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中小企業群網絡結構形成和演進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本文借鑒組織生態學相關理論,對中小企業群網絡結構演進展開研究,揭示中小企業群形成和演進的規律,為各地區中小企業群的建設與發展提供理論支撐與政策指導。
關鍵詞:中小企業 群網絡結構 演進機理
一、引言
中小企業由于規模小、分工細、抗風險能力差,在面對自身資源限制及國際國內市場競爭壓力下,往往在特定區域形成相互合作、共同發展的中小企業群。近年,中小企業群通過技術創新、管理創新等來提高自身的素質與市場競爭力,主動適應市場,積極參與國際競爭,已成為市場活動的主體,但中小企業群發展也存在著發展不平衡、難以形成聚集效應、抗風險能力弱等諸多問題。當前,國內很多地區的中小企業群正處在升級或轉型的關鍵時期,如何選擇下一步發展方向是迫在眉睫的難題。政府該如何合理規劃引導,打造中小企業的良好生存環境,促進現有中小企業群實現生長和升級,保持可持續發展能力,是一系列極具挑戰性的問題,所以對中小企業群網絡結構的形成與演化研究則顯得很有必要。
二、中小企業群網絡結構形成模式
(1)自然生長模式從現實案例來看,自然生長模式下的中小企業群網絡的形成,有典型人物帶動、典型企業突破、典型區域文化孕育等。其中典型人物為代表的是道爾頓地毯業,1895年,凱瑟林•伊萬斯使用植毛和植紗制造的床罩,從而引發地毯業革命,道爾頓也成為了美國的地毯之都;順德樂從鎮家具之都,則為某代工企業的一次生產事故造成家具損失,在修復過程中掌握了核心生產技術,從而逐步建立地區家具品牌;地區文化為代表的是義烏小商品城,義烏素有“雞毛換糖”的經商傳統,在七十年代,當地政府放開對經營的管制,從而激活了義烏的本土文化,1982年正式開放稠城鎮小百貨市場,拉開了小義烏批發市場時代序幕。(2)政府栽培模式改革開放初期,企業自身實力較為薄弱,而且分布分散,不利于發揮集群效應,也不利于政府規范管理,各地紛紛建立起工業園區,政府通過招商引資、政策資金扶持等方式,將中小企業集聚到園區發展,政府栽培模式成為我國經濟并軌制階段采用的重要模式。目前隨著國家經濟形勢的好轉和產業轉型的需要,政府正由“招商引資”向“招商選資”轉變。(3)種子誘發模式種子誘發模式是通過引入種子企業,改變群內網絡結構。上海新長寧集團的臨空經濟園區就是典型模式,上海新長寧集團采用“零租金”的模式引進了聯合利華,而聯合利華企業承諾每年為長寧區上繳幾個億的利稅。聯合利華被引進后,一方面為聯合利華做配套的供應商紛紛入駐園區,另一方面在先期企業示范性,德國博世、TNT物流等世界五百強企業也紛紛入駐。(4)資源給養模式資源給養模式是以地區的資源稟賦為依托,通過持續的資源供給,逐步形成從企業-企業群-企業集群的過程。資源給養模式是早期中小企業集群形成的核心模式,而這種資源稟賦,包括自然資源、生產要素、地理區位條件。比如英國工業化過程中,發現采掘業集中于資源較為豐沛的地區,較多的資源引發中小企業的集聚;美國硅谷的形成是依托于人力資源、技術資源、資源等生產要素;浙江海寧的皮革城、永康的五金企業集群都與當地便利的交通條件息息相關。
三、中小企業群網絡結構演進動因
外部企業入侵、技術創新擴散、政府栽培管理和市場環境突變是促進中小企業群網絡結構演進的主要因素。(1)外部企業入侵由于群網絡的開放性,各種類型外部企業在自身發展動力作用下,會尋找各種機會通過某種方式侵入企業群網絡組織。一旦外部企業入侵成功,中小企業群網絡會發生適應性改變,原有群網絡結構自然會進行演變。(2)技術創新擴散在技術創新擴散的過程中,不同企業會結合自身情況,進行產品工藝的改進或者產品品種的創新,由于采用新技術和應用新產品,原有的產業鏈分工模式,企業交易機制,產品營銷方式等會發生相應的改變。從群網絡結構的角度來看,即企業之間連接方式和連接強度等會發生改變,網絡節點也會因為企業的更新而發生增減,甚至網絡中心在新一輪的競爭中發生改變,從而群網絡結構會發生演變。(3)政府栽培管理從社會組織生態系統培育的周期角度看,政府在中小企業群網絡成長各個階段的主要角色會有所側重。在成長初期政府培育者的角色偏多,在發展期擔任中介者的角色更多,而在成熟期政府更重要的角色是監管。實際當中各區域經濟發展水平不等,中小企業群網絡存在成長階段不同,主導產業類型不同,網絡內企業規模大小和核心業務不同等復雜情況。政府作為培育、監管和中介者,根據區域經濟發展現狀和國家政策方向對中小企業群網絡的企業采取幫扶培育、自由發展或限制與處罰等方式來促使群網絡朝著一定的方向發展,從而會對群網絡結構產生影響。(4)市場環境突變中小企業群網絡都是基于一定的區域環境而建立起來的,群網絡的發展,不僅依靠網絡化的分工、協調,更需要現實環境中的生產、物流、交易等商業環節。一旦群網絡中主要企業所處自然環境發生突發性重大變故,將會對區域內企業造成重大損失,群網絡主體在短時間內發生銳減,群網絡將會重新分工和協作,網絡結構發生巨大變化。
四、小結
中小企業群網絡結構影響形式和發揮的作用有所不同,但它們之間并不是完全割裂的,而是相互有交叉,相互有影響。認清中小企業群網絡結構形成和演進動因及其對群網結構可能造成的影響,有利于中小企業群網絡中的企業根據內外環境變化了解群網絡的發展趨勢,從而及時制定應對措施,以利于企業的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1]呂一博,程露,蘇敬勤.“資源導向”下中小企業群網絡演進的仿真研究[J].科研管理,2013(1):131-139,146.
[2]蔡寧.企業集群的競爭優勢-資源的結構性整合[J].中國工業經濟,2002(7):45-50.
[3]朱海燕,魏江.集群網絡結構演化分析-基于知識密集型服務機構嵌入的視角[J].中國工業經濟,2009,10(10):58-66.
[4]劉善慶.基于組織生態理論的特色產業集群形成機理分析-以景德鎮陶瓷特色產業集群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07(8):135-136.
[5]曹如中,劉長奎,曹桂紅.基于組織生態理論的創意產業創新生態系統演化規律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1(3):64-68.
作者:喻信東 牟仁艷 單位:武漢理工大學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