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核心期刊不是學術研究的唯一評價標準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核心期刊現在儼然成為一種超級評價尺度,與廣大知識分子的切身利益緊密相連,由此引發諸多社會負面效應。其實,核心期刊的功能是為圖書情報機構館藏期刊和學術研究提供“參考”,為讀者選擇、閱讀期刊文獻提供“門徑”。事實上——核心期刊不應成為學術究的唯一評價標準。核心期刊收費刊文,早已是公開的秘密。近日,媒體報道商場現代化雜志通過收版面費巨額斂財的消息,再次引發了人們對學術界這一“潛規則”的關注。何謂核心期刊?其遴選的依據和標準是什么?它為何會引發如此巨大的負面效應?其癥結在哪里?又該如何消除?帶著這些問題,記者進行了采訪。中國核心期刊的發展:從“沉寂”走向“輝煌”所謂核心期刊,是指從同類期刊中,通過一定的方法,篩選出學術水平較高、信息水平較豐富的期刊,作為圖書館采訪、典藏與讀者利用的參考。長期研究核心期刊問題、并著有《核心期刊與期刊評價》一書的《南通大學社科學報》執行副主編錢榮貴告訴記者,核心期刊的概念是個“舶來品”,最早是由英國文獻學家布拉德福于20世紀30年代初提出的。布拉德福的研究發現某時期某學科1/3的論文刊登在3.2%的期刊上;196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研究了二次文獻在期刊上的分布,發現75%的文獻出現在10%的期刊中;1971年,SCI(科學引文索引)的創始人加菲爾德統計了參考文獻在期刊上的分布情況,發現24%的引文出現在1.25%的期刊上。上述研究表明,越是高質量的期刊,其被引頻次、影響因子和被引指數就越集中,從而派生出了一個新的概念——核心期刊。核心期刊之名,源自西文“corejournals”。1973年,我國的《國外書訊》雜志率先譯介西方的核心期刊理論及國外科技核心期刊表。錢榮貴認為,核心期刊的引進,有其特定的歷史背景。1973年前后,國內經濟凋敝,文化式微,圖書館經濟更是拮據,在此情況下,譯介國外各科技領域核心期刊,其意義就在于幫助圖書館了解國外科技期刊,以期國內圖書館能以“最少的經費訂購最為有用的國外期刊”。核心期刊引進后,雖然很快克服了‘水土不服’的問題,在圖書情報界生根、發芽,但當時只是作為一種純粹的學術參考工具,并沒有在學術界產生較大的社會影響,可以說沉寂了很長一段時間。”中國編輯雜志社常務副主編周彥召博士對記者表示。但這一局面在上世紀90年代末被徹底打破,由于國內普遍運用核心期刊來作為論文評價和學術期刊評價的主要依據,并且相關主管部門在學位點建設和職稱評定中也大量參照核心期刊,使核心期刊的功能極度泛化。而進入新世紀以來,“重量不重質,重刊不重文的學術風氣愈演愈烈,進一步強化了核心期刊的作用。”周彥召博士對記者介紹說。據了解,目前在全國各高校和科研院所,核心期刊論文的發表數量,已成為考核的“硬指標”。以中部某高校評定社會科學類教授為例,該校對教職員工的申報資格,給出了明確的數量要求。按照規定,只有具備以下基本條件才有資格申請教授職稱:“獨立撰寫并出版一部15萬字以上高水平學術專著或參編21世紀課程教材和研究生教學用書,并具備下列條件中的一項:以第一作者在國內外核心學術刊物上發表8篇以上學術論文,其中5篇以上為CSSCI(《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論文;以第一作者在國內外核心學術刊物上發表8篇以上學術論文,其中1篇以上為一類期刊論文;以第一作者在國內外核心學術刊物上發表8篇以上學術論文,其中2篇以上為二類期刊論文。”“可以說,國內核心期刊的遴選、應用和研究,在經過多年的沉寂之后,在當前步入最為輝煌的時刻,進入到了狂飆突進的‘全盛’時期。”錢榮貴無奈地對記者表示。 供需失衡的“核心期刊市場”呈現出典型的“牛市特征”,其遴選和認定,成為操縱我國學術期刊生存與發展的“有形之手”“如果說,各高校和科研院所以核心期刊的論文數量作為考核的硬指標,一舉確立了核心期刊的‘學術地位’,那么,針對研究生的論文考核方式的施行,則標志著核心期刊真正進入了‘牛市’。”華南理工大學經濟與貿易學院2006級博士生龔志勇對記者表示。從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開始,針對研究生的論文考核在各高校開始推行,并很快推廣開來。目前,大部分高校對博士研究生畢業的基本要求是在各類核心期刊上發表2篇學術論文,有的甚至達到了5篇。并且其考核非常“剛性”,如果不能發表,畢業論文答辯就不能進行。據4月27日教育部公布的數據,截至2008年,我國在校研究生人數128.3萬人,其中博士生23.6萬人。當前,我國的學術期刊大約5000多種,而收錄核心期刊數量最多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2008年版的核心期刊僅1983種。比照這一數字,以每名研究生每年發表1篇學術論文計,現有的刊物光發表學生的論文都不夠,而要求研究生的論文發在核心期刊上,則使供需矛盾更加突出。正是由于很多學校和科研機構將在核心期刊上作為一項硬指標,造成了千軍萬馬同擠“獨木橋”的局面。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傳媒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曉曄接受媒體采訪時就坦言:“在這種情況下,核心期刊的版面收費就難免水漲船高,不僅侵蝕了學術期刊版面收費所具有的有限的合理性,而且把其荒謬之處成倍放大,在社會上造成了十分惡劣的影響。”“需求的剛性加上供應的短缺,使學術期刊特別是核心期刊成為高度稀缺的社會資源,共同造就了核心期刊版面費‘牛市’。近年來,核心期刊的版面費呈現直線上升的態勢,我們成為了受害者。”龔志勇告訴記者。記者以中國人民大學在讀博士生的名義遞交了一篇論文給西部一綜合性核心期刊,并聯系了該雜志社一位姓張的編輯,這位編輯說,文章發表可以,但必須交版面費,每個版1500元。當記者以經濟困難為由希望少交一點時,他表示,我們是CSSCI期刊,這個收費已很便宜了,中部省份一相同級別的刊物已經收到一個版3000元了。由于“買家”眾多,核心期刊開始打“擦邊球”,有的刊物由雙月刊改為單月刊,版面從60頁升到80頁再到100頁,有的甚至將近300頁,版面價格也從300、 500 元漲到1000、2000 元甚至上萬元。核心期刊的“金字招牌”效應,使其遴選和認定備受關注。而巨大的利益誘惑,甚至讓國內“核心期刊”的遴選進入了“群雄紛爭”的時代。據統計,目前我國的核心期刊評定機構就有6家之多:一是《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北京大學圖書館和北京高校圖書館期刊工作研究會聯合研制,由北京大學出版社每4年出版一次,共出了5版。 2008 年第五版1983 種。二是《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研制,2007年版從社會科學2770種期刊中遴選來源期刊528種、擴展版152種。三是《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研制。1987年開始研究,2005年起分別出版核心版和擴刊版作為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每年出版。2008年核心版從6082種科技期刊中遴選1754種。四是《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要覽》,中國社會科學院文獻信息中心研制。2000年推出首版,2004年版從3000余種社會科學核心期刊遴選出核心期刊344種。五是《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來源期刊》,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研制。2007年~2008年版從4000多種科技期刊中遴選來源期刊1083種,其中核心庫737種、擴展庫346種。六是《中國學術期刊綜合引證報告》,清華大學圖書館和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電子雜志社研制,每年。以CNKI(國家知識基礎設施)收錄6000余種期刊為基礎。從評定機構的單位可以看出,核心期刊的遴選并非官方性質,更多的是一種研究機構行為。新聞出版總署新聞報刊司副司長張澤青日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就特別聲明,評選核心期刊不是政府行為,社會上各種各樣的核心期刊評選與政府無關。他表示,現在很多機構都在評核心期刊,這是社會大環境造成的。比如在校的大學生有多少人能達到發研究論文的水平?但現在很多學校不但要求他們寫論文,而且還要他們發表,甚至要發表在核心或權威期刊上,不發就不能獲得學位,這本身就是不合理的。但龐雜繁亂的“核心期刊”遴選,因反映了核心期刊背后龐大的利益糾葛,還是受到各方的高度關注。每到評審時節,就有不少學術期刊的主編紛紛找到評審機構展開“公關”。中部省份一核心期刊主編對記者坦言,進行“公關”,對那些刊物質量不是特別高的刊物而言,是一項必做的功課。因為能否進入核心期刊的序列,事關帽子和飯碗:一旦上榜,則等于捧到一個金飯碗;而如果被“除名”,則既無法向主管單位交差,也會失去財源,主編就難辭其咎了。剝離核心期刊力不能及的評價功能,告別“以刊評文”的唯“核心期刊”時代,方能實現學術生態的正常化核心期刊為何會從一種“學術參考工具”變異成極具剛性的“學術評價標準”,并幾乎成為“斂財”的代名詞呢?“是我們將核心期刊這本經念歪了!”錢榮貴對記者坦言,“用作期刊評價、論文評價的工具,不是核心期刊研究和遴選的初衷,核心期刊也力不能及。實際上,無論是國外還是國內,核心期刊研究的初衷只有兩個:一是為圖書情報機構館藏期刊和學術研究提供‘參考’;二是為讀者選擇、閱讀期刊文獻提供‘門徑’。”但核心期刊現在儼然成為一種超級評價尺度,與廣大知識分子的切身利益緊密相連,由此引發出諸多社會負面效應。ISSN中國國家中心副研究館員安秀敏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解釋說,由于核心期刊基本上包括了國內學術水平較高、質量較好的學術期刊,因此,許多人誤認為核心期刊可以作為評價學術研究成果的工具。核心期刊表也因此從參考工具變成了評價標準,廣泛用于津貼評定、職稱評審、論文評獎等領域,核心期刊演變成了一種評價尺度。“實際上,核心與非核心只是一個相對的概念,任何過分夸大核心期刊的作用、不恰當使用的做法都是錯誤的。因為核心期刊畢竟不是評價標準,當它的性質超出參考工具時,問題就會隨之產生。”安秀敏表示。“確實有很多家在做核心期刊評價研究,但各個項目的出發點不一樣,評價方法和評價指標也不盡相同。”北京大學《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主編之一蔡蓉華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一再強調,《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不是評價標準,而是一本參考工具書,是一本主要供圖書館期刊訂閱工作參考的工具書。目前,絕大部分高校和科研院所都將在核心期刊上發表一定數量的論文作為對學生、教師以及科研人員考核的重要指標,并且這一趨向正在不斷強化。凡是在核心期刊上發表的論文就被認為是高質量的;不在核心期刊上發表的一律被判為是低質量的。只看“刊物”不看文、只認衣冠不認人的核心期刊崇拜癥正惡化著當前的學術環境,成為學術評價體系改革不容回避的一個現實難題。在論文評價上,核心期刊擁有“生死予奪”的大權。“這種看似客觀、簡便的評價方式,嚴重背離了學術研究的宗旨,是一種過度量化、過于簡單的學術評價方式,在某種程度上體現了我國學術評價機制的不健全,也催生出大量的‘學術泡沫’,目前我國產生的學術論文數量世界排名第8,而在國際權威檢索系統SCI中排名第123,這樣尷尬的局面應該引起有關方面的高度重視。”周彥召博士對記者說。“唯‘核心期刊’論的學術評價方式惡化了我國的學術生態。”錢榮貴對記者表示,“現在不少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在評價科研成果時‘六親不認’,只認核心期刊,而且輔之以重金,一篇核心期刊上的文章價值數百、數千、數萬元不等。因為大家都認為,一不小心,差了一篇‘核心’,津貼也許就會掉下一檔。在這樣一種學術評價體制導向下,現在的許多人做學問、寫文章的終極目標似乎就是在所謂的核心期刊上發表文章,因為這樣就可以為評獎、評職稱、拿津貼、跑課題打開方便之門,至于文章能不能于世有用、于世有補,科學研究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均無暇顧及。”“唯‘核心期刊’論貌似公平,實際上是最大的不公平,特別是在通過金錢可以買到核心期刊權后,你能說誰錢多就能代表誰學術水平高嗎?”正在中國人民大學進行博士后研究的某全國重點大學青年教師反問記者。他繼而表示,一篇論文、一項成果的質量高低與否,最有發言權的是學者,應該把學術評判的標準和權力交還給專家,目前國際通行的科研評價方式是“同行評議”與“引文索引”,其中的合理成分我們完全可以予以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