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供給側改革下的農業旅游發展路徑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農業旅游最早起源于歐洲發達國家,經過了幾個世紀的發展,大部分發達國家的農業旅游已經具有了相當的規模,為推動國家經濟發展提供著強大動力。隨著農業產業轉型升級逐漸展開,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以及政府的政策引導,農業旅游將成為我國旅游業發展的重要方向,將持續帶動農村經濟發展。但是,農業旅游在我國發展時間較短,學術界對農業旅游的內涵缺少探討和構建,相關理論研究和實踐經驗比較匱乏。在此背景下,由江維國著寫的《廣西農業旅游及可持續發展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16年4月版)一書試圖通過對農業旅游理論的深入解讀和實證研究,探討梳理農業旅游的概念、特點、功能、可持續發展模式及其運行保障與調控機制等基本原理。對我國農業旅游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該書具有如下三個特點。
一、概念總結深刻,內容分析詳實
目前,國內外對農業旅游的概念并沒有權威和統一的界定,作者在歸納總結國內研究者對農業旅游的認識和理解的基礎上,對農業旅游下了一個精準的定義,即農業旅游是以農業資源為載體,農業生產特色為依托,利用自然景觀、人文景觀、農業設施,結合農事活動、農村生活民俗等內容形成的一種兼具農業和旅游業屬性的活動。這一概念解釋準確和深刻地對農業旅游做出了界定,使讀者對農業旅游有更清楚的認識,同時對農業旅游領域的研究者和工作人員有很好的指導啟迪作用。該書對農業旅游的特點和內涵進行了細致清晰的分析。作者認為農業旅游是現代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產物,是產業融合發展的產物,是綠色生態旅游,是服務于城市居民,是我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發展戰略的產物,同時對農業旅游本身的鮮明特征進行了分析和列舉。作者的這些思想觀點高屋建瓴,將農業旅游的概念、內涵和特點全部闡釋清楚,充分體現了作者對農業旅游的深刻認識,促進了農業旅游的理論研究和發展。
二、思路結構清晰,論證分析多樣
該書的又一特點是思路框架和結構層次清晰明了。總體而言,該書遵循“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邏輯思路,清晰準確的思路框架直接凸顯了文章的目的性和易讀性。全書圍繞農業旅游這一核心議題展開。作者首先明確了農業旅游的概念、內涵、特點、興起的原因和正負面效應,分析了國內外農業旅游發展現狀、模式、經驗與趨勢。然后,對比國內外其他地區情況,總結了廣西農業旅游發展現狀、模式、特點,并且對廣西農業旅游進行了SWOT分析。最后在相關理論和國內外實踐經驗的指導下,重點對廣西農業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及其運行機制和危機管理進行了深入分析。該書運用規范分析和實證研究、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結合的原則,采用多學科研究法、動態分析方法、比較研究方法、問卷調查與實地訪談法、理論推演法等多種研究方法。多樣的論證分析首先凸顯出內容的充實和權威,其次促進農業旅游研究內容的深廣度,給讀者帶來直觀和有深度的閱讀體驗。
三、借鑒國外經驗,實踐指導突出
該書在分析美國、俄羅斯、日本、韓國、新加坡等發達國家農業旅游產業過程中,總結出必須為農業旅游提供法律法規保障、制定財政支持政策、加強科技文化建設、打造良好基礎設施、加強對外形象宣傳、注重農業旅游的品牌定位和特色打造、注重鄉土性并強調娛樂性、注重城鄉協調發展、注重農業旅游的可持續發展等經驗。通過對國外發達國家農業旅游產業的分析,讓我們對國外發達國家的農業旅游有了更清晰的認識。該書實踐指導性強,作者在分析國外農業旅游的基礎上,對中國農業旅游發展現狀、特點、模式與趨勢進行了分析,然后結合廣西農業旅游發展的實例進行分析解讀,最后重點介紹了作者對廣西農業旅游的發展觀點——實行可持續發展,并且對廣西農業旅游可持續發展的運行機制和危機管理進行了解讀和分析。該書能夠促進中國農業旅游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為中國農業旅游的發展提供有力的理論和實踐指導,對于農業旅游實施者、管理者和學界研究者來說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理論和實踐指導讀物。
作者:易豐 單位:梧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