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民間工藝美術藝術特點淺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江蘇民間根植于江蘇廣大民眾生活之中,不但從側面展示了江蘇人民的社會生活方式和民俗信仰,還體現了江蘇地域性特征和深厚的長江流域文化底蘊。本文圍繞江蘇地區民間工藝美術研究為主要方向,從工藝的藝術特點研究、工藝的現狀研究、工藝創新設計研究這三個方面出發,選取部分具有代表性的,能夠體現江蘇民間工藝美術研究藝術特點與發展趨勢的研究文獻內容進行整理、分類、總結,試圖分析出江蘇民間工藝學術的現狀、發展情況和具體藝術特點,對當下江蘇民間工藝美術的相關學術研究寄予一些展望。
【關鍵詞】江蘇民間;工藝美術;文獻;文化發展
一、民間工藝美術的基本概念研究
關于闡述民間工藝美術概念的著作有很多,但關于其概念到現在為止學術界還未形成一個完全統一的說法。王海霞在《民間工藝美術》一書中指出“民間工藝美術是勞動者為滿足自己的生活和審美需求而創造的、帶有濃厚鄉土氣息的藝術形式”。柳宗悅在其代表作《工藝文化》指出“所謂‘民藝’,是指與一般民眾的生活有著深厚交往的工藝品”。而著名民間美術理論家張道一在《張道一論民藝》對“民間藝術”“民間美術”“民間工藝”相關內涵做了論述,他認為這三者在概念上是有一個大小和隸屬關系,也就是民間藝術廣義上不但指民間美術,還包含民間音樂、民間舞蹈、戲曲、雜耍等。而美術與工藝美術,可以理解為包含具有欣賞性,提高大眾審美的藝術,如繪畫、雕塑、書法等,同時也包含具有實用性,能滿足人們物質生產的藝術,如建筑、工藝等。從一論述可以看出,藝術大于美術大于工藝美術這一隸屬關系,但張道一同時指出可以將“工藝”和“美術”分開,并列而行。美術,并非我國傳統文化語境中所產生的詞匯,是近代日本在向西方學習后,結合自身文化以漢字意譯,并傳入中國。工藝,是指勞動者利用各類生產工具對各種原材料、半成品進行加工或處理,最終使之成為成品的方法與過程。“民間工藝美術”是歷史發展的產物,它的含義是屬于一個歷史的范疇。“工藝美術”之前冠以“民間”,“民間”可以理解為民間流傳、基層勞動者、廣大人民群眾,那么本文認為民間工藝美術主要是指滿足廣大民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需求而創造的具有民族氣息的藝術形式。正因為民間工藝美術涉及范圍之廣,通常對其研究都會將其分類,而在《中國工美報告:全國工藝美術行業普查報告書》中的分類標準:雕塑工藝品、金屬工藝品、漆器工藝品、花畫工藝品、天然植物纖維編織工藝品、抽紗刺繡工藝品、地毯掛毯、珠寶首飾、民族工藝及其他制品、陶瓷工藝品、煙花爆竹等11個門類。本文的研究在此基礎上結合其他相關資料,結合江蘇地區的民間工藝美術種類從中選取比較常見的具有代表性的六大品類作為研究對象,主要包括:陶瓷工藝、刺繡工藝、民族工藝、編織工藝、雕塑工藝、漆器工藝。
二、江蘇民間工藝美術藝術特點文獻研究
目前根據筆者做的調研與工藝美術相關的研究資料很多,但目前還沒有對江蘇民間工藝美術研究文獻的梳理,筆者認為對其的梳理是一項又繁復又具有價值的工作。目前國內收錄文章最齊全當屬中國知網,筆者在知網以“江蘇工藝美術”為主題詞檢索到的相關論文僅355篇,其中學位論文149篇,學術期刊206篇。從這些搜集的論文研究資料來看,20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的二十年里,關于江蘇工藝美術研究的論文數量僅8篇。20世紀90年代至21世紀初的十年里相關研究也少,共16篇。21世紀以來,在大力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背景下,中國工藝美術行業得到重視,關于工藝美術的研究成果頗豐,其中關于江蘇工藝美術研究文本數量基本呈大幅度猛增趨勢。筆者以“江蘇工藝美術”為關鍵詞在知網搜索系統中進行檢索,統計出2001—2021年間相關論文的數量近393篇,是1960—2000年年間數量的近16倍多(見表1)。通過之前了解民間工藝美術的類別,因此筆者按照江蘇地區現存的工藝從中選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類型,將研究論文進行劃分:年畫、剪紙、刺繡、印染、泥塑、漆器、織錦共7類。由于江蘇各個地方都有重疊的民間工藝美術,如南京剪紙、揚州剪紙、徐州剪紙等。本文將選取不同地方最具代表性的工藝美術進行檢索和統計,比如剪紙選取“揚州剪紙“作為主題詞來進行檢索,共檢索出103篇,經篩選后選入23篇。對于檢索出的相關文獻主要根據以下的標準進行篩選:1.文獻的篇名、關鍵詞或主題包含檢索工藝的種類名稱。2.文獻的研究對象所在地域是江蘇地區。3.主要研究內容為江蘇民間工藝的特點、創新設計以及現狀與發展4.重復的文獻只可選入一次。只有四個條件同時滿足才能被選為本文的研究對象,統計后制作表2。從表可以看出,刺繡、云錦均是在80篇以上,為本文的主要研究對象。漆器、年畫、剪紙的研究文獻大于20篇,為本文次要的研究對象。2020年至2021年處于疫情的特殊時期,不能到圖書館等地搜集相關資料。因此本文的主要研究對象是以知網收錄的電子期刊為主。本文通過對江蘇地區民間工藝美術的學術研究進行分析,試圖圍繞藝術特點這一方面相關的學術研究進行梳理。筆者按照之前設定的研究對象,對相關文獻進行整理和分析,將江蘇民間工藝的特點分為藝術特點和技法特點兩個方面,統計相關文獻的數量和梳理具有代表性的觀點進行論述。
(一)藝術特點研究
藝術特點,也稱“表現手法”。作家、藝術家在創作中所運用的各種具體的表現方法。不同的民間工藝具有不同的藝術特點,由于江蘇民間工藝的種類繁多,故筆者首先要根據種類進行文獻數量統計(見表3),然后根據統計數量和文獻內容進行分析。從表可以看出,刺繡、云錦的藝術特點研究知網文獻均是在30篇以上,其余均在10多篇,主要都是從藝術特點的層面進行闡述。本文中南京云錦的藝術特點主要包括云錦的紋樣和色彩研究兩方面。在選入的39篇文獻中研究云錦色彩的只有9篇,其余26篇都是研究相關紋樣的。由此可以看出云錦的紋樣是極具特色的,大部分研究者都從云錦紋樣的種類和構圖格式入手,發現云錦傳統紋樣“再現”的必要。筆者選取其中部分觀點進行梳理,周蘇的《南京云錦的宮廷圖案研究》針對宮廷圖案進行整理分析,探討了圖案背后的歷史文化內涵,最后提出如何對南京云錦藝術的保護與挖掘。李心怡的《清代織繡蝴蝶紋樣鏡化、演化與活化研究》選取南京云錦中清代織繡蝴蝶紋樣進行考證、寓意分析,探究這種紋樣的工藝,重點分析了蝴蝶圖案結構與紋樣表現手法,最后提出這種傳統云錦紋樣的活化設計。顏實的《“再現”與“再造”——南京云錦紋樣藝術研究》、馬銀的《云錦裝飾圖式特征研究》、黃利筠的《南京云錦紋樣的藝術形式及制約因素探析》等,都有針對性地對南京云錦的紋樣進行了分析研究,從不同角度對云錦紋樣進行分類解析,深入探討了紋樣背后的文化內涵以及對南京云錦的保護與再設計。云錦色彩相對紋樣是容易被忽視,單獨研究云錦色彩的不多,但就這選入的9篇,對云錦色彩的研究都比較深入。趙閱書、梁惠娥在《傳統云錦與古典宮殿建筑的色彩溯源當議》一文中分析了傳統云錦與古典宮殿建筑在色彩方面的聯系,找到了兩者之間的共性及規律體現,指出了傳統云錦色彩要與其使用的環境協調統一。趙閱書在《清代云錦色彩考析及應用》一文中主要分析了云錦色彩的形成原因;指出了清代云錦色彩特點和用色規律以及清代云錦色彩在現代服裝設計中是如何應用的,總結出清代云錦在現代服裝設計中的應用價值。蘇繡作為一門古老的工藝,從古代至近代的相關論著卻是鳳毛麟角,進入當代以后,學者開始關注蘇繡,其相關的研究文獻開始增多,從不同的角度和深度對它展開了研究。王欣的《當代蘇繡藝術研究》從蘇繡藝術的歷史沿革入手,梳理蘇繡藝術發展的主要階段,分析傳統蘇繡的藝術類型以及其藝術特色,探討“當代性”下蘇繡藝術的轉型。楊夢雅的《當代旗袍上的蘇繡紋樣設計研究》聚焦在旗袍上的蘇繡紋樣,梳理了清代至民國旗袍上刺繡紋樣的風格及特色,重點闡述了代旗袍上蘇繡紋樣的主要特點,提出了蘇繡紋樣在旗袍上的創新設計。鄭蓉蓉的《傳統蘇繡藝術特色研究》、陸潔的《傳統蘇繡的形式特征及其文化表現》、石羽豐的《近現代蘇繡壽字裝飾的藝術風格與造型特色》等都從形式特點、裝飾性做了探討。這32篇文章沒有將蘇州刺繡色彩單獨進行研究,都是和紋樣或針法結合一起進行分析,由此可見,蘇州刺繡藝術特點中更突出的是紋樣的構成形式。揚州剪紙、蘇州漆器收錄的文獻中也是基本都是以剪紙圖案和漆器紋飾研究為主,而蘇州年畫除了對造型和表現形式的研究,也有單獨對年畫的色彩特征進行研究的文獻。
(二)技法特點研究
技法是指藝術家運用他們的工具和材料以獲得表現性效果的方法或技術。江蘇工藝種類繁多,不但他們的藝術特點有不同,最關鍵他們的技法也各有特色。故筆者首先進行數量統計(見表4),然后根據數量和文獻內容進行分析。從表可以看出,刺繡、云錦、漆器的藝術特點研究知網文獻均是在10篇以上,從表4和表3的對比可以看出刺繡、云錦都是研究藝術特點多于技術特點,而揚州漆器是研究技術特點多與藝術特點。本文南京云錦的技術特點主要是指云錦的獨特織法,金硯舒的《南京云錦織造工藝的傳承研究》首先梳理南京云錦的歷史源流,分析其背后蘊含的文化、藝術價值。通過織造手法與地部結構的不一樣對云錦進行分類,在織造工藝方面選取最具代表性云錦產品介紹其組織結構。同時論述云錦的織造工序,并對各道工序的原理和流程進行解釋說明。張巧雪的《淺談云錦木機妝花紗的傳承與發展》、陸曄與王寶林的《獨創的藝術成就——談南京云錦妝花工藝》、胡德銀的《淺論南京云錦實地妝花紗》、仲杰的《明代絲織工藝中的奇葩妝花》等都是單獨介紹云錦極具特色的妝花工藝,以及制作工藝流程。而在之前梳理的關于藝術特點的一些文獻里在介紹云錦紋樣特色的同時也介紹了織出這種紋樣的工藝,云錦大多數采用的是大花樓織機,工藝過程極其繁雜,工序很多,織造技藝獨特,以綜片起落與束綜提花相結合,緯向起花,夾金織銀,以古老結繩記事的方法,把設計好的花紋圖案色彩轉為織造的程序,然后再上機織造。蘇州刺繡的技法特點研究者們主要是針對刺繡的針法特色進行研究解析,加佳、張競瓊的《近代女襖中的蘇繡針法與配色探析》從主要針法和配色兩個方面對近代女襖中的蘇繡中繡線與繡線的配色、繡線與繡底面料的配色,以及繡線與繡底面料之間的光澤搭配,認為要從整體入手,根據面料選擇不同的針法還要充分思考針法、繡線與繡底面料的和諧統一。周武珍的《近代民間服飾中的蘇繡針法研究》、張美芳的《巧手奪天工——細說蘇繡針法技藝》、朱鳳的《蘇繡針法及其運用》、湯雨涵的《蘇繡技法及藝術特征研究》等對蘇繡針法的種類和特色只做了初步探討。揚州漆藝有多種漆藝技法。張燕發表了多篇研究揚州漆藝技法的文獻,如《揚州平磨螺鈿漆器》《揚州漆沙硯》等,將每一種漆藝技法的工藝特點、使用工具和雕刻步驟進行了詳細論述。李志倩的《揚州干漆夾纻漆器》和《揚州彩繪雕填漆器》則是對張燕研究技法種類的補充,王桂平的《論點螺漆器藝術》、長北的《螺鈿漆器制作工藝》、蔡國聲的《清初的點螺漆倭角花卉方碟》都是從不同切入點螺鈿漆器這一制作工藝進行研究,這些都更加豐富了揚州漆藝技法的研究。
三、江蘇民間工藝美術藝術特點研究的學術特點與學術反思
(一)研究內容有些扎堆和重復
通過對眾多學者的理論研究和文獻觀點進行梳理,特別是之前的表2:中國知網檢索情況表,采用文獻計量學的方法對關鍵詞和主題進行分析,從數據上筆者得出這些文獻的研究內容上存在著對典型工藝扎堆的現象,主要體現在:1.研究者關注的研究對象主要集中在蘇南地區的,然而蘇北地區的民間工藝關注比較少。2.即使是鈷胺與蘇南地區的民間工藝研究也集中在南京云錦和蘇州刺繡這兩大類。3.對于研究者的文獻來說,內容大多是對于具體工藝的樣式分類,特點闡述,圖片的收集,而對于工藝方面的深入分析與工藝背后文化含義的論述相對較少。4.對于某一具體種類技藝的個案研究比較多,而對于該種類技藝的系統化研究比較少。5.對于具體技藝的歷史淵源和現狀研究較深,而該技藝在行業中的發展趨勢梳理較淺。
(二)高質量學術論文較少
研究者在對江蘇地區主要的民間工藝美術種類進行研究,通過主題檢索,按選入標準除去相同文獻后共計選入文獻288篇。其中核心期刊發文55篇,普通期刊發文總計233篇,占發文總數的80.9%,是核心期刊發文數量的4.24倍,說明研究江蘇民間工藝美術的作者絕大多數是淺顯的研究,不是深入系統的研究。民間工藝美術是一門綜合性學科,具有極強的跨學科性質。這就需要研究者具有很強的專業背景和豐富的學科知識,尤其是跨學科進行研究,增加的研究的難度,拉長了研究的時間,所以也就出現了研究對象分散、研究者沒有系統化研究、研究者很難深入研究等情況,從而形成了這種高質量學術論文較少的局面。綜上所述,目前關于江蘇民間工藝美術的研究文獻呈現出明顯的不平衡,無論是研究對象,還是研究方法,都存在不同,其不足之處還有待于繼續深入研究。關于江蘇民間工藝美術的研究內容極其豐富,涉及范圍比較廣泛,研究者的觀點多種多樣,因此對這部分資料的梳理和分析是一項非常繁重的工作。以上文章所述僅是筆者對所搜集資料淺顯的梳理和分析,僅代表本人個人觀點,尚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
作者:盧亞蘇 單位:南京特殊教育師范學院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