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核心素養下小學數學教學活動的設計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為課程改革提出新的要求,教育為了應對21世紀的挑戰而提出了一個教育新概念———核心素養。那么我們必須將核心素養融入到教學活動中,借助學科力量培養學生終身發展的必需品格和綜合能力;在數學這一門學科中突出強調文化底蘊、批判質疑、實踐創新、問題解決等能力,為社會培養全面發展的人。
關鍵詞:課程改革核心素養教學活動終身發展
1文化底蘊的傳承
數學先是一種文化,再是文化傳播的一種形式。我們教師必須要關注數學的文化功能,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以及人文素養,它不僅僅是簡單的數字或符號,它使學生的科學精神和人文素養和諧地統一。在我們的實際課堂中,數學文化往往是一筆帶過,學生也是聽得云里霧里,而且這種“重知識、輕文化”的教學方式甚至會讓我們的學生成為“有知識、沒文化”的人。想起自己大學時候的數學史課程,一個個有趣的故事把人牢牢的吸引住,這個時候學習的興致是最高的,那么學生又何嘗不是呢?案例1:教學“圓的認識”。以往的教學經驗告訴筆者,很多學生認識的圓就是用圓規在紙上畫出的半徑不同的圓,他們的思維就停留在那里,所以,在上這一課前,筆者讓學生去找生活中的圓,并且講講與圓有關的故事。水波紋是圓形的,向日葵是圓形的,除了這些自然現象之外還有許多驚喜:“圓與中國剪紙”、“圓與中國結”、“圓與建筑”、“圓與著名標志設計”這些非常直觀地為學生展示圓在人類歷史、生活、審美等各個方面的應用是多么廣泛,使學生深切地體會到圓與人類生活的密切關系,更高于生活。最后講講祖沖之與圓的故事,弘揚為我們中國古人在數學方面走在世界前沿的事例,激發學生的民族自信心。
2批判質疑的延續
數學是一門嚴謹的學科。不僅僅體現在數學知識點的教學上,更是數學思想和數學方法的教學上得到體現。但是很遺憾,還是很多人認為小學數學培養的對象是小學生,最終讓學生落實計算、解決問題即可。確實由于年齡特點,學生對嚴謹性要求確實有不適應之處,但是作為一個數學教育者,我們應該把每個學生當做未來的數學家去看待,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他們完全可以適應數學的嚴謹性,尊重他們既是尊重自己。數學教育不僅僅在于對學生能力方面的培養,同時還關乎于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聯系。情感教育指出教育最忌諱的就是在課堂上形成教師主講,學生成為附屬產品的狀態,教育應以生為本,寓教于樂,就是指要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爭取讓每一位學生都可以參與到數學的教學課堂中。學生在學校中,主要依賴、模仿的對象就是我們教師,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必須要構建和諧的關系,以一種和諧的模式與學生相處及與學生平等對話的機會,這樣學生就能在課堂中積極的與教師進行交流,不在畏懼老師,學生在這樣的情感體驗中,對學習便有了主動性。案例2: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一課時,作為習題,筆者畫了一個長方形和一個正方形。請同學們想一想要從這個長方形中裁下一個正方形,那么周長怎么計算?學生通過觀察后發現裁下的正方形位置不同會出現以下三種情況:①裁后周長比原長方形多出兩條正方形的邊;②裁后周長比原長方形多出四條正方形的邊;③裁后周長與原長方形周長相同。在筆者總結方法的時候有個同學提出一種特殊情況:如果長方形的寬等于正方形邊長的時候,以上這三種情況都不正確。筆者仔細一想,這個學生說的是正確的。后來筆者及時地表揚了他,并且抓住時機鼓勵其他同學向他學習,考慮一下是否還有其它可能。老師說出肯定答案后,學生敢于懷疑,發表自己的意見,用嚴謹的態度對待數學,那么他也會把這種態度帶到未來的生活中。
3實踐創新的發展
對于一個國家來說,創新可以使得科技進步,技術發展,對于一個人來說,創新意識可以使得思維得到發散,那么尤其是在小學啟蒙階段的培養顯得尤為突出。而數學本身就是一種創造的思維活動,教師應該抓住課堂的關鍵點,靈活運用教學方法,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使學生萌生出“我想創新實踐”的想法。教學“圓柱的體積”,這節課的設計不同于以往的方式,純理論推導,而是鼓勵他們自己動手用科學的方式驗證自己的猜想,也許這個過程比較費時費力,但我們教師要盡可能地制造契機,給學生足夠的舞臺,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學生的創造性將來對他們從事創造性工作有極大的幫助,所以作為老師,我們應著重培養學生這種創新實踐的能力。
4結語
作為教師,我們任重而道遠,平時課堂上,要將審美情趣、批判質疑、問題解決等等與我們的課程整合在一起,有目的地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為我們的社會培養出全面發展的人。
參考文獻:
[1]柳夕浪.從“素質”到“核心素養”———關于“培養什么樣的人”的進一步追問[J].教育科學研究,2014(3):5-11.
作者:虞康平 單位:浙江省義烏市華溪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