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描寫一處景物的作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公園一角
星期六早上,天氣晴朗,我和爸爸媽媽去濱湖公園去玩。
我和爸爸媽媽走近大門,我看見了噴水池、鴿子屋。然后我往右邊走,我看見了花形的花壇、蝴蝶,接著我向前走我看到了一條羊腸小道,亭子、桃樹,我繼續走,看到了潔白的鴿子,還有小朋友在那嬉戲。我又往左邊走我看到了湖,像一面鏡子。我又看到了墻,湖邊有石子路、柳樹,柳樹的柳條像小姑娘在翩翩起舞。還有快艇、整齊的排著,像一排排座位。湖中央有游客、快艇,還有人在快艇上嬉戲、玩耍。
最后,我依依不舍的離開啦。
老師點評:
心怡,你已掌握了描寫景物的規律,將你看到的景物按先后的順序進行了介紹,不錯!如果你能將其中的一處景物進行詳細的描寫,文章主題將更突出!
環境描寫是指對人物所處的具體的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的描寫,其中,社會環境是指能反映社會、時代特征的建筑、場所、陳設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風等。
自然環境描寫包括:人物活動的時間、地點、季節、天氣以及景物等,對表現人物身份、地位、行動,表達人物心情,渲染氣氛都具有重要作用。在小學初中高中作文里的主要起到一個場景交代借用,也可用于作過渡。
社會環境描寫特征,指的是對特定的時代背景及人物生活環境的描寫。它所描寫的范圍可大可小,大至整個社會、整個時代,小至一個家庭、一處住所。描寫的內容可以是室內陳設、當地的風土人情和時代氣氛等。社會環境的描寫應具有濃郁的地域風土特色。
[關鍵詞]作文講評主動性評價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6058(2015)040039
在目前的作文教學中,學生對作文的畏懼心理愈發嚴重,日常習作中應付作文的現象更加普遍。很多教師批改作業非常認真,把學生的每一處錯別字、錯誤使用的標點符號、病句等內容都一一標注出來,在評語部分也一一羅列不足,對學生提出修改意見,希望學生能在下一次作文中避免這些缺點。這樣的工作教師做得辛苦,而學生不見得就能體會這番心意。筆者認為初中生的作文應該注重批改和評講。
一、注重發揮學生的主動性
讓學生參與作文評改,主要讓他們先找出自己小組其他成員作文中的錯別字、錯誤使用的標點、病句等最基本的錯誤。接著讓他們找出本組成員作文中寫得較為優美的句子和優秀的文章。最后,批改結束之后,按照他們的推薦,全班一起欣賞優美的文句。
這樣評改作文,把一定的權利交給學生,提高他們的責任感,調動學生參與作文評改的積極性。他們在閱讀、修改他人作文的過程中,發現別人的優點與不足,自己在寫作中漸漸地揚長避短,在這樣的相互切磋中逐步提高作文水平。此外,自己的作文得到同學的認可與賞識,能夠提高學生的自信心。
二、以欣賞性評價激發學生寫作的動力
學生評改過的作文,教師可以再次集中批改,這主要是為了掌握學生作文情況,找出存在的不足,明確今后練習的方向。教師在這一環節的批改中,主要任務就是根據學生的作文情況,給出合適的評價。很多教師在這一環節急于一一羅列學生作文中的不足,希望學生在下一次作文中,一下子把所有的缺點都能克服掉,很明顯這是不現實的,并且也容易打擊學生的寫作熱情。因此,教師應該善于寫褒揚性的句子,善于發現學生作文中的亮點。比如在蘇教版七年級中有“說真話抒真情”的作文訓練,學生在描寫對母親的熱愛時,只要是真誠、自然的,就應該積極地予以肯定,如果結構上或者語言表達上不是那么完美,不要期望學生下次一定全部避免這些失誤,而是鼓勵他做出最大的進步。每一個中學生都是一個大孩子,他們需要成年人的關心與尊重,以滿足他們的自尊心,肯定他們的自我價值,不要吝嗇表揚與鼓勵,不要吝嗇作文上的分數,讓學生知道自己的進步,并且知道教師肯定了他的進步,能夠鼓勵學生更加積極認真地對待作文。
三、作文評講切忌泛泛而談
教師在評改完作文之后,對學生的作文有了一個整體的了解,接下來就是評講學生的作文,指出相應的不足,提出具體的評改意見。教師對學生作文的了解是整體的,但是在評講學生作文的時候切忌泛泛而談,應該是具體的、有針對性的。
學生在作文中出現的問題,有些是具有普遍性的。比如蘇教版七年級中有“觀察和描寫景物的特點”的作文訓練,學生在描寫景物的時候,普遍出現詞語匱乏的現象,沒有足夠的詞匯形容自己所看到的美景,針對這樣的問題教師可以普遍指導積累詞語的方法。有些問題是個別出現,又較為典型的,應該具體指出來,并給予正確的引導。
作文評講要有針對性,針對本次作文訓練的目標設計評講計劃,而不是隨意地想到哪些缺點就講到哪,或者是普遍性地指導,讓學生抓不住重點。比如這次作文的訓練目標是“觀察和描寫景物的特點”,那么教師在指導完學生寫作的不足之后,作文方法指導就應該集中在如何觀察景物,并寫出景物的典型特點上,而不是泛泛而談。如果一節作文評講課既講作文的結構布局,又講寫景狀物的技巧,不但內容多而且雜亂,信息量過大,學生反而抓不住重點,不易掌握相應的寫作技巧。這一次作文訓練的是“觀察并描寫景物的特點”,就按照這一次作文訓練的目標,有針對性地進行講解相應的寫作方法。每節作文評講課解決一個作文重點目標,一個學期下來,學生的作文水平一定可以有一個質的飛躍。
“最近有點煩,數學題越來越難了。”酥油餅說。
“最近有點煩,作文越來越難寫了。”炒肥腸說。
唉,真是有點煩,煩得開心米、酥油餅和炒肥腸很少有時間玩耍了。
“我帶你們去旅游。”作文老怪說完,開著作文飛碟,帶著開心米、酥油餅和炒肥腸來到了重慶江津的四面山風景區。
四面山到了,作文飛碟飛過了龍潭湖,來到了臥龍溝。
開心米、酥油餅和炒肥腸剛從作文飛碟中走出來,便有幾只猴子朝他們圍了過來。
“瞧,我們進了猴子的包圍圈了。”炒肥腸說。
“你們手中的零食,最好主動遞給猴子,否則,它們會硬搶,說不定還會抓傷你們。”作文老怪說。
開心米把手中的那包開心果扔到地上,被一只猴子撿走了。酥油餅也害怕圍攻而來的猴子,她把手中的餅子放到了地上。
隨后,作文老怪帶著開心米、酥油餅和炒肥腸看了猴子開會。還真是奇怪了,猴王在上面坐著,下面的猴子,一個個都像學生聽老師講課似的,非常的認真,沒有亂吃東西,也沒有亂跑動。
“大家都準備好了嗎?我們要爬臥龍山了。”作文老怪說,“至少要爬三個小時的山。”
“哎呀,這么遠啊?干脆,讓作文飛碟帶我們上山得了。”酥油餅說,“爬三個小時的山,我的腳會疼。”
“鍛煉一下吧,這點苦也吃不了,將來怎么干大事?”炒肥腸說,“難道,你將來就打算烙餅子賣?就是烙餅子賣,也得能吃苦才行。”
“我看你這輩子就賣炒肥腸得了。”酥油餅狠狠地瞪了炒肥腸一眼,“走吧走吧,不就是爬山嗎?我還去過泰山呢。”
就這樣,大家一路走一路吵一路爭辯,分別看到了云龍、水龍、盤龍和噴水龍。
從臥龍山上下來,大家都很累了,一個個都賴在地上不肯走。
“我們去玩水上泡泡吧。”作文老怪說。
一聽說有好玩的,三個小伙伴都來了精神。大家坐船漂過龍潭湖,來到了玩水上泡泡的岸邊。
什么是水上泡泡?就是用一個大大的塑料圓球,朝里面灌滿了氣,把人裝在里面,然后推入水中,用一根繩子拉著。若是換成叫水上風箏,也是一個不錯的名字哦。
三個小伙伴在泡泡里一會兒翻跟斗,一會兒打滾,一會兒做狗刨……想著法子讓泡泡漂得更遠一些。他們玩了三十分鐘,泡泡里的氧氣少了,他們才戀戀不舍地上了岸。
“接下來,我們在空中觀看飛龍廟的和尚、水口寺的瀑布、土地巖的壁畫,還有天坑地縫情人谷、世外仙境桃花島、華夏高瀑望鄉臺等。”作文老怪說。
作文飛碟帶著開心米、酥油餅和炒肥腸,在美麗的四面山上空飛翔。
“再見了,千姿百態的壁畫。”
“再見了,仙境般的桃花島。”
“再見了,雄偉壯觀的華夏第一高瀑。”
……
四面山之旅,真是太開心了。開心米、酥油餅和炒肥腸都說:“四面山之游,忘掉了心中的煩憂。”
說來還真是湊巧,三個小伙伴剛從四面山旅游歸來,小布丁老師布置的作文,就是寫一處著名的旅游景點。這下可好了,開心米、酥油餅和炒肥腸應該能寫好這篇作文了。
作文本交上去的第二天,小布丁老師把開心米、酥油餅和炒肥腸叫到了辦公室:“我就覺得奇怪呀,你們三個一起去四面山旅游,怎么寫景的順序卻不一樣呢?米多多的寫景順序是臥龍溝、臥龍山、龍潭湖上的水上泡泡、飛龍廟、水口寺、土地巖、天坑地縫情人谷、桃花島、望鄉臺瀑布,蘇非非的寫景順序是臥龍溝、飛龍廟、望鄉臺、土地巖……葉大超的寫景順序是望鄉臺、桃花島、土地巖、臥龍溝……到底誰的寫景順序與旅游順序一致呢?”
經過了解,米多多是按旅游時的順序來寫景的,酥油餅和炒肥腸都不是按這個順序來寫景的。
開心米、酥油餅和炒肥腸都耷拉著腦袋,從小布丁老師的辦公室里走了出來。
作文老怪見到這三個小家伙,笑了笑,沒有說話,他鉆進作文飛碟里,只聽“嗖”的一聲,一道藍光,把一個作文小錦囊送到了開心米的手上。
開心米打開一看:
作文小錦囊
寫旅游景點,除了要抓住景物的特征之外,還要安排好表達順序,讓文章有條理,讓讀者如同跟隨作者一起旅游,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常用的寫景順序有:
一、定點觀景順序。站在某一點上,按從上到下,或從下到上,或從遠到近,或從近到遠等順序,對所看到的景物加以描寫。
二、移步換景順序。所寫景物的順序,以旅游者的旅游順序來寫,先到哪里就先寫哪里,最后到哪里就最后寫哪里。
三、時間順序。可以按從早晨、中午到晚上這樣的時間順序來描寫景物,可以按春夏秋冬這樣的季節順序來描寫景物,可以按過去、現在這樣的順序來描寫景物等。
“唉,只可惜了我的作文里的優美詞句呢。”酥油餅說,“我早知道寫景作文還有這樣的順序要求,我就按要求寫,那樣,我就能得個九十幾分,成為我們班上的小才女了。”
在高一上學期執教記敘文寫作時筆者堅持雙管齊下,既注重引導學生多觀察、多體驗生活,也努力做到以讀促寫,通過名作學習提高寫作能力,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下面將通過解析名作引導學生掌握景物描寫的一些經驗整理出來,供各位方家批評指正。
本次課的教學目標是指導學生掌握記敘文中景物描寫的方法和技巧。考慮到同學們平時的觀察訓練與日常寫作,筆者將課堂重點確立為:通過閱讀名作,分析和概括出名作的景物描寫技巧,并借鑒運用到自己的寫作中。進而將教學目標分解為兩項:一是如何寫景,即引導學生從名作中分析出景物描寫的方法與技巧。二是如何景中傳情,即教會學生把握景物描寫與情感表達的關系。
一、向名作學習景物刻畫的方法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寫景也必豁人眼目。”如何將眼前景化作筆底文字,是需要一定技巧的。上課伊始,筆者用PPT演示了一幅荷塘圖,讓學生作口頭描寫,字數不作要求。同學們完成得比較輕松,但大多數都很概括和空泛,談不上生動和具體。接著筆者向同學們展示了朱自清先生《荷塘月色》中一段關于月下荷塘的景物描寫: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并肩密密的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雖然滬教版教材將該文放在高三學習,但課外閱讀廣泛的學生已經早有涉獵。即使有學生沒看過,單就這一段文字而言,在理解上也不會存在太多障礙。學生齊讀之后,對比自己的口頭作文,都感覺大相徑庭,一致認為朱自清描寫的荷葉、荷花比自己描寫的美。于是筆者啟發同學們思考:這段文字美在哪里?學生都積極思考踴躍發言。有的說這段描寫形象生動;有的說描寫細膩傳神;還有的說感覺意境很美,有一種靜謐的美。筆者對他們的回答都給予充分肯定,緊接著引出下一個問題:這段文字描寫得這么美,作者有什么方法和技巧嗎?之后筆者讓學生分成小組討論,盡可能地去發現作者寫景的一些規律性的東西,充分討論后每個小組派代表發言。
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筆者對他們進行了必要的啟發,比如我問:“該段文字中,作者描寫的對象是什么呢?”學生答:“荷葉、荷花”。又問“那么作者是如何描寫荷葉荷花的呢?”學生根據筆者的啟發,經過討論,發現了朱自清在這段文字中的描寫技巧:有的說寫荷葉主要是描繪形狀,寫荷花主要是描寫顏色;有的說描寫的角度多,如視覺和味覺;有的說用了比喻和擬人修辭;還有的看到了動態、靜態描寫等。筆者很為學生們的發現而高興,并及時地把他們的發現書寫在黑板上:
1.繪形、著色
2.視覺、味覺
3.比喻、擬人
4.動態、靜態
在互動的過程中,筆者又給學生補充講解了“通感”這種在景物描寫中具有特殊作用的修辭格,并引導學生大膽聯想,對該段文字進行續寫。比如寫完動態、靜態的荷葉荷花之后,還可以按照作者的思路,繼續往下補充,增加別的角度和環境條件。比如“下了一陣小雨,雨滴打在荷葉、荷花上,……”再如“一陣秋風吹來,萬木蕭條,……”可見,只要用心,描寫的角度是可以多方位展開的。學生都感覺老師說得有理,有一種躍躍欲試的心情。
然后,筆者要求學生再做進一步分析研究,逐句地,從朱自清繪形、繪色,描寫視覺、味道,描寫動、靜態中再發現一些具體的東西。眼光犀利的學生經過老師提醒,馬上發現了朱自清寫景的一些非常細小的規律,即寫景順序問題。“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先交代環境或位置;“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接著交代描寫對象“荷葉”,且前有修飾語;接下來“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是用比喻修辭對荷葉作形象、細致的刻畫。接下來也是如此,“層層的葉子中間”是交代位置;“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引出描寫對象“白花”,前面也安排有修飾語;然后用擬人“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再用比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三個比喻連用叫博喻)等作精細的描寫。同理,作者在寫“清香”的時候也是使用了這樣的方法。于是筆者在黑板上板書了朱自清寫景的一個規律:先交代位置或環境,接著引出描寫對象,再用各種修辭多方位展開描寫。
據此發現,筆者當堂布置了作業:選取校園一處景物作描寫,如校園垂柳、路旁梧桐等。由于學生掌握了規律,寫起來一點也不困難,不少學生寫得非常出色。
二、從名作學習景中傳情的方法
成功的景物描寫并非簡單地描摹物象,而是深刻地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日本人遍照金剛《文鏡秘府論》南卷“論文意”云:“景語若多,與意相兼不緊,雖理道亦無味。昏旦景色,四時氣象,皆以意排之,令有次序,令兼意說之,為妙。”為了使學生認識景物描寫的深層意義,筆者又進行了如下安排。
筆者先讓學生根據上段的景物描寫大膽猜測一下朱自清在寫這一段景物時的心情。學生大都能感受到作者此時內心的一絲迷茫、一絲困惑或淡淡的喜悅。然后筆者抓住時機告訴學生:如果寫景僅僅是為了寫景,那么寫景本身就失去了意義;高明的作家都會根據主題表達的需要來確定自己景物描寫的感情基調,景物描寫要為傳達情感服務。為使學生很好地理解這一點,筆者提供了一組名作片段,做成PPT展示如下:
而我這里的荷花,不但紅色濃,而且花瓣多,第一朵花能開出十六個復瓣,看上去當然就與眾不同了。這些紅艷耀目的荷花,高高地凌駕于荷葉之上,迎風弄姿,似乎在睥睨一切。(季羨林《清塘荷韻》)
那是滿地的新荷,圓圓的綠葉,或亭亭立于水上,或婉轉靠在水面,只覺得一種蓬勃的生機,跳躍滿池。綠色,本來是生命的顏色,我最愛看初春的楊柳嫩枝,那樣鮮,那樣亮,柳枝兒一擺,似乎蹬著腳告訴你,春天來了。荷葉,則要持重一些,初夏,則更成熟一些,但那透過活潑的綠色表現出來的茁壯的生命力,是一樣的。再加上葉面上的水珠兒滴溜溜滾著,簡直好像滿池荷葉都要裙袂飛揚,翩然起舞了。(宗璞《西湖漫筆》)
每天清晨經過荷塘,總能看見一池荷韻。從冬日的衰落到春日的綠意,繁盛、凋零,一如人生的起落。當風低水皺,湖閑雨輕的日子,清荷亭亭,綠裙裾上青玉滾滾,水生秀色;抑或刀風烈日,如丹青杰作的風荷依舊清色冰姿,氣宇凌仙。年年荷花都能從絲毫不見生機的枯萎中復生,而我的師長卻不能了,那一個年輕的身影走進了翩翩的荷葉間,稍不留意便無跡可尋,只余下清香裊裊。(許瑜萍《又是清荷盛開時》)
這些片段雖然描寫的對象都是荷葉、荷花,但每一位作者筆下所呈現的文字卻不一樣。筆者讓學生齊讀,然后比較這幾段文字有什么不同,為什么會有這樣的不同。經過討論,學生認為幾組片段的作者不同、主題不同、情感不同,所以景物描寫就不一樣。筆者贊同他們的看法,并與其一同對這組片段進行細致的分析,發現這三個片段所著力表現的主題不一樣,分別表現荷花的高傲、生命力的頑強和懷念恩師。筆者告訴學生,同樣的景物,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來寫就有不同的結果,因此我們會看到景物不同的品性。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情人眼里出西施”、“一切景語皆情語”。進而向同學們強調在作文中進行景物描寫的時候,必須要根據主題確定一個感情基調。描寫色調的明或暗,所著的顏色是亮麗還是深沉,全都由情感基調來決定。感情基調定好后,再用朱自清教給我們的方法對這個描寫對象進行多方位、多角度地精雕細刻。
結合以上分析,筆者強調了作文中的景物描寫要求,即帶著感情觀察,帶著感情取景,帶著感情行文。
作文教學旨在全方位培養學生的邏輯分析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記敘、說明等基本表達方式長期以來都是中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強調:“進一步提高記敘、說明、描寫、議論、抒情等基本表達能力,并努力學習綜合運用多種表達方式。”經過這樣一堂寫作課,同學們基本掌握了景物描寫的方法,并為進一步深入體驗生活、發現生活中的真善美提供了借鑒。課后,筆者將學生這次的作文結集為《楊柳集》,許多同學的文章都寫得有情有韻,不僅景物描寫生動具體,而且積極運用各種表達方式與修辭手段,語言表達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一、巧選景物,確立游記中心
我們在游覽過程中觀察到的景物五彩繽紛、林林總總,我們該選取什么景物作為游記的寫作重點,確立文章的中心呢?每一處風景名勝都有它最吸引游客、最聞名的景觀,我們可以以此作為游記的寫作重點,或者從游覽過程中,選取自己最值得描繪的景物,以此作為所寫游記的中心內容加以詳細介紹。
二、游蹤清晰,記游井然有序
游蹤就是游覽一個地方所經過的路線、蹤跡。有條則不紊,有序則不亂,寫作游記時,需要采用恰當合理的順序來展現游覽時所見名勝風景的優美景色。最常見的方法是“移步換景”法,這種方法對于介紹比較復雜的風景尤為適宜,一步一景,隨著作者的立足點和觀察角度的變化,相應地描繪出不同地點、方位的景物,使景物雜而不亂,給人以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景’的效果。如寫“游古琴臺”,可以依照走進文化宮——石獅——瓊閣——琴斷口——回廊——走出琴臺的游蹤,一步一景的介紹。如果要描寫同一地方在不同時間里景物的變化,就應該采用“隨時變化”法,采用這種方法描寫景物時,一定要仔細觀察時間推移中,景物發生的細微變化,并把時間交代清楚。如寫“觀潮”“看海”“海上日出”,可以采用這種方法,具體描繪出潮水、海水、太陽在光線從無到有過程中發生的細微變化。此外,還有第三種安排游記順序的方法,叫“畫面組合”法,它適宜于多角度,全面地展示一個地區的風貌和景象。采用這種方法注意選擇的畫面要有代表性,還要注意各畫面之間的內在聯系。如寫“夜游潮州”,可以選擇描繪廣場上的音樂噴泉和選擇古墻城兩個畫面,來展示潮州作為一個古老城市獨有的文化底蘊。
三、抓住景物特征,寫出地方特色
任何一處景觀都有它吸引游客的獨特之處。正如人們筆下:泰山雄、黃山奇、華山險、廬山秀一樣,我們寫景時,只有抓住景物的鮮明特征,做到“人人目中有,個個筆下無”,文章才會新穎、別致。那么, 怎樣才能抓住景物的特征呢?首先要觀。即對所見景物進行多角度、多層次的全面觀察,如觀察景物時,可以從遠和近的不同距離,動與靜的不同狀態,點及面的不同角度進行觀察,觀察細致,體驗深刻,自然能繪出景物的各自形態。其次要感。要調動多種感官去捕捉事物的特征。如從視覺、聽覺、味覺、觸覺等多方面進行感受,寫出景物的形、聲、色、味等,讓讀者對景物有更深刻、更完整的印象,仿佛看得見、摸得著、聽得清,從而產生身臨其境之感。
四、恰當介紹風景知識,增添文化韻味
在介紹景物的同時,還應當適當介紹與所游之景相關的知識。在描寫景物之中,插入一些故事逸聞、典故名言、文史資料、神話傳說、民俗諺語,使景和物蒙上一層神奇的色彩,使趣味性和知識性相結合,增強文章的感染力,激發人們對祖國壯麗河山的熱愛與神往。如一位學生在介紹揭東縣桂嶺鎮的石母山時,只對石母的大小與形狀作了客觀的介紹,文章顯得平淡無奇,我指導她去尋找關于石頭的美麗傳說,然后把它寫進作文里,后來,在她交上來的《游石母山》中,果然增添了一個傳說: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它是包孕著大鬧天宮時“齊天大圣”的一塊仙石,孫悟空遁出仙石以后,仙石迸裂,飛濺到四面八方,其中一塊就降落在此。因此,迷信的人便認為這塊石具有了所謂的“法力”和“靈氣”,逢年過節都會到此一拜。來到這里的很多游客,也會拿一塊小石頭,向上扔過石母,傳說能扔過這塊大石母的人就能永保健康,長命百歲……加上這一個傳說,文章就讓人感覺到耳目一新。
五、融情于景,抒寫真實感受
關鍵詞:仔細觀察;相機誘導;融入感情
語文教學要提高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能力,首先就要學好、運用好語言文字。那么,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讓學生作文妙筆生花呢?
一、開展有趣的課外活動,創設寫作環境進行語言文字訓練
要讓學生“作文有米可炊”,教師要有目的地組織學生到社會上、到大自然中開展有意義的、有趣的活動,讓學生“下馬觀花”,仔細觀察。這樣既能培養觀察能力,又能訓練他們學會尋找,選取精彩鏡頭,捕捉作文素材,讓他們在書面表達的實踐中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例如,教學《桂花雨》一文,我便組織學生參觀了浦城的五一三大街兩旁的桂花樹,參觀江濱公園的桂花樹,為學生創設寫作環境。參觀時,我首先明確提出觀察要求:一要看看桂花樹美在什么地方,桂花的顏色有幾種;二要注意觀察順序;三要注意觀看桂花的人多的熱鬧場面。參觀之后,對學生進行口語表述訓練。我聯系《桂花雨》一文,以“桂花香”為線索,寫了作者童年時代的“搖花樂”,表達對親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戀,那么,你們今天看到桂花樹上開滿一串串紅紅的桂花,聞到了桂花香,有什么感想?讓我們趕緊寫寫吧!這樣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學生很快寫出了《家鄉的桂花》的作文,表達了學生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
二、編寫兒歌、繞口令,在愉快情景中進行語言文字訓練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為了加強對學生語言文字的訓練,促進其創造性思維的活躍與發展,我在課堂上開展了一些有趣味的活動。
1.編兒歌
為了啟發低中年級學生對識字的興趣,可以編識字兒歌。例如,聰明的“聰”字,我讓學生猜謎語:“上面毛,下邊毛,中間一個黑葡萄。這是什么字?”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是‘聰’字。”那么,怎么記住“聰”字呢?一位同學馬上站起說:“我是這樣記的:左邊‘耳’,右邊頭上兩只‘眼’,中間是‘口’,下面‘心’字底,就是聰明的‘聰’字。”我馬上讓學生寫成《“聰”字真有趣》的短文,這樣讓學生既學了生字,又寫了作文。
2.繞口令
針對學生喜歡繞口令的特點,我提問學生:“天津的‘津’和北京的‘京’,前鼻音和后鼻音你們能分清嗎?”學生有的搖搖頭。于是,我對學生說:“你們一定喜歡聽繞口令吧!老師編了“天津和北京”的繞口令讀給大家聽:小明把天津讀成天京,小茵把北京讀成北津。柴老師來正音:天津的津是前鼻音,北京的京是后鼻音。天津和北京,津京兩個音。小明和小茵,你們要分清。”學生聽了非常高興,并把繞口令記下來寫成片段作文,加強了語言文字的訓練。
三、編童話故事,讓學生在快樂有趣中進行語言文字訓練
童話有著無窮的魅力,能吸引學生去閱讀、去欣賞。為了加強語言文字的訓練,我讓學生編寫有趣、有意義的童話故事。例如,小花貓與泥鰍、機智勇敢的小馬、聰明的青蛙等。只有編出趣味的童話故事,才能吸引讀者的眼球。我通過引導啟發,讓學生動筆,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寫了不少童話故事。例如,一位學生編寫了“小花貓和泥鰍”,這篇童話選材新穎、有趣,編寫了小花貓希希要吃掉泥鰍,然而泥鰍聰明、機智,對小花貓說:“花貓姐姐,我身上沾了這么多污泥,你最好給我洗個澡……”結果到河邊,泥鰍把身子一擺就逃得無影無蹤了。文章告訴我們:“無論遇到什么危險,都要多動腦筋想一想,才能化險為夷。”教育意義深刻,以弱勝強,耐人尋味。
四、巧設口語交際,讓學生在交流互動中進行語言文字訓練
口語交際的目的是培養學生口語交流能力和說話能力。因為通過討論可以使更多的學生有機會發表自己的見解,從而使多數學生的說話能力得到鍛煉,養成口語交流、說話習慣。教師要通過自己簡潔有趣的導語,準確的評語引導、點撥,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例如,四年級下冊語文園地五習作,寫“熱愛生命”的內容。我設計學生與教師討論,一位學生問:“怎樣寫好熱愛生命這篇習作?”我啟發學生從三方面進行口語交際:(1)選擇素材,巧妙構思;(2)抓住重點,寫清經過;(3)抒發感情,談談收獲。第一點:熱愛生命的內容,可寫某一個人或某一件事,可以寫某種植物或某種動物,還可以寫自己獲得的感受。第二點:事情總是有起因、經過、結果的,要重點突出,把熱愛生命的某一件事的經過寫得詳細、具體。第三點:描寫事例中,一定要聯系自己的思想實際,談談體會、收獲。只有融入感情,才能達到教育人、感染人的目的。學生的語言文字能力受到訓練,寫作文就能得心應手了。
五、指導學生作文,在立意、選材、謀篇上進行語言文字訓練
1.立意新穎、有意義
俗話說:“題好一半文。”因此,首先要擬定新穎、有意義、有趣味的題目。題目確定之后,要圍繞題目確定文章的中心思想。如果說題目是文章的眼睛,那么中心就是文章的靈魂了。因此,在動筆前,要讓學生認真思考,要多問幾個為什么?例如,寫“校園的一處景物”時,我問:“你的校園怎么美麗?有花園、教學樓、圖書館、實驗室、假山、水池嗎?選一處景物來寫。”有一位學生問:“老師,怎么寫好校園的一處景物呢?”我又引導學生:“景物展現在你們的面前,就要抓住特點按照一定的順序,或按方位的順序,或由遠及近,或由整體到部分,有步驟地對景物進行細致的觀察,對最突出的景物特點進行詳細的介紹。例如寫“校園的噴水池”,按照從遠到近、從上到下的順序寫:“遠看像梅花形―近看池里有小魚―池中間有假山、彩虹橋、池水的倒影”。這樣重點突出噴水池是梅花形,有水、有假山、有橋、有小魚、有倒影,條理清楚,層次分明,把校園的噴水池寫得栩栩如生、令人難忘。
2.選材要以多選優
文章的題目、中心思想確定之后,要考慮選材。寫作文不要人云亦云,而要獨立思考,選擇的材料要新鮮、稀奇、超出一般人的想象,達到教育人、感染人的目的。多中選優,從幾個材料中篩選出一兩個最有代表性的材料來寫;要從課文中學習作者的選材方法,把合適的內容,用語言文字把中心反映出來。要“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從耳聞目睹的事件中精心篩選出健康向上的、有趣味的內容來寫。這樣既進行了語言文字的訓練,又提高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寫作水平。
3.巧妙構思,布局謀篇
題目、中心確定之后,又有了素材,緊接著是巧妙構思、布局謀篇,周密地組織和妥善地安排好選用的材料,按照自己的思路,把作文有條不紊地表述出來。為此,我始終堅持培養學生先擬定寫作提綱再動筆作文的習慣。作文提綱一般包括四方面的內容:一是事情的起因;二是事情的經過(要詳寫);三是事情的結果;四是寫出自己的感受和體會。提綱擬好之后,先進行口語表述訓練,然后再進行書面表達訓練。
生活中,你最喜歡去的地方是哪兒,你最熟悉的場景又是怎樣的?這次習作,請你選取一處你最喜歡或最熟悉的景觀來寫一寫。
【下筆闖迷宮】
要想把這次習作寫好,我們應首先明白題目中的“景觀”的含義。其實,這個詞語的含義比較寬泛――雨雪云霧、四季晨暮等天象物候是景觀;山林江海、溶洞石林等自然奇景也是景觀;此外,亭臺樓閣、宮殿(diàn)寺廟等人文建筑以及特定的生活場景也是景觀,景觀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這樣一看,這次習作的內容可豐富了,我們一定要選取自己見到過的最喜歡或最熟悉的那個景觀來寫。
經過上面的分析,我們知道了“寫什么”;但是,為了把習作的重點部分寫具體、寫充分,為了凸顯所寫景觀的主要特征,也為了達到能給讀者以“身臨其境”般感覺的藝術效果,下一步,我們還應該清楚“怎樣寫”。為了表現好“景觀”,一般情況下,我們應充分調動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身體器官來感知、接受我們所需要的信息,認真觀察景物的特點,然后再把接受、觀察到的各種信息在頭腦中重組,并訴諸于筆端,變成紙上的文字。可是,老師發現在實際寫作過程中,許多同學常常出現以下幾種“病癥”,大大影響了習作的表達效果:
病癥一:近視眼病――即在描寫景物時,只清楚、具體地表現、描摹距離自己較近的事物,而對距離自己較遠的事物卻視而不見,使得觀察角度過于單一,表現內容也顯得很片面。
病癥二:遠視眼病――也就是習作內容上“舍近求遠”,只具體描摹、交代距離自己相對較遠的景物,而對距離自己相對較近的景物的表現則顯得過于簡略,不夠充分、具體。
病癥三:色盲病――色盲原指人對顏色辨別不清的一種色覺障礙疾病;這里借用一下,指的是習作者在習作中對所觀察對象缺少顏色的介紹、描摹;使得習作不能夠逼真呈現世間萬物本有的“絢麗多彩”、顯得“灰暗”了許多。
病癥四:啞病――當你步入一個場景或置身一個風景中,你的耳朵一定會收集到各種聲音,這些聲音通過聲波的形式從四面八方匯集而來,有自然中的、有人為的,有噪音、有樂音,有山泉叮咚、有小鳥啾啾……在習作中,若不對這些音質各異的聲音進行描摹,那么,習作就會患上“啞病”,變成“啞巴”。
病癥五:鼻炎病――感官中的鼻子也是我們觀察景物、接受信息的主要“接收器”,一般情況下,身處不同的“場合”,鼻子會嗅到不同的氣味,如在大海邊、山林里、田野中,人們嗅到的氣味是不同的;即使同一個地方,有時在不同的時節也會有不同的氣味,如果園、田野等地方。
為了更便于說明問題,我們再來看下面3個文章片段:
a好大的雪啊!那山川、河流、樹木、房屋,都籠罩上一層白茫茫的厚雪。極目遠眺,萬里江山變成了一個粉妝玉砌的世界。近處看,那些落光了葉子的樹木上,掛滿了毛茸茸的銀條兒,那些冬夏長青的松樹和柏樹上,掛滿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兒。一陣風吹來,樹木輕輕地搖晃著,那美麗的銀條兒和雪球兒就簌簌落落地抖落下來。玉屑似的雪末兒隨風飄揚,在清晨的陽光下,幻映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
――摘自(書海出版社)《學生實用作文詞典》2002年版第758頁
b遠處的田野,一望無際。青青的麥苗像一塊綠色的大地毯,蓋到天邊。一陣微風吹過,漾起層層波浪。遠遠望去,大地毯在藍天下輕輕飄蕩。田間的小路上,有幾個人影在晃動。那是收工的農民正扛著鋤頭回家。他們說著、笑著、談論著今年的好收成。
――摘自(書海出版社)《學生實用作文詞典》2002年版第760―761頁
c外邊,馬蹄匠在對門打鐵,錘子一下輕一下重,呼吸艱難的風箱在喘氣,馬蹄受著熏炙發出一股怪味道;洗衣婦蹲在河邊搗衣;屠夫在隔壁屋子里砍肉;街上走過一匹馬,蹄聲得得;水龍頭軋軋地響;河上的轉橋轉來轉去,裝著木料的沉重的船,被纖夫拉著在砌得很高的花壇前面緩緩馳過。鋪著石板的小院子有塊方形的泥地,長著兩株紫丁香,四周是一大堆風呂草和喇叭花,臨河的平臺上,大木盆里種著月桂和開花的榴樹。
――摘自【法】羅曼?羅蘭
《約翰?克里斯多夫》
片段a既概寫了下雪后“遠眺”看到的遠景,又細寫了“近處”所見的樹木上、樹枝上的場景,層次分明;“白茫茫”、“粉妝玉砌”寫出了雪后大地的色彩;“簌簌落落”寫出了雪末兒下落時的聲音。
片段b寫了“遠處的田野”,還寫了近處“田間小路上”的情境;“青青的麥苗”、“藍天”色彩感非常明顯;另外,讀者從中還能“聽到”農民說笑、談論的聲音。
片段c為我們描繪的是城鎮街頭的情景。在這個特定的場景里,有馬蹄熏炙后的怪味,有“蹄聲得得”,有“水龍頭扎扎地響”聲……讀后,街頭的場景不覺歷歷在目。
總之,要想寫好景觀,就要遠離各種“病癥”,要在對景物的全方位的投入與感知的基礎上,恰到好處地采用“多覺”描寫,讓人讀你的文章能從中目睹其情景,耳聞其聲音,鼻嗅其氣味,口嘗其滋味,身觸其物,這無疑能為你的習作增添魅力。
景物描寫該注意些什么呢?
一、巧選角度
我們置身大千世界,出門便是豐富的景點,著眼便是美麗的景物;但并不是所有的景物都能激發我們的情感,并不是所有的景點都能引發讀者的共鳴。這時,我們必須開動腦筋,調動感覺器官,巧妙地選擇寫作角度,以便把握景物特點,真實再現自然。
何雯娟同學去過黃山,可她在作文中,并沒描摹天都峰之險,玉屏樓之妙,云海、溫泉、奇松、怪石在她的筆下均不得見。她寫了篇名為《翡翠谷的“綠”》的文章,她說,這個角度較新,容易發掘。
“剛走進大門,就有一股綠意撲眼而來,一眼望不到頭的全是翠綠的竹子。我們走進竹林,往地面一看,許多幅綠色的畫便出現在眼前。細細打量,這才知道,全是青苔。原來,這兒竹子太密了,陽光照不進來,天長日久,地面上便長出了綠意蔥籠的青苔,形成了形態各異的風景畫。”讀了這么美妙的文字,即使是沒去過翡翠谷的人,也會生發尋幽探“綠”的雅興。
我們平常寫景,習慣于選擇別人經常寫的景物,殊不知,這些景雖美,人人筆下走一趟,是很難吸引讀者的眼睛的。我們不妨跟這位小作者一樣,換一個角度思考,描摹常人不曾開墾的田地,展示別一番景象,更能激發讀者神往。
二、講究順序
寫景必須講究順序,一般說來,空間方位順序是我們的首選,像我們熟悉的移步換景、游覽、參觀等順序屬于空間方位順序。可有的時候,時間順序也是寫景必須注重的。比方說寫某一植物的生長,寫某一處景點在不同季節中的不同魅力。
葉采蓓同學在《“世外桃花源”走出來了》一文中,就是按季節變換的時間順序,將老家的美景一一展示出來的。
“夏天,只要你踏上我們老家的路,便會有陣陣清香迎面撲過來。原來水塘里的荷花開了。它們有的還只是花骨朵,有的像快要掙破蛋殼的小雞,有的綻放著艷麗的花朵,還有的卻已經結出了甜絲絲的蓮子。滿塘的荷葉,滿塘的荷花,定會讓你迷個夠。
秋天,田埂邊,籬笆上,各色的野盛開著,這兒一叢,那兒一簇,直晃你的眼。要是這時你去我們老家,那幫淘氣的小伙伴定會把野瓣扯下來往你身上拋,直到你沉浸在濃濃的香味中,醉了,他們才開心地離去。
老家的人們特愛種梅,每家的院落里都有三五株梅樹。冬天,梅花開了,紅的,綠的,相互掩映著。這時,要是下了場大雪,老家會比畫上的雪梅圖還要神氣。老家的梅樹也挺特別,歪歪斜斜、彎彎曲曲的,村里的大人們說,這梅樹跟人們走過的路挺像。
春天更好,桃花開了,梨花開了,房檐、屋角,那些叫不出名兒的花也開了。老家到處是花香,到處是鳥語,到處是生機與活力。這時,你只要呆呆地站上幾分鐘,定會覺得老家與世外桃源沒什么兩樣。”
小作者為了展示老家景色的個性,特意將夏季美景置于其他季節之前,其目的不外乎突出老家“世外桃源”般的美麗景致。由此可見,寫景既要講究順序,同時還要善于變化。
三、點面結合
寫景既不能為了突出重點景物,忘了整體的陪襯;也不能平均用力,重點不突出。寫景應做到點面結合,既有“點”的細描,又有“面”的渲染。
再如何雯娟《翡翠谷的“綠”》一文,“我們繼續前行,往右一拐,一條美麗的溪流出現在眼前。乍一看去,溪水是綠的,水中的石頭是綠的,甚至連在水里游走的魚兒都是綠的。看,溪水中那些石頭大小不一、千奇百怪,溪里的石板魚自由自在游來游去,還有些石板魚在石頭縫里嬉戲著,逗人極了。兩邊山上的翠竹將這條溪流映得愈發的綠。”
這段文字,小作者先進行了“面”的渲染:溪綠,水綠,魚綠;又進行了“點”的細描:石頭的千奇百怪,游魚的其樂融融。這樣點面結合,動靜搭配,將翡翠谷這一處的景觀描寫得栩栩如生。讀后,讓人宛若置身其中,忘卻了自己的存在,滿眼全是那蔥郁的如同翡翠般的“綠”了。
四、情景交融
寫景必須傾注我們的情思,沒有感彩的景,只是死水一潭,蒼白無力,很難激人情感、引人共鳴。由此可見,寫景離不開抒情。
張倩倩同學在《跟媽媽去春谷公園》一文中寫道:“我小心翼翼地下了山,媽媽拉著我來到一個特別的地方。這兒,有好多小朋友正踩著地面上像星星似的東西。我問媽媽,這是什么?媽媽說:‘這就是天上的星星啊!’我學著小伙伴們的樣兒,站了上去。那感覺,仿佛真的到了天上。設計春谷公園的工作人員真聰明,會讓天上的星星跑下來跟我們作伴,難怪會有這么多游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