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丁香婷婷妞妞基地-国产人人爱-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麻豆-国产人成-91久久国产综合精品-91久久国产精品视频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緊急醫學救援預案范文

緊急醫學救援預案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緊急醫學救援預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緊急醫學救援預案

第1篇:緊急醫學救援預案范文

關鍵詞 地震災害 急救醫療 運作 體會

醫院完善的突發事件緊急處理預案

在“5.1”地震災難發生后我院立即啟動了《資陽市雁江區人民醫院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并有序地安排各項工作。我院的應急預案涵蓋了自然災害、社會安全事件及公共衛生突發事件等。在預案中規定了應急狀況下我院的組織體系、工作流程、運行機制、應急保障、后期評估等多方面。根據預案地震發生后我院立即成立了以院長、書記為領導 副院級領導為主要成員的地震應急指揮機構 負責研究決定、部署和推動全院地震應急管理工作。醫院辦公室和醫務科是應急管理的辦事機構履行應急信息匯總、接受和辦理向上級主管部門報送的緊急事項發揮運轉樞紐作用;承辦醫院應急管理的專題會議督促落實有關決定事項;并負責相關科室的協調與信息通報 向全院職工地震信息。急診科具體負責地震傷員的檢傷和外地地震傷員檢傷分流并安排抗震性能最佳的急診病房接受余震發生時各科危重病人的安置管理工作。同時成立了兩個由專家成員組成的醫療救護隊為地震傷員提供醫療救助并為醫院應急管理決策提供建議還參加應急處置工作。

醫院各職能部門分工明確

職能部門醫務科、護理部等是地震災害工作決議的執行者和落實者成立了抗震救災領導小組、醫療救護小組、后勤保障小組、接受社會捐助和志愿者安排等小組明確的分工很利于醫院對人員的合理組織與調配。地震發生后醫院各部門立刻進入緊急狀態特別是從事急診急救部門的急診科進入h待命各部門根據應急預案有條不紊的工作。

合理安排與調配:在向災區派出應急醫療救護隊的同時急診科人員為成員的“醫療救護隊”承擔著本地地震傷員和外地來院地震傷員的急救醫療處置工作也在順利開展。我院常態下就建立了以急診科人員為主的災害事故救援小組承擔著各種災害事故的醫學救援任務在必要時再抽調相關科室醫生、護士及相關人員組成急救醫療組協助完成急救醫療服務。

急診急救工作:地震災害的發生考驗著醫院的急救醫療服務體系(EMSS)即院前急救、醫院急診科、重癥監護病房三環相扣相互銜接考驗捍衛著人民群眾健康的急救生命鏈是否能無縫連接和高效運轉。災害發生時醫院安排了急診科人員小時待命、醫院輔助科室和臨床科室雙人值班等措施以便隨時接收本地地震傷員和外地地震傷員在抗震性能最佳的急診病房安排接受余震發生時各科的危重病人安置管理工作投入大量急救器材、設備設施如呼吸機、床旁ECG、心電監護儀等充分保障了“綠色生命通道”的暢通與高效運轉。

病人安置:在大地震發生及短期內余震不斷時醫院在安全措施有保障的三處空曠地帶搭建防震帳篷分區安置普通病人便于集中管理和治療保障了治療的連續性與安全性。

后勤保障:后勤物質、藥品、急救器材等及時供給保障了急救醫療服務體系的高率運轉。地震發生后后勤保障部門組織相關的專家對醫院業務用房進行安全檢查、鑒定加固或維修因地震毀損的而不達危房標準的建筑或器材保障業務使用。

討 論

重視不夠:急診醫學專業是世紀8年代中期才獨立和發展起來的新興醫學學科是醫院的一級臨床科室。醫院領導對其認識不足、不夠重視總認為急診科只是“分診”所以對其專業人員配備人才培養、設備配置相對臨床科室滯后使急診專業發展緩慢落后于其他臨床科室。醫院領導應加強知識更新使急診置于應有地位、加強領導。

工作模式落后:現有的醫學救援模式是“多應急處理、少應急管理”一旦發生突發公共事件需要醫學救援時需要臨時成立救援指揮機構醫院且各自為政不能統一的指揮調度致使運作的隨機性大、效益低、有限急救資源浪費。同一地區應建立可持續運行機制和常設機構在突發災害需醫學救援時統一調度指揮本地區的急診急救資源。

不能實現聯勤聯動:醫學救援信息渠道不暢通涉及到需醫學救援的如公安“11”、消防“119”、交通“1”等不能實現聯勤聯動監控報告信息不能及時報告信息資源不能實現共享。

急救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急診醫學是多學科、跨專業的臨床一級學科急診醫學是通科的綜合急診急救專業知識和搶救能力要求較高。發展急診急救關鍵在于人才培養人才是發展的根本。1要理論基礎扎實、知識面廣急診正確的診斷是采取有效的治療前提正確的診斷源于淵博的知識、扎實的基礎、豐富的臨床經驗。要對心肺復蘇等急救技能熟練運用掌握各種危重癥的搶救。有良好的醫德、吃苦耐勞的精神。要反應靈敏、動作敏捷。總之就是要著力建設一支既有內外科基本技能和豐富的臨床經驗更要有急診危重醫學所需理論知識和急救技能的專業隊伍。

人力資源配置不合理:由于衛生保障制度等原因存在嚴重的科室差別、城鄉差別、階層差別而急診急救責任重、風險大、工作苦多數寧干專科不干急診再加上從事急診急救的醫護人員待遇差更使思想波動、隊伍不穩尤其是基層醫院的急診科。

投入不足:由于醫學救援經費投入不足導致設備設施配備的落后現有急診急救設備陳舊落后、缺乏無法達到穩、準、快和“時間就是生命”的要求。醫院應在條件允許范圍內優先考慮急診急救器材裝備齊全搶救設備才能使急救得心應手縮短救治時間造福于人民。

第2篇:緊急醫學救援預案范文

【摘要】文章簡要分析了綜合醫院突發災害應對能力的現狀,結合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實際,提出綜合醫院應從應急文化、應急預案、應急隊伍、應急裝備及信息化等方面加強建設,以有效提高醫院處置和應對突發災害的能力,促進醫院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綜合醫院 突發災害 應急能力 建設

自2003年非典后,國家開始重視各類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理工作,相繼頒布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關于建立應急衛生救治隊伍的意見》等一系列政策法規,以預防和減少突發事件的發生,控制、減輕和消除突發事件引起的嚴重社會危害,規范突發事件應對活動。尤其汶川大地震發生后,國家更加大應急工作投入力度,不斷擴大緊急醫學救援網絡醫院覆蓋面,重視國家衛生應急隊伍建設,至2012年底衛生部門已在全國各省市共成立了11支國家級衛生應急隊伍,并提出將依托綜合實力強的三級甲等公立綜合醫院和緊急醫療救援中心在全國分片區建立區域性的醫療救援中心,以切實加強和提高應對突發事件的緊急醫學救援能力。經過幾年的努力,我國應急救援體系有了一定的發展,但由于起步較晚,應急救援體系尚不完善,專門的應急救援機構和救援力量尚未完全建立并高效運轉起來。一旦發生重大突發事件,所處區域內的綜合醫院毫無疑問的成為第一時間承擔醫學救援的主要力量。汶川大地震中的華西醫院、四川省人民醫院就充當了這樣的角色。隨著社會的發展,應急醫療逐漸融入到常態醫療中,尤其新醫改方案的出臺,強調公益性回歸,綜合醫院有責任與義務維護公眾的全面健康,將突發事件應急醫療救援當作工作的一部分,提高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

1綜合醫院突發災害應對能力的現狀分析

1.1思想上缺乏足夠重視

面對突發災害的應急救援,綜合性醫院在同級醫療機構(如急救中心、專科醫院、中醫院等)中是救治條件最好、救治能力是最強的,而且責無旁貸、責任重大。但由于當前醫院面臨市場化的激烈競爭,綜合醫院大多集中力量加強內部經營,發展專科實力,卻往往忽略了發展醫院應急能力,以至于各醫院在搶救突發災害的能力上存在很大的差異[1]。在人們對生存質量要求不斷提高的今天,綜合醫院應重視發展應對各類突發災害的能力。

1.2缺乏必要補償渠道

一直以來,我國財政對醫療衛生的投入都是比較低的,遠遠不能滿足實際需求。據統計,2011年,醫療衛生投入占全國財政收入的7.7%,占當年GDP總量的1.7%。2012年,醫療衛生投入占全國財政收入的6.14%,占當年GDP總量的1.38%[2]。汶川大地震后,國家對應急醫療的投入力度加大,但相較實際需求而言,投入力度還有待提高,尤其對綜合醫院應急能力建設的投入方面沒有一個適宜的補償機制。但綜合醫院作為我國醫療衛生機構的主力軍,同時也是維護人民生命健康和社會穩定的骨干力量,對突發災害的應急救援責無旁貸且責任重大,在當前尚無明確政策補償機制的情況下,綜合醫院仍應從自身各個層面加強投入,促進發展,不斷提高自身應對突發災害的能力。

2綜合醫院突發災害應急救援能力建設

2.1樹立全員應急意識,營造應急文化氛圍

從狹義上講,文化是指社會內部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禮儀制度、組織機構、行為方式等物化的精神。應急文化則是公共安全在意識形態領域和人們思想觀念上的綜合反映,它以安全價值觀為核心,包含了安全判斷標準和安全能力、安全行為方式等。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非常重視應急文化的建設,將公共安全提高到社會文化層次,通過各種教育、培訓、應急演練和應急活動來促使應急文化的沉淀,促使應急文化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思想觀念[3]。綜合醫院加強應急能力建設首先應樹立全員應急意識,從醫院領導班子到職能部門到臨床醫技科室,建立從上至下的應急組織機構,其次應制定與之相適應的各項制度,將應急文化滲透于醫院制度之中,最后通過加強教育與培訓、定期組織應急演練、開展技能競賽等方式,營造濃厚的應急文化氛圍,使全體員工參與其中,去切身感受與體會,不斷促進醫院應急文化的沉淀,使應急滲透到日常工作當中去。

2.2詳細編制各類應急預案,加強動態管理

根據國家、省、市衛生系統應急預案,結合本地區、本醫院的實際情況進行針對性的修改與編制,包括總體預案及各類專項預案。預案編寫應按照應急反應計劃,做到具備靈活性、協調性、開放性、可持續性、預見性、可操作性、可擴展性、權威性,同時做好預案可行性論證。經論證確定后的預案不能束之高閣、成為擺設,應加強動態管理,積極組織員工進行學習、研究及適應性演練,不斷修訂與完善,做到發生突發災害事件時,能真正按照應急預案有條不紊進行,而不是盲目依靠個人經驗。

2.3明確應急隊伍定位,制定長效培訓機制,打造平戰結合的應急隊伍

綜合醫院應急隊伍所有隊員均來自醫院的各個科室,平時他們要承擔日常的醫療工作,“戰時”則緊急抽調出來完成應急醫療任務。如何確保“戰時”能夠快速反應、有效應對,關鍵還得在平時。作為廣東省應急醫院,我院結合實際組建了一支60人的應急隊伍,平均年齡32歲,男女比例2∶1,分兩個梯隊,三種建制(5人分隊、10人分隊、20人分隊),以便根據救援任務性質,機動調整救援力量。2011年我院應急隊伍被衛生部確定為全國首批6支國家緊急醫學救援隊伍之一。醫院結合日常醫療工作,制定了應急隊伍的長效培訓機制,定期進行急救技能培訓、英語口語培訓、封閉式專項培訓以及野外團隊作戰訓練等,不斷強化應急隊伍應急反應能力、機動部署能力、醫療救治能力以及自我保障能力,此外還定期(如每兩年)進行應急隊伍人員更新、補充,以保證救援隊伍整體力量和水平。2011年日本發生大地震、2013年菲律賓超強臺風災害,我院應急隊伍均能在接到命令后,快速反應2小時內完成攜行裝備的配置及集結,隨時為救援任務做好準備。

2.4結合救援實戰要求,科學合理編配救援裝備

一支訓練有素的專業救援隊伍在突發災害事故中所起到的不可替代的救援作用,不僅僅取決于專業的救援人員和高水平的救援技術,同時也取決于精良的救援裝備,這兩者缺一不可。裝備的配置應結合救援實踐需求,遵循科學合理的原則,如個人裝備應講究配套實用,攜行裝備應強調高度集成化,車載移動醫院應體現機動靈活性等。目前,我院利用中央轉移地方項目經費和部分自籌資金已完成了全套隊伍裝備配置,包括個人裝備、系列攜行背囊、便攜式醫療救援設備以及大型應急車輛等,并定期開展人機培訓與演練,不斷強化裝備使用。

2.5加強信息化建設,實現縱橫向信息共享

綜合醫院在應對突發災害過程中,確保通訊聯絡的暢通和信息傳遞的及時、準確十分關鍵,它對于識別事件苗頭、準確判斷情況、做出正確決策、及時應急處置、控制事態擴大具有重要意義。綜合醫院必須重視應急信息化建設,利用先進信息手段,提高通訊聯絡的穩定性和可靠性。我院投入500萬元建設了以現代化指揮調度系統為核心,結合綜合地理信息系統(GIS)和全球定位系統(gps)、無線數字集群技術、無線視頻傳輸以及計算機輔助決策預案系統的應急指揮智能化系統,是目前全國唯一一家以醫院為主體機構的應急醫療指揮中心。該中心可在突發災害發生時,立即實現應急啟動、應急通知、應急會商決策、指令分解、指揮調度、跟蹤反饋、現場反饋、事件終止及善后處理、事件總結、統計分析、信息等工作。

我國時刻面臨著突發災害的威脅,突發災害事件是對綜合醫院應急能力的全面考驗,應急能力的建立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醫院管理者應根據應急工作的特點,制定責任明確,流程清晰的應急預案;明確應急隊伍定位,制定長效培訓機制,打造平戰結合的應急隊伍;結合救援實戰要求,科學合理編配救援裝備;不斷加強信息化建設,逐步將應急工作規范化、日常化。同時,管理者還必須在院內樹立全員應急的工作思想,注重宣傳與教育,營造積極的應急文化氛圍,從思想上、組織上到人力、物力、財力各個方面出發,真正將醫院應急工作形成體系,從而有效提高醫院處置和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促進醫院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歐景才.綜合醫院應對群發性災害事故的策略[J].現代醫院,2007,7(10):7-8.

第3篇:緊急醫學救援預案范文

一、組織機構職責

突發事件緊急醫療救援信息報告管理遵循“屬地管理、分級負責,統一規范、準確快速”的原則。衛生行政部門和各有關醫療衛生機構在信息報告管理工作中履行以下職責。

(一)突發事件發生地的衛生行政部門是責任報告主體

負責收集突發事件緊急醫療救援信息,規定時間內向上級衛生行政部門和同級人民政府報告。制定管轄區域突發事件緊急醫療救援報告制度,建立報告機制。對突發事件的緊急醫療救援信息報告工作進行監督和管理。

(二)市120急救中心(市人民醫院急診科)和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為突發事件緊急醫療救援信息的責任報告單位

衛生監督機構負責協助衛生行政部門對突發事件醫療衛生救援信息報告責任單位(120急救中心和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進行監督檢查,糾正報告管理工作中的違法違規行為,并依法進行查處。

(三)突發事件緊急醫療救援信息實行歸口管理

參與突發事件緊急醫療救援的醫療衛生機構,無論機構級別和其隸屬關系,必需及時、如實向120急救中心報告現場救援信息和院內急救信息。120急救中心負責收集匯總突發事件緊急醫療救援信息,向同級衛生行政部門報告。突發事件緊急醫療救援信息報告分初始報告、進程報告和終結報告。

二、信息報告

(一)報告范圍

各級各類醫療機構突發事件醫學救援信息報告范圍:一般、較大、重大、特別重大級別的突發事件醫學救援信息或在敏感時期、敏感地區、敏感人群發生的突發事件緊急醫學救援信息。

(二)報告程序和方式

各級各類醫療機構抵達突發事件現場或本院收治突發事傷亡人員后30分鐘內,向市120急救中心電話報告事件救援信息。初始報告后,院前或院內急救信息根據120急救中心的要求進行續報。市120急救中心電話。

120急救中心接到突發事件人員傷亡信息,經初步核實匯總后,在1小時內向衛生局報告,并且在現場應急響應期間每2小時向衛生行政部門電話報告1次救援進展情況,并記錄報告時間和報告內容備案。工作時間報告市衛生局辦公室、疾控科(應急辦);工休時間報告市衛生局值班室。

接到報告的衛生行政部門應立即對突發事件醫療救援信息進行快速核實,根據不同事件性質和級別,迅速采取相應的醫療衛生救援措施。較大級別以上突發事件醫療衛生救援信息,必需在30分鐘內電話報告上級衛生行政部門,同時直接報告省衛生廳,隨后在2小時內書面上報到上級衛生行政部門。工作時間報告省衛生應急辦或省衛生廳機要室,省衛生應急辦,省衛生廳機要室

突發事件傷員救治工作涉及兩個及以上行政區域時,由事發地的衛生行政部門統一收集和報告醫療救援信息。

(三)報告內容

1、基本信息

突發事件緊急醫療救援信息報告內容重點包括突發事件發生時間、地點、致傷人數和醫療救治工作情況及需要提供的支持援助等。突發事件的級別、事件原因、現場死亡人數、事件傷員身份等非醫學救援信息可暫不涉及。

2、醫療救援發生、發展、控制過程信息

⑴初始報告

報告內容包括事件名稱、發生時間、地點、事件類別、醫療機構接診和收治傷病員人數及傷情分類,已采取的醫療救援措施。可先用電話口頭初報,在2小時內補報書面信息。

⑵進程報告

主要報告醫療衛生救援的進展和變化,傷病員門診留觀和住院治療人數、傷情分級及轉歸、在不同醫院的分布情況,進一步的醫療救援措施,是否需要上級衛生行政部門支持等。特別重大和重大突發事件發生后,在傷員病情尚未穩定的應急救治階段,應當每日報告醫療救治信息。

⑶終結報告

醫療衛生救援工作結束后一周內上報結案報告。主要對醫療救援工作整體開展情況進行總結評估,分析問題與經驗教訓、提出改進措施和建議等內容。

三、信息分析與利用

(一)建立突發事件緊急醫療救援信息分析制度

定期分析、匯總突發事件緊急醫療救援信息,并做出專題分析報告。

(二)實行突發事件緊急醫療救援信息季、年報告制度

120急救中心每季度下月7日前,將上季度轄區內突發事件緊急醫療救援信息專題分析報告上報市衛生局。年度分析報告于次年元月7日前上報。

(三)建立信息溝通協調機制

衛生行政部門要與當地政府應急辦、公安、消防、安監、

交通等部門和專業機構建立信息互通和應急聯動機制,實現信息互通,信息資源共享。

四、監督管理

(一)衛生行政部門對突發事件緊急醫療救援信息報告工作進行監督、指導。

(二)衛生監督機構協助衛生行政部門對突發事件醫療衛生救援信息報告責任單位開展定期的督導和不定期抽查。

(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在衛生行政部門指導下,建立突發事件緊急醫療救援報告制度和工作機制,切實履行職責。

(四)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參照本規范并結合本單位實際,組織制定本地區突發事件緊急醫療救援信息報告工作方案,健全信息報告網絡,明確信息報告的責任報告單位和責任人,規范信息報告的工作流程。

第4篇:緊急醫學救援預案范文

【關鍵詞】 大批 地震傷病員 異地 現場接收轉送

急救中心對突發災害現場的院前救治通常有預案和一定的應對經驗,但在短時間內接收并轉送大批量異地地震傷病員缺少相應預案與充足的準備。本次研究結合組織領導、人員物資準備、轉送協調等方面總結短時間內接收轉送大批量四川地震傷病員的應對方法,并對暴露的一些問題進行反思,為以后處理該類事件積累有益經驗。現報道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08年5月26日至31日764名四川地震傷病員分六批次來杭,進行現場接收轉送的全過程。長途轉送傷病員來杭的交通工具為火車與飛機。現場接收轉送傷病員最多一次調用救護車207輛,醫務人員621人。現場將傷病員轉移到救護車上主要采用的擔架是鏟式擔架與帆布擔架。

1.2 接收轉送主要方法 ①成立接收救治轉送來杭地震傷病員領導小組:由衛生行政機關高層領導親自掛帥,相關部門領導組成;②制定接收轉送救治預案,責任落實到人;③整合資源、統一指揮:調用省市醫院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救護車,由衛生行政機關授權杭州市急救中心現場指揮調用;④合理配置救援人員與物品:每輛救護車配置醫生、護士各一名及基本的急救器械物品;⑤院內院外的有序銜接:傷病員預先分類、在途中確定好轉送醫院,使得現場轉送緊張有序又不會送錯醫院;⑥培訓志愿者充當現場搬運擔架員,使用現場搬運有序高效進行。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1.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設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不用方式轉移病人的效率比較 使用鏟式擔架將病人從飛機或火車轉移搬運到救護車上的人均時間為(5.91±1.69)min,使用帆布擔架轉移搬運病人到救護車上所需要人均時間為(9.12±2.81)min,采用鏟式擔架轉移病人的效率明顯高于礬布擔架,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 =-9.72,P<0.05)。

2.2 接收轉送過程中暴露的主要問題 ①接收轉送制定了專門方案,但預案制定匆忙,部分內容沒有細化,沒有進行培訓與演練;②轉送工作人員大部分為醫院內抽調,平時缺少院前專業化業務技能,部分醫護人員在現場不敢搬、不會搬或者錯誤搬運傷病員,大部分不會使用、害怕使用搬運轉移傷病員效率最高的鏟式擔架。現場搬運病人的志愿者由于培訓時間短,缺少相應的實踐訓練,也一定程度影響了現場搬運效率。另外,對搬運轉移效率最高,搬運時對病人痛苦最少的鏟式擔架一開始裝備不足,影響了搬運效率與效果; ③救護車內急救藥械配置簡單,不統一,缺少細化標準,存在沒有標準化、統一化的問題;④車載擔架不固定,部分救護車沒有針對脊柱骨折的專用擔架或平硬板擔架,而只配置了一個礬布擔架,導致骨折病人不能使用該類救護車上的擔架進行轉送;⑤個別救護車性能不良出現拋錨故障等;⑥由于大部分救護車與工作人員從院內抽調,院前轉送缺少專業化安全防范措施與相應培訓,以至出現救護車內個別醫務人員轉送過程中因救護車急剎而致嚴重的意外損傷事件。

3 討論

自911事件后國外對突發重大災害事件的醫療應對研究明顯增多[1,2],但主要集中在醫院方面,院前急救方面研究較少。國內自5.12汶川大地震后,相應研究急劇增多[3,4]。政府行政主管部門通過行政手段迅速調集各類分散醫療資源,進行集中指揮,統一調度,各部門的通力合作是本次轉送任務高效完成的關鍵。因此,重大突發災害事件的醫療救援與大批量傷病員的短時轉送,必須通過行政手段,多個醫療單位的聯合行動才能順利完成。這是今后遇到該類突發事件應對處理時必須要樹立的觀念,但通過本次研究對大批量地震傷病員現場接收轉送的實踐,得出在以下幾方面還需要進一步改進。

3.1 在應對突發災害基礎性預案的目錄下,建議增設接收轉送異地大批量傷病員的子預案 明確相應的職能部門與工作流程,確保今后處理該類事件時應急組織的迅速組建與統一、有序指揮。高度重視與細化跨省轉送與接收大批量傷病員的子預案,制定大批傷病員的轉送流程標準,將傷病員的篩選、轉送、交接標準化、制度化[3],以減少病人在途中的風險,增加省際轉送救援的協調性、一致性、高效性[4],防止多頭指揮及高成本低效率現象的出現。

3.2 人員與裝備的標準化統一配置 預案應包括各應急單元的配置標準,人員、著裝、車載急救器械、基本藥品、急救材料等應盡力做到統一,預先制定目錄,下發到各級醫療應急單位,確保盡可能滿足各類突發災害的應急需求。如救護車內應配置固定車載擔架,以防急剎時病人被動迅速移位造成損傷。除普通擔架外,還應配置鏟式擔架或脊柱固定板,以保證對脊椎外傷病人的安全搬運與轉送。除了常規設備外還應配置相應的非常規急救與防護裝備,如防毒面具、防護服等的配置問題。

3.3 加大政府投入,做好救災人員與物資的儲備 按衛生部有關急救中心救護車與人員配置數量的標準,目前遠遠滿足不了對重大突發災害事件的應對需要。重大突發災害醫療應對必須多個醫療單位的聯合行動才能順利完成,在本次任務的完成過程中,明顯暴露了裝備不足、不到位的情況。大部分醫療單位基本沒有應對突發災害的專項資金與專項裝備。個別醫療單位的救護車是通過臨時緊急改裝完成后參加的。因此,政府應盡快加大對急救中心等醫療機構應對突發災害急救裝備的投入與人員補充,在財力、編制等方面給予傾斜,才是解決硬件不足的根本。如果基層醫療單位承辦相應裝備存在困難,主管部門應盡快通過政府層面進行協調解決。部分物資也可通過設立衛生應急裝備物資大倉庫的形式,平時由相應一個部門(如急救中心)保管,在演練與應急時各單位向該部門領取。

3.4 加強對應急醫務人員的急救技術培訓與應急演練,增加相應的人員及其技術儲備 地震傷以骨折等創傷為主,其中包括不少脊髓損傷患者[4],對該類患者的院前救治與轉送顯得尤為重要,其救治轉送直接關系是否會造成二次損傷,影響其傷殘率與死亡率[1,2],因此救護人員必須掌握脊髓傷患者的搬運手法。加強技術培訓、組織應急演練顯得尤為重要。醫院醫療救援培訓應作為醫護人員繼續教育的組成部分,將演練作為一種常規制度[4],每年組織醫院內醫務人員,特別是組織應急小分隊人員進行院前急救5大技術、自我防護及院前急救器械(如鏟式擔架、脊柱固定板)的使用培訓,并定期組織應急醫療隊根據預案設置的重點科目、重點演練人員進行應急演練。預案設置的演練科目應結合院前急救疾病譜的變動情況,突出重點 [5]。真正形成一個能應對各類突發災害的名符其實的院前、院內無縫、一體化的緊急救援體系。

3.5 加強對突發災害事件的院前急救研究 本次任務中由于及時總結第一次現場搬運傷病員擔架使用的經驗和問題,后來及時改用單純的鏟式擔架,應對效率有了明顯提高。可見及時總結經驗,調整應對措施對應對能力將會大大提高。因此,及時總結經驗,增加對突發災害事件的醫療急救研究,加大國內、外相關學術交流的力度與頻度,可以取長補短,以提高應對效率。

參考文獻

1 Rathore PA, Farooq A, muzammil S, et al. Spinal cord injury management and rehabilitation: highlights and shortcomings from the2005 earthquake in Pakistan[J]. Arch Physi Medi & Rehabi, 2008, 89(3):579-585.

2 Bernhard M, Gries A, Kremer P, et al. Spinal cord injury(SCI)-prehospital management[J]. Resuscitation, 2005, 66(2):127-129.

3 姚蓉, 楊晃, 何慶.“5.12”汶川地震傷員的大規模空中轉運[J]. 中華急診醫學雜志, 2008,17(8):794-495.

4 孫微,屈紀富,張雷,等. 汶川地震后批量傷員的跨省轉運救援[J]. 中華急診醫學雜志, 2008,17(8):804-806.

第5篇:緊急醫學救援預案范文

2016年12月20日,山東海陽核電站按照國家核安全法規及核安全監管部門的要求,舉行了首次裝料前的場內綜合核應急演習,以驗證核電廠在各類極端狀態下的綜合應急響應能力。

這次演習持續時間長達5小時,參演人員達300余人,內容涵蓋場內核應急計劃規定的絕大部分應急響應行動,是核電首次裝料許可的必要條件之一。

“核應急是確保核安全的最后屏障和終極底線。”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核應急安全司司長、國家核事故應急辦公室副主任姚斌在接受《財經國家周刊》專訪時表示,核事故的特征是小概率、高風險,決定了核應急工作必須要常備不懈、反應及時,更重要的是能夠“戰之有效”。

核應急是為控制核事故、緩解核事故、減輕核事故后果而采取的不同于正常秩序和正常工作程序的緊急行動。中國以法律法規和政府文件的形式,規定了國家核應急工作的基本方針為:常備不懈、積極兼容,統一指揮、大力協同,保護公眾、保護環境。同時還要堅持統一領導、分級負責,條塊結合、軍地協同,快速反應、科學處置的基本工作原則。

頂層設計拉動體系建設

自日本福島核電站事故后,全球談核色變。

姚斌表示,核事故可能會帶來嚴重后果且事關重大、涉及全局,在平時的核應急能力建設中,不僅要做到有準備、有預案,還要考慮如何引導民眾樹立起對核應急工作的科學認識,不因核事故的負面影響而對核應急工作諱疾忌醫。

自“十二五”以來,中國的核應急工作已取得了多方面進展:在核應急理念和方針政策等方面實現了重大創新,在頂層設計上提出了總體國家安全觀和中國核安全觀,為做好核應急管理工作指明了方向。

當前,中國核能事業的發展已進入體系化、規模化的快速發展階段,核應急工作的任務艱巨、責任重大。2013年,國務院批準并了新版《國家核應急預案》,作為中國應對處置核事故的總綱領和基礎性工作文件。這是在2005年版的基礎上,綜合考慮國家突發事件應急管理理論和普遍規律的基礎上,根據核應急工作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和新要求,總結吸納了近年來的實踐經驗,特別是日本福島核事故的應對經驗,反復求證各方意見后修訂而成。

它的修訂不僅對核應急準備與響應的組織體系、核應急指揮與協調機制、核事故應急響分級、核事故后恢復行動、應急準備與保障措施等作了全面規定,還對各級政府部門和核設施營運單位各自的應急預案提出了新的修訂要求,從而形成了相互配套銜接的核應急預案體系。

除此之外,還制定并了近50部規章、規范性文件和制度規范;設立8個國家級核應急專業技術支持中心、25支救援分隊和3個培訓基地以及籌建一支320人的國家核應急救援隊;建成覆蓋全國的核與輻射應急監測、核應急醫學救治、地震監測等網絡;組織實施“神盾-2015”國家核應急聯合演習;中國首部涉核白皮書《中國的核應急》等等,涉及領域包括,核應急法律體系、預案體系、組織體系、救援體系、技術支持體系。 國防科工局核應急安全司司長、國家核事故應急辦公室副主任姚斌說中國核應急工作已取得多方面進展。

從目前中國核應急的組織體系上來看,已建立起在國務院領導下的國家、省(區、市)、核設施營運單位三級的管理結構,實行由國家統一領導、綜合協調、分級負責、屬地管理為主的管理體制。其中,國家核應急協調委在國務院的統一領導下,負責組織協調全國的核事故應急準備和處置工作;省級人民政府是本行政區域核事故場外應急工作的主體;核設施營運單位是場內應急工作的主體,其所屬集團公司(院)負有領導協調責任。

國家級救援隊

當核應急的響應需要啟動時,這套體系如何順暢運行?

一方面要實施縱深防御,前移核應急關口,多重屏障強化核電安全,防止事故與減輕事故后果。另一方面要實行分級響應,參照國際原子能機構核事故事件分級表,根據核事故性質、嚴重程度及輻射后果影響范圍,確定核事故級別。同時根據事故性質和嚴重程度,實施從緩解控制事故到實施去污洗消和醫療救治等9項全部或部分響應行動。

核應急狀態分為應急待命、廠房應急、場區應急、場外應急,分別對應Ⅳ級響應到Ⅰ級響應。前三級響應,主要針對場區范圍內的應急需要組織實施。當出現或可能出現向環境釋放大量放射性物質,事故后果超越場區邊界、可能嚴重危及公眾健康和環境安全時,進入場外應急,啟動Ⅰ級響應。

2016年5月24日,經過近3年的醞釀后,中國國家級核應急救援隊正式組建,共320人,包括指揮協調與技術支持模塊、突擊搶險模塊、工程搶險模塊、應急監測與輻射防護模塊、去污洗消模塊、醫學救援模塊。中國核應急救援隊訓練基地由事故場景模擬訓練基地、操作技能訓練基地、理論教學基地3部分構成。

第6篇:緊急醫學救援預案范文

火災事故應急預案演練預案2021

一、演練目的:

1、為了檢驗《火災事故專項應急預案》的科學和有效,提高全體續建工程參建人員在突發火災事故來臨之際的自救能力和防火意識,最大限度降低火災造成的損失,提高十一項目部及其下屬項目部的整體應急反應能力與應急技能。

2、通過演習暴露應急預案的缺陷,從中發現應急資源(包括人力和設備等)的不足。

二、演練內容:

1、準確報火;

2、使用干粉滅火器撲滅初期火災;

3、疏散逃生演練;

三、組織機構

1、總指揮:

負責宣布應急預案的啟動和解除,全面指揮調動應急組織,調配應急資源,按應急程序組織實施應急搶救工作。

副總指揮:

協助總指揮做好應急救援的具體指揮工作,若總指揮不在時,由副總指揮全權負責應急救援預案演習的指揮工作。

2、搶險救援組

負責現場火情控制,協作疏散隊伍、清點人數。

3、醫療救護組

負責組織現場搶救傷員,如對事故現場昏迷人員實施急救,直到醫院救護車輛到達為止等。

5、通訊聯絡協調組

接報后負責應急搶險過程中的通訊聯絡,保*通訊暢通,負責各小組之間的協調以及與業主、監理單位相關機構的聯系、協調等。

6、物資保障組

負責應急狀態下應急物資的供應保障。

四、應急演練用設備及物資

1、干粉滅火器5kg10具

2、專用擔架專用擔架2副;

3、急救箱一個(內有止血繃帶和橡皮條、清創消毒酒精等);

4、對講機8臺

5、逃生工具:干凈毛巾(小號)100毛巾。

需要確定的人員:

1、參加疏散的人員60-100名協作人員;

2、傷員:2名;

3、救助人員:8-10名;

五、具體要求

1、準備全面、充分,人員前期教育宣講到位。

2、所有參加演練的人員按照各自單位為準統一服裝。所用到場人員必須佩戴安全帽。

3聽從指揮,不戲鬧,不亂動場內設施,注意自身安全。

六、事故假定:

20xx年x月x日下午12點,中鐵二十二局六公司十一項目部辦公樓南側發生電氣線路老化短路引發火災,火勢較大,此時工人們吃過飯后正在宿舍休息,同時火勢危急附近的員工宿舍,吃過飯后正在宿舍休息,同時情況十分危急。

七、演練過程

場景1:宿舍樓內的工人(事先安排好)第一個發現電閘箱里起火,樓道里煙霧彌漫,一邊大聲疾呼,一邊跑到負責人房間,負責人馬上沖出房間大聲呼喊大家馬上疏散。同時組織人員抄起樓道里的滅火器來到著火的配電箱前進行滅火,控制火勢蔓延。

場景2:安全主管撥打火*電話*:119,并請示項目部經理。

場景3:項目部經理立即啟動《火災事故專項應急預案》搶險救援組、物資供應組、醫療救護組、物資供應組、相關人員馬上趕赴事故現場按照職責分工組織救援。馬上安排專車專人到大門口及主要路口接應消防車。

場景4:現場應急救援小組馬上組織控制火情,盡快組織人員疏散,撥打120急救電話。

場景5:搶險救援組根據現場火險情組織樓內全體參與疏散人員,用沾濕的毛巾捂住鼻孔,有秩序地向樓下慢跑,疏散的負責人不停地提醒工人們要注意安全和下樓秩序。每位參與疏散的人員,在突發事件面前沉著鎮靜,疏散工作井然有序,真正做到臨危不懼。

場景6:醫療救護組攜帶擔架在搶險救援組的協助下把負傷人員轉移到事先選擇好的通風條件良好的臨時急救,直到醫院救護車輛到達為止等。

場景7:總指揮鑒于(1)現場人員完全脫險;(2)火災險情得到有效控制;(3)宿舍樓周圍未發生環境污染事故;(3)宿舍樓周圍未發生環境污染事故;(4)被疏散的人員處于安全場所。(4)宣布:關閉《火災事故專項應急預案》,應急行動結束。

火災事故應急預案演練預案2021

為了落實相關安全文件的要求,于20xx年x月x日上午在xx產品有限公司,組織了一次防火應急預案演練。現將演練總結概括如下:

一、演練過程記錄

講解演練方案與演練活動:由派出所姜劍波負責。

(1)召開應急預案演練預備工作會議:會議由鎮重點企業安全員和鎮應急救援隊參加。

(2)應急預案實施前,明確應急指揮機構分工與職責:指揮長由副鎮長王俊主要負責:全面負責搶險救災工作;決定啟動應急預案;指揮應急搶險工作副指揮長由貢東方、姜劍波負責:消防器材的使用。

①后勤保障組(負責人主要人員)

一是與參演方聯系有關事宜,并聯系好2名攝像人員及設備,聯系好延陵衛生院隨時可以出動一臺救護車。聯系鎮110*車一臺,*員4名。

二是防止現場發生意外,在醫院救護車未到達前,可從醫學角度,協助現場救援組提出人員解救技術,對就出傷員做簡單處理,并迅速采用項目部指揮車,護送人員去醫院,救護車可在路上截接。沿路需要交通疏導的,應及時向總指揮組報告。醫院救護隊到達后,協助救護。

②現場救援組(負責人組員)主要職責:

一是負責現場救援醫療用品。二是負責參演人員組織安排:參加人員待命,由傅浩鵬演示消防器材如何使用。三是演練開始后,要迅速組織人員,進入緊急救援狀態,負責根據事故現場情況,迅速撲滅火源以保*安全。四是及時與指揮組保持聯系。

③保衛組(負責人主要人員)

一是在交通*察尚未到達前,負責做好現場保護工作,隔離事故或災害區域,保護現場、維持秩序、疏通交通工作,對事故發生地的周邊道路實施有效的管制,未救援工作提供暢通的道路。二是在事故現場的入口處做好交通引導工作。派專人值班或者樹立交通標示。三是負責與交通*察取得聯系,如有必要的話,聯合對沿途交通進行疏導。

二、演練取得成績

在當前安全形式緊張、緊迫的前提下,開展防火應急演練,通過采取專題會議、現場督察、應急措施演練等不同形式的教育,起到了預防和減少火災突發事件帶來的危害,切實提高了施工一線人員對火災事故救援的信心和應急意識,通過組織人員進行火災的突發事件應急預案模擬演練活動達到了如下目的;第一、在事故真正發生前,讓在場的人員了解了消防器材如何使用;第二、檢驗了全體人員在突發事件后,是否明確自己的職責和應急行動程序;第三、提高了隊伍的組織協調水平和應急實戰能力、增強了工人安全意識;第四、通過演練取得了應對突發事件的實踐經驗。

三、演練存在不足之處

1、職工在救援過程中不嚴肅,意識不到位,在救援中有相互開玩笑的現象;

2、醫務人員需加強培訓;

3、搶救人員信心傳遞要增強;

4、演練步驟要有序,演練過程中現場有些混亂。

5、事故報告制度應加強學習。

第7篇:緊急醫學救援預案范文

應急預案是非常周密的

對于從日本進口食品的安全問題,鄧海華在21日舉行的衛生部會上表示,進口食品的相關檢測由其他部門負責。

報道稱,日本內閣官房長官枝野幸男19日說,在福島第一核電站附近地區的牛奶和菠菜中檢測出放射性物質超標。同日,木、群馬、玉、千葉、東京和新6地的自來水,被檢出微量放射物。但受污染食物和水對人體健康不構成威脅。

對應對可能發生的受到放射性物質污染的應急預案問題,鄧海華在會后說,對整個放射性物質輻射的防護,相關部門會有預案,“我想預案是非常周密的,同時,不管是防護物資還是預防性藥品方面的應急物資,我想都是有保障的”。

衛生應急智庫設8個專家組

另外,記者還從衛生部了解到,衛生部在3月初已經成立了“突發事件衛生應急專家咨詢委員會”。該委員會下設應急管理組、突發急性傳染病組、鼠疫防治組、中毒處置組、核和輻射事件處置組、緊急醫學救援組、應急保障組、心理救援組等8個專業組,成員共計169人。

據悉,該委員會不僅會參與研究制訂國家衛生應急體系建設與發展有關規劃、政策、法規及各類實施方案;還會對衛生應急領域重大項目的立項和評審,提供意見和建議;同時,對突發事件的預防、準備和處置各環節工作提供意見和建議,并給予技術指導。

衛生部稱,該委員會是為適應衛生應急工作需要,并且有助于完善行政決策機制。原“國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專家咨詢委員會”自即日起撤銷。

東海近海放射性監測無異常

近日,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航空放射性監測工作顯示,3月18日和19日兩個航次的監測數據表明,我國東海近海上空航空放射性無異常,沒有發現放射性污染物質。

日本輸華食品需做放射性監測

國家質檢總局日前要求各地檢驗檢疫機構對日本輸華食品進行放射性監測,確保日本輸華食品安全。

第8篇:緊急醫學救援預案范文

1 災害的定義與分類

災害是一復雜的現象,因醫學、心理學、社會學、經濟學等專業角度不同,災害的定義千差萬別。1991年世界衛生組織(WHO)急救委員會對災害制定的定義為“人和環境之間的生態學關系被廣泛破壞的結果,超過受災地區的對應能力而引起的生態學破壞”。有專家認為災害是“能夠產生大規模的經濟破壞引發環境變化或戰爭、紛爭的結果,導致人們心里緊張或身心損害”。亦有專家認為災害是“人和生態環境之間平衡關系被打破,需要受災區域積極努力去應對,并對受災區域進行必要的援助,產生具有一定規模的深遠影響,急劇發生的事件”[1]。站在醫療救援的立場,可以將在短時間內或連續出現多名傷病患者,導致該地區內醫療救援出現混亂,需要其他區域進行援助的現狀稱為災害。比如多起傷亡事件(multiple casualty incidents,MCI)雖短時間內可影響到該地區的醫療體系,因不需要外援的醫療系統救助顯然不能歸結為災害。比如地鐵擁擠事件、大型交通事故等。為此,利用急救醫學的基礎知識和技術應對災害稱為“災害醫療”,構筑科學基礎支持其災害救援證據的學科叫“災害醫學”。

災害的分類有多種,常見的分類包括自然災害、人為災害和特殊災害。但隨著災害內容增多以及對災害認識加深,目前的分類已難以包含所有類型。因此筆者參考近年文獻,勾畫了21世紀災害分類圖。見圖1。主要分為三類兩期:三類即自然災害、人為災害和其他災害(包括復合災害、混合災害、戰爭災害、恐怖襲擊等);兩期即急性期和慢性期。根據該分類方法,筆者認為我國今后災害醫療救援的策略重點應放在:①應對NBC(nuclear核、biological生物、chemical化學)災害;②應對恐怖襲擊事件;③對次生災害/繼發性感染進行有效防護(受災者與救護者);④對于嚴重自然災害,應積極完善災害醫療相關體系的建立等,以減輕受害程度。我國今后應完善的醫療救援項目包括:①積極處理災害應急精神衛生障礙,及早對受災者與救護者進行干預;②建立客觀的評估方法以評價救援方法的效果;③救援同時考慮受災人群與救援人員的醫療舒適層面;④醫療救援時減少對當地環境的破壞。

2 建立災害醫療救援體系

災害醫療不同于日常的急救醫療,災害救援屬于危機管理,其基本內容包括三方面,即3’s knowing:①了解災害發生的規律(knowing hazard);②了解災害救援的脆弱性(knowing vulnerability);③了解災害的應對策略(knowing countermeasures)。因此,建立其體系不僅關系到自身防災救災的醫療救援能力,也關系到與其他部門合作的水平,科學的良好的災害醫療救援體系在救援中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災害醫療救援體系的建立應包括:①地方醫學會對當地醫療系統資源進行整合;②災害資料信息的匯總傳遞體系;③確定災害醫療救治定點醫院;④災害醫療知識的普及和培訓制度;⑤災害醫療救治定點醫院防災救災的預案手冊與指南;⑥災害尸體存放和尸檢制度;⑦與其他部門合作的方法與制度等。其中對于我國目前來講確立災害醫療救治定點醫院尤為重要,包括災害醫療救治定點醫院的運行機制、物資貯備、醫務人員派遣(disaster medical assistance team,DMAT)、醫療機構的設施和設備的完善,以及對轉運的要求(建立停車位、停機坪等)。

3 災害現場醫療

1987年美國聯邦危機管理廳(Federal Emergency Management Agency,FEMA)對在災害現場尚未救出的人員,聯合組建救助小組和醫療小組(Urban Search and Rescue,US & R)成功將患者救出[2],1991年該救援方法在全國進行推廣。災害現場醫療救援是由接受過訓練的特殊專家,包括搜索組、救出組、醫療組、技術組等多名成員臨時組成的機動小組構成。醫療救助在該團隊發揮兩個作用:(1)按照醫療救助的優先順序救出受傷人員或救助支援人員;(2)在救出過程中為傷病患者提供必要的醫療服務。醫療救助組成員應由身體強健,有充分救援經驗和院前急救醫療能力的醫務人員組成。在救出救助時要考慮到救援的困難性、危險性、患者救出的距離、受限的空間,環境惡劣以及坍塌的物品、有毒氣體、銳器等帶來的危險等情況,比日常急救要有更加充分的安全保障。因此,提前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醫療器材),在確保安全、回避危險、學會安全生存術的前提下,基于確保自身安全、防止繼發損害進行救援活動。醫療救援目標僅限于對傷病患者在救出時能保持生命體征和傷情穩定。

4 檢傷分類

檢傷分類的方法有多種,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任何一種檢傷分類的有效性能夠通過科學的循證醫學被證明,且多種檢傷分類方法之間沒有互換性,在國家水平上整體認可的檢傷分類標示牌和顏色分類并不存在。早在1980年美國就開始應用的START檢傷分類法,直到近年來多篇相關文章報道START檢傷分類的敏感度及特異性均低[3—4]。美國各醫學委員會根據現狀,收集現存可能的證據,根據科學依據和專家們的建議進行新的組合,稱為SALT (sort, assess, life—saving interventions, treatment and/or transport) 檢傷分類法[5],提倡在全美使用該統一的分類方法。見圖2。與既往的檢傷分類法不同,在該分類法中使用現有的醫療資源對特殊個體進行了有效的救助,并劃分出灰色標示(介于死亡與重傷之間)。期待我國也能建立自己獨特的檢傷分類標準,并能接受客觀的高水平的評價。

5 心理救援

大規模災害時需要心理救援的患者眾多,如給全部人員進行心理指導將會浪費更多的醫療資源,應根據三個不同層次即應激反應、急性應激障礙(acute stress reaction,ASR)以及創傷后應激障礙(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選擇不同的心理救援人員。見圖3。

此外還要重視救援者的心理障礙,其壓力常來源于三個方面:①危機狀態下的應激:伴隨生命危險的重大事件引發的壓力,同事的意外事故、自身負傷等恐懼體驗,目擊大量尸體或悲慘狀況,需要擔負檢傷分類判斷的重大責任,活動在危險環境中,任務失敗后的挫折感;②積累的壓力:長時間在危險痛苦的環境中工作,救護工作的困難,圍繞權限的紛爭,不能滿足欲望等長期壓力蓄積;③基礎壓力:救護活動是在特殊狀態下共同生活,救護內部的人際關系等從環境中產生壓力。因此救援者常被稱為“隱藏的受災者”。 解決方法應包括兩個方面。壓力自我管理:積極思考和自己對話,自我鼓勵,明白壓力因人而異,了解壓力,認識周圍制約,不做超越自己的事情。集體解決壓力的方法:①出發前的作戰指示 briefing(明確任務); ②現場化解defusing(每日全體集合,共同分享自身體驗和經驗);③任務完成后的任務報告debriefing(全員集合,保護隱私,釋放感情,再次認識壓力屬于正常反應)。

6 災害后建立流暢的通訊和廣泛的信息溝通制度管理

災害早期救援失敗最大的原因,就是現場混亂,引起混亂是由于沒有建立流暢的通訊和廣泛的信息交流渠道。通訊信息的交流在災害現場指揮中不可欠缺。如不能真實了解災害現場的受災狀況,現場應對的必要體制就無法確立。如各部門的活動不能真實恰當的匯報,就會導致不當的部署,產生過度配置或配置不足。尤其是緊急避難等命令下達時,可關系到隊員的生死。可以說,通訊信息的交流對有效的現場活動以及確保人員的安全來講是最重要的因素。

災害后信息的收集和判斷內容包括:①把握受災區域整體狀況,進行調査、收集相關信息,然后決定救援方針;②收集信息的目的(確保醫療救援手段、選擇相應的醫療器材等);③收集信息的內容和種類(受災區域的整體狀況、醫療需求等);④信息的來源(現場指揮部、現場消防、警察、其他醫療救援隊等);⑤收集信息的方法(當面交接、電話等);⑥提供信息的場所(派遣地衛生部門、現場指揮部等)。信息溝通應包括雙向化兩方面內容:①提供客觀的事實、數據和證明材料;②基于該狀況進行判斷、評估、預測。

建立健全靈敏的通訊網絡是提高急救應急能力的基礎,要充實無線電話設施,力求信息暢通,使各級城市的區域性急救通訊網絡化。

7 災害教育培訓

1986年歐洲災害醫學中心(European Centre of Disaster Medicine)就開始負責培訓相關的救災醫務人員,尤其針對院前急救人員開展災害救治管理以及應對大災害能力的培訓[6]。后來世界各國尤其在發達國家也相繼成立了全國性的災害醫學學術組織和災害醫學救援中心,進行了大量的理論與實踐探索[7],并先后開展了災害醫學教育培訓活動。我國在過去諸多災害救援過程中暴露出救援醫學水平的低下,各自為政,沒有通用語言等問題導致救援現場異常混亂等,與先進國家之間存在一定的差距。盡快縮短差距的最好方法便是標準化教育。但災害醫療教育不同于日常的臨床醫學教育,災害發生后,面對大量的傷病患者,救援人員、物資和時間均不充足,不可能在救援現場進行實戰指導,即像醫院內對臨床醫生直接行患者床旁病例教育指導(on the job training, OJT)的方式,只能采用以非現場直接的醫療教育培訓 (off the job training, OFF—JT)為主的方式。積極引進包括英國開發的大型災害醫療管理與支援教育課程(major incident medical management and support,MIMMS)和瑞典研發的緊急事態訓練體系(emergo train systemTM,ETS)等進行模擬演練,對于我國開展標準化災害教育具有重要意義。

災害醫學是一門涉及多學科、多專業的臨床醫學,它不僅包括醫療,還有危機管理,協調等方面內容。我國雖然經歷了多種災害的考驗,但在災害救援過程中的表現與先進國家還有差距。災害醫學對我們來講還只是一個開端,如何構建適合我國的災害醫療救援體系、提高現場醫療救援能力、培養專業化災害救援人才等等眾多的課題需要我們去探索研究,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Al—Madhari AF,Keller AZ. Review of disaster definitions[J].Prehospital Disaster Med,1997,12(1):17—21.

[2]FEMA task force medical specialist training manual[OL].http://fema.gov/emergency/usr/medmanual.shtm[2007—05—25].

[3]de Ceballos JP, Turégano—Fuentes F, Perez—Diaz D,et al. 11 March 2004: The terrorist bomb explosions in Madrid. Spain—an analysis of the logistics, injuries sustained and clinical management of casualties treated at the closest hospital[J].Crit Care,2005,9(1):104—111.

[4]Kahn CA, Schultz CH, Miller KT,et al. Does START triage work? An outcomes assessment after a disaster[J].Ann Emerg Med,2009,54(3):424—430.

[5]SALT Mass Casualty triage: concept endorsed by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Emergency Physicians, American College of Surgeons Committee on Trauma, American Trauma Society,National Association of EMS Physicians, National Disaster Life Support Education Consortium,and State and Territorial Injury Prevention Directors Association[J].Disaster Med Public Health Prep,2008,2(4): 245—246.

[6]Delooz H, Debacker M, Moens G,et al.European survey on training objectives in disaster medicine[J].Eur J Emerg Med,2007,14(1):25—31.

[7]Arnold JL.Disaster medicine in the 21st century: Future hazards, vulnerabilities and risk[J].Prehospital Disaster Med,2002,17(1):3—11.

(收稿日期:2012—07—17)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2.09.001

作者單位:570102 海口,海南醫學院(呂傳柱);山西省晉城市緊急醫療救援中心(張海濤)

第9篇:緊急醫學救援預案范文

1 我國災難醫學教學現狀與問題

1.1 大學教育起步晚

災難醫學發展40年來,已受到世界各國醫學界的高度重視,英、美、法、澳大利亞等國家,早在10年之前就將有關災難醫學知識的的教授和培訓制定并納入了大學選修課程[3]。而我國正式將災難醫學教育納入醫學院校的教學課程,始于同濟大學2008年10月,起步相對較遲。

1.2 繼續教育缺少

我國目前災難醫學教育尚未系統性開展,大多數醫學院校尚未開設全面系統的災難醫學課程。災難醫學教學對我們來講還是一個開端,還未建立災難醫學教育培訓體系,繼續教育體系中也未納入災難醫學救援的培訓項目。美國的災難醫療系統最為發達,尤其注重繼續教育項目的發展,其中美國聯邦應急計劃(federal res-ponse plan,FRP)、美國國家災難醫療系統(NDMS)、聯合國減少自然災害問題世界會議、美國聯邦災難心理衛生服務系統及災難救援中的國際間協作,都是其重點發展項目和繼續教育核心內容。

1.3 在崗培訓空白

我國目前不僅未建立災難醫學本科教育體系,而且沒有在職在崗培訓項目,大多數在崗的醫護人員沒有接受過災難醫學的規范培訓,特別是在崗護士,缺乏現場救護的基本知識技能。相關專家對護士災難醫學認知、需求和影響因素進行了調查分析,顯示大部分護士對災難醫學知識缺乏了解[4]。

1.4 師資隊伍薄弱

我國醫學教育有識之士,在2008年“5.12”地震之后,深刻反思并結合國家國情,于2008年10月在同濟大學醫學院正式成立了中國高等院校第一個急診與災難醫學系,率先在同濟大學五年制本科醫學生中開設“急診與災難醫學專業課程”,開始了急診與災難醫學人才培養體系建設的實踐和探索。近兩年,廣東暨南大學和江蘇大學等高等院校相繼開設相關課程進行災難醫學本科教育。但這些災難醫學教學組織,是個別大學獨自建立的,從事教學講課的老師大都來自急診、急救科的臨床醫生,雖然是由正規醫學院校畢業后從事臨床醫療,但大部分未接受災難醫學的專業培訓,所以災難醫學教學師資整體起步較晚,整體力量十分薄弱,教學水平亟須提高。

1.5 材尚無

國內關于災難醫學的相關教材最早出現在20世紀90年代,1992年由人民軍醫出版社曾出版了Baoskett和Weller合著的《災難醫學》(Medicine for Disaster,張建平譯) ,1994年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過華積德教授主編的《災難醫學》。另外《中國急救復蘇與災難醫學》雜志以及中華醫學會《臨床診療指南》災難分冊,一直為相關參考資料指導一線救援人員和培訓教育。

2 災難醫學課程設計

2.1 課程設計目標

建立災難醫學專業課程體系,讓醫學生掌握災難醫學基本急救技能和基本救援理論。

2.2 課程設計內容

由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組成。理論教學課程包括總論、災難醫學救援基本技能(檢傷分類、CPR、包扎、止血、固定、搬運、通氣等)、災難醫學管理、災難醫學(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救援預案制定、自然災害醫學救援各論(地震、洪水等)、人為災害醫學救援各論(車禍、恐怖襲擊、礦難、中毒、核輻射、火災等)、災難心理醫學干預、災難醫學防疫與疾病控制等。

2.3 課程設計學時

由于剛起步,目前設計的學時分配為:災難醫學理論課程18學時,實驗(技能操作)課程6學時,總學時數為24學時間。

2.4 課程設計考核

我們改革以往傳統的考核方式,具體做法:平時災難醫學急救技能操作考核占50%;理論考試成績占50%。

3 災難醫學教學實踐

通過上述設計,我們列入臨床醫學院大三臨床醫學專業的專業選修課程,最后通過網上選課,共有305名醫學生選修本課程。具體做法是如下。

3.1 實施案例教學

由于是一門新課程,我們災難醫學系統一要求老師備課時,每節課均以一個典型的災難事件為教學案例,從一開始就吸引學生們的注意力。

3.2 實施多媒體教學

利用現代多媒體技術,制作部分動態視頻課件,立體展示教學內容,讓學生沒有視覺疲勞。

3.3 實施小組教學

由于選修學生多,我們分成3個班,每個班再分成10~12個小組,從課堂的理論教學到實驗基地的操作教學均按小組教學,確保教學效果。

3.4 實施綜合模擬演練教學

在教授預案制作課程后,向每個小組布置綜合模擬演練的作業,給學生2周時間,由實驗課老師專門指導修改每組預案,最后每班集中在室外分組進行災難場景的綜合模擬演練,學生們倍感學習災難醫學的興趣。

3.5 實施操作與理論相結合的考核教學

改革傳統考試方法,采取平時操作和演練學習占50%學科成績,課程結束統一理論考試成績占50%,實現理論與操作考試相結合。

4 災難醫學教學建議

由于我國急救醫學教學主要存在急救醫學迅猛發展和急救醫學課程設置缺陷兩個方面的問題[5]。因此,根據教學實踐探索,提出以下建議:

4.1 統一災難醫學教材

由于本課程剛開設,我們期待早日用上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和教育部牽頭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國家級規劃教材《急診與災難醫學》,這標志災難醫學正式列入五年制本科臨床醫學專業規劃,標志著我國災難醫學本科教育的初步確立。有了統編教材,就可以學大綱和教學計劃,不斷提高教學質量。

4.2 統一列入必修課程

我們江蘇大學開設的災難醫學課程,目前為專業選修課程,建議教育部將此課程列入專業必修課程,這樣可以讓我國災難醫學的本科教學工作大大推進一步。

4.3 學實驗室

由于災難醫學急救技能操作,需要一定空間,建議大學能統一對急救技能實驗室進行標準化,這樣可以提高技能教學的質量。

4.4 學工作量

制定災難醫學教學統一工作量,通過對305名醫學生進行的課堂調查,有92%的同學反饋學時過少,建議將24學時增加為30學時,而且同學們希望增加技能操作學時。

4.5 學研究

由于災難醫學的本科教學目前剛起步,建議在中華醫學會災難醫學分會下成立災難醫學教學學組,專門研究、解決、指導和統一在災難醫學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參考MIMMS(大型災難醫療管理與支援教育課程)和ETS(緊急事態訓練體系)的災難醫學教育方法[6],培養我國合格的標準化醫學救援人才,不斷推進我國災難醫學教學質量。

災難醫學大學本科教學,是一個嶄新的工作,正如我國災難醫學學科創始人王一鏜教授提出“在綜合性大學或醫科大學中建立急診與災難醫學系”和“大學本科的專業建設是一個學科發展的基礎” [7] ,災難醫學規范化專業教育當然應從醫學院校的學生抓起。相信通過全國各位專家的努力,醫學院校增加開設災難醫學本科課程,不斷推進我國災難醫學的本科教學工作水平。由于教學實踐和改革還有許多不足,請全國各地的老師指導、幫助。

志謝 王一鏜教授對開設本課程的悉心指導;江蘇大學分管醫學教育的施衛東副校長對開設本課程所給予的支持

參考文獻

[1]呂傳柱, 張海濤. 災害醫學的現狀與展望[J]. 中華急診醫學雜志, 2012,21(9):933-936.

[2] 夏鵠. 災難醫學急救的組織與實施[J]. 中華急診醫學雜志, 2004,13(8):575-576.

[3] Rasmus A,Czekalo MS.A national survey of the Polish popula-tion’s cardiopu11nonary resuscitation knowledge[J].Eur J Emerg Med,2002,7(1):39-43.

[4] 黃琦. 護士災難醫學認知、需求和影響因素調查分析[J].護理研究,2008(265):2653.

[5] 劉明華. 醫療系本科急救醫學教學思考[J].中國急救醫學,2006,26(3):206-207.

[6] 張海濤, 郭建英, 吳紅梅,等. 借鑒災害醫學教育國際化標準 培養我國實用性災害醫學人才[J]. 中華急診醫學雜志, 2012,21(9):1061-1062.

[7] 王一鏜, 劉中民. 災難醫學[M]. 江蘇省鎮江: 江蘇大學出版社, 2009:4-12.

(收稿日期:2013-01-17)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3.10.029

基金項目:2011年江蘇大學教學改革與研究項目(2011JGYB055)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人自拍视频在线 | 久久久网久久久久合久久久久 | 亚州毛片|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影院 | 国语精品视频在线观看不卡 | 欧美一级在线 | 在线观看欧美亚洲日本专区 | 在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成人91 | 成人毛片免费免费 | 怡红院亚洲 | 韩国美女爽快一级毛片黄 | 精品自拍视频 | 特级无码a级毛片特黄 |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蜜月 | 深夜福利视频在线看免费 | 在线观看精品自拍视频 | 国产99精品免费视频看6 | 中文字幕亚洲欧美 | 国产高清在线看免费视频观 | 免费观看一级欧美大 | 日韩精品网 | 久久草在线精品 | 久久99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 www.精品国产| 免费看一级欧美毛片视频 | 欧美成人精品高清在线播放 | 黄色综合网 | a毛片久久免费观看 | 欧美一区二区视频在线观看 | 免费午夜扒丝袜www在线看 | 玖草视频在线 |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成人午夜片在线观看 | 欠草视频| 成人毛片免费观看视频大全 | 经典香港一级a毛片免费看 精品400部自拍视频在线播放 | 日韩一区国产二区欧美三 | 日韩精品亚洲专区在线观看 | a级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