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持續增產糧食生產論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1糧食生產特點
1.1自然資源情況
1.1.1溫、光、水資源配合良好句容市位于長江南岸,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降水量1018.6mm,年平均氣溫15.1℃,年平均日照時數2116h,年平均無霜期229d。境內以赤山湖、沿江圩區為主體的圩區稻作區,有著句容市“魚米之鄉”的美稱,水稻生產一直是句容市農業生產的重中之重。
1.1.2水源豐富,時空分布不勻境內共有中小型水庫(湖)76座、大小河道44條,總長310多km,水域面積2萬hm2,總容量3.1億m3,水源充足,水質良好。全年有5個相對集中的雨期,但時空分布不勻,對農業生產的影響表現為干旱與澇漬交替出現、洪澇受害程度重于干旱。
1.1.3地形地貌復雜,土壤類型多句容市北臨長江,寧鎮揚丘陵橫跨東西、茅山丘陵側臥東南、中部是廣袤的丘陵地帶、西南部是肥沃赤山湖圩區為主體的圩區,地形地貌復雜,素有“五山一水四分田”的說法。耕地面積4.81萬hm2,占國土面積的34.8%,其中水田占72.2%,旱地占27.8%,人均耕地0.094hm2。土壤類型多:土壤母質為下蜀黃土,發育分化為6大土類、13個亞類、17個土屬和23個土種。經過長期精耕細作和大量的農田基本建設,目前水稻土是全市面積最大的耕作土,面積4.43萬hm2,占耕地面積的73.61%。
1.2品種應用情況
水稻品種基本上是早熟晚粳大穗型品種,大面積生產上水稻主要以武運粳系列、鎮稻系列為主推品種,搭配種植遲熟中粳品種,近兩年米質達“國標二級米”的高產優質水稻品種比例在逐年上升,對于優化品種布局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小麥主要以揚麥系列、鎮麥系列為主推品種,寧麥系列為輔助品種。2.3種植方式變化近10年來,句容市水稻種植方式主要有機插秧、直播稻、旱育秧、水育秧4種,小麥種植方式主要有機滅茬、板茬麥、稻套麥等。隨著生產模式的轉變,種植方式也發生了變化,一些種植方式逐漸被摒棄,目前,句容市水稻種植方式主要是機插秧、直播稻;小麥主要是機滅茬、板茬麥和稻套麥。
2制約糧食生產發展的突出問題
2.1糧食作物種植面積不斷減少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高速公路、農村道路改造、集鎮建設、招商引資、開發建設、開挖魚塘等占用了一定的農田,加之種植業結構的不斷調整,糧食種植面積(特別是水稻種植面積)逐年下降,直至近年來國家宏觀調控,一些土地治理項目的實施,面積有所回升,但減少的趨勢將無法改變。
2.2災害性氣候不利影響頻繁發生
近年來,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句容市秋收秋種期間溫光資源情況也發生了一些變化,與2015年前相比,11月份溫度上旬增加0.7℃,中旬增加3℃,下旬增加4.8℃。降雨上旬減少2mm,中旬減少60.1mm,下旬增加18.2mm。光照上旬增加0.6h,中旬增加25.5h,下旬降低13.4h。與10年前相比,11月上中旬溫度偏高,降雨偏少,適宜養老稻,到下旬后天氣突變,降雨頻繁,影響收種,春季遭遇倒春寒的概率也逐年增加,突發性災害天氣越來越頻繁,對糧食作物生產影響很大。
2.3農田基礎設施老化
句容市很多鎮區的田間溝渠仍在使用的20世紀70、80年代的基礎設施,雖然政府進行了一些維修、改造、新建,但進度和范圍仍不能滿足現代化農業生產的需要,嚴重的地方由于年久失修已經不能使用,加上一些地區開發過程中,毀損的灌排系統和田間道路等配套設施得不到及時修復,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這一矛盾。
2.4環境污染嚴重,耕地質量下降
工業“三廢”和農業面源污染以及資源的不合理利用,使農業生態環境劣化,耕地質量及綜合生產力下降。主要表現:一是“三小”工業產生的廢氣、廢水、廢渣對農田環境的污染嚴重;二是農藥、化肥的過量使用產生的農業面源污染;三是養分平衡失調,有機質老化,土壤中元素豐缺差異大;四是土壤基礎地力產量下降。
2.5土地集約化生產帶來的一些問題
隨著土地流轉的不斷深入,種糧大戶、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不斷增加,機械化進程加快,也帶來了一些新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是外來大戶逐漸增多,一些外來品種被盲目引進,大戶、合作社、家庭農場之間私下應用,造成品種栽培要點不明,適應性、抗性不清,種植風險增大。二是部分大戶、合作社過分擴大經營規模,不考慮實際承受能力,造成農忙季節不能適時收種,水稻育秧質量、栽插質量差,改機插為直播方式,小麥遲播、拋荒等現象逐年增多,種植方法也是千奇百怪。三是重稻輕麥思想,惜本思想、收儲能力差等因素,特別是11月上中旬氣溫升高,降雨減少,一些種糧大戶、合作社過分養老稻,水稻收割越來越遲,小麥不能適期播種,至11月下旬,突遇降雨降雪,影響水稻收割和小麥播種,形成惡性循環,普通農戶也開始跟風,雖然近兩年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但稻麥雙晚矛盾仍舊突出。
2.6新品種、新技術的推廣落實難度大
一是本地從事糧食生產的人員年老體弱、文化程度低,主觀上思想保守,憑老經驗種田,對新品種、新技術接受程度低,接受速度慢,應對不利因素影響的能力差;二是經營分散,每戶只種少量的口糧田,缺乏追求高產更高產的積極性;三是農業技術推廣體系不完善,尤其是鎮、村兩級,農技人員少,雜務多,鄉鎮一級勉強能維持,村一級基本上已經不存在了。
3.1穩定糧食生產面積,提高新品種、新技術的應用
糧食持續增產離不開糧食生產面積的穩定,各級政府要出臺一系列的政策,確保糧食面積穩定,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篩選適宜句容市種植的高產、優質新品種,推廣應用高產新技術。特別是句容市目前雙晚矛盾仍較突出,要早熟品種、晚熟品種合理搭配,優化品種布局,根據句容市不同生態區域,引導農戶種植適宜品種,適期播種,適期收割。技術上對現有技術等進行集成優化,使之隨著農業結構的變化而不斷改進,本土化、適宜化。
3.2加快農業生產機械化、規模化、標準化進程
社會生產成本的不斷提高,農業生產成本增加的壓力也越來越大,機械化成為必然趨勢和解決途徑,要進一步加大對新型農業機械的補貼力度,鼓勵一些種糧大戶、合作社、家庭農場購買新型機械,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規范土地流轉程序,根據家庭農場、種糧大戶的務農人數、機械配備等情況,控制其規模經營面積,做到規模適度,對一些有代表性的種糧大戶,在土地政策、項目申報、資金安排上給予適當傾斜,鼓勵其組建和扶持綜合型農業合作社,加大培訓力度,規范其農業生產,打造一批技術力量雄厚、機械配備完善、生產經營規范、示范輻射力強的現代化綜合型農業專業合作社。
3.3擴大媒體宣傳,加強培訓力度
一是利用新聞媒體(報紙、電視臺、電臺、網絡)進行宣傳。二是以超高產栽培技術、機插秧技術、精確定量栽培技術、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等為主要內容,以村頭、田頭實地教學為主,穿插電化教學、多媒體教學及流程圖教學形式。三是培訓形式多樣化,按照“四個一”培訓模式進行,做到技術手冊、技術掛圖、技術明白紙相結合。
3.4進一步加大農業扶持力度
農業是弱勢產業,農業基礎性投入較大,工商資本進入較少,農民自行投入壓力很大,政府財政要進一步加大投入,在確保目前現有支農惠農補貼的同時,拿出一定的資金,加大對新型、先進農機具購置、農業生產硬件設施投入等補貼,對農業生產性用地進行政策優惠,恢復糧庫收儲機制,政府扶持建立一批烘干設備,幫助農戶提高應對不良天氣影響的能力,對烘干成本進行補貼、糧食保護價收購等,降低成本,提高種糧收益。
作者:王援青 談海紅 周金桂 李先銀 單位:句容市農業委員會 茅山風景區農業服務中心 邊城鎮農業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