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職工健身運動醫療保險論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研究方法包括:用文獻資料法收集和分析我國職工健身運動的史料;用抽樣問卷調查法研究現狀和變化。抽樣點以體育場、江濱、廣場和登山路口等健身運動人群密集地為主;調查時間以周六、周日為主,以保證抽樣的全面性。其中,醫保實施前的情況是被調查對象實施醫保前2~3個月情況的回顧。問卷由調查員現場訪問、登錄和回收,以保證調查的準確性和回收率。問卷共發放和回收1500份,剔除因年齡超出范圍、填寫不清或不詳等情況54份,回收有效問卷共1446份,有效回收率為96.4%。最后,用統計方法分析和處理數據。
二、結果
1.防病治病是職工參加健身運動的重要目的
人們參加健身運動的動機,是千差萬別、因人而異的。研究人員分析動機時,也根據各自的需要進行了分類。有人將體育鍛煉的目的分成“初級目的是帶有明顯功利性的,如為醫治疾病、延年益壽等;較高層次的目的是在康樂基礎上具有享樂性質”兩個層次。也有人將動機分成“增進健康、興趣愛好、調劑生活、增強體力、美化體型”。而俄羅斯學者則把它分成“增進體質、社會交往、表現能力、追求完善、向往大自然等”。結果表明,以防病治病為目的的健身運動比例增長較快,從實施醫保前的28.3%提高到了45.7%,增幅達到61.9%。
2.職工健身運動的行為量呈增長趨勢
運動行為是實現健身運動目的的唯一途徑,行為量則是主體對行為效果、可支配時間、環境條件的允許程度等主觀和客觀原因的必然反映。為此,我們對參與健身運動人員數量的變化、活動的頻次和持續時間進行了調查。在被調查的1446人中,醫保實施之前有規律性地參加運動的人數是891人,占被調查對象的61.6%,而醫保實施之后的人數增加到1238人,占總人數的85.6%。這說明參與健身運動的人對運動重要性的認識在提高。
3.科學健身知識需求明顯增加
通過問卷調查,參加健身運動的職工已掌握的科學健身知識和對知識需求的情況。事實表明,大部分職工不了解或很少知道這方面的知識,其比例高達被調查對象的90%左右。這種情況在醫保實施前后有明顯變化。在訪談中,很多人對如何使用脈搏或心率評價運動強度、自己根據什么選擇現在的運動方式和運動量均一無所知。誠如上海的兩位被訪者所說的,“有運動總是好的”。這表明一部分人把運動基本當做一種想當然的行為,幸好存在這種認識的人正在變得愈來愈少。
三、分析和討論
調查結果表明,醫保制度的實施已對我國城鎮職工參加健身運動產生了明顯的影響。職工參與健身運動的觀念和行為都發生了變化,對科學健身增加了許多需求。醫保制度的實施正在以一種特殊而強大的環境壓力推動著全民健身運動的開展。以防病治病為目的參加健身運動的人數比例升高,主要有三個原因:一是醫保制度實施后,為了防病治病,新加入健身運動行列的人在增加。且在今后較長的一段時間里,這類職工人數還會呈增長趨勢;二是原來以休閑、娛樂等為主要目的的人,開始意識到健身對治病、防病的重要性,轉變了參與目的;三是調查對象的年齡偏大,集中在40~70歲,而偏重于休閑、娛樂和交往為目的的年輕群體不在調查范圍之內。但是不管怎樣,以防病、治病為主要目的而參加健身運動的傾向已成為不爭的事實。其次,引起我們關注的問題是大量參與健身運動的職工嚴重缺乏科學的健身知識。調查材料表明,無論在醫保實施前或實施后,缺少科學健身知識的人占參與者的90%左右。我們認為,缺乏對大眾健身和運動防病治病的科研,是造成這一局面的社會原因。
四、結論和建議
醫保制度實施后,職工參與健身運動的人數已有明顯增加,防病治病已成為多數中老年人健身的目的。參加頻次的增多、持續時間的延長,都表明健身運動的行為變得更加主動積極。但是,廣大職工缺少健身和防病治病的科學知識,影響了健身運動的效果。為此,我們建議:第一,國家在降低醫療費用負擔后,應撥出一定的經費,并把各地的體育彩票收入按一定比例,投入到職工健身運動的研究工作中。第二,把健身運動的防病和治病原理、方法和評價體系的研究作為近期的主要任務,加強對我國常見慢性病防治的簡易評價指標體系和針對性強、實用性好的運動處方的研究與推廣。第三,盡快設計和推廣一些簡便易行,特別適合城市現有條件,又有健身、防病、治病實效的運動形式,供參與健身運動的職工選擇。第四,相關部門應建立健身運動的咨詢指導機構,做好指導人員的培訓工作。只有這些指導人員成為了專家,才能較好地宣傳科學的健身知識。此外,相關部門還應組織有經驗的專業人員編寫、出版有較強實用性的健身指導叢書。
作者:陳萍 單位:江蘇省蘇州健雄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