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重癥醫學人文素質教育現狀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通過分析我國目前臨床醫學本科教育中人文素質教育的現狀,探索重癥醫學人文精神內涵,引導臨床醫學本科生建立“以人為本”“生命至上”的理念,以期為臨床醫學本科生(重癥醫學方向)人文素質教育的改革方向及教學方法提供參考。
[關鍵詞]重癥醫學;醫學人文精神;人文素質教育;醫學教育;臨床醫學本科
醫學是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高度結合的一門學科,其中人文精神是醫學的靈魂,是伴隨醫學形成的一種職業精神,其核心內容是對生命的尊重與敬畏。重癥醫學是一門新興的學科,基本涵蓋了全院所有學科的急危重癥患者[1]。因為重癥醫學科患者病情危重、轉歸復雜且預后不確定,再加上封閉化的病房管理、嚴格的探視制度和高昂的住院費用等因素,患者及家屬心理極易產生復雜變化,從而很容易導致醫患矛盾,甚至醫療糾紛。重癥醫學科是醫療問題、社會問題和社會矛盾體現最為突出的科室[2],因此重癥醫學科醫生更應具有高尚的人文素質[3]。臨床醫學本科生在重癥醫學科學習時,不僅要掌握扎實的搶救專業知識,更要培養全面而高尚的人文精神,為當代醫學模式的轉換及真正體現“以人為本”的高品質醫療服務奠定良好的基礎[4-5]。然而在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醫療技術的快速發展與醫學人文主義精神發展不相匹配,從而導致了在競相追逐醫學技術進步的過程中淡薄醫學人文精神的現象。且在傳統的臨床醫學本科教育中,人文精神教育方法及手段側重理論,缺乏實踐性及學習的趣味性。為順應醫學模式的轉變,在臨床醫學本科教育階段,灌輸人文知識是培養臨床醫學本科生樹立正確服務意識的必要手段。因此,尋找適宜的、與時俱進的人文精神教育方法和手段是目前臨床醫學本科教育亟待解決的問題[6]。本研究通過采用調研、問卷調查、患者滿意度訪談等相關方法,發現目前臨床工作中關于人文精神教育所存在的問題,現報道如下。
1人文素質教育重視度不夠
在追求經濟快速增長的影響下,高校的人文素質教育理念也發生了變化,受強烈的以科學專業實用技能為價值導向的“短、頻、快”急功近利主義思想的影響,人文素質教育越來越邊緣化,甚至成為可有可無的部分。臨床醫學本科教育基本定位在知識教育、技能教育和專業教育上,以掌握專業知識技能的高度專業化模式為主,其考核制度也主要局限于專業技術,如科技論文、專業文化考試、醫學操作技能等。即使按要求完成人文素質教育,也是“不走心”而流于形式的人文素質教育,忽略了潛移默化的高尚情操培養這一教育本真,忽略了對人文精神和積極豁達精神面貌等綜合素質的培養[7]。在科技的高速發展、物質追求過于強烈的形勢下,倘若沒有足夠的人性教育和大愛精神的培養,許多人為了追求自我利益就可能采取不道德甚至違法犯罪手段,危害國家利益、社會利益和他人利益。若社會和大學把人文素質教育的核心丟失了,就會讓人性陷入危險境地,讓社會的未來無光。
2人文素質教育需要的是深耕細作的潛移默化,與“短、頻、快”的科技高產量不相一致
2016年12月召開的全國高校思政會議及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均提出,在“立德樹人”精神影響下實現高校人文與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8]。人文素質教育是一場需深耕細作、潛移默化的馬拉松,而非一朝一夕就可快速完成的短跑比賽,其與追求業績、追求高時效性、追求高分值論文的考核體系有所差異。雖然很多高校深知“立德樹人”的重要性,但在實施耗時耗力的人文素質教育過程中容易受到急功近利主義思想的影響。
3缺乏人文素質水平的衡量體系或手段
人文素質體現的是人對生活的看法及其內心的道德修養,是文明的真諦所在,屬于精神文明建設范疇。人文素質與科學的區別是:“科學”著重如何去做事,“人文”著重如何去做人。因為科學是做事,事情有結果,因此就有明確的考核體系;而人文是做人,是精神境界的追求,缺乏明確的人文素質衡量體系和手段。無要求就無充分準備,無考核就無重視,因此,人文素質教育在無道德衡量體系和無相關衡量手段的背景下更不易受到重視。
4人文素質教育方式的單一和(或)流于形式
近年來,盡管教育部和各大高校意識到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性,在各級文件和培養方案中反復強調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性。然而基于長期的歷史影響,人文素質教育在某種程度上仍流于形式,在培養方式上仍存在形式單一等現象。(1)教育方式單一,考試形式單一,課程不實用。很多人文素質教育仍以課堂教學為主,甚至為“一言堂”的形式,僅教條化地傳授理論知識,忽略了個性化和多樣化的發展方式,缺乏趣味性、多樣化的人文素質教育方式,忽視了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積極主動參與的趣味性。(2)人文素質教育課程占比少,相關課程選擇人數少。人文素質教育課程處于一種可有可無的狀態。(3)人文素質教育與政治思想品德教育相混淆。人文素質教育課程內容雷同于公共政治理論和思想道德教育課程內容,從而導致思想政治教育取代人文素質教育[9]。
5人文素質教育對象易受社會背景影響
目前,各高校的人文素質教育對象為2000年以后出生的大學生,這一階段正是我國物質飛速發展的階段。在多元化文化背景和豐富的自媒體網絡環境下,加之快餐文化的影響,當代大學生大多對中國傳統文化不熟悉,過多追求物質需求,急功近利,而忽略了自身內在素養和能力的提升,甚至拋棄了精神追求。這可能導致大學生缺少家國情懷和責任擔當精神,缺乏關愛他人品質,甚至形成道義的缺失和人格的缺陷。因此,過快過多的物質追求大大影響了臨床醫學本科生的身心健康,突破現有的人文素質教育方式方法迫在眉睫。
6人文素質教育實施者數量缺乏或質量低下
由于對人文素質教育重視不足,可能導致其投入不足。(1)人文素養教育師資數量不足,人文素質教育教學任務繁重或課程配備不合理時會導致教學質量低下。(2)人文素質教育師資自身的人文素質不夠,或未擺脫傳統的教育觀念和教學模式,教學內容及方法枯燥單一,照本宣科,影響臨床醫學本科生對人文素質課程的學習興趣。(3)未形成全民教師重視人文素質教育的體系,尤其是專業型教師,未將人文素質教育融入專業授課中,忽視了在專業基礎知識中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忽視了臨床醫學本科生的人格教育。
7小結與展望
醫務人員的職業素養對醫療行為影響重大,人文精神的樹立與提升有利于臨床醫學本科生形成正直的人格、樹立正面積極的精神追求、建立良好的生活態度、產生對生命呵護與關愛的情懷,以及提升其與患者及家屬積極互動的溝通能力,從而實現為患者和社會提供高質量醫療服務、緩和醫患矛盾、減少醫療糾紛的目的。作為重癥醫學科醫生或醫學生,需積極面對重癥醫學存在的以下特點:(1)危重患者多,其病情復雜且變化快;(2)醫療質量要求高,工作量大;(3)監測技術和操作技術應用廣泛;(4)集中了大量高精尖而復雜的監測、治療儀器及生命支持設備[10]。因此,重癥醫學科醫生或醫學生需要在強化人文精神基礎之上夯實全面而扎實的基礎理論知識、綜合分析能力、快速應變能力及臨床操作能力。本文通過對重癥醫學教學現狀進行思考,充分認識到目前人文素質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根據目前的不足探索新策略、尋找重癥醫學教學課程和臨床實踐的下一步改進方向[11-12],從而在立足于人文素質教育的基礎上制定重癥醫學專業化教育措施和實踐方式。下一步,作者擬以智能化數據為依托進行臨床醫學本科生(重癥醫學方向)人文素質教育的探索與實踐,從樹立正確的人文素質教育理念出發,聯合心理衛生專業團隊從心理輔導角度等方面進行新的嘗試與改革,以期突破臨床醫學本科生人文素質教育瓶頸。在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下,在醫患關系日益緊張、“以人為本”醫學理念日益強化的今天,建立完善的人文素質教育計劃是臨床醫學本科生(重癥醫學方向)學習過程中至關重要的一環。形成具有重癥特色的臨床實踐和人文素質教育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對提高臨床醫學本科生的人文情懷,使其成為一名有溫度的醫者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13]。
參考文獻
[1]劉德培,陸莉娜.必須全方位多層次地弘揚醫學人文精神[J].醫學與哲學,2003,24(3):5-6.
[2]席修明.危重癥醫學———快速發展的臨床學科[J].首都醫科大學學報,2007,28(5):555-557.
[4]尹明,李銀平.呼喚人文主義的危重病急救醫學[J].中華危重病急救醫學,2003,15(6):348.
[6]王婉?。宋乃刭|教育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實踐研究[J].科教文匯,2017,14(4):149-150.
[7]陳風華.當代中國人文教育的困境與出路[D].上海:上海交通大學,2005.
[8]張曉璐.“立德樹人”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淺談[J].現代職業教育,2017,3(13):83.
[9]王茜,徐靖.高等醫藥院校醫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中華醫學教育探索雜志,2012,11(5):466-468.
[11]徐昉,范晶,張苜.《重癥醫學》課程建設的思考與探索[J].中華醫學教育探索,2018,17(5):488-492.
[12]徐昉,林時輝,劉瓊.重癥醫學教學現狀與思考[J].中華醫學教育索,2015,14(2):164-167.
作者:唐鴻 吳婧 袁飛 李曼 徐昉 單位: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重癥醫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