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鄉村振興下的農業供給側改革思考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我國農村經濟經過40多年的改革發展,農業經濟總量取得了巨大成就,一舉解決了溫飽問題。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尤其是城鎮居民對消費提出了更高要求,農業生產的主要矛盾已由總量不足轉變為低端同質化農產品的過量供給與高端優質農產品供給不足并存的結構性矛盾。中央2016-2019連續四年在1號文件中明確要求要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我國農業經濟發展指明了方向。當前,安徽省農業主要存在著農產品供給層次與需求升級、農業轉型發展與薄弱的資源條件及匱乏的農業人才需求等間的突出矛盾,需立足供需結構性矛盾施策發力、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創新經營方式等深入推進安徽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展。
[關鍵詞]供給側;結構性矛盾;現代農業;金融扶持;農業保險
1推進農業供給測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意義
在黨和國家的重視下,經過多年不懈努力和發展,受益于國家惠農政策和農業科技水平的提升,我國農業經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尤其糧食產量實現了飛躍式增長,以占全球7%的耕地養活了全世界20%的人口,一舉實現了糧食的自給自足,連續多年的豐收增產,為國家糧食安全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逐漸克服了總量供給不足的矛盾。隨著生活水平和消費理念的提升,老百姓實現了從吃飽向綠色、有機等吃好方向轉變。但我國農業經濟多年粗放式的過分追求產量的增長,帶來了不少弊端,直接導致大量低端同質化農產品供給過量,而高端優質農產品供給不足,更加缺乏與國外優質農產品進行競爭的能力,我國農業生產的主要矛盾已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因此如何減少農業領域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提高農業供給對市場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形成科學合理的農業產業發展結構,對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有效推進鄉村振興、更好滿足社會需求、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和全面決勝小康社會等均具有重大意義。而要改變這種結構性矛盾,唯一的途徑是必須要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針對這種供給結構矛盾,黨中央國務院也經連續多年以中央1號文件強調,提出要把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面向三農問題的一項基本改革方略常抓不懈,足見其意義重大。
2安徽省農業現狀及當前供給側存在的主要問題
安徽位于華東腹地,地貌由平原、丘陵、山地構成,屬暖溫帶與亞熱帶過渡地區,四季分明,水資源豐富,地跨淮河、長江、錢塘江三大水系,適宜的氣候和豐富的河流水系造就了典型的“魚米之鄉”,安徽是農業大省和糧食生產大省,擁有豐富的農業資源,非常適宜四季耕種,近年來農業經濟雖然得到很大的發展,鳳陽小崗村更是吹響全國農村經濟改革號角的著名發源地,但與全國其他兄弟省份相比,安徽農業發展整體還處在相對較低的水平上,尤其在農業供給側改革領域面臨著非常突出矛盾和問題,亟待解決。
2.1農產品供給層次與需求升級矛盾突出
隨著城鄉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廣大消費者的消費理念正在悄然發生轉移,消費者對安全、優質、綠色、有機農產品需求不斷升級,對農產品質量和安全的關注甚至超過了對價格的關注,這使得農產品供需結構性矛盾變得日益突出,出現“買不到”與“賣不掉”的并存現象,對農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形成了強烈的市場倒逼,因此必須消除無效供給,增加有效供給,減少低端供給,拓展高端供給。而安徽省恰在優質化、多樣化、專用化和品牌化的農產品發展方面比較滯后,難以滿足相關需求,安徽雖然是農業和糧食大省,但在市場供給上,大米、食用油、優質面粉、水果、蔬菜等農產品卻缺乏打得響的知名安徽本土品牌,更是缺乏統一的生產質量標準,市場上出現的多是其他省份乃至國外進口的優質農產品,農產品品牌少、品牌小、品牌不響是制約安徽農業邁向更高質量和長遠發展的短板。
2.2農業轉型發展與薄弱的資源條件矛盾突出
長期以來,建立在分產到戶,以增產增量為主導的農業生產理念,多年的積累直接導致安徽在農業生產中過度依賴化肥、農藥,這種粗放式、不合理的資源消耗發展,致使安徽省農業生態環境不堪重負,生態基礎越來越脆弱,地表土壤持續污染、生態退化日益嚴重。在此基礎上產出的沒有統一協調規劃標準的農產品顯然難以滿足城鄉居民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為此,無論從資源條件還是市場需求角度來說,安徽的農業發展方式都亟待轉變,但現實資源條件的制約與束縛使可持續發展的循環經濟、綠色經濟任重道遠。
2.3農業轉型發展與匱乏的農業人才需求矛盾突出
長期以來,農業生產受自然條件限制,生產過程艱辛、回報周期長、效益低,農村青壯年紛紛選擇外出務工,尤其在工業化、城鎮化的發展浪潮中,農村人口的流動性急劇上升,安徽作為勞務輸出大省,農村呈現空殼化、老齡化的形勢日益嚴峻,作為農業供給側改革發展的核心要素——勞動力的短缺,將直接危及到農業生產的安全和可持續發展。而且安徽省農業經營規模小,多處于分散經營狀態,從事農業經營主體的普遍年齡偏大、素質不高、缺乏必要的市場意識,具有現代農業發展視野的人才更是極度匱乏,特色產業缺乏培育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示范帶動引領,安徽農業生產者從整體來說無論是文化素質還是勞動能力,均難適應現代農業發展要求,這些都直接阻礙了安徽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升級的步伐。
2.4農業生產投入與產出效益倒掛矛盾突出
隨著長三角一體化和安徽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進一步推進,無論是農業生產資料還是人力成本都長期居高不下,導致農業生產成本急劇攀升,主要供給的農產品缺乏統一的生產標準和知名品牌的支撐,產品質量缺乏市場競爭力,科技含量不高,農業生產以粗放式發展的方式面臨著增產不增收的窘境,農業生產效益逐漸下降,并陷入了投入越大、產量越高、虧損越多的怪圈。同時由于進城務工的收入逐年增加,這種強烈的收入反差,極大的削弱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加上部分地區刺激產業發展的政策力度不夠,金融支持乏力,農民貸款難,龍頭企業融資難,企業科技研發投入嚴重不足,創新意識不強等,這些因素也進一步限制了農業經營主體的經營風險。
3深入推進安徽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展的建議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本質上說還是農業在供需結構上存在矛盾,多年的經濟增長積累、消費水平的提升,導致需求端偏好發生變化,為更好調節供需矛盾,必須要從農業供給端進行改革,也必然從農業勞動力、土地資源、金融資本、創新和制度安排五大供給要素著手,通過培育經營主體,優化資源配置,激活民間資本等措施,全方位配合農產品供給端進行優化改革,從而為拉動農業長期經濟增長奠定基礎。
3.1立足供需結構性矛盾,精準施策發力
過去較長時期安徽農業發展過于追求產量的增長,忽視了生產與消費、產品與市場的銜接,對于品種、品質和品牌建設重視不夠,致使“想賣的賣不掉,想買的買不到”,要破除結構性矛盾還是要立足結構矛盾,在調優結構上精準發力,把適應市場需求作為根本導向,注重由量向質的方向轉變,進一步優化農業生產的產業結構、區域結構、品種結構、品質結構和經濟循環結構。在結構調整上更要破除短期意識,在不放松主要農產品生產的同時,抓好禽畜、果蔬等特色優勢產業發展,以組建合作社、龍頭企業入駐等形式統一生產標準,狠抓產品供給質量,強化品牌意識,樹立消費者對優質綠色有機農產品的信任,延長農業產業鏈,提升特色農產品附加值,使結構、產業、產品、業態不斷適應市場消費的變化需求,發揮市場作為供需平衡的晴雨表和調節器效能,同時政府還要多措并舉搭建信息共享平臺,按照地理標識,因勢利導,引導農村區域產業發展方向,推進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創新農業經營方式,精準對接市場需求,理順購銷信息,形成適應現代農業發展,契合市場經濟要求的體制機制。
3.2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加強農業生態環境修復
指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樹立和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既是順應時展的內在要求,也是深入推進安徽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必然要求,這就需要我們立足長遠,尤其政府需要安排專項資金,勇于償還生態舊賬,致力于對農業生態環境的修復改善,積極推進退耕還林還草,實施輪耕休種,與地休養,保護優質農業資源,改變傳統的粗放式生產經營方式,實施化肥農藥減量行動,積極推進畜禽糞便的循環有效利用,走生態農業發展之路,走綠色循環經濟發展之路。政府要因勢利導,積極謀劃新型綠色產能布局,培植建設各具特色的綠色、無公害、有機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基地,推動農業產業的功能延伸拓展,打造規模化、標準化、現代化的安徽生態農業發展的新局面。
3.3培育新型經營主體,發揮示范引領效應
要完成農業產業的現代化轉型升級,必須要有一支懂科技、懂市場的現代農業人才隊伍支撐,發揮示范引領帶動的效應,為此,必須銳意改革創新體制機制,加大農村人才的培養和支持力度,推動人才、資本回流,探索農村土地制度和集體資產股份制改革,推進農業生產的規模化、標準化經營、著力培育和打造一批新型市場經營主體,積極發揮專業大戶、家庭農場等新時代農業生力軍,發揮合作經濟組織作用。積極探索和優化農業資源配置,建立完善利益機制,努力提高組織化程度,建設特色產業基地,重點扶持具有一定基礎和規模、技術含量高、市場前景好、競爭力強的特色產業龍頭企業做大做強,加強品牌培育力度,以區域公共品牌為統領,將黃山毛峰、六安瓜片、碭山酥梨等打造成世界級農產品品牌,構建科學權威的農產品生態安全追根溯源平臺,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監測體系,讓質量成為供給側改革的安全防線,為安徽優質農產品的金字招牌保駕護航,將安徽優質大米、畜禽產品、水產品、蔬菜等打造成有較大影響力的皖字號知名品牌,切實解決好安徽農業產品品牌不響、市場銷路不暢等關鍵環節問題,讓龍頭企業引領現代特色農業發展。
3.4創新經營方式,提升農業產業附加值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穩步推進,離不開產業政策的扶持,更要妥善解決當前農業投入與產出效益的倒掛問題,這既是對國家鄉村振興計劃政策的落實,也是調動農業生產經營者轉變經營思路和經營方式積極性的重要推動力,政府必須在培育產業政策上予以扶持和規劃,建立綠色導向專項資金補貼制度,加大農村金融的支持力度,有效探索農業保險,完善農田水利、道路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提升農業抗風險的能力,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破解產業大戶融資難題,鼓勵農業生產經營者縱向拓展農產品的精深加工,大力發展規模農業、訂單農業、觀光休閑農業等具有地域特色的產業,打好徽字牌,挖掘徽文化潛力,培植創意農業、休閑農場、鄉村旅游度假、民宿服務等新業態,促進產業融合,提高產業附加值和綜合效益,發掘濕地、油菜花海、皖南森林氧吧等綠色生態價值,加快農業現代化發展步伐。
4結語
安徽作為發起全國農村經濟改革的先鋒者,在新的時期更要繼續弘揚敢為人先的“大包干”精神,立足安徽實際,夯實基礎,不斷開拓創新,推行綠色生產方式,把農產品質量提升和生態環境改善統一起來,激活農業農村內生發展動力,發揮地域優勢,打好徽字牌,實施智慧農業工程,打造標準化生產基地,大力發展農村電商和冷鏈物流,促進產業融合,建立健全農產品全產業鏈追溯體系,嚴控農產品質量安全信用防線,全面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升安徽農業的外向性水平,推動安徽農村經濟改革繼續走在全國前列,為全面決勝小康、打贏脫貧攻堅硬戰,推進鄉村振興,建設五大發展美好安徽新局面賦能添力。
[參考文獻]
[1]江維國.我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研究[J].現代經濟探討,2016(4):15-19.
[2]何玉芹,陶良虎.以鄉村游新業態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路徑研究[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3):138-143.
[3]高艷,李晨.金融服務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踐與反思[J],農業經濟,2019(7):94-95.
[4]衡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的政府職能轉變研究[J].學術交流,2019(7):97-104.
[5]劉國斌,李博.農村三產融合與現代農業發展分析[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9(4):621-628.
[6]倪洪興,開放視角下的我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J],農業經濟問題,2019(2):9-15.
作者:魯學生 單位:安徽商貿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