更為有效的措施,現將鎮海區2004年-2012年麻疹發病流行病學特征分析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麻疹發病資料來源于2004-2012年法定傳染病報告系統和麻疹監測系統以及流行病學個案調查資料,個案調查采用面對面調查形式進行,所有人口資料來源于國家分配人口數。
1.2 采用描述流行病學方法對2004-2012年鎮海區麻疹發病情況進行分析。
2 結果
2.1 發病概況
2004-2012年間,鎮海區累計報告麻疹確診病例479例,平均發病率為130.22/100萬,無死亡病例,2004年和2008年出現了兩個明顯的發病高峰,詳見表1。
2.2 發病時間
麻疹的發病以冬春季發病為主,2-4月份發病較高,詳細見表2。
2.3發病地區
病例分布主要集中在流動人口較多的蛟川街道、駱駝街道和莊市街道,以蛟川街道最多,詳見表3。
2.4 人群分布
2.4.1年齡
2004-2012年鎮海區報告麻疹發病年齡主要集中在15-40歲組,共有221例(占46.14% )。各年的年齡段構成變化明顯,8足月-15周歲年齡段的報告病例數明顯呈下降趨勢,詳細見表3。
2.4.2 戶籍所在地
病例分布中流動人口占了64.93%,除了2005和2006年本地人口報告病例數高于流動人口外,其余年份均是流動人口病例占了絕大多數,詳見表5。
3 討論
我國政府2002年向世界衛生組織承諾到2012年消除麻疹,也就是發病率控制在百萬分之一以內,但從2012年麻疹發病情況,形勢不容樂觀。鎮海區2012年的麻疹發病率高達69.83/10萬,遠遠高于百萬分之一的消除麻疹目標,且發病水平和周邊地區類似。從近9年我區的麻疹發病情況看,有以下幾個特征:
3.1 存在周期性發病高峰
在常規免疫的情況下,我區的麻疹發病有明顯的周期性,平均每4年左右流行一次,和其他地區基本類似【1】,2012年這一波發病高峰沒有形成主要和近兩年包括麻類疫苗的強化免疫、查漏補種,初三學生的麻風疫苗加強免疫以及針對麻疹密切接觸者的應急接種范圍大幅擴大等過于密集的消麻的措施有關。麻疹發病季節性分布明顯,主要集中在冬春季節,特別是2-3月份乍暖還寒時期,這和全省的發病情況基本吻合【2】。
3.2 發病“兩極化”趨勢明顯
0-8月齡和15-40歲年齡組麻疹發病構成比逐年上升,分別由2004年的10.0%和31.0%上升到了2012年的27.6%和51.7%,而8月齡-15周歲年齡組的發病構成比則呈逐年下降趨勢,由2004年的59.0%下降到了2012年的6.9%,從一個層面上反應了我區這幾年免疫規劃工作,特別是在麻疹疫苗接種工作中取得的成果。
3.3 流動人口發病明顯高于本地人口
縱觀9年來我區麻疹的發病情況,除了2005和2006年本地人口麻疹報告病例數略多于流動人口外,其余年份均為流動人口占了絕大多數,聯系到3.2所提及的逐年降低的免疫規劃內人群(8足月-15周歲)麻疹發病所占的構成比,反映了全國免疫規劃水平,特別是麻疹疫苗接種水平的參差不齊。
3.4 發病存在地區差異
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區近年來流動人口大量涌入,打破了人口的地區分布。從麻疹的發病地區看,病例主要集中在流動人口比較集中的蛟川街道、駱駝街道、莊市街道和招寶山街道,而九龍湖鎮和浦鎮病例數相對較少,這和呼吸道傳染病的發病特征吻合,也和3.4提及的流動人口發病高于本地人口吻合。
4 意見和建議
麻疹的防控工作任重道遠,這從近些年我區麻疹發病情況可以看出。目前我們的消麻措施主要集中在提高麻疹疫苗的接種率以及麻疹首針疫苗的及時率,經過努力,目前這兩項措施針對的8月齡-15周歲兒童的麻疹發病已經控制在了一個相當低的水平,但是8月齡以下以及15周歲以上麻疹的防控并沒有什么行之有效的辦法,目前在實施的初三學生的麻風疫苗加強免疫工作的成效也不是一年兩年內可以體現的,因此要想達到消除麻疹的目的,必須要做到以下幾方面的措施:
4.1 提升麻疹疫情監測的靈敏度,加強對兒科、內科和全科等臨床醫生的麻疹診療和防控知識的培訓,對出疹類疾病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報告、早治療,防止出現麻疹的暴發疫情;
4.2 繼續做好初三學生的麻風疫苗的加強免疫工作,降低15歲以上人群麻疹的發病水平;
4.3 擴大麻疹疑似病例發生后的應急接種范圍,特別是流動人口較多的地區或者集體單位;
4.4 和民政以及婦幼保健部門緊密配合,落實育齡期婦女的麻風疫苗接種工作;
對于目前所實施的麻類疫苗強化免疫活動,應當根據各地的麻疹發病實際情況進行綜合評估,對沒有必要的或者實施后效果不明顯的防控措施應當進行篩選,避免出現已種兒童多次接種的現象。而需要將麻類疫苗的查漏補種工作納入常規工作中去,沒有必要經常性地實施集中式查漏補種工作。
參考文獻:
流動人口,一直都是各地高危人員的主要源頭,從各地發生的治安案件和刑事案件中,有八成以上是流動人口所為,流動人口的不穩定因素和高犯罪率,使得對流動人口的管理服務工作,變得尤為重要,一直都是公安部門的重點。下面我謹結合在公安機關工作中對于流動人口管理與服務中得出的經驗總結和體會,以及近期武城縣公安局開展流動人口信息采集活動而得出的最新數據,就新形勢下的流動人口犯罪談點自己的粗淺認識。
一、流動人口犯罪的基本特征
(一)流動人口犯罪的心理特征分析
第一,聚財貪富心理。對于絕大部分的流動人口而言,他們之所以選擇背井離鄉,外出打工,其根本目的就是為了獲得高于在家鄉勞動所得的收入。但是對于大部分的流動人口來說,想要掙到理想滿意的、符合預期目標的財富是不現實的。與此同時,與城市本地人、成功人士相比,生活條件和收入反差相對較大,在殘酷的現實與美好的愿望之間形成的巨大落差,讓他們開始懷疑勞動致富道路的可行性與正確性,加之一部分人受貪財求富、攀比享受心理的驅使,極易產生通過不正當的違法犯罪途徑來滿足理想收入的犯罪心理和犯罪念頭。
第二,從眾效尤心理。流動人口主要來自貧困落后的地區,有著大致相同的經濟狀況、社會地位、風俗習慣等,身在異鄉以鄉緣、地緣、血緣等情結、和互動的同化心理,多交往頻繁和密切,在一些人有犯罪念頭,或者因為犯罪僥幸獲得非法收入的時候,極易引發其他同鄉人員的爭相效尤,以至拉幫結派,實施相同類型的違法犯罪活動。
第三,對社會的仇恨和敵視心理。由于流動人口都是背井離鄉,大多數人只在暫住地工作較短的時間,面對暫住地一些不平等的歧視性政策和當地人無意中流露出的排外言行,極易引發流動人口中高危人員的不滿和逆反、報復以及反社會德心理,會因對某個人或某件事的怨恨,擴展轉移到對整個社會的敵視與仇恨,從而導致其實施違法犯罪活動。
(二)流動人口的犯罪特點分析
一是以非法侵財型為主。一小部分流動人口在還未找到工作之前,身上的錢財用完后,為了生存而走上違法犯罪之路。還有部分比例的流動人口由于各種主客觀的因素,在付出艱辛的勞動之后,卻未能得到令其滿意的工作薪酬,感覺僅依靠辛勤的勞動還不如通過偷盜、搶劫等犯罪活動來錢快,從而走上犯罪道路。
二是以明顯的季節性犯罪為主。大部分流動人口,在農閑時進城務工賺錢,農忙時回家耕種收割,會因自身未能掙到令其滿意的薪酬和工資,在虛榮心的驅使下,或者顧及其面子,懷著僥幸心理,鋌而走險,實施搶劫、搶奪、偷盜等違法犯罪行為,以達到快速求財的目的。
三是在犯罪過程中多使用暴力手段。從形形的的各種案件分析,犯罪分子的作案動機單純、手段原始單一,但同時又具有很殘酷的暴力行為。案犯在實施犯罪過程中,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實施偷盜、扒竊等非暴力犯罪,在被發現后極易轉化為搶劫等暴力犯罪行為。同時,搶劫、綁架、飛車搶奪等暴力手段犯罪也時有發生。
(三)流動人口的犯罪主體構成分析
流動人口犯罪的主體囊括了多類型的人員,有失去土地的流動人口,無業的,吸毒的、或者作案犯科的、有前科的人員,還有在高危地區聚集的未成年人等等,總的來說,這些高危人員都具有以下特征:
一是以青壯年為主。從偵破的外來流動人口犯罪案件中分析,18-30歲的青壯年人群是外來流動人口犯罪的主要人員,這也與這一年齡段人群的心理特征相吻合,他們的思想意識易受到外界客觀環境的影響,易沖動、偏激,甚至不計后果。今年上半年全縣查處的幾百名流動人口侵財犯罪嫌疑人中,年齡為18-30歲的青壯年人員。
二是鄉緣性、地域性幫派結伙作案突出。外來流動人口犯罪案件,多呈現出鄉緣性、地域性結伙作案的特點。他們大部分來自農村的貧困地區或案件高發的高危地區,被生活環境所迫和影響,極易產生極端德思想和扭曲的心理,認為靠勞動致富幾乎是不可能的事,在相互認同的情況下,以拉幫、結伙的方式,連續長時間的對不固定的對象實施犯罪行為。
(四)流動人口犯罪的作案目標分析
一是犯罪區域相對而言,比較集中,形成高危人員作案的高危地區。居民區、城鄉結合部、人員密集的鬧市等地,由于人員復雜和密集,成為流動人口實施盜竊、搶劫、搶奪等違法犯罪活動的高發區域。
二是犯罪分子作案多為流竄作案。表現為鄉緣性的同鄉關系糾合,短期聚集作案突出。往往認準同性質的作案目標,例如,有的專門盜竊居民住宅,有的專門盜竊摩托車、電纜線、手機等為主,有的則專門進行飛車搶奪、搶劫等暴力犯罪。
三是選擇針對的犯罪目標相對明確。犯罪分子在實施犯罪行為時,為了達到目的,選擇特定范圍內的人員作為侵害對象和目標。個體戶、第三行業服務人員等成為最主要的受害群體。案犯選擇這些人員作為侵害目標,主要原因是因為這類人群隨身攜帶的錢財比較集中,有時甚至謀財害命。
二、流動人口犯罪的成因分析
(一)流動人口自身主觀因素分析
一是內心的貪念和僥幸心理的結合,促使犯罪的發生。流動人口外出打工的目的是為了依靠正常的勞動獲取錢財。然而,對于一小部分人來說,想要掙到自我滿足、符合心意的薪酬是根本做不到的。外來流動人口的工作不穩定,收入相對較低,殘酷的現實和理想的目標差異較大,極易產生矛盾心理。導致他們開始懷疑通過正常的勞動致富是行不通的,進而產生通過違法犯罪活動達到自我心意的犯罪心理。
二是消極的社會心理,導致其進行犯罪行為的發生。外來流動人口主要的犯罪群體是進城務工或經商的農民,他們有著特定的心理和內心世界:競爭意識比較淡薄,對貧富差距形成的鮮明對比,心理感受比較強烈,同時心理承受能力低,社會適應能力不強。現實與理想的差距、激烈的競爭、工作歧視、工作中的傷害等一系列的原因,使他們產生了強烈的追求利益的欲望,貧富差距的不滿心理感受更加強烈,導致部分流動人口以侵害人身、損壞財產以及其他德暴力犯罪行為來發泄內心的怨恨與不滿。
三是受教育的水平相對較低,法制觀念淡薄。流動人口中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極少,大部分為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水平。由于受教育的水平較低,對法律法規知之甚少,對自己犯罪行為造成的嚴重后果、社會危害性,以及自己要承擔的法律責任根本沒有清楚的認識。今年上半年,全縣查處的流動人口犯罪嫌疑人中,其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約占89%。
(二)社會客觀因素分析
一是文化差異因素。城鄉之間的隔離與的二元化,形成了城鄉各自的文化習俗和價值觀念。流動人口在進入城市后,發現自己的很多價值觀念根本不適應城市的生活,在不斷遭受挫折后,很多人放棄了自己的道德準則,不再顧忌行為的約束。價值觀念不同導致的沖突,行為規范的失范,從而導致其走上犯罪的道路。
二是市場經濟特點。市場經濟與傳統的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計劃經濟相比,競爭空前激烈,在為每個個體提供平等的機會、相同的法律地位的同時,在不同起點的群體之間造成了嚴重失衡的不平等。由于流動人口大部分不具有適合市場經濟和城市產業發展的工作能力、工作經驗等,不能在市場經濟中有效競爭和發展,導致他們只能從事高危險、高強度的體力勞動的工作,為了在城市中生存和得到預期的心理滿足,有些人選擇從事違法犯罪活動。
三是流動人口管理服務的不到位。目前對流動人口和管理和服務工作,多注重人員登記控制,只有當流動人口涉嫌違法犯罪時才對其進行干預,對其缺少日常思想觀念、法制觀念的宣傳教育,導致他們只能處在一種與城市相對隔離的亞文化環境中,受到城市中不良文化的熏陶,少數缺乏進取心、意志薄弱者自然走下坡路,最終成為犯罪分子。
三、抑制流動人口犯罪的對策思考
一是加強法制教育,提高外來流動人口的整體素質。首先,對外來流動人口上崗前,進行特定的文化、職業技能、法律的專門培訓,相對提高其文化素質,適應城市發展的勞動技能,以及相關的法律法規,以達到減少外來流動人口犯罪的主觀因素;其次,加大宣傳力度,開展清理整頓出租房屋信息,規范對外來人口的管理和服務的宣傳等活動,以進一步增強出租房屋的業主和外來流動人口遵紀守法的法律意識,共同維護好社會治安環境;再次,鼓勵、引導外來流動人口運用法律武器來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用法律手段解決糾紛和矛盾;最后,在外來流動人口聚居的區域廣泛宣傳國家的法律法規、政策規章,提高流動人口的道德水平和法律意識,減少其犯罪的思想根源。
二是以務實的態度,真正做到以人為本,積極主動地關注關心流動人口的現狀和疾苦。公安機關在對流動人口的管理服務中,務必真正做到堅持以人為本,以務實的態度,將服務理念真正融入到對流動人口的日常管理中去,培養流動人口對暫住地的感情,消除他們的自卑感和被歧視感,增強他們的主人翁意識,同時切實解決號流動人口實際存在的各種問題,關心流動人口的疾苦,解決好流動人口的子女上學、醫療、改善其生活條件,積極維護流動人口得合法權益。
三是進一步推進和完善社區警務化管理,強化對實有人口的管理。社區警務是公安工作接觸群眾的最基礎、最前沿的工作。社區民警要根據本社區的具體實際情況,充分挖掘和利用社區各方面的現有治安資源和潛在的治安資源,整合優化社區的治安資源,開展周期性的入戶調查,全面掌握轄區內實有人口的信息,熟悉社區人員的基本情況;通過社區警務的管理服務,捕捉社區治安動態變化信息,為打擊違法犯罪提供線索。
四是提高群眾的自防意識,積極預防和控制各類流動人口違法犯罪案件高發。通過實施讓群眾了解防范信息、大力宣傳報警方法和渠道、分析流動人口犯罪人員的作案規律和特點等各種措施,增強群眾的自我保護意識和防范意識,全面提升居民防偷、防搶、防騙能力,使之成為防控犯罪的積極因素和有效力量。一旦防范意識成為自覺行為,它就會發揮出巨大的社會效能,從一定程度上遏止違法犯罪的發生。
五是加強日常的治安巡邏,防范和打擊流動人口的違法犯罪。針對外來流動人口犯罪的地域性特點、季節性特點,在春節前后等特殊的節日和案件高發區域、時段性的加強治安巡邏,開展集中打擊的專項行動,預防和遏制犯罪行為的發生。抓住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針對流動人口中存在的嚴重違法犯罪現象,進行嚴厲的集中打擊,震懾犯罪分子,以達到預防和遏制外來人員犯罪的目的。
關鍵詞:結核疾病;流動人口;疫情控制
結核病是一種由結核分枝桿菌引起的,由呼吸道傳播的傳統慢性傳染病。因其具有高傳染性特征,結核病已經在全球范圍內流行。我國政府和醫學組織高度重視結核病的防制工作,建立了完善的藥品供應系統和相對應的病情監督系統,以應對流動人口結核病流行的防控。基于此背景,本文針對流動人口結核病流行現狀和控制策略研究進展展開深入分析,以為該病防控工作提供幫助。
1 流動人口結核病的流行現狀
1.1我國流動人口結核病的流行現狀 有權威調查顯示,中國流動人口已經達到4千萬,其中80%以上為15~35歲的青壯年,流動人口中大多數勞動者從事于生產、運輸、農林牧漁、服務等行業,進一步加劇了流動人口結核病感染與傳播風險。而該點也直接造成了流動人口結核病疫情防治工作難度進一步加大。據相關文獻顯示,我國大城市流動人口結核病的感染率遠高于本地人口結核病感染率;男性結核病患者的數量多于女性結核病患者的數量;青壯年結核病患者的數量多于老年結核病患者的數量;體力工作者的患病率遠遠高于腦力勞動者的患病率。由此可見,結核病的流行狀況和年齡、性別、工作類型有著密切的關聯性[1]。
1.2國外流動人口結核病的流行現狀 國際人口遷移通常會涉及到難民和外國移民,有關資料顯示國際移民和難民的結核病的感染率遠遠高于本國居民。從1993年~1998年間,美國所有的結核病患者中2.6%的患者出生于其他國家;從1994~2003年間,西班牙馬德里市民的結核病發病率從之前的48.5%降低至23.3%,但是國際移民的結核病發病率卻從2.3%飆升至37.7%。為此,國際醫學組織對1984~1994年間澳大利亞悉尼市所接收的24610名東南亞難民進行了跟蹤研究,在十年的跟隨探訪過程中,醫學工作者們發現該人群中每年每10萬人中有74.9例結核病癥患者,常規確診率只有29.6%。該項調查提示了醫學工作者,在結核病控制的過程中采取被動發現的策略似乎比主動發現措施更有效[2]。
2 我國流動人口結核病流行控制工作所面臨的問題
中國衛生部疾病控制司曾于2002年3月出版了《全國結核病癥防治規劃》(2002年版)以及頒布了《中國結核病防治規劃實施工作指南》(2002年版),并且在2011年了最新的《全國結核病防治規劃(2011-2015年)》,指出當前我國流行性結核病防治服務體系以及防治能力仍然無法滿足當前新形勢下疾病防控工作的總體需求,防治任務仍然十分艱巨。該規劃盡管在防治目標、防治措施、保障措施、監督與評估幾方面做出了統籌規劃,進一步指明了結核病控制工作前行方向。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在新版《全國結核病癥防治規劃》內容落實工作中之中仍然暴露出了一系列的問題,例如基層醫療機構在貫徹以人為(指醫生和患者)本理念、強化疾病防控工作能力方面仍然稍顯欠缺。另外,由于各地對于流動人口結核病的防治工作重視程度、財政的投入、宣傳的力度、工作人員的態度、責任心以及流動人口相對不固定,使得流動人口中結核病患者的管理工作難以進行。
有鑒于流動人口的生活水平較低、經濟條件較差、就醫條件有限,所以流動人口中結核病患者的誤診率較高,容易延誤治療。此外,流動人口文化水平較低,對于結核病防治知識認知程度相對更低,進一步加重了流動人口結核病防治工作壓力與難度。根據2010年全國結核病第五次流調結果顯示,公眾結核病防治知識知曉率僅為57%(720921/1264905),可見當前乃至今后時期結核病防治工作形勢仍然十分嚴峻。
3 關于流動人口結核病流行的對策
3.1各省市加強了對流動人口結核病防治工作的重視 根據2011年3月19日中新網消息,衛生部疾病預防控制局國家衛生監察專員肖東樓指出2011年,中國共發現并治療活動性肺結核患者90萬例,肺結核患者治愈率保持在90%以上。表明各省市加強了對流動人口結核病防治工作的重視之后,我國結核病流行趨勢得到了明顯控制,疾病防控工作所面臨的形勢得到了有效緩解。
3.2啟動中外結核病控制項目,提高結核病防治質量 本文認為為了加速中國應用新科技和創新服務方式加強結核病控制,并為世界結核病控制建立新模式作出貢獻,應該加強我國衛生醫療機構與世界同行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啟動中外結核病控制項目,提高結核病防治質量,例如:中國衛生部-蓋茨基金會結核病防治項目等。進一步免除結核病患者痰檢、首次診斷攝片等主要檢查費用及活動性肺結核患者的抗結核藥物等費用。同時,擴大活動性肺結核對象范圍,以爭取促使更多的結核病患者得到治療,降低由其所引發的傳染率。而針對項目資金問題,一方面應加強與社會各公益團體的交流合作,拓展多元化融資渠道,以保證該項目能夠得到充足的資金而長久實施。另一方面我國政府應就結核病的防控工作設立專項轉移支付資金,并通過財政手段撥付到各個省市,當地疾病防控機構按照中央政府規定的用途使用資金,推動結核病防控工作有序發展[3]。
4 關于流動人口結核病控制工作的相關建議
4.1加強政府對結核病防治工作的干預能力 政府要勇于對群眾作出承諾,增強患者治療信心,同時政府要制定相關的法律文件,從法律層面保障結核病患者和結核病防治工作者的切身利益。另外人口遷出地政府要做好流動人口的體檢記錄,配合人口遷入地的政府做好流動人口中結核病患者的管理工作。
4.2加強區域間的相互合作 各地區之間加強結核病預防經驗的交流,利用區域內整體衛生和醫療資源開展結核病流行的控制工作。在結核病的預防工作當中,要把國家和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只有中國各區域、各部門之間緊密配合才能有效的控制我國流動人口結核病流行的疫情[4]。
4.3制定完善的獎勵機制 衛生部門要在政策和機制上為流動人口中的結核病患者減輕經濟和精神負擔,幫助患者完成高水平的全面治療。例如,對經濟困難的流動人口提供交通和營養補助,鼓勵患者接受治療,培養患者戰勝病魔的勇氣和決心。
4.4加強關于結核病預防知識的宣傳力度 流動人口對于結核病預防知識的掌握程度有限,自身健康意識薄弱。所以,門診、醫院或其他醫療機構的從業人員對流動群體進行關于結核病預防知識的宣傳尤為必要。各地區應根據當地人口流動的特點,深入生產、勞動一線向流動務工人員宣傳結核病預防知識[5]。
5 總結
隨著中國社會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結核病防控工作依然需要社會各界多方努力來促使結核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并進一步降低結核病菌攜帶者及潛在結核病患者數量,以便于防控與治療工作的開展。本文不僅對流動人口結核病流行現狀和控制策略進行了分析,也為今后的流動人口結核病的防治工作提出了相關建議,希望我國的結核病防治事業取得新的輝煌。
參考文獻:
[1]車洋,于梅,平國華.寧波地區流動人口結核病耐藥狀況分析[J].中國公共衛生,2011,04(14):394-395.
[2]應金枝,方淳永,胡浩.永康市流動人口肺結核流行特征分析[J].浙江預防醫學,2014,09(14):915-916-919.
[3]《現代預防醫學》第41卷總目次[J].現代預防醫學,2014,24(14):4518-4575.
【摘要】 目的 探討烏魯木齊市麻疹流行病學特點和臨床特征以指導防治。方法 對在我院就診的289例麻疹病例進行流行病學調查和住院病歷的回顧性分析。結果 漢族154例,維族103例,回族28例,哈族2例,蒙古族1例,外籍1例(哈薩克斯坦)。新生兒3例,~9個月者124例,~2歲95例,~7歲49例,~15歲10例,≥15歲8例(成年人6例)。年齡<9個月127例,以漢族居多(62.99%),≥9月162例,以少數民族為主(54.32%),兩者經χ2檢驗有統計學意義(χ2=8.0498,P<0.01);在≥9個月年齡組中又以少數民族常住人口為主,而漢族以流動人口為主,兩者比較有統計學意(χ2=5.047,P<0.05)。在免疫程序規定的接種麻疹疫苗年齡而未接種的137例中,少數民族76例(55.47%),其中又以常住人口居多(55.26%),漢族以流動人口為主(68.85%),漢族與少數民族相比有統計學意義(χ2=5.915,P<0.05)。在疾病的接觸方式上,少數民族患兒以密切接觸發病居多,主要為≥9個月兒童;漢族兒童多在發病前1~3周在醫院住院、門診就診,主要為<9個月嬰兒,兩者之間有統計學差異(χ2=10.978,P<0.01)。在住院的202例中,死亡1例(合并肺結核),合并多臟器衰竭6例(漢族2例,少數民族4例),合并支氣管肺炎195例(96.53%);血常規:白細胞高于正常同年齡值23例(11.39%),不同程度貧血58例,少數民族37例,漢族21例,兩者之間有統計學差異(χ2=5.756,P<0.05);血清IgA檢查112例,低于正常同齡兒水平(x±2SD)以下37例,占30.03%,漢族與少數民族相比無統計學意義(χ2=0.376,P>0.05);心肌酶升高77.89%;痰培養164例,陽性36例(21.95%),漢族與少數民族兒童比較無統計學差異。結論 減少麻疹發病率的重點是加強流動人口的接種管理,在少數民族地區應加強對少數民族人群疾病的預防宣傳工作和疫苗的普種;同時醫療部門在傳染病高發季節加強消毒隔離措施,減少交叉感染機會。實行婚齡婦女和入學、入伍人員麻疹疫苗的復種來降低9個月內嬰兒對麻疹的易感性和減少成人麻疹的發病率。兒童麻疹合并肺炎、心肌損害比例高。
【關鍵詞】 麻疹;流行病學;疫苗;臨床特征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自普遍接種麻疹疫苗以來,已控制了麻疹流行,發病率和死亡率明顯下降。但今年新疆部分地區出現麻疹流行,其中伊犁、喀什、和田、阿克蘇地州及烏魯木齊市等疫情較為嚴重。烏魯木齊市第一人民醫院作為全疆唯一一所兒童專科醫院自2月1日被區衛生局指定為兒童麻疹免費收治醫院,至3月31日共診治烏魯木齊市及周邊縣麻疹患兒289例。為了探討麻疹的流行病學特點及臨床特征,指導防治,本文對289例麻疹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了流行病學調查和回顧性分析,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來源 2008年2月1日~3月31日在烏魯木齊市第一人民醫院感染科就診病例。典型病例233例,均具有麻疹典型臨床特點:發熱、咳嗽、結膜充血及卡他癥狀、皮疹、口腔黏膜斑;不典型病例56例,所有病例經麻疹IgM抗體檢測均為陽性。
1.2 一般資料 289例病例分布于烏市各個區及周邊縣城,男172例,女117例,男女比例為1.47∶1;年齡12天~50歲,其中新生兒3例,~6個月57例,~9個月67例,~2歲95例,~7歲49例,~15歲10例,≥15歲8例(成人6例),<2歲以下發病占76.82%。漢族154例,維族103例,回族28例,哈族2例,蒙古族1例,外籍1例(哈薩克斯坦)。調查197例母親,年齡:19歲1例,20~30歲111例,~40歲76例,≥40歲9例;只有9例明確知道幼年時患過麻疹,10例有明確麻疹接觸史。在密切接觸史中,13例母親和6例父親患麻疹1周后患兒發病。
1.3 方法 (1)對于臨床確診病例進行流行病學調查。包括年齡、族別、疫苗接種史、人口分布、麻疹接觸史、發病前3周內是否去公共場(醫院、診所、商場、電影院等)以及母親年齡、疫苗接種史、是否患過麻疹。(2)對其中住院治療的202例病例次日晨抽血送市疾病控制中心進行麻疹IgM抗體檢測(酶聯免疫吸附法),并行常規血、尿、便、肝腎功能、鼻導管痰培養、血清ELISE方法檢測病原IgM(肺炎支原體、衣原體,腺病毒、合胞病毒、柯薩奇病毒)、心電圖、X線胸片等檢查。肝功能異常的進一步行甲~戊型肝炎血清病原學檢測以及EBV、CMV病毒IgM抗體檢測,排除其他病毒性肝炎。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Excel 2000、SPSS13.0統計軟件包進行統計處理,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2 結果
2.1 流行病學特征
2.1.1 年齡與民族分布情況 見表1。按麻疹疫苗接種免疫程序規定的年齡,對289例患兒分組分析,從年齡和民族分布上看,以≥9個月患兒居多,占56.01%,其中以少數民族為主;漢族以<9個月居多,兩者經χ2檢驗有統計學意義,χ2=8.0498,P<0.01。表1 麻疹患兒發病年齡與民族分布比較 注:漢族與少數民族在年齡分布上經χ2檢驗有統計學意義,χ2=8.0498,P<0.01
2.1.2 不同民族與疾病接觸方式 見表2。從疾病的接觸方式上看,漢族與少數民族明顯不同(χ2=10.978,P<0.01),少數民族患兒以密切接觸發病居多42例,其中以≥9個月為主(26例),有7例維族患兒在兄妹發病后7~10天患病,漢族3例;此外,少數民族家長對患兒發病前接觸方式上以不祥居多。漢族兒童發病前在醫院住院、門診就診居多89例,其中以<9個月為主(55例),同時,漢族兒童發病前1~3周乘交通工具來烏市后發病居多。接觸方式不明確分類見表3。表2 不同民族與疾病接觸方式 表3 接觸方式不明確分類 注:漢族與少數民族在接觸方式不明確比較中經χ2檢驗有統計學差異,χ2=11.185,P<0.01
2.1.3 民族與人口分布 見表4。289例病例中,常住人口165例,流動人口124例。在<9個月年齡組中,漢族與少數民族在人口分布上均以常住人口為主,經χ2檢驗無統計學意義(χ2=0.1820,P>0.05);在≥9個月年齡組中漢族以流動人口為主,少數民族以常住人口為主經χ2檢驗有統計學意義(χ2=5.947,P<0.05)。表4 麻疹患兒不同民族與人口分布 注:在<8個月年齡組中,漢族與少數民族在人口分布上經χ2檢驗比較無統計學意義,χ2=0.1820,P>0.05;在≥9個月年齡組中漢族與少數民族在人口分布上經χ2檢驗有統計學意義,χ2=5.947,P<0.05
2.1.4 疫苗接種情況與民族及人口分布 見表5。根據患兒家長(監護人)回憶病史的記錄,出生9個月以上的162例麻疹患兒,已接種麻疹疫苗25例(15.43%),其中2例分別在接種疫苗后16、12天發病;未接種疫苗137例(84.57%)。疫苗接種方面,漢族和少數民族分別在流動人口和常住人口中比較無統計學差異(χ2漢=0.636,P>0.05;χ2少=0.0396,P>0.05)。在未接種疫苗組中,以少數民族為主,占55.47%,其中又以常住人口為主(55.26%);漢族以流動人口為主(68.85%),兩者之間有統計學意義(χ2=5.915,P<0.05),其中14例在接種疫苗后不到10天發病。 表5 麻疹疫苗接種與人口分布 注:漢族和少數民族在疫苗接種史上流動人口與常住人口經χ2檢驗均無統計學意義,分別為χ2=0.636,χ2=0.0396(P>0.05);在未接種疫苗組中,漢族與少數民族在流動人口與常住人口上比較有統計學差異,χ2=5.915,P<0.05
2.2 臨床特征
2.2.1 一般資料 202例住院病例中死亡1例(合并肺結核),合并多臟器衰竭6例(漢族2例,少數民族4例),合并支氣管肺炎195例(96.53%),腸炎58例(28.71%),合并喉炎15例,先天性心臟病2例。
2.2.2 實驗室檢查 (1)血常規:WBC正常150例,<4.0×109/L者29例(其中2例三系降低),高于正常同年齡值23例(11.39%);不同程度貧血58例(28.71%),其中少數民族37例(63.79%),漢族21例(36.21%),兩者之間有統計學差異(χ2=5.756,P<0.05),見表6。(2)199例行生化檢查,其中心肌酶各項指標(CK-MB、HBDH、CK、LDH)均升高155例(心電圖T波及ST段改變8例),占77.89%;肝酶(AST、ALT)升高35例。CRP正常128例,升高(≥8 mg/L)70例(35.18%)。血清IgA檢查112例,低于正常同齡兒水平(x±s)以下37例(30.03%),漢族與少數民族相比無統計學意義(χ2=0.376,P>0.05)見表7。(3)病原學檢查痰培養164例,其中陽性36例(21.95%),漢族20例,少數民族16例。培養結果:肺炎鏈球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各9例,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7例,大腸埃希菌3例,陰溝桿菌、鮑特菌、奈瑟菌各2例,金黃色葡萄球菌、黏質沙雷菌各1例。血清病毒病原學檢測陽性19例(9.55%,19/199),其中肺炎支原體8例,呼吸道腺病毒3例,合胞病毒2例,巨細胞病毒2例,乙肝病毒2例,柯薩奇病毒、弓形體各1例。表6 麻疹患兒輔助檢查結果 例注:漢族與少數民族在發生貧血方面經χ2檢驗有統計學差異,χ2=5.756,P<0.05表7 麻疹患兒血清IgA結果
3 討論
新疆是多民族地區,自1984年實施計劃免疫工作以來,麻疹發病率從20世紀70年代的230/10萬,下降至近年來的21/10萬左右,病死率從2%~4%降至0.3%~0.5%。但今年新疆麻疹發病率較往年明顯升高,自治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報告自1月1日~3月5日,全區已累計報告麻疹病例12553例,死亡27例。烏魯木齊市以漢族人口為主,作為首府衛生資源配置在全疆占優勢,此次疫情也較為嚴重。從289例發病年齡與民族分布上看,小于9個月患兒127例,占43.94%,以漢族為主,≥9個月年齡162例,以少數民族為主,兩者具有統計學差異(χ2=8.0498,P<0.01),而在出生≥9個月以上的162例麻疹病例中,137例(84.57%)未接種過麻疹疫苗,其中以少數民族為主76例(55.47%),說明少數民族家長對疫苗接種的意義及理解存在缺陷,需要衛生工作者在少數民族地區更需要進一步做好傳染病預防宣傳工作。
在≥9個月以上的162例麻疹病例中,25例(15.43%)接種過麻疹疫苗,其中2例分別在接種疫苗后12天、16天發病。說明這些患兒在首次麻疹疫苗接種時,有可能疫苗存在過期或冷藏、保管不善情況,也與疫苗接種人員操作不正規有關。此外有可能一些患兒沒接種麻疹疫苗,而監護人回答時把接種其他疫苗誤當接種了麻疹疫苗,估計已接種疫苗的真實人數比統計數少。在未接種過麻疹疫苗的137例中,漢族以流動人口為主,少數民族中以常住人口為主,兩者有統計學差別,χ2=5.915,P<0.05,說明該市對流動人員兒童和少數民族兒童疫苗接種的管理存在缺陷,疫苗漏種普遍存在較嚴重的情況,與其他報道一致[1]。因此,如何進一步加強全市流動人口和少數民族兒童初種麻疹疫苗管理工作,更值得有關部門考慮,這是防止全市麻疹流行的關鍵所在。
從疾病的接觸方式上看,以發病前1~3周在醫院住院及門診就診居多,140例(48.44%),其次為接觸不詳76例(26.30%)和密切接觸73例(25.26%)。漢族與少數民族比較存在明顯不同(χ2=10.1873,P<0.01)。少數民族患兒以密切接觸發病居多,主要是≥9個月兒童,并且對患兒發病前接觸方式上不詳居多,與少數民族多子女及居住環境有關,以及對傳染病的認識程度低、語言交流、理解上困難等因素有關;漢族兒童以發病前1~3周在醫院住院及門診就診居多,主要為<9個月嬰兒,說明漢族家長帶患兒在醫院及診所就診的機會,增加了在院內感染的機會。此外,新疆冬季寒冷,室內窗門緊閉,空氣不流通,增加了疾病傳播的機會。所以,醫院及診所在傳染病高發季節必須做好發熱門診的預檢、就診環境的消毒、傳染病的隔離工作。
有關麻疹疫苗接種的起始月齡,國內外專家意見不一,國外一般主張12個月齡左右開始接種,而我國在嬰兒出生后滿8個月開始接種麻疹疫苗。但近幾年8個月內嬰兒麻疹常有報道[2~4]。本組289例麻疹患兒中,127(43.99%)是出生9個月內的嬰兒,其中3例為新生兒(母嬰同患),嬰兒母親年齡多在20~30歲(56.35%),考慮<9個月嬰兒的母親未感染自然的麻疹或未接種過疫苗,或雖接種過疫苗但未加強注射,接種疫苗所產生的抗體較弱或抗體水平低,因而通過胎盤的抗體免疫力不足,不能很好地保護嬰兒,因此發病增多[5],進一步提示我國現行的麻疹疫苗接種程序已不適合麻疹發病的實際,影響了預防效果。有學者提出[2],麻疹流行期間,可考慮將麻疹初免時間提前至6個月來減少8個月以下嬰兒麻疹的發病率。但黃銘華等[6]認為:8個月接種麻疹疫苗免疫成功率及抗體的幾何平均滴度均可超過6個月接種。筆者以為,可采取對育齡婦女在懷孕前某一合適時期接種麻疹疫苗,以提高嬰兒胎傳獲得的麻疹抗體水平,入伍、入學時加強麻疹疫苗補種來減少成人麻疹的發生。
從住院的202例麻疹臨床病例資料中顯示:麻疹合并支氣管肺炎比例較大(96.53%),與其他報道一致[7],可能與新疆地區氣候寒冷干燥室內通風不良有關。6例多臟器衰竭中,少數民族4例,漢族2例,分析原因:(1)少數民族麻疹患兒貧血比例多于漢族兒童,導致機體的抗感染能力低下。(2)少數民族家長對疾病的認識程度不夠,延誤了診療時間。從麻疹合并各種感染的實驗室檢查中看出:細菌感染所占比例不大,血常規白細胞升高23例(11.39%),CRP升高70例(35.18%),痰培養陽性36例(21.95%),可能與院前使用抗生素、取痰操作不正規有關,但可以看出CRP陽性率高于血常規檢查,臨床上應以CRP結果來判斷是否合并細菌感染,指導是否應用抗生素,根據藥敏結果選擇抗生素,以減少耐藥菌的產生。199例心電圖中T波及ST段改變僅8例,而心肌酶各項指標升高者155例(77.89%),與小兒心肌結構特點以及肺炎導致機體缺氧、心肌損害有關。血清IgA檢查112例,低于正常同齡兒水平2個標準差以下37例,占30.03%,與麻疹患兒非特異免疫功能受抑制有關,少數民族兒童和漢族兒童之間無統計學意義。
參考文獻
1 鄧向紅,林茹姝,曹建偉.小兒麻疹199例臨床分析.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07,2(5):216-217.
2 胡家瑜,張金芳,李秀珠.6月齡于8月齡嬰兒屆中麻疹疫苗后的血清學效果.上海預防醫學雜志,2000,12(9):425-426.
3 劉東磊,孫梅平,楊潔,等.北京市2003麻疹流行病學特征分析.中國計劃免疫,2005,11(1):30-32.
4 郝國蓉.涼山州民族地區麻疹154例臨床分析.臨床和實踐醫學雜志,2007,3(6):173-174.
5 王聯君,孫麗瑛,姜忠林,等.小月齡嬰兒麻疹發病控制對策探討.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1,22(1):49.
[摘 要]日常游憩活動是城市居民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快速城市化時期城市居民的游憩需求日益凸顯,國內學者對居民游憩行為的研究不斷涌現。本文對近年來國內學者的相關研究進行了歸納,并與國外研究相比較,總結國內居民游憩行為研究的成果與不足,提出了未來研究的方向。
[關鍵詞]城市居民 游憩行為 述評
一、游憩與游憩行為
對于游憩概念學界尚未有統一認定,比如周常春認為人們在閑暇時間內為恢復體力和精力而進行的所有活動都可稱為游憩。游憩是指在閑暇時間所進行的包括室內和室外、近距離和遠距離的各種活動。人們在居住地附近所從事的不超過24 小時的日常休閑、娛樂活動可稱為游憩現象。俞晟認為“游憩是在離開居所一定范圍內進行的,能夠帶給行為實施者生理和心理上的愉悅,有助于恢復其體力和精力的合法行為。”
游憩行為是游憩者借助游憩資源進行的滿足游憩需求的各項活動。日常游憩是城市居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中國社會經濟轉型期及快速城市化時期,城市居民游憩需求不斷增強,游憩需求的滿足程度直接關系到城市居民生活品質的高低。對城市居民的游憩行為進行研究可以了解城市居民游憩需求的滿足情況、了解居民游憩空間使用行為、使用后評價等行為特征,這是基于居民游憩行為進行相關游憩空間與場所合理規劃與配置的前提。這方面研究也成為城市游憩研究的重點和熱點,對國內研究的總結有助于認清目前研究現狀,為之后進一步研究提供參考。
二、國內相關研究
1.游憩行為的整體性分析
國內有關城市居民游憩行為的研究主要內容為對城市居民游憩行為的整體性分析。如吳必虎(1994)對上海城市游憩者空間流動行為特征與形成機制進行了研究;張安等(1999)對南京城市游憩者時空分布模式與活動頻率進行了實證研究;黃燕玲、黃震方(2007)以南京為例對城市居民休閑度假旅游需求進行了分析;吳必虎等(2007)以杭州為例研究了本地居民環城游憩行為特征。
2.老年人游憩行為研究
近年一些學者開始關注特殊群體的游憩行為研究,包括對老年人、女性、外來流動人口的休閑游憩行為的研究。老年人口游憩行為方面:孫櫻等(2001)較早地研究了北京老年人口休閑行為的時空特征;任朝旺等(2010)以河北保定濱河公園為例,對老年人群的游憩行為特征及對濱河公園休閑游憩特征的重視度與滿意度進行了分析。以上研究對于主動迎接老齡化社會對中國城市游憩空間的需求及為老年人提供合適的游憩場所具有重要意義。
3.女性游憩行為研究
隨著女性主義的興起,國內分析與研究也開始涉及女性游憩行為。如鄭春霞、陶偉(2007)以廣州六所高校調查為基礎,對高校女教職工的日常休閑行為進行了實證研究;李建偉等(2011)以西安市豐慶公園為研究對象,通過實地踏勘和問卷調查,分析性別差異影響城市公園游憩行為時空分異特征的具體表現,探究影響時空分異特征的作用機理。許曉霞、柴彥威(2012)以北京為例,通過研究多元logit模型分析,認為女性休閑行為的影響因素包括年齡、受教育程度、家務照料活動、居住區位等并分析了工作日與休息日的差異。總體上,關于女性游憩休閑行為的研究成果近期逐漸增加,為城市游憩空間規劃中更好地體現女性的特殊性及其需求提供了參考。
4.外來流動人口游憩行為研究
外來流動人口目前已成為中國大城市居民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在為城市經濟發展和城市建設作出重要貢獻的同時,也需要基本的生活服務。其中日常游憩在其生活中具有重要意義。但長期以來,相關部門對外來流動人口的游憩需求重視不夠,外來流動人口集聚社區相關游憩場所非常缺乏。近年相關研究學者對外來流動人口的游憩休閑行為進行了探索性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如閻友兵等(2006)、劉建平等(2007)分析了休閑游憩生活對農民工的重要意義、農民工休閑游憩生活的現狀,并提出了改進建議。但大部分成果是論述休閑游憩活動對農民工生活的重要性、休閑游憩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的一般性論述。對于外來流動人口游憩行為的深入調查分析成果相對較少。
三、國外相關研究
國外對城市游憩行為的研究目前已開始涉及到不同社會經濟地位群體、不同人口學特征、不同種族和文化背景的社會群體、不同社區居民對城市公共游憩空間的使用行為和感知行為分異。如Erkip(1997)研究了不同社會經濟地位、不同家庭狀況、不同年齡的社會群體對公園游憩場所的需求和使用行為的差異;Zhang(1998)研究了芝加哥唐人街華人社區的休閑喜好和開放空間需求特征;Giles-Corti, et al(2002)研究了不同社會經濟地位群體對游憩鍛煉的參與水平、參與類型及其對游憩環境可達性感知的差異;Sasidharan, et al(2005)分析了美國亞特蘭大和費城西班牙、中國、日本、韓國等六個種族群體在公園使用和參與活動上的差異性及其與文化適應的關系;Yilmaz, et al(2007)研究了城市公園使用者特征的影響因素(如性別、收入、婚姻狀況、教育水平等),Meer(2008)研究了不同社區老年人游憩活動的類型及數量方面的差異。總體上,不同年齡、文化程度、性別、社會經濟地位、社區群體在城市公共游憩空間的使用行為上表現出顯著的分異性。
四、國內相關研究述評
與國外相比國內相關研究仍然以基于城市居民整體的游憩行為分析,對于特殊社會群體(老年人、女性、外來流動人口等)的游憩行為的研究成果雖有不斷涌現,但仍缺乏不同社會群體游憩行為的比較研究以及不同社會群體內部的游憩行為差異研究,對于基于社區差異的城市居民游憩行為差異研究較少。目前僅有張景秋等(2007)對北京中心城區開敞空間社會空間分異的研究、以及江海燕等(2010)對廣州公園綠地消費行為的社會分異研究。而城市居民游憩行為大部分是在其居住的社區附近展開的,加強基于社區差異的游憩行為研究,對于更好地理解居民游憩行為特征,為城市游憩空間的合理規劃配置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因而亟需加強不同類型社區城市居民游憩行為研究,特別是與空間位置相結合對老齡化。
參考文獻:
[1]周常春.近十年國內休閑與游憩研究綜述[J].桂林旅游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4,(5): 5-10.
[2]俞晟,何善波.城市游憩商業區(RBD)布局研究[J].人文地理,2003,18(4):10-15
[3]吳必虎. 上海城市游憩者流動行為研究. 地理學報, 1994,49(2):117-127
[4]張安, 丁登山, 沈思保, 等.南京城市游憩者時空分布規律與活動頻率分析.經濟地理, 1999, 19(1): 106-110
[5]黃燕玲, 黃震方. 城市居民休閑度假旅游需求實證研究——以南京為例. 人文地理. 2007, (3):60-64
[6]吳必虎, 伍佳, 黨寧. 旅游城市本地居民環城游憩偏好: 杭州案例研究. 人文地理, 2007,(2):27-31
[7]孫櫻, 陳田, 韓英. 北京市區老年人口休閑行為的時空特征初探. 地理研究, 2001,20(5):537-546
[8]任朝旺,谷冠鵬,李向東,等.城市老年人休憩特征分析及對策——基于保定市濱河公園的調查[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35(2):126-130
[9]鄭春霞, 陶偉. 高校女性教職工日常休閑行為探析——以廣州高校為例. 人文地理, 2007,(3):65-68
[10]李建偉,熊鵬,張競予. 基于女性主義的城市公園游憩行為時空分異特征研究——以西安市豐慶公園為例[J]. 人文地理,2011,(5):60-64
[11]許曉霞,柴彥威. 北京居民日常休閑行為的性別差異[J]. 人文地理,2012,27(1):22-28
[12]閻友兵,蔣晨.農民工休閑活動現狀及改進措施[J].城市問題,2006,(7):66-69.
[13]劉建平,陳姣鳳.城市農民工休閑問題探討[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8(2):41-53
[14]Erkip F. The distribution of urban public services: the case of parks and recreational services in Ankara. Cities, 1997,14(6), 353-361.
[15]Zhang, T. ,Gobster, P. Leisure preferences and open space needs in an urban Chinese American community, Journal of Architectural Planning Research, 1998, 15: 338–355
[16]Giles-Corti, B., & Donovan, R.. Socioeconomic status differences in recreational physical activity levels and real and perceived access to a supportive physical environment. Preventive Medicine, 2002,35:601–611
[17]Sasidharan V, Willits F ,Godbey G .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urban recreation patterns: an examination of park usage and activity participation across six population subgroups. Managing Leisure, 2005,10: 19–38
[18]Yilmaz , S., Zengin, M. , Yildiz, N. D. Determination of user profile at city parks: A sample from Turkey .Building and Environment, 2007, 42: 2325-2332
[19]Meer, M.J. The sociospatial diversity in the leisure activities of older people in the Netherlands. Journal of Aging Studies, 2008, 22: 1-12
【摘要】目的 分析2005-2010年泉州市細菌性痢疾流行病學特征,為防控細菌性痢疾提供科學依據。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學分析方法。結果 2005―2010年泉州市菌痢年均報告發病率為4.2/10萬,發病率波動在2.6/10萬~6.8/10萬之間,呈逐年下降趨勢;中心城區發病率高于周邊區縣;細菌性痢疾發病有明顯季節性,發病高峰為8-9月份;男性發病率高于女性; 5歲以下兒童發病率最高;病例以散居兒童、農民和民工為主;流動人口發病率明顯高于本地人口。結論 應抓好流動人口、兒童及監護人等重點人群的衛生知識宣傳,抓好飲水、飲食衛生,降低細菌性痢疾的發病率。
【關鍵詞】 細菌性痢疾 流行病學 分析
細菌性痢疾(以下簡稱菌痢)是一種由志賀菌屬引起的腸道傳染病,主要是糞―口傳播,痢疾桿菌隨患者或帶菌者的糞便排出,通過污染的手,日常生活接觸,污染食物或水源,或借蒼蠅的傳播等方式,經口傳染給易感者。人群普遍易感,病后可獲得一定的免疫力,但持續時間短,不同菌群及血清型間無交叉保護性免疫,易反復感染,且無有效預防的疫苗。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其發病率穩步下降,為了解泉州市菌痢流行病學特征,為制定菌痢控制策略提供科學依據,現將2005-2010年州市菌痢流行病學特征分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來源:疫情資料來自法定傳染病報告系統。
1.2 分析方法:按2005-2006年、2007-2008年和2009-2010年對全市菌痢的發病情況進行描述流行病學分析,所有數據采用Excel 2003軟件和SPSS11.5軟件進行統計分析,x2檢驗比較各組間分布差異,P
2 結果
2.1 流行概況:1990~2010年泉州市共報告菌痢16860例,年均發病率為12.0/10萬,歷年發病率波動在2.6/10萬~35.9/10萬之間,整體成下降趨勢。90年早、中期發病率較高,在1992年、1996年和2005年分別出現了3個發病高峰,2峰間隔4-9年不等,2001年和2009年菌痢發病率降至歷史最低水平(2.6/10/萬)。2005-2010年泉州市菌痢累計報告1963例,年均報告發病率為4.2/10萬,低于全省年均發病水平(6.2/10萬),發病率波動在2.6/10萬~6.8/10萬之間,病例終年散發,未出現暴發疫情,2010年出現2例死亡病例,病死率低。2005-2006年菌痢發病率居甲乙類腸道傳染病首位,2007-2010年則略降至第二位。
2.2 2005-2010年菌痢流行病學特征
2.2.1 地區分布 全市11個縣(市、區)各年份均有病例報告,累計報告病例數最高為晉江市(318例),占16.2%,最低為洛江區38例;年均報告發病率最高為德化縣15/10萬,最低為惠安縣1.8/10萬。分年份分地區統計,鯉城區、豐澤區和德化縣各年份均處于全市較高的發病水平,南安市、惠安縣、永春縣則位于較低的發病水平,見表1。從城鄉發病率上看,2005-2006年、2007-2008年、2009-2010年鯉城、豐澤兩個中心城區年均發病率分別為12.5/10萬、5.3/10萬、4.9/10萬,其它周邊區縣年均發病率分別為5.2/10萬、4.1/10萬、2.4/10萬,同時期兩者經x2檢驗(x2=109.716,P
2.2.2 時間分布 分年份統計,2005-2006年發病率最高(5.9/10萬),呈逐年下降趨勢,見圖1和表1。菌痢發病呈明顯的夏秋季高峰,每年6月份發病數開始上升,8-9月份為發病高峰,10月份開始下降,6~10月份病例占全年總發病數的59.8%。其中,2005-2006年占63.6%,2007-2008年占57.0%,2009-2010年占56.3%。由此可見,隨著歷年發病率下降,夏秋季發病構成逐漸減少,發病高峰漸變平。2. 2.3 人群分布2. 2.3.1 年齡、性別分布 泉州市2005-2010年間菌痢發病數男女性別比為1.6:1,各年份男性發病率均高于女性,見表2。從2005-2006年、2007-2008年和2009-2010年三個時期來看(如圖2),均以5歲以下兒童發病率最高,隨著年齡的增長,發病率呈下降趨勢,10-14歲組兒童發病率降至最低,隨后各年齡組維持在較低的發病水平,直至75歲以上發病率又有所回升,整條曲線如同“L”型。
2.2.3.2 職業分布:2005-2010年報告的所有菌痢中,除保育員及保姆、公共場所服務員外,其它行業均有發病,散居兒童居首位,發病747例,占菌痢總發病數的38.1%,其次為農民和民工、幼托兒童,分別占菌痢發病數的27.7%、10.4%。
2.2.3.3 本外地戶籍發病情況 從發病構成比看,2005-2006年、2007-2008年、2009-2010年三個時期,本地人口分別占65.5%、61.8%、61.1%;從發病率看,2005-2006年、2007-2008年、2009-2010年三個時期,本地人口發病率分別為4.4/10萬、3/10萬、1.9/10萬,流動人口發病率分別為16.6/10萬、12.6/10萬、7.5/10萬,同時期兩者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x2=415.046,P
3 討論
3.1 2005~2010年泉州市菌痢發病率維持在較低的發病水平,且呈逐年下降的趨勢,雖然中心城區2005-2006年和2009-2010年發病率明顯高于周邊區縣,但其發病率下降的幅度比周邊區縣大,這可能與中心城區經濟較發達,流動人口較多,人群較擁擠,衛生留有死角等有關,但近幾年來,泉州市以舉辦全國農運會、創建國家衛生城市為主題,大力整治溝河、積水和衛生死角等,并加強腸道傳染病的防控力度,衛生條件有了很大改善,人們的衛生意識逐年提高,從而使中心城區發病率下降得比周邊區縣快,這在鄭州市[1]的菌痢的防控措施中已得到證實。
3.2 泉州市菌痢的發病有明顯的季節性,8-9月份為高發季節,這可能與夏秋季降雨量多、蒼蠅密度高以及進食生冷瓜果食品的機會多有關[2],也可能與8-9月份天氣炎熱,人體血流多流向體表,造成腸道抵抗力降低有關[3]。
3.3 泉州市菌痢以5歲以下兒童菌痢發病率最高,尤以0歲組嬰兒發病率為高,這與遼陽市[4]和百色市[5]監測結果基本一致。在職業構成中,散居兒童發病所占比例最大,為38.1%。這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一是兒童的腸壁薄、通透性高,屏障功能差;二是5歲以下兒童的免疫功能發育尚不夠完善,對痢疾桿菌的致病閾較低;三是在適宜的生長溫度下,痢疾桿菌在牛奶中能長時間生存(24天);四是與兒童及監護人不良的衛生習慣有關。
3.4 針對2005-2010年菌痢的流行病學特征,泉州市菌痢預防要在每年6月份前做好準備,做到早防早治,降低發病。其防控工作的重點應對散居兒童、農民和民工等重點人群加強腸道傳染病防治知識宣傳,改變自身不良的衛生習慣,提高人們衛生意識,并加強飲水衛生、食品安全與食品衛生、重視糞便無害化處理、改善環境和衛生條件,管理好傳染源,就能有效地防止痢疾桿菌等致病微生物的擴散和傳播。
參 考 文 獻
[1] 姜松強,宋春花,馮麗云. 1990~2008年鄭州市細菌性痢疾流行病學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2009,6(32).
[2] 楊昭基,任紅.傳染病學[M]. 第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172-179.
[3] 王建華. 流行病學[M]. 第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133.
[4] 徐穎,潘百靈.遼陽市1955~2007年細菌性痢疾流行病學分析[J].衛生職業教育,2008,26(11):135-136.
【關鍵詞】 疫情報告;梅毒;疾病控制
梅毒是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性和血液傳播疾病,也是我國重點防治的8種性傳播疾病之一。近年來梅毒在我市呈逐年上升趨勢,為了解我市梅毒的流行狀況和發展趨勢,掌握其流行特征、研究、探討防治策略,采取相應的控制措施提供科學依據,現對我市2000――2009年梅毒發病情況進行分析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資料來源 呼和浩特市2000――2009年傳染病報表及網絡直報系統統計數據,人口資料來自中國預防控制系統的基本信息系統(國家統計局提供)
1.2 方法 呼和浩特市區劃為市區和農區兩部分,采用EXCEL200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
2 結果
2.1 流行特征 呼和浩特市2000――2009年各旗縣區每年均有病例報告,見表1。共報告梅毒3221例,平均發病率為13.66/10萬,死亡2例。2009年發病數最多為711例,03年發病數較低為46例,09年發病數比03年高15倍,見表1,圖1。
2.2 地區分布 在呼市九個旗縣區中,市區發病數居前3位的是賽罕區(835例)、新城區(740例)、回民區(680例),占總發病數的82.96%;農區發病最高的是托縣134例,占總發病數的4.16%;發病數較低的是武川縣57例,占總發病數的1.77%,疫情分布特點:市區高于農區(5.4倍)。提示我市梅毒發病以市區內發病為主,提示與市區內人口密度大,文化娛樂場所較多,人口流動性較大有關。
2.3 季節分布 梅毒一年四季均有發生,無季節性差異。
2.4 人群分布 ①性別:患者性別;3221例中,男1563例,女1658例,男女之比1:1.06;②年齡;3221例患者中,20歲-45歲年齡組發病較多1430例,占44.39%,其次為65歲-85歲以上年齡組916例占28.44%,45歲-64歲年齡組777占24.12%,0-15歲年齡組發病較少98例占3.04%。
2.5 患者職業分布 職業以農民、民工、牧民發病多見(823例),占25.55%,其次為家務待業、離退人員發病(744例)占23.09%,學生兒童較少為(136例)占4.22%(多為胎傳),其他職業病例數散在分布。
2.6 各期梅毒分布情況 3221例患者中,以梅毒中Ⅰ期1038例,占32.23%,Ⅱ期408例,占12.67%,Ⅲ期28例,占1.18%,胎傳梅毒43例,占1.33%,隱性梅毒1704例,占52.90%,應引起注意的是Ⅰ期梅毒和隱性梅毒自2005年開始呈大幅度上升趨勢。胎傳梅毒主要集中在0歲組,Ⅰ、Ⅱ期梅毒和隱性梅毒多發于20-45歲年齡組,Ⅲ期梅毒報告病例數較少無明顯分布特征,隱性梅毒發病較多占總發病數一半以上,除20歲和80歲以上年齡組病例數較少以外,其它各年齡組呈散在的均勻分布。
3 討論
通過2000――2009年呼和浩特地區各級醫療機構上報告的梅毒病例統計分析顯示,全市梅毒發病呈逐年上升趨勢,2004年以前的疫情數據未將梅毒Ⅲ期和隱形梅毒列入統計報表,是這幾年報告病例數較少的原因之一,同時還存在一些漏報、漏診現象。因此提高梅毒病例的報告質量和診療水平至關重要。從地區分布來看城市高于農區,提示有必要加大對流動人口和高發人群的監管力度;從人群分布來看,50.26%的病例是20-45歲的青壯年,性別上女性多于男性,表明梅毒主要在性和生殖活躍期的青壯年中流行,這與其它地區報道相近[1]應對該年齡段的人群進行宣傳教育;在職業分布中,以農牧民、家務待業者為多,與人群文化水平較低,缺乏衛生防護意識參與有關,也與血液傳播有關;從各期梅毒分布來看,居前三位的是:Ⅰ期、Ⅱ期和隱性梅毒占97.79%,且多為20-49歲年齡段的青壯年,胎傳梅毒在嬰兒中占86.05%,而呼市地區的隱性梅毒在大年齡組中發病也較多(多數住院檢查中被查出),另外近幾年有一定數量的患艾滋病、HIV的患者同時感染梅毒,應引起相關部門的高度關注,加強對高發人群的監測和干預,加大宣傳力度,及時發現患者特別是隱性梅毒的及時診療。做好婚前檢查和孕婦圍產前篩查的防治工作,是阻斷梅毒母嬰傳播的有效防控措施。
參考文獻
[1] 張瑩珍,黃文龍,謝忠杭,等.福建省2006年梅毒疫情分析[J].海峽預防醫學雜志,2007,13,(06)
[2] 袁靜兒.寧波市北侖區1995――2005年梅毒疫情分析[J].浙江預防醫學,2007,19(08).
關鍵詞:麻疹、流行病學特征、預防控制。
在未進行廣泛預防接種前,我國麻疹發病率占法定報告傳染病的首位或第2位,自從廣泛應用麻疹減毒活疫苗后,發病率降至10/10萬以下[1]。喜德縣逐年麻疹發病率一直穩定在10/10萬以下,2005年發病率在2.16/10萬以下,2006年出現1個小高峰,發病率達23.00/10萬,2007年1―2月份發病率達37.87/10萬。
1 材料與方法
1.1資料來源于喜德縣疾控中心疫情資料,人口資料來源與喜德縣統計局。
1.2方法:用描述性流行病學方法進行分析。
1.3抽血送州疾控中心麻疹Igm血清監測。
2 結果
2.1地區分布:城市與農村發病有差異,城市發病為零,全縣100%麻疹發病在農村條件差的地區和高寒邊遠山區,其中兩河口鎮,巴久鄉發病率最高,其發病19例,發病率占發病總數的30.64%。
2.2時間分布:一年四季均有發病,以春季為主,發病高峰為1―2月,占發病總數的61.30%,發病最少為12月份,占發病總數的29.03%。
2.3年齡分布:62例麻疹病例中,最小年齡為2個月,最大年齡為50歲。2月齡―8月齡11例,占發病總數的17.74%。9月齡―2歲發病27例,占發病總數的43.55%,3―7歲10例,占發病總數16.13%。8歲―15歲8例,16―50歲6例。分別占12.90%和9.68%。
2.4職業分布:農民發病6例,占9.68%,散居兒童發病48例,占77.42%,流動人口發病8例,占12.90%。
2.5免疫史:62例中,無免疫史的有34例,占54.84%,有免疫史的28例(45.16%),免疫起始月齡不滿8月齡11例(17.74%),免疫史不詳的12例(19.35%)。未免疫人群比例的升高是導致麻疹流行的一個重要因素。
3 討論
本次麻疹流行,發病率遠遠超過了常年同期水平,且100%的麻疹發病在農村,其中兩河口鎮和巴久鄉占30.64%,流動人口發病率達12.90%。流動兒童及農村邊遠高寒山區的計劃免疫工作仍是薄弱環節。
農村易感人群的遷入、累積、居住條件、交通不便等,從而導致麻疹的散發流行。
麻疹Igm陽性20例占發病總數32.26%,喜德縣由于多年發生麻疹較少,基層醫務人員對麻疹風疹初期癥狀掌握不準確,造成麻疹與風疹診斷混淆和錯疹。
麻疹和免疫不成功的兒童未及時給予補種,部分基層防保人員計免工作責任心不佳,建卡率低,報告接種率虛高已是不爭的事實。
麻疹是我國衛生部要求加進速控制的傳染病,為加速麻疹控制工作,應加強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政府重視,加強領導,把計免工作作為行政行為和民心工程,并提供保證(政策、經費)。對業務機構工作的情況要經常進行檢查,督導和評比,提高醫務人員的責任心,確保常規免疫工作有序開展[2]。
(2)各級醫療機構要及時準確報告麻疹疫情,疾控機構要開展主動監測和搜索工作,及時發現麻疹疫情。對報告的疫情要及時進行分析,做好預測、預警工作,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處理。
(3)認真開展常規免疫工作,定期實施冷鏈運轉,提高接種率。保持麻疹疫情疫苗的高接種率,并適時開展適齡兒童的強化免疫,建立免疫屏障。
(4)加強流動兒童的管理,消除邊遠高寒山區免疫空白人群。積極配合教育部門實施好新生入托、入學時兒童預防接種證查驗工作,及時給予補種。
(5)依法行政、依法計免使廣大人民自覺接受疫苗預防接種,讓他們知曉要獲得兒童健康,減少疾病危害最經濟最有效的手段是主動接受疫苗接種,從而控制疾病流行。
參考文獻
【關鍵詞】手足口病 流行病學 構成比 發病率
中圖分類號:R181.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515(2011)8-377-02
EpidemiologicalInvestigationof1746HFMDs
Zhou Chong
(Shandong Heze Mudan section CDC,Heze Mudan,2740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s Investigate the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HFMDs in heze Peony area in order to provide the scientific evidence for it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Method 1746 cases with HFMDs in Mudan district 2010 were analized epidemiologically .Results The date showed that HFMD had full-year incidence (especially from march to july,account for 86.88%)among the patients,especially the under-4-year old children and the scattered inhabiting children(account for 95.19%). Even,the incidence in fringe area(2.25%)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city area(1.57%)and in rural area(0.93%) .Conclusion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efforts to protect children’s heallth because of the serious harm ofHFMDs.
【Keywords】HFMDs(hand-food-and-mouth diseases) epidemiology proportions incidence
手足口病是一種侵犯嬰幼兒為主的常見傳染病,由多種腸道病毒引起,我國手足口病呈現病毒CA16與EV71交替流行的趨勢[1]。2010年我區手足口病的大面積流行,給我區兒童生命安全帶來嚴重危害,為了解我區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學特征,為我區防控措施提供科學依據,現對我區1746例手足口病例進行資料分析。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 手足口發病資料來源于傳染病網絡直報系統及疾控中心流行病學調查人員現場調查資料。人口資料來源于牡丹區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1.2 方法 運用描述流行病學方法,用Excel2003建立數據庫并進行流行病學統計分析。率的比較用X2檢驗。
2 結果
2.1 流行概況 牡丹區2010年1746例手足口病人在全年均有發病,年發病率為1.36‰(1746/1280036)。大部分是散居兒童,人數是1675例,占發病總人數的95.93%;其次是托幼兒童45例,學生23例,醫務人員1例,其它2例。以城鄉結合部發病率最高。全部病例均為散發,無死亡病例。
2.2 流行病學特征
2.2.1 地區分布 我區1746例手足口病人均為散發,其中城區359例,城鄉結合部697例,農村690例,其發病率分別為:1.57‰(359/228278)、2.25‰(697/309765)、0.93‰(690/74198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288.48,P
2.2.2 時間分布 我區1746例手足口病人全年均有發病,以3―7月份發病人數最多,占發病總人數的86.88%,4月份發病達到高峰。1―12月份發病情況見表1。
表11746例手足口病人各月發病情況
2.2.3 人群分布0―4周歲兒童發病人數最多,占發病總人數的95.19%,其中1~周歲兒童發病構成最高,為42.84%。 各年齡組發病情況見表2
表21746例手足口病人不同年齡組人群發病情況
3 討論
資料顯示,我區2010年1746例手足口病人主要以0―4周歲兒童發病為主,散居兒童居多,以輕型病例為主。這與邵利業[2]對手足口病學的研究結果相同。健康人群血清流行病學的研究表明,44%新生兒由于帶有母親EV71血清抗體,但1個月后會迅速下降。1―23月齡的嬰幼兒EV71抗體陽性率僅為0.8%,2―5周歲兒童血清陽性率以每年12%提高,15歲以上人群抗體陽性率都保持在50%以上[3]。由此看來,這與兒童體內的抗體水平有很大關系。從病例的地區分布看,城鄉結合部、城區和農村手足口病發病率有顯著性差異,城鄉結合部最高,城區次之,農村最低。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之一是:兒童家長對手足口病重視,孩子疑似此病就到上級醫院就診,從而發現的病例就多。另一原因是:城鄉結合部的流動人口較多,衛生條件較差,造成發病率高。我區一年四季均有發病,3―7月份發病最多,4月份發病達到最高峰。據文獻記載,全國各省發病高峰大都不相同,廣東省為5月份,上海市為6月份,北京為7月份,推測與每年氣溫從南到北升高的時間順延有關[4]。
總之,手足口病傳染性強,傳播速度快,對5歲以下兒童危害嚴重,至今尚無疫苗預防,亦無特異性治療方法[5]。這為手足口病的防控增加了難度,為了控制手足口病的發生,我們應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大力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加強健康教育,群防群控。二是醫療單位嚴格按照診療、預檢、消毒和隔離等規定,盡量避免交叉感染。三是切實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報告、早治療。四是加強流行病學調查和病原學監測工作,采取針對性的相關措施。
參考文獻
[1]吳疆. 我國手足口病與重癥腸道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學研究現狀[J].中國小兒急救醫學,2008, 15(2):100―102.
[2]邵利業,李紅星,劉利容,等. 2008年商丘市手足口病病原特征分析[J]. 河南預防醫學雜志,2009,20(4):244.
[3]俞蕙,葉穎子,耿勝竟. 上海地區2008年兒童手足口病臨床流行病學特征分析[J]. 復旦學報,2009,36(3):30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