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丁香婷婷妞妞基地-国产人人爱-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麻豆-国产人成-91久久国产综合精品-91久久国产精品视频

公務員期刊網 論文中心 正文

有機農業交流與發展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有機農業交流與發展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有機農業交流與發展

1低碳經濟與低碳農業

1.1國際社會應對全球氣候變暖之策

“低碳經濟”概念的出現與氣候變化和能源安全兩大主題密不可分。它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經濟模式,是人類社會繼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進步。自2003年英國政府能源白皮書首次提出“低碳經濟”概念以來,低碳經濟被歐盟、美國、日本等視其為一場“新的工業革命”,正成為各國應對氣候變化挑戰、保障未來能源安全的重要路徑,也成為世界主要經濟體搶占未來經濟制高點的重要戰略選擇。

1.2中國發展低碳經濟的行動與目標

眾所周知,在現代化進程不斷加快的中國正致力于不斷改善民眾生活、改進生活質量、緩解貧困的發展進程,面臨著嚴峻的能源和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等一系列問題[1]:資源和能源相對短缺、能源利用率低以及生態環境的惡化等問題日益突出。中國消耗了全球生物承載力的15%,中國消耗的資源已超過其自身生態系統所能提供資源的2倍以上;中國能源資源利用率:每美元GDP的能耗是日本的11.5倍,美國的4.3倍,德國和法國的7.7倍。中國能源消費正處于“高碳”狀態,2007年CO2排放總量為59.6億t,超過美國的58.2億t,居世界第一。而中國的整體環境功能在下降,據專家分析,未來氣候變化,尤為對農牧業、生態系統、水資源、沿海岸帶社會經濟的影響最為嚴重[2]。因此,發展適應氣候變化、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低碳經濟已迫在眉睫。2007年5月,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根本大法”本大《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經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頒布。同年9月,中國國家主席在亞太經合組織(APEC)第15次領導人會議上,本著對人類、對未來高度負責的態度,鄭重提出“發展低碳經濟”,令世人矚目。同年10月,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明確:加強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落實節能減排工作責任制。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建設,為保護全球氣候做出新貢獻。2008年6月,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6次集體學習時明確指出,要大力落實控制溫室氣候排放的措施,堅持實施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發展循環經濟,低碳經濟[3]。2009年總理在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上發出中國之強音:中國政府確定減緩溫室氣體排放的目標是中國根據國情采取的自主行動,是對中國人民和全人類負責的,不附加任何條件,不與任何國家的減排目標掛鉤。我們言必行、行必果,無論本次會議達成什么成果,都將堅定不移為實現、甚至超過這個目標而努力。顯然,發展低碳經濟已成中國政府的基本國策之一,而發展低碳經濟,工業系統固然要勇挑重擔,而“三農”工作系統同樣責無旁貸,發展低碳農業已成現代農業當務之急。

2低碳農業的原理及技術體系

2.1低碳農業的原理

“低碳農業”:著名生態學家E.P.Odum曾說過:“美國現代農業是以十分的工業能換取一份食物能。”現代農業投入的集約,也是造成碳排放、溫室效應乃至全球氣候變暖的“罪魁禍首”之一:耕地上大量使用化肥造成30%的碳排放,動物養殖特別是反芻動物的腸道發酵和一級稻田造成50%以上的CH4排放,因此低碳農業是低碳經濟體系的一個不可或缺組成部分,農業本身具備碳匯和碳源(排放)2個功能。如果能充分利用農業的碳匯功能而盡可能減低其碳排放功能,農業便可以成為低碳經濟的最佳落腳點。農業的碳匯功能指的是農業生態系統中的作物通過光合作用吸收和固定大氣中的CO2來實現,充分利用農業生態系統的景觀空間,以實現最大的綠色覆蓋率是低碳農業的根本途徑;碳排放途徑:各類工業生產和運輸過程通過燃燒化石能源造成的碳排放;耕作和管理過程對土壤碳匯的擾動和作為機械動力的化石能源燃燒形成的碳排放,以及動物飼養過程的腸發酵釋放出的碳源,因為農業的擾動,全球每年由土壤釋放到大氣中的碳量約為0.8×1012kg~4.6×012kg。CH4的溫室效應系數為CO2的21倍,農業對大氣的數CH4量“貢獻”約為50%,主要來源于水稻栽培、動物養殖。CH4在人類主要消費的肉類動物中:反芻動物牛在養殖過程中CH4的排放量最大,羊較少,雞在飼養過程幾乎沒有排放,另外一個CH4得排放大戶是動物尿產生的CH4排放,占CH4排放總量的20.7%,特別是豬糞尿的CH4的排放達到120×1012kg,占了56.9%。收獲、加工過程中作為動力化石能源燃燒形成的碳排放,以及廢棄物特別是動物糞肥的碳釋放;作為運輸動力的化石燃燒形成的碳排放,在全球化背景下尤為嚴重;動物(包括人類)糞肥處理和使用過程的碳排放;作為生產資料運輸動力和交易過程的化石能源燃燒形成的碳排放[4]。

2.2低碳農業的技術體系

低碳農業的技術體系:(1)“綠色”技術體系:即以大農業觀點開發,利用和管理自然資源。通過農田生態系統的立體開發,發揮農作物是全球陸地碳庫的重要組成部分的功能,實現農業景觀空間最大被覆蓋的基礎上,調整耕作制度,盡量使用少耕、免耕等保護性耕作措施,恰當應用各類綠肥作物(覆蓋作物、攜肥作物、阻隔病蟲作物、固氮作物、抑草作物)間套種植,達到充分發揮農業的碳匯功能,同時注重土壤培肥,維持養分平衡,減少對土壤有機碳的擾動和化肥使用,從而減少碳排放。此外,在充分利用現代生物技術,改良和推廣優良品種和挖掘利用“綠色基因”,生產安全、低耗、低排的“綠色”食品也是綠色技術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2)“藍色”技術體系:首先是引導消費者改以糧食為主食物總量的消費結構的變化,實施海洋工程,從海洋里找食物(蛋白),可節制動物養殖,減少碳排放;其次從節水資源角度,目前,中國農業年用水量約為4000億m3,占全國總用水量的68%,是最大的用水戶,其中灌溉用水量為3600~3800億m3,占農業用水量90%以上,據水利部農水司測算,全國灌溉水利用系數僅為0.46,僅為發達國家的一半[5]實施旱地工程和減少耗水的水稻種植面積,可減少淹水性水稻大量的排放CH4,因為改變農田的水分狀況是農田土壤排放和吸收大氣溫室氣體的決定因素之一,改變水分條件是人類改變土壤溫室氣體排放量及其組成的重要途徑;(3)“白色”技術體系:指的是加工后的農產品,把農產品加工當作農業生態系統“食物鏈”的一環,通過食物鏈加環,沿著加工鏈,特別是農產品的就地加工,實現農副產品的(經濟學上)增值(指價值)和(生態學上)的增值,后者指加工的下腳料可及時歸還當地的農田生態系統,既維持養分的平衡,有減少輔助能投入而減少碳排放;(4)“灰色”技術體系:就是應用現代信息技術,特別是整合現代地理信息系統(GIS)、全球定位系統(GPS)和遙感技術(RS)等3S技術,發展精確農業,最終實現農業的碳匯功能和碳減排雙重目標[5]。聯合國糧農組織估計,生態農業系統可以抵消掉80%的因農業導致的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如不生產工業化肥每年可為世界節省1%的石油能源,在土地上不施化肥、農藥能降低30%的農業排放[6]。

2.3有機農業是低碳農業的重要切入點及其發展概況

世界有機農業的發展概況:世界的有機農業運動起源于20世紀20年代的德國與瑞士,1972年成立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合會(IFOAM),這是有機農業運動發展的里程碑。現在IFOAM已經成為全世界有機農業和有機食品界公認的聯絡與協調中心,到2006年其會員國達130多個,在歐美發達國家有機消費品約占本國全部食品市場的2%左右,2007年全球有機食品和飲料的銷售額達到460億美元,是1999年的3倍。中國有機農業起步較晚,1989年國家環境保護局農村生態研究室加入IFOAM,成為中國NO.1個IFOAM成員,而真正中國有機產品在1999年后才在國內市場出現,截至2006年底中國有機產品出口總值超過4億美元,國內銷售總額超過40億元[7]。國際有機農業運動組織聯盟(IFOAM)的報告表明:有機農業對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有機農業通過改進耕地管理和林糧間作實現了對土壤中有機物的有效管理,使農業生態系統的養分和能量達到最佳結合,從而強化土壤的固氮能力;其次,有機農業主要是通過農場內部物質的循環來保持土壤肥力,拒絕施用消耗大量能源的化肥和植保產品,從而從源頭控制CO2的釋放;第三,有機生產中,土壤微生物種群較常規生產活躍,可以增加CH4的氧化從而減少其排放;第四,有機生產中不使用化合的無機氮肥,可以減少N2O的排放。因此,有機農業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和固氮的有效途徑,是低碳農業發展的重要切入點[8]。黨的十七大、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一五”綱要提出支持和發展“海峽西岸經濟區”的建設,是為加強兩岸交流合作,推動祖國和平統一大業的戰略部署。福建省在海峽西岸經濟區中居主體地位,與臺灣地區地緣相近、血緣相親、文緣相承、商緣相連、法緣相循,具有對臺交往的獨特優勢。因此在全球發展低碳經濟背景下,加強和臺灣的低碳農業交流合作,尤其是借鑒臺灣發展有機農業的經驗,對促進和加強兩岸交流合作具有重要的經濟和政治意義。

3臺灣低碳農業的發展經驗

3.1臺灣低碳農業的發展歷程

2007年,中國臺灣地區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為3.1億t,占全球的0.95%,在全世界國家和地區中居第22位;單位GDP排放量為0.65kg;人均溫室氣體排放達12.08t,世界排第18名,是全球平均值的10倍[9]。臺灣也是全世界溫室氣體排放增速最快的地區,1990—2007年18年間臺灣地區GDP增長了1.86倍[10]溫室氣體排放總量也增長了1.06倍[11]如按單位土地面積排放量計,臺灣則高居世界第一,是全球平均值的3倍。聯合國的報告中,臺灣地區屬于氣候變遷的高危險區,過去100年以來,平均氣溫就增加了1.3℃,暖化速度是全球平均值的2倍[12]。面對日趨嚴峻的溫室氣體排放增速,臺灣當局自上世紀90年代初即關注全球氣候變遷,并積極研擬和推動溫室氣體減量管理的相關政策(表1)。臺灣地區農業溫室氣體減排狀況:1990—2008年臺灣地區各部門溫室氣體排放趨勢:能源部門為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源,1990—2007年間排放量增加了135%,年均增長率為4.86%;其次是工業部門,年均增長率為2.59%;而農業部門總體呈減少趨勢,其排放總量比例從1990年占全島總量的9.4%下降到2007年的3.8%,18年間減少了19.90%,年平均遞減率為1.23%,尤其是2008年較2007年減少了6.21%[15]。

3.2臺灣有機農業發展概況

3.2.1臺灣有機農業的發展歷程

20世紀50—60年代的臺灣是“農業培養工業”的時期,在農業發展的帶動下,經濟快速增長,可是,由于未能對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及工農業廢棄物的污染破壞,使臺灣生態環境惡化,嚴重影響人體健康;[16]基于對自然環境惡化的反思,20世紀80年末,臺灣農業學術界開始有機農業探索與嘗試,這和大陸開始時間大致相近。從1988年的有機農業可行性觀察試驗計劃開始,到1999年,臺灣有機農業面積達1000hm2,有機產品專賣商店250多家,103家農業經營協會接受認證,1000多人專業從事有機農業生產工作[17]。經過20多年發展,2005年臺灣有機種植面積已是發展初期1986年的7倍多,“經建會”表示,根據有機監視機構(OrganicMonitor)2006年的研究,臺灣有機食品與飲料銷售額由2003年的新臺幣9.2億增長至2006年18.1億元,至2012年,有機耕地面積目標增至5000hm2,預測2013年將達到51.3億元,2003至2013年間的年復合成長率為16.1%。

3.2.2促進臺灣有機農業發展的主要政策

臺灣有機農業的健康快速成長與其有機農業發展策略分不開,主要有以下4點:(1)制定有機農業發展政策,引導鄉村農民規范生產。主要是針對有利環境保護的農業生產及農田保護擬定了許多補貼措施,鼓勵農民發展有機農業;(2)健全有機農業驗證機構,確保產品認證工作質量以此實現優質優價,維護有機農業生產者和消費者的權益;(3)通過互聯網建立有機農業生產履歷管理咨詢系統,以加強有機農業信息服務。2004年臺灣就開始推動農產品生產履歷管理信息系統,結合全球定位系統(GPS)、地理信息系統(GIS)、個人數字助理(PDA)及格網(Grid)等信息與通信技術,建構一套農產品自田間生產管理至消費者餐桌間(fromfarmtotable)所有流程之全面記錄,并逐年建構臺灣農產品的安全農業信息網絡(FoodSafetyChain),以達到安全農產品的目標,進而促成臺灣農業與生態平衡的永續發展;(4)加強產銷過程中農產品衛生安全、水產品質量抽驗、畜產品質量安全及農用資料等安全管理,確保有機產品質量安全[17]。

3.2.3臺灣有機農業的主要推廣模式

臺灣有機農業推廣模式對有機農業推廣工作的有效執行起著行之有效的作用。其推廣過程包括教育訓練、信息傳播、行政服務、問題解決協助、營銷等,由公部門推廣和私部門推廣2部分組成。(1)公部門的有機推廣是從安全農業的推廣開始,包括有機農業CAS優良農產品認證制度和吉園圃(GAP)農產品生產。臺灣從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推動CAS優良農產品驗證制度,迄今已辦理的優良食品合計13大類,累計228家廠商的5723項產品,年產值近新臺幣400億元;2004年臺灣“農委會”實施優良農產品證明標章認證及驗證作業辦法,作為CAS優良農產品證明標章推動之規范依據,并整合CAS優良農產品證明標章認證及驗證體系組織架構與驗證流程,加強推動CAS優良農產品認證制度;在推動吉園圃標章驗證(GAP,農藥檢驗合格證)工作方面,農業行政當局透過各種媒體及說明會,倡導鼓勵蔬果產銷班申請吉園圃驗證,辦理吉園圃產銷班輔導,加強吉園圃產品之營銷,考評表揚及強化質量監測工作,以提升農民申請意愿。(2)私部門推廣是近年來逐漸發展起來的民間組織如“中華永續農業協會”、各地鄉鎮當局與“農會”等,對臺灣有機農業推廣發揮日益重要作用。私部門是以“消費者取向為訴求”來組織有機農業教育推廣,并促成臺灣有機農業的加速成長。其有機農業推廣工作的組織分為2類,第1類為“農民取向組織”如臺灣寶島、臺灣省有機農業生產協會等,其主要職能是以從事有機農業的農民或有機農產品流通、販賣業者為主要工作對象,以生產、生態技術輔導和少部分銷售技術為主;第2類是“消費取向組織”如佛法山有機推廣中心等,其主要職能是以有機農產品消費者以及一般大眾為工作對象,以有機農產品食品安全、檢驗、消費和烹飪知識等之教育訓練,在消費者教育上扮演重要的角色,使生產者和消費者充分對話溝通從而達到生產和銷售能夠均衡發展的雙贏目的,在未來的推廣工作,這些組織將逐漸取代公部門組織成為主要執行者[17]。臺灣農業以發展有機農業為低碳農業的重要切入點,通過30年的持之不懈的努力,已從過去20世紀60年代的“三農”(農業、農村、農民)轉型為90年代的“三生”(生產、生活、生態),農業的角色由過去供應糧食,轉變為兼顧食物安全、鄉村發展、生態保育、節能減碳等多種功能,并朝著多元化方向發展[18]。

4發展有機農業是福建發展低碳農業的重要切入點

4.1福建省發展有機農業必要性

4.1.1有限的耕地資源

福建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耕地資源相對緊缺:(1)是山地多、平地少,山地、丘陵占陸域面積80%以上;農用地占86.6%,建設用地占5.1%,未利用地占8.3%。(2)全省土地總面積12.40hm2,占全國土地總面積的1.3%,居全國第23位,人均0.38hm2;截至2007年底,全省耕地面積為133.31萬hm2,人均耕地面積0.04hm2,人均土地和耕地面積均不到全國人均的一半,是最少的省份之一。(3)高產田少,中低產田多。(4)是土地資源空間分布的地域差異顯著,閩東南地區(福州、廈門、漳州、泉州、莆田)5市土地總面積約占全省的34%,而耕地面積卻占全省的45.45%;閩西北地區土地總面積占全省的66%,而林地面積卻占全省的76.12%(饒丹瑋)。農業耕地資源呈現山海分布,山區農業耕地大多分布在高位區域,土地肥力形成和發育受阻,容易遭受水土侵蝕;沿海地區由于城市現代化建設、企業用地以及“棄耕”、拋荒等方面原因造成人均耕地面積呈遞減趨勢;耕地的平均地塊面積相對較小,細碎化耕地占較大比例。但福建省農業生態系統的光合、光溫、氣候生產潛力皆明顯高于或接近全國和沿海省區的平均水平[19]。

4.1.2短缺的能源且消耗能源快速增長

福建是一個少煤、無油、無天然氣且常規能源短缺的省份,已探明的煤炭儲量按現有生產能力僅能開采15~20年,發電所需的煤炭大都需從省外、國外調入。隨著工業特別是重化工業的快速發展,對能源需求迅速增加,預計到2010年全省一次能源自給率僅為33%,供給形勢相當嚴峻。從總體上看,福建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還沒有根本轉變,資源利用效率低下等問題尚未得到有效解決:2005年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3773萬t,有30%未被利用。粉煤灰利用率49%,煤矸石利用率42%,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工業用水重復率53.4%,比全國平均水平低21.7%個百分點;除了電力和鋼鐵外,水泥、燒堿、造紙、合成氨等其它產品單耗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能源消耗增長快。2005年福建萬元GDP能耗為0.94t標準煤,比2000年(0.92)多0.02t標準煤/萬元,全社會用電量2005年達756.47億瓦時,比2000年增長88.4%“十五”期間,全省電力消費彈性系數平均達1.3,經濟增長對電力等能源依賴日趨突出[20]。

4.1.3生態環境負荷沉重

全省工業固體廢棄物和其他污染物排放量逐年增加,大氣、水體污染和生物多樣減少等區域生態問題突出。2005年全省23個城市中有21個城市出現酸雨,被列為國家酸雨控制區的14個城市中,除永安市外,全部出現酸雨。水體質量惡化,近岸海域水域功能達標率為42.6%,沿海主要港灣功能達標率僅為31%。畜禽養殖業污染日益嚴重,礦山開發和工程建設造成的“青山掛白”和水土流失現象仍較明顯。環境保護缺乏有效的激勵,尚未將發展循環經濟成效納入領導干部考核范圍內,導致一些地方和部門重經濟增長、輕資源環境保護;循環經濟融資信貸、財稅等政策性支持體系未形成,企業加快推進節能和資源綜合利用的積極性不高[20]。

4.2發展有機農業的優勢

4.2.1生物資源優勢

福建省地處東海之濱,與臺灣隔海相望,倚山傍海,資源豐富:糧食作物品種資源9191份,經濟作物達1709種;蔬菜品種有70多種,熱帶、亞熱帶和溫帶果樹3000多個品種,其中以龍眼,荔枝,香蕉,枇杷,菠蘿,橄欖尤為著名;福建省也是全國的重點茶區之一,安溪和武夷山素有“茶樹品種資源寶庫”之譽稱,全省有400多種茶樹品種;同時有著比較豐富的畜、禽資源,地方及引進共93個品種。生物資源的多樣性為發展有機食品提供良好的物質基礎條件。

4.2.2海洋資源優勢

福建海岸線長達3324km,居全國第2位。岸線曲折,岸線外側分布著面積在500m2以上的島嶼1202個,島嶼總面654km2。漁場總面積12.5萬km2。全省海洋生物資源名錄3312種:其中淡水浮游植物174種、淡水浮游動物103種、淡水水生植物42種、淡水底棲動物41種、淡水兩棲動物39種、淡水魚類1633種、海水浮游植物459種、海水浮游動物572種、海藻201種、紅樹植物10種、海水底棲動物964種、海水蝦類93種、海水蟹類214種、海水頭足類47種、海水魚類752種。據估算現存海洋生物資源量為96~100萬t,可捕量為45~50萬t。

4.2.3生態環境優勢

福建省屬海洋性氣候年平均氣溫15.2℃~22.2℃,年平均降水量1159~2463mm,年日照1251~2158h。氣候溫和,四季常青,雨量充沛,生態環境優越。在“八山一水一分田”十分有限的耕地,大部分地區采用傳統的農業栽培模式、技術,如精耕細作,用養結合、農牧結合等方面積累豐富經驗,為今天發展有機農業奠定良好生態基礎。

4.2.4農業科技隊伍強大

福建省農科院和福建省農林大學在生態農業建設,高效低毒農藥研制,抗病蟲良種選育,生物防治等方面培養了大批的農業科技人才,為有機農業的可持續性發展奠定科技人才基礎。福建省有機農業和全國大多省份一樣起步較晚,而中央的“海峽西岸經濟區”戰略為福建省發揮與臺灣相鄰的地理優勢,加快發展有機農業提供良好機遇。

5結語

借鑒臺灣低碳農業的發展經驗,在低碳農業技術體系的指導下著重抓好福建有機農業的發展:中高產水稻田以有機水稻為主,低產水稻田退耕還草、還林,主力發展種草養羊,林下養雞的立體產業,控制CH4排放大戶牛和豬等養殖業的發展,以有效降低CH4排放;有計劃的逐步將綠色果、茶園和綠色蔬菜基地發展為有機基地;鼓勵有機生產基地建立“堆肥舍”,是農產品下腳料可以及時歸還當地農田;應用“3S”現代信息技術,促進和提升有機加工業的發展,健全有機食品消費市場機制,提高農產品的品質和產值;引導消費者的消費習慣,減少豬肉和牛肉的消費,節制動物養殖,利用海洋資源,實施海洋工程以減少碳排放;通過發展有機農業,建立兩岸低碳農業科技合作平臺,加強兩岸低碳農業的交流,兩岸定期輪流舉辦(如兩年一次)的“兩岸低碳農業科技節”,發揮與福建與臺灣的血緣、文緣、地緣、商緣、法緣“五緣”優勢,為中央提出的“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具有時代戰略意義。碳技術將成為國家核心競爭力的一個標志:發展低碳農業、實現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增強農業的基礎地位、通過農業措施來減緩全球氣候變暖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2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手机在线观看 | 一级a性色生活片久久毛片 一级a做爰片欧欧美毛片4 | 国产区一区二 | 国产精品国三级国产aⅴ | 草草免费视频 | 国产精品亚洲专区一区 | 中文字幕人成不卡一区 | 美女张开腿让男人桶的 视频 | 午夜欧美成人久久久久久 | 成人在线a| 午夜手机看片 | 日本三级香港三级妇三 | 日本成人在线免费 | 嫩小性性性xxxxbbbb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网站 | 国产片在线天堂av | 天天看片天天爽_免费播放 天天看夜夜 | 亚洲激情 欧美 | 黄男人和女人色一级 | 九九久久久| 伊人久久综合热青草 | 欧美成人a视频 | 久久99国产精品久久欧美 | a级特黄毛片免费观看 |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 | 欧美成人猛男性色生活 | 成人午夜做爰视频免费看 | 天堂精品高清1区2区3区 | 99久久精品免费观看国产 | 国产成人tv在线观看 | 国产一区二区亚洲精品 | 亚洲综合一区二区不卡 | 久久国产精品二国产精品 | 欧美在线成人午夜影视 | 日韩高清一级毛片 | 欧美成人se01短视频在线看 | 亚洲 欧美 在线观看 | 国产在线视频区 | 免费一级特黄欧美大片久久网 | 国产精品视频视频久久 | 毛片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