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有機生態循環農業標準綜合體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依據標準GB/T31600《農業綜合標準化工作指南》,結合有機生態循環農業標準化示范區項目建設的實踐,探索有機生態循環農業的基本形式,總結研究有機生態循環農業標準綜合體建立的方法和內容,為有機生態循環農業按標準化組織建設和生產提供參考依據。
【關鍵詞】有機;生態;循環農業;標準綜合體
1有機生態循環農業概述
生態循環農業建設以“再利用、減量化、資源化”建設為原則,是因地制宜,依托當地生態資源搭建獨立成熟的單一或多種復合農業模塊的經營方式。日本的“油菜生產”生態循環農業、德國的以甜菜、馬鈴薯、油菜、玉米為主開發的“綠色能源”生態循環農業、英國的“永久農業”、美國以小麥、玉米、大豆等作物為主的“精確農業”、以色列的“節水農業”都是具有代表性實施生態循環農業的成功例證。我國地域廣闊,種植農作物的品種豐富,畜牧養殖產業發展迅猛,為生態循環農業建設提供了良好基礎。目前我國的生態循環農業方式并不局限于種植業或養殖業單一的生態循環模式,而是將種植業、畜牧業、漁業等加工業有機聯系的綜合經營方式,利用物種多樣化為生物科技的核心技術,在農林牧副漁多模塊間形成整體生態鏈的良性循環。在此基礎上,為從源頭保障食品安全,滿足人們對優質農副產品的需求,我國的很多地區開始探索將有機農業與生態循環農業有機結合的新路子,推動了當代有機生態循環農業產業化和標準化的快速發展。有機農業是指在生產中完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肥料、農藥、生長調節劑和畜禽飼料添加劑,而采用有機肥滿足作物營養需求的種植業,或采用有機飼料滿足畜禽營養需求的養殖業。有機農業的發展可以幫助解決現代農業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如嚴重的土壤侵蝕和土地質量下降,農藥和化肥大量使用對環境造成污染和能源的消耗,物種多樣性的減少等,同時,生產優質農產品,提升農產品附加值,還有助于提高農民收入,發展農村經濟,有極大的發展潛力。有機生態循環農業就是走有機生態發展的新路子,探索現代農業良性發展的新模式,實現農作物耕種、畜禽魚等養殖和果樹種植全部按有機標準生產,無論種植區和養殖區均拒絕使用農藥、化肥、激素、轉基因物質,采用環保酵素、堆肥處理等方式將蔬菜爛葉循環利用,通過爛菜、堆制肥料、有益菌發酵、回棚再利用和雜余養殖、糞便發酵、堆肥、回收再利用綜合循環生產模式,集有機果蔬種植和有機畜禽養殖為一體,建設專業化、標準化、特色化、規模化的綜合性農產品生態農場,在此基礎上,還可開發餐飲、休閑、旅游為主的養老度假區。為了實現有機生態循環農業生產這一目標,經營形式上應采取農產品龍頭生產企業、公司或農場(以下簡稱企業)自主經營,農民把分散的荒山、農田或養殖區承包給搞有機生態循環農業生產的企業,也可以入股的形式加入到企業,由企業統一經營管理。農民不僅可獲得企業支付承包土地的費用,還可參加企業的統一培訓,成為企業的一員,在企業從事種植、養殖、生產加工、市場營銷等工作。企業通過統一規劃開發、統一種植養殖、統一生產加工、統一銷售的標準化管理,最終形成以有機玉米等糧食間種、大棚蔬菜等種植業為主的農作物種植區;以跑山豬、跑山雞、鴨、鵝等為主的養殖區;以池塘、荷花、魚業為主的水產品養殖區;以葡萄、軟棗等為主的水果種植區;以餐飲、休閑、旅游為主的養老度假區等主的娛樂休閑區域,使這些區域形成有機、環保、健康、無污染的高效立體循環農業。有機生態循環農業布局框架見圖1。
2有機生態循環農業生產標準綜合體
綜合標準化是為了達到確定的目標,運用系統分析方法,建立標準綜合體,并貫徹實施的標準化活動。其中所說的標準綜合體是一項綜合標準化活動過程中按其內在聯系形成的科學的有機整體。有機生態循環農業建設本身就是一項綜合標準化活動,其綜合標準化活動將貫穿于有機生態循環農業建設的全過程。為真正實現有機生態循環農業,必須根據有機生態循環農業綜合標準化對象及相關要素的內在聯系和功能要求,運用系統理論和方法,以整體效益最佳為目標,系統的設計相關指標協調優化、相互配合的農業標準綜合體框架,建立包括產品實現標準體系、基礎保障標準體系、崗位工作標準體系在內的農業標準綜合體,這是確保實現有機生態循環農業規范化、標準化發展的核心要素。有機生態循環農業標準綜合體框架見圖2。
2.1有機生態循環農業生產產品實現標準體系
產品實現標準體系是標準綜合體的子體系,是在綜合標準化活動中為滿足顧客需求所執行的規范產品實現全過程的標準,按其內在聯系形成的科學的有機整體。產品實現標準體系是開放動態的,有機系統,應隨時進行設計、刪減、增補或整合,確保其充分性、適宜性和有效性。有機生態循環農業生產產品實現標準體系一般由技術基礎標準、環境與污染排放標準、肥料種子飼料農資標準、能源與職業安全標準、過程控制標準、養殖生產規程標準、種植生產規程標準等標準要素組成(根據項目不同增減產品實現相關標準要素),有機生態循環農業生產產品實現標準體系見圖3。
2.2有機生態循環農業生產基礎保障標準體系
基礎保障標準體系是標準綜合體的子體系,是在綜合標準化活動中為保障生產、經營、管理有序開展所執行的,以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為目標的標準按其內在聯系形成的科學的有機整體。有機生態循環農業生產基礎保障標準體系一般由生產經營管理標準、人事財務管理標準、設備能源及環境管理標準、職業安全管理標準、市場營銷管理標準等標準要素組成(根據項目不同增減基礎保障相關標準要素),有機生態循環農業生產基礎保障標準體系見圖4。
2.3有機生態循環農業生產崗位標準體系
崗位標準體系是標準化綜合體的子體系,是為確保實現基礎保障標準體系和產品實現標準體系有效落地所執行的,以崗位作業為組成要素標準按其內在聯系形成的科學的有機整體。有機生態循環農業生產崗位標準體系一般由決策層工作標準、中層干部工作標準、各崗位工作標準等標準要素組成(根據項目不同增減產品實現相關標準要素),有機生態循環農業生產崗位標準體系見圖5。
3結論
發展有機生態循環農業能夠節約農業資源、解決環境污染、優化產業結構、轉變農業增長方式,而建立有機生態循環農業標準綜合體,確保整個有機生態循環農業生產過程按標準化組織生產,則是實現有機生態循環農業可持續、高質量發展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王如梅.農業標準化在農業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分析[J].農家參謀,2020(8):48.
[2]李浩宇,張云暉,郭海濱,等.生態農業建設與生態農業標準化的必要性研究[J].現代農業研究,2020(1):4-5.
[3]李鳳梅.加強農村能源綜合利用促進生態循環農業發展[J].農家參謀,2019(23):36.
[4]李雪軍,左勇,何媛,等.天津市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建設初探[J].質量探索,2019(3):43-46.
作者:楊繼武 鄒穎 單位:盤錦市檢驗檢測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