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民歌與西方聲樂藝術傳承發展探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云南民歌的文化內涵
我國少數民族傳統聲樂藝術是人民在勞動過程中為了更好地豐富文化生活而創作出來的藝術內容,其具備非常豐富的民族特色。不同的民族聲樂文化都具有很強的民族特征,如通俗性以及即興性等。云南是我國少數民族最多的一個省份,在該省份中所包含的民族文化是非常豐富的,由于云南具有非常獨特的生態環境,其族源族系都比較深厚,因此其在傳統文化的傳承過程中具有獨特的魅力。云南民族聲樂的內涵更加豐富,尤其是隨著信息化技術的不斷普及,其在傳承過程中面臨很多新的機遇與挑戰。云南民族聲樂無論是在審美理論上,還是藝術價值上,都需要實現創新。云南省位于我國的南部地帶,在區域、文化等多方因素的影響下,云南的民族聲樂類型非常豐富,并且各具特色。有調查顯示,云南民族聲樂與歌舞的種類數量在全國都居于前列。民族聲樂較之于普通的藝術文化展現是有區別的,但是民族聲樂是對文化、生活習慣、地理環境等諸多方面的反饋,將區域性的傳統充分展現出來。在云南民族聲樂藝術的體現中,其特殊的審美特征使得其能夠實現長遠的發展。比如云南著名的民族音樂《小河淌水》,其具備民族的特征,最早起源于彌渡密祉鄉,屬于當地的山歌,在當地廣為流傳。在該曲子中,具有非常悠揚的旋律,這首聲樂通過旋律來將男女對愛情的追求體現出來。同時有效地利用了綿長自由的音調,讓整個曲子的意境更加深遠。整個曲子的樂段結構也是非常復雜的,也正是因為其具備這些特點,被稱作是“東方小夜曲”。隨著當下時代的快速發展,云南民族聲樂也越來越完善。
在西方聲樂藝術中,美聲唱法是非常著名的代表。西方聲樂藝術中的美聲唱法是從17世紀以來意大利歌唱家所創作的聲樂技巧的統稱。以美聲唱法為代表的西方聲樂藝術,具有非常獨特的優勢,其唱法非常完美,并且成為很多國家追求歌唱的最高目標。從其起源來說,西方聲樂藝術中的美聲唱法是從圣詠音樂發展而來的。受到這種音樂的影響,也相繼出現了其他類的唱法。在西方聲樂藝術的創造過程中,其更加重視情感內容的呈現。也就是說,無論是在聲樂藝術的呈現上,還是在相關作品的創作上,都更加注重情感的展現,并且賦予相應的演唱技術,可以讓觀者在其中去體會情感內涵,更能夠通過有效的聲樂藝術表演來吸引更多的受眾。
云南民歌與西方聲樂藝術在當前都實現了傳承與發展,這些傳承與他們各自的特征有很大的關系。
(一)云南民歌與西方聲樂藝術的異同點
1.云南民歌與西方聲樂藝術的相同點。云南民歌與西方聲樂藝術有一定的相同點,也有一定的不同點。從相同點來說,無論是美聲唱法還是民族聲樂,藝術的呈現在產生過程中,都是以發聲方法為基本前提,而其中的各種屬性往往都是有效地利用人體器官的發聲過程。不同的聲樂藝術,也許其創作的理念有所差別,但是在演唱過程中都具有相同的狀態,尤其是在產生聲音的過程中,演唱者都需要通過一定的技巧來將其呈現出來,通過有效的氣息來實現共鳴,通過歌唱技術的有效展現來充分地運用歌者的歌喉。云南民族聲樂藝術與西方聲樂藝術在氣息的運用上有一定的共同點,相關作品在表演過程中都非常重視氣息的有效控制,尤其是對于美聲唱法更加重視歌者的歌唱狀態,需要實現氣體的有效存儲,讓歌喉處于放松的狀態,聲音進入到頭腔,并且在頭腔與小腹之間形成呼吸線,可以保持有效的氣體交換與通暢,通過利用氣體進行歌唱來調動不相干的肌肉群。在云南民族聲樂中,很多都是一些少數民族的聲樂表現,而這些聲樂更多的都包含了氣從腳起的理念,這些理念與西方聲樂藝術的氣息運用有很大的關聯。2.云南民歌與西方聲樂藝術的不同點。由于中西方的審美過程與藝術鑒賞過程的不同,因此會形成較為獨特的歌唱方法,云南民族聲樂藝術與西方聲樂藝術在創作與表演過程中仍然也存在一定的不同,這也是其發展的方向存在不同的主要原因。我國的民族唱法更多的都包含了咬字以及面部表情等方面,其中更加強調發音與吐字狀態的有效融合。在表演過程中要實現各個過程渾然天成,因此整個過程的演唱者的口腔活動是非常復雜的。但是對于西方聲樂藝術的表現來說,卻沒有這么高的復雜度。在西方的聲樂展現過程中,往往都是通過真假混合聲唱法來呈現的,在演唱的過程中有真中有假、假中有真的現象。這也是我國民族聲樂藝術與西方聲樂藝術在傳承過程中的不同點。
(二)云南民歌與西方聲樂藝術的傳承與發展
云南民歌與西方聲樂藝術在當下都實現了有效的發展,而二者需要通過有效的借鑒和融合、取長補短才能更好地融入發展大趨勢。首先對于云南民族聲樂藝術來說,需要堅持民族特色,尤其是在各種表演和創作過程中,都需要堅持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以此為前提來對聲樂演唱方法的精髓進行吸收以及展現。在發展過程中,需要重視對民族聲樂作品內涵的呈現,我國云南民族聲樂藝術與其他區域的聲樂作品有機結合,并且借鑒西方聲樂藝術的傳承歷程,既能夠促進歌者歌唱技巧的提升,也能夠實現其綜合發展。從文化發展的視野來看,聲樂藝術在創作過程中本身就具備著一種流動與開放的性質,在歷史上很多藝術與文化都實現了有效的傳播,這些傳播覆蓋了不同的領域、不同的種族,也在傳播過程中實現了藝術與文化的相互交織。藝術在發展過程中,民族化的特征非常明顯,其和區域的文化特征有很大的關聯。我國民族聲樂藝術自誕生起,便具有很強的民族化特征,因此在實現云南聲樂藝術的發展過程,就是有效地突出其民族化特點。雖然當前很多對民族聲樂藝術的研究都集中在表演維度,但是也應當從民族化這一核心特征出發,有效地分析其在傳承與發揚過程中存在的不足,更好地適應大眾的審美。確保民族聲樂藝術在傳承和發揚過程中的自我定位,既保持其豐富的民族化特征,也能夠在實現生存與發展過程中滿足大眾的需求。
四、結語
我國民族聲樂在傳承與發揚過程中實現了內容與形式的創新,但是其仍然保持著較強的民族性特征。西方商業藝術在傳承過程中也有很多特征,其中有很多方面都是需要去借鑒的。云南民族聲樂藝術有著其獨特的文化特征以及地理特征,其更強的民族性也反映著云南區域的特色文化,需要在傳承與發展過程中實現內容與形式的創新,應當充分借鑒西方聲樂藝術的發展特征,進一步為我國聲樂藝術創新發展提供可行路徑。
參考文獻:
[1]年雯靜.民族聲樂演唱中旋律性潤腔的分析研究[J].黃河之聲,2019(02).
[2]張健男.淺析情感處理在聲樂演唱中的重要性[J].美與時代(下),2015(07).
[3]李雨.論聲樂演唱中的情感表達與演唱技巧[J].大舞臺,2014(08).
[4]張宏偉.云南民歌的當代回響———劉曉耕合唱創作風格評述[J].四川戲劇,2013(09).
[5]云楊英.南本土音樂創作評論的現狀與思考———基于2002—2012年CNKI的統計分析[J].民族音樂,2013(05).
作者:吳驍樺 單位:云南文化藝術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