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微創技術治療方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腋臭;微創刮除術;大汗腺修剪法;并發癥
中圖分類號:R7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49(2013)04-0-01
腋臭是整形美容外科的常見疾患。由于其特殊性,嚴重的影響著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活社交活動,治療方法較多,但效果并不理想且并發癥較多[1]。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間我們選擇了40例腋臭患者,分別采用微創刮除術與大汗腺修剪法兩種不同手術方法治療,將他們的并發癥、復發率做了比較,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40例采用微創刮除術與大汗腺修剪法治療的腋臭患者來源于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間南通大學附屬南通中醫院皮膚科門診。其中男性14例,女性26例。年齡在18~42歲,平均年齡24歲,均符合Young-Jin Park等認為腋臭的分度標準[2]中2級和3級診斷標準。其中雙側發病24例,單側發病16例。2級42個腋臭部位,3級22個腋臭部位。將40例患者隨機分為微創組與修剪組,每組各20例,分別采用微創刮除法、大汗腺修剪術治療,術后隨訪6月。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程、病情等一般情況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知情和自愿。
1.2 手術方法
1.2.1 皮下大汗腺修剪術[3]
用碘伏消毒皮膚,鋪巾,用2%的利多卡因+腎上腺素行局部腫脹麻醉。于標記的皮紋處切開皮膚,深達皮下,線剪伸入切口沿外側緣輕柔分離皮下脂肪,到預設計范圍為止,形成含少量皮下脂肪顆粒的全厚皮瓣。外翻皮瓣,手指頂住皮瓣,直視下修剪皮瓣內面,剪除皮瓣上的脂肪粒、大汗腺及毛囊,直到腋窩皮膚成為淡紅色,撅起腋毛區皮膚,透過切口,可見皮下的毛根,剪除毛根,當腋毛區預留的毛發根部可以很輕松被拔除、皮片基底為磁白色時,就說明達到剪除效果。用生理鹽水沖洗創腔,仔細止血后間斷縫合切口。用4號絲線,沿皮瓣邊緣,做縫合,將皮瓣固定在皮下組織內,并留足夠長線頭,以備打包用。以1號絲線間斷縫合切口,并在皮膚表面覆蓋凡士林紗布,紗布中央用酒精棉球加壓,絲線對應打包。再用無菌棉墊壓于所打包上,彈性繃帶繞肩做“8”字包扎固定。術后靜脈用抗生素5天。雙上臂嚴格制動,術后第7天拆除打包線,第12~15d拆除切口線。
1.2.2 微創刮除術
記腋毛區,消毒鋪巾,用碘伏消毒皮膚,鋪巾,用2%的利多卡因+腎上腺素行局部腫脹麻醉。選腋窩頂部作2~2.5cm橫行切口切開皮膚,皮下銳性分離整個腋毛區,用專用刮匙刮除靠真皮側皮下組織,同時破壞真皮下大汗腺,徹底止血,縫合切口,打包加壓包扎。術后靜脈用抗生素3天。術后3~5d拆除加壓包,傷口7d拆線。
1.3 觀察指標
手術后腋臭的復發率,以及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和切口包扎時間及術后瘢痕的長度。
2 結果
2.1 二組患者術后復發率的比較
根據判斷腋臭程度的標準,在微創組中,有3側術后腋臭程度為 2級,其復發率為9.2%;修剪組,有2側術后腋臭程度為2級,其復發率為6.3%;兩組復發率無顯著的差異(P>0.05)。見表1。
2.2 兩種手術方法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微創組并發癥發生率為12.5%,其中血腫3側,感染1側。而修剪組并發癥發生率為9.4%,其中血腫0側,感染1側,切口邊緣壞死1側,瘢痕影響上肢功能1側。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無顯著的差異(P>0.05)。
3 討論
目前臨床治療腋臭的方法和術式繁多,但多未達到理想的標準。最常用的手術方法還是微創刮除法和皮下修剪法兩種。腋臭的關鍵在于徹底清除頂泌汗腺。要徹底清除頂泌汗腺其范圍應在腋毛邊緣外≥0.5cm,清除深度達皮下脂肪淺層,只有傳統的方法可以達到,但手術切除范圍太寬,縫合張力過大,易并發切口裂開,愈合后瘢痕明顯,不僅影響美觀,還可導致肩關節功能障礙,患者難以接受,所以腋臭手術應兼顧除臭和美觀,但是難以達到徹底除臭的效果。
通過本研究,可以看出微創刮除術方法簡便、療效確切,與大汗腺修剪術復發率、并發癥發生率相當。如何減少并發癥發生,我們作了以下總結。出血血腫預防與處理:(1)術前仔細詢問病史,完善凝血指標等檢查,有出血傾向者,術前可適量使用止血劑。(2)銳性分離皮瓣時盡量減少損傷真皮下脂肪組織血管,對可疑出血點采取電凝或結扎止血。(3)打包要確切,固定要牢靠。(4)告知患者盡量減少術后雙上肢的活動。(5)拆除加壓包扎時,如發現血腫應及時清除,并重新加壓包扎,避免再次出血或皮瓣壞死。局部皮膚壞死預防與處理:(1)減少血腫形成。(2)刮除大汗腺時要適度,避免真皮層損傷過重。(3)加壓包扎力度要合適,皮瓣受力要均勻。(4)若一旦發現皮膚壞死應積極換藥。局部瘢痕形成層預防與處理:(1)減少真皮損傷,避免血腫形成。(2)如已形成,并影響功能,6個月左右行瘢痕切除矯整術。
參考文獻
[1] 孫福田.美容外科手術技巧和并發癥的防治[M].青島:青島出版社.1995,104.
山東省威海市文登中心醫院神經外科,山東威海 264400
[摘要] 目的 分析采用微創顱內血腫清除術治療方法與傳統保守治療方法對高血壓性腦出血的優勢。方法 針對我院的68例高血壓腦出血患者,隨機均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對于實驗組的患者,采取微創顱內血腫清除術方法進行治療。對于對照組的患者,采用傳統保守治療方法。結果 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后,對于實驗組而言,顯效患者10例,有效患者19例,無效患者5例,總的有效率高達85.3%;對于對照組而言,顯效患者6例,有效患者18例,無效患者10例,總的有效率為70.6%。實驗組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 對于高血壓患者而言,采用微創顱內血腫清除術治療方法相對于傳統保守治療方法的優勢是非常明顯的,患者的病情得到了明顯的改觀。
[
關鍵詞 ] 高血壓;腦出血;顱內血腫微創清除術
[中圖分類號] R54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4)08(a)-0171-02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飲食習慣的改變,伴隨而來的在大齡人群中高血壓患者的比例也隨著提升,由高血壓引起的一系列并發癥也越發的引起了廣大醫療人員及普通人的關注[1],由于高血壓只能通過藥物及其他方法進行人工控制,對高血壓進行控制的效果取決于患者自身的身體條件及日常生活習慣,這樣就容易使得高血壓患者的控制不是特別理想,容易帶來一系列的并發癥,而且在高血壓引起的并發癥中,高血壓性腦出血是高血壓的引起的嚴重的并發癥之一,在病患當中,男性占的比例大一些,比較容易發生在50~70歲的年齡段,從季節角度看,冬春季比較容易發生。傳統的治療方法以保守治療為主[2],但是保守治療的效果往往不能使患者滿意,為此本文針對我院的68例高血壓腦出血患者,通過隨機分組的方法,對于采用微創顱內血腫清除術治療方法與傳統治療方法的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進行對比分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在2012年11月—2013年12月間,在我院進行治療的高血壓腦出血的患者,一共68例患者,患者經CT檢查均確診為腦出血。將患者平均分成兩組,每組34例,實驗組男性18例,女性16例;對照組男性20例,女性14例。兩組患者的年齡在31~68歲不等,但兩組對比沒有明顯差異?;颊呔庠卺t療人員的指導下進行對比實驗。對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身體健康狀況等其他各方面做分析比較,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以用來做對比。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傳統的保守治療方法,即對患者給予脫水降低顱內壓,服用藥物降血壓,吸氧及補液支持對癥治療方法;對觀察組患者,采用微創顱內血腫清除術治療:考慮患者的身體情況、血腫部位以及血腫深度,根據這些情況確定穿刺針長度和穿刺地點,在進行一些列常規手術的準備后,用顱內血腫穿刺針按照步驟進行手術。之后將塑料針芯插入,當塑料針芯進到血腫中心后可以與引流管相連接,用注射器將血腫部分抽取進行抽取,抽取過程保證緩慢勻速[3]。然后將針形血腫粉碎器植入,將血腫腔利用生理鹽水反復沖洗。術后對患者進行綜合治療,拔除穿刺針的具體時間可以根據血腫清除的狀況決定。
1.3 評價標準
根據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中對高血壓引起的腦出血的標準對患者進行評價:無效情況:神經功能缺損癥狀情況無變化甚至惡化;好轉情況:神經功能缺損癥狀情況減少l9%~46%;顯效情況:神經功能缺損癥狀情況減少47%~91%。
1.4 統計學方法
實驗期結束后,將實驗統計數據錄入數據庫進行對比分析。應用 spss 11.0 軟件進行統計學整理和分析,計數資料進行卡方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0.01表示差異有非常顯著性意義。
2結果
2.1兩組治療療效比較
對兩組各34例患者的治療情況進行統計分析,分析具體見表1。
2.2兩組住院時間和花費比較
將兩組的住院時間和治療費用進行對比,分析具體見表2。
3討論
高血壓是在成年人中發生率比較高的一種疾病,由高血壓引起的腦出血也是神經科比較常見的疾病,腦出血對患者的健康威脅非常大[4],嚴重的患者可能在疾病發生的幾分鐘內死亡。由于其發生的人數這幾年成增長的趨勢,針對腦出血這種疾病的治療方法也相應的取得了一些進步。
在傳統的治療方法中,對于高血壓引起的腦出血一般有兩種,從內科角度的治療方法一般以保守治療為主,主要是控制腦中出現水腫的情況以及防治治療后的再出血;從外科的治療方法以開顱治療為主。傳統的兩種方法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5]。保守治療雖然對患者的身體損傷比較小,但效果不明顯,患者很容易在出現腦出血的情況;開顱治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對腦出血情況有明顯的改善,但是由于其手術要求高,對患者的身體傷害比較大,醫護人員在選擇治療時也會綜合考慮,這兩種治療方法是以往采用最廣泛的,但隨著患者數量的增多,傳統的治療方法已經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另一方面,由高血壓引起的腦出血的發病年齡階段偏高,從而導致大規模的手術治療對患者身體各方面的要求更高,一些上年齡的患者可能伴隨有其他并發癥而不允許進行長時間的手術治療[6]。針對這種情況,微創顱內血腫清除術治療方法的優勢就比較突出,由于微創手術對患者身體損傷小,傷口比較小,對患者的身體情況要求也不會太高,這也是微創顱內血腫清除術治療方法這幾年在臨床普及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我院對68例腦出血病患采取不同治療方法取得的療效進行了具體分析,分析結果也證明了微創顱內血腫清除術的明顯的優勢。
從微創手術實驗組和對照組的治療療效可以明顯的看出來,實驗組的康復率85.3%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0.6%,結果也符合我們上面對微創手術的優勢的分析。同時住院時間與花費的對比也從另一個方面體現了微創手術的優勢,住院時間短,恢復快,并且降低了患者的住院花費。針對微創手術相對于傳統手術對患者的傷害更小,效果更好等的優勢,將微創手術治療顱內血腫進行推廣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同時微創手術對醫療人員的要求更高,要求在小傷口內完成手術,所以在推廣微創手術的臨床應用時對醫療人員的手術進行嚴格的培訓是非常必要的。
對于由高血壓引起的腦出血患者而言,其自身對血壓及身體的其他情況的控制也是非常重要的。在手術治療后,對血壓的控制也對治療的效果有很大的影響,這包括患者的飲食規律,對男性患者,長期飲酒也是造成腦出血的重要原因之一[7]。所以對接受治療的患者而言,為防止病情反復發作,自己要對自己的生活習慣有一定要求,這主要包括對控制血壓藥物的進食的合理安排;對日常三餐的合理安排;養成適量的進行戶外有氧運動的習慣;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這幾個方面。具體來說,根據醫生的建議定時吃降壓藥物,定期對自己的血壓進行測量,以及去醫院進行身體其他方面的檢查;食物的安排應以粗糧為主,多吃一些蔬菜和粗糧,少吃油膩的食物。對于年齡大的患者來說,運動方式可以以散步為主,適量的運動不僅可以對患者的病情有所緩解,還能調節患者的心情,使其更加積極的面對生活,但不要劇烈的運動,注意保養自己的身體;對情緒的控制主要以自我調節和自我暗示為主,減少自己的情緒波動。綜上所述,微創顱內血腫清除術的治療方法優勢明顯,值得做臨床推廣。
[
參考文獻]
[1] 陳灝珠.實用內科學[M].10版.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2214-2216.
[2] 趙明倫.腦血管病的搶救與康復[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98-107.
[3] 王忠誠. 神經外科學.武漢:湖北科技出版社,2010:686-689.
[4] HaraT,NagataK,KawamotoS,et a1.Functional outcme of primary pontine hemorrhage:comservative treatment or stereotaxic sur—gert[J].No Shinkei Geka,2013,29(9):823-829.
[5] 賈保祥.全國顱內血腫微創清除技術臨床應用培訓教材[J].2011.
[6] Lee J1,Namdo H,KimJS,et a1.Stereotactic aspiration if intracerebral haematoma:significance of surgical tim ing and haematomavolume reduction[J].Jclin neurosci,2013,10(4):439-443.
[關鍵詞] 伢典化學機械法;齲齒;疼痛;臨床療效
[中圖分類號] R78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3)02(c)-0051-02
傳統牙鉆去齲療法有可能會對患者牙體、牙髓、牙齦或其周邊組織產生刺激和損傷,且磨牙治療時產生的噪音、水冷卻系統等術中常見因素通常會引起患者不適,使患者對齲齒治療產生一種畏懼心理[1]。近年來,隨著麻醉技術和牙科材料的不斷進步,微創療法被廣泛應用到牙科臨床治療上來,為齲齒治療方法的轉變提供了堅實的技術支撐。伢典化學機械法是最新的齲齒微創療法之一,其在臨床的廣泛應用均證實了其在去除牙本質齲上的高效性和優越性。本文結合具體治療實例120例來探討其療效,以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口腔科2010年6月~2011年6月收治的齲齒患者120例(216牙),所有患者經臨床檢查顯示患牙齲壞達牙本質淺層或牙本質深層,沒有牙髓、根尖周炎癥狀。根據治療方法不同將患者分為兩組。(1)傳統組60例進行慢速球鉆去齲,其中,男33例(67牙),女27例(45牙),年齡12~68歲,平均(42.35.6)歲。(2)伢典組60例采用伢典化學機械法治療,其中,男35例(61牙),女25例(43牙),年齡10~66歲,平均(43.44.8)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傳統組進行傳統機械磨除去齲法,以余留牙本質質地堅硬,色澤呈現出正常的淡黃色為臨床去齲標準[2]。去齲完成后,用氣槍吹干齲洞,常規填充3M復合樹脂。
伢典組用牙科專用挖匙輕輕挖除壞死牙本質,將Carisolv凝膠滴入患齒齲洞內,1 min后,依據齲洞的位置、形態、大小選取適當的Carisolv手動工具緩慢刮除齲壞、受損組織,重復操作直至徹底清理干凈齲損組織、凝膠不呈渾濁狀態為止。如操作過程中,凝膠全部被腐壞組織污染,則需取出全部凝膠后更換新凝膠再重復以上步驟。達到臨床去齲標準后,清除干凈齲洞內殘留的凝膠,用經消毒過的濕潤棉棒擦干凈齲洞,常規填充3M復合樹脂。
1.3 觀察指標
(1)去齲時間:從開始治療到齲壞牙本質徹底清除干凈的時間。(2)術中疼痛:術后通過訪談法調查患者術中疼痛狀況,分為疼痛和無痛。疼痛指治療中有明顯痛感,難以配合治療。無痛指術中無痛感,有輕微不適但不影響治療。(3)療效判定:治療6個月后患者入院復診,觀察去齲效果。以填充物完好,無脫落、破損,患者無牙痛、咀嚼困難,X線片檢查顯示患牙根分叉及根尖周無病變,無繼發齲為成功;以出現1種及以上上述癥狀為失敗。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進行統計學處理,組間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α=0.05為檢驗標準。
2 結果
伢典組去齲時間、術中疼痛發生率均明顯低于傳統組(P < 0.05),去齲成功率明顯高于傳統組(P < 0.05)。1年后隨訪結果顯示,傳統組去齲失敗17例,其中,填充物松動9例(15.0%),繼發齲6例(10.0%),牙髓炎2例(3.3%);伢典組去齲失敗6例,其中,填充物松動2例(3.3%),脫落1例(1.7%),繼發齲2例(3.3%),具體結果見表1。
3 討論
齲齒是牙科常見疾病之一,多發于各個年齡段,其發病因素與人們的飲食習慣和口腔健康觀念明顯相關。齲齒的傳統治療方法是牙鉆去齲,牙鉆直接切割齲齒會損傷牙本質小管,容易產生牙本質-牙髓復合體的酸痛[3],往往使患者難以耐受。此外,該種方法切割過程中會發出噪音,容易加重患者的緊張、恐懼心理,使患者產生各種身心不耐受感。該種方法還會對牙髓組織以及患牙周圍牙齦或其他軟組織產生損傷。因此,綜合來看,傳統療法具有有創、有痛、高不良反應率等缺點,容易導致患者不耐受,尤其不適用于年幼及年老患者群體,在臨床治療上具有局限性[4]。
伢典化學機械去齲是隨著牙科微創技術的發展被普遍應用于牙科臨床治療的一種新型微創療法。其主要組成部分為Carisolv凝膠和配套手用工具,其中凝膠內包含次氯酸鈉和3種不同電荷的氨基酸,在pH=11的環境下,次氯酸鈉和氨基酸發生化學反應形成更加穩定的新物質—氯代氨基酸,從而降低氯離子的活躍性及其對健康牙齦組織的損傷[5]。但是氯離子的電性得以保留,因此也就保留了其對齲壞牙本質的化學作用機制,從而通過其靜電性吸引齲壞膠原蛋白纖維肽鏈中的粒子團,打破不飽和的肽鏈結構,軟化齲壞牙本質[6],并通過配套手動工具挖除腐壞組織,從而達到去齲效果。
結合本文研究及相關臨床研究結果,與傳統機械去齲法相比,伢典微創療法的優越性主要表現在:(1)具有微創性,術中痛感小,患者容易耐受,適用于兒童及對疼痛敏感患者群體。本文伢典組術中疼痛率(15.0%)顯著低于傳統組(55.0%)即表明了這一點[7]。(2)能快速去齲,且能徹底去除腐質,從而保證治療成功率。本組中伢典組操作簡單,去齲時間和去齲失敗率均明顯低于傳統組。(3)對牙髓及牙齦組織無任何刺激,故安全且術后牙髓炎發生率低。本文伢典組無牙髓炎發生,傳統組則發生2例。(4)與填充材料的粘結性更強,術后不易出現填充組織松動或脫落[8]。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與傳統機械去齲法相比,伢典化學療法治療齲齒具有微創、操作簡單、患者耐受力好的特點,去齲效果更為顯著,失敗率明顯降低,是一種高效、安全的治療方法,值得在牙科臨床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陳進英,劉英志,何文丹. Carisolv微創齲齒去腐的有效性評價[J], 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09,11(12):89-91.
[2] 許文峰. 淺談微創無痛治療在齲齒中的研究及應用[J]. 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09,11(7):561-562.
[3] 呂昕,李艷君,趙蕊妮. 伢典化學機械去齲法治療牙科畏懼癥患者齲齒的臨床研究[J]. 中國美容醫學,2009,5(4):89-92.
[4] 陳寶怡. 伢碘微創凝膠去齲技術在兒童齲齒治療中的應用研究[J]. 中國美容醫學·綜合版,2011,9(3):218-219.
[5] 韋少鋒. 微創去腐技術治療齲齒的臨床觀察[J]. 中國臨床醫學,2010,14(3):412-413.
[6] 周兵,郭姍姍. 伢典在齲病治療中的臨床療效觀察[J]. 重慶醫學,2010,14(13):89-92.
[7] 朱紅波. 伢典微創化學機械法在齲齒治療中的應用[J]. 中國醫藥指南,2011,12(36):326-327.
泌尿系結石是泌尿外科常見疾病,在泌尿外科住院病人中占居首位,我國發病率為1%~5%,南方高達5%~10%,上尿路結石發病率高于下尿路。隨著現代醫學科學技術的發展,我國泌尿系結石的臨床和基礎研究都有了長足的進步, 新的診斷技術和治療方法層出不窮地在這一領域得到應用和推廣。從整體上, 泌尿系結石的臨床治療日益趨向微創方向發展, 由于外科治療方法的改進, 90% 的上尿路結石可以采用微創治療獲得成功, 且并發癥極少,開放手術的治療機會越來越少 [1]。臨床上對于直徑≤ 0.5cm 的上尿路結石多選擇藥物排石治療,而對于直徑> 0.5cm 的上尿路結石,目前外科治療方法包括ESWL、輸尿管鏡術(URL)、PCNL、腹腔鏡切開取石術及開放手術[2]。對于不同的上尿路結石患者,如何選擇適當的治療方式,目前尚無統一標準,筆者參考張國強等[3] 的方法,根據結石大小、位置、停留時間、腎功能狀況、患者意愿以及所擁有的設備情況等因素綜合決定治療方案。為探討上尿路結石患者的最佳治療方法,回顧性分析了大量的文獻資料,現將三種微創方法作一綜述如下。
1體外沖擊波碎石術(ESWL)
體外沖擊波碎石具有安全、有效、損傷小、并發癥少、恢復快等[4]優點:(1)治療過程中患者基本無痛苦,不需要麻醉或僅需要少量安定鎮痛藥物即可完成治療全過程。對患者的損傷較小,且患者容易耐受。(2)體外沖擊波碎石并發癥較少,較手術風險低,且其費用低,更易被患者接受。(3)體外沖擊波碎石的適應證較廣泛[4],它既適用于腎結石,也適用于輸尿管結石。草酸鈣結石、磷酸鹽結石、尿酸結石、胱氨酸結石等各種成分的結石均可用體外沖擊波碎石治療。(4)體外沖擊波碎石術后患者恢復快,術后只需進行預防感染等支持對癥治療,患者機體修復快。但是體外沖擊波碎石也有其自身局限性[5]:(1)主要適用于腎結石,輸尿管中上段結石。輸尿管下段結石治療成功率低于輸尿管鏡取石術成功率。(2)一般ESWL治療用于結石長徑2cm者[6],因此對于結石較大、數量較多的患者ESWL并不可取。(3)ESWL作為一種治療方法,其療效受碎石機器因素、患者個體因素、操作者技術因素等多方面的影響。
1982年體外沖擊波碎石機問世, 1985 年得到美國FDA批準用于泌尿系結石的治療,作為一種有效和安全的治療設備迅速在全世界應用。ESWL治療直徑2cm腎結石的患者,結石排凈率分別為79.9%、64.1%和53.7%。1cm的結石排凈率為76%。ESWL因其高效性、非侵入性、不需麻醉、可門診進行的優點,是絕大多數輸尿管結石及較小腎結石的首選治療方法[7]。國外學者建議將ESWL作為表面積
筆者認為,ESWL的適應證為單純性腎結石和位于輸尿管上、中段的
ESWL 除了會產生輸尿管石街等并發癥外, 其對腎臟及其周圍器官也可能會產生一定程度的損害。因此在選擇ESWL時, 必須注意掌握好適應證、控制沖擊次數和電壓[10] 。國內李遜等[11] 報道ESWL治療1826例上尿路結石, 1個月后結石排凈率為83.0%, 3個月后結石排凈率為86.5%, 有13例發生輸尿管“石街”, 最后采用URL或PCNL取凈結石。水草酸鈣和胱氨酸成分的結石較難粉碎, ESWL可能近期還會出現腎絞痛、腎被膜下血腫、腎破裂、局部皮膚淤斑等, 長期并發癥有腎萎縮[12]。李程等[13]報道電磁波體外碎石輸尿管上段結石排凈率91.0%, 中段結石排凈率92.7%, 下段結石排凈率97.5%。體積較大的結石, ESWL雖然也能夠成功碎石, 但需要多次反復, 并且治療后易發生結石碎片殘留, 容易形成輸尿管“石街”, 選用一定要慎用[2]。
2輸尿管鏡碎石術(URL)
輸尿管鏡下碎石方法包括液電、超聲、氣壓彈道、鈥激光碎石等,其處理輸尿管結石具有組織損傷小、療效確切、安全可靠等優點,特別是對于輸尿管下段結石的處理有著獨到的優勢。因該類結石ESWL定位相對困難,加之結石周圍缺乏能量傳遞空間,碎石效果不確切;而文獻報道采用輸尿管鏡下碎石者其術后無石率可達90%~100%[2]。Bapat等[14]認為,氣壓彈道碎石效率較高,對于難以粉碎的大結石效果較好,特別是對輸尿管下段結石有較高的清除率。但是,由于氣壓彈道碎石是利用壓縮氣體產生機械能沿金屬探桿傳導至結石,探桿對結石沖擊力較大,容易導致結石上移,術后常需聯合ESWL治療。另外,長期停留的輸尿管結石常常合并輸尿管息肉增生,氣壓彈道對此缺乏較好的處理辦法,也降低了此類結石的清除率。術中如發現息肉增生或輸尿管狹窄、扭曲,視野不清時切忌強行入鏡,以免產生醫源性輸尿管損傷。如輸尿管穿孔損傷較輕,留置雙J 管內引流后多可自愈;如損傷嚴重、大量尿外滲或結石近端輸尿管完全梗阻以致雙J 管無法置入,應及時改行開放手術。
手術適應證:(1)ESWL定位困難的、X線陰性腎結石(
輸尿管鏡氣壓彈道碎石術除有熟練的輸尿管鏡技術外,與碎石經驗也有關。在輸尿管鏡抵達結石后,首先應觀察結石大小和形態,了解結石與輸尿管壁粘連情況。如結石被炎性水腫的黏膜或增生的炎肉包裹,可用引導管試插或液壓泵低壓使管腔充盈開放,用引導管將結石從炎肉上推松動,在正常的輸尿管壁處將結石壓在壁上粉碎。這樣可保持視野清晰,不易出血,鏡體向上推進也可擴張結石的狹窄處,利于碎石取除。若結石停留時間較長,包裹結石不能松動,輔助液壓泵擴張,直接將結石粉碎,一旦結石松動,停用液壓泵,將導管通過結石,使視野清晰再碎石。此方法碎石成功率高,結石不易移位。
輸尿管結石的部位影響碎石的成功率。上段結石成功率較低,結石容易移位腎盂內。為了避免結石移位,應不斷調整液壓灌注的壓力,減少沖水速度或者速尿利尿,保持視野清晰。因此,輸尿管鏡氣壓彈道碎石術不應作為輸尿管上段結石的首選方法。如結石移位于腎盂內,放置雙J管行ESWL治療,可提高結石治愈的成功率。輸尿管中下段結石治療成功率高,其原因是輸尿管移動性小,輸尿管鏡進入時不易使輸尿管折曲,而進鏡后容易觸及結石。其次由于髂血管處相對較窄,結石不易向上段移位,故應首選輸尿管鏡氣壓彈道碎石術。部分病例還可在局部麻醉下完成,術中可將結石碎塊完全取出輸尿管。
崔書平等[15]報道輸尿管鏡鈥激光治療輸尿管結石,上段結石的成功率92%,中下段結石成功率98%,總成功率97%。URL成為許多醫院治療輸尿管中、下段結石的首選[16] 。周四維等[17] 認為,URL從治療效果和費用來說,仍然是輸尿管上段結石治療的首選,尤其適用于炎性包裹性結石、嵌頓性結石、并發息肉結石、直徑≥10mm 結石或多發結石等復雜性輸尿管上段結石。從解剖角度來講,腎臟和輸尿管上段具有一定的活動性,受積水腎臟和擴張輸尿管的影響,結石上、下段輸尿管容易扭曲、成角,腎積水越重,角度越大,輸尿管鏡進鏡受阻,輸尿管上段管壁肌層較下段薄弱,所以對于輸尿管上段嵌頓性結石的碎石或取石,URL容易造成輸尿管損傷,且越是靠近腎臟的結石越容易向上移位到腎臟。另外,復雜性輸尿管上段結石,由于結石周圍的息肉包裹或遠端輸尿管狹窄,輸尿管鏡無法達到結石部位,也限制了URL的應用[18] 。
20世紀90年代以后,由于醫學工程、電子、材料技術等的迅猛發展,輸尿管鏡得到不斷的完善。無論是硬鏡還是軟鏡,纖維導光束的引入大大縮小了輸尿管鏡的口徑。越來越精巧的操作器械同樣減少了工作通道的管徑。同時,輸尿管鏡下直視碎石工具也越來越精良,從超聲波、液電碎石器到氣壓彈道碎石器、激光碎石器,其中超聲和氣壓彈道聯合碎石設備將二者的優點結合,可用于較大的結石,文獻報道首次治療排凈率為80.0%~89.7%。把輸尿管鏡進入到易扭曲的管腔,其中許多技巧借鑒了血管介入技術。上述設備和技術的不斷改進,大大促進了輸尿管鏡碎石術的臨床應用,輸尿管損傷等并發癥的發生率也大為下降[19]。
轉貼于
3微創經皮腎取石術(MPCNL)
經皮腎穿刺取石術近年來有了很大的發展,特別是MPCNL 提出并應用于臨床后,其經皮腎穿刺造瘺通道直徑更小,并發癥發生率更低,治療范圍逐步擴大[20]。因此,對于復雜性腎結石應首選MPCNL治療,術后可聯合ESWL處理殘余結石。MPCNL的并發癥包括出血、集合系統損傷、鄰近臟器損傷、感染發熱、尿外滲等,其中術后遲發性出血最為嚴重,常發生于有結石感染或開放手術史,本次術中損傷出血較明顯者[21]。出血量大者可出現休克癥狀,應立即采取制動、抗休克處理,如出血不能控制應及早放射介入行高選擇性腎動脈栓塞。
手術適應證:(1)腎結石。包括:單發和多發性結石、鑄形結石(巨大鹿角狀結石)以及有癥狀的腎小盞結石或憩室內結石。(2)開放手術殘留和復發腎結石。(3)體外沖擊波無法粉碎的結石(如胱氨酸結石和一水草酸鈣結石)和ESWL術后殘留結石,ESWL后嚴重“石街”(結合URL處理)。(4)輸尿管上段(L4以上)梗阻較重的結石或結石長徑>1.5cm。(5)輸尿管上段結石息肉包裹或由于腎積水致輸尿管彎曲,ESWL無效或逆行輸尿管鏡手術失敗。(6)輸尿管中下段結石行URL治療結石移位至輸尿管上段或腎內。(7)各種梗阻性或不明原因的腎積水。(8)手術后上尿路梗阻,感染積膿。(9)腎結石合并腎盂輸尿管連接部梗阻或輸尿管狹窄。(10)孤立腎合并結石梗阻。(11)移植腎合并結石梗阻。(12)馬蹄腎并結石梗阻。(13)多囊腎并結石梗阻。(14)髓質海綿腎并結石梗阻。(15)合并感染腎結石,在控制感染的基礎上。(16)小兒腎結石梗阻明顯、輸尿管上段結石等[22,23]。
手術禁忌證:(1)全身出血性疾病必須糾正凝血功能異常才可手術。(2)結石合并同側腎腫瘤。(3)脊柱嚴重后凸或側彎畸形,不能俯臥者。(4)嚴重心臟疾病和肺功能不全,無法承受手術者。(5)未糾正的重度糖尿病和高血壓者。(6)未糾正的急性尿路感染。(7)極度肥胖,腰部皮腎距離超過20cm以上,建立皮腎通道有困難者。(8)服用阿司匹林、華法林等抗凝藥物者,需停藥2周,復查凝血功能正常才可以進行手術。
80年代,超聲碎石術和液電碎石術在PCNL中成功運用,由于其微創本質的特點,逐漸受到全球泌尿外科醫師和患者的歡迎。有學者比較了PCNL和ESWL治療下盞結石的總排凈率, PCNL 為95%,ESWL為37%。國內報道經皮腎鏡碎石,平均手術時間58min,最短時間20min,最長110min。這主要是利用超聲定位方法選擇腎實質穿刺點及經皮腎通道的制作所需時間較長所致,真正吸凈結石只需5~20min。PCNL治療>1cm的下盞結石效果優于ESWL,但并發癥更高,并存在需承受X線輻射、需麻醉、費用較高的缺點[24]。
隨著腔內多種醫療器械和設備的更新和發展,臨床手術經驗不斷豐富;由于MPCNL經皮腎通道細小,對腎臟創傷小,操作易掌握,基本上減少了術中大出血的危險,因此,手術適應證不斷擴大,較傳統PCNL適應證更廣泛,正逐步成為上尿路結石首選的治療方法[25]。
綜上所述,微創經皮腎取石術是治療上尿路結石安全、有效的方法。對組織創傷小,術后疼痛輕,并發癥少,恢復快,住院時間短。
4展望
近年來,隨著科技的進步,多數上尿路結石的治療可在微創情況下進行。在選擇具體治療方法時,應綜合考慮結石特點、患者自身條件、醫院條件等,并充分尊重患者意愿,才能做出最合理最恰當的選擇。ESWL仍是大多數上尿路結石的首選微創治療方案[26]。輸尿管結石根據結石的性質、位置、大小、數目,尿路梗阻程度,腎功能以及設備技術條件等可分別采用輸尿管鏡取石或碎石、ESW或二者聯合應用治療,輸尿管鏡下碎石以激光碎石效果更佳。微創PCN采用氣壓彈道碎石、鈥激光碎石或聯合超聲和氣壓彈道碎石是治療腎及輸尿管上段復雜性結石的首選微創方案[27]。開放手術在腔內泌尿外科發展的今天,由于其創傷較大,術后恢復較慢對術后復發結石較難處理等缺點,已逐漸被其他方法取代僅有少數完全性鹿角形結石等仍需開放手術處理。
總之,上尿路結石的治療方法很多,特別是對于復雜性上尿路結石,要達到完全排凈結石常需要多種方法聯合使用。應根據結石大小、位置、梗阻程度、是否合并輸尿管狹窄、息肉、有無腎積水以及復雜性的不同等情況,同時考慮患者意愿以及所擁有的設備與技術熟練程度,合理選擇損傷最小、治療時間最短、效費比最高的綜合方法。
【參考文獻】
1高健剛, 夏溟. 上尿路結石治療方法的選擇及進展. 中華泌尿外科雜志, 2006, 27 (6) : 429-431.
2李遜.上尿路結石的現代治療.廣東醫學,2007,28(9):1381-1382.
3張國強,徐吉平,袁美鳳,等.輸尿管結石的臨床分類及治療方案選擇.中華泌尿外科雜志,1996,17(2):106-108.
4吳階平.吳階平泌尿外科學,第2版.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801-802;806-807.
5吳在德,吳肇漢.外科學,第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683.
6楊同君,臧桐,孫楓嶺,等.復式脈沖體外碎石機治療泌尿系結石1260例小結.臨床泌尿外科雜志,2007,22(4):263.
7Tayib AM, Mosli HA, Farsi HM, et al. Shock wave lithotripsy in patients with renal calculi. Saudi Med J, 2008, 29 (8): 1180-1183.
8Obek C, Onal B, Kantay K, et al. The efficacy of 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lithotripsy for isolated lower pole calculi compared with isolated middle and upper caliceal calculi. J Urol, 2001, 166 ( 6 ) :208122084; discussion 2085.
9Doran O, Foley B. Acute complications following 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lithotripsy for renal and ureteric calculi. Emerg Med Australas, 2008, 20 (2) : 105-111.
10Candau C, Saussine C, Lang H, et al. Natural history of residual renal Stone fragments after ESWL. Eur Uro,2000, 37 ( 1) : 18- 22.
11李遜, 何朝輝, 曾國華, 等. 上尿路結石的現代治療方法的探討(附5178 例報告) . 臨床泌尿外科雜志, 2004, 19 ( 6) : 325 -327.
12那彥群, 郭震華. 實用泌尿外科學.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174-263.
13李程, 曾洪. 電磁式體外沖擊波治療輸尿管結石1200 例. 廣西醫學, 2007, 29( 5 ) : 759-760.
14Bapat SS, Pai KV, Purnapatre SS, et al. Comparison of holmium laser and pneumatic lithotripsy in managing upper-ureteral stones.J Endourol,2007,21(12):1425-1427.
15崔書平, 陳文彬, 孟寬濤, 等. 輸尿管硬鏡鈥激光碎石治療輸尿管結石1210例臨床分析. 微創醫學, 2009, 4 ( 6) : 611-613.
16Auge BK, Dahm P, Wu NZ, et al. Ureteroscopic management of lower pole renal calculi technique of calvulus displacement. J Endouro,2001, 15 ( 8) : 835-838.
17周四維輸尿管上段結石的微創外科治療. 中華泌尿外科雜志, 2006, 27( 6 ) : 365-367.
18江波濤, 劉修恒, 匡幼林, 等. 不同微創方法治療復雜性輸尿管上段結石的比較. 中華腔鏡外科泌尿外科雜志, 2009, 3 (1):34-36.
19Aso Y, Takayasu H, Ohta N, et al. Flexible uretero renoscopy. Urol Clin North Am, 1988, 15 (3) : 329-338.
20李遜,曾國華,吳開俊,等.微創皮腎穿刺取石術治療上尿路結石.臨床泌尿外科雜志,2003,18(9):516-518.
21Sorensen CM, Chandhoke PS.Is lower pole caliceal anatomy predictive of 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lithotripsy success for primary lower pole kidney stones?J Urol,2002,168(6):2377-2382.
22郭應祿,許昕,石聲華,等.體外震波粉碎輸尿管結石.中華泌尿外科雜志,1987,8(6):331.
23劉新福,霍偉棠,陳春延. 上尿路結石腔內治療進展. 微創醫學,2007,(05):40.
24Puppo P. Per cut an eous nephro lithotripsy. Curr Opin Urol, 1999, 9(4) : 325-328.
25葉章群,余虓. 泌尿系結石治療技術新進展. 臨床泌尿外科雜志,2008,(10):1.
關鍵詞 腹腔鏡 膽道鏡 微創治療 肝內外膽管結石
肝內外膽管結石是我國常見病、多發病,以發病率高、排石不通、溶石困難等為特點。治療以外科手術為主,傳統開放手術對患者創傷大,結石的殘留率及復發率也較高[1]。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腹腔鏡聯合膽道鏡微創治療得到了廣泛應用,整個手術微創、可視、安全系數高、恢復快,在取凈結石的同時,完整保留您的膽囊和膽囊功能[2]。本文具體探討了腹腔鏡聯合膽道鏡微創治療肝內外膽管結石的效果,希望對微創技術的推廣提供參考。
資料與方法
2009年2月~2012年5月收治肝內外膽管結石患者60例,入選標準:入院前明確診斷膽囊結石,膽總管結石或伴有部分肝內膽管結石;通過醫院倫理道德委員會審議并批準;首次接受上腹部手術;患者均簽署內鏡和腹腔鏡手術治療的知情同意書。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齡20~78歲,平均4862±256歲;平均病程312±025年,癥狀有腹痛、黃疽、惡心、嘔吐、發熱。根據治療方法的不同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各30例,兩組肝內外膽管結石流行病學資料對比類似(P>005)。
治療方法:對照組采用單獨的腹腔鏡微創治療,選擇0LYMPUS 0TV-ST腹腔鏡,首先根據造影所示結石的大小、數目,軟硬度采用適宜的方法取凈結石;然后選用氣管插管全麻,患者取仰臥位,常規Olsen四孔技術,臍部下方切口,置入氣腹針,建立氣腹。解剖膽囊三角,分離粘連,游離膽囊三角,顯露膽囊動脈,用鈦夾夾閉切斷。顯露膽囊管,予以鈦夾夾閉后切斷,將膽囊自膽囊床分離,膽囊床電凝止血,將切除膽囊自劍突trocar孔取出。治療組采用腹腔鏡聯合膽道鏡微創治療,選擇采用Olympas CHF P20纖維膽道鏡及監視系統和0LYMPUS 0TV-ST腹腔鏡。腹腔鏡氣腹建立操作方法同對照組,自主操作孔置入纖維膽道鏡使用取石網取出結石,必要時可采用液電碎石技術,再次置入膽道鏡檢查有無遺漏的結石,選用適當型號的T管,置入膽總管內,縫合膽總管。
觀察指標:觀察兩組的手術操作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并發癥與殘石率。
統計學處理:用SPSS19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P<005表示顯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 果
經過觀察,治療組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明顯少于對照組(P<005);出血量、并發癥與殘石發生率少于對照組,但是差異不明顯(P>005)。見表1。
討 論
一般情況下,肝內外膽管結石在膽囊炎沒有發作的時候是沒有任何癥狀的,等到炎癥頻繁發作的時候是很容易引起膽囊的增大、甚至穿孔或者膽囊的慢性萎縮,結石會隨著飲食的不規律、膽汁的瘀積、延誤治療而繼續增大[3]。傳統上治療膽囊結石并肝內外膽管結石,是采用開腹手術的方法,存在手術創傷大、手術時間長,患者恢復慢等諸多對患者不利因素[4]。
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目前大多數采用最新的微創方法來治療肝內外膽管結石,其中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技術日臻成熟,不過該術式要求術者具備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豐富經驗及鏡下使用膽道鏡取石及縫合、打結技術。早期腹腔鏡下膽總管取石已達到開腹手術水平,但需放置“T”管長達3~4周,使之失去了微創治療的優勢。而當前腹腔鏡下膽總管探查時,膽道鏡則成為必須設備之一[5]。為術者提供第2只眼,通過膽道鏡不僅可直視膽總管內有否狹窄、結石大小、部位及數量,特別是可了解有否肝內二、三級膽管術前未被發現的結石,而且可指導器械取石,彌補器械取石的盲目性,減少膽道的副損傷。而腹腔鏡聯合膽道鏡微創聯合應用能充分發揮各鏡的優勢,既提高診斷準確率,盡可能取盡膽管結石降低了結石殘留率,亦簡化了肝內外膽管結石治療的操作難度,提高了微創治療的成功率[6]。本文經過觀察,治療組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明顯少于對照組(P<005);出血量、并發癥與殘石發生率少于對照組,但是差異不明顯(P>005)。
總之,腹腔鏡聯合膽道鏡微創治療肝內外膽管結石能夠取長補短,將微創技術的優勢發揮到極至,但是要求術者需要內鏡的經驗和熟練的腹腔鏡操作技巧。
參考文獻
1 秦明放,趙宏志,王慶,等.微創治療治療肝外膽管結石階梯性方案研究[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09,24(2):89-91.
【關鍵詞】 超聲引導下外科微創封堵治療; 巨大房間隔缺損; 臨床效果; 炎癥反應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and analyz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minimally invasive surgical treatment of minimally invasive surgical closure treatment guided by ultrasound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large atrial septal defect. Method: 40 patients with large atrial septal defect in our hospital from April 2013 to February 2015 were selected as the study objects, and 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group A(minimally invasive surgical closure treatment)for 20 cases and group B(conventional operation treatment)for 20 cases, then the operation time, postoperative hospitalization time, transfusion condition, complication rates, hospitalization expenses, incision size, inflammatory factors and cardiac related indexes before and after the operation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 The operation time and postoperative hospitalization time of the group A was shorter than that of the group B, the transfusion rate and complication rate was lower, hospitalization expenses was higher, incision size was smaller, and the inflammatory factors serum expression at different time after the operation was all lower than that of the group B (P
【Key words】 Minimally invasive surgical closure treatment guided by ultrasound; Large atrial septal defect; Clinical effect; Inflammatory response
First-author’s address: Peking University Shenzhen Hospital, Shenzhen 518036, 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5.31.014
房間隔缺損是臨床中較為常見的一類心臟畸形情況,對于本病的治療主要以手術治療為主,臨床對其重視程度極高,尤其是對于巨大房間隔缺損的治療重視程度尤其高,關于本病的治療方法研究中,關于微創治療的相關研究不斷增多[1],而超聲引導下外科微創封堵治療作為一類具有損傷小、恢復快、無射線輻射等優點的治療方法[2],其在臨床的手認可程度不斷升高,但是相關的全面細致研究仍十分不足,因此,本研究就超聲引導下外科微創封堵治療巨大房間隔缺損的臨床效果進行探究,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4月-2015年2月于本院進行治療的40例巨大房間隔缺損患者為研究對象,將其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A組(微創封堵治療)20例和B組(常規手術治療)20例。A組男8例,女12例;年齡6.0~57.5歲,平均(20.5±6.9)歲;缺損大小22~34 mm,平均(27.7±3.7)mm;NYHA分級:Ⅱ級者11例,Ⅲ級者9例;肺動脈高壓:輕度8例,中度6例,重度6例。B組男7例,女13例;年齡6.0~58.1歲,平均(20.4±7.3)歲;缺損大小22~35 mm,平均(27.8±3.5)mm;NYHA分級:Ⅱ級者10例,Ⅲ級者10例;肺動脈高壓:輕度8例,中度6例,重度6例。兩組男女比例、年齡、缺損大小、NYHA分級及肺動脈高壓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療方法 A組患者進行超聲引導下外科微創封堵治療,術前已經嚴格篩選,取右胸墊高30°。放置食道超聲探頭(TEE)明確房缺部位,大小,缺損邊緣情況(含軟硬緣情況)。確定ASD大小及周邊情況后選擇合適型號的封堵傘。于前外側第四肋間作3~4 cm小切口,切開心包并懸吊暴露右心房。超聲引導下手指探入右房直入缺損,使得手指與缺損成垂直(90°)角度。在此選擇點的右心房前外側壁行雙荷包縫合,體內注入肝素1.5 mg/kg體重,在荷包中央切開右房,置入輸送鞘管,經鞘管緩慢(太快易造成氣體擠入心房內)送入封堵傘(傘采用上海形狀記憶ASD相應型號的封堵傘),封堵傘經冷肝素鹽水浸泡后安放于輸送器內,在超聲引導下,將輸送器經房缺伸入左房,將左房側封堵傘打開,并往回拉緊,固定于房缺左房側,再打開右房側傘。當封堵器夾住房間隔缺損緣后,先在食管超聲檢測下推拉封堵器,觀察封堵器是否牢固,封堵器形態有無明顯改變,二尖瓣及三尖瓣有無分流,腔靜脈回流有無受阻。食管超聲多普勒彩色血流圖顯示無血流穿隔分流。必要時,在部分ASD患者缺如的外側緣或下腔緣,以3-0聚丙烯線局部縫合封堵器以加強封堵器固定的牢固程度,撤出所有輸送裝置。結扎荷包縫線,檢查有無活動性出血,嚴密止血,縫合心包,逐層關胸。B組進行常規手術治療,患者在平臥位下進行手術,經胸正中切口入路,建立體外循環后,切開右房壁,暴露缺損,均采用牛心包補片或自體心包片,以4-0聚丙烯線連續縫合修補缺損滿意。縫合右房壁。撤體外循環,逐層關胸。然后將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后住院時間、輸血情況、并發癥發生率、住院費用、切口大小及手術前后的炎性因子、心臟相關指標進行比較。
1.2.2 檢測指標與方法 分別于手術前和手術后即刻、24 h、72 h取患者外周靜脈血進行離心,取上清液進行炎性因子的檢測,檢測指標為常規炎性指標中的IL-6、IL-8及hs-CRP,其他炎性指標中的TNF-α、sICAM-1及sPs,上述指標的檢測方法均為ELISA法,試劑盒為每項指標對應的ELISA試劑盒;心臟相關指標包括右心室橫徑、右房長徑、右室流出道及右室舒張末期容積,上述指標分別于術前和術后4、12及24周采用超聲心動圖進行檢查。然后將兩組的檢測結果進行分別統計與比較。
1.3 統計學處理 使用SAS 5.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 字2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手術時間、術后住院時間、輸血情況、并發癥發生率、住院費用及切口大小比較 A組的手術時間及術后住院時間均短于B組,輸血率及并發癥發生率低于B組,住院費用高于B組,切口大小小于B組,比較差異均有意義(P
2.2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的常規炎性指標比較 術前兩組患者的IL-6、IL-8及hs-CRP血清表達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術后即刻、24 h及72 h A組血清表達水平均低于B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3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的其他炎性指標比較 術前兩組患者的TNF-α、sICAM-1及sPs血清表達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術后即刻、24 h及72 h A組血清表達水平均低于B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4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的心臟相關指標比較 術前及術后4、12及24周兩組患者的右心室橫徑、右房長徑、右室流出道及右室舒張末期容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均好于術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房間隔缺損是在心臟畸形性疾病中較為常見的一類,其占先心病的15%~20%[3],鑒于此種情況,而其中巨大房間隔缺損的臨床危害相對更大,故臨床對其重視程度極高,相關的各方面研究也較多,其中關于疾病治療方面的研究尤為多見。臨床中對于本病的治療中與手術相關的研究較多,而隨著醫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及經驗的積累[4-5],對于此類患者治療方法的效果研究也不斷增多,其中心內直視手術作為治療本病的傳統治療手段,其具有較多的不足之處,如手術與創傷、麻醉與體外循環等一系列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患者遠期預后[6-7],因此其臨床應用效果提升空間仍很大。另外,介入治療雖然具有恢復快及創傷較小等優點,但是其適用面相對較窄,尤其不適用于巨大房間隔缺損以及有邊緣缺如ASD的治療,因此其臨床應用也受到限制。因此找到微創且效果較好、適應證較廣的治療方法是成為研究的重點與熱點[8-9]。超聲引導下外科微創封堵治療是近年來臨床中出現的一類新的治療方法,其兼顧了微創、適應證廣等方面,對于上述兩種治療方法的不足具有較好的彌補作用,尤其是ASD一邊甚至兩邊缺如的情況介入無法完成而該方法可以順利完成,因此其臨床受肯定程度不斷提高。
房間隔缺損患者的心臟較多相關指標呈現異常的狀態,其中右心室橫徑、右房長徑、右室流出道及右室舒張末期容積均處于明顯異常的狀態[10-11],因此對此類患者進行治療的過程中,對于上述指標的改善程度即代表了對其治療效果的情況,因此對此方面的監測價值極高。另外,炎性狀態中的較多指標在此類患者中也表現出一定的波動,尤其是手術過程對于患者的機體炎性狀態也有較大的影響作用,且其與手術的創傷程度密切相關[12-13],因此將此類患者治療過程中的炎性狀態監測價值極高。
本文中我們就超聲引導下外科微創封堵治療巨大房間隔缺損的臨床效果進行觀察分析,并與常規手術治療的患者進行比較,比較結果顯示,超聲引導下外科微創封堵治療在手術時間、術后住院時間、輸血情況、并發癥發生率及切口大小方面均具有更為明顯的優勢,但其住院費用相對較高,另外,此類治療患者的炎性指標控制相對更好,患者術后即刻及術后24、72 h的炎性指標血清表達水平均處于相對更低的狀態,說明患者身體的炎性應激狀態控制相對更好,這既是有效保證人體不良應激控制的重要基礎,又是保證人體術后康復效果與速度的重要前提,另外,此類治療干預的患者其治療后4、12、24周的右心室橫徑、右房長徑、右室流出道及右室舒張末期容積等心臟相關指標改善幅度與常規手術治療無明顯差異,但均明顯好于術前,說明其對于心臟構造的改善效果不差于常規手術治療,從而肯定了其在保證微創基礎上,對于疾病狀態的有效改善[14-15]。上述這些優勢,較為全面地肯定了超聲引導下外科微創封堵在此類患者中的應用價值。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超聲引導下外科微創封堵治療巨大房間隔缺損的臨床效果較好,且對于患者的炎癥反應控制相對更好,故認為其更為適用于此類患者的治療。
參考文獻
[1]胡江葦,王海永.超聲心動圖在經胸微創封堵治療先天性心臟病中的應用[J].臨床醫學工程,2015,22(1):124-126.
[2]李兵,謝明星,李玉曼,等.斑點追蹤成像評價房間隔缺損患者封堵術前后室間隔左右心室面心肌應變[J].臨床超聲醫學雜志,2015,17(2):80-83.
[3]吳麗文,陸世紅,匡永芳.超聲心動圖在經胸微創房間隔缺損封堵術中的應用[J].嶺南現代臨床外科,2015,15(3):342-344.
[4]夏曦.房間隔缺損合并肺動脈高壓患兒導管封堵術后左房結構及功能的變化[J].臨床心血管病雜志,2015,31(1):54-56.
[5] Schueler R, Hammerstingl C. Reply: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of residual atrial septal defect following transseptal catheterization for intracardiac interventional procedures[J]. JACC Cardiovasc Interv,2015,8(9):1269-1270.
[6]秦艷娟.超聲心動圖在房間隔缺損介入封堵術中的應用分析[J].吉林醫學,2014,35(16):3510-3511.
[7]李衛虹,黃向陽,袁奇,等.超聲心動圖在外科微創封堵治療繼發孔型房間隔缺損中的應用[J].安徽醫藥,2014,18(8):1494-1496.
[8]吳治勝,夏普海提?阿迪力,穆玉明.實時三維超聲心動圖檢測房間隔缺損封堵術對右心室容積和瓣環運動影響[J].中國醫學影像技術,2014,30(12):1818-1821.
[9] Ren J F, Callans D J, Marchlinski F E.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of residual atrial septal defect following transseptal catheterization for intracardiac interventional procedures[J]. JACC Cardiovasc Interv,2015,8(9):1267-1269.
[10] Mousa T M, Akinseye O A, Kerwin T C, et al. A rare association of sinus venosus-type atrial septal defect and persistent left superior vena cava detected by 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 and 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J]. Am J Case Rep,2015,11(16):528-531.
[11]張潔,楊炳昂,陳關良,等.超聲心動圖評價房間隔缺損合并肺動脈高壓者封堵術后心臟形態學變化[J].海南醫學,2014,25(17):2540-2543.
[12]王靜靜,呂清,馬小靜,等.TTE及TEE在小兒及成人繼發孔房間隔缺損封堵術前篩查中的應用特點[J].中國超聲醫學雜志,2014,30(8):694-698.
[13]門曉玉,侯蘇蕓,滑少華.經食管超聲心動圖在中央型房間隔缺損微創外科封堵術中的應用[J].中國醫藥,2014,9(7):960-962.
[14]高帆,袁建軍,朱好輝,等.左心房追蹤技術評價介入封堵繼發孔型房間隔缺損術后患者左心房容積和功能[J].中國醫學影像技術,2014,30(4):518-521.
泰州市第二人民醫院骨科,江蘇泰州 225588
[摘要] 目的 探究小切口微創手術在跟骨關節內骨折治療中的臨床效果,豐富臨床經驗。 方法 選取該院2011年6月—2013年6月接受臨床治療的66例跟骨關節內骨折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兩組:試驗組采用跟腱旁小切口克氏針內固定法治療;對照組采用L切口鋼板內固定法治療。對所有患者跟蹤隨訪至少1年,觀察患者的治療效果以及并發癥情況并作綜合的對比研究。結果 經治療兩組患者病情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試驗組跟骨恢復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末次隨訪AOFAS評分試驗組為(94.8±1.7),對照組為(81.7±3.1),試驗組優于對照組;試驗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0%,對照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27.3%,試驗組優于對照組。以上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 對于跟骨關節內骨折患者,小切口微創手術能顯著改善預后情況,大大降低并發癥的出現,值得在臨床中深入研究,并推廣、應用。
[
關鍵詞 ] 小切口微創手術;跟骨關節內骨折;預后;臨床分析
[中圖分類號] R47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4)10(a)-0111-02
跟骨骨折為最常見的跗骨骨折,處理不當具有較高致殘率。隨著建筑業和交通業的高速發展,高速撞擊、爆炸、墜落等損傷所致跟骨骨折愈發增加。關節內骨折是其中較為常見又更為復雜的一型,約占全部跟骨骨折的80%。目前針對其的治療方法有很多,各有其適應證及優缺點[1]。該研究選取了2011年6月—2013年6月間該院接受不同手術方式治療的跟骨關節內骨折66例為研究對象,作綜合的對比分析,旨在比較小切口微創手術與傳統手術方式的差異?,F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該院收治的跟骨關節內骨折患者,入選標準:①所有患者均經臨床診斷為單側跟骨骨折;②受傷致骨折距接受手術治療時間在兩周內;③患者或其家屬均在簽署知情同意書的情況下自愿參與該研究。排除標準:①病理性骨折;②開放性骨折;③伴有其他重要骨與關節部位的骨折;④伴有嚴重的全身性的內科疾病。共66例,年齡23~52歲,平均(34.3±8.3)歲;交通事故所致22例,墜傷33例其他原因所致11例。結合患者意愿,將患者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33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骨折類型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1.2 方法
術前,對所有患者進行全面觀察及評估,按照相關治療原則首先進行一定的對癥處理,做好術前準備。
所有患者均在腰麻狀態下進行手術,并且均由同一手術醫療小組施予手術。術中均放置負壓引流,24~48 h拔除。
試驗組行跟腱旁小切口克氏針內固定法治療。切口起自外踝尖上方1~2 cm處的外踝后緣與跟腱間中線,并沿跟腱向下延伸至足背與足底皮膚交界處;撥開跟腱,剝離其下的脂肪層;切開距下關節后關節囊,切斷跟距韌帶,充分顯露距下關節面后部;然后沿跟骨外側壁剝離,撥開腓骨長短肌肌腱,充分暴露距下關節外側部分;翻出塌陷的下關節面及粉碎的骨折塊,進而觀察內側載距突,而后撬撥跟骨結節,恢復骨折塊與載距突的解剖位置關系;然后用克氏針通過跟骨結節和載距突交叉固定;然后以距骨的下關節面面為模板,復位翻出的下關節骨折塊,經皮將下關節面骨折塊用克氏針固定于載距突上。
對照組行“L”形外側擴大切口切開復位加鋼板螺釘內固定術。切口起自外踝尖上3 cm的跟腱和腓骨長短肌肌腱之間,縱行向下至足底皮膚和外側皮膚交界處,水平向前止于第5跖骨基底部;切開皮膚及皮下組織至跟骨外側壁;掀起腓骨長短肌肌腱等組織,剝離跟骨外側壁,充分暴露距下關節,復位跟骨后距下關節面骨折碎塊。C形臂X線監視下復位滿意后,選擇合適的鋼板并預彎,常規松質骨螺釘內固定。
術后給予常規抗感染治療。出院后,跟蹤隨訪至少1年,觀察并記錄其并發癥發生情況。
1.3 觀察指標
①手術前后,X線片測得的跟骨長度、高度、寬度、Bohler角和Gissane角;②采用美國足踝外科(AOFAS)踝-足評分系統[2]對患者足部功能進行評價,評分越高代表效果越好。記錄末次隨訪AOFAS評分并比較分析。③觀察并記錄并發癥情況。
1.4 統計方法
該研究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對所得的數據進行整理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檢驗標準α=0.05。
2 結果
2.1 手術治療前后X線下跟骨情況
通過手術治療,患者總體的跟骨情況顯著改善,試驗組明顯優于對照組,其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2 末次隨訪AOFAS評分
驗組末次隨訪AOFAS評分為(94.8±1.7),對照組為(81.7±3.1),試驗組優于對照組,兩者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3 術后并發癥情況
試驗組患者無并發癥;對照組6例患者出現切口延遲愈合,2例出現創緣壞死,1例出現足部淺表感染,并發癥發生率為27.3%,經對癥治療后痊愈。試驗組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兩者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3 討論
跟骨骨折是最常見的跗骨骨折,隨著足踝關節的生物力學的深入研究,以及影像學、內固定材料的飛速發展,跟骨骨折的診斷和治療對照既往已取得了令人滿意的結果,但仍存在較高致殘率,有研究報道致殘率高達30%[3]。跟骨內關節骨折改變了整體外形和足部力學的穩定性,骨折后期可以引發相關的創傷性關節炎,導致足部疼痛以及功能障礙,臨床應當高度重視[4]。針對其的治療方法有很多,目前大多選用保守方法治療Sanders I型跟骨關節骨折,但對于Ⅱ、Ⅲ、Ⅳ型的治療方法,尚無達成一致意見[5]。傳統常用的是“L”形外側擴大切口切開復位加鋼板螺釘內固定術。此術式的優點是可清楚顯露骨折及關節面,利于進行準確復位,并且有足夠空間放置、固定鋼板。但同時,由于廣泛剝離軟組織,不可避免會引發創面感染、皮緣壞死、鋼板甚至骨外露等并發癥的出現[6]。目前,伴隨著影像學、關節鏡技術以及材料學等科學的進步,微創治療方法迅速發展,為跟骨骨折治療打開一片新天地。微創手術治療跟骨骨折不僅能使骨折準確復位和有效固定,還能盡量避免軟組織損傷,有效降低并發癥的發生,取得可觀的療效[6]。
該研究選取了36例跟骨關節內骨折的患者,平均分為兩組分別接受不同的術式治療,旨在比較兩種術式療效的差異,為臨床工作尋求突破。結果表明,接受小切口微創手術治療的患者的跟骨及其相關解剖結構恢復情況、AOFAS評分均明顯優于接受傳統 “L”形外側擴大切口切開復位加鋼板螺釘內固定術的患者,同時并發癥的發生率明顯低于后者。這與羅敏等[7]研究結果一致。
盡管微創技術有諸多優點并且日趨成熟,但微創依然具有一些不可回避的缺點。首先,其適應癥較窄,不適用于壓縮、塌陷骨折。另外,其專業技術要求較高,并且需要專門的器械設備,限制了該技術普及和推廣。接下來需要進一步的研究,擴大微創治療技術的適應癥,簡化操作技術和降低器械成本[8]。
綜上所述,小切口微創手術能顯著改善跟骨關節內骨折的預后情況,大大降低并發癥的出現,值得進行深入的研究,并在臨床中推廣和應用。
[
參考文獻]
[1] 高迪,賈斌.重微創小切口治療跟骨關節內骨折的前瞻性對照研究[J].中國微創外科雜志,2011,11(12):1099-1102.
[2] 施忠民,顧文,蔣垚.微創鎖定板內固定治療跟骨關節內骨折[J].中華創傷骨科雜志,2012,14(8):648-653.
[3] 魏金亮,鐘俊,邱波,等. 跟骨關節內骨折切開復位與撬撥復位治療比較[J].臨床外科雜志,2011,19(9) :632-634.
[4] 朱學敏,唐三元,楊輝.跟骨骨折的微創治療現狀[J].生物骨科材料與臨床研究,2014,11(1):31-34.
[5] 段以文. 手術與非手術治療跟骨關節內骨折的療效比較[J].中醫藥導報,2009,15(6) :45-47.
[6] 于濤, 楊云峰,俞光榮.微創技術在治療跟骨骨折中的應用進展[J]. 中國修復重建外雜志,2013,27(2):236-239.
[7] 羅敏,張明,趙紹偉.小切口微創手術治療跟骨關節內骨折的臨床研究[J].黑龍江醫學,2013,37(9):832-834.
【關鍵詞】 微創穿刺技術; 急性腦出血; 腦溢血
腦出血(ICH)也稱為腦溢血,是指原發性非外傷性腦實質內出血,有時也被稱為自發性腦出血,急性腦出血約占腦血管疾病總數的20%~30%。引起急性腦出血的因素很多,高血壓就是其中之一,因為急性腦出血病發迅速,病情兇險,所以相對的死亡率非常高,目前的國際治療標準,此類疾病的病死率約為40%,在存活的患者中,也有75%因為這個疾病而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殘疾,發病時出血量也決定了患者的手術成功率及生存率,但是在控制出血量方面,還沒有比較滿意的治療方案。筆者所在醫院自采用微創穿刺技術的方式治療以來,急性腦出血患者的死亡率明顯下降,以下是2007年3月~2009年9月采用微創穿刺技術的治療方法和傳統常規保守治療的比較。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2007年3月~2009年9月內在筆者所在醫院就診的30例患者作為入選病例,其中男20例,女10例,年齡36~65歲,平均54.3歲。所有患者經過檢查,均發現有急性腦出血病癥,均符合中華醫學會第四屆腦血管病會議確定的診斷標準[1],并且伴有一定程度的高血壓史。
1.2 治療方法 將30例患者分為穿刺組和對照組,兩組患者首先給予常規治療,包括控制血壓、脫水降顱內壓、止血、神經營養、支持治療及防治并發癥。穿刺組的患者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加用微創穿刺技術配合治療。微創穿刺技術:先用CT儀器進行腦出血血腫部位定位,穿刺點選定為離開出血部位最近的體表處,穿刺時要注意不要觸及腦部的各器官和主要血管,固定腦出血的具體部位后穿刺手術,然后將試管介入取出陳舊血液,如果自然壓力不足,可以使用5 ml注射器,但是注意不要傷及患者,抽出陳舊性血液,抽血量不要超過30 ml,直至抽出去新鮮血液則立即停止,夾管穩定8 h以防血液再度流出。手術后向穿刺部位注射生理鹽水約2 ml,引流管封閉,大約封閉4 h后開放,利用低位的方式繼續引流出陳舊血液,引流結束時再次注入生理鹽水約2 ml,繼續用CT檢查直至血腫基本消失。
2 結果
治療后3個月進行復診,按日常生活能力(ADL)評定標準[2]進行分級:評分1~3的治愈效果評定為優良,4~5治愈效果評定為重度殘疾。30例患者中,對照組治愈5例,重度殘疾5例,死亡5例,治愈率為33.33%。穿刺組治愈10例,重度殘疾3例,死亡2例,治愈率為66.67%(詳見表1)。對15例ADL 1~3的成功治愈的患者進行3個月的隨訪,兩個月內治愈的定義為快速治愈,對這些患者康復的速度做了調查(見表2)。
3 討論
急性腦出血是死亡率比較高的一種危險病癥,發作時間往往只有短短的幾分鐘或幾小時,同時還有惡化為其他疾病的可能性,如何治療急性腦出血,也成了當代醫學的一個重點、難點。由于傳統內科藥物治療的效果不理想,特別是大量腦出血的患者,死亡率非常高,以往運用外科開顱手術,但是此種手術創傷太大,并不適合老年或者身體比較虛弱的患者。
傳統治療曾指出,越早進行手術治療,患者康復率越高,不但止血效果好,手術效果也相對較好。隨著現代微創穿刺技術的出現,手術時間從原來的3~7 d縮短至現在的6~24 h之內,而手術救治的最佳時間是出現病癥的5~7 h,手術同樣是和接受治療時間成正比,發現病癥后提前手術,對于神經功能的恢復起到很積極的作用。近年來新發展的微創定向技術[3],結合CT,為原本操作困難的穿刺術提供了良好的幫助,提高了視野清晰度,為治療急性腦出血提供了一個新的治療方式。因為手術精度提升,對患者造成的傷害變小,治療效果也顯著提高,對患者術后恢復有很大程度上的幫助,針對老年患者死亡率特別高的情況治療效果更為明顯。操作方式也由以前靠直覺等轉變為直視,使手術的難度有所降低,手術時間明顯縮短,提高了患者的治愈速度和治愈率,療效遠遠高于傳統的治療方式。
參考文獻
[1] 中華醫學會第2次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中華神經精神科雜志,1988,21(1):59.
[2] 章翔.臨床神經外科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374-380.
[3] 吳江.神經內科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170.
關鍵詞:腦出血;高血壓;微創血腫清除術
高血壓為經常性伴有并發癥的一種慢性疾病,其中高血壓性腦出血為常見的并發癥之一。高血壓性腦出血一旦發生,極其容易導致患者傷殘甚至死亡,是人類健康的一大隱患。在以往高血壓性腦出血臨床治療中多半為保守治療方法,而隨著科學的進步及醫療水平的提升,臨床上逐漸采用顱內血腫微創清除技術治療高血壓性腦出血,由于其操作簡單及安全性高的特點越來越被廣泛應用,目前為止更是應用于國內外的腦出血及相關治療及研究中。而考慮到它的誕生時間較短,對于一些副作用以及反映療效在醫療界還存在著爭議,更有研究顯示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和可溶性S-100蛋白會在腦損傷之后可跨過血腦屏障而進到體循環,從而危害人體健康。鑒于此,此次研究以NSE和S-100蛋白作為檢測腦出血后腦損傷的各項客觀指標,判斷微創顱內血腫清除術治療方法的相關反應狀況,將之與保守治療相互比較,分析得出結論,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收集2013年9月-2015年9月在本院住院治療確診為高血壓性基底節區腦出血的80例患者資料,用隨機分配的方法將這兩組患者分為人數均等的兩個研究小組,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均為40例。觀察組的患者年齡為41-66歲,平均為56歲,其中男23例,女17例。出血量為31-55 ml,平均出血量為45 ml;對照組的患者年齡為41-67歲,平均為55歲,其中男22例,女18例。出血量為32-55 ml,平均出血量為46 ml,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等一般臨床特征運用統計學軟件分析P>0.05,可比性確切。
1.2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保守治療,對觀察組采用微創顱內血腫清除術的治療方法。觀察兩組患者的治后療效。
1.3統計學分析 研究數據采用SPSS 17.0進行相關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數表示,同時采用x2檢驗,以P
2.結果
對比兩組的NSE和S-100蛋白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血清NSE濃度于14 d內明顯高于對照組,而在14 d和28 d之間又顯著低于對照組;對照組于28 d內NSE濃度均高于對照組(見表1)。觀察組的患者血清S-100蛋白濃度在14 d內顯示數據要高于對照組,而在14-28 d之間卻又顯著低于對照組(見表2)。
3.討論
高血壓性腦出血是臨床上的一種常見病癥,它的發病率、死亡率以及致殘率都比較高,因此長期以來,作為一種嚴重危害人類身體健康的疾病已經被醫學界廣泛重視。腦出血的患者在短期內顱內就會形成血腫占位,導致壓迫其周圍的神經造成因血流量減少而引發的缺氧癥狀,使得腦內出現水腫,進而損傷各部分腦內組織器官以以及相關腦部肌肉結構的代謝以及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