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音樂霧渡河民歌的保護與傳承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霧渡河民歌是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霧渡河鎮也被評為“湖北省民歌之鄉”、中國“長歌之鄉”,現整理出的民歌共計2300首之多,其題材內容豐富,涵蓋歷史文化、科學知識、倫理道德、人文風俗等各方面。本文探討了霧渡河民歌的傳承方式以及在傳承和保護中的問題及對策。
關鍵詞:霧渡河民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
一、霧渡河民歌傳承與保護現狀
根據對霧渡河民歌傳承人的調查研究以及結合文化館資料,筆者認為該鎮的傳承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群體傳承
群體傳承是指,把前代所盛行的風俗和禮俗沿襲下來。這一般都是無意識,相沿成習的。換種說法,在傳承和延續的過程中,個人的倡導作用是占有一定比重的。但是在傳承和延續的過程中,并不是靠幾個有名望的人來規定,主要是依靠人們集體記憶和集體無意識的一代一代的傳下來,并且在傳承的過程中會不斷的發生變化、改變。霧渡河民歌的沿襲方法主要是以下幾點:薅草鑼鼓(在農忙季節,進行集體勞動時請兩個歌手一個打鼓、一個敲鑼,眾人唱。)、采茶(采茶時,歌手唱歌,消遣時間)、坐喪(村里死人后,坐夜,跳喪舞,唱長歌)、皮影戲(村民晚上的活動,藝人在白布后面操縱小人,一邊用當地流行曲調講述故事)。這幾種途徑都是在當地老百姓的生活當中接觸到的民間活動,而且都涉及到了唱,時間久了,接觸的多了,自然而然在村民中形成了意識,也起到了傳承的作用。隨著時代的進步和霧渡河民歌傳承與保護的需要,當地也出現了一些民間藝術團體,主要通過對應當地有關部門的需求,如重大節慶日在街上進行公開巡演;以及各家的需求,如喜事、跑場等來進行演出活動,如有喪事會演唱當地的敘事長歌,演唱周期為第一天。對于民歌,當地的民眾都家喻戶曉,但多數人并不會演唱完整的曲目,只會即興的演唱一些片段。
(二)家族傳承
家族傳承一般只傳家族內有血緣關系的,一般情況下不會外傳。口耳相傳是我國民間音樂文化主要的傳承方式,傳授者口頭唱出來,被傳授者在一邊跟著學習,體會。在霧渡河鎮,有著許多傳承人家庭。在霧渡河全鎮,傳承人多達1400多人,其中有300多人被作為“重點”保護對象編入資料,更是培養出了省級優秀傳承人2名、市級優秀傳承人11名、區級優秀傳承人26名。在這樣一個充滿了民歌的環境中成長,每天都會接觸到民歌,然后跟著長輩學習,演唱。生活在這樣的傳承人家庭,家庭中的長輩成員也就是他們的老師。
(三)社會與學校傳承
對于霧渡河民歌的傳承和保護,當地鎮政府會直接下達分配任務,每年有三次宣傳敘事長歌的活動,主要針對的人群為霧渡河的民眾百姓,由當地的文化站進行組織,邀請當地有名的民歌傳承人來進行對霧渡河民歌的宣傳以及演唱學習,每次的學習周期為三天,當地的居委會和文化站以輔助傳承人進行民歌的宣傳和學習。政府對于霧渡河民歌的傳承保護方式主要通過定期舉行的民歌培訓,民歌資源的收集扶持,以及對于傳承人進行的保護和薪資待遇。政府每年在接近年底時,會舉行民歌的宣傳培訓活動,由傳承人對當地的群眾進行民歌的演唱,培訓,以及匯演活動,邀請當地著名的傳承人向德文來進行民歌的講解,這一活動廣受當地群眾的喜愛。當地每年會舉行新的傳承人選舉比賽,比賽前三者,由評委選定傳承人,將會受到政府給予的補貼,以保證傳承人的生活水平。政府會幫忙收集霧渡河的民歌,并將資源放在當地的文化站圖書館,由館長張定虎看管,當地群眾可以免費借閱書籍參考。鎮文化站每周一到周五都有固定的活動,周一晚上在文化站的多媒體館播放霧渡河民歌傳承人演唱和民歌的背景的視頻。周二和周四晚上開放圖書館的書籍給予群眾觀看,使他們了解到民歌的樂譜和曲詞,能夠豐富一定的知識儲備。周三周五晚上進行霧渡河民歌播放環節,由當地文化站組織群眾,聽取民歌的演唱旋律,并由站長張定虎講解霧渡河民歌的背景和演唱方式。對于學校方面的宣傳以及民歌素養的培訓,由當地的校長及音樂老師通過學習霧渡河民歌、敘事長歌來對學生進行授教,并把民歌納入了當地中小學的藝術教學大綱,能夠保證學生熟練的演唱民歌曲目不低于十首,并學期進行一次大規模的民歌演講,邀請當地的傳承人來學校進行風采展示,并進行民歌唱法的指導和普及。
二、霧渡河民歌傳承與保護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根據當地文化站給出數據分析,以及對于文化館工作人員的工作安排進行的了解,文化館每周都有固定的民歌培訓內容,但是當地的民眾對此興趣不高,當地文化站站長張定虎先生具有非常高的名氣,搜集了許多霧渡河民歌的著作以及政府贈與的書籍,但是對于沒有受過專業音樂教育的群眾來說,并沒有很高的吸引力,所以民歌的傳授還停留在口傳心授的階段,要想霧渡河民歌未來不會出現斷層,必須要做出針對性的改變。首先當地的群眾并沒有系統的學習過樂理知識,一般需要通過口傳心授的方式才能學會民歌,對于這一部分群眾來說,他們并不能保持較高的學習積極性,因為沒有知識理論的基礎,那么就無法做到自學以及專業學習。其次,學校方面并沒有系統專業的去教導民歌,因為任課老師并不是當地的群眾所考取的教師,基本都是通過外面考試被分配到這邊進行教學,另外霧渡河音樂教師較少,每一個學校只有一位音樂老師,這對于民歌教學來說,較為不利。再次,霧渡河當地的傳承人居住地并沒有生活在鎮上,普遍都住在離鎮較遠的路程,那么這造成的問題是當地群眾見到傳承人較為不便,想要學習的機會變少,一般只會通過文化站舉行活動才會見到傳承人,時間較短,不能進行有效的學習。對于這些問題可以由當地的文化站發起組織,每周進行一次樂理知識學習,挑選一批愛好音樂的年輕人來學習,這樣既能保證霧渡河民歌的發揚和推廣,也能提升人們對于民歌的熱愛,激起學習的興趣,奠定一個良好的基礎。在學校傳承這方面,可以適當的做出調整,在教學中,強調霧渡河民歌的重要性和價值,培養學生對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熱愛和自豪感。因為隨著霧渡河傳承人年紀的增長,優秀的傳承很有可能會失去,另外可以組織學生去傳承人家里去拜訪并學習,由學校和當地文化站以及政府溝通,定期去傳承人家里拜訪學習,學習敘事長歌和霧渡河民歌的唱法,并了解民歌的魅力所在。此外,當地政府及文化站積極邀請傳承人來鎮上進行宣傳學習,適量增加次數,讓群眾增多與傳承人接觸的機會,讓霧渡河民歌更進一步走進群眾的生活,引起更多的關注,并結合書籍中的歌曲,現場講解演唱書中的作品,摘除其中一部分作為學習內容,并拓印歌曲給學習的學員,達到每人家里都有庫存,一方面合理的保護了民歌文獻資料,也可以起到增加群眾學習興趣,擴大宣傳的效果。霧渡河民歌以世代相傳,口傳心授的方式來進行傳承,缺乏一個完整系統性的學習,現收集的霧渡河曲目只有曲詞,并沒有旋律,沒有傳承人就不能完整地演唱出來,那么從這里延伸出的問題,一旦傳承人流逝,霧渡河民歌必然會出現斷層,所以需要音樂人對霧渡河民歌進行搜集,并譜寫曲譜,方便助于后人得學習和參考,傳承人并不居住于霧渡河鎮上,留在當地的傳承人大多都住在周圍得村莊里,這也是造成了一個向傳承人學習困難的問題,所以譜寫民歌樂譜非常關鍵重要。民歌可以通過情感表達,動作表達,并通過演唱者自己的理解將它們轉化成自己的情緒從而傳遞給學員,去感染群眾,從而使他們感受到音樂的美妙,把音樂的意境和周圍的環境相結合,讓人們在音樂中放飛自我,感受旋律的美妙,以及音樂情感的藝術,渲染藝術的氛圍,讓人們能夠更快的接受音樂,從而對于他們熟悉的民歌來入手,會更為簡單易懂,讓民歌不僅走到霧渡河的每一家,也要讓霧渡河的民歌走出去。霧渡河民歌缺乏推廣和包裝的力度,通過對當地文化站管理人員的采訪得知,雖然政府對于霧渡河民歌進行了宣傳,但是宣傳力度并不夠大,并且霧渡河民歌缺乏包裝,這也是民歌不能走出去的根本原因,根據網上搜索的演唱視頻,點擊量不夠高,這也是側重說明了只有少數關注民歌得研究者和當地群眾為觀看人員,所以應該加大對于霧渡河民歌的推廣,使霧渡河民歌走出去,才能引起廣泛的關注,使霧渡河民歌完美的傳承下去。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是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最關鍵環節和最基本要素,以傳承人群體保護為切入點,已成為學術界對非遺文化研究和保護的基本共識。近十年來,學術界對傳承人群體的研究成果豐碩,以多重角度對傳承人的保護事項進行分析探討,在當前形勢下,霧渡河鎮政府對保護和傳承霧渡河民歌的重視,可以將這種文化資源作為霧渡河文化品牌向外推廣,提升霧渡河的文化內涵和整體形象,以文化帶動經濟,進一步促進霧渡河地區的經濟、文化發展。
[參考文獻]
[1]周沫.“非遺”音樂霧渡河民歌初探[J].藝術評鑒,2017.
[2]李彥.宜昌霧渡河民歌調查與研究[D].武漢音樂學院.
[3]吳冬炫.民間音樂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國民教育中的傳承[J].貴州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
[4]裴一林,鄧寶珍.民間音樂的保護與傳承—以湖北省宜昌市為例[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
作者:周沫 趙夢飛 覃昌建 單位:三峽大學巴楚藝術發展研究中心湖北省普通高等學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三峽大學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