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行業技術類科技期刊媒體融合探索思考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行業技術類科技期刊依托細分行業,受制于行業專業及技術領域,媒體融合啟動困難且成效不佳,呈現多而不強的發展態勢。本文以《棉紡織技術》為例,探討行業技術類期刊在組織、產品、管理、技術等方面的融合策略,提出以專業化、垂直化、分眾化、集約化打造行業技術特色新媒體,以平臺化思維構建行業技術生態,以制度創新做好媒體融合保障,以產品化服務推進媒體融合,以集約化資源高效達成技術實現路徑,以期為行業技術類科技期刊個性化融合探索提供借鑒思路。
關鍵詞:行業技術類科技期刊;媒體融合;新媒體;內容融合;組織融合;平臺思維
黨的報告充分強調了行業科學技術基礎研究的重要作用,提出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強化基礎研究,加強應用基礎研究,突出關鍵性技術,強化戰略科技力量[1]。2019年3月16日,在《求是》上發表重要文章《加快推動媒體融合發展構建全媒體傳播格局》,并在多個場合強調媒體融合發展已成為我們面臨的一項緊迫課題。科技期刊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2],在國家科技創新體系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3]。行業技術類科技期刊大都立足垂直行業,在行業應用基礎研究、關鍵性應用技術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充分利用媒體融合深化科技期刊體制機制改革,是行業技術類科技期刊向國際一流科技期刊發展轉變的必由之路。本文結合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入圍期刊《棉紡織技術》的實踐,探討行業技術類科技期刊的媒體融合路徑與啟動策略,以啟發行業技術類科技期刊個性化媒體融合探索。
1現狀與問題
目前,媒體融合已經進入Web3.0的智能場景時代,以場景、細分和個性化服務為特征[4]。行業技術類科技期刊主體雜、規模小,呈現多而不強的發展態勢,不僅媒體融合缺乏統一路徑規劃,更無可復用模式參考,由此,行業技術類科技期刊體制機制、內容、渠道、技術、服務的融合缺乏系統規劃,媒體融合工作啟動困難。中國科技期刊大多由高校、科研機構和政府和事業單位管理,創新機制體制匱乏,發展動力不足。處于細分領域的行業技術類科技期刊,受眾以企業技術人員為主,高質量的組稿困難,傳統期刊編輯很容易陷入讀者思維,難以適應互聯網時代用戶的多樣化內容需求;多數中國科技期刊仍采取傳統發行模式,單一的銷售和傳播渠道限制了行業技術類科技期刊價值的進一步發揮。[5]受刊社體制機制及融合戰略影響,行業技術類科技期刊媒體技術投入有限,容易陷入“新瓶裝舊酒”及“修補式融合”的誤區[6]。行業技術類科技期刊在專業場景應用、基礎科技研究、行業科技應用等方面作用重大,然而,行業技術類科技期刊服務定位不高,服務模式單一,周邊資源無法得到充分利用,期刊的價值也無法最大化發揮。
2行業技術類科技期刊融合轉型路徑
2.1創新管理機制體制加強管理融合
行業技術類科技期刊大多創刊于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借改革開放社會經濟蓬勃發展的契機成長壯大[7],至今仍有不少期刊依托科研院所、專業機構信息服務部門開展編輯出版業務。隨著出版及媒體傳播日新月異的變革,行業技術類科技期刊在管理體制機制上高度依附于上級單位,缺乏自主性,媒體融合在管理上能動性缺失。放眼長遠,確立適應媒體融合的創新管理體制機制、突破傳統組織管理模式束縛、引入互聯網行業的管理模式,將有力提升傳統行業技術類科技期刊的競爭力和適應性。《棉紡織技術》由新傳媒事業部推進管理機制內部創新,并參考互聯網公司運作模式,引進OKR等創新管理方法,結合傳統刊社的實際,形成了部門的內部管理體系、刊社融合的文化體系、高效的運營體系、先進的績效管理體系、人力雙選與輪崗融合制度,進而有力提升了期刊內部管理效能。
2.2三輪驅動推進組織融合
在期刊社中,不同部門的權限范圍及相互關系是媒體融合的基礎體制[8],傳統期刊大多以編輯部門與市場業務部門為雙輪驅動開展運營工作。在媒體融合探索中,行業技術類科技期刊受限于組織規模,往往在原有組織架構基礎上進行組織成員調整,采取轉崗調劑的方式增補媒體融合崗位,這不僅未能搭建適應媒體融合戰略的創新組織模型,而且難以打破傳統以編輯部門為主體的組織架構。然而,“融媒體中心”及“中央廚房”模式的巨大投入,是中小型期刊社的行業技術媒體難以企及的[9]。搭建編輯、市場、新媒體為主體的三輪驅動組織模型,有利于保證傳統出版編輯業務及市場業務的基礎地位,同時以組織結構性變革增補專門的新媒體部門可以為媒體融合戰略實施提供靈活保障[10]。2016年以來,《棉紡織技術》期刊社大膽推進以融合為目的組織機構變革,設立專門的新媒體部門,以推進媒體融合跨越式發展。基于此,期刊社組織架構由原來的編輯部、市場部雙輪驅動,進化為編輯、市場、新傳媒三輪驅動。在事業部制的引領下,形成了主管社長領導、協同協作的融合機制,這不僅為期刊社媒體融合快速發展提供了組織支撐,也使媒體融合戰略、人才、業務拓展得以快速展開。
2.3以新媒體產品創新驅動內容融合
內容服務是科技期刊的靈魂,在保證紙質期刊內容質量及影響穩步提升的基礎上,發揮內容在行業技術類科技期刊融合中的作用,產出適應新媒體時代閱讀習慣、適應新媒體傳播途徑的內容,成為眾多行業技術類科技期刊內容運營的難點。因此,行業技術類科技媒體應主動應用新媒體內容平臺,搭建新媒體矩陣,以內容產品化、產品品牌化、品牌多樣化、體驗豐富化為抓手,不斷豐富內容服務內涵[11]。
2.3.1利用內容平臺搭建內容新媒體矩陣行業技術類科技期刊受制于期刊評價及行業規模,比如,紙質期刊的內容產出、內容服務形式、新媒體預算等方面。因此,在保證原有專業內容多途徑、跨平臺傳播的基礎上,補齊紙質期刊內容在及時互動、傳播渠道上的短板,充分利用熱門內容與新媒體平臺,組建垂直領域相關的內容新媒體矩陣,將在極大地延展行業技術類科技期刊服務邊界的同時,提升期刊品牌影響力和服務能力。《棉紡織技術》期刊社充分利用微信、今日頭條等移動互聯網主流內容平臺開設了“棉紡織技術新傳媒”“梭子講堂“環球紡織”等微信公眾平臺、“棉紡織技術”頭條賬號、“棉紡織技術”抖音賬號,拓展新聞類、在線教育與服務、短視頻類內容。多平臺的新媒體內容矩陣建設不僅順應了媒體融合趨勢,不僅提升了期刊的媒體影響力,也豐富了期刊的內容承載,進而促進了用戶數量與閱讀量的幾何式增長。
2.3.2內容產品化、品牌化推進內容創新行業技術類科技期刊在推進內容創新過程中,應以產品化思維搭建內容產品體系,構建行業專業技術期刊獨有的融媒體產品品牌線[12],主要可從以下4個方面入手。第一,充分利用期刊在讀者、作者、編委、專家、機構等方面的資源優勢;第二,從不同類型的用戶需求出發,精細內容產品定位,差異化產品策劃;第三,做好產品生命周期管理,以產品迭代驅動內容服務升級;第四,以精細化的產品運營,提高媒體融合的效能效果。總的來說,以產品多樣化、內容品牌化,鮮明內容產品的品牌區分,提升內容產品的知名度與美譽度,進而為綜合產品服務提升打下堅實基礎。《棉紡織技術》期刊社以用戶需求為核心,在做好傳統紙刊的基礎上,不斷豐富內容產品線,推進內容產品化和品牌化,目前推出了一些棉紡織技術類電子讀物,比如,知識服務產品“知識店鋪”、在線教育內容服務產品“梭子講堂”、語音類在線知識服務產品“梭子電臺”、刊物推薦語音產品“刊侃而談”、技術答疑互助內容產品“紡織幫”,以及品牌研討會等線下服務產品。實踐表明,多項內容及服務產品以品牌化形式呈現,可使不同內容的融合產品得以鮮明區分和強化,同時豐富產品服務品牌體系,使行業技術知識內容得以充分融合。
2.3.3以內容產品融合催生期刊價值鏈價值再發揮紙質期刊作為行業技術類科技期刊的核心產品,積累了大量的優質資源。但是,紙刊的單一服務產品模式,限制了期刊價值鏈價值的最大化發揮。在新媒體融合過程中,基于媒體融合的內容產品設計與更新迭代,傳統期刊出版中的要素單元被重新組合,這不僅可以催生期刊價值鏈價值再發揮,也可以提升行業期刊的活力與價值[12][13]。《棉紡織技術》在內容產品設計與運營中,充分發掘紙刊周邊資源,傳統期刊價值鏈中的作者、讀者、編輯、編委,在新的產品策劃、研發、生產中也隨之變化,不僅成為新媒體中的播音、主持、講師、專欄作家,也成為新產品的參與者、體驗者、價值收益者,由此,產業價值鏈中的每個角色得到充分融合與價值發揮。
2.4多維平臺建設推進行業服務有機融合
2.4.1以平臺思維構建知識服務生態平臺建設不僅關系到期刊的長足發展,也是媒體融合的關鍵,其中,平臺化思維是推進平臺建設、構建行業專業期刊的服務新生態的核心[14][15]。行業技術類科技期刊通過媒體融合探索實踐,基于對行業的理解判斷,定位行業技術信息服務或者知識服務,對人、信息、平臺進行再梳理,催生期刊資源的利用發揮、媒體融合生態的形成,進而使行業技術科技期刊驅動的專業知識技術服務平臺趨勢日漸顯現[16][17]。行業專業技術知識服務機構,是《棉紡織技術》媒體融合時期的自我再定位。基于此,《棉紡織技術》首先構建內容知識服務資源平臺“棉紡織技術+”知識服務平臺,對行業專業技術資源知識體系進行重構;其次,以知識服務模式創新帶動產品服務創新,用產品服務創新驅動媒體價值鏈體系內用戶,最終促進了專業技術期刊相關資源共生共榮的生態環境建設。
2.4.2行業技術及趨勢服務提升期刊的行業話語權行業期刊專注于行業技術研究及應用,在技術專業性上具有優勢地位。同時,行業期刊應堅持高端定位,立足產業,發揮技術優勢,充分利用技術大數據,以趨勢引導發展,進而提升期刊的行業權威性與話語權。《棉紡織技術》通過整合資源、定期組織學術研討、《中國紗線質量技術趨勢報告》等方式,不僅提升自身的服務水平,也提升了期刊的行業站位與話語權。
2.4.3智庫建設推進行業技術服務高質量發展在傳統媒體轉型的道路上,智庫建設有助于強化媒體研究能力、傳播能力、服務能力,提升業務層級和專業程度,從而實現融合發展[18]。由《棉紡織技術》期刊社發起的“棉紡高質量發展智庫”,鏈接行業專家資源,梳理行業關切的技術方向,基于互助機制,為行業技術研究加速提供了智力和組織支持。
3結語
行業技術類科技期刊應利用行業和自身技術資源優勢,前瞻布局,推進數字化、專業化、平臺化等為一體的媒體管理、運營變革,構建行業科技期刊的媒體融合體系。具體來說,一是以制度融合推進媒體融合管理現代化;二是依托紙質期刊品牌資源,布局存量資源轉化,在資源數字化、增量資源智能化方面,提供優質的專業內容,滿足分層用戶剛需;三是布局新媒體平臺矩陣,打造垂直領域專業線上新媒體平臺,增加期刊用戶群體的社群化和社交化運作,實現內容傳播渠道的最大化,提升用戶的黏度;四是注重期刊融合的產品品牌建設,充分利用新媒體內容產品延伸期刊的品牌影響力;五是推行線上線下融合,線上線下產品服務聯動實現“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態勢;六是以平臺化思維,構建行業技術期刊服務融合新優勢;七是合理建立行業科技期刊的價值評價體系,堅持行業社會責任優先,兼顧經濟價值發揮,讓專業技術類期刊順利融入行業、融入社會、融入未來。
作者:梁亞閣 王楊俊 單位:陜西棉紡織技術期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