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描寫春天的詞句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1、草地上的野花朝氣蓬勃,那野花張開自己五彩繽紛的笑臉,張開一片片花瓣,在微風的吹拂下,身子搖搖晃晃。到處的花朵也欣欣向榮,花朵真是紅的鮮艷,黃的燦爛,白的無暇,這情景這是令人心曠神怡!
2、春天是萬紫千紅的。小鳥成群在天空中歡快地飛翔,它們高高興興地唱著動聽的歌。天上還有靜靜的白云妹妹,它在和小鳥們捉迷藏。白云躲著不出來,真是“萬里無云”啊!春天的花園里長著色彩斑斕的花。有的花含苞欲放,害羞得臉都紅彤彤的;有的開了一半又沒有開,它的另一邊臉紅得不敢出來見到我們;有的花開得正旺,它毫不保留地顯示著自己的美麗身姿,多么美麗的花啊。
3、遠處的一座座山峰,被人們砍伐過的樹木,有茁壯的伸出小腦袋,抽出嫩芽,它們就在風吹雨澆和陽光的撫照下生長起來,種種野花,一陣陣潮潤的微風吹來濃郁的花粉,春草的氣息,直向人心里鉆。無論誰都會感到興致勃勃,感到陶醉。清爽。
(來源:文章屋網 )
本課將美術和語文兩學科相整合,通過對古詩的誦讀和理解,感受古詩的意境,用已學的水墨畫技法表現畫面,讓學生感受兩種中國傳統文化的相同之處。本課以春天為主題,鼓勵學生說說、寫寫、畫畫有關春天的古詩,增強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以及對中國傳統藝術的熱愛。
二、學情分析
由于五年級學生對古詩詞有了一定的掌握,而對中國的水墨畫技法也有所了解,所以,通過本堂課的學習,能夠巧妙地運用水墨技法進行詩配畫創作。
三、教學目標
認知:通過欣賞,感受水墨表現情趣,學習詩配畫的創作方法,培養學生對古詩意境的感悟和對水墨能力的運用。
技能:運用傳統的筆墨技巧,以春天的古詩為主題,合理構思構圖,恰當表現古詩意境。
情感:感受詩、畫兩種傳統文化的相同之處,培養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掌握詩配畫的創作方法,熟練運用筆墨技巧及傳統水墨技法表現詩配畫,將二者巧妙結合。
難點:巧用筆墨、表達古詩的意境。
五、教學準備
PPT、水墨畫工具。
六、教學過程
(一)欣賞導入
1.知識回顧
課前連續播放山水畫圖片,學生欣賞作品,初步感受山水畫的藝術魅力。
嘗試了解學生:你畫過水墨山水嗎?你對水墨畫了解多少?
生:中鋒、側鋒的運用,山石的勾勒、皴擦等等。
生小練筆,師簡單評價。
2.導入古詩
出示一張水墨畫,問:你覺得這幅水墨畫表現了怎樣的內容?
生:桃樹、竹子、鴨子戲水。
師:讓我想起了蘇軾的一首古詩《惠崇春江晚景》,學過嗎?
生讀一讀蘇軾的《惠崇春江晚景》。
師:畫面表現了詩中哪兩句內容?(前兩句),讓我們感受到春天的氣息。
3.完成詩配畫,揭示課題:像這樣根據古詩內容表現畫面,把古詩的意境表達出來,稱為詩配畫。(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通過欣賞,感受水墨山水的魅力,溫顧前面學習的相關水墨畫知識,明確本課的學習目的,運用水墨畫知識,結合語文學科中的古詩,給詩配畫。
(二)技法交流
1.交流古詩
師:春天,萬物復蘇,是一個多姿多彩的季節。除了這首《惠崇春江晚景》,你還知道哪些描寫春天的古詩呢?
生:《春曉》《清明》《詠柳》《鳥鳴澗》。
拿出紙,寫出有關春天的古詩或詩句。
師:唐代詩人王維在一個細雨綿綿的春天,送走了他的一位故友,寫下了這首《渭城曲》。
PPT出示王維古詩《渭城曲》。
生讀一讀。
師:如果給詩配畫,可以抓住古詩中哪些關鍵詞句來表現畫面?
生:柳樹、細雨、飲酒的故人。
師:你的眼前會浮現出怎樣的情境?
2.訪問藝術家
出示現代畫家傅抱石《渭城曲》。
師:青蒼的柳色,帶著濃濃的雨意,成為畫面的主體,把詩有的惜別之情表現了出來。這就是詩的意境。(板書:意境)
師小結:所以給詩配畫,首先就要抓住詩中的關鍵詞句,再進行景物的描繪。(板書:抓住詞句、描繪景物)
師:仔細觀察,畫面中用到了哪些水墨技法?
生交流、師小結技法:中鋒勾勒枝條、人物,綠色暈染出柳色、淡墨暈染遠山、云霧,突出整首詩的意境。(板書:突出)
【設計意圖】以春天為主題,讓學生先說說、寫寫有關春天的古詩。通過欣賞大畫家的作品,感受詩的景物描寫與畫面表現之間的關系,掌握水墨畫的表現技法及詩配畫的創作方法,體會詩配畫的意境美。
3.欣賞學生作品
出示學生作品兩幅《絕句》《游園不值》。
師:與大師相比,學生的詩配畫又有著怎樣的異曲同工之處呢?
學生欣賞,比較作品的意境、技法的運用。
4.教師示范
以古詩《憶江南》為例,示范。
出示古詩,可以抓住古詩中哪些關鍵詞來表現景物?(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可以用哪些水墨技法表現畫面?(濃墨中鋒表現房子、河岸、皴擦泥土,逆鋒表現江邊的樹,大紅和曙紅點染桃花,淡墨暈染遠山、花青暈染江水)
【設計意圖】這個環節是本課的難點之在,通過欣賞學生作品,了解更多的詩配畫表達的詩的意境,教師的示范中將更多的水墨技法呈現,讓學生不僅了解詩配畫對詩的傳遞的過程,更能深刻掌握水墨畫的構圖與章法。
(三)自主表現
給剛剛的古詩配畫。想一想可以抓住哪些關鍵的景物表現畫面,用熟悉的水墨畫技法突出古詩的意境。
(四)評展作品
組織學生根據古詩內容評價作品。對畫面的構圖、意境的表達、技法的運用、墨色的變化等方面進行評價。最后教師點評,鼓勵學生大膽用筆,自主創新。
(五)課后延伸
出示完成的畫作:在《憶江南》詩配畫空白處寫下古詩句,讓學生注意字句的排列,從右往左書寫,最后落款,刻上印章。
鼓勵學生課后也能在畫面空白處添加詩句,將繪畫與書法巧妙結合,完善作品,體現詩配畫的內涵。
【設計意圖】將古詩與畫面相統一,二者結合,真正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的相同之處,更加完善作品,真正體現詩配畫特有的魅力“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七、板書設計
詩配畫 水墨畫
抓住詞句 中鋒、側鋒
作為一線語文老師,抓好詞句教學是小學閱讀教學的基礎。因此,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就應該扎扎實實地落實,重視,加強語言文字的訓練,并深入地進行品詞析句的教學,想方設法地讓小學生集中精力學習課文中的詞語、句子這些最基本最活躍的語言構成材料,追求最佳的課堂學習效果,為篇章教學和作文教學奠定基礎。“品詞析句”,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我們可以這樣理解:理解詞語句子的概念化意思,從中品味、欣賞到蘊涵在詞語句子背后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并領悟,學會“每句每段或全文的好處所在”。
一、品詞析句,感悟語言的和諧美
崔巒老師說過:“語文姓‘語’名‘文’,學語習文是語文教學的首當其任。……閱讀教學是干什么的?憑借文本的語言,著重培養感受語言、理解語言、積累語言、運用語言的能力,同時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豐富精神世界,從而在學習語文的同時學習做人。” 詞句是文章的生命,重點詞句更是點燃生命的火種。“品詞析句 ”就是培育學生用智慧穿越時空去解讀詞語的合理、簡潔和絕妙,用語文特有的教學方式去印證、詮釋中華語言文字的豐韻、博大和深遠。
我們在閱讀教學中進行品詞析句時,要從課文的整體入手,對品析的對象應有所選擇:品析文本中的重點詞句,優美詞句,不能“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地逐詞逐句分析,要緊緊抓住文本語言,努力使學生“明其義,品其味,悟其情,學其法”。如在教學《》一文時,文中出現了一段場面描寫,從側面來反映銷煙是多么振奮人心的事,但學生們并不能很好地理解。所以我先提出了一個問題:“到了銷煙這天,會是一番怎樣的情景呢?請你讀讀課文,畫一畫描寫虎門灘銷煙壯觀場面的句子,想一想,從這些句子中你體會到什么?寫一寫批注。”學生通過自由朗讀后交流。
生:從“禮炮轟鳴、彩旗林立”可以看出當時的場面特別熱鬧,人們心情高興。
生:我知道了當時來的人特別多。我是從“水泄不通”這個詞看出來的。
師:什么樣的情景是“水泄不通”呢?
生:人流應該是像河水一樣多。
師:同學們的回答真是太精彩了,確實讓老師不得不佩服。對啊,當時來的人特別多,他們的心情很興奮,假如當時你也在虎門灘,你能不能把當時的那種場面通過朗讀表現出來呢?
……
通過對課文重點詞語的理解、品讀,不僅讓學生感受到了當時的重要意義,還感受到這種傳神的詞語所帶來的語言美。
二、品詞賞句,體會語言的色彩美
人們常說:語言有溫度,字詞知冷暖,品詞析句就是觸摸作者內心,感受作者思想,揣摩作者思維。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將復雜的課上簡單,就應將文質兼美的文章含英咀華,還原作者腦中景、心中情、胸中境、筆中意。引導學生細細品味,與文本對話。如著名作家鄭振鐸先生寫的《燕子》,文章雖不長,卻有聲有色,動靜結合,寫出了爛漫的春天,寫活了活潑的小燕。在課文第二自然段的教學中,為了讓同學們感受作者筆下的春天的美麗,我讓大家邊讀課文邊思考:你認為哪些詞句用得好,并說出為什么。經過認真地閱讀、品味,同學們紛紛把獨特的感受和大家一起分享。
師:你有什么體會?
生:我讀出了春風的輕柔,從“吹拂”一詞可以體會到。
生:我從“蒙蒙”體會到春雨又細又密。
生:“趕集”這個詞寫得很精彩。我趁機問:“你們趕過集嗎?感覺怎樣?”學生說:“人很多,很熱鬧。”“花草會趕集嗎?”學生說:“趕集在文中是指花兒趕在春天開放,草兒趕在春天生長,這些花草聚在一起,使春天熱鬧非凡,充滿了生機。”
這樣不僅能使學生體味到作者遣詞造句的準確、生動,也能使學生對文章所表現出美的意境和情感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三、咬文嚼字,領略語言的精當美
“品析”要抓住重點,切忌面面俱到,要“重錘敲打關鍵詞句”(于漪語),要有別于逐詞逐句的分析。要咬文嚼字,“嚼”出語言背后的情味、意味、韻味,“嚼”出弦外之音、言外之意,通過“咀嚼”語言,引領孩子走進文本的內核,享受深層的人文陶冶與情感震撼。
如果說關鍵詞是文章的眼睛,那么句中的好詞就是散落在文中的星星,要讓它們吸引學生的眼睛,滋潤學生的心靈。教師要善于抓住課文中的一些關鍵詞,組織學生去細細地揣摩、體會,讓學生明白這些詞語內涵的豐富性、形象的生動性以及在表情達意方面所起的作用。教師要能發現這些關鍵詞,并能巧妙地利用它們,教學往往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學古詩《春日偶成》時,就得抓住那個“著一字而境界全出”的字詞,細細品味,即引導學生品“樂”字,讓學生讀懂了“樂”的靈魂,看見了“樂”字背后的風景,真可謂是耐人尋味。
師:你能說說“樂”在這里的意思嗎?
生:快樂,高興。
師:詩人為什么這么快樂呢?他當時是什么心情?誰能來說說?
生:這詩人平日里很忙,沒有時間游玩,今天在這樣晴朗的天氣下,他看到了春天的美麗風景,心情也就放松了,怎么能不樂呢!這個“樂”是表現了詩人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也反映了他對春天的喜愛之情。
一、感受形象,服務寫作
記敘文是初中生經常接觸的一種文體。在記敘文中,作者往往通過多種描法來刻畫鮮明的人物形象。在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地指出了學生要具有寫記敘文的能力,而教師的課堂閱讀教學就恰恰為寫作記人類的記敘文提供了一個契機,通過在閱讀中體會文本中的描寫方法、感受人物的形象來指導自己的寫作,可謂一箭雙雕之法。
例如在《草》一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便可以利用作者采用多種描寫方法來刻畫人物形象的方法,對學生進行這方面的寫作訓練,文中在刻畫楊光這個人物形象的時候,便采用了多種描法,比如說“立時驚住”“惶惑”“不安”等心理描寫的手法,再現了楊光在邂逅病重中的周副主席時復雜的感情變化過程,真切地體現出了戰士對于周副主席的一種愛戴之情。除此之外,課文中對于周副主席親自嘗有毒野草時,也運用了很多的動作描寫,更加深切地體現出了生命高于一切的革命情懷,比如說“舉起”“看了看”“放進”“咬下了一點”“濃眉漸漸皺緊了”“吐掉了殘渣”等。這些動作和心理描寫,對于刻畫人物形象起著不容忽視的作用,教師在讓學生閱讀的時候,要特別注意讓學生體會這些描寫對于人物刻畫的作用。并且在學習完后,安排學生進行一個小練筆,采用這些描寫方法去刻畫一個自己熟悉的人物。比如“我的同桌”“我的老師”等等。
寫作中人物形象的塑造,需要教師不斷在閱讀教學中進行滲透,體會文本中對于人物描寫的方法,以第一人稱的描寫角度去表現人物的性格。
二、品味詞句,指導寫作
初中語文課本中蘊藏著無數優美的詞句,品味這些詞句、理解作品思想內涵,對于初中生語文素養的提升具有積極的意義,而在品味的同時,如果能讓學生在其中有所收獲,指導自己的寫作,將是對于提升語用意識的一種完美解讀,只有在語言實踐中才能凸顯出語言的實效和魅力。新課程標準中明確地指出了語文教學活動應在立足于學生語文素養提升的基礎上開展,故而在閱讀教學中,關注重點詞句的理解,并進行仿寫對于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是有所幫助的。
例如在《春》一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便可以通過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的方式,進行寫作訓練。朱自清在描寫春天的景色時,語言生動形象,優美,意境深遠,而且其中有很多值得初中生在寫作實踐中去學習的寫法。比如在描寫春雨時,作者這樣寫到:“說看,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著,人家屋頂上全籠著一層薄煙。”采用了三個“像……”的排比句式,將春雨的可愛寫得淋漓盡致。還有在課文結尾處,同樣也采用這樣的排比句式,對春天的特點進行的生動的總述,“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春天像小姑娘……春天像健壯的青年……”教師在讓學生品味這些語言的妙處時,還可以因勢利導地引導學生進行這方面的寫作練習。比如說讓學生采用同樣的排比或者是比喻的修辭手法,對秋天、冬天、夏天進行描寫,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
新的教學理念告訴教育者,教語文不是教課文,要在立足學生實際的基礎上,讓學生通過對于文本的深刻體驗來指導自己的語言實踐,尤其是文本中一些值得我們去細細品味的語句,將其作為自己寫作方法的一個指導,無疑會為學生的寫作增色良多。
三、立足教材,提升寫作
初中語文教材內容本身就能夠給學生帶來無盡的想象,這些課文本身就是優秀的習作資源,教師要引導學生從文本中發現可利用的資源,經過自己的轉換或者是思想的延伸來對課文內容形成一個更加透徹的感知,使學生能夠在自己的獨特的想法中,去重新解讀文本,這對于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和語文運用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義。指導學生從多角度去理解、欣賞作品,對于學生的習作能力大有裨益。
例如在《皇帝的新裝》一課的教學過程中,在皇帝愛新裝、做新裝、看新裝、穿新裝的內容組織下,體現了皇帝大臣的虛偽本性,那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了解了文本的內容后,對這個故事進行情節上的補充。在皇帝游行回來后,會怎么對待大臣,對待織匠呢?以后會對漂亮衣服的態度有什么樣的轉變呢?這些懸念都可以作為學生寫作的內容,將自己對課文的理解付諸筆端……基于此,教師便可以安排學生習作課文《游行之后……》,以此來喚起學生無盡的想象,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對文本內容進行深入的思考和想象,進而形成文字,流露于自己的作品之中,這本身就是一種語言實踐方面的創新,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主體性也得到了充分的發揮,沉浸于課文帶來的想象中,而寫出來的作品必定是屬于學生自己的優秀的作品,這于寫作而言,是一項有效的填充。
四、超越文本,拓展寫作
中學生已經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他們對于事物的認知有了更獨到的見解,他們會有一種改變自己認為不合理的現象的沖動。本質而言,他們的內心是充滿著真善美的。而在閱讀文本中教師要充分地挖掘出課文的思想內涵,以此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讓學生們的作品中充滿著對未知世界的幻想和對現有世界的正確態度,超越文本本身的思想內涵,進行合理的創編。在練筆中對課文內容有一個更清晰的了解,使自己的作品在思想內涵上超越本文,形成一個具有現實意義的優秀作品。
例如在《蟬》這首詩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便可以讓學生們通過自主性的朗讀,體會蟬所具有的精神品質。詩人在這首詩中不僅僅是在歌詠蟬,主要是在歌詠蟬的基礎上借物言志,抒發自己的情懷,意在告訴世人,做官做人應該立身高處,德行高潔,才能說話響亮,聲名遠播。而這種居高致遠,并不是依憑見風使舵,或者阿諛權勢和捧場所能得到的,它源自于人格美的力量,詠蟬中深切地飽含著虞世南的夫子之道。教師要在閱讀中向學生滲透這種托物言志的寫作手法,將自己深藏的情感,通過事物來表達出來。實際的寫作題目中,有很多這樣的材料是可以借鑒的。例如說小草,當我們想描寫生命中頑強意志力的時候,便可以借它來完成,亦或是仙人掌的堅韌品性,也可以作為我們優秀人格的一個標簽來表達。不僅僅是他們,那在一瞬間綻放最美好時刻的曇花、出淤泥而不染的蓮花,都是同學們可以借物言志的代表意象。教師在學習此類詩歌或者是課文時,要積極地引發學生的想象,培養他們對于真善美的追求,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思想上獨具一格,形成思想內容上的有效提升。
立足文本,超越文本,在思想內涵上也要有所拓展,閱讀才能真正地服務于寫作,才是實踐性與思想性的完美結合。教師要引領學生不斷地去發現美,理解美,創造美,將自己認為美好的東西傾注于自己的作品中,方可實現寫作中真實自我思想的展現。
語文教育專家于漪老師談到閱讀教學時,就曾講到要重錘敲打關鍵詞句,使它們濺出耀眼的火花。這句話響亮地告訴我們詞句理解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語文課程標準》對各學段的詞句要求也很明確。第一學段: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在閱讀中積累詞語。第二學段:能聯系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關鍵詞句表情達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詞典和生活積累,理解生詞的意義。第三學段:能聯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課文中有關詞句的意思,辨別詞語的感彩,體會其表達效果。這就界定了學生對詞句的理解是循序漸進的,任何降低和超越學生年齡特點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要理解好文本中的關鍵詞句,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辨清文中的關鍵詞句
關鍵詞句是相對一般詞句而言的,它是對文章的內容表達至關重要,以及對文章價值觀有著重要支撐的詞句。沒有了關鍵詞句,尤其是一詞值千金的“靈魂”詞句,作者的思想就得不到充分展示,內容就缺乏表現力,表達就不形象、不生動。
在聽課中,常常發現好多含金量高的詞句,有的老師抓不住,其根本原因是找不到支撐點,缺乏語感。每篇課文都要抓住關鍵性詞句,引導學生揣摩其蘊含的意義。做不到這些,學生撈不到“干貨”,理解力得不到培養,文章的精神也就得不到領會,自然,學習也就膚淺了。而且,這些關鍵詞句都與文章的旨意緊密相關,不拎出它們,教師課堂教學就缺少了抓手,語文學科基礎的“工具性”就得不到體現,語文味道也會寡淡,“教文育人”也就不能很好地落實。因此,找出文中的關鍵詞句對學生理解課文及教師傳遞價值觀念都十分重要。
比如,二年級《美麗的武夷山》中“溪水環繞”“彎曲回轉”“奇特”“入詩入畫”等詞語,以及“溪水很靜,靜得像一面鏡子”“兩岸的山峰、綠竹映入水中,就像一幅水上的風景畫”等句子;六年級《金色的魚鉤》中 “威脅”“哽咽”“嚴厲”等詞語和“在這個長滿了紅銹的魚鉤上,閃爍著燦爛的金色的光芒!”等句子,都是文章的關鍵詞句。教師需要結合上下句或上下文幫助學生推測其中蘊含的深意。這些關鍵詞句散落在課文各處,教師只有細心品讀、將心比心地“做文中人”,才能發現。
二、理解詞句要潛心深入底里
閱讀教學中對關鍵詞句的理解貴在激發學生的思維,讓學生知道這些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上的作用,以及與文章整個思想表達的關系。在教學中,對這些詞句不能蜻蜓點水、淺嘗輒止地大體了解,而要細細品味、潛入底里。
首先要借助工具書,使理解做到準確。語文學習是和工具書相伴相生的。學生遇到難以理解的字詞,教師要引導他們利用工具書幫助其理解,這是小學語文教師的任務。有的教師每節語文課都會引導孩子翻查工具書,也有一部分教師,除了按要求教會二、三年級學生查字詞典外,很少對學生進行查工具書的指導,這對學生語文學習是不負責任的。教學中,借助工具書幫助理解是常用的方法,但是教師還要明確,停留在工具書上的理解雖然準確,但是它是缺少具體語境的比較生硬的理解,在實際教學中,要“激活”語詞。因此,聯系生活實際,憑借生活經驗,結合上下文的語境理解關鍵詞句,是培養學生理解力的重要途徑,也是發展學生思維的重要手段。有時,在聽課過程中看到有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把某個字或詞在工具書上的意義用大屏幕呈現,讓學生判斷。如《美麗的小興安嶺》中“春天,樹木抽出新的枝條,長出嫩綠的葉子”。其中,“抽”的解釋是:①長出。②吸。③濃縮,收縮。④從事物中抽出一部分。⑤用細長的、軟的東西打。學生很快選出了“長出”。這個環節就有些死板、教條,這樣的理解也缺乏深度,有礙學生的思維發展。這句話中的“抽”是整個句子的眼睛,也是理解整個段落的“靈魂”,可謂“一字千金”,一定要激活“抽”字!實際上,“抽”極為傳神地表現了春天旺盛的活力,哪兒能一個“長出”了得?在理解本文的“抽”字時,我們可以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比如“抽刀”“抽打”等動作,幫助學生體會在本文中,“抽”除了“長出”之意,同時還伴著“快而有力”,這恰恰表現了春天新的生命在孕育!
三、重視環境描寫的詞句教學
小學課文多是文質兼優的寫人記事的記敘文,教師們多關注的是對人物思想的剖析和事件前因后果的分析,對于那些看起來次要的,諸如環境描寫的語句置若罔聞,實際上,這是不全面的教學。
兒童文學家曹文軒很看重自然風景在作品中的地位。他在《失去風景的時代》中寫道,“從前的小說家,雖然沒有太多的人去自覺地談論風景的意義,但在實際寫作中,風景始終是他們小說的重要元素。他們的寫作,幾乎形成了一個定論:風景描寫是小說一個不可缺少的元素。”曹文軒老師關注作品風景描寫,給我們的啟示是:我們在培養學生的詞句理解力時,也要善于抓住文中那些風景描寫的語句,以培養學生的深度理解力和美感欣賞力。如《小英雄雨來》中寫蘆花村美景的句子;《夜鶯之歌》第一自然段寫戰爭造成的凄慘場面的句子以及第二十一自然段描寫森林中彎曲小道的句子;又如《荷塘舊事》中第二、三、四、五自然段對美麗荷塘描寫的內容,等等。哪怕只有一兩句,教師也要花精力讓學生感受美、理解美、欣賞美,并引導學生理解風景美和文章主旨的關聯。從小對學生滲透審視美的深刻思想,實際上是在培養學生正確的文學價值觀。
另外,對特定環境描寫的句子,教師也不可掉以輕心。比如,五年級的《一個蘋果》一課,有一句背景描寫:“防炮洞只有三米長,兩米寬”。教師在教授這一句時,就要引導學生建立聯象:在這樣一個三米長,兩米寬的防炮洞里,六七個志愿軍戰士擠在那里。你挨著我,我挨著你,由于缺水身體很差。有的戰士身上有傷口,還有一個在躺著。這樣一想象,同學們就被帶到了戰爭的情境中。小朋友們腦中有了形象,才可能走進課文描寫的情境中去,和文中志愿軍戰士對話。又比如,“黃昏時候,五連派來的一個火線運輸員閃進了我們的防炮洞”,要抓住“閃進”這些含金量高的詞語,培養學生的語感。什么是“閃”?為什么“閃”?躲炮彈,躲敵人啊。“他頂多不過二十歲,長得矮矮的,瘦瘦的。”“我看到他滿身塵土,褲子撕了好幾道口子,腳脖子上還劃破了好幾處,血跡斑斑。”這些句子都是關鍵句子,要讓孩子連貫讀下來。“要知道這個火線運輸員也是防炮洞里的一員。他撿了個蘋果,自己并沒有吃。”這點可不要忽略,這就是蘋果來的原因,也是故事的起因。透過外貌描寫的語言,抓住滿身、撕、劃破、血跡斑斑等詞語,想象畫面,體會人物的處境,感受人物的內心世界,這樣,火線運輸員的品格就被品味出來了,也為下文的理解打下了基礎。閱讀能力考查就是測試學生對這些關鍵詞句的理解能力。如讀畫橫線句子,請你說出這是一個怎樣的火線運輸員?或者說,讀文中外貌描寫的句子,這位火線運輸員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教師帶領學生們說一說,品一品,悟一悟,文本語言就落地生根了。又如,最后一段的“我看見步話機員小李的面頰上閃動著晶瑩的淚珠,再看看周圍,別的同志也都在擦眼睛。”為什么說淚珠是“晶瑩”的?“在這戰火紛飛的夜晚,我被這種來自戰友之間的關懷友愛激動著,迸出了幸福的、驕傲的淚花。”其中“戰友間的關懷友愛”指什么?戰士們絲毫不考慮自己,自己犧牲了不要緊,死掉了沒關系,幾個戰士的情誼最重要,這就是一種幸福!什么是幸福,就是危難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也就是小小的防空洞中幾個戰士比天高、比海深的戰友情誼!類比推理,幸福就是別人的心中裝著你!作者是為幸福驕傲,為團隊驕傲!正因為這種友誼是用鮮血凝成的,是金錢換不來的,因此,文中的這個淚珠才是“晶瑩”的淚珠。這樣的理解就深刻了,走進課文中的學生也會受到感染與教育。這樣的課才會深刻,學生讀起來自然會充滿深情,教學也才能達到“育人”的目的。
四、欣賞并仿寫句子是詞句運用的著力點
學習語文,語言的習得很重要。積累好詞句是學習語文的好方法,閱讀課堂就是積累語句的最好場所。積累不要一味堆在課下進行。有的老師提倡課下讓學生自覺積累,這只有少數自覺的人才能做到。小學生年齡小,有的甚至不知道什么是好句子,他們一般認為有修辭手法(比喻、擬人、排比、夸張、對偶等),或者有四字詞語就是好句子,其實這是個誤區。這樣理解的好句子是狹隘的。自然,形式上有特點的句子是表達的好句子,但是能承載思想的句子更是好句子。比如老舍先生的《草原》,也許沒有那么多好詞語,但是寄托著大思想,抒發大情感,展示著大畫面。凡是帶有真摯情感,既樸素平實,又生動形象,尤其是他人不太會表達的那些句子就是好句子。一些寫景的句子、通俗而富含哲理的句子等,都應該視為好句子。如一年級《丁丁和牽牛花》中,“牽牛花攀著竹竿往上爬,一路吹著快活的小喇叭。”三年級《失蹤的森林王國》中的“小猴子在林間悠來蕩去,梅花鹿在泉邊飲水,兔子在草叢間出沒,鳥兒的叫聲婉轉動聽”等等,都是好句子,這樣的句子在書本里比比皆是。
可以說我們的語文課本中篇篇都有精彩的句子,教師不要只顧閱讀理解,而不注意引導學生欣賞、積累優美語言。但做到自覺積累,前提也是要理解,不理解的積累是沒有多大益處的。我們的教學中要有欣賞語句的環節,最好還要多些創造遷移的設計。比如《落花生》一課,“我們姐弟幾個都很喜歡―買種的買種,動土的動土,灌園的灌園;過不了幾個月,居然收獲了。”這樣的句子就是好句子,它語言平實、內容豐富、時空間隔大。在教學時,我首先引導學生發現這是好句子,再引導他們分析好在哪里。學生很容易發現,句子是動詞的重復,讀起來富有節奏,語言也很歡快。進而,我引導學生想象勞動的畫面,體驗勞動的歡愉。接著,我引導學生:我們的生活中就有這樣的畫面,比如學校的值日勞動、課間活動等,你會用“……的,的,的……”這樣的句式表達嗎?進而拓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仿照例句來表達。學生組織語言后,一組組句子就出來了:“輪到我們組做值日了,我們幾個相互配合,灑水的灑水,掃地的掃地,擦黑板的擦黑板,不到半個小時就做完了。”“下課了,大家跑到操場上,打球的打球,跑步的跑步,踢球的踢球,好不熱鬧。”……緊接著,我又讓學生想開去,生活中還有一些場面也可以用這樣的句式表達。于是“今天家里來客人,媽媽說了要吃餃子。我們幾個都忙開了,和面的和面,拌餡兒的拌餡兒,搟皮兒的搟皮兒,包餃子的包餃子,大家都沉浸在包餃子的家務勞動氣氛中了。”“植樹勞動開始了。我們幾個一組,栽樹的栽樹,填土的填土,澆水的澆水。不一會兒,一棵棵小樹就栽好了。”這樣靈活運用所學知識的練習,就是學習語言運用的教學!
當然,影響閱讀教學效果的因素還有很多,如研讀段與段之間的聯系、欣賞文章表達特點等,這里不一一展開。多年的一線教學實踐使我認識到,課堂應該是作者、編者、教者、學習者、媒介采擇、環境設計等多元思想的碰撞。課堂應該成為在教師引導下,學生掌握知識、培養習慣、產生智慧、達成內心愉悅的場所。教師只有端正教學思想,避“炫”求“實”,步步踩穩,學生才會有積淀,才會撈到“餃子”,這才算做到了語文教學的“落地生根”和“接地氣”。
一、欣賞自然美
在文學領域,有著不少描寫自然之美的篇章,或華麗,或樸實,或清新,或熾烈,無論是哪一種描寫方式,都表達了作者對所看到的、所聯想景色的欣賞與贊嘆,抒發了作者對美好世界的憧憬與向往。此時,教師就需要教授學生如何通過對文字的閱讀理解和分析體會,去感知那些美景,使自己也有身臨其境般的感受。例如,在學習朱自清的《春》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對文章整體的感受以及字眼的分析,來感受作者所描繪的春天。作者描寫了春天的青草、花朵、春風、春雨以及活動著的人們,這些春意盎然、萬物復蘇的景象,無一不是在表達春回大地、生機勃勃的畫面。此時教師讓學生通讀課文、用心感受,當讀過幾遍文章之后,學生可以自然而然地明白這篇文章是在描繪春天的景色,抒寫了大自然的魅力。然后,教師可以帶領學生抓住關鍵的字詞,來對文章中的自然美作進一步的感受。例如“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這一句把春天擬人化,使所描寫的對象變得生動起來,當教師對這些詞句進行解讀與分析時,學生可以產生更加強烈的感受,從而在深度與廣度上都能夠對文章有較好的把握,進而使得自身的審美能力不斷得到培養。
二、發現對比美
在文學作品中,對比是一種常見的修辭手法,它通過把兩種對應的事物進行對照比較,使得描寫的對象更加鮮明、特征更加突出。學生在學習文學作品中,既可以感受美,也可以認識丑,作者的筆下既有鮮花,也有荊棘。此時,教師就需要教會學生正確的閱讀方法,讓學生能夠在事物的對比中發現美,能夠從表面認識到事物的本質,這樣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同時也有助于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加強。例如,臧克家的《有的人》中那一句“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通過對兩種人性品格的鮮明對比,將魯迅先生的高尚品格充分體現出來,使得詩歌達到了催人淚下的藝術效果。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就需要引導學生發現作者是怎樣使用對比的手法來描寫對象的,幫助學生不斷發現對比美,進一步增強學生的審美能力和文學素養。
三、感悟人性美
①根據原文,概括“土地”兩層含義的要點,每點不超過8個字。(2005年高考,原文題目:《土地》)
②根據原文,用最簡潔的詞語概括父親形象的內在特點。(2004年高考,原文題目:《懷表,很老很老了》)
③本文以霧為線索展開,請具體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2008年高考,原文題目:《霧》)
④在羊群秋歸的情景描寫中,文章主要傳達了哪兩個方面的感受?(2006年高考,原文題目:《從阿爾卑斯山歸來 》)
以上設題要么要求概括文章標題內涵,要么要求概括形象特點(人物/事物/景物),要么要求概括文章結構思路,要么要求概括作者的觀點態度及作品主題。
實際上,散文概括類閱讀題的設問,不外乎這4個區域、這4種設問法。下面以徐志摩的散文《羅曼?羅蘭》(有刪節)為例進行解析。
題目 羅曼?羅蘭這個美麗的音樂的名字究竟代表些什么?請結合原文作簡要概括。
羅曼?羅蘭,這個美麗的音樂的名字,究竟代表些什么?
他是一個音樂的天才,在幼年,音樂便是他的生命。……我翻著那一堆舊書,爬在琴上拼出一個個的音符,這些流動的樂音灌溉著我的童心。
要認識羅曼?羅蘭不僅應讀他神光煥發的傳記,還得讀他的長篇小說《約翰?克利斯朵夫》。在這書里,他描寫他的音樂的經驗。
他在學堂里“結識”了莎士比亞,發現了詩與戲劇的神奇。……但在他個人,更重要的一個影響是托爾斯泰。……因此羅曼?羅蘭這幾十年來每逢少年人寫信給他,他沒有不親筆作復的,用一樣慈愛誠摯的心對待他的后輩。這樣一來受他的靈感的少年人更不知多少了。這是一件含獎勵性的事實。我們從中可以知道凡是一件不勉強的善事就如春天的熏風,它一路散布著生命的種子,喚醒活潑的世界。
但羅曼?羅蘭那時離成名的日子還遠,……我從不著急我自己的音樂,那不是壞運所能顛撲的,誰要能懂得它,它就有力量使他解除磨折旁人的苦惱。”
分析 題目中“結合原文”明確地告訴我們答題范圍,“簡要概括”說明答題的方式,“究竟代表些什么”是答題的方向。題目已經很清楚地告訴了我們。那么怎樣具體操作呢?首先,要抓住文章的標題、結尾和開頭段進行預想。標題是文章的眼睛,先看標題,想一想:這篇文章會寫什么內容,表現什么主題,采用什么寫法。“羅曼?羅蘭,這個美麗的音樂的名字,究竟代表些什么?”這句話出現在文章的開頭,開篇點題引出下文,同時兼有引人入勝或發人深思的作用。因此我們在把握思路的時候要從下文的各個段落中找出主旨句,加以提煉概括。這些主旨句如:“他是一個音樂的天才,在幼年,音樂便是他的生命。”“要認識羅曼?羅蘭不僅應讀他神光煥發的傳記,還得讀他的長篇小說《約翰?克利斯朵夫》。在這書里,他描寫他的音樂的經驗。”“用一樣慈愛誠摯的心對待他的后輩。”“散布著生命的種子,喚醒活潑的世界”。
其次,尋找關鍵詞句,畫出各段落中的中心句、首括句、尾結句,畫出在文章的結構上起過渡、連接作用的詞語、句子、段落,畫出畫龍點睛的句子。再將這些關鍵詞句串聯起來,從而把握文章的思路。《羅曼?羅蘭》圍繞著“羅曼?羅蘭這個美麗的音樂的名字,究竟代表些什么?”展開,重點展現了羅曼?羅蘭以其生命熱愛音樂的一生,以及在其音樂生涯中受到幾位藝術大師影響而施恩于后輩的高尚品德。需要強調的是,無論題干是否考查形象特點,閱讀時都要將文章描寫某一形象的語句畫出來。
此外,還應注意文中運用修辭手法的語句和議論性的句子,他們往往含蓄而形象地表達作者的觀點態度和主旨,深化文章的主題,必須給予足夠的重視。
示例 ①音樂的天才,杰出的文學家。②真理的尋求者,時代的圣人,理想人格的化身。
[練習]
閱讀下面的文字,簡要概括文章把小花稱作“雪野里的精靈”,意在表現小花的哪些特點?
博大與渺小,久遠與暫短,都是相對而言的。定林寺里的古銀杏無疑是一支巍峨崢嶸的生命進行曲。后來我在雪野中兩次偶然所見,則又領略了弱小生命吟出的生的禮贊。
這里,我猛然發現,向陽的竹林邊,竟有柔草如菌,毛茸茸,青翠翠,密匝匝,在這銀色的世界里,織出了一小片綠毯……呈現我面前的竟是一片美妍的小花。小花一株株、一簇簇,攢攢擠擠,比肩爭頭。這些小花僅比米粒兒稍大,白的、紫的、藍的、紅的、黃的,五顏六色,星星點點。看到如此眾多的小生命,堅忍不拔而又蓬蓬勃勃地活在這雪地里,我的眼睛被染得燦爛起來。我驚異地看著這些小生命,它們也仿佛睜著深情的眼睛凝望著我……這些米粒般大小的生命,像是在告喻我:希冀、渴望、追戀、向往,是一切生命的本質。即使天冷了地冷了宇宙的一切都冷了,它們也會頑強地舉起美的萌芽,決不肯把生命的蓬帆輕易降落。
這些美的萌芽,是春的啟明星,正在呼喚著春蕊的艷麗,春樹的繁茂,春蠶的吐絲……
……驀地,有幾點藍色的彩光在雪地里閃動,一下躍入我的眼簾,燃亮了我的雙瞳。我趨前蹲下細瞧,竟是幾朵藍色的小花。這藍色的小生命,由纖纖的細莖挑著,那吹彈得破的花萼,顯得那樣稚嫩和孱弱。
這雪國中的藍色小生命,纖細里充溢著堅韌,孱弱里蘊藏著剛強,微小里含納著博大;……它們是這漫漫雪國里生命的精靈!……
定林寺中的銀杏樹,嶗山雪地的小花小草,還有這雪國中的“白頭翁”,都是造物主無與倫比的杰作,都是生命的奇觀……
1.創造輕松愉快的環境,發展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
要發展幼兒口語表達能力,必須設法為幼兒創造一個輕松愉快的環境,使幼兒心情舒暢,有話想說,有話可說,有話敢說,有話會說。首先,無論幼兒的表達水平怎樣,教師都應抱著積極、鼓勵的態度,增強幼兒說的信心和勇氣。尤其是對少言寡語的幼兒,更應給予關心和幫助。同時應豐富幼兒的生活,為幼兒創造說話的機會和條件。例如:游戲活動中,讓幼兒“做前說”――先說說自己的計劃、打算,然后按自己的想法去做;“做中說”――邊做邊說,借助說,推動游戲情節展開,豐富游戲內容;“做后說”――活動結束后,讓幼兒說說自己是怎樣做的,對自己的活動做一個簡單的評價。
2.通過和幼兒進行有主題的“話題”,發展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
據幼兒的知識經驗來確定談話的主題幼兒的知識經驗越多,談話的內容便越豐富。比如進行關于“春天特征”的談話,就必須在春天特征明顯的時候,在幼兒對春天特征進行了長期的觀察和充分了解后才能進行。談話時可從氣候、植物、動物以及人的服飾和活動等方面的變化著手,將春天的特征準確地描述出來,將春天的知識系統化。這樣既有利于培養幼兒的觀察力、概括力、記憶力,又發展了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
3.引導幼兒“講述”,發展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
幼兒的“講述”是一種比談話復雜、周密的口頭語言表達方式,它要求幼兒用比較完整連貫的語言詳細地表達自己的思想。
3.1 看圖講述是培養幼兒口語表達能力的一種好方法
它容易引起幼兒講述的興趣,同時有利于發展幼兒的觀察力和描述能力。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引導:①提問教師可以通過提問引導幼兒觀察圖片,幫助幼兒理解圖片,最終用恰當的詞語講述出圖片的內容來。②教師做好個別詞句、發音方面的示范和段落的部分示范,讓幼兒模仿著說,幼兒說完后教師再用簡單、扼要、完整、生動的語言講述,講述后不要求幼兒一字不差地模仿,只要幼兒理解,會用自己的話連貫、完整地講就行了。看圖講述結束后,可以讓幼兒給圖片取名,以培養幼兒語言的概括能力。
3.2 拼圖講述教師提供各種拼圖材料
如各種動物、幾何形體的圖形卡片,以及拼板積木、雪花積木、小太陽設計師積木等結構型玩具,讓幼兒自己拼插成各種立體結構的物體或畫面,然后進行講述。由于拼圖講述的內容是由幼兒自己創作設計出來的,用語言表達出來,既容易,又具有濃厚的興趣。拼圖講述是以玩具作教具,幼兒邊玩邊講,動靜自然結合,這樣的方法符合幼兒好奇、好問、好動手的心理特點,不僅培養了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而且手、腦、口同時并用,能使幼兒得到全面發展。
3.3 繪畫講述美術課能充分發揮幼兒的想象力、創造力和思維能力
由于畫面的內容是幼兒自己構思的,課后讓幼兒講述自己的畫面,能充分發展幼兒口語表達能力。
4.運用兒童文學作品,發展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
【關鍵詞】集句聯 藝術感染力 陶冶情操 杭州西湖花神廟 頌春之歌
集句聯就是從古今文人的詩詞、賦文、碑帖中選取兩個有關聯的句子,按照對聯中的聲律、對仗、平仄等要求組成聯句。既保留原文的詞句,又要語言渾成,另出新意,給人一種“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藝術感染力。同時,集聯還可使人自然地聯想到所集的原作,無形中給人提供了一個廣闊的藝術空間,這對陶冶情操,交流心靈,大有裨益。
集句聯可集同一作者的不同詩文,也可以集不同作者的詩文,既可以集同時代作者的詩文,也可以集不同時代作者的詩文。
杭州西湖花神廟的一副對聯就是典型的集句聯。
海棠開后,燕子來時,良辰美景奈何天。芳草地,我醉欲眠。楝花風,爾且慢到;
碧懈傾春,黃金買夜,寒食清明都過了。杜鵑道,不如歸去。流鶯說:少住為佳。
這副對聯用了8個典故,有:
1.宋朝王詵《憶故人》:“海棠開后,燕子來時,黃昏深院。”
2.明朝湯顯祖《牡丹亭·曲名《皂羅袍》:“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賞心樂事誰家院?”
3.《宋書·陶潛傳》:“我醉欲眠,卿可去。”
4.蔣捷《解佩令》:“楝花風,爾且慢到。”
5.梁棟《念奴嬌》:“碧海傾春,黃金買夜。”
6.黃機《臨江仙》:“寒食清明都過了,客中無計留春。”
7.潘文虎《為被虜婦作》:“不如歸去,不如歸去,家在浙江東畔住。”
8.辛棄疾《霜天曉角》:“明日落花寒食,得且住,爲佳耳。”
上聯大意:春分是春天的頂峰,海棠花開,燕子飛來,良辰美景怎安排?醉眠芳草怡情懷。棟花風,請你慢慢吹來。
下聯大意:寒食一過,花開不再,春宵一刻金難買!杜鵑說歸去來,黃鶯說分分秒秒君須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