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標準農田水利工程建設思路及成效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平原地區高標準農田水利工程建設與山區、丘陵地段存在較大的差異,本文以山東省濱州市沾化區高標準農田水利工程建設為例,探討平原地區高標準農田水利工程建設的一些策略與經驗,以供參考。
[關鍵詞]高標準農田;水利工程;平原地區
自20世紀90年代起,我國著手推進高標準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山東省濱州市沾化區已經摸索出一個從無到有的發展道路。通過多年摸索與實踐,沾化區高標準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已經取得較大的成效。本文結合該區的水利工程建設經驗,探討平原地區高標準農田水利工程的建設策略。
1我國高標準農田水利工程建設現存問題
1.1統一行業標準缺乏
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對于促進農業發展具有非常大的作用,為此,農業、財政、水利等相關政府部門在實際的工作規劃中將農田水利工程作為重點工程,這對推動高標準農田水利工程建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高標準農田水利工程分布面積廣、建設項目較多以及施工環境復雜等,難以使用統一標準來進行管理。上級組織和監管部門在驗收和評定工程建設是否達到高標準時,評價指標選什么、各地區的指標值該如何取均沒有統一的依據可參考,導致高標準農田水利工程規劃、設計不規范,進而導致項目建設效率不高、建設質量良莠不齊,從而影響農田生產活動的開展。
1.2施工管理存在諸多問題
在高標準農田水利項目建設中,由于項目施工管理問題而造成工程建設質量低下的情況屢見不鮮。高標準農田水利項目多出現在偏遠農村地區或者經濟不發達的地區,這些地區高水平管理人才缺乏,降低了施工質量,增加了項目管理難度。此外,項目施工存在土地占用賠償事宜等一系列問題,而且項目竣工后質量監督與成果評價存在許多問題,加大了項目管理難度。
1.3對高標準定義缺乏統一認識
目前,從國家和行業層面來看,高標準農田水利工程的定義不明確,高標準農田水利工程的評價指標作不統一。各地社會、經濟、氣候條件及灌溉排水現狀不同,對高標準農田水利工程的詮釋也不同。比如,有的把高標準農田水利歸納為“灌溉有保障、排水有出路、旱澇保收、節水高效”,有的把高標準農田水利歸納為“高標準的水源工程、完整的灌排體系、高標準的管理體制與機制”等。
2平原地區高標準農田水利工程建設思路
2.1確定建設標準
唯有制訂高標準農田水利工程建設的標準化規章制度,才可以保證工程建設質量。盡管國土資源部已經制訂有關的制度要求,但是由于我國地域遼闊,各個區域的地形地貌及自然環境差異較大,每個區域的作物種類也不同,因此,每個區域應按照國土資源部制訂的制度要求,根據本區域的具體情況,建立適宜本區域的高標準農田水利工程建設規章制度,并切實抓好落實工作[1]。
2.2合理選擇施工方式
高標準農田水利工程建設措施要靈活選擇,適合用機械施工的用機械施工,適合人施工的用人施工,也可以人與機器相互結合,來達到最佳的效果。在施工區域內的大、中、小溝挖掘與疏通工程,最好是先用機械施工,然后人工整理[2]。生產道路的建設主要是基于機械設施,人工作輔助。
2.3合理選擇灌溉模式
通過長期的摸索和具體實踐,濱州市開展的高標準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已初具規模,其采取的灌溉模式具體如下。
2.3.1灌排結合模式。農渠長300~500m,間距30~60m,斗渠要因地制宜規劃。建成后條田形成干支、斗農灌排系統,形成溝溝相通、渠渠相連、排灌自如、交通方便的溝網條田。對于局部“鹽堿包”農田以及寬淺式斗農渠要推平重建,徹底改造實行水、田、林、路綜合治理,土地連片、渠系聯網、工程配套。該模式用地較少,可減少配套投資,但是溝(渠)的末尾處應建設管理建筑物。
2.3.2井灌模式。機井是利用動力機械驅動水泵提水的水井,是井灌模式的供水源。井灌模式受灌溉面積的限制,適用于地面水資源稀缺的區域或者河灌區域末尾、輸水路程較長、供水困難、地下水資源比較豐富的區域[3]。針對井灌區域的水資源管理,由于水資源非常有限,且受機井位置影響,必須對作物采取針對性灌溉的方式來節約水資源,同時計算好送水管道的距離來進一步節省成本,同時提升灌溉效率,力爭達到便于灌溉和減少成本投資的目的。
2.4正確處理挖壓占地
在河灌區開展高標準農田水利工程建設中,治理河溝、水渠、道路項目的挖壓用地通常占9%~12%,除原來項目的用地外,新挖壓用地約占5%。土地承包給農民個人,他們十分珍惜自己的土地,如果土地使用不均衡,將會產生糾紛,必然會加大項目施工難度。對此,濱州市沾化區遵循“承包不變,水系不亂;個別調整大局不動,調整豎向的不調整橫向的,好處都分享,挖壓根據地畝分攤。”的原則處理挖壓占地。建設地施工前,村委會應統一丈量土地,再根據比例統一進行調整。另外,將小塊地合并成大塊地,并調整耕作方向與農用水渠道路相垂直,以提升田地利用率,并有利于機械化種植。
2.5加強投入搞好配套
高標準農田水利工程建設成效如何重點在于配套設施。建議縣級政府組織相關部門編制各方認可的縣級農田水利建設總體規劃,制定縣級農田水利建設項目與資金整合辦法,按照“統一規劃、各司其職、渠道不亂、用途不變、各記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則,統籌安排建設項目,切實推進各部門的水利建設資金整合,保障項目建設資金按計劃到位,并做到專款專用。同時,嚴格根據計劃落實,根據圖紙建設,不做爛尾工程[4]。配套建筑物的結構形式以裝配式為主,使配套建筑構件生產、安裝工廠化、標準化,縮短施工工期、提高工效、減少投入。
3平原地區高標準農田水利工程建設的主要成效
目前,濱州市沾化區高標準農田水利工程建設獲得了非常明顯的經濟、社會、生態,重點體現在“四個促進”方面。
3.1促進了水利和林業的整合
調查顯示,高標準農田水利工程建設使濱州市沾化區綠化覆蓋率提高約10%。在構建水渠和河溝的同時,可以促進農田林網的建設,從而使水利和林業進行有機結合,實現協同發展。林業配套不但可以保護和美化水利項目,而且有利于水利工程和林業資源的整合,同時提高水利、林業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
3.2促進水產養殖業發展
高標準農田水利工程竣工后,可以切實利用水利項目積極開展水田綜合養殖,從而促進資源得到有效利用。我國已有部分鄉鎮已建立大面積的水稻和蝦綜合養殖基地,平均667m2水稻田的經濟收入增加約2000元,提高了農民收入,促進了農村經濟發展。
3.3促進節約水資源、土地資源
通過高標準農田水利工程的建設,不僅可以通過灌溉系統來提升水資源利用率,采用科學的灌溉模式促進作物生長,而且通過解決生產路與河溝的布局問題,可以有效保護耕地資源,實現土地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
4結語
高標準農田水利工程建設是保護耕地的前提,是促進農業生產的核心驅動力。因此,要及時處理高標準農田水利工程建設中存在的問題,確保工程建設質量,進而助力農業高效、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彭平.高標準農田水利工程建設現狀及相關策略分析[J].南方農業,2019(18):181-182.
[2]張宗峰.小型高標準農田水利工程建設現狀與思考[J].商品與質量,2019(9):157.
[3]趙衛群.新疆阿拉爾高標準農田水利工程建設現狀與思考[J].農業工程技術,2018(20):45.
[4]張晨.農田水利工程建設的現狀與對策分析[J].農家參謀,2020(8):87-88.
作者:王建軍 單位:濱州市沾化區下洼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