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持續高溫天氣淡水水產養殖管理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漁業養殖最關鍵的階段就是夏季,然而夏季溫度相對較高,且早晚的溫度差異明顯,使水體溫度落差也很大,很難保證水質,增加了病菌滋生的幾率。若始終是持續高溫的天氣,養殖魚會形成極為強烈的應激反應,使其抵抗能力受到嚴重的影響,難以抵御病蟲害的侵害,養殖產量下降,而養殖戶也將遭受不可估量的經濟損失?;诖耍恼聦⒊掷m高溫天氣作為研究背景,闡述了淡水水產養殖管理與魚病防治的技術,希望有所幫助。
[關鍵詞]持續高溫天氣;淡水水產養殖;養殖管理
在魚養殖的過程中,養殖工作人員需要在夏季轉變養殖的方法,綜合考慮天氣條件對淡水水質加以調節,進而為養殖魚創設更為舒適良好的生長環境。另外,要對喂養方案進行科學化的制定,對養殖密度等條件進行調整。只有這樣,才能夠使淡水魚養殖規避魚病的危害而減產,獲取理想的經濟效益。由此可見,深入研究并分析持續高溫天氣淡水水產養殖管理與魚病防治技術要點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1適當調節水質并創設養殖環境
夏季期間,晝夜的溫差變化十分明顯,如果淡水魚生長在這種環境之下,很容易增加其排泄物,對底層水氧分大量占用,導致養殖池內部的氧氣量明顯下降。這樣一來,池塘底部生長環境也會隨之惡化,而水質變化的速度也明顯加快。所以,作為養殖工作人員,應對水質加以調節,確保水質內氧分含量與淡水魚生長的需求相適應,使得水質變化的速度得以緩解,為養殖魚提供更加穩定的生長環境。針對以上問題,養殖工作人員需要定期添加新水,間隔在7-10天之間,可以加水或者是換水。而新水高度應控制在10-15厘米之間,以保證淡水池內部水位始終控制在10-15厘米范圍內。在新水注入的時候應當注意的是,堅決不允許沖起養殖池底層物質。一旦養殖池內水深度超過兩米,養殖工作人員就要借助耕水機定期開展耕水的工作,在增氧機的作用下,向養殖池內添加氧氣量,以保證上下層水可以相互交換。另外,可以將生石灰撒入到養殖池,以保證水質達標。若養殖池的內部生長了藍藻水華,那么養殖工作人員則要遵循每立方米施用0.5克硫酸銅的基本原則,以達到抑制藍藻水華生長的目的。隨后,養殖工作人員應當適當地增加養殖池內含氧量,以免出現泛塘情況,并且在3-4天以后將生石灰放入到池塘內部,確保水質始終滿足淡水魚的生長需求。
2選擇科學合理喂養方式以強化淡水魚抵抗能力
在夏季期間,淡水魚新陳代謝的速度相對較快,而且會攝入大量的食物。養殖工作人員應對喂養的方案進行合理的制定,以保證淡水魚抵抗力的不斷增強,以免病蟲害發生。一般情況下,一臺投餌機投食的密度應控制在1-1.2公頃范圍內,且這種投食的方法能夠規避魚群的聚集,以免養殖池內部含氧量下降,有效地降低魚群的應激反應。若養殖池水深超過了兩米,則要適當地縮短餌料投喂的時間,盡量將時間保持在20-30分鐘之間。如果處于持續高溫的狀態,也一定要適當地減少餌料投放量,只要選擇原有餌量70%-80%就可以,確保投食工作質量和數量。與此同時,要選擇特定時間與位置完成投放,確保淡水魚能夠獲取必要的維生素以及微量元素。
3養殖密度的適當調節
在夏季階段,淡水魚的生長速度會明顯加快,所以體型也隨之變大,致使養殖池內部養殖密度明顯變小。在這種情況下,池塘負荷會隨之增加,對池內平衡造成嚴重的破壞。所以,養殖工作人員應當實時觀察淡水魚密度,結合淡水魚體積大小,對養殖的密度進行調節。尤其是在持續高溫的天氣條件下,一定要積極進行觀察,并采取必要的措施,使養殖風險得以降低。在此基礎上,養殖工作人員還應當結合既有養殖池現狀與養殖水平、配套工具,科學合理地選擇放入的魚種,盡量保證養殖的密度控制在每畝1000千克左右。對于夏季高溫條件,不應選擇使用全池拉網方式對養殖魚進行捕獲,以免影響魚群的生長,確保養殖池底部的沉積始終是平穩狀態,盡可能降低病原菌的傳播幾率。所以,養殖工作人員也可以借助抬網捕魚的手段,且保證網眼的大小與淡水魚長成大小相吻合,捕捉大魚放生小魚。在此方式的作用下,即可對魚群密度進行合理的調節,不斷增加資金的收益,以免破壞養殖池內部的生態環境。在此基礎上,養殖工作人員要合理地投放小魚,并適當地增加養殖的密度。
4及時采取預防策略以規避魚病
一般情況下,養殖工作人員需要在夏季階段綜合分析歷年病蟲害發生種類,并采取必要的預防措施,以免引發嚴重的病蟲害。在實踐過程中,要定期消毒水體,對水質進行改良,或者是服用藥物等,都能夠增強淡水魚抵御病害的能力。其中,養殖工作人員應當將生石灰抑或是漂白粉向養殖池內部投撒,以達到消毒水體的目標。另外,當水池接受消毒以后的3-4天,需將微生態制劑投放其中,以達到水質調節的目標。如果處于持續高溫的狀態,淡水魚感染盲腸炎等病癥的幾率就會增加,所以,養殖工作人員應以淡水魚100千克為參考標準,搗碎0.5千克的大蒜,混合200克的食鹽,加工面粉糊加入其中,在與魚飼料相互混合并晾干以后,連續向養殖池內投放2-3天,這樣即可對盲腸炎進行預防。為了對其他類型細菌感染的情況進行預防,則要在魚食當中投放抗菌性藥物,抑或是添加天然植物抗病毒藥物。如果是抗菌性的藥物,應喂食2-3天左右,而抗病毒性的藥物則需要投喂3-4天左右,這樣才能夠達到病菌預防的目標。若養殖工作人員選擇使用內服藥物方法對病菌進行預防,是不應當隨意減少藥量的,且要長期堅持投放,但是很容易使病原菌出現抗藥性。在此基礎上,養殖工作人員需要充分混合藥物與餌料,不應出現淡水魚排斥的情況,并向其體內攝入全部混合物。如果采用這種方式,應適當地減少餌料使用量,盡量保持在原有量的70%。
5規避災難性事故發生
如果處于持續高溫的天氣條件下,水產養殖場很容易發生災難性的事故,并遭受不可估量的經濟損失。為此,在淡水水產養殖管理工作開展的過程中,應該采取實時監護的措施,對不同的數據信息進行仔細的記錄,并對養殖對象生長的環境與成長情況實施必要的分析。由于大部分魚病防治技術都要對藥物進行使用,所以一旦使用不合理,必然會引發嚴重的后果。最重要的是,在采用魚病防治技術的過程中,還要有效地規避水質的惡化與疾病感染等問題的出現而傷害水產。在這種情況下,采用魚病防治技術的時候,一定要清晰了解養殖場具體狀況,熟練掌握技術應用的要點與重點。尤其是涉及計算的時候,一定要對實際的劑量進行控制,不允許憑借個人感覺,以免出現藥害的事故。除此之外,在水產品捕撈的過程中,應盡量規避拉網操作。若無法避免,則要在拉網捕撈以后,將漂白粉撒入到養殖池內部,以免受細菌影響而形成爆發性的死亡事故。如果是養殖池內部病死養殖對象,一定要及時采取打撈的方式,并集中消毒和處理,可以選擇焚燒,也可以選擇深埋。
6結語
綜上所述,對于淡水魚養殖工作人員,在夏季開展淡水魚養殖工作的過程中,一定要高度重視養殖預防工作的作用,并且結合歷年養殖總結的實際經驗,對養殖池內部的水質進行合理的調節,以保證為淡水魚創設更加適宜的養殖環境。另外,要合理地制定喂養的方法,以保證淡水魚的抵抗力得以增強。借助多元化的病蟲害防治措施,可以對病原菌滋生的態勢加以抑制,盡量減少魚病發生的次數。作為養殖工作人員,需注重操作的規范性,有效地規避災害性事故的發生,只有這樣,才能夠不斷提高淡水魚的養殖質量與產量,保證養殖工作人員可以獲得可觀的經濟收益。
[參考文獻]
[1]梁何可.持續高溫天氣淡水水產養殖管理與魚病防治技術要點[J].鄉村科技,2016(32).
[2]史增奎.持續高溫天氣淡水水產養殖管理與魚病防治技術要點[J].科學種養,2015(07).
[3]畢冬花.持續高溫天氣淡水水產養殖管理與魚病防治技術要點[J].河南農業,2016(14).
作者:劉奇 單位:湖北省十堰市科技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