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民間美術形式要素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民間美術是中國傳統基層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呈多類型、多層次的態勢。在美術本體角度看,民間美術具備民族色彩、民間裝飾、造型邏輯等審美價值。在當代藝術中,中國藝術可以更好地從傳統民間美術、民俗中汲取營養,尋找本民族的美術獨特性。文章主要選取最基本的民族視覺底樣——以年畫為主、剪紙為副作為論據,側重歷史文化的角度去分析民間美術的視覺形式。一共分為四個部分,分別為緒論、民間美術的基本概念、民間美術的形式元素、展望與未來。第三部分為文章的重點。
關鍵詞:民間美術;年畫;美術形式要素
一、緒論
1.民間美術的產生及發展在人類有生產生活需要的同時,就有民間美術產生的端倪。它是與人類衣食住行米密切相關的質樸藝術,是人民群眾在生活之余的精神享受。它作為一種文化載體,歷史文化根源上溯到原始美術,與社會科學發展同步,與歷史上的哲學、美學、心理等因素都有直接或間接的聯系。在一個穩固的社會結構和文化結構中,調節著人們的心理情感和社會尺度,是民眾生活方式和文化方式的活態體現[1]。正是因為它的復雜性和緊密性,形成了它與其他種類不同的鮮明特點。
2.傳統民間美術的定義民間美術是多維度、跨學科的文化。它與原始美術、傳統民俗活動、工藝技藝等都有密切的聯系,不能像研究單純美術理論一樣割裂地看待。民間美術的創作動機有很大一部分來自民俗活動的現實需要。民俗活動反過來也會影響民間美術的創作。視覺體驗是文化傳播的主要方式。民間藝術的創作主體是生產勞動者。他們的創作材料是生活常用的材料或是邊角料。所以材料在這里只是個媒介,不能通過材料媒介來辨別它到底屬不屬于美術范疇。對于民間美術的界定,不應該停留在結果表象來界定。我們要跨越時空界限,去尋找民間美術的趨同性。本文將民間藝術中涉及美術作品、美術視覺、美術造型元素、視覺呈現等形式都囊括在民間美術范圍內。
3.研究方法由于民間美術的產生、特征、發展、延續是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中產生,由于它的創作邏輯的是正向的,所以不能單純用西方視覺形式分析的方法從結果—條件推演,我會加入一些歷史文化的補充因素。民間美術的傳承是民間文化的考證途經。民間美術的傳承方式有二大類——口傳思維和視覺圖形敘事[2]。年畫富有民間鄉土氣息和年節民俗的喜慶色彩和獨特面貌,且最為典型。剪紙是一切民間視覺形式的底樣。運用剪紙作為論據會更好地去揭示民間美術的形式本質。因此,本文從民間美術的視覺角度來出發,主要選取最基本的民族視覺底樣——以年畫為主剪紙為副作為論據,運用中國傳統哲學思維來闡釋觀點。
二、民間美術的基本概念
1.創作主體與材料基層勞動者是民間美術的創作群體。造物理念是“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物化創造”[3]。這與上層階級使用的珍貴稀缺材料、貴族藝術形象明顯不同。作品價值不在于材料的貴重和制作復雜,而在于表現群體的獨特的造物本色。他們的作品與性格相同,大多具備質樸率真的特點。勞動者在生產勞動之余,使用生活用的剪刀、縫補衣服用的針線、生產用的木板雕版印刷等工具,在有限的環境中和表現能力的允許下,制作理想化的藝術形象,表達勞動者的集體希冀。通過耳熟能詳的藝決,在民間大量復制、擇優傳承。
2.創作動機勞動人民在生產生活中首先產生制造工具的實用需要,這與生命生存的自然要求有著直接關系。通過不斷升級物質材料、工藝條件、使用場合等因素,民間美術廣泛運用于工具使用、家居裝飾、民俗活動等日常器物中。在滿足實用需要的前提下,追求實用與審美的統一。民間美術是在中國特有的社會文化下創生的,它的創作動機不是從西方美術體系本體論角度出發的,而是從傳統信仰、古代哲學體系角度考慮的。無論是剪紙、年畫、玩具、皮影、印花等都是創作者體驗生活的真切感受,通過塑造理想化的視覺形象將“真感受”轉化為藝術的“美呈現”。將勞動人民集體的審美想象寓于其中,表達人民的集體功利愿望,消除心理的忌憚和焦慮,起到道德教化和啟蒙教育的作用。在滿足物質功利需要和精神功利需要的基礎上,一定程度上追求視覺愉悅感。
3.創作主題主題整體是偏向吉利、喜慶的。內容上貼近日常生產生活,有很強的象征意味。首先,第一大類就是民俗類。民間美術參與到民俗活動的各部,對于實際活動有美術方面的補充。第二大類,生命類。家庭繁衍、延年益壽、愛情婚姻等都屬于民間群體的生命理想。例如,天津楊柳青年畫《富貴壽考》。第三類,宇宙、傳說、小說戲曲類。第四類,社會類。關于社會生產、城市景觀、市民生活等。第五類,道德、教化類。
三、民間美術形式元素
1.造型邏輯民間美術是農業生產者對日常生活的真切感知和長期生產實踐經驗的藝術反映。它也與文人士大夫的言志寄情的個人感情抒發不盡相同,民間美術以陰陽相合的本原哲學和天人合一的本原哲學為精神內涵。思想來源是與特定歷史階段的民族群體意識、感性氣質和心理素質相符的視覺呈現。造型邏輯不是從形式本體因素出發,而是從托物言志的民間表達出發的。采用中國哲學“觀象悟道”的思維和民族觀念,重視經驗的積累和理性經驗的參與,形成了中國民間獨具特色的造型體系。在透視方面,不講究科學焦點透視,而是為表達需要自由移動空間。但也不是完全隨意的,還是在中國五方古代空間定位的影響下具有一定規律。上天下地的構圖,日月星辰在空中齊聚,彰顯天地宇宙輪換運轉的客觀規律。造型不受客觀規律的束縛,藝術形象從主觀感知和實踐經驗中提煉,借用一切事物來表達理性精神。畫面敘事的還是以具體敘事為主,通過具體故事圖案描寫,折射出濃厚的哲理與思辨的內涵。
2.色彩正如俗語“三分塑七分彩”所言,色彩處于民間美術因素的支撐地位。民間美術用色講究艷麗鮮明,濃墨重彩。施彩原則與追求單純視覺形式的西方現代藝術不同,色彩的使用更多的是運用傳統哲學、集體審美理想有關的思維認知和邏輯推理的方式。通過色彩寓意的效果,來增強趨利、求生、美好的合目的性。色彩常用原色,紅綠就是經典,有濃郁的鄉土氣息。除了視覺體驗之外,色彩還會給觀者帶來強烈的心理效果。常運用火紅等暖色和補色來表達對理想生活的喜瑞愿望。但是,具體色彩也會因地域、習俗、工藝不同而有不同搭配原則。例如,因為顏色與人物性格密切相關,朱仙鎮英雄神話主題有嚴格用色。關公傳綠袍、盔甲用黃色或水紅。
3.構圖構圖講究對稱均衡、平面飽滿。求滿、求大、線型,運用散點透視和平視法,重在抓住事物的特征,強調人物形象的外輪廓。這象征著祥和美滿、繁榮昌盛的理想愿望,符合人民群眾的審美趣味、欣賞習慣和追求十全十美、美滿團圓的心理狀態。這與民間唱本中先苦后甜,經歷磨難而后皆大歡喜的劇情相一致。在經營位置時,更多考慮畫面形象的外輪廓以及完整形狀的布局,追求形狀的完整和人物的完整,不能出現主要人物不完整、缺失斷裂的情況。畫面主題突出、視覺沖擊力大,還有題字。對于建筑、花草等輔助形象也布局的很考究。有三種典型的構圖形式——橫向擴展、豎向擴展、發散式。發散式構圖就是在橫向和豎向都展開,依次排列、互不遮擋、中不遮后,整體呈放射狀。
4.藝術形象根據具體的實用用途和主題需要,會選取一些藝術形象。這些形象以人物為主。不同身份、性格的人物,塑造的形象也就不同。武將要將扇子完全打開,扇風朝著身體肚子方向。文人一般使用半開的折扇,輕輕煽動胸膛。在人物角色的基本設定下,運用概括提煉、塑造神態的手法進行形象處理。畫面追求形狀的完整和人物的完整。不管是什么動態,都是全身人物,很少本身或手足等局部描寫?!安黄颇槨薄蛔岇o物、道具遮擋人的面部。“不斷手”——盡量露出人物的手腳。一般選用人物的正面形象,在不可避免的情況下選擇側面,頭像手足也會違背客觀規律采用正面的頭像、眼睛或手足。民間剪紙《吹笛》違背自然規律出現“斷笛”,采用變形的手法不破壞臉和手的完整性。
5.裝飾手法從視覺形式上來看,一提到民間美術就能想到平面裝飾感。但這里的裝飾機械簡單的填補空白而是將現實概念轉化為簡單的視覺可視形式。裝飾主要是對物體內部結構的豐富和深化,使結構有序、有序、整齊。紋樣是裝飾圖形的底樣,它大多來源于原始崇拜。因為民間美術很重視主要形象的邊緣輪廓的完整性,其他裝飾手法都是在這個前提下去完善的。內部裝飾不能太平均、機械,而是要掌握裝飾圖樣的疏密、平衡、層次、節奏,甚至運用變形、借用、共用形、減形等手法去調整形式布局。要求畫面大氣、單純、不瑣碎、不呆板,富有變化。剪紙樣式最為典型。
6.藝術表達與社會功能審美娛樂要求、實用功利性、信仰觀念、道德思想都可以較直接地從民間美術內容中獲取。它的表達階層與接收群體都是一致的,彰顯了集體觀念的趨同性。處于邊緣、補充地位的民間美術之所以可以流傳至今,是因為這種形式不是單純的審美形式,而是具有直接的人文意義和社會功能。民間美術與日常生活、民俗活動、祭祀禮儀等都有密切的關系。在這些現實活動的承載下,隱形地流傳下來。民間美術匯集了特定時期群體的理想、意愿、需要、評價、道德等,它在有限范圍里自由表達,不會脫離他們集體意識進行突破的創作。藝術表達具有直接樸實和清新親切的特點,這與傳統上層階級繪畫的高雅形式和深度表達有很大的不同。常借用字詞同音的方法將常用的繪畫物象與吉利語言結合起來,表達吉祥、喜慶、納福、美好的意義。比如,年畫《蓮生貴子》寓意(蓮蓬)連生貴子、《喜上眉梢》喜鵲與梅花的組合寓意生機勃勃。更重要的是民間美術也對當地群體的道德、歷史、風俗、生產、文化有相對直接現實的教化作用。
四、展望與未來
民間美術是中國傳統基層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將農村生產者創造的“超越現實”的心理文化調節機制、民間古風傳統與中華民族文化結合起來,開發當代社會的生命潛力,延續中華民族的精神財富[4]。在全球當代藝術領域里,挖掘自身美術的特性是壯大藝術能量的源泉。我們要從自身出發,汲取傳統審美的哲學思考、民間工藝的技術方法、現實生活的真切體驗等,在表達需要的前提下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來促成民間美術的當代融合。
參考文獻:
[1]梁玖.什么是民間藝術[J].中華手工,2004(01):18-22.
[2]勒之林.論中國民間藝術[J].美術研究,2003(03):63-64.
[3]張道一.中國民藝的現狀與未來[J].美術觀察,1997(02):11-13.
[4]呂品田.衰落與蛻變——百年中國民間美術的態勢[J].
作者:許晴 單位:四川美術學院