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企業(yè)管理中社會網絡理論的應用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本文試圖從社會網絡分析的三個重要概念——社會網絡分析法、社會網絡分析范式、社會網絡理論出發(fā),梳理社會網絡的早期研究和理論發(fā)展脈絡,便于學者更好地理解社會網絡的本質。本文通過文獻分析的方法,研究了社會網絡理論在企業(yè)管理中的具體應用,并總結了社會網絡的研究現狀,提出了研究策略,并展望未來。
關鍵詞:社會網絡理論;社會網絡分析;社會網絡;企業(yè)管理
一、社會網絡分析相關概念
界定社會網絡分析這一概念,學術界目前仍未有統一的界定,社會網絡分析既是一種研究方法,也是一種研究范式,同時它還是一系列的理論。
(一)社會網絡分析法社會網絡是社會行動者與關系的集合,社會網絡分析則是研究二者關系的一種方法,主要研究內容包括對點、線、密度、中心度、小集團、位置、角色等。
(二)社會網絡分析范式社會網絡分析作為一個較新的研究范式,研究的核心問題是從關系的角度分析社會結構和社會行動。由于社會結構可以是經濟的、社會的、政治的結構,因此這種分析范式在政治學、物理學等多學科中得到廣泛應用。
(三)社會網絡理論一般來講,理論學派要有一定的理論基礎,有學者將現有社會網絡理論分為三種類型:其一,從其他學科引入,如圖論、社會比較理論分別來自數學和社會學;其次,社會網絡的本源理論,如異質性理論、結構角色理論等;最后,被現有管理理論吸收的網絡思想,如社會資本理論被資源依賴理論吸收,弱連接理論和權變理論的結合。其中,社會網絡理論發(fā)展的根基是異質性、結構角色理論等本源理論。
二、社會網絡的早期研究與理論發(fā)展
(一)社會網絡的早期研究埃米爾.涂爾干認為,要使得社會團結的形式發(fā)生變換則需進行社會分化或勞動分工,且不同的社會結構會導致人們之間的聯系情況發(fā)生改變。布朗認為制度角色、社會關系及其中人員配備會形成特定的社會結構。格奧爾格.齊美爾提出關于形式社會學的論點,并認為網絡形式的不同會導致個體行為的不同。圖論是數學領域的一個分支,研究的主要內容是各種點及二者之間的連線所構成不同樣式的圖形,借此表示事物之間的關聯。莫雷諾在社會網絡領域的突出貢獻是社會測量法,用來測量人際關系中的吸引或排斥情況,反映了個體在群體中的人際關系,用社會關系圖的方式表示群體成員互相選擇的情形。梅奧是最早發(fā)現非正式組織的學者,其將組織中的這種特殊組織用社會關系圖的形式呈現出來。喬治.曼徹斯特在社會計量學的基礎上,創(chuàng)新性地結合了群體動力學,進而研究群體結構與結構中個體之間的各種關系。
(二)社會網絡的理論發(fā)展哈里森•懷特提出的網絡結構理論認為,人與人、組織與組織之間的紐帶關系是一種客觀存在的社會結構,并且個體間的關系會對個體的行為產生影響,并提出所謂的市場是由社會網絡發(fā)展而來的觀點。格蘭諾維特提出弱連接優(yōu)勢的觀點,強弱關系是組織與個人各種連接關系的兩種表現形式,強關系通常導致高質量信息的傳播或交換;弱關系通常傳遞的是新消息或者小道消息。格蘭諾維特認為,經濟行為主要是通過信任的方式嵌入到社會結構中,且其認為特定的社會結構中最重要的是人際關系等各種社會網絡。社會資源論認為,在一定的社會網絡中,個體占有的資源、權力等是由其法定職位等直接或間接決定的,且個體對社會資源的獲取或控制能力呈“金字塔”式分布,處于社會網絡金字塔頂端的人對資源的汲取能力最強。結構洞理論認為個體在社會網絡中占據的結構洞越多關系力量越強、競爭力越大。所謂的結構洞是指,在社會網絡中出現關系間斷且只有第三方的介入才能相互聯系的情況。邊燕杰認為在中國強關系更常見,因為同質性較強的人之間幫助更大且更容易得到照顧,這種情況在求職就業(yè)過程中尤為明顯,故而提出了強關系假設。
三、企業(yè)管理中社會網絡理論的具體應用
(一)社會網絡理論嵌入企業(yè)管理理論的研究社會網絡分析的發(fā)展,變量的可測量及有效解釋,使其迅速的應用于管理研究領域。如:強連帶優(yōu)勢解釋了情感網絡所帶來的非正式影響,最終體現在工作滿意度、離職率、團隊合作等組織行為上;結構洞理論著重探討了組織中的員工升遷及權力運作問題;林南的社會資本則探討了利用社會網絡求職成功的原因。同時,社會網絡分析借助于圖論、統計、概率論等來構建數學模型,發(fā)展多主體測量技術,使得網絡結構得以有效測量,也將社會網絡分析方法的優(yōu)勢凸顯出來。
(二)社會網絡與社會資本的研究在市場競爭中,企業(yè)想要持續(xù)獲利,則需同時具備資金、社會以及人力資本。楊俊則關注行為視角,提出了“社會資本—資源獲取—新企業(yè)績效”模型,并得出對新創(chuàng)企業(yè)績效影響顯著的是鑲嵌在組織網絡中的各種社會資源,創(chuàng)業(yè)者必須對各種資源進行整合利用來提高企業(yè)績效。企業(yè)的社會資本是企業(yè)獲得成功不可或缺的因素,且目前組織管理領域關于社會網絡研究主要內容為社會資本。
(三)組織的“關系”研究對于“關系”這一概念,其本身包含著情面、義務、信任等含義,帶有社會網絡中的關系連接的基本特征,因此可用社會網絡的理論、方法和工具加以分析。姚莉娜認為“關系”可以優(yōu)化企業(yè)的經營模式,幫助企業(yè)擴充渠道、建立信任關系,獲得更多的可用性資源;邊燕杰研究關系社會資本,得出企業(yè)想要在企業(yè)戰(zhàn)略聯盟中占據較高地位時,必須保持與其他企業(yè)建立較高的人際關系、互利互惠以及復用程度。在中國這樣特殊的社會文化背景下,“關系”在管理及交易行為中非常關鍵。
(四)對企業(yè)投融資的影響國外在社會網絡對企業(yè)投融資的影響方面研究較多。Fafchamps和Lund研究社會網絡對融資投資的直接影響。Gajigo和Foltz以非洲大種族企業(yè)家為研究對象,研究其如何利用種族網絡來擴大融資渠道。社會網絡具有信息共享、角色擔保等特性,使得組織或個人在教育投資等方面更加便利。國內社會網絡對投融資的影響,側重于研究農戶借貸及投資行為,常見的是,農民以土地為擔保進行農戶借貸或教育投資。農村信貸中非正式借貸形式更加普遍。由于正規(guī)金融程序繁雜,農村私人借貸相對活躍,有學者從社會網絡的角度關注農戶的投融資行為,發(fā)現其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農村投融資難問題,為農民創(chuàng)業(yè)提供資金支持。
(五)企業(yè)知識管理研究知識網絡在上世紀末的瑞典工業(yè)界提出。Granovetter提出的弱關系力量假設,認為弱聯系更有利于信息的共享與傳遞。羅蘭青對員工知識分享行為進行研究,得出個體在網絡中形成的個人網規(guī)模越大,共享的知識越多,網絡越密集,知識傳播速度越快、路徑越短,并提出企業(yè)員工所獲知識34%來自組織內其他員工。
四、總結與研究展望
(一)總結社會網絡分析,作為一種研究方法得到了系統的研究,尤其在西方國家,但國內還處于起步階段;作為一種研究范式,社會網絡分析從關系視角出發(fā),在宏觀與微觀之間建立聯系,解釋各種社會現象;但作為一種理論,缺乏系統的理論基礎。社會網絡分析在具體的研究內容上,近10年發(fā)表在頂級期刊上的組織網絡動態(tài)研究所占比例不到20%,主要集中于分析組織網絡的靜態(tài)過程,比如:組織網絡的形成原因、組織網絡的效益、組織網絡的互動性研究等問題。
(二)研究展望關于社會網絡的研究成果,國內大多是在國外的基礎上換個情境、中介、變量進行的質量不高的進一步驗證,創(chuàng)新不足。研究主要集中于組織效益問題,且研究要么從社會網絡分析范式去解釋組織網絡問題,但并不使用社會網絡分析方法,要么使用社會網絡分析方法,對國外的研究進行修正和補充。國內在社會網絡領域仍處于起步階段,基于以上不足,國內學者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內容上,應該進行有中國特色或在中國情境下的研究;在方法上,由于國內數據共享低、基礎數據不完善等,故可組建企業(yè)聯盟、構建數據庫、挖掘公開統計信息等,也可以轉向進行案例研究;在研究層次上,不應該只關注單一的微觀層面,而應該將宏觀微觀結合起來考慮,從戰(zhàn)略的角度研究組織效益問題;最后,要重視動態(tài)研究,以便于管理者建立更有效率的組織網絡。
參考文獻:
[1]邵云飛,歐陽青燕,孫雷.社會網絡分析方法及其在創(chuàng)新研究中的運用[J].管理學報,2009(09):1188-1193+1203.
[4]張闖.管理學研究中的社會網絡范式:基于研究方法視角的12個管理學頂級期刊(2001~2010)文獻研究[J].管理世界,2011(07):154-163+168.
[5]柳蘭.互聯網時代企業(yè)管理模式的變革[J].老字號品牌營銷,2019(04):39-40.
作者:王隴霞 單位:甘肅政法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