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自學生活初中物理教學模式的實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素質教育的深化改革,推動了學科教育教學的創新發展,新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以及教學模式得到廣泛應用,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就初中物理教學而言,“自學、探究、生活”教學模式得到教師廣泛認可與應用,有效推動了初中物理教學質量與效率的提升。基于此,本文結合教學實踐經驗,從“自學、探究、生活”教學模式概念入手,就其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實踐進行了分析,以供參考。
關鍵詞:物理教學;自主性教學;教學生活化
物理學科作為初中教學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學生物理學習興趣,強化學生事物本質認知與理解能力,發展學生邏輯思維、創新思維的重要途徑。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新課程改革標準明確指出:教師應采用多元化教學方法,實現對學生創新精神、實踐操作能力、小組合作能力的培養,實現學生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生活性、創新性學習。因此,本文就“自學、探究、生活”教學模式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實踐應用進行了分析,提出以下幾點體會。
一、“自學、探究、生活”初中物理教學模式
“自學、探究、生活”初中物理教學模式,是基于新課程教學改革要求下初中物理課程“以學生為主體”,“教學方式多元化”,培養學生“探究、合作、創新、實踐”能力等教育理念的基礎上,結合“自主性教學”、“探究性教學”、“小組合作性教學”特征為一體的新興教學模式[1]。該教學模式的有效應用,有利于促進學生學習主體作用的有效發揮,激發并提高學生物理學科學習興趣,并在一定程度上對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與解決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創新創作能力、實踐操作能力具有重要影響作用,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實現學生學以致用教學目標的重要手段。因此,關于“自學、探究、生活”初中物理教學模式及其實踐策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與研究價值。二、“自學、探究、生活”初中物理教學模式的實踐
(一)準確把握時機,提高學生個性化自學能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習慣
初中物理課程是八年級新增的一門知識學科。這一時期學生已經初步適應初中學習方法,具備了自主學習意識,所欠缺的是自主學習能力。對此,教師在應用“自學、探究、生活”初中物理教學模式時,應注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準確把握教學時機,引導學生養成個性化自學習慣,包括“課前預習”、“課中思考”、“課后實踐與復習”等。例如在講授《光和眼睛》中“研究光的反射規律”相關知識時,我根據教材教學內容以及教學課堂教學目標,為學生布置預習任務:第一,閱讀章節內容,明確內容所闡述的主要物理現象;第二,找出內容中涉及與講述的物理概念、物理規律;第三,聯想與現象,物理現象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表現與應用。在此過程中,學生在不同程度上對“研究光的反射規律”相關知識具有了一定的認知與理解,并在預習過程中根據自身的理解,針對自身無法解決的問題,提出疑問。例如“反射光線與入射光線是否一定呈軸對稱?”“什么是光的漫反射?”等等。帶著這些疑問,學生在課堂聽講中注意力高度集中,學習效率大幅度提升。長此以往,逐漸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又如在每單元學習后,我采用思維導圖教學法,讓學生根據單元內容,進行知識點總結,繪制屬于自己的思維導圖,提升物理學習藝術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與此同時,通過與同學進行思維導圖分享,幫助學生強化對知識的理解與記憶,并通過適宜的鼓勵,提升學生物理學習自信心。
(二)基于情境創設,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拓展學生思維
由于初中物理的實踐性較強,因此在進行實踐教學中可結合物理學科這一特征,為學生創設物理實驗教學情境,將物理實驗課中相對抽象的知識,如物理概念、物理定理、物理公式、物理規律等,進行直觀、形象而生動的展現[2]。同時,使學生在情境體驗中加深知識的理解,實現學習興趣的激發以及思維的拓展。例如在講授《浮力與升力》中“認識浮力”相關知識時,我設計了如下對比實驗:以學生生活常見的物品“乒乓球”、“鉛塊”、“水”為實驗材料,將乒乓球放入水中,讓學生觀察乒乓球狀態,指出乒乓球浮于水面的原因在于受到了“浮力”的作用。在此基礎上,將鉛塊放入水中,讓學生觀察鉛塊的狀態,提出問題:“鉛塊沉入水底,是否說明鉛塊不受浮力作用?”讓學生針對問題進行討論。然后,通過大家共同實驗,來驗證各自的猜想。即將鉛塊放入空水杯中,運用彈簧秤給予鉛塊一個向上的力,進行鉛塊離開水杯底部的受力值;向水中注水后,對鉛塊離開水杯底部的受力值進行記錄,在對比分析中,進行總結。通過實驗探究,學生對“浮力”這一概念具有了更為明確的認知與理解。
(三)基于現實生活,提升教學生活化水平,實現知識有效應用
從初中物理教材教學內容可知,物理知識講述的是生活中、自然中的知識,通過物理知識學習,學生能夠對生活中的一些現象給予科學的解釋,探知事物本質,并通過物理知識應用,進行事物創作,豐富生活樂趣。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教師應將物理知識與學生生活實踐相連接,提升學生物理知識實踐應用能力,培養學生事物觀察與思考能力。例如將“摩擦力”與“衣服帶電現象”相結合;將“汽化和液化”與“冬天室外曬衣服”生活實例相結合;將“慣性”與“公交車剎車后的運動”相結合;將“研究物理的浮力條件”與“船在水中航行”相結合等等。總而言之,“自學、探究、生活”教學模式是基于構建主義、人文主義有機結合下形成的新興教學模式,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事物探究能力以及創新創作能力、知識實踐應用能力具有積極影響作用。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實現“自學、探究、生活”教學模式的有效應用,有利于學生認知生活中的物理現象,提升學生物理實驗操作能力,培養學生物理學科學習興趣,為學生高中物理學習奠定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1]梁波.“自學、探究、生活”———初中物理教學模式的實踐分析[J]考試周刊,2015(95):138
[2]唐麗平.探討新課程背景下民族地區初中物理課堂教學的優化策略[J]學周刊,2014(01):38-40.
作者:梁瓊玉 單位:桂林市穿山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