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核心期刊翻譯類書評發展現狀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文章從發文量、時效性、研究主題、類型、高產作者等方面,對2000—2017年我國12本外語和翻譯類核心期刊上刊登的翻譯類書評進行了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考察,進而得出以下結論:發文數量較20世紀90年代有所提高,但相對數量較少,發展趨勢不明朗;主題涉及較廣,但對國際熱點前沿關注不足;類型多樣,但研究性書評比例偏低,近半數書評缺乏批判性;具有高級職稱的高校教師是發文主力軍,但發文隊伍缺乏多樣性。針對以上不足,我國翻譯界應提高對翻譯類書評的重視程度,以便更有效地發揮其介紹翻譯研究成果、引導翻譯研究方向、指導翻譯類書籍出版的作用。
【關鍵詞】翻譯類書評;實踐;述評
一、我國翻譯類書評發展現狀
本文在CNKI中檢索這12本期刊2000—2017年刊登的翻譯類書評(包括評介、讀后感和序跋等形式),最后搜集到338篇翻譯書評,把所評論圖書篩選去重后,得到被評的翻譯類圖書277部。
1.發文量分析
18年間翻譯書評的總發文量為338篇,年均不到19篇,盡管較2000年前有了較大提高,但占期刊發文總量的比例仍非常低。以發文量最多的《中國翻譯》為例,翻譯書評發文量僅占其發文總量的4%。翻譯類書評的發表主陣地是《中國翻譯》《上海翻譯》《中國科技翻譯》這三本翻譯類專業期刊,共發文223篇,約占發文總數的2/3。其中,《中國翻譯》的發文量最多,共132篇,占總數的39.1%,這主要是因為該刊設有“書刊評介”欄目,并且是國內最權威的翻譯類期刊。除排在前4位的期刊的發文量高于平均數28.2篇外,其余期刊均低于平均發文量(《外語電化教學》發文量最低,只有2篇)。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與期刊的出版周期有關,一般而言,出版周期越短,期刊整體發文量越大,翻譯書評發文量也相應越大;另一方面可能與期刊收錄范圍有關,除了排名前3位的期刊是翻譯研究專業期刊,其他都是外語類綜合期刊,刊文側重點不同。如《現代外語》刊發的書評總數不低(156篇),但多為語言學與應用語言學類文章,翻譯類書評僅占書評總數的3%。此外,有些期刊書評整體刊發量就小,如《外語電化教學》16年間只刊發了18篇書評。從年發文量看,數量波動比較大。2006年發文量最多,為26篇。這一年除《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其他所有期刊都有翻譯類書評發表。2011年發文量最低,僅12篇。這種數量上的波動可能與期刊發文不規律有關。所選期刊中只有《中國翻譯》每年都會發表翻譯類書評,其他期刊都有未發表翻譯類書評的年份。由此可見,翻譯類書評學術地位仍然較低,學術價值仍未得到學界的足夠認可。
2.時效性分析
翻譯類書評擔當著引介相關理論成果,方便廣大讀者了解并掌握最新學術信息,及時追蹤前言學術動態和研究成果的作用,其時效性至關重要。統計結果顯示,我國翻譯類書評整體時效性尚可,書評發表與著作出版時間相差1年及以下的書評最多,共169篇,占50%,比較符合書評的發表特點;評介非華人學者著作的書評時效性相對較弱,時間相差2年以上的比例達到67%。究其原因,一方面華人學者著作由于地緣和人際關系等因素在國內譯界傳播相對更及時;另一方面我國學者往往因為出版信息滯后或英文原版書價格昂貴等,很難在第一時間獲取國外出版的翻譯學著作。
3.主題分析
書評的主題一定程度上起到影響研究視角的作用。我國翻譯類書評所涉主題范圍很廣,包括翻譯理論與思想、翻譯史、文體翻譯研究、翻譯教材、口譯、翻譯實踐、翻譯工具書、翻譯批評與鑒賞等。統計結果顯示,我國翻譯類書評評介數量最多的是翻譯理論與思想類著作,共113部,占總數的41%,其次是文體翻譯研究著作(37部),其余11類主題著作的數量均低于平均數(21.3部)。文體翻譯研究著作總體數量和所占比例雖然不低,但應用翻譯著作不多,僅占文體翻譯研究著作總數的37%,而且涉及國際應用翻譯著作的很少(3部)。口譯類著作的書評在2010年后開始增多,并針對的是英文著作,這表示我國翻譯界開始逐漸關注、重視口譯研究,引介國際翻譯學界的先進理論和研究方法。英文著作占多數的主題有翻譯期刊(100%)、口譯(76%)、機器翻譯及翻譯技術(67%)、翻譯質量評估(60%)和翻譯教學、培訓與專業建設(67%),這些主題大多是我國翻譯研究相對薄弱的領域。
4.書評類型分析
不同類型的書評對學科發展所起的作用不盡相同。翻譯書評可分為推介性、評介性和研究性三大類。推介性書評一般結構簡單,以介紹著作的主要內容為主,兼有簡單的整體評論。評介性書評指書評作者在理解內容基礎上,梳理各知識點,揣摩寫作思路,根據閱讀經驗進行適當點評。研究性書評以著作為客體,依據評論者的學術功底和知識背景,融會相關知識,把書中闡發的問題引申開來,力求找到新的啟示。這三類書評的學術價值以推介性<評介性<研究性依次遞增。其中,評介性書評最多,占75%;推介性書評和研究性書評數量相差不大。此外,根據書評作者對所評著作的感情色彩可將書評分為兩類:肯定性,即所有評價都是正面的;中性,即既有正面的評價也有負面的評價。超半數的書評屬于中性(54%),也有高達46%的書評屬于肯定性。書評作者通常就著作作者的學術造詣和治學態度,著作的整體結構、理論思想系統性、內容選材、學術價值、參考價值、理論貢獻等方面給予正面評價。評介性和研究性書評中的正面評論通常較為具體,有理有據。負面評論主要涉及圖書排版、語料類型、研究方法、理論局限、應用范圍等。
5.書評作者分析
書評作者(第一作者)單位涉及內地、香港和澳門136家高校、出版社和科研機構。其中,內地學者人數最多(共106人),其次是香港學者(10人),澳門學者(2人),這說明內地學者是我國期刊翻譯類書評的主力軍。這些作者(第一作者)中,教授122位(46%)、副教授55位(21%)。教授人數最多,這與期刊傾向發表權威學者的書評或邀請學界權威人士撰寫書評不無關系。
二、我國翻譯類書評存在問題
1.發文相對數量較少,發展趨勢不明朗一方面,我國12本核心期刊翻譯類書評數量(338篇)遠遠低于同期13本SSCI和A&HCI收錄的國際翻譯期刊的翻譯類書評數量(約2077篇)。另一方面,翻譯類書評數量遠落后于同期出版的翻譯類著作的數量。許建忠(2009)曾提到,西方翻譯學界特別重視翻譯類書評,因為這些書評極大地促進了翻譯研究學術交流,不同學術觀點的碰撞、交融又促進了翻譯理論的發展。翻譯類書評數量相對較少,是因為我國學者認為書評算不上學術研究,不能作為職稱評審的依據。2.對國際熱點前沿主題關注不足,部分國際熱門圖書未被及時推介主題關注不足體現在與口譯、機器翻譯與翻譯技術、翻譯培訓、翻譯質量評估等國際翻譯研究熱點、前沿相關的翻譯著作介紹不多,還體現在翻譯著作出版、博士論文和國家社科基金立項項目不多等方面。而這些主題正是我國翻譯學界的研究弱點。3.研究性書評比例偏低,書評中的評價批判性不足研究性書評僅占10%,說明大多數書評僅介紹著作的基本內容,扼要評價其理論、研究方法、學術價值等,沒能從翻譯學整體發展和研究重點出發提出有深度的見解。此外,肯定性書評比例不低,且在很多中性書評中,負面評價所占篇幅偏少,多為泛泛之談,缺少針對性。翻譯類書評不僅要起到推介新理論、觀點、方法,傳播新的研究成果的作用,還應發揮激發學術討論、學術爭鳴進而推動學術研究深入發展的作用。因此,翻譯學界需要既能傳播圖書基本內容,充分認識其價值和意義,又能有針對性地提出爭議和批評的翻譯類書評。4.翻譯類書評發文隊伍多樣性欠缺書評作者約96%來自高校,發文主體單一,其他社會機構翻譯學研究人員參與不足。且近一半書評作者具有教授職稱,其他職稱人員和在讀研究生發文比例偏低,沒有充分發揮其優勢。副教授和講師正處于學術生涯的上升期,如能認真閱讀本專業中的最新研究成果,通過撰寫書評發表自身見解,能達到活躍學術氛圍和提高自身影響力的目的。在讀研究生一般有時間廣泛閱讀大量書籍,思維活躍,視角獨特,也可以豐富書評的多樣性。
三、我國翻譯類書評的發展建議
1.提高學界對翻譯類書評的重視程度
首先,學界應將翻譯類書評納入翻譯批評體系,重視其學術地位和價值。其次,外語類核心期刊應增設書評欄目,提高書評文章在期刊中的刊登比例。國際權威翻譯期刊基本每期都開辟書評欄目,發文數量占每期文章總數的1/3左右,有的期刊(如Target)還設有專門的書評編輯。再次,規范書評格式。本文所選期刊中只有《中國外語》《外語界》《外語教學與研究》《現代外語》刊登的書評有統一格式,其他期刊均無統一格式。相比之下,國際翻譯期刊對書評的重視不僅體現在數量上,還體現在學術規范上。所有期刊的書評格式都是“圖書信息(書名、作者、出版地、出版社、頁數)、書評正文、參考文獻”。良好的學術規范有助于更好地促進學術發展。
2.緊跟國際翻譯學研究發展趨勢,積極引進國際原版翻譯研究著作
我國書評主題涉及面雖然很廣,但沒能密切關注國際研究前沿與熱點,翻譯學者應通過關注國際相關出版社(如Routledge、St.Jerome)的出版信息、國際翻譯學領軍人物研究動態以及國際翻譯學研究各分支領域的發展來把握國際翻譯學發展動向,及時撰寫書評向國內學者介紹最新出版的有學術價值的翻譯類著作;相關出版社可及時引進國外原版翻譯類著作,給我國研究者提供多維研究視角。針對書評時效性弱這一問題,我國可以構建翻譯學者信息共享平臺,通過海外華人學者和國際翻譯學者及時獲得國際翻譯學著作出版信息。我國翻譯學者應針對國際翻譯類著作在國內外語和翻譯類核心期刊發表書評,針對國內翻譯類著作在國際翻譯刊物上發表書評,讓中國的研究成果“走出去”。
3.進一步提高翻譯類書評的批判性和學術價值
寫好學術書評不僅要讀好所評之書,還要有足夠的學術背景知識。學術書評不同于商業書評,其功能不僅在于介紹圖書信息,還在于從專業角度對書中的學術觀點和價值進行評價。這就要求書評作者不僅要簡介圖書的主要內容,還要有自己的思考判斷,即在指出圖書優點和價值的同時,提出針對性建議,充分發揮學術書評活躍學術氛圍的功能。正如耿強、梁真惠(2008)所指出的,只有翻譯類書評自身提升了批判性和學術含金量,它才能獲得翻譯學界應有的重視。本文考察了2000—2017年我國主要外語和翻譯類核心期刊發表的翻譯類書評的發展現狀,發現翻譯書評在主題覆蓋范圍、時效性等方面較令人樂觀,但也存在需要改進的地方。如發文數量相對偏少,對國際翻譯前沿熱點問題的關注不足或不夠及時,研究性和更具有批判性的書評缺乏,書評寫作隊伍結構不夠合理等。要促進翻譯類書評的發展,發揮其對翻譯學發展的積極作用,需要學界正視翻譯類書評的學術地位,需要更多翻譯學者加入翻譯類書評撰寫隊伍,發表更具批判性、學術價值的翻譯類書評。
作者:楊金丹 單位:燕山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