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學術期刊新媒體轉型困境及破解路徑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學術期刊作為學術研究方法、成果以及相關學術知識傳播不可或缺的陣地之一,對我國學術研究的推廣,新知識、新成果的傳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隨著先進技術引領驅動融合發展,5G、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區塊鏈、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不斷涌現,傳統的紙質學術期刊傳播方式已經無法滿足新時期學術傳播的要求。所以,為了滿足數字化時代學術交流傳播的要求,應該積極推動學術期刊的新媒體轉型。本文分析了學術期刊新媒體轉型在人才、資金、機制等方面的困境,并就如何破解這些困境進行了初步探索。
關鍵詞:學術期刊;新媒體轉型;發展困境及策略;媒體融合
黨的五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建議》第九條指出要“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其中提出了“推進媒體深度融合,實施全媒體傳播工程,做強新型主流媒體”的具體要求。2020年6月30日,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四次會議,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意見》提出“建立以內容建設為根本、先進技術為支撐、創新管理為保障的全媒體傳播體系”,牢牢占據輿論引導、思想引領、文化傳承、服務人民的傳播制高點。2019年1月25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建設全媒體成為我們面臨的一項緊迫課題。要運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做大做強主流輿論,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精神力量和輿論支持。”各級各類報社、電視臺、新聞網站等主流媒體深入學習對媒體融合的重要論述,抓住“互聯網+”和移動網絡普及的歷史機遇,積極進行媒介手段的創新,涌現出一大批“叫好又叫座”的融媒體平臺。但遺憾的是,學術期刊新媒體轉型卻步履維艱。很多學術期刊在新媒體轉型的大勢所趨下,也建立了自己的公眾號、網站、小程序等,但是這些新型媒體平臺只是重復呈現了紙質期刊的內容,只是擁有了媒體融合的“形”,既沒有吸引新的讀者群體,也沒有產生其他新的附加功能和價值。這種低質量的新媒體轉型,對于很多學術期刊,僅僅是“賠本賺吆喝”,有的學術期刊融媒體站點的粉絲數量極少,甚至到了連“吆喝”也賺不到的尷尬局面。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與學術期刊自身特點和資源特征有關,也與其主管、主辦單位的政策、機制有關,下面從幾個方面進行簡要分析。
一、學術期刊數字化轉型工作存在的困境
(一)轉型創新方式單一,轉型質量較低學術期刊作為學術研究的交流平臺,其受眾群體是相關學科領域的研究人員、大中專院校的教師、碩博研究生等,目標群體比較窄,閱讀門檻比較高。學術期刊文章本身的專業性強、可讀性較差,難以采用圖文并茂、“標題黨”“蹭熱度”“制造話題”“熱門網絡用語”等通俗的門戶類、娛樂類、話題類媒體常用的各種引流手段,難以形成動輒數十萬閱讀轉發的“爆款”文章。目前很多學術期刊的新媒體轉型就停留在建立了自己的微信公眾號,并把已經發表在紙質期刊上的文章上傳到公眾號上這一層次,對于讀者來說,只是文章的重復出現,沒有提供新思想、新觀點、新價值。換言之,學術期刊所謂的轉型僅僅是形式上的,并沒有找到媒體融合的精髓,轉型質量比較低。同時由于各家學術期刊媒體轉型面臨的形勢基本相同,其媒體轉型的產品也大同小異,造成目標讀者群可能關注了很多同質化的學術期刊新媒體站點,卻鮮有一家可以脫穎而出,獲得更多的關注,更談不上與讀者的互動,這就意味著眾多期刊的融媒體產品對受眾來說印象不深,質量不高。
(二)新媒體轉型所需的專業人才匱乏學術期刊向數字化轉型專業人才數量的嚴重不足,也是導致現階段我國學術期刊轉型升級工作無法順利開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學術期刊媒體融合需要的人才,既需要是相應學科領域的專業人才,又要掌握互聯網、5G、引流、圖文編輯、視頻采編等新媒體運營技能。這對學術期刊的編輯和工作人員提出非常高的要求。同時由于學術期刊出版本身就不是一個高薪的行業,而具備上述兩種知識技能的高素質人才在市場上又是充分競爭、自由流動的,學術期刊對他們來說,吸引力較低。而且學術期刊編輯部往往規模不大,現有編輯人員從事紙質媒體的編輯、出版、發行工作,已經是滿負荷工作,很難騰出更多時間、更多精力去投入媒體融合轉型相關的領域。
(三)主辦、主管機構考核機制僵化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媒體融合是一個系統工程,是把紙質媒體和互聯網的優勢互為整合,互為利用,使其功能、手段、價值得以全面提升的一種運作模式。學術期刊的融媒體建設是一個需要長期投入的工作,站點建設、粉絲積累、資源整合,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例如,《三聯生活周刊》的前身為鄒韜奮先生在20世紀20年代于上海所創辦的《生活周刊》,1995年,該刊在北京正式復刊。經過二十余年的發展,《三聯生活周刊》形成了自己獨有的辦刊特色。《三聯生活周刊》的媒體融合建設從多年前就開始布局,始終站在互聯網技術的最前沿。2000年,《三聯生活周刊》創建了新浪博客。2003年,《三聯生活周刊》開通了自己的門戶網站,為雜志提供展示窗口和營銷平臺。2010年,《三聯生活周刊》成立新媒體發展中心,利用新浪微博的影響力搭建社交媒體平臺。2012年11月,《三聯生活周刊》開通微信公眾號Lifeweek,利用微信公眾號服務廣大用戶是《三聯生活周刊》媒體融合建設的又一重要發展方向。隨著移動互聯網的不斷發展,《三聯生活周刊》又依托今日頭條,搭建個性化了內容分發平臺,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2017年,《三聯生活周刊》與今日頭條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除內容分發外,雙方在商業化和IP產業開發等多個領域展開合作。可見,《三聯生活周刊》在媒體融合轉型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功是多年深耕的結果。而有一些學術期刊,在媒體轉型的大趨勢下,剛剛申請了微博賬號,建立起自己的公眾號,開發了自己的小程序,就要求運營人員在短期內吸引多少粉絲、引起多大反響,否則相關運營編輯人員就會面臨相當大的年度考核壓力。因為前期投入回報的不確定性,造成很多編輯運營人員不敢輕易去嘗試這塊業務,免得造成沒有功勞,苦勞也不被認可的局面。
二、學術期刊的媒體新轉型對策建議
(一)立足優勢,數化聚合,培育新業態學術期刊還是要堅守內容為王的理念,服務學術研究工作,把提升用戶體驗度放在更高的位置,以雜志全面轉型為契機,探索知識服務的創新模式。期刊出版最核心的觀念就是服務讀者,以讀者為中心,要強化受眾第一的思想,積極與受眾溝通交流,更深層次關心廣大讀者對信息的需求,全方位為讀者考慮和服務,比如根據讀者需要設置學科領域的主題內容等。尤其是在構建融媒體平臺的過程中,要以目標群體的需求為中心去深入整合各種資源。同時,相比大眾媒體以及行業內報紙、網絡等媒體,學術期刊擁有長期穩定的權威專家庫資源與高水平的讀者群體,擁有權威、專業、全面的內容資源,通過長期積累形成了一定的品牌影響力,這都為開展知識付費服務,提煉IP資源、開發圖書、音頻和視頻培訓等多類型產品,提供了深度創新的空間。在進行媒體融合轉型時,要精準對標行業內潛在競爭對手的融媒體轉型成果,通盤考慮后做出細分市場的抉擇,避免同質化競爭。
(二)重視人才,培訓技能,加強專業人才培養隨著融媒體與數字化技術的迅速發展,我國學術期刊從業人員也亟須提升自身素質、學習新的技能、跟緊新技術的步伐。計算機與互聯網的迅速普及和應用不但改變了人們閱讀的方式,而且移動客戶端、融媒體更是為人們提供了更多的信息獲取方式。學術期刊從業人員在推動學術期刊的數字化傳播時,不但要具備數字化思維體系,而且還應掌握豐富的專業知識和從業經驗,才能確保該工作的高效進行。這就要求,工作人員在推動數字化學術期刊的傳播時,必須合理運用自己的知識技能儲備與信息技術手段,整合數字化學術期刊的信息,并以此為基礎構建完整的工作思維導圖,才能達到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取、整合以及交流相關信息。此外,主辦、主管單位還應該轉變對媒體融合轉型從業人員的考核方式,融媒體站點的建設是一個長期系統需要慢慢積累的工作,主辦、主管單位要轉變急于求成的觀念,為學術期刊的新媒體轉型嘗試提供更多資金和機制支持,為相關編輯運營人員提供成功案例、先進技術、整合理念等多方面的學習培訓機會,以更好適應學術期刊新媒體轉型的需要。
(三)立足期刊定位,深化分工,規避風險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核心在“融”字,要依托行業內外有影響力的互聯網媒體,搭建用戶更廣泛的個性化內容分發平臺。結合融媒體的時代特征,深化分工、優化內部管理體系、整合內部資源,比如成立細分發行、營銷、融媒體創新團隊,培養創新人才隊伍,為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持續增長提供保障。面對融媒體發展趨勢的氣勢洶涌,學術還要清醒定位,分析轉型可能的政策風險、技術不穩定風險等,比如如果學術期刊提供知識付費服務,從業人員更要審慎看待開展該項服務所存在的困難的風險。傳統期刊將自己視為內容提供方,在融媒體運營的過程可能存在用戶體驗度就無法掌控的風險,可能存在服務遲滯、付費故障、服務質量無法定性衡量等風險,可能會造成用戶對學術期刊媒體轉型這一嘗試的否定。這方面風險如果長期得不到重視,就為用戶的大量流失埋下了風險。
三、結語
總之,學術期刊媒體融合發展面臨著轉型方案單一、轉型質量不高,人才匱乏、機制固化等困難,學術期刊主管、主辦機構和從業人員應清醒認識所面臨的形勢,推動紙質學術期刊的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堅守內容為王,同時,以讀者需求為中心主動服務,切實把握轉型契機,使融媒體時代成為傳統出版的春天。
參考文獻:
[1]李東穎.研究新媒體時代下紙媒的轉型困境與解決對策[J].中國地市報人,2020,10:83-84.
[2]劉瑛.紙媒期刊數字轉型現狀、困境及對策探討[J].傳媒論壇,2019,220:18-19+21.
[3]胡春秀.媒介融合時代新聞周刊的編輯思想創新——以《三聯生活周刊》為例[J].編輯學刊,2020,5:98-104.
[4]朱劍.學術期刊的新媒體轉型與融合發展[N].光明日報,2014-11-3.
作者:朱明靜 單位:中國財經出版傳媒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