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家庭教育對幼兒心理健康的導向作用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家庭教育對幼兒心理健康具有較強的導向作用,多年來中國一直重視幼兒教育,但具體成效并不明顯,因為很多教育工作者忽視了家庭對幼兒心理健康的導向作用,使得幼兒心理健康教育舉步維艱。主要闡釋家庭教育與幼兒教育心理健康之間的關系,梳理家庭對幼兒心理健康的導向作用,并且提出家庭教育對幼兒心理健康的導向措施,以期能夠為中國家庭教育對幼兒心理健康的導向提供新的視角,在家長、教師、社會的三方互動中,形成培養幼兒心理健康的教育機制,實現中國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新發展。
關鍵詞:家庭教育;幼兒;心理健康;導向作用
引言
在醫學領域,關于健康的界定停留在生理上的健康層面,以人的生理特征為主,但是在心理學領域,一個人的健康與否完全取決于人的心態。在今天,健康是評價每一名社會成員進步的標準,尤其在幼兒的成長階段,心理健康一直是一個重要的課題。目前,很多家長對幼兒的健康僅僅是停留在生理健康上,以生理特征為主要的標準,并不涉及精神領域,所以家長在兒童心理健康上的忽視越來越明顯。但是,伴隨著中國社會的進步,很多關于中國青少年犯罪的報道越來越多,對社會形成了較大的影響,推動人們越來越重視幼兒的心理健康。相關調查顯示,幼兒心理健康與家庭教育有很大的相關性,教育方式、家長的學歷與道德修養等,成為幼兒的心理健康關鍵因素。由此,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應該得到中國家長的關注,也應該得到社會成員的關注,只有通過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形成家庭教育對幼兒心理健康的正確導向,才能夠為幼兒心理健康提供諸多益處。
一、家庭教育與幼兒教育心理健康之間的關系
1良好家庭教育促進幼兒心理健康
家是一個人的避風港,是一個人精神的棲息地,即使一個人在社會上遇到一些艱難險阻,只要一回到家,便可以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幼兒成長離不開家庭的關懷,當父母對子女提供較多關懷的時候,子女便可以在父母的關愛下健康的成長,形成健全的人格,對幼兒的成長起到關鍵的作用;反之,如果父母在幼兒教育中缺少關愛,或者過分地溺愛,則會影響幼兒健康心理的形成。為此,家長的教育方式以及家庭的教育觀念,對幼兒心理健康形成較大的影響。
2健康的幼兒心理有助于家庭內部的和諧
伴隨著中國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中國家長在國家優生優育政策的指引下,對子女教育上的關注度不斷提升,盡管最近兩年中國出臺了“二孩”政策,但是中國家長重視子女教育的觀念已經形成,新的生育政策并沒有對中國的家長產生影響。很多家長為了不讓子女輸在起跑線上,往往會加大教育投資力度,參加一些家長認為有作用的早教班,為了讓子女能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很多家長會為孩子制定一些飲食計劃,使得子女能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所以,在家長的精心培育下,很多幼兒獲得了心理與生理上的健康,為家庭的穩定與和諧創造了條件。
二、家庭對幼兒心理健康的導向作用
1家庭教養方式
當前中國的很多家長對兒童生理健康方面過分地關注,但是對心理健康指導上卻缺乏一定的關注。很多家長過多地寵愛幼兒,在日常飲食中以健康食材為主,但是心理健康上考慮的成分并不多,比如幼兒良好飲食習慣的培養上、幼兒情感滿足等方面,傾注了大量的心血,使得幼兒形成了較多的依賴感,抗挫折的能力變弱。其實之所以出現此類現象,與家長對幼兒家庭教養方面的缺失有關,使得幼兒連最基本的生活常識卻沒有,無法實現生活上的自理,影響幼兒教育的正常推進。
2家長榜樣效應
家長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師,家長的行為習慣會對子女產生重要的影響,并且會對子女未來的成長起到引導作用。目前,很多家長在教育子女的過程中仍然以傳統的教育理念為主,當孩子在生活中出現一些錯誤的時候,家長往往會因為子女犯錯而大打出手,對子女的教育形成了嚴重的負面影響[1]。因為家長的行為已經對子女形成了潛移默化的影響,甚至是形成了子女初始社會化階段的人格特征。幼兒處于人生階段模仿能力最強的時期,很多生活中常用的語言都是在幼兒階段形成的,其中也包括一些幼兒的前期思想。因此,家長在幼兒成長階段會給孩子形成榜樣效應,由此,對幼兒的心理健康形成影響。
3家庭結構
不同家庭結構會對幼兒的心理健康形成影響,一般而言,家庭結構是指家庭的人口結構,在家庭社會學領域,關于家庭結構有以下幾種,分別是核心家庭、主干家庭、聯合家庭、單親家庭等,在今天,核心家庭是常見的家庭形式,伴隨著中國社會的發展,形成了良好的家庭氛圍,并且對幼兒心理健康發揮著較大的功效。但是,單親家庭在中國社會也比較常見,一般而言,不完整的家庭便不會產生完整的教育體制,也不會形成規范化的家庭教育,殘缺的家庭經常會使孩子感到孤獨,長期生活在這樣的家庭中,會形成幼兒心理上的壓抑感,如果不能夠使幼兒的這種情感得到控制,會極大地損傷幼兒的心理健康。
4祖輩與保姆代養
目前,中國的很多家庭由于父母忙于工作而沒有過多的時間照顧子女,很多家長出于對子女健康的考慮,往往會將孩子放在爺爺奶奶家里,由其父母幫忙照看,但是由于“隔代親”的緣故,很多孩子在爺爺奶奶身邊盡管在衣食住行上得到了關注,但是在心理健康方面卻得不到應有的關愛,因為爺爺奶奶的溺愛,嚴重影響幼兒心智的形成。除此之外,還有一部分家長,聘請保姆照顧子女,使得自己能夠安心工作,但是由于現階段中國保姆良莠不齊,文化素質不高,導致孩子的一言一行與保姆相近,使得家長的后續教育工作難以為繼。由此可知,祖輩與保姆代養對幼兒心理健康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是當前我國幼兒教育中不可忽視的環節。
5家長較高的期望值
由于當今中國社會處于激烈的競爭中,很多家長身處競爭壓力較大的社會中,深深地意識到只有個人能力強才能夠在今天的社會中立足。家長在教育子女的過程中,由于“望子成女、望女成鳳”的迫切心理,使得很多家長在對子女的日常教育過程中,經常會講述一些個人工作和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難,現身說法,讓子女深刻地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幼兒年齡尚輕,對生活充滿了期待,并且以自己強大的想象力幻想著美好的未來。但父母在生活中對子女傳輸負面情緒時,會給幼兒帶來較大的心理負擔,甚至會因為幼兒平時表現不佳受到家長的大聲呵斥,極大地挫傷了幼兒的自尊心[2]。
6重智輕德
在“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理念的指引下,很多家長過分地重視子女的智力開發,經常參加一些教育培訓,讓孩子過早地接受九年義務教育,以此來打好學習提前量,為自己的孩子能夠在班級成為學習上的佼佼者提供條件。盡管家長的這種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這部分家長為了能夠提升子女的學習成績而忽視了對子女的德育教育,使得很多幼兒成為應試教育的犧牲者。其實,“要想成才,先要成人”這句古語在今天看來仍然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可是,中國的很多家長往往忽視了德育的重要性,除了學習之外,對子女是百依百順,從而形成了子女任性、自私的心理,并且很少地考慮到別人的感受,僅僅以個人為中心。這種重智輕德的家庭教育,會給子女的健康心理的養成造成阻礙。
三、家庭教育對幼兒心理健康的導向措施
1家長轉變教育觀念
中國家長的教育觀念在世界范圍內具有較強的家長性,很多父母為了讓孩子將來能夠有一個好的生活環境,往往會給子女制訂諸多的計劃,并且監督子女的日常生活,其實這種對子女的嚴格管束最早起源于幼兒園時期。中國大部分家長認為從小就應該培養孩子的性格,在具體的生活中,引導孩子做中規中矩的學生,以此來獲得教師和同學們的喜愛。但是,在家長這種教育理念下培養的孩子,盡管在智力水平上沒有差別,但是性格方面卻表現得孤僻,意志力不強等等,使得很大一部分幼兒抗挫折能力不強,即使遇到很小的困難也會萎靡不振,影響后期的學習與生活。為此,中國的家長一定要轉變當前的教育觀念,以積極的心態影響幼兒,彰顯幼兒的個性,并且引導子女鍛煉堅強的意志,使其在今后的學習中能夠有效地解決自己的問題。
2管理幼兒情緒
“性格決定人生”這句至理名言具有較強的現實性,一個人能否取得成功,不僅僅依賴于良好的智力水平,更多的是取決于一個人是否具備良好的性格。由此可見,在幼兒成長的過程中,家長對幼兒情緒上的管理很重要。對于子女來講,家庭便是發泄情感的最佳場所,因此,家長在幼兒性格形成中一定要發揮良好的導向作用,否則會對幼兒性格形成障礙。家長在幼兒教育中,應該做幼兒的朋友,當子女有不良情緒產生時,應該幫助其及時地調整,并且與子女心平氣和地分析,理順子女的情緒。如果家長沒有能力對子女的情緒進行疏導,則可以尋求心理咨詢師的幫助,通過社會心理輔導機構與家庭心理疏導相結合的方式,促進子女健康心理的形成。同時,在心理疏導的過程中,培養子女控制個人情緒的能力,從而增強幼兒的自信心,直面學習生活中可能會出現的一些問題。
3多與子女進行溝通
溝通是建立良好家庭關系的重要橋梁,在一個家庭中,溝通所具有的功效往往是最大的。目前,中國社會正處于轉型期,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遠遠地超越了社會成員的精神生活,使得中國的很多家長盲目地追求物質生活,以期能夠給子女帶來諸多的物質保障。但是僅僅在物質上給子女帶來優越的生活條件并不能從心理上給子女做引導,建立父母與子女之間的良性關系有賴于雙方之間的溝通,只有通過溝通才能夠取得彼此的信任,為幼兒心理健康的養成發揮功效。幼兒在成長時期,最希望得到的便是父母的關愛,很多時候,父母簡單的一句話或者一個細小的動作,都會給幼兒的心理健康產生深遠影響。因此,中國的家長不應該過分追求物質生活上的給予,更多的應該是與子女進行溝通與交流,建立良性的溝通機制。具體而言,父母可以在工作之余為子女講講故事、談談心等,或者參與一些戶外活動,增進兩者之間的溝通與了解,為子女健康心理的形成做鋪墊工作。
4采用獎罰分明的教育方式
在幼兒家庭教育中,經常會出現兩個極端,有一部分家長為了給孩子樹立信心,往往會過分地表揚子女,盡管子女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但是很多家長會把小事夸大,進行大量的獎勵,使得子女在褒獎中迷失了方向,忘乎所以、自高自大,久而久之會形成子女自負的心態,不利于將來良好性格的養成[3]。還有一部分家長,由于對子女抱有過高的期望,他們希望自己的孩子無論在哪個方面都是最優秀的,為此,對子女管束得相當嚴格,即使子女出現了一些小的問題,家長也會大聲呵斥,嚴重的還會采取懲罰措施,使得子女在白色恐怖之下生活,缺乏生活上的信心。為此,家長在幼兒教育中,應該采用獎罰分明的教育方式,既能夠及時地糾正子女的錯誤,同時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給予子女獎勵,鼓勵子女繼續努力。家長要掌握好“獎”與“罰”的度,時刻注意子女在生活中的一言一行,幫助幼兒樹立健康的心態,從而培養健康的幼兒心理。
5與幼兒園教師合作
幼兒的心理健康問題僅僅依靠家庭單方面努力是遠遠不夠的,健康的幼兒心理是需要建立在家庭、社會、學校三個維度之上的,只有通過三方的聯動機制,才能夠形成良好的幼兒心理,如果缺少與幼兒園教師的交流與溝通,則會出現家庭教育方向的偏差,達不到幼兒教育的社會目標。因此,家長有必要與幼兒園教師建立合作機制,多數情況下,家長與幼兒園教師之間的溝通,能夠幫助家長充分地了解幼兒。因為從目前的幼兒教育來看,家長陪同子女的時間遠遠比不上教師,子女幾乎每一天都是在教師的引領下學習或者是參與課外活動,尤其是一些幼兒集體活動,教師可以從各項集體活動中了解幼兒的性格特征。所以在很多時候,幼兒教師對幼兒的了解多于家長對幼兒的了解。為此,家長要想樹立幼兒正確的思想觀念,往往要與幼兒教師建立合作機制,與教師之間建立溝通的橋梁,通過雙方的溝通,實現對幼兒心理健康的輔導。
結束語
綜上所述,幼兒心理健康與家庭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家庭環境以及家庭關系會對幼兒教育形成重要的影響力。經過筆者的研究發現,幼兒心理健康與家庭教養方式、家長榜樣效應、家庭結構、祖輩與保姆代養、家長較高的期望值五個方面息息相關。為此,中國家長應該注意到家庭教育對幼兒心理健康的影響,為了提升幼兒的心理健康水平,應該發揮家庭教育對幼兒心理健康的導向作用,根據幼兒的生活實際,及時地了解幼兒的心理狀態,改變家長教育觀念與管理幼兒的情緒,多與子女進行溝通,并且采用獎罰分明的教育方式,加強家長與幼兒園教師之間的合作,從而重視家庭心理健康教育。通過家長、教師、社會三方的協作,實現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性運轉,為中國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推進做出貢獻,完善中國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體系。家庭對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導向工作盡管會有很多的困難,但是只要家長能夠樹立信心,便一定會取得良好的成效。
參考文獻:
[1]任靜,楊梅先,程家明.家庭教育中幼兒心理健康的引導[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5,36(14):2124—2125.
[2]曹新茹,李梅.家庭環境對幼兒心理健康的影響及干預措施[J].甘肅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5,25(4):87—88.
[3]吳昊.家庭教育對幼兒心理健康的影響探究[J].才智,2015(25):237
作者:鐘小川 單位:惠州學院教育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