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審美情感在藝術創作中的作用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草間彌生簡介
草間彌生:1929年出生日本長野縣松本市,父親生性放蕩,婚后生活糜爛不羈,母親大小姐,書法家,詩人,脾氣暴躁,經常讓年幼的草間彌生監視父親,草間彌生因從小親眼目睹父親的房帷生活,造成嚴重的心理障礙,對男性性征過度恐懼,草間彌生父母感情不和,經常吵架,草間彌生缺乏父母關愛。1957年到美國,開始自己的藝術創作,設計領域廣泛。1975年回國后至今,一直堅持著自己的藝術夢想,并呼吁藝術創作要具有創新性,藝術培養人才,不能忘記自己的文化傳統和背景,要有社會擔當。
二、草間彌生的創作情感體現
草間彌生用無數的圓點來營造一個屬于她自己的世界,釋放她自己的真實情感,每個人在草間彌生的作品里都可以感受到不一樣的情緒,自己的亦或共鳴的,這種強大的視覺沖擊力和情感傳遞,都是來自草間彌生本人。通過草間彌生的藝術創作之路,我們不難發現堅持的力量,但是深究其根本原因,是自我情感的釋放。創作需要體驗,需要感知,像莊子一樣關注自己的感知,就在一剎那間,讓自己的眼前煥然一新,對于藝術創作也是如此,藝術創作不是一個邏輯思維訓練,它是一個心理的經歷。當代藝術市場中,藝術創作層出不窮,表現方式和手法也不斷涌現,科技的進步也逐步代替了手工的制作,但藝術家本身的情緒感受卻很少人體會。從根本上來說,不管我們研究任何問題,都要關注藝術家本身,藝術家的自我修養和情感是創作的基礎,沒有好文化根基,就不會有好的藝術修為,更不會有好的藝術創作,而反過來說,沒有文化內涵的藝術創作,也不會激發藝術家更好的成長。
三、由草間彌生引發的藝術創作領悟
當今藝術市場競爭激烈,拋開一切外在因素不談,我們最應該關注的就是藝術家本身,如何豐富藝術家自身修為,真正做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真正的把藝術家的社會責任感帶入到創作當中,才是我們應該關注的重點。莊子在《莊子至樂》說:“今俗之所為與其所樂,吾又未知樂之果樂邪,果不樂邪?吾觀夫俗之所樂,舉群趣者,誙誙然如將不得已,而皆曰樂者,吾未之樂也,亦未之不樂也。果有樂無有哉?吾以無為誠樂矣,又俗之所大苦也。故曰:“至樂無樂,至譽無譽。”其中“至樂無樂,至譽無譽。”即最大的快樂就是沒有快樂,最大的榮譽就是沒有榮譽,也就是說無為就是真正的快樂。然而對于一個藝術學習者來說什么是快樂?什么是不快樂?直到2013年,參觀了草間彌生上海個展——“我的一個夢”,并研讀了她所有的傳記,我才知道如果在創作中表達情感。于是,我開始創作“我的婚禮蛋糕”。讓其充滿了各種令人興奮的東西:名牌包包,高級跑車,奢華珠寶,美酒佳肴,城堡一樣的宮殿,魔鬼一樣的身材,還有love甚至性。我認為它不僅僅是一件作品,它更代表了我的欲望,我情感的釋放。這些珍珠、寶石、跑車,標志的是缺失,而不是顯現。“婚禮蛋糕”寄托了我的希望和恐懼,那些具裝飾性和修飾色彩的物品,也會帶有憂郁的痕跡。在這件作品中,我傾注了大量勞動,以期創造出某些瑰麗的、可填充某種空虛的東西。在創作過程前,我做了很多功課,但在創作過程中,前期的準備并沒有起很大的作用,我并沒有去追究每一個細節,每一個位置的擺放,還有色彩,這一切都是偶然從我的想法里蹦出的,是一種情感的釋放。我一直相信藝術創作不是一個邏輯思維訓練,每一次都有不同的感覺,而且不在它變成精準感覺之前加以限制。這樣,在整個創作過程中,我既是實施命令的上司,又是執行上司命令的員工。我感謝草間彌生,感謝她對我的影響,我認為在當今藝術的創作中,我認為藝術家更加關注自己的感受,融合自己的文化氣息,具有社會責任感和道德信仰,用正能量來引領整個社會風氣。
四、結論
草間彌生,傳奇一樣的人物,用她獨有的魅力影響著我,也影響著千千萬萬熱愛藝術的人,她的作品和團隊曾席卷整個美國。而當今天她反觀當時的一切,她曾感嘆:“經濟發達,精神空虛,日本的未來是什么?”我認為要呼吁傳統,尊重自我感受,通過藝術家自我情感的表達,來給整個社會傳遞正能量。
作者:江俊穎 單位:廈門大學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