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新媒體時代新民歌發展趨勢探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樂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禮記·樂記》)聲樂從我們的指尖和唇邊響起,蕩漾在耳畔,繞梁于腦海,沉淀入心田。亂世,流亡者以悲歌表達怨怒;盛世,太平人以歡歌共享安樂。人類踏著聲樂的節拍蹚過歷史的長河。人們對聲樂傳播的研究,在歷史的長河中也從未間斷過,而且越來越深入。如今,我們已經告別了20世紀,新世紀科技把人類帶到了信息時代、電子世界,帶到了一個偉大的、科幻小說家描述的、超出我們想象的計算機和微芯片的世界。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使新民歌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獲得了新的生機,應廣泛深入地挖掘、研究、保護、傳承和開發珍貴的民族文化遺產,不斷地改善其原有的生存環境,進一步拓寬其發展的空間。
【關鍵詞】新媒體;時代;新民歌;發展
新民歌風格指在不改變傳統風格的前提下,對民間唱法進行修飾性的改革。雖然修飾的痕跡不明顯,但歌手的聲音素質有所提高,音色統一有所完善,音域得到擴展,歌唱仍具有鮮明的地區色彩和民族特點。如老一輩歌唱家郭蘭英、才旦卓瑪、郭頌等大都采用這種風格的唱法。新媒體時代,科學和傳播技術的迅猛發展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它不僅使人類的文化、哲學、藝術等思維功能獲得令人難以想象的巨大發展,而且也毋庸置疑地與人類生活的其他方面進行了一番更大規模的對話。中國新民歌藝術的再創造,在再現民歌原作的內在含義和基本精神的基礎上,將原作的精華部分表現得更為鮮明與突出,往往超出原作詞、曲作者的預想。表演者成功的再創造,可以使藝術作品崇高的思想和有價值的審美傾向以及美的形式因素體現得更加充分。即使是集詞、曲創作與演唱于一身的表演者,在他們真正要表演作品時,美的成分也會大大超出自己創作時的構思預想。再創造可以提升聲樂作品的美學品格,使聲樂作品內在的藝術生命力得到全面的外化發展。
一、新民歌舞臺表演藝術風格的再創造
中國新民歌和其他國家與民族的聲樂藝術一樣,有一個顯著特征,就是靈魂與生命在于表演創作中流行元素的再創造。在風格特征上,則體現出以字行腔、字正腔圓、以聲帶情、聲情并茂。在充分汲取中國戲曲“潤腔”技法的精華的基礎上,新民族唱法注重各具特色的歌唱個性。時至今日,中國的民族歌唱藝術可謂百花齊放,人才輩出,繁花似錦。中國新民歌表演的本質是什么?其本質是對聲樂一度創作的現實成果進行再創造一一二度創作。中國新民歌表演者必須在感悟和理解這一契合關系的基礎上,融入自己的主觀意念。表演是聲樂藝術的靈魂和生命。所謂靈魂是指表演者在其表演中將一度創作傳遞給欣賞者,這個過程中有表演者的個體認知、感悟、理解和情感表現,是音響化的結果,體現著表演者個體獨到的“權威話語”,這一中介環節確立了表演在聲樂藝術中的靈魂地位。又為什么說表演是聲樂藝術的生命呢?因為只有通過表演才能使一度創作所形成的符號狀態(樂譜)的聲樂“死”象轉換成有生命形式(音響流動)和感情內容(歌詞意境)的“活”象,使之成為一個“有血有肉”的“活的生命體”,因此說表演是聲樂藝術的生命。沒有表演,聲樂藝術作品便活不起來,因此,我們可以認為表演是賦予中國聲樂藝術作品以生命力的行為。一般來說,詞、曲作者將有感而發的詞曲相融合,并以樂譜的方式記錄下來,此時的聲樂作品已經具有了靈魂,成為一種純粹的樂譜符號狀態。而要把這種潛藏了靈魂的“死譜”“激活”,使其變成活生生的音響流動,賦予其生命的活力,唯一的辦法就是運用聲樂藝術表演。從中國聲樂藝術表演的本質來看,再現原作與主觀創造始終是它的基本特征。盡管詞、曲作者在一度創作中,通過一系列的技術手段、專用術語,將其所要表現的東西統統固定在樂譜的適當位置上,但是其無法記述中國聲樂藝術在表演中音響內在律動的細致變化及音響流程,更加無法記述表演者個體的主觀感受和情感表現的細致變化。因而,再現原作不是表演者的最終目的,只是表演者進行二度創作的根據與依托,任何聲樂作品原型與它所表現的情感和內容之間,均存在一定的距離。而消除這一距離,豐富、完善原作的情感內容是中國聲樂藝術表演者需要做的。表演者創造性的強弱,就體現在這些方面,這一切都有賴于聲樂藝術表演者的再創造。
二、新民歌藝術欣賞的多樣化
新媒體時代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高速增長的經濟帶來了社會競爭的日益激烈。人們的道德倫理觀念在變化,思想情操和思維方式也在變化,一些平凡的情感、傳統的文化、民間的風俗、古老的鄉音,不知不覺在逐漸淡化、削弱。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的知識增加,欣賞水平也在不斷提高,欣賞的要求也逐漸有所不同。特別是電子音響的發展和西方音樂進入我國,大型的音樂會、巨星演唱會及西洋古典歌劇、交響樂等逐漸代替了原來的民歌小調、地方戲劇、民間曲藝。隨著文化水平的提高,數千萬高文化水平的年輕人會更偏愛西方的高雅、嚴肅音樂和快節奏的搖滾音樂,對民族聲樂、戲劇、曲藝有所誤解、挑剔,致使原始的民歌、簡單的哼唱缺少欣賞者和支持者,這與社會的進步、知識的增長是分不開的。科學技術對藝術的排擠、侵占和搶灘,不限于美術、文學,還包括音樂、舞蹈、戲劇等其他門類,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應該說,現在的演唱條件,無論是樂隊的配器,還是電聲等現代技術的運用,包括燈光、音響和畫面等等,都較過去有質的變化,也是過去無法比擬的。這些對渲染表演的氣氛、增加表演的色彩、豐富表演的情緒,以及提高聲音的質量都有重要的支撐作用。這樣優越的時代環境和設備條件,照理講應該會創作出更多、更新、更好的多樣化的民族聲樂藝術作品,讓人們欣賞、喜愛,而實際情況是近些年來,作曲家創作的民族聲樂藝術作品風格、特色都比較單一,受群眾歡迎、喜愛的優秀作品不多,民族聲樂藝術表演也基本上是一個表演模式,推不出讓大眾欣賞、接受的具有各種風格、特點的歌手。本民族豐富多彩的聲樂藝術在新時期得不到很好的發展,得不到廣大群眾的掌聲和贊揚,同時隨著外來音樂的涌入,必然會使觀眾的欣賞方向有所轉移。這樣的格局,并不是人們希望看到的,與時代的發展也是不相符的。在卡爾·波普爾的著作《無窮的探索——思想自傳》中,他一語道出了科學與藝術之間的親和關系,即科學和藝術是人類歷史發展中的循環永恒的協奏曲:“音樂的和科學的創造似乎在這點上有許多共同之處;使用教條或神話,作為一條人造的小徑,我們沿著這條小徑走進一個正在探索的未知世界,既創造規律性或法則也探索現存的規律性。并且一旦我們發現了或者建立了里程碑,我們就要用安排世界的新方法、新坐標、新的探索和創造方式、建設一個新世界的新方法繼續前進。這種新世界在古代是夢想不到的,除非在天體音樂的神話中。”這不僅說明了藝術與科學之間的共同性,而且體現了科學像一縷精神陽光照耀并不斷地促進著藝術開拓前進的腳步。20世紀已經過去,我們回顧和反思中國這一百年的聲樂文化,并充滿信心地展望新世紀聲樂文化的未來,越來越強烈地感受到這樣一個問題,當科學技術帶來了音樂傳媒技術的飛速發展,并促進了聲樂藝術在表演樣式、教學實踐、理論研究以及審美觀念、消費服務等方面的發展變化與繁榮的時候,中國民族聲樂藝術,尤其是各地方的傳統民歌,無形中也受到商品經濟以及現代媒體的巨大誘惑和影響,其一步步向民歌的發源地——清新、典雅、充滿濃郁民族特色的廣袤鄉村包圍和蔓延,當地的人們難以抵擋眼前經濟利益的誘惑和沖擊,不得不考慮他們生存條件的改善與提高,他們憑著“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原始本能,紛紛把眼光投向了原本自娛自樂、緩解勞動疲勞和直接抒發情感的“民歌”,于是民歌成為他們發家致富的商業手段和工具,于是原本淳樸、自然的鄉村聲樂文化一步步融入音樂產業大軍。如日本木村尚三郎教授對21世紀文化的看法:“地方化就是國際化”,“在技術文明的成熟期,到任何地方都可以看到相同型式、統一價格的商品,真正有價值的東西只有在各地大自然、歷史和文化中尋求得到……各農村擁有該地的自然、歷史傳統和自己的小小世界。對于這樣相互矛盾的心態以及文化多元的新的形勢,音樂理論界始終十分嚴肅地關注著,他們積極地提醒人們。”在民族音樂學發展的過程中,以弗朗茨·博阿斯為首的“美國樂派”開始更多地從文化的角度出發去研究非歐洲地區以及其他民族的音樂傳統,他們相比“柏林學派”,更重視田野考察和音樂與社會、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聯系,反對“柏林學派”的推斷、簡化思想以及“扶手椅”式的研究方式。“民族音樂學”是一個復合詞,它是由“民族學”和“音樂”兩個概念復合而成。中國的傳統音樂就是由五十六個民族在自身固有的文化基礎上形成的民間音樂、文人音樂、宗教音樂等。與其他藝術形式一樣,中國新民歌接受科學的影響,最為根本的原因還在于藝術家的一切藝術活動都是建立在時代生活的土壤上的,他們的身體被卷入新媒體時代的科技旋風,因此其無法脫離技術社會而生存,在頭腦中將各種文化(包括科學文化)融匯成一個具有創造性的整體,從而使其自然而然地深入一個從未被探測的領域。事實上,科學家也并不例外,自覺或不自覺地接受著藝術文化的影響。當前的新民歌創作,作品往往是盡善盡美的,幾乎達到了人類情感、思想與心靈都無法達到的程度,這使得聲樂文化的探究者激動不已。
三、結語
新媒體時代日益發展,對新民歌的創作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主要體現為表演與欣賞的多樣化,并深深地影響到了我國新民歌文化的發展形勢。
參考文獻:
[1]李超.民族聲樂演唱技巧和舞臺表演教學探析——評<民族聲樂演唱與教學研究>[J].中國教育學刊,2018,(9):116.
[2]劉琳.京劇唱腔在民族聲樂演唱中的運用研究——評<聲樂教學與表演藝術實踐探索>[J].新聞與寫作,2018,(9):119-120.
[3]張曼.戲曲表演技巧在民族聲樂演唱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戲劇之家,2018,(23):25.
作者:王慧穎 單位:哈爾濱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